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賀須橫

    用試探性的辦法,首先強迫自己做一些之前沒做過的事情,或者說之前特別討厭的事情,比如搬磚,掏糞,掃大街等。把一些討厭的事情做完了,你對自己的工作下限就找到了。第二步,與自己不喜歡的人一起共事,溝通,或者尋找一些陌生人去交談一些無關緊要甚至無聊至極的話題,找到自己比較舒服的人和談資,這樣子你就會認識到自己是什麼型別的人。

    這個世界都是人與人的鬥爭,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人過一百,形形色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想真正認識自己,首先研究別人,見的多了,分析多了自然而然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 2 # 知常容

    正確認識自己,我覺得不現實吧,我覺得沒有一個人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因為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其實就是對慾望能夠控制的,能夠控制慾望的人是絕對是一個很強悍的人。至少我不是這樣的人。

    為什麼說我們人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呢?因為我們會受到別人的左右,會受到物質的誘惑,我們自己對我們自己來說是一個充滿了未知的深淵。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會是什麼?

    因為人生隨時有一個小改變,就會改變你的一生,這個世界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又是那麼複雜,所以你根本看不見這個世界,同樣你也根本看不見自己。自已是什麼?我不知道,你知道嗎?

  • 3 # 忘憂的小鴨子

    1.自己每天寫寫日記,記錄一下自己的感情

    2.讓別人監督自己,其實有的時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看不到的,別人能清楚的看到,所以讓別人監督你也是一個自我認識的方法

    3.給自己制定目標

    4.多瞭解一些心裡方面的,多讀一些心裡書,可以幫助自己認識自己

  • 4 # 釋明勤奮

    俗話說人無完人,有時候別人突然就冷漠我們,確實值得深思,很想知道自己哪裡錯了?

    有人和我們吵架,說出我們不好的地方,大部分也是我們不足的環節。從這些話裡,也能看清認識自己。

    再一個,出現問題換位思考,多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假如我是他,能否做到?也可以從中看清自己的不足。

    人生會經歷許多人和事,隨著時間的流逝,都慢慢會過去,能遇到給我們指出缺點,嚴厲指責批評我們的人,實際是我們生命經歷過程中的貴人。

    有的人不會總陪伴我們,但給予我們的挑剔和嚴厲指責批評,當時很難接受,實際卻鍛鍊了涵養,增加了我們心態的抗壓能力,擁有了這樣不怕打擊的堅強心態,無論走到哪裡,任何困難也難被擊垮。能讓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是好的開端,進步的開始。

    順境固然好,但能在逆境中戰勝困難,即使滿心傷痛,還依然能笑對人生,堅強不倒的人,才是生命中最美的人,也必然是最成功的人,加油^0^~!

  • 5 # 貓尾巴草

    我覺得認清楚自己的最大標準就是,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你喜歡現在的自己麼?你喜歡現在的生活麼?你喜歡這個世界麼?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人們很少把精力放在尋求自己的內心,而是過多的看待外在的原因,比如,埋怨自己的出身不好,埋怨自己的生長環境不好,埋怨這個社會的不公平,埋怨工作不好,上司冷酷,埋怨配偶不夠了解自己……

    認清自己的最佳方式,以我看過的幾本書,都說到“靜坐冥想”,這是認清自己的必走之路,只有靜下來,學會和自己相處,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包括自己的呼吸,身體發出的訊號,觀察自己的意念等等。

    喚醒自己內在得的創傷,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創傷,我們要把這些傷翻出來,承認他們給我們帶來的痛苦,一個個面對,可能會很殘忍,但如果不認清楚他們給我們潛意識帶來的影響,是很難進入療愈階段的。

    然後是療愈自己的創傷,靜坐冥想,合理運動,以瑜伽太極等非競技的運動為主,健康飲食是必不可少的,身心靈的成長,身體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可以看一些身心裡的書,參加工作坊,還有線上學習。

    最後是創造階段,知道自己人性中的種種缺點,並且有能力去面對他們時,就能按自己的想法創造自己的生活。

    當然,每一個階段都很困難,但只要下決心去面對自己的內心,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的。

    我們都是普通人,並不能像很多智者能真的看清自己是誰,但把力量收回來多關照自己的內心,便能更多的看清自己。

  • 6 # 情感故事小屋

    首先,自己要活的明白!一個人的人生本來就很短,不要糊里糊塗的過日子,要有點想法,有點抱負!有了自己的小目標,人就有了奔頭!

