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國逐鹿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兩次說的都沒錯,益州這塊地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已亂我自安,天下已平我未定。無論外面打的多歡,被大山環抱的益州永遠蹭不到戰火,而且自從都江堰修好後,成都平原是真的沃野千里,這也就是為什麼蕭何說項羽給劉邦送了一份大禮。
漢末三國也是這個情況,當時全國各地都在打仗,唯獨益州在劉焉劉璋父子的統治下保持著相對的和平,而且這父子倆都比較佛性,對於益州也懶得管,益州老百姓活的也算舒服。整個地區相對其他地方確實有錢。
但是《出師表》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在《隆中對》和《出師表》之間,益州發生了太多的事,先是劉備為奪益州在益州打了兩年仗,後來又有漢中爭奪戰,夷陵之戰,以及南中平叛,這一系列戰爭下來益州的生產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消耗的財富也是非常驚人的。
而且諸葛亮說益州是天府之國的時候是根據隆中對說的,在隆中對裡益州是大本營,荊州才是劉備北伐的主要戰場。而出師表的時候荊州早就沒了,益州已經從大後方變成前線,戰火都燒到自家院子裡了,益州還能富到哪裡去。
還有一點,這麼說也是為了突出當時的情況緊急,表示自己北伐決心的同時也希望劉禪能認真起來。
-
3 # 星火辰
諸葛亮說益州天府之國,這是說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一帶優越的地理條件。諸葛亮又說益州疲弊,這是說蜀國以一州之地而對抗其它八州的嚴峻形勢。
一、益州為什麼叫天府之國?
天府之國其實不是成都平原的專利,最早,人家關中也叫天府之國。能得到這個稱號的,無外乎兩個條件:其一,有巨大肥沃的產糧區,能夠供養龐大的人口和軍隊;其二,山河險峻,大得地利,有利於防禦敵人的進攻。因此吧,關中又叫百二山河,大概是說封住了函谷關,兩萬人可以對抗關東百萬大軍。益州若是封住了劍門關,大概也有這個好處。
其實,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國和關中的天府之國是有差異的。因為都江堰的功勞,應該說成都平原水旱由人、便於耕種灌溉或許更優於關中。關中北有蕭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潼關,但要講險固,恐怕難比四面高山的四川盆地,但關中有個好處是四川不能比的,關中退可守、進可攻,而成都平原,攻守都被大山阻礙,在古代是個巨大的障礙。
諸葛亮所說的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里,講的是益州可以讓弱者立國的良好的地理條件。當年,劉備在曹劉孫三家中勢力最小、力量最弱,若不倚靠益州險固的山川,那是難以圖存的,劉備以益州一州之地可以對抗中原,地利是一大原因。
二、益州疲弊有是怎麼回事兒?
益州疲弊,大概有以下幾層意思:一是益州經過劉焉、劉璋父子的長期治理後,政令不行,各派內耗劇烈,實則危機四伏。二是劉備猇亭之敗後,不但將其長期積累的精銳消耗殆盡,益州本土也消耗巨大。三是諸葛亮在蜀漢推行法治新政,雖然矯正了劉焉、劉璋昏亂的政治,但其實也是竭澤而漁,加大了對老百姓的徵收力度,希望一朝北伐成功,再來減免益州百姓的賦稅。四是諸葛亮對南中的用兵,其實也是一種消耗。五是益州的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撐蜀漢長期割據所需,但可以北伐以圖僥倖,倘若成功,這個危局也就解開了。六是益州如今雖然兵精糧足,實際上是老百姓從牙縫裡扣出來的,而出川作戰運輸困難,沿途更會損失不少。
