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航空視界

    彈道導彈原來只能用來打擊固定目標,隨著科技的進步彈道導彈也被用來開發成一款反艦武器系統,這就是有了反航母彈道導彈。與一般的反艦導彈相比使用彈道導彈有許多優勢但卻也有缺點。

    首先彈道導彈具備很高的速度,可以利用這些速度進行動能打擊,甚至都不需要高爆彈頭就能實施打擊。但是利用彈道導彈進行打擊需要許多條件,包括太空中的監視衛星和一些列的測控裝備,因為彈道導彈需要機動變軌才能擊中航行中的船舶。

    因此彈道導彈打擊航母不是一般國家能夠用得來的,從射程上看彈道導彈具備很強的優勢,而且更難以攔截,這是在於其高超音速的能力。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具備利用彈道導彈打擊軍艦的國家不多,其中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也具備這個能力。另外在這款導彈基礎上改進空射型號也具備這個能力。

  • 2 # 不問李光耀

    常規反艦導彈包括艦載、空射、潛射和岸基四種反艦形式,這四種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反艦導彈,射程多在100~300公里範圍,射速分為亞音速和超音速,共同特徵是射程短且彈頭裝藥量不足以摧毀航母這樣的大型目標。

    空中發射反艦導彈後可以迅速脫離戰場,潛艇發射反艦導彈可以快速下潛隱蔽,但這類導彈都不具備擊沉美軍核動力航母的能力,哪怕是數十枚導彈齊射。

    反艦彈道導彈是近些年誕生的新興武器,目前已知的反艦彈道導彈除了中國的DF-21D,就是射程更遠的的DF-26。然而,這兩種反艦彈道導彈從未用於過實戰,我們甚至連海上試驗的畫面也沒有見過,它的功能引數和作戰模式也沒有任何官方披露,僅存在於一些磚家和媒體的點評報道。

    從零零星星的碎片資訊來看,我們能夠了解的是,反艦彈道導彈射程超過2000公里,超遠的射程和威力巨大的彈頭一發足以擊沉一艘航母。它透過衛星和遠端預警雷達捕捉海上大型移動目標的方位,再結合無人機和其他手段跟蹤鎖定,精確定位。反艦彈道導彈衝出大氣層後,到達目標區域上空再入大氣層,自身雷達開機搜尋目標,以近乎10馬赫的速度垂直俯衝攻擊航母這樣的大型戰艦。這種完美的作戰模式如果成真,美軍航母大搖大擺的自由航行將受到極大限制,開戰時必須躲到反艦彈道導彈的攻擊半徑之外,讓它無法發揮最大戰鬥力。由此看來,反艦彈道導彈執行的是反介入+區域拒止模式的戰略性作戰任務,而常規反艦導彈只是戰術武器,充其量只能完成一場海上戰役。所以說,在DF-21D面前,其他反艦導彈就是個撿拾垃圾的小玩意。

    但我們對反艦彈道導彈也存在著很大疑問,它既沒有進行過海上試驗,也沒有經歷過實戰檢驗,它的作戰願景和實際功能是否吻合,這點誰都無法說清楚。反艦彈道導彈的末端速度太快,如何做到準確跟蹤海上移動目標呢,假如在末段依靠戰場無人機精確定位,那麼無人機被敵方摧毀後怎麼辦。如果整個定位系統會受到各種強幹擾,或者再入大氣層時電離層的黑視會不會讓彈頭跑偏呢。自身的主動雷達開機搜尋同樣也會受到敵方的強電磁干擾,在10馬赫的速度下怎麼修正捕捉目標物呢。一般常識告訴我們,要準確定位就必須放慢速度,而一旦放慢速度,那麼就很容易遭到美軍艦載標準3和標準6的反導攔截。

  • 3 # 諶人

    首先;反艦導彈是普通導彈的改進版。

    普通導彈發射後,在末端自動高速攻擊固定目標,不易精確控制落點。反艦導彈為此作出了改進。為擊中在海上時時移動的軍艦,它具備了末端制導(再瞄準、不斷鎖定)能力。

    其次;反艦彈道導彈是反艦導彈的加強版。

    反艦導彈攻擊的目標,都面臨敵方宙斯盾防禦系統攔截抵抗的考驗。尤其對於反艦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要求會更高。

