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東成哥生活錄

    做父母的人都知道,很多孩子在自己面前和在老師那裡的表現會有很大變化,甚至有些是天壤之別,從對孩子的教育層次來說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許多父母、包括爺爺奶奶等親屬,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特別是5歲之前的階段對孩子過度溺愛,即使有時候部分家庭成員想給孩子予以正確的教育,也會因為與其他成員意見的不統一,讓孩子不能正確判斷,或者有了正確判斷,卻透過耍賴、哭鬧等方式進行逃避。這一點在爺爺奶奶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2、學校教育的執行力更強。作為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作為一個重要的場所和環境,老師會根據教育大綱和多年的經驗,對孩子的各種習慣、各種觀念進行正確的引導,同時也會有一些相應的“懲罰措施”,來不斷修正孩子的各種行為。

    3、從眾心理使然。這一點很好理解,每個班級都有很多孩子,不像在家中是眾星捧月的小皇帝、小公主。看著其他孩子的表現,會不由自主的修正自己。

    4、初步人際交往的表現。作為孩子,學校是其人際交往的第一“戰場”,在這裡他們有了很多同學和老師,在與這些人的交往過程中,他們逐步學會了聆聽、思考和相互尊重。

    5、孩子的親疏感使然。這一點會令束手無策的父母家人感到欣喜。人總是在感情最深的人面前才會釋放天性和喜怒哀樂等情緒。在他們眼裡,老師是外人,而父母等家人才是親人,因而可以毫無忌憚地表現出真實的自我。

  • 2 # 心理諮詢師張婕

    我想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相信很多人都會是在跟自己親近的人面前,更容易、也更敢於表達自己、做自己。因為,潛意識裡,我們覺得對方更會包容我們一些,會覺得這樣更安全一些。

    如果是在那些與我們有利益相關的人面前,就更容易讓我們帶上“社會的面具”了,試想,在老闆、客戶或老師面前,我們是不是會表現得更好一些,或更具有適應性一些呢?因為對方對我們的印象、對我們的評判,這些結果性的東西對我們很重要。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已經建立了,孩子在父母跟前有安全感,可以表達真實的自己。同時,孩子也具有一定的社會適應性,在老師面前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幫助孩子建立規則角度

    父母要理解、包容孩子在自己面前的不乖。看到,這是孩子對我們不會因為他不乖就拋棄他的信任。也是我們前期,用愛養育孩子的見證。

    除了用愛澆灌孩子,父母還有一項重要的職責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規則,這樣做的好處就是:

    1)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為什麼說規則會讓我們更有安全感呢?有了規則的意識,我們才知道自己需要怎麼做,我們做的底線在哪裡。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在父母面前,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無底線、無任何限制,有著無盡的自由。無盡的自由,背後會是極大空虛。從某個角度說,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框架範圍之下的。

    2)孩子更有能力適應社會

    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感,有利於孩子適應學校生活,我們都是社會人,心理上需要有被大眾接納、認可的需要。如果孩子建立了一定的規則感,除了幫助他實現社會價值,在心理層面也有利於增強他的自尊,也可以獲得比較和諧的人際關係。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首先,當孩子對我們有不適合的舉動時,我們要及時將自己的感受反饋給他,而不是笑著默許,將反饋告訴他,並提供幾個更好的互動建議(讓其選擇),有利於孩子學習社會交往技能。

    其次,在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時,要注意,給到孩子一個大的規則邊界,留給孩子自主的空間,更有利於建立孩子的自主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對於原則性的規則,父母要幫助建立,並及時督促反饋,除此之外,可以放棄,或分輕重緩急。

    父母內心都是希望孩子能習得更多的好習慣,能夠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性,但每天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要過多,最多不超過3個。這樣,反倒有利於規則的建立,也讓孩子更加明確,哪些是自己必須要做的。在這一過程中,也不會有太多的束縛感。

    當孩子在父母跟前不乖時,父母的感受是怎樣的?