這些方面,諸葛亮、劉禪等蜀漢高層都是心知肚明的,但他們也不好明說,只是希望北伐能僥倖成功,自然問題就解決了。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說這話一點毛病也沒有,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益州是“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是在公元207年,而在《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已經是公元227年,相差了20年。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教諸葛亮如何成就大事,其中諸葛亮說到劉備應該奪取兩個地方:一個是荊州,另一個就是益州。當時的益州還是劉璋主政。
諸葛亮為什麼在公元207年說益州是“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益州是當時東漢天下十三州中的一個大州,包括今天的四川省全部、重慶市全部、陝西省南部、甘肅省南部、雲南省全部及貴州省大部分,面積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而且人口有近一百萬之多,益州可以提供足夠的賦稅和兵員,此為其一。
益州自古就是盛產糧食的地方,自從秦國將巴、蜀列入領土範圍後,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益州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聞名於世,直到現在還在用,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成功,讓成都平原成為糧食的主產地,當年秦國正是依靠後方蜀地的糧食及關中平原的糧食作為後勤保障統一天下的。益州是糧倉,這是原因之二。
其三,益州地處西南,遠離中原,而且進出益州的道路非常難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並不是誇張,而是現實,正因如此,益州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戰亂較少,僅有的幾次戰爭持續時間也不長,大部分時間處於穩定無戰亂的時期,沒有戰亂,人口、錢糧就處於一直髮展的狀態。益州無戰亂,這是原因之三。
所以諸葛亮在公元207年說益州是“天府之國,沃野千里”。
但時間發展到了公元227年,在經歷了20年之後,益州再也不是20年前那個益州了,經歷了一系列的戰亂和消耗。
首先,是從212年開始劉備與劉璋的爭奪益州戰,持續了三年時間,直到215年劉璋投靠,劉備佔領了益州全境。
劉備佔領益州後,對跟隨的功臣將領大肆封賞,功勞最大的四個人: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個人的賞賜是黃金各五百斤,白銀各千斤,錢各五千萬,錦各千匹。這還只是四個人的,下面還有大大小小的官員將領,這錢從哪裡來的?還不是劉璋存下來的,這就是天府之國的積累。
其次,劉備於217年開始發動漢中之戰,到219年5月擊敗曹操佔領漢中,耗時2年,消耗了益州大量的錢糧,兵員和賦稅,達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光是這一場戰爭,基本上就消耗光了劉璋朝代的積累。
最後,劉備於221年發動的夷陵之戰,到222年七月結束,耗時一年,以劉備的大敗結束。此戰劉備不僅消耗了益州大量的錢糧,而且還戰死了近4萬精銳軍隊,基層軍官和將領更是損失殆盡,這一戰讓益州好多年都喘不過氣來。
這三場戰爭,讓益州從天府之國一下子變成了益州疲敝,就連南中的叛亂,諸葛亮也是等益州恢復了2年後才去平定的。
到公元227年,諸葛亮耗時5年,才勉強達到了北伐的基本的條件,但這個時候的益州早已不是20年前的益州了,諸葛亮本人就是管理內政的,對益州當地的經濟情況是瞭如指掌。
所以諸葛亮在227年給劉禪上表北伐的《出師表》中才提到益州疲敝,這個時候是真的疲敝了,經過三戰大場的消耗,而且這三場大戰的後勤補給都是諸葛高一手操辦的,他對此再清楚不過了,此時的益州遠遠不如20年的益州了。
-
5 # 低調的大吃大喝
諸葛亮在發表“隆中對”的時候是公元207年,那時候劉備是什麼狀況?他還屁都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穩固的根據地啥都沒有,整面臨曹操的“追殺”,諸葛亮在和劉備的相互面試中,闡述了自己的戰略,即是奪取益州,以此為根據地,再奪取荊州和漢中,這樣以荊州和漢中兩路出擊,奪取中原,則天下大定。而益州土地肥沃,自東漢以來,沒有遭受大的戰爭,太適合作為大後方來養兵了,而且告訴劉備,當年劉邦不是差不多就這麼幹的嗎,肯定是能打動劉備的,再說了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蜀地的富庶確實能夠支撐起長期的軍事戰略的。