    ①、反艦導彈一般在百公里距離級別攻擊,滯空時間短,一般只會面對單艦的攔截防禦,容易快速突破並擊中。(反艦導彈;鷹擊—83試射)

    ②,反艦彈道導彈一般在千公里距離級別發射,滯空時間長。它主要攻擊大型海上目標(例如航母及其編隊),會面對多艦的聯合攔截防禦,還可能得到敵方陸基導彈防禦系統的參與攔截支援,突破難度較大。

    (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試射)

    為此,反艦導彈導彈發射後,導彈飛行速度必須足夠快;彈道軌跡要更不規則的機動(軌跡跳躍、彈體瞬間變速、前進方向無規律扭曲等);彈體要旋轉(防止被鐳射武器長時間照射某一側面,能量聚焦引爆彈體)等。

    反艦彈道導彈與反艦導彈對比的劣勢。

    一,反艦彈道導彈塊頭大(例如東風.—21重達16噸),只能陸基發射。部署的機動條件受限,不能突入海洋進攻部署,只能作為“反介入”不對稱武器、在岸邊“守株待魚”單純防禦一定區域海疆。而反艦導彈塊頭小(例如鷹擊—83只有850 公斤),可選擇從空中、海面、海中(潛射)、地面四種方式發射。

    二,反艦彈道導彈攻擊遠距離目標,無法直接瞄準。需要偵察衛星、預警機、無人機、軍艦、陸基雷達等協助,提供實時目標定位資訊。操作難度較大,訊號也易於被幹擾。

    三,反艦彈道導彈發射後,敵方預警時間較長,容易組織“群狼”攔截防禦(前面已提到),不易偷襲成功。

    四,玩反艦彈道導彈,需要具備一定的空天戰能力支援配合,小國玩不轉,不利於軍售。

  • 4 # 國平軍史

    反艦導彈,是戰後開發的反各類水面艦艇包括民船最為有力的作戰武器,由於射程遠、威力大、飛行速度快,所以比魚雷對水面目標的威脅更大,是許多國家海軍優先發展的海戰武器裝備。

    可以從岸上、艦艇、潛艇、戰機上發射,能自控飛行、自主制導、自動捕捉和攻擊目標,在大氣層內飛行,屬於巡航導彈的範疇,速度為亞音速或超音速兩大種類,射程在普遍在20-500公里之內。

    而反艦導彈道彈,首先,是一枚彈道導彈,具備彈道導彈的特性,是按預定程式飛行,關機後能自由拋物體軌跡飛行,其飛行彈道一般分為主動段和被動段,能在大氣層外飛行,再入大氣層內,接著高速攻擊水面目標。

    由於反艦彈道導彈飛行速度非常快,遠遠超過常規的反艦導彈,飛行速度往往可達10馬赫甚至以上,射程也遠超500公里,大都在1500-4500公里的區間內,速度包括射程都是常規反艦導彈所遙不可及的。

    現有水面艦艇各類遠中近程防空導彈,以及各類小口徑近防炮系統,包括具備防空效能的中口徑艦炮,對亞聲速的反艦導彈,都具備一定的攔截能力,但對速度超過3倍音速的反艦導彈,其攔截機率就直線下降。

    但對再入大氣層後,速度達到10倍音速的反艦彈道導彈,基本不具備攔截能力,特別是具備灌頂攻擊能力的反艦彈道導彈,其攔截機率等於零。

    但目前來看,反艦彈道導彈投入實用,還需解決幾個問題,首先,是海上大中型目標的發現和定位;其次,解決反艦彈道導彈末端攻擊時的制導問題;再則,如何解決末端的攻擊問題,能否直接命中目標等。

    待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則反艦導道導彈,才能真正運用於實戰,否則,只能是戰略忽悠,至少從目前判斷,反艦彈道導彈的應用前景並不明朗,還有待實戰作出檢驗。

  • 5 # 相忘江湖71941665

    說起反艦艦道導彈,最能耳熟能詳的就是中國的“東方快遞"家族,己經成為了反航母的代名詞,因此不僅成為了捍衛國防安危的利器,也成為了中國國防工業的希望和驕傲!