    這一點還蠻重要的。因為,父母內心的感受,會直接影響後面跟孩子的互動。當今,有很多育兒觀念,會要求,父母不能生氣、不能發脾氣,要更包容、更和善、更理解。

    其實,我今天想從父母內在的自我關懷這個角度來分析一下。覺察到父母內在最真實的感受,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孩子都是有好處的。一味壓抑自己的情緒,只能是累積一個更大炸彈的過程。

    所以,要想有一個跟孩子更好的互動,父母應該先面對自己內在最真實的情緒。如果情緒實在是糟糕,最好的選擇,或許是先一個人靜靜,安慰一下受傷的自己,自己情緒平靜了,先對自己好。等自己感覺好些了,再去幫助孩子。

    曾經的父母不也是個孩子嗎?每個父母也都會有自己的敏感點或情結。最明智的做法是,在日常與孩子的互動中,先覺察到,我們的引爆點在哪裡,如果沒有條件做個人的心理諮詢自我成長,我們也可以在它引爆之前,有所察覺,自己先避開或跟孩子一起重新討論互動的方式,根據雷點,來調整路徑。這種透過行為,來影響心態的方法,也是認知行為心理學的一種技巧。

    張婕,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案例超千小時。

    擅長領域:婚姻家庭、兒童青少年、個人成長。

    諮詢聚焦:情緒、人際關係互動、促進內在動力。

  • 3 # 豐收年人人喜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在每個家庭普遍存在,孩子在學校唸書時是一個班集體,天天在集體學習氛圍,老師從接班開始,花時間訓練孩子,確保孩子準確地知道老師的要求是什麼。有時把一個問題看成是自己的問題。告訴孩子,如果你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這樣是好還是壞,請其他人幫你出主意,想辦法解決問題。透過給孩子一個選擇。他要是不收,你就收。老師讓他受到啟發,以身作則,把孩子的力量引到積極方面。久之久之,孩子令人煩惱的小事,老師都有能力解決,老師說的話比較愛聽。在家庭就不同,慈母多敗兒,不然就是教育無方,棍棒解決。

  • 4 # 媽媽超全能

    我是一名幼兒教師,經常有小朋友家長跟我抱怨,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裡簡直判若兩人:在幼兒園裡,各種乖巧,自己的事自己做,和小朋友也團結友愛;可一回家就像小惡魔附身了,完全變了個人兒似的,又哭又鬧,任性刁蠻。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兩面派”?

    仔細想想其實不難發現,因為幼兒園有一套系統、固定的作息制度,行為準則。大家都必須遵守,孩子在長期遵守的過程中,就轉化成自己的行為習慣。

    而在家就不同了,要不就是沒有規定,或者即使有規定但約束力沒那麼強。加上孩子一哭鬧,家長就容易妥協,所以孩子似乎就變得不如在幼兒園那麼乖了。

    怎麼才能讓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一樣呢?

    老話說:無規矩,不方圓。規矩其實就是我們說的習慣養成。規矩立起來,才能內化為行為習慣。而且規則一旦建立就要嚴格遵守,除了有特殊情況。下面幾條是應該有的規則。

    1、作息規則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日常習慣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大概的起床、睡覺、吃飯、學習、戶外時間要固定下來。作息時間一旦確定就要嚴格執行,長期堅持。

    當然,特殊情況下,比如節日、生日時,可以允許孩子自由一些,但事先必須申明原因和具體要求,讓孩子明白這是特殊緣故,不至於在平日也提出要求而破壞常規。

    2、行為規則。

    比如,吃飯之前要洗手,不許亂跑或邊吃邊玩;自己玩過的玩具、看過的書要及時整理歸位;家裡的電源插座、危險物品禁止接觸;尊重長輩,與長輩見面要主動打招呼等等。

    你覺得重要的都可以制定規則,一旦制定,就要嚴格遵守,大人也不例外。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是很喜歡自己做事情的,無論是自己的事還是幫大人做事,他們都非常樂意。只是由於能力有限,有時會好心辦壞事。然後就大人代勞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習慣了只伸伸胳膊,張張嘴了。當有一天你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哪裡會習慣。

    而在幼兒園就不同了,都要求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自己做,沒有人會代勞的。那孩子也就慢慢習慣了。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年齡劃定他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可視孩子的年齡大小規定他參加一些簡單的的家務勞動。

    例如:2歲的幼兒可以幫大人拿遞小物品;3、4歲的幼兒可以分筷子、端飯;5、6歲的幼兒可以折衣服、疊被子等。

    孩子想幫忙,但沒做好時,家長也別數落孩子,千萬別說“幫倒忙”’越幫越忙”之類的話打擊的孩子的自信心。

    總之,規則一旦建立,就要標準一致,不可朝令夕改,讓孩子無所適從。另外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榜樣。那麼,剩下的就只有堅持了。相信孩子會給你驚喜的!

  • 5 # 星星媽育兒說

    為什麼孩子在父母跟前不乖,在老師跟前表現很好?