而諸葛亮釋出《出師表》的時候已經是20年以後的事情了,當時諸葛丞相的主子已經是劉禪了,先不管諸葛亮出兵的目的,你要出兵總得給老闆說個理由吧?荊州已經丟了(實際上荊州沒丟之前也是三家各佔一部分),那邊沒蜀漢啥事了,劉老闆已經只有益州和漢中了,而且益州也不是先前的益州了,夷陵之戰後,蜀漢的實力大受影響,老劉老闆帶去的7萬人差點全部洗白,公司規模大幅度縮減。這時候諸葛經理想擴大公司規模,只能給老闆說,不能安於現狀,要主動出擊,事實上確實如此,蜀漢在三國中整體國力的確是最弱的,不透過戰爭來發展壯大,等魏國做好準備了,出兵肯定是首先滅了蜀漢,這一點大家心裡都清楚,所以益州疲敝這話也不是瞎說的。
-
6 # 天下會會天下
益州疲弊是自稱以民為本的劉備自找的。
自毀經濟縱兵劫掠
劉備當年進攻巴蜀,兵臨益州時,此時劉備軍團已經兵疲將怠,為了激勵將士效命,劉備發願說,攻下益州城,城內金銀財寶盡歸你們。其實就是縱使士兵對百姓進行劫掠。
縱兵劫掠帶來兩個苦果,第一是《零陵先賢傳》記載,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眾多士兵的大肆洗劫,使得益州百姓無論是富戶,還是普通百姓都難逃洗劫,被洗劫後,自然商業貿易和經濟都受到極大衝擊;第二是,老百姓窮了,稅收都成了問題,而且搶奪之後便是大肆賞賜,據《三國志》記載,賞賜按功勞大小分不同等級,最高一檔4個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張飛和關羽,賞賜標準是:黃金500斤,白銀1000斤,錢5000萬,錦緞1000匹。所以劉備府庫空虛。
名士劉巴獻計
劉巴,清廉且清高的名士,經由諸葛亮推薦向劉備獻上一計,“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翻譯過來就是,“鑄造大面額銅錢,用銅數量不變,面額翻倍,哪個商人或百姓敢拒絕,刀劍伺候。”
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劉巴官升至尚書令,眾皆歡喜,唯獨益州百姓在歷經劫掠之後,又長期深受通貨膨脹剝削。
以疲敝之經濟北伐,雪上加霜賦稅重,徭役重
需要要指出的是諸葛亮的七次北伐,每次都是開展滅國戰,動輒徵發全國一半以上兵力,光運輸糧食的民夫都無數,由於運輸艱難,道路長,即使在改進了運輸工具使用木牛流馬等機械的情況下,仍然有超過一半的糧食要消耗在路上。益州怎麼會不疲敝?戰爭很大部分其實是打經濟戰
諸葛亮身為丞相,自己是非常節儉的,而且管束部下也很嚴厲,在他的身先示範下,蜀國可以說是非常廉政的國家。但是諸葛亮雖然智商很高,財商卻不高。
曹魏經營多年,百姓都已經承認了其正統地位,加上曹操父子經濟建設搞得好,自曹操開始,歷經幾世,錢幣都是始終如一的大,沒有通貨膨脹;而蜀漢政權,雖然諸葛丞相率先節儉廉政,但是長期戰爭頻繁,為了支撐戰爭,不得不越加盤剝百姓,在貨幣上動腦筋,錢幣越做越小,到後來只有三分之一不到,通貨膨脹嚴重,長期徵兵徵民夫,傻瓜都知道在蜀漢生活艱難,諸葛丞相有匡扶漢室的志向,平民百姓並沒有,人口一直淨流出。戰爭很大部分打的就是經濟戰,打的是後勤保障,這一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
歷史大家錢穆《國史大綱》:蜀亡時,人口94萬,吳亡時,230萬,魏國亡蜀時,767萬人口。可見蜀國經過連年征戰後,何其疲弊,人口未必全是戰死,恐怕人口外流也不在少數。
-
7 # 待曉兒
這種變化的根源在於諸葛亮之前制定的中性策略,被劉備的一意孤行搞破產了,昔日的優勢轉變成了劣勢。
諸葛亮與劉備關於中興漢室的不同策略諸葛亮是一個謹慎的人,也是保守的人
從《隆中對》中諸葛亮提出來的幾條建議來看,他的策略是兼具荊州與川蜀,聯吳抗曹最根本的目的在於“待天下有變”的時候,從荊州出兵北伐,川蜀只是作為威懾,相機而動。
一來荊楚之地多俊才;
二來地處要衝,四處出擊較為便捷,天下有變之時可攻曹魏亦可攻孫吳;
三來可借長江便利的運輸條件,將後方安定的川蜀糧草源源不斷地供給戰時的荊州。
這是一種十分穩妥的辦法,只要運營得當,幾乎是立於不敗之地的。
總結起來就八個字:據守荊州,以待時變。