    不斷的去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去打拼,雖然有些累,有些艱難,只要自己心中的夢不被自己嚇唬倒,距離到達彼岸的目的,只是時間問題!

    第二點,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擔當!人活在世上不是隨隨便便的主!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說啥就說啥!要有度,不能信口開河,想說的話,要做的事,一定要經過自己的大腦,經過三番五次的慎重考慮之後再說,再做也不遲!

    禍從口出。一個人說話,做事不事先掂量掂量再行動!往往造成的後果是很嚴重的。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不明白自己在說什麼,這樣的人,活的是不是很糊塗呢?這樣的你,能看清楚自己嗎?

    第三點,要不斷的去傾聽親朋好友的聲音!活的明白的人,都知道忠言逆耳的道理!喜歡聽好話,討厭別人對你的忠言相告的人,能活的明白嗎?答案是否定的!

    出來混,早晚都要還的!好好做事,敢於面對的人,人生的路就會很精彩!糊里糊塗的人,也是一天天的過日子,可這樣的日子,過的不明不白!不僅自己看不明白,別人更是如此!

  • 7 # 唐若心學

    我想和你分享下心理學周哈里窗認識自己的方式方法,或許能幫助到你,其實首先你必須明白,認識你自己,不是藉助你一個人,你需要藉助工具還有需要和他人溝通,然後你才能看到那個真實的自己。

    現在和你分享周哈里窗工具,它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來的,它指出我們每個人自我由四部分組成,我們對這四個部分了解越多,那麼我們對自己認識也就越深刻:

    1、公開的我

    開放區是我與周圍的人都認同的,周圍 都知道的,是我們性格的顯性部分。比如大家都覺得我是性格非常開朗的人,而我也這樣認為,並且願意把這部分呈現給大家。

    2、盲區中的我

    盲區中的我往往是別人知道的,我們自己卻不自知。曾經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肖像畫家根據女性自己的描述和來自他人的描述分別創作兩幅畫像,而最後兩幅畫像的對比卻令人無比震撼。 往往女性對自己描述與他人的描述大出所料,這意味著自我認識與他人認識有較大差異。

    3、隱藏的自我

    隱藏區,往往是我們刻意隱藏自己性格的部分,意思是自己知道自己性格部分,但是別人不知道。比如有些人表面上顯得很大度,但是實際上喜歡嫉妒,但是它會把這一份小心的藏起來不讓自己發現。]

    4、潛能的自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幾乎每個人都會有不知道的行業或者領域,這部分也是屬於認識自我一部分,是我們潛意識重點開發的部分,舉個例子,有時你做某些事情,你會發現就連你自己都沒意識到原來你可以做得非常好。我有個同事就是這樣之前是做辦公室文員,有次發現她銷售也做得很好,她自己發現這個潛能的自我很開心,後來她就跳槽去做銷售。

    認識自我是需要透過嘗試,然後與他人溝通,在實踐中才能看出自我的端倪,另一方面自我也是可以變化的,在實踐中不斷豐富,所以認識自我其實是一生的課題。

  • 8 # 文人墨客話情感

    3000多年前在古希臘以預言著稱的德爾斐神廟前,赫然聳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的銘文是:認識你自己。

    人類現在已經進入了網路時代,生物工程時代,說到巧可以研究人工智慧;說到微可以研究奈米工程,似乎是沒有什麼不能為人所認知的,似乎人無所不能了。

    滑稽之處,正在這裡,人類天生是好奇的動物,總是醉心於外部的世界對自身卻忽略了,人是什麼?或者說人的本質本性需要等等是什麼? 人們似乎永遠逃避性,一說到性,有的人就會面紅耳赤,喃喃低語:不就是那麼點事嗎?誰不知道?咋聽起來還是蠻有道理的,性器官長在自己身上,可以觀,可以觸,其實並不這樣簡單,越熟悉的東西往往越不瞭解,特別是在中國經歷了3000多年的封建思想壓抑,人們不敢談感情,更不敢談性,更別說生殖系統和生理結構的認識和認知。

