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禁城下望故宮
-
2 # 張明揚不說話
打不過很正常,打贏了那才叫不正常,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叫成吉思汗,雖然這正是噶爾丹的理想。
噶爾丹的確很能打,單論軍隊的戰鬥力,已然超越了開始走下坡路的八旗鐵騎。噶爾丹僅憑一個部(準噶爾部),便能在短短十幾年時間內威震蒙古,甚而威脅到大清帝國的北疆,不可謂不是一個軍事(政治)奇蹟。
但是,噶爾丹的實力實在有限啊,他玩的是遊牧部落幾百年來玩的以小搏大的危險遊戲,偏偏他又碰見了雄才大略的康熙,康熙又怎麼會輕易打爛一手好牌呢?
衛拉特蒙古(明朝時的瓦剌,又稱漠西蒙古)共有四部,而準噶爾部只是其中一部。在康熙時代,蒙古大體上可以分三部分,一部分是漠南蒙古,實質上已納入清帝國的統治之中;一部分是喀爾喀蒙古(漠北蒙古),與清帝國保持著某種疏離的臣服(聯盟關係);還有一部分才是衛拉特蒙古,因為準噶爾部的存在,與清帝國基本保持著一種敵對關係。
也就是說,噶爾丹在與清帝國對抗時,手上的主要力量只有準噶爾部而已,衛拉特蒙古其他三部雖然臣服於他,但也並不是刻意隨意差遣的核心力量。而其他蒙古各部呢,喀爾喀蒙古不僅不是噶爾丹的盟友,而且是仇敵,噶爾丹一心想吞併喀爾喀蒙古。康熙之所以向噶爾丹用兵,理由之一也是應喀爾喀蒙古所請。
而在康熙那邊,除了滿洲八旗騎兵之外,有裝備了火器的漢軍綠營,有可以任意調遣的漠南蒙古騎兵,還有作為盟友的喀爾喀蒙古騎兵。為了對付噶爾丹,整個大清帝國的龐大軍事資源都可以為康熙所用。只要康熙不蠢,自己不出昏招,硬拼實力的話,康熙是沒有任何可能會輸給缺乏軍事潛力的噶爾丹的。
最關鍵的是,騎兵雖然是噶爾丹的王牌兵種,但康熙那邊的騎兵也絲毫不落下風,就算滿洲八旗走下坡路了,不是還有蒙古騎兵麼?
康熙擊敗噶爾丹的決定性戰役是昭莫多之戰。在昭莫多之戰中,號稱席捲大漠的噶爾丹舉傾國之兵,也只聚集了三萬人而已,康熙雖然也只動員了10萬人,但主要原因不是沒兵,而是後勤跟不上。
用3萬人征服大清帝國,還是正值鼎盛的康熙朝,你開玩笑呢吧?就算噶爾丹僥倖打贏了一兩次次,也改變不了這過於懸殊的實力對比吧。
噶爾丹想贏,第一,大清帝國要發生大規模內亂,第二,他要能統一蒙古全境,這兩點做不到的話,也就是一個征服者的狂想而已。
-
3 # 國史館
噶爾丹確實打不過康熙皇帝,沒有別的,主要是噶爾丹的個人原因。
噶爾丹是也先的後代。也先就是那個在明朝的土木堡之變時打敗明朝五十萬大軍,捋走明英宗皇帝的那個人。也先當時是北元大汗脫脫不花的太師兼老丈人,他對蒙古一直由黃金家族統治深感不服,夢想建立一個非黃金家族的蒙古。他脫離了脫脫不花,自己建立了瓦剌蒙古,一度曾與黃金家族的韃靼蒙古並列稱雄。進入後金時代,也先的瓦剌變身為漠西蒙古衛拉特,而他的部落則成了衛拉特四部之一的準噶爾部。
在噶爾丹之前,準噶爾部還是很安分的,它只是衛拉特四部之一。而這個時候的衛拉特也早就不是也先的瓦剌了,而是由黃金家族的固始汗及其後代控制著。衛拉特當時由四部和一個小部組成,它們分別是和碩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和小部落輝特部,其中的和碩特部是盟主。1676年(康熙十五年),噶爾丹擊敗和碩特部的鄂齊爾圖汗,又設法擠兌土爾扈特部,令後者不堪其擾,遠走伏爾加河流域。噶爾丹於是順勢把原來的衛拉特蒙古變成了準噶爾汗國。
噶爾丹最初的人生之路不是當大汗,而是一個活佛。他原來是準噶爾巴圖爾琿臺吉的第六子,西藏尹咱呼圖克圖活佛圓寂之後,他被認定為第八世轉世靈童。所以他不到10歲就到拉薩,跟著班禪和達賴學佛法。成年之後一直生活在達賴身邊,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在給達賴喇嘛當茶童。也因此,他深得五世達賴喇嘛的歡心,並與日後成為五世達賴喇嘛的大總管德斯·桑結嘉措成為同窗好友。但他本人對做職業僧侶沒有什麼興趣。他身上流淌著也先的血,自幼的理想就是當大汗,重歸他祖上的榮光。
1670年(康熙九年),噶爾丹的同父同母哥哥、準噶爾部首領僧格被殺,而僧格的四個兒子尚年幼,其中的大兒子策妄阿拉布坦才十歲多一點,最小的還在襁褓之中,沒有辦法繼承王位。噶爾丹認為這是上天給他的機會,他徵得五世達賴的同意後回到部族,率領著一幫西藏喇嘛,經過一番殺戮為他哥哥報了仇,同時成為新的準噶爾部族首領。
噶爾丹得位之初還是很有章法的。他先與最強的鄰居俄羅斯緊密勾結,西進滅哈薩克汗國,南下滅葉爾羌汗國,打敗西藏的宗主國和碩特汗國,稱雄西域。這時五世達賴不失時機地封他為博碩克圖汗。 康熙皇帝默認了噶爾丹在準噶爾的地位,但拒絕承認他博碩克圖