    反艦彈道導彈導彈比反艦導彈有以下幾點優勢!

    一:反艦導彈只能攻擊固定目標,而反艦道導彈卻能攻擊移動的目標群!

    二:反艦彈道導彈最大的優勢不是在速度和程上而是在威力,射程和速度上能達到一個完美的結合,在威力上,反艦彈道導彈更是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反艦導彈。

    反艦彈道導彈缺點

    一;它的打擊範圍有限,只能依靠海岸展開攻擊,無法覆蓋全世界所有的海上戰區!

    二:獨立生存能為弱,他要依靠在實力強大的防禦系統下,才能發揮出自身的絕對優勢!

    三;自古都是矛和盾相伴而生,能否最大程度的突破敵方的防禦系統,能否最大能量釋放出自己的戰鬥力水,都應該是一值得關注和加強的問題!

    反艦彈道導彈是具有長期發展遠景,前途和希望的,有訊息稱美國現在已經開始朝此方向加大了投入力度,因此說,只要朝著,隱身,高抗干擾和高度智慧化發展,突出,加強低空突防能力的打擊效果,反艦彈道導彈應該有一個更光明,更美好的發展前途,如果再能加強其獨立生存的能力,打擊射程更遠些,那效果就更完美了。

  • 6 # 戰武奇兵

    反艦彈道導彈其實只是改型版的彈道導彈,增加導彈末端制導,使其有機動變軌能力。彈道導彈和反艦導彈在設計理念上本來就是相互衝突的。彈道導彈適合攻擊固定目標,最低射程也在500公里以上。反艦導彈適合攻擊移動目標,最大射程也不到500公里。

    中國DF-21D反艦彈道導彈,號稱“航母殺手”。

    彈道導彈因為提前設定好目標,到達目標上空後開始俯衝,這時的速度能達到幾倍甚至10倍音速,以至於根本無法控制其飛行軌跡,所以打擊固定目標比較好。

    反艦彈道導彈只能算是一款“防禦性武器”,它只能在陸基發射,目前涵蓋範圍約在2000公里。而反艦導彈則屬於“攻擊性武器”,可以跟隨艦艇遊走世界各大洋,沒有“範圍約束”,目前反艦彈道導彈也主要是用來反航母這種大型水面艦艇而已。反艦彈道導彈雖然屬於防禦性武器,但是它的射程遠,威力大,但是精確度相對較低,這一點可以透過其威力和目標較大來彌補一下。

    目前沒有聽到DF-21實驗訊息

    反艦導彈射程近,威力相對較小,但是精確度高。以護衛艦和驅逐艦為例,它們的雷達搜尋範圍一般在100公里之內,即使超過一百公里的精確度就跟不上了,所以它們的反艦導彈主要是靠直升機或預警機中繼制導,否則它的殺傷距離極為有限。

    總體而言,目前世界上反艦彈道導彈還沒有實驗成功的訊息,它明顯的的缺點就是打擊範圍有限,並且需要一直為它提供目標精確的位置,而它自己也要有末端精確制導變軌能力(這一技術最難突破),以應對各類防空武器的攔截和擊中目標。可以理解為它不是進攻的能者,但絕對是守護國門的利器。