劉備是心急的人,也是敢於冒險的人
劉備的策略是創造機會,先吞吳,再滅曹。想著和曹魏劃江而治,對壘南北。所以他趁著關羽被東吳殺害,積極備戰,已經不滿足於奪回荊襄之地,更是想要趁此機會直接滅了東吳。
這種做法很冒險,但也不能說沒有成功的可能,甚至其成功率還要比子午谷奇謀大得多。但很遺憾最後失敗了。
荊楚之地沒有奪回,那就只能龜縮川蜀了。
失去荊州,就代表著蜀漢政權由主動變為被動正是有荊州的存在,所以川蜀“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才有了用武之地;而沒有了荊州,川蜀的險隘就註定了其只能守成,不能進取,諸葛亮的六出祁山都是無功而返,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畢竟這個地方外人不好進,自己也很難出去。一旦打出去勝了還好,一旦雙方勢均力敵的時候,其實蜀漢就已經處於劣勢了。一來糧草運轉不便,二來背靠險關,撤退都是個問題。
久而久之,川蜀之地難免會落後於其他地方,只能自給自足罷了。
但經驗就是,一個國家長時間沒有外患,內耗就會大很多。吳魏兩國都可以不管川蜀如何,坐等它自己衰敗就好了。
這就是為什麼《出師表》裡面又認為“益州疲弊”了。
-
8 # 圍爐品茗人
在歷史上有兩篇政論文章與諸葛亮密不可分,一篇就是《隆中對》,另一篇就是《出師表》。在這兩篇文章中諸葛亮都提到了益州,隆中對中說益州是“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把益州形容為一個良好的戰略基地。而在《出師表》中又把益州說成“益州疲敝”。諸葛亮之所以會把益州作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表述,其根本在於敘述的物件、目的不同,同時也是當時時勢不同。
隆中對:從無到有的政治藍圖《隆中對》並非一篇嚴格意義上的文章,它是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中描寫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向劉備分析天下大勢,提出戰略構想的一段記述。後世之人將諸葛亮提出的觀點稱為隆中對。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把益州形容為“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呢?
隆中對的目的:作為劉備前來求賢問策的應答,隆中對本質上是諸葛亮為劉備描繪的政治藍圖,同時也是為劉備勢力規劃的明確而完整的政治、軍事、外交路線。因此它本質是一個從無到有的設想。試問,如果你在描繪藍圖的時候就把益州形容為“疲敝”,那麼諸葛亮如何讓劉備相信他提出的“先取荊州、再取益州,三分天下”的戰略路線呢?隆中對的物件:隆中對要說服的物件是劉備,當時的他正是落魄投靠依附劉表,然後駐軍新野的時候。此時的劉備雖然是名滿天下的英雄,但是卻毫無立錐之地。起兵多年,先後依附投靠公孫瓚、袁紹等多人,但卻被曹操等人趕的到處流竄,無奈南渡荊州投靠劉表。此時的劉備有雄心壯志但卻有些信心、底氣不足,因此諸葛亮就需要為劉備描繪美好的藍圖,制定有可行性的戰略計劃,為劉備註入更多的信心。因此諸葛亮當然要把益州形容成“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的戰略後方,立國根基。當時益州的形勢:隆中對的時間大概是公元207年冬到公元208年春。此時的益州是劉璋的統治之下,多年沒有大的戰事發生,益州本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與戰亂多年北方相比,的確當得起“沃野千里”的評價。出師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誓言《出師表》也是出自《三國志》,但是這裡就明確了這時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也就是是真正的諸葛亮寫的文章。因為在中學課本中全文收錄了,因此也成為華人最熟悉的古代政論文章之一。全文主旨在於勸勉後主劉禪勵精圖治,同時也表達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思想。
那麼這時諸葛亮為什麼要說益州疲弊了呢?