    這是因為家長和老師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導致的。

    在學校,老師會根據孩子的行為給予評價。表現好的老師會表揚,表現不好的老師會批評。這樣孩子心中就會有把稱,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該做,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形成自己正確的判斷。

    學校的孩子多,孩子容易產生從眾心理。想要透過自己的表現,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淘氣的孩子,為什麼去上學一段時間,慢慢變文靜了,也愛上讀書了?那是因為透過老師和同學們的影響,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的從眾心理讓他想變得更好,所以就會有所改變。

    在家裡,父母和長輩的過分溺愛,讓孩子得到錯誤的判斷。

    如果孩子從小不管做對做錯,從來沒有人給他糾正,而是百依百順,孩子就會錯誤的認為,在這個家他是主人。不管父母和長輩說什麼都不作算,只要他哭鬧,他愛怎樣就怎樣。這種情況,孩子哪裡會聽話?只會越教越皮。你的妥協助長了孩子的氣焰。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在父母跟前不乖,在老師跟前表現很好的原因。這也是很多老師很無奈的地方,在學校教的好好的,回到家裡孩子全變了樣。

    家長還一直強調孩子怎麼教不好?歸根結底,都是家長自己的原因,太過縱容。所以要防止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教育,好的教育應該是恩威並施。

  • 6 # 慧爸談育兒

    為什麼孩子在父母跟前不乖,在老師跟前表現很好?

    首先,很遺憾的告訴這個孩子的父母,你被孩子牽引著走了,說的再通俗易懂,就是父母被孩子控制了。孩子跟小動物一樣的,會爭奪主動權,控制權。孩子從小就開始跟大人做一個博弈,就是誰駕馭誰的博弈。

    如果父母事事都順著孩子,哭了,鬧了就馬上滿足孩子的需求,那麼孩子就感覺自己是皇帝,只要一哭,一鬧就有人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麼孩子還有可能會乖嗎?乖了,就沒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了。

    孩子在老師跟前表現很好是什麼原因呢?規則,規則,規則,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幼兒園都會有一套公正公開的行為準則,每一個小朋友都需要遵守,沒有例外。不遵守?不好意思,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當然,現在老師不會真的懲罰,但至少會說教一下,小孩子自然也會知道自己違反了規則。那麼,有疑惑的父母該應該知道要怎麼做了吧!我們即使在家裡,也要建立家庭行為準則。

    比如:晨前要喝一杯水,吃飯不看電視,睡前要刷牙洗臉等等,這些行為習慣,要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變成吃飯上廁所那麼自然。那麼久了,孩子就會覺得,啊!媽媽的行為準則是什麼,我不要去觸犯,要不然媽媽會很生氣!

  • 7 # 西西媽媽親子育兒

    為什麼咱們在領導面前彬彬有禮,在家裡就對愛人撒嬌或撒氣,對孩子兇巴巴?為什麼咱們在單位西裝革領,在家裡就要大褲衩子小拖鞋,光著膀子露著腰?

    如果咱成人能說出一大堆理由,那麼孩子不乖不聽話,也是有原因的。

    1、家是一個人的歸宿,不是一個舞臺。在這裡不需要你展示任何才華,不需要你偽裝堅強,假裝微笑,連大人都會有各種不好的情緒,何況是孩子。

    大人可以高興了回家就哼著小曲,傷心了就找個角落痛快地哭。而孩子呢,每天24小時被父母“監視”,哭就是不懂事,玩得過頭就是調皮搗蛋,這個家對孩子來說太束縛。

    2、孩子愛父母。他們相信父母,依賴父母,知道父母無論如何不會放棄他的,在父母面前,他們就是本真的表露。

    在幼兒園,規矩章程一大堆,不服輸追求上進的寶寶,必須表現成一個好孩子,因為老師同學看著呢!面對老師“累”了一天了,在家裡還不能對父母撒撒嬌嗎?