    不管是反艦導彈或者是反艦彈道導彈,他們都需要突破防禦擊中目標才算完成使命。飽和攻擊也是不錯的選擇
  • 7 # 薩沙

    反艦彈道導彈理論上確實可以反艦,但實際作用值得懷疑。

    眾所周知,普通反艦導彈大體是以巡航導彈的模式運作。也就是中高速巡航,逼近目標時降低高度和速度,甚至掠海飛行,然後以較為水平的軌跡擊中敵方軍艦。

    以我軍鷹擊-12導彈為例,巡航段速度為1.5馬赫,末端突防段速度最高達3馬赫。它採用了GPS+“北斗”聯合衛星制導+末端寬頻主動雷達系統的複合制導模式

    雖導彈末端速度很高,但因距離海面和地方軍艦均不遠,所以攻擊的準確度很高,可以直接命中。

    然而,反艦導彈則不同,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模式。

    以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為例,它的工作軌跡就是一枚彈道導彈。

    高拋物線升空,然後高速下落,末端速度高達10-12馬赫。即便人為在最後階段降低速度,也不可能降低太多,那麼此時採用主動雷達引導就會出現精度問題。

    速度太高,精度無論如何不可能很高。

    即便達到網上說的50到80米,也難以直接命中航母。因為航母是動的,而不是靜止不動的,這是有本質不同。

    美國現代化航母的航速是很高的,超過30節,也就是1秒鐘可以移動15米以上。

    而航母飛行甲板寬度不過70多米,在我們老百姓看來很大,在導彈看來就是一個點。

    所以,導彈想要直接命中行駛中的航母,可能性較小甚至是微乎其微的。

    那麼,東風21D唯一比較有效的攻擊方法,就是使用大量子母彈,以面殺傷給予航母以破壞。

    雖然子母彈不可能擊沉航母,甚至不可能導致重傷,仍然能夠殺傷甲板上的人員、艦載機和破壞部分裝置,導致航母戰鬥力大減或者反港維修。

    另外,美國海軍的防禦系統,對於中短程彈道導彈是有一定防禦能力的,導彈要首先突破防禦網才行。

    現在最關鍵的是,究竟反艦彈道導彈使用子母彈的精度究竟如何?能否對高速行駛的航母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老百姓是不知道的,這是機密。

  • 8 # 航天兔

    反艦彈道導彈的突防效率要比其他反艦導彈更強一些,其實現今反艦作戰無論是是反艦彈道導彈也好,還是普通反艦導彈也好,其需要面對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突防”。

    而像航母這種,有多艘、多重防空攔截能力護航艦船的大型目標來說,一般的反艦導彈很難突防,這倒不是因為普通的反艦導彈很容易攔截,而是因為航母戰鬥群的防空攔截圈範圍太大;▲以美國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為例,其防空攔截圈半徑高達400公里,這還不包括前出的E2探測範圍。

    而一般的反艦導彈都只有幾百公里的射程,航母艦載機只要攔截對方的反艦導彈發射平臺就很容易做到對航母的防護。

    而反艦彈道導彈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以中國的DF-21D、DF-26系列為例,其射程高達1500-4000公里,可以在航母防空攔截圈之外實施打擊,這樣航母戰鬥群就只能單純的攔截反艦彈道導彈這個“打擊武器”,而攔截不了“發射平臺”了。而且從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的反導攔截實驗來看,現今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反導成功率都非常“感人”,即使是反導攔截能力最強的美國來說,在使用民兵||上面級這種“低速靶彈”的情況下,反導攔截成功率還不到50%。▲美國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GMD包括其前身NMD,從1999年首次攔截實驗開始算起,一直到今天一共十多次的攔截實驗中,成功率還不到50%,並且使用的還是由“民兵||”上面級改裝而來的,速度2200/秒的“低速靶彈”。

    所以採用彈道導彈來進行反艦作戰,其突防能力是非常強的。

    當然反艦彈道導彈作戰也有一定的難度,出了導彈本身如何在末端減速制導問題外,還在於如何建立一個可靠的“天基偵查”系統。

    反航母作戰的前提是如何能發現、跟蹤、定位航母,而在茫茫廣闊的大洋上想發現航母、偵查航母、跟蹤航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從前蘇聯與美國對抗的反航母作戰經驗中可以發現,單憑偵查艦船或者偵查機在戰時跟蹤航母是幾乎不可能,在距航母幾百公里之外就被艦載機給打掉了。▲我們在影視劇片段或者新聞中看到的航母編隊都是這樣的,但實際上航母戰鬥群真正在執行任務時,艦船的彼此間隔足有幾十公里,在茫茫大洋上就是一個小點,如何發現、跟蹤航母戰鬥群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目前來說,最有效的蹤定位航母手段,還是天基成像偵查衛星,(電子偵查衛星都不行,航母戰鬥群無線電靜默還是發現不了)最好是高軌道的偵查衛星,比如太陽同步軌道的成像偵查衛星,軌道高度36000公里,不僅反衛作戰的生存能力更強,觀測視場也更寬。當然,隨著軍事技術的進步,未來的反航母作戰,或者說是反艦作戰也可能會有更多的變化出現。

