-
1 # 老罈子44874384
-
2 # 歷史小跟班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大多是因為中央政府對外戰爭失敗,軍事實力下降,對外丟失領土,對內不能鎮壓農民起義而亡國的。但是漢朝是一個例外,即便是漢朝末年,東漢朝廷仍然對外可以打贏對東羌的戰爭,匈奴、烏桓、東羌等無不俯首帖耳,西域也在控制之中;對外也可以快速鎮壓黃巾起義。但就是這樣,最後仍然免不了滅亡,被曹魏篡權。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還是外戚和宦官亂政所致。
東漢朝皇帝不僅短命,而且大多是年幼繼位。東漢一十三帝,只有開國皇帝劉秀活過了60歲,漢獻帝54歲,漢明帝48歲,其他的都沒有活過35歲的,甚至出現了幾個嬰兒皇帝。
皇帝年幼,不能親自處理國事,就只能太后垂簾親政了。孤兒寡母的,太后要干預國事,只能求救於孃家人,外戚勢力於是就此興起。如三國中的何進大將軍就是如此起家的,他最開始只不過和張飛一樣是一介屠夫罷了。像如此之人驟然獲得高位,哪會治理朝政,必然是禍國殃民,弄得民怨沸騰。
等到小皇帝長大了,肯定要奪回權利。但是太后和外戚往往不願意放權,於是又起了一番爭奪。小皇帝要想奪權,只能依靠宦官,比如漢少帝就是打算引何進來誅殺宦官蹇碩、張讓等。可惜何進這個屠夫做事不密,又不肯採納袁紹等的意見,最後被反殺。
整個東漢就是在外戚和宦官手中不斷來回的控制,兩黨相爭,殃及的確實大漢的整體實力和民間百姓。最後黃巾起義後各地諸侯並起,最後被曹丕篡權。
所以東漢的滅亡不是亡於外部,而是亡於內部外戚和宦官的鬥爭。直到滅亡之時,對外部仍然有絕對優勢。
-
3 # 公知不告訴你的事
從來就沒有因強而亡的道理,東漢末年災害頻發內憂外患本就是亡國之相。外患:北方鮮卑連年寇邊,匈奴之後鮮卑屢犯邊境,東漢朝廷疲於應付。內憂:公元189年,漢靈帝病死後,17歲的少帝劉辯繼位,其母何太后執政,何太后之兄何進擔任大將軍。由於十常侍橫行朝野,何進欲誅宦官,何太后不從。袁紹便提議召董卓進京,威脅何太后,董卓尚未進京,十常侍便將何進騙殺,袁紹發兵,殘餘宦官帶著何太后和皇帝逃亡黃河岸邊,被董卓追及,從此董卓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除了獨掌朝政之外,董卓還擅行廢立,立七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袁紹、袁術,曹操不滿董卓專權,先後逃出京師,聯絡諸侯起兵討董。190年正月,諸侯聯軍發兵逼近洛陽,董卓恐懼,脅迫獻帝遷都長安,自己留在洛陽抵擋聯軍。191年2月,孫堅攻洛陽城,董卓大敗,隨後董卓逃亡洛陽。但是諸侯聯軍再也不願西進,董卓得以喘息,隨後聯軍糧食吃盡,全部退軍。而後,袁紹攻擊冀州韓馥,拉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
東漢末年,地震頻發,洪水氾濫,黃河5次決口。水災期間莊稼被淹,無數居民被逼流亡。水患之後就是大面積乾旱,田地顆粒無收。尤其董卓進入洛陽後,董卓本為胡人,生性殘忍,他的部隊每到之處便燒殺搶掠。將當時富饒的洛陽中原等地弄得雞犬不寧。根據史書記載,在當時就有300多萬人活活餓死。
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為了生存,還發生了很多人倫慘劇。元嘉元年,就是公元151年:夏四月,京師旱。任城、梁國飢,民相食。——《後漢書.靈帝紀》到了永壽元年,四年後:二月,司隸 冀州飢,人相食。——《後漢書.靈帝紀》靈帝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後漢書.靈帝紀》
夫妻之間互相吃,產了子也要殺掉,因為根本養不起。在這樣的形勢下,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就會揭竿而起,所以東漢末年有一句民謠這麼唱:
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從來必可輕。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比戰爭更危險的就是瘟疫的爆發。在古代醫療條件落後的情況下,瘟疫無疑是最可怕的殺人武器,而關於東漢末年爆發的瘟疫,史書中也頻繁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
東漢末年社會矛盾激化,戰爭頻繁,軍閥混戰群雄並起,東漢鼎盛時期華人口多達5600萬,但是在最低谷的時候華人口卻不到800萬人。甚至還有學者認為赤壁之戰後,華人口不到150萬人。可想而知東漢末年的人口滅亡。你看到的三國是桃園結義,計謀頻出,而真實的東漢末年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也正是由於災害頻發,張衡才發明了地動儀!