    性,是人與生俱來的特徵,嬰兒呱呱墜地時就可以從生殖器的外觀上辯明是男嬰還是女嬰,可性愛卻為世人所不齒。所以我不知道這個社會到底是進步了還是落後了,但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人們對自己的認知是模乎的,他們不瞭解感情,不懂感情,更不知道經營感情……婚姻中的兩個人不是靠性愛的基礎粘合生發,不是靠感情的表達與抒發,而是生存的依靠,依附,依賴…… 認識你自己吧!這對你自己的生活很關鍵!

  • 9 # 愛你傾漫

    我認為認識自己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不存在單純的認識。

    把唐太宗的話送給你,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每天站在鏡子前看看自己,有沒有什麼變化?今天的目標有沒有達成?覺得自己今天的形象怎麼樣?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找一個歷史人物做榜樣,也就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要你去模仿他的一顰一笑,也不是要你按照他的路走,而是學習他的品質或者以此來鞭策自己。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詢問一些你的好朋友,家人,在他們眼中,你近期或者今天見過面的形象是什麼樣的,要學會進行對比反思。

  • 10 # 芒來小姐

    4月初,我帶著80歲的奶奶去青島旅行,長輩認為我很孝順,半開玩笑地說:“明年帶上你爸媽一起去吧。”

    我說:“明年如果要和長輩一起旅行,一定還是會帶奶奶,爸媽剩下的時間比她多,而且他們自己也能走。”

    長輩們說,如果我爸媽在場,聽到我說這話可能會傷心。於是我開始思考:我到底是不是一個很孝順的人?為什麼我表現出來的“孝順”那麼矛盾?

    思考過程中我發現,不知何時,我身上多了一個“孝順”的標籤。我所做的事情不是因為我想做,而是因為我是個“孝順”的人。

    彷彿一口粗糙的噴泉,亂七八糟的展示活力,旁人為了一目瞭然,在我身上加了一個音樂開關,使我跟著音樂整齊地噴湧。

    古典老師在《我很怕年輕人說要“做自己”》這篇文章中,有一句點睛之筆:“說白了,那時我們也不是在找自己,而是在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標籤,貼到上面去,為自己背書。”

    古典老師遇到的問題是:有人不知道什麼是做自己,為了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他們需要別人給他們安上一個標籤。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刻板印象。

    為什麼人們喜歡貼標籤?因為你身上的標籤越多,人們對你的認識越一目瞭然;你對自己的認識越是刻板印象,大家跟你打交道越輕鬆。

    好比明星的“人設效應”,一旦人們認為一個明星很正能量,便把他當做正能量的代言人,如果他無意間暴露了自己負能量的一面,就會湧出無數差評和黑粉。人們對他的“表裡不一”大感失望,甚至會認為他“就是一個虛偽的人”,即使他曾經真誠過。

    為什麼人們喜歡貼標籤?因為除了貼標籤,我們找不到更加方便快捷地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

    我們存在三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自我的世界,他人眼中的世界、自我眼中的他人的世界。我們活在這三個世界的交叉處,所聽、所見都是有限的,甚至是渺小的,因為我們無法知道那些我們聽不到、看不到的人對我們的看法,也無法知道那些三觀和我們不一致的人為什麼會如此“奇葩”。

    久而久之,我們會形成“焦點效應”:我們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並且傾向於認為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比實際要多。

    一個北大心理學的朋友說,他每次上臺演講前,都會在心裡默唸:“我是一個面無表情的土豆”,以此來消退緊張感。

    其實他心裡也知道,臺下相當大一部分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沒幾個人看出他在緊張,但他仍然會給自己和別人貼上標籤。

    人們喜歡貼標籤,一方面是因為標籤真的有用。社會心理學中用“自動化思維”來解釋人們為什麼喜歡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低努力水平的思維,方便自己自然而然且不需要努力就能認識對方。