出師表的目的:作為一篇勸勉後主廣開言路、親賢遠佞的表文,諸葛亮當然要把困難講的大一些,而且本來興復漢室的困難就不小,所以諸葛亮當然不可能再說什麼“天府之國、沃野千里”了。如果還這麼說,估計劉禪就更加躲起來大肆享樂去了。而且此時的蜀漢雖然已經實現了當初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但是實際上隆中對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主攻方向荊州已經失去了,此時的蜀漢已經失去了隆中對中提出的興復漢室的戰略前進基地。而且夷陵之戰讓蜀漢的精銳損失不少,國力嚴重下降,自隆中對以來的上升勢頭已經失去。諸葛亮作為隆中對的提出者,他實質上已經預知了隆中對的後半段幾乎已經沒有可能實現,但是他仍然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於是出師表就是他的誓言,所以在這裡他不可能如當年那般意氣風發的描繪美好藍圖,他更多是在以文明志罷了。所以《出師表》的他就實事求是的指出益州已然疲敝,這裡更多是直率的承認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國。
出師表的物件:出師表要勸勉的物件就是蜀漢後主,那個扶不起的阿斗。這個人物估計不知道的人也沒幾個了。以他的個性,如果不把實際困難講透講深,劉禪根本不會放在心上。即使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已經言辭懇切,劉禪也依舊本性不敢,只不過與後期的劉禪相比,他表現的沒有那麼明顯罷了。對於劉禪的個性,諸葛亮肯定非常清楚的,因此他不可能會為了讓劉禪有信心去誇大蜀漢的的實力,畢竟他知道,這樣做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當時益州的形勢:此時的益州已經是蜀漢帝國的核心區域,但是與公元207年的益州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首先是益州因為劉備的介入引發了不少的戰事,先是與劉璋爭奪益州,劉備在益州打了三年,此後又與曹操爭奪漢中,劉備傾巢出動,消耗了不少益州的資源。再後來與東吳的夷陵之戰,又是一場傾國之力發動的戰爭。這幾場戰爭下來,益州多年的積累也消耗了不少,甚至劉備死後,南蠻也開始叛亂,這不得不說與連年的戰事有較大的關係。所以當時的益州已經可以用疲敝來形容了。
綜上,諸葛亮在《隆中對》和《出師表》中對益州不同的表述都是正確的,也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但是因為論述的目的和物件不同,諸葛亮採取了不同的方式,進行了不同的描述,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為了更好的表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
9 # 希望星晨58298869
1.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天府之國,沃野千里”。
《隆中對》是諸葛亮演示才華,向劉備展現魅力,抬高身價的形勢判斷與分析:以此證明自己高超的政治形勢分析技巧與戰略眼光,一言以蔽之要讓劉備為自己的能力傾倒,所以,他聯絡歷史,陳述益州為“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沃野千里”這有很強的說服力,也是為描繪輝煌的遠景“若佔有荊、益保其巖阻”作鋪墊。當時的劉備喪魂落魄,依附劉表而遭蔡氏暗害,只能駐軍新野,雖帝室之胄卻無立錐之地;起兵多年,輾轉依附公孫瓚、袁紹、劉表等多人,但卻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趕得到處流竄;人氣、信心都在底谷,諸葛亮熟悉歷史信手拈來,為劉備描繪美好的藍圖以堅定其信心。
2.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了。
時易時移,關羽丟掉荊州後,蜀漢政權只有益州一個州了,此時為蜀漢的核心地區,由於劉備軍事集團的介入,益州戰事連年,生靈塗炭,民生凋敝;先是劉備與劉璋同宗室爭奪的“益州之戰”,硬是打了三年,內政沒穩;劉備又興師動眾與南下的曹操開啟了“漢中之戰”,嚴重消耗了益州儲蓄的資源;為關羽報仇,劉備幾乎傾巢而出與東吳發生了“夷陵之戰”,又是一場傾盡國力的戰爭,縱是沃野千里,這幾場大戰下來,益州多年的儲備與積累也幾乎消耗殆盡。