-
4 # 火器工坊
“漢以強而亡”這個觀點其實是說大漢一直到最後幾近滅亡之際,卻仍然保持著強大的軍事戰鬥力。這也不是沒有根據的,比如在東漢末年,漢軍即使在自己亂成一團的時候,也可以擊敗外來的遊牧民族入侵勢力。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明明軍事實力這麼強大,那為何又會滅亡呢?這其實是跟漢代政治模式有關。
漢代,能夠影響政治的勢力有四波人。分別是皇帝、外戚、宦官和士族,其中雖然士族佔據著很大的份額,但此時他們的實力尚未成熟,所以還不能完全決定朝政的走向。
所以在當時,真正可以影響朝局的,是宦官、外戚和夾在他們之間的皇帝。自漢章帝開始,外戚重新走上大漢的政治舞臺。因為皇帝年幼,輔政的太后便會重用孃家人來鞏固政局穩定,如此一來,太后家就開始獨霸朝局。
但是當皇帝長大以後,自然不甘心被外戚壓制著,所以他們回去尋求最可以相信也最依附自己的宦官去尋求幫助,隨後皇帝利用宦官扳倒外戚,而宦官則獲得大權。但是宦官這個群體多半是有精神疾病的,所以一般來說,宦官掌權,政治就會混亂。然後當老皇帝駕崩後,新皇帝的外戚又會扳倒宦官,就這樣陷入一個死迴圈。
看起來這沒啥,但是長此以往的這麼折騰,再加上這些達官貴人也是喜歡榨取民脂民膏,所以到漢靈帝時,老百姓終於忍無可忍,最後黃巾起義。
之所以說黃巾起義是大漢滅亡的起點,倒不是因為黃巾起義動搖了大漢的根基,而是因為東漢的正規軍在鎮壓這些農民起義時,明顯表現出了兵力不足的問題。為了徹底鎮壓起義軍,中央向地方下放了軍權,由此各地的軍閥也就被培養了起來。
潑出去得水收不回來,放出去的權力也一樣。黃巾之亂結束後,表面看起來大漢風平浪靜,但實際上先前不受待見的門閥已經透過這次鎮壓活動成為了擁有軍事實力的軍閥。單獨拿出一個自然是比不過中央,但是聯合在一起,絕對是可以顛覆大漢的。
然後董卓之亂爆發,整個中央被西涼軍控制,董卓先後吞併禁軍和幷州軍,成為了最強大的勢力。接下來一道討董檄文讓整個天下亂了起來,但是無人稱帝稱王,大家也就是州牧郡守和將軍之間的鬥爭,諸侯軍實際上也是大漢的軍隊,只是這個漢政府已經名存實亡罷了。
包括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他名下的軍隊,也是正樣巴緊的漢軍。
所以“漢以強而亡”就是這個意思,諸侯吃的太飽,把中央給取締了。
-
5 # 老陳聊書法
歷朝歷代都一樣,是統治權力變弱導致。漢朝(拋開王莽)滅亡,便是朝綱崩塌,權利分散所致。外戚、閹黨爭奪權力,迎來個援軍董大人,然後更加無法收拾,就散了攤子。
-
6 # 部分使用者皮先生
不知道歷朝歷代大多因弱而亡,唯有漢不是的結論從何而來。
確實在那時候看漢的各種制度都比較順應當時的情況。
學秦制實行郡縣一杆子插到底,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從政治上把皇帝家與政府做了分離,
由宰相管政府,御史大夫管監察,太尉管軍事。所稱三公
而皇帝有自己私人的秘書處六尚負責打理皇帝大小事務,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管理皇室一切事物。
財政上也把政府收入與皇室收入做了分離,大司農收入為國家,少府則是皇室收入皇室不能用大司農的錢,從制度和財政上看漢代則越來越像是一個國家。