    生活節奏加快的當下,我們無法針對每件事、每個人都反覆思考,給不熟悉的人和事貼上標籤,能讓我們更加適合這個社會。比如21世紀最火熱的標籤:成功人士。

    伴隨成功人士而來的刻板印象,是“有錢”、“有權”、“行動力”、“勤奮”等。多少擠破頭想要給自己安上這些刻板印象,即使自己原本的性格更加豐富多彩,也會要求自己剃掉多餘部分,向刻板印象靠攏,以便更加符合“成功人士”這個標籤的設定。

    前幾天,一篇文章《摩拜創始人套現 15 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引爆了全民焦慮熱潮。文章抬高了“成功人士”這個標籤的含金量,忽視了每個個體都應該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分工。

    文章熱度持續不下,直至韓寒發微博怒懟:這不是在製造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

    貼標籤,能讓我們更快的認識不熟悉的事物,也會讓我們產生盲目從眾心理,忘了自己原本的樣子,成為被輿論熱潮擊中的炮灰。

    如果沒有標籤,人們該拿什麼來認識自我?根據阿倫森《社會心理學》,我總結了認識自我的三個方法:

    一、與他人進行社會比較

    標籤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形象輸出。我們貼標籤是因為這個標籤對自己有用,比如“學霸”這個標籤。只有當標籤不再有用,我們才會思考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比如學霸考試失利,懷疑自己“學霸”身份是否真實。

    當我們想要更清晰的認識自己時,與他人進行社會比較是第一步。學霸很可能意識不到自己英語不好,直到他遇見了一個海歸博士,對方的英語分分鐘秒殺他。

    這時他很可能會感到痛苦,甚至拒絕面對,如同象牙塔中的懵懂孩童,拒絕邁出第一步,死守“學霸”標籤閉關鎖國。然而,學霸早晚會遇見比他更優秀的學霸,到那時,他會被迫進行社會比較。

    如果他不想在焦慮中失去目標,最好的做法是更早、更明智地主動撕掉標籤。主動、積極的進行社會比較,能讓像牛皮糖一樣纏人的標籤,變得易於掌控。

    二、調整自我意識偏差

    “他雖然是個學霸,但是他長得沒我好看,我比他更優秀”、“他不但英語比我好,家庭背景也比我強,我簡直是個失敗者”,當你開始這樣思考時,你就需要調整自我意識偏差了。

    面對與自己不同的人,人們很容易開啟自我保護機制,用抬高或貶低自己,來切斷與他人之間的聯絡。

    調整自我意識偏差,是用客觀思考來取代情緒引發的應激反應。比如當你遇見一個和你不同的人,思考:“他是怎麼做到的?我要怎樣才能像他那樣?我與他相比不足之處在哪裡?”

    愛比克泰德在《話語》中說:不要被鮮活的印象衝昏了頭腦,你應該說:“印象,等我一下,讓我看清你的模樣和你所扮演的角色”。

    調整自我意識偏差,就是在幫助你看清當下你所扮演的角色,對自己的認識從“我就是這樣的人”,轉變成“我這個人很多種可能性,怎麼能一概而論呢”。

    三、時常進行自我建構

    社會關係中,自我建構能幫助你最大限度激發自己的感受。比如你是一個胖子,你認為胖是你的缺陷,此時不妨進行自我建構:

    “我是一個胖子,我_________。”

    你會發現“我”字後面可以新增成千上百種可能性。比如:

    我是一個胖子,我總是招來嘲笑。

    我是一個胖子,我的朋友都不會以貌取人,他們喜歡我的內在。

    我是一個胖子,我可以瘦下來,但我胖著更自在。

    我是一個胖子,我吃自助餐總是能吃回本。

    ……

    自我建構並不是虛假的,它很可能是那些你聽不到、但存在的某些人對你的評價,也可能是你的另一種選擇,甚至可能是你的另一種人生。所以,經常進行自我建構,能夠幫助你抓住那些被你忽略的感受和可能性。

    認識自己,即是透過無數人的眼睛看自己。“詩人無從知道自己的想法,直到從自己的詩中發現了它。”經常進行自我建構,就像是在和平行世界裡的無數個自己進行對話。

    當你發現自己內心的某個角落裡,藏著不為人知的柔情蜜意,你便會知道所謂“好標籤”、“壞標籤”,都不過是阻礙你愛上自己的屏障而已。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韓信和諸葛亮誰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