劉備白帝城託孤後駕鶴西去,南蠻孟獲等又發生叛亂,諸葛亮“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上演了對孟獲的“七擒七縱”,不言而喻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益州確到“危機存亡之秋”,用“疲敝”來形容並不過分,臨行提出,有警醒的作用,是告訴劉禪要勵精圖治,群臣共進,完成先帝“興復漢室,北定中原”的遺願。
-
10 # 藤樹先生
隆中對與出師表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西曆207年)年底,深感找不到爭奪天下方向的劉備,意識到自己的團體裡,缺乏一個具備長遠眼光,可以訂立長期發展計劃的謀士,最終在有心人的推薦下,劉備三次去拜訪隱居在家的諸葛亮,希望諸葛亮能出山輔助自己——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
諸葛亮感受到了劉備的誠意,於是,向劉備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構思: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隆中對》,在《隆中對》裡面,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荊州和益州,並以此為根據地,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最終,兼併其餘兩方,統一天下。對於益州,諸葛亮的評價是:天府之國,沃野千里。
但是,蜀漢建興五年(西曆227年),已經身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在給蜀漢皇帝劉禪上《出師表》的時候,卻說益州疲敝。
這似乎相互矛盾,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二十年的差距諸葛亮上出師表的時候,距離向劉備提出隆中對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二十年之久。而這二十年時間裡,劉備集團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故。
所謂益州的沃野千里,實際上指的是成都平原一帶。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局面下,利用巴山蜀水的地勢以及成都平原的物產,確實可以支援劉備集團很久——事實上,在劉備入主益州之前,劉璋集團就是就是依靠這一點,在益州逍遙了很多年。
劉備和劉璋爭奪益州期間,發生了長達數年的戰爭,這一戰爭,對益州的社會財富造成了消耗,對益州的生產,也造成了破壞,以至於劉備在割據益州,做了“漢中王”的時候,就深感當地府庫空虛。不過好在當時益州民間,還是積藏了許多財富,於是劉備當局透過濫發鑄幣的金融手段,針對益州民間進行經濟掠奪——這一政策,很快為劉備當局搜刮了大量的財富,但是,益州百姓則開始走向赤貧。
隨後劉備當局又不斷髮動對外戰爭——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劉備東征孫權的蜀漢伐吳戰爭,而夷陵之戰,對蜀漢王朝造成的損失,堪稱影響深遠:因為沒能吞併東吳,最終,導致蜀漢伐吳戰爭的花費,找不到彌補的通道,此外,蜀漢的精壯,也因為這一戰,而消耗殆盡,以至於劉備死後,蜀漢朝廷為求自保,只能主動向孫權講和,甚至孫權登基稱帝的時候,蜀漢為了得到吳國支援,也不得不表示承認孫權的皇帝稱號。
蜀漢精壯的消耗殆盡,意味著非但武裝軍隊缺乏兵源,也意味著農耕生產的勞動力,也出現稀缺狀態,加之之前的連年征戰,早已經消耗光了劉璋時代官府和民間所積累的財富。
因此,僅僅二十年時間,益州就從劉璋時代的相對富足,淪為劉禪時代的益州疲弊、百姓赤貧。
相關內容
- 諸葛亮《隆中對》時說“益州沃野千里”,到《出師表》說“益州疲弊”,中間發生了什麼?
- 為何諸葛亮“隆中對”時說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里”,而在《出師表》中卻說“益州疲弊”?
- 為什麼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稱益州為“天府之國,沃野千里”,而到了出師表又說“益州疲弊”?
-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不是誰都能想到的廢話?
- 諸葛亮最初認為益州是天府之國,為何後來又說益州疲弊?
- 襄樊之戰,關羽北伐,為什麼劉備的益州沒有按照當時諸葛亮《隆中對》也同時出兵北伐呢?