從制度上說這一切都是好的,但是從武帝開始討伐匈奴,通西域這一系列前人種樹的舉動花了大量的財富,文景之治幾輩子的積蓄都花光了後,政府財政陷入了窘境,武帝也想了許多辦法比如開啟少府的經濟拿出來捐於政府,也是從這時候起因為武帝的雄才大略宰相這一政府首領,變得沒有了權,外朝開始直接聽內廷皇帝的指令。從這時開始一切的一切都由皇帝定奪,這樣的話朝代的延續與傳承全繫於皇帝一人,賢則興佞則亡。
制度從一開始的分離又變成了集中,而且武帝在駕崩前夕把小皇帝的母親處死避免了後黨亂政與皇權的外流。本來宰相是皇帝的大管家武帝走後應該由宰相輔政,但是武帝把所有的事都攬於皇權,宰相自然也不能預聞宮中事務。此時武帝讓大司馬大獎霍光輔政,讓皇親代表皇家。
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宰相本來應該才是皇家的都代表,現在設定了一個大司馬大將軍來輔政。外朝和內廷的政務問題都出自於臣,就相當容易發生衝突,皇帝又年幼無法權衡。可以說這樣的處理初衷是為了讓皇權不旁落,但是也導致了政務混亂外朝首領和內廷大司馬大將軍一人說一語在無形中給漢朝留下了隱患。
可能有人說皇室的事本來就是應該有皇親來決定,外臣不議皇家事,看似也不無道理,但是皇帝的存在是因為有政府在,那麼重要關係來看皇帝家的事業應該是政府的事那麼宰相是政府的領袖是有權參加廢昌邑王之後的皇帝人選會議的。但是霍光以這是皇帝家的私事用不著政府領袖管推了。
也從此刻起內廷的權利超過外朝,那麼就會出現問題,所以後來宣帝要削減霍家的權利恢復到漢初交還權利與政府。西漢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權力分佈的不清來回不定大權旁落,導致了政府職能下降。全繫於皇帝一人之身,皇帝好且賢明還不會出現太差的問題,但是皇帝壞了沒有制度來約束皇帝那麼整個國家就會出現各種問題,這當然不止是漢代的問題也將會是後來中國各朝代的問題。
大部分的朝代滅亡包括漢代,不能說是單一的問題出現了導致了整個國家的滅亡,大多數的朝代都是在初期百廢待興時開始國家開始上升,到中期時達到巔峰(這時候開始大大小小的問題開始發生,然後中後期制度的弊端出現好的出現力挽狂瀾的都人續命,運氣不好的就開始出現天災:洪災、旱災、蝗災、天氣驟冷遊牧民族南下。人禍:政府效率下降,土地兼併嚴重)。這些可以說是一直在迴圈沒有解決的辦法。
漢代 的制度在當時也算得上是開明與先進,在不斷的演變中漸漸的從經濟上,內外朝的關係上,選舉制度上,兵役制度上都出現了問題。
例如經濟上雖然賦稅很低但是土地私有制(並沒有說私有制有問題)民間可以自由買賣田產,導致逐漸的出現了大地主那麼地主對佃農收的租金比政府的賦稅高出了許多,政府收的只有30分之1而地主對農民收的高達50%之多,在這個制度上讓貧窮的人無法翻身,富貴的人又不需要多繳稅。 所以制度的好壞要看如何不斷的變更,一開始利民的政策如果在後期的實際勘察中沒有跟上真實情況就極容易出現類似這樣那樣的問題。
在兵役制度上,漢代是人人皆兵但是每年僅一個月來給國家當兵操練上是完全不夠的,數量也不多,結果就是全民皆兵但是不夠用,遇到打戰又要各地調兵,在當時的交通上你可能只要服國家兵役一個月但是路上就要花費大量時間,這樣造成了民力、兵力上的浪費,這些制度弄得聽上去好但是實施起來可行性並不高。
無病時無論你怎麼折騰整個帝國都不會有太大問題,會蒸蒸日上。有問題時出現一些政治家前赴後繼的來推行新政改革也能緩解問題。但是如果到了中後期問題百出,如同羸弱的病人這時候小改革如同病重藥輕無效果,下猛藥大興新政就很有可能直接導致王朝的滅亡。
漢代也是在制度的慢慢老化沒有跟上實際的情況下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成了病危的病人,下了猛藥而覆滅了。