    比如大功率鐳射近防武器、超高聲速滑翔武器、空天一體無人機、電磁彈射系統等成熟後,未來的海戰必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幸好我們在這些領域和別人都有一較高下的水平。

  • 9 # 軍武資料庫

    彈道導彈反艦彈效能目前其實還是個謎。

    像這樣的說法:“

    ……反艦彈道導彈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以中國的DF-21D、DF-26系列為例,其射程高達1500-4000公里,可以在航母防空攔截圈之外實施打擊,這樣航母戰鬥群就只能單純的攔截反艦彈道導彈這個‘打擊武器’,而攔截不了‘發射平臺了’……

    就基本上是軍迷的臆想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參考作用。

    至於很多人用的這張圖片:

    彈道導彈導彈摧毀航空母艦的CG,不好意思是W軍的高中同學製作的。當時騰訊出品《3D模擬奪島戰役:中國軍力全景展示》這個影片專案,我那個同學是專案的總負責人。只不過,黃胖子的軍事知識基本上就只來自於C&C這類的電腦遊戲罷了。有時我們在一起吃飯喝酒的時候還在打趣,說一個軍事外行忽悠了全世界的軍迷。

    下面仔細說說彈道導彈反艦的事情,大家自行判斷是不是靠譜:

    如果說彈道導彈反艦,那麼最重要的一個試驗就是美國第二次核試驗——十字路口行動。

    歷史背景是一場關於轟炸機和鉅艦的討論,這場討論可上溯至1920年代。當時以威廉·米切爾為首的陸航軍官,宣揚空權至上觀念,指轟炸機可輕易擊沉無畏艦,並利用陸海軍舉辦的靶艦演習製造輿論,向國會及公眾施壓。漫畫繪於1921年,描繪東弗里斯蘭號戰列艦遭陸軍轟炸機擊沉:上方代表海軍的水兵,強調水面軍艦對空投炸彈的抵抗力;而下方的陸航機師則強調空中轟炸的破壞力。1946年的十字路口行動,其籌辦原因幾乎同出一轍,只是爭論的武器焦點由普通炸彈變成核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廣島及長崎原爆後無條件投降。此時不論美國陸軍航空兵抑或美國海軍,均不瞭解核爆對水面部隊的破壞力。故此海軍軍令部長恩斯特·金恩、美國陸軍航空軍司令亨利·阿諾德及將軍柯蒂斯·李梅,都贊同為此進行一場核試驗來驗證海軍艦艇對核武器的抵抗能力。這場比試也直接影響了美國海軍戰後的命運,當然這是題外話。

    咱們說試驗,1946年7月1日和7月25日在比基尼環礁進行了兩次核爆。

    7月1日,由B-29轟炸機投下了一枚23000噸級別的原子彈(和長崎的胖子一樣),

    原本定於在編號32的內華達號戰列艦上空爆炸,但由於投彈失誤,原子彈在編號5的吉列姆號運輸艦上空爆炸。

    爆炸使吉列姆號(5)及卡萊爾號即時沉沒(4);兩艘美國驅逐艦安德森號(1)及林森號(6)在一小時內沉沒,而輕巡洋艦酒匂號(9)則在次日沉沒。

    其餘艦支被大幅度損毀。

    核爆引發的空氣衝擊波,是上述艦隻沉沒或受損的主因。至於在爆心1,000碼(910米)範圍內的船隻,其受損程度極受艦體方位左右。如陣列圖中6號的林森號驅逐艦,因整面右舷朝向爆心,使艦體橫向承受衝擊波,受損面積因此增大,故此在一小時內沉沒。反之,在爆心東南面的船艦以艦艉朝向爆心,縱向面對核爆衝擊波,受損面積較小;再加上陣列的軍艦密集編布,又分散了衝擊波力量,使該區軍艦受損相對輕微,縱受重創仍不至於沉沒。

    尤其要說明的是長門號戰列艦(7),由於長門號曾參與偷襲珍珠港,故美軍公報私仇刻意將長門號編在預定爆心內華達號(32)附近,並以艦側朝向內華達號。但由於空投失誤,長門號承受的衝擊波因此大大減低;再加上長門號的艦體本身較為堅固,而且美軍高估了長門號在戰時遭受空襲的損傷,令計算核試破壞時出現變數,使預期的重創沒有出現。於是長門號在距爆心910米的距離上並沒有出現重大損壞。