    當然,國有國法,園有園章,家有家規,在家裡給孩子立規矩也是必須的,在家裡父母引導孩子遵守這些規則就行了。

    1、制定作息表。孩子從小就應該有一套作息表,按照作息表執行,養成習慣,不僅有利於他的身體健康,還能讓他成為一個自律的好孩子。

    2、基本的禮貌。在家裡,尊老愛幼,見人打招呼,好東西學會分享,不能打人罵人,一些原則 性的問題,父母一定要把好關。

    3、做人原則。教給孩子誠實守信,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與人友善等基本的做人原則,這些原則是要影響他一輩子的,要從小做起,從家庭做起。

    4、生活責任。作為家裡的一份子,要幫助家人打掃衛生,收拾房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對家的責任。

    5、危險的東西不能碰。父母要規定孩子哪些是不能碰的,有危險,這個就需要父母多提醒,看護到位,畢竟孩子還小。

    有的時候,孩子不想遵守這些規矩,因為他們的自控力還不強,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偶爾撒嬌耍賴,可能是因為他心情不好需要安慰,父母要多跟孩子交流。

    如果孩子就是故意逃避這些規矩,那麼父母要以身作則,嚴厲教育,不能妥協。

  • 8 # 睿心媽媽

    在生活中經常聽到有的家長說,老師,麻煩你好好教育下我的孩子,她在家裡太調皮了,其實我覺得作為老師,經常感覺這個孩子在學校還是挺不錯的嘛。

    為什麼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現不乖,而在老師面前表現很乖呢,

    第一,與孩子虛榮心有關。可能孩子認為在家裡就是自己再調皮,再不聽話,可能也就只有自己的父母,或者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知道,這樣的造成的負面影響比較小。但是在學校面對的是那麼多的老師和那麼多的同學,他還是非常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希望得到同學們的認可。因此他都盡力的爭取表現好,因此在老師心目當中,這個孩子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乖的,這是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可能與家長的教育有關。有的家長可能面對孩子,總是用挑剔的眼光來看孩子,總是發現了孩子的許多不足的地方,卻從來沒有表現過孩子,或者說極少表揚孩子。而這個孩子在學校遇上了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總是用讚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因此孩子感覺自己特別有成就感,所以就為了爭取得到更多的表揚,因此表現得更加好。

    因此當我們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所以要多多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如果是要加以修正。

  • 9 # 小丫121

    一天,班級浩浩的奶奶在教室門口看著自己的孫子,自己盛菜、自己盛粥、自己把自己的一份早餐搬到桌子上,安靜地一口一口地吃飯。她覺得很不可思議,於是,對我說:“幼兒園裡怎麼浩浩變得這麼乖啦,在家裡每天吃飯都要我喂他才肯吃,自己一點都不會做。有時說他一句,他就開始發脾氣,還要打我。像這樣的例子,我相信很多父母都經歷過,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表現得很乖,可是在家裡卻無法無天。那麼出現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不一的孩子,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1.改變教養方式。孩子在家表現的霸道,是因為家裡人從小對孩子都是比較溺愛造成的。比如,吃飯問題,父母往往過分的擔心吃飽了嗎這個問題,或者怕麻煩還是自己喂一下快點吃吃好了的心態造成孩子自己不肯動手。孩子在家自己不吃,那就讓他餓著,不給零食,餓一餐也沒關係,餓了自然會吃了。

    2.多和老師溝通。孩子都很聰明,他們知道,父母會滿足他的條件,但在幼兒園環境中,老師不可能滿足他,有紀律的約束,有規則的制約,因此,他就改變了。因此,和老師多交流,才能對症下藥。

    3.正確認識。每一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一樣,就有很多種表現形式。就比如我們成人在單位勤勞任勞任怨,一到家隨意的躺在床上什麼都不肯做。有些成人在單位受到領導的監督,辦公室很整齊,而家裡一塌糊塗,東一襪子,西一件衣服。大人都有兩面性何況孩子呢?家是孩子的避風港,可以隨意的哭鬧、撒嬌等,幼兒園就不行,因此,兩面性也是正常的。

  • 10 # 幽離問道

    三方面原因

    其一,孩子在家裡比較熟悉,和父母比較親暱,從出生到現在建立的安全感使他能夠在家裡、在父母面前很好的釋放天性。我們大人還有在朋友面前說個不停,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不愛說話的表現了,更何況是個孩子?這是生物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本領。

    其二,幼兒園老師比較會哄小孩,也不排除有些幼兒園為了好管理老師嚇唬小孩的,當然,無論是老師會哄還是嚇唬小孩,孩子都是會比較買賬的。

    其三,在幼兒園,同齡小朋友多,其實往往一個孩子表現很好,受到表揚,很多孩子會自動模仿。而且幼兒園裡很多時間和同齡小朋友相處,一起玩,小傢伙注意力都在不斷探索了,還沒疼下功夫搗亂了,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績發群家長不滿投訴涉事老師提辭職,你支援家長還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