-
7 # 這些歷史要讀
1、兩漢時期的漢族尚武,民風彪悍。
其實,重文輕武的思想是從兩宋時期才開始形成並且逐漸固化的。這種思想極大的削弱了漢族的血性和戰鬥力。然而,在漢唐時期,漢族的尚武之風很盛,因此漢族軍隊的戰鬥力是十分強悍的。
自漢武帝對匈奴展開反擊戰以來,漢軍對北方草原民族勢力,就始終處於軍事壓制之態。即便到東漢末年,中原群雄混戰,國力衰退,但東漢軍隊對北方遊牧勢力的軍事優勢依舊存在。
比如遼東軍閥公孫瓚,早年就曾以三千精銳騎兵大破烏桓。時稱“驅叛胡於塞表”,一舉威震塞外。要知道,公孫瓚的實力在東漢末年的群雄當中,還算不上是第一梯隊,最後自己也被更強大的袁紹所擊滅。後來,曹操又一次攻打烏桓,先鋒大將張遼陣斬“以雄百蠻”的烏桓首領蹋頓,烏桓大敗,胡、漢降者達二十餘萬之眾。
由此可見,漢末軍事實力還是相當強悍的。即便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同樣有能力獨自擊敗一股北方遊牧勢力。
2、往日強大的匈奴在漢軍接連打擊下土崩瓦解,北方草原部落林立,力量分散。實際上,東漢末年,漢族軍隊依舊能在軍事上壓制北方草原勢力,除了自身軍事實力的強大外,草原勢力的四分五裂也是一個很重要原因。
自漢武帝以來,匈奴在漢軍的接連打擊下,勢力不斷衰落。之後,匈奴開始逐漸分裂,形成南匈奴和北匈奴,並彼此攻伐。其中,南匈奴南下內附漢朝,而北匈奴則在漢軍的征討下走向衰亡。隨著匈奴勢力的衰退,往日歸附於匈奴的草原部落也紛紛脫離出來,逐漸發展起來。
比如過去屈服於匈奴部落的東胡諸部,如鮮卑、烏桓等部落,就是趁匈奴勢力衰落之機,快速發展起來的。
這些草原部落勢力,與往日強大的草原帝國匈奴相比,顯然差距甚遠。因此,單憑這些部落勢力的力量,想要單挑整個大漢,是不現實的。所以,即便東漢王朝早已日薄西山,但仍舊是龐然大物,對於力量分散的草原部落勢力,還是具備足夠的軍事優勢。
也就是說,漢以強亡,其實也是因為周邊沒能形成強大且統一的外部勢力造就的。而如果漢末時遇到聯合起來的匈奴諸部或是突厥、契丹等草原帝國,那麼漢末時期的漢軍能否擋住外族的南下,那就很難說了。
-
8 # 八千里路雲和月色
先看兩句話: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雖大,好戰必亡。說漢朝因強盛而亡國,原因就大概出於後一句。在中國歷史上,打仗真正的困擾,倒還真不是軍事,而是後勤。
比如漢朝,首先說糧食,種子質量不好,沒有化肥農藥,所以產量低。為了應對戰爭所需,就要許多農民去種地。還要看天吃飯,如果老天不保佑,就收成不好。好不容易把糧食收齊了,你也不用得意。運送糧食又特別麻煩。根據史料記載,路上的損耗特別大,又容易被敵人搶劫,加上運輸的人要吃,真正到前線的糧食百不餘一。
所在東漢在西域都護府只能保持二千人的隊伍。 打仗還需要其它東西,比如,戰馬,軍衣,馬料,藥品等。每打一場,就要準備物資好幾年。所以漢武帝和匈奴的戰爭,把全國經濟打垮了。年輕人死的死,傷的傷。沒死的人也沒飯吃,商人和手工業者被徵收重稅,日子也不好過。晚年的漢武帝看到這一切時,就下了輪臺詔書,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罪已詔,把這一切的責任算到自己頭上。