    7月25日的第二次試驗,採用的是水下爆破原子彈的方式,原子彈被懸掛在LSM-60登陸艦水下27米的位置。次位置水深55米。採用的還是23000噸級的胖子同款核彈。

    爆炸後,LSM-60登陸艦(50)完全找不到殘骸,被判定汽化。

    核爆時艦隻的編隊。一半以上的目標艦超出地圖範圍之外。圖中10個紅X符號代表沉沒艦隻。船艦數字編號可與左面列表對照。黑圈顯示爆心直徑約為1,000碼(910米),藍圈則顯示核爆造成直徑330碼的水牆範圍,阿肯色號正在圈內。至於潛艇,編號8的舟鰤號(SS-386)在56英尺(17米)呎水深,而編號2天竺鯛號(SS-308)則在100英尺(30米)呎。

    其中26000噸的阿肯色號戰列艦(3)恰恰位於核爆炸揚起的水牆邊緣直接被掀飛(距離爆心170米)。

    圖中蘑菇雲根部的黑色是被掀飛的阿肯號殘骸。

    距離爆心410米編號10的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則由於水流的不斷拉扯作用導致艦體斷裂。現在沉於海中成為當下著名的潛水旅遊景點。

    按照十字路口的試驗結果,用了兩枚核彈共計擊沉了30艘各自艦船。但最後美國自己的判定則是這些船均不會被視為核彈所擊沉(以免公眾認為一枚核彈便足以摧毀整支艦隊)。

    從核彈對艦艇的攻擊狀態來說,只要在2000米距離範圍內爆炸,船隻將會受到嚴重損毀。

    說回反艦彈道導彈。

    前面說的即便是核彈的效果,那麼反艦彈道導彈的效果如果攜帶核彈則和十字路口行動差不多,但是要是常規彈頭則要打萬千分之一的折扣。

    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反艦彈道導彈怎麼命中目標?

    很多人將導彈的導航技術歸納為末端雷達制導。但以東風21D為代表的彈道導彈飛行時間約為17-22分鐘。末端進行制導時間不會超過2分鐘,只能在直徑5-10公里的範圍內進行目標搜尋。

    而艦船發現反艦彈道導彈來襲的時候是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脫離開導彈的預計搜尋範圍的。這是彈道導彈打艦船最大的弱點。

    所謂的衛星中繼制導,其實並不在實用狀態中。

    W軍在談到衛星的時候,經常有網友在說,Google的衛星可以看清你家房子,怎麼就看不到航母了?Google衛星是低軌道衛星,並不是地球同步衛星,每幾個小時才可以跨越監測地區一次,臨空時間不足一分鐘,而且監測面積很小。

    但如果是高軌道的地球同步衛星則會出現視場過大無法監測細節的問題。

    衛星圖上的這些小點點,是不足以給彈道導彈做導航用的。

  • 10 # 使用者104825323268

    反艦彈道導彈實際上是普通彈道導彈的“改進版”,具有射程遠速度快的優勢,但由於速度太快也導致只能打擊固定目標由於此類彈道導彈主要針對移動在大洋中的航母戰鬥群,故稱為“反艦彈道導彈”,也叫“航母殺手”。中國“東風21D“彈道導彈即為一種“反艦彈道導彈”。

  • 11 # E2577196873

    第一個是距離,普通反艦一百多兩百公里射程,彈道搗蛋兩千公里起步。第二末端速度,即便是超音速反艦撐死兩倍,彈道搗蛋五倍起步。

  • 12 # Accord居士閒逸雅居

    反艦導彈對付的是鋼鐵巨獸,比其它導彈體積大要求威力更大,因是對付的是移動目標,就要求末端自動追蹤目標更精準更快,才能突破反導系統命中目標。因反艦導彈體積大重量必大,飛機只能用於中小型的,而載彈量不多。陸基反艦導彈射程遠威力大,專用於打擊航母鉅艦,導彈艦艇反艦導彈應該可以發射中大型反艦導彈,打擊航母和護衛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期貨日內短線穩定性很差,基本不能成功,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