- 諸葛亮在《隆中對》和《出師表》中,為何對益州的評價截然相反?
-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感覺蜀國最強?
- 諸葛亮在隆中稱益州天府之國,北伐時卻說益州疲弊,為何前後矛盾?
首先這諸葛亮說這兩句話都沒什麼問題,咱就從《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角度,以文學分析的角度來看一看諸葛亮說這兩句話的不同之處。這前頭誇益州,後面又貶益州,實在是讓人看不太明白,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其實只要看清楚以下幾點,這諸葛亮前後矛盾的想法也就不攻自破了。其一,時間境遇不同。其二,意味不同。
首先咱們來說說這時間境遇不同,諸葛亮作《隆中對》是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說的。《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諸葛亮為劉備謀劃:
益州險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這個意思就是:益州山川艱險,土地肥沃,劉璋無能,益州唾手可得。但是要注意的是,劉備當時沒什麼勢力。前一陣子剛剛被蔡瑁等人在荊州暗算,險些丟了性命。落荒而逃,只有新野一方小城。而另外兩位三分天下的雄主,曹操已經靠著官渡之戰,一戰消滅袁紹平定了北方。孫權也已經繼承了父兄孫策打下的基業,率領諸將攻打劉表,意圖奪取荊州。可以說劉備的新野城,北有曹操,南有孫權,劉表,就是一個被夾在各個勢力中間的小勢力。
這個時候諸葛亮提出來,入荊州,奪西川的策略。就是為了給劉備打下一片合適的根據地。從而謀取發展,而劉表的荊州在當時被孫權曹操勢力夾在中間,荊州四戰之地,不利於發展。那麼只能去取幷州,其水利民生設施齊全,有利於民生髮展。
其二,幷州山路難行,對當時兵馬較少的劉備來說可以起到延緩阻礙敵人進軍的作用。第三,劉璋為人昏庸,不善待百姓。從這幾方面來看,當時幷州都是劉備最好的根據地選擇,也難怪諸葛亮稱益州為天府之國了。
那麼為什麼到了《出師表》裡面,諸葛亮卻話風突變,說出“益州疲弊”這樣的話呢?
當時蜀軍不久在夷陵遭遇大敗,兵力損失嚴重。而與此同時關羽守衛的荊州也被東吳取得。也就是說東吳坐擁江東荊楚之地,曹魏掌握北方諸地,而蜀漢僅僅偏安一隅,把握著益州一地,相對比曹魏和東吳來說還是弱了不止一籌。更何況先主劉備,以及諸位大將去世,後主劉禪又較為平庸。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當中說出了益州疲敝這樣的話,也不惹人奇怪了。
之所以看諸葛亮在《隆中對》和《出師表》當中自相矛盾,是因為沒有好好的看明白說話時蜀國的境遇。在諸葛亮作《隆中對》時,劉備白手起家,沒有固定的根據地。故而當時的益州可以可以稱之為天府之國,對當時的劉備而言也的確如此。而在作《出師表》時,西蜀政權已經穩定,但是剛剛失去了荊州富庶之地。相對比於兵強馬壯的曹魏和東吳勢力,自然也就是益州疲敝了。
第二,除了時間境遇不同,還有一點就在於意味不同。劉備是明主,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征討四方,打下了這西蜀的基業。而且當時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時是有著對劉備的讚許的,這些從《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諸葛亮出山的描述當中也可以看出:孔明見其意甚誠,乃曰:“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諸葛亮當時是比較看好劉備的,所以才會說出這樣的話,並且決定跟他出山。這個時候諸葛亮把益州稱之為天府之國也就不難怪。劉備是明主,取益州後治理得當,故而稱之為天府之國。
其實諸葛亮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其實不然,都是蘊含著其獨特的語言藝術和時局變化的情況的。在我看來,益州對於西蜀從“天府之國”,再到後來的“益州疲敝”,益州一直都是那個益州,並沒有變。變的無非是諸葛亮的戰略眼光以及君主的水平罷了。
那麼對於這個問題你又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