說漢以強滅,是漢滅亡後,外族沒有能力從漢帝國這獲取什麼真正的利益,這是和漢朝一直用強盛的國力和天下的雄心一直壓制外族做到的,是漢帝國的遠征軍用熱血和漢帝國的威名做到的。我從來沒有見過向漢朝這樣一個從頭到尾都強悍的王朝。“南越殺我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我漢使者,頭懸北闕。北韓殺我漢使者,即時誅滅”。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 這就是對外宣稱“永不稱霸“的華人在漢朝時代的祖宗的遺墨,“其實陳湯大可不必動刀動槍的,對於郅支單于的罪行,強烈的譴責一下就可以了嗎?何況人家已畏罪潛逃,遠遁中亞.”但是漢朝對外總是強盛的,只是對內才有相對的強弱之分.漢獻帝時代漢朝對外仍然強大,漢朝是結束在內部的糾紛。諸朝皆以弱亡,獨漢以強滅,是世界大帝國史上獨一無二的。
-
9 # 公元前
漢朝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發展地位,在後世帶來了足夠的榮耀的同時,同時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政治發展。同時,漢朝在強盛時衰敗的歷史原因也給後人帶來了很大的警示。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雖大,好戰必敗”。這句話就說明了漢朝因強到弱的原因。在中國曆代的著名戰役中,因為糧草不足而失敗的戰役太多了,漢朝由強盛到失敗就是因為後勤保障跟不上,所以才會亡國。
首先說漢朝的糧食儲備,不僅老百姓的種子質量不好,最重要的是田地沒有足夠的化肥農藥,導致每年的糧食產量很低。為了給戰爭儲備足夠的糧食,就強迫很多百姓去種地。但是每年收成都不好。等到秋收時大量糧食被官府拉走,老百姓所剩無幾,糧食索然收官府掙走,但是在運送糧食途中也特別麻煩。據說漢朝為了打仗,由於路途遙遠,路上耗費了大量的糧食,等到真正運到前線是糧食就已經所剩無幾了。這樣反反覆覆老百姓被逼的沒辦法了只有造反了,再加上外敵入侵所以漢朝時內外憂患,再強大的軍隊也抵不住老百姓的造反。
打仗不只是需要糧食還需要其它東西,比如:戰馬,軍衣,馬料,藥品等等這些後勤保障。每打一場戰役,就要耗費國家幾乎全部的財力。當時漢武帝滅匈奴的戰爭,就是傾盡了全國的財力,後來經濟被打垮了。國家的戰力儲備也一下子沒了,年輕人戰死的戰死,戰傷的戰傷。沒有戰死的人由於沒有勞動力,基本上被餓死了,當時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地位低下,他們被強制徵收重稅,他們的日子過得還不如農民。漢朝後期漢武帝看到國家的這一切時,於是給自己下了詔書,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罪已詔,把國家所發生的的這一切都算到了自己頭上。
漢朝以強而滅亡,是因為漢滅亡後,外敵根本沒有能力從漢朝帝國中獲取什麼真正的利益,這是因為漢朝從建國以來,都是用強盛的軍隊和吞併天下的雄心壓制外敵所造成的,是漢帝國用強盛的軍隊的熱血和漢帝國的威名所做到的。
總結:漢朝由強盛轉為亡國是由於漢帝國多年的征戰,造成後期保障跟不上。
-
10 # 歷史名將錄
縱觀中國五千多年以來,大多國力弱到極點,才會被外因和內患而滅國,可是漢朝卻不一樣,要知道漢朝末年的時候,那軍事實力依然強的要命。
就這樣說吧,當時的公孫瓚可以說在漢末的時候,屬於被人吊打的一波人當中的三流選手,可是就這樣的一個三流選手,北方的鮮卑作亂,公孫瓚派兵,直接一波帶走,再有不服者,都是一波帶走,連烏丸這樣的選手都不敢和公孫瓚正面剛,只能偷偷求情劉虞。可是說要不是有劉虞這樣的選手,說不定關外都沒有遊牧民這個種族了。
可就這樣一個對外強到極點,號稱用名字就可以嚇哭塞外遊民的公孫瓚,被袁紹輕輕鬆鬆的一波給帶走了,大家都知道歷史中,袁紹這種水平的也只是打了個醬油,從這些實際資料中,我們明顯可以看的出來,大家的軍事實力差距有多大。
那麼,為什麼漢朝這麼強大的軍事力量,卻最後落的個滅國的下場,其實大家看到的都是表面,軍事實力強歸強,但是並不是說漢朝中央的實力強,而是整個國家都非常強,只有中央的實力有點弱,畢竟到漢末的時候,各個周縣之間打的那叫一個狠呀,各種兵種和陣形都大大的加強了不少,主要就是為了內鬥。
在這種打自己人都可以這麼狠的情況下,外族的想來中原搗亂,那怎麼可能,直接打的連你父母都認不出來。然後在這種內鬥中兵力軍權又再一次昇華了。
唯獨沒有打過架的只有中央軍,外患用不上,內鬥不敢用,而兵是什麼,那是經過無數次的實戰,才會強大起來的,越戰越強可不是光用嘴說說而已。
最後漢朝的中央軍被慢慢的養成了豬,再加上朝中的那些個大臣們也很給力,沒半點實力不說,還光會打嘴仗,十常侍又是一如頭髮不長,見識還短的太監,唯一那個會點武術的殺豬佬何進,還讓這群太監給幹掉了。
在當時,雖說何進水平不行,但是怎麼說,也可以震的住那群未來的三國名將,只要下面那些個將士們不弄鬼,等新帝慢慢成長起來,漢朝想要在穩定下來,也不是什麼難事。
只是可惜那群從內到外的一群笨蛋,硬是把牌打的奇爛無比,明明還可以搶救一下,可是這群豆比硬是給直接給送到火葬場。就連看起來很聰明的王允大人,也是個無腦之人,雖然美人計用起來很爽,但是你要知道,一群秀才們大叫著要保護皇上,你是在用臉來保衛漢室的嗎?
光用一些華而不實的計謀,而且就連董卓進京是真的來保皇的,還是來奪權的也看不出來,讓下面的人說個三言兩語,就給說暈了,直接就打出清君側的口號。
董卓又不傻,自己有多少實力不知道,而且都說是董卓幹掉的少帝,可是事實的真像誰知道,本來董卓可能真心是來幫漢朝的,可是弄出這樣的一件事,那真是有理說不清,朝中所有的文武百官都說你是壞人了,你還能怎麼辦。
到最後董卓只能破罐子破摔,反正你們大家也不信我,但凡有機會,誰不想直接弄死董卓,又出名又得利,弄的連董卓的乾兒子呂布也心動了,要說是王允的美人計還不如說呂布自己看到殺董卓的好處有很多,才心動的,畢竟王允可是在下面給呂布開了無數的空頭支票,計劃是不錯,就是腦子沒有帶,光殺了董卓,你震不住下面的人呀,最後還是沒落個好。
而這之後,那些個武將也看出來,不能讓朝中的當家作主,不然自己不落好呀,這才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這些個武將們不忠心,而是不想再當第二個何進。
尤其是到後期直接分裂成三個國家,那才叫一個爭權奪利,人人都打著要復興漢室的口號,卻一個個的爭地盤,搶兵權。就連古代最出名的三十六計都是讓這群選手們直接給弄出來了。
可是權力這種東西,當你用的久了,就不想放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改成了自立門戶,畢竟可以傳給自己的後代,而做武將這種事,再做的久也只是武將,下一代能不能和自己一樣優秀還不好說,可要是當了皇帝,那下一代行不行還不是自己說了算呀。
於是強大的漢朝就這樣讓更強大的武將給瓜分了。
回覆列表
首先還是財富流向引起的。到了大戶加快囤地,小農極度不滿的時候,王莽新朝的空想亂政,是一個重要的節點。由此開始進入了惡迴圈,中央集權勢弱,地方勢力坐大,直到愈發動盪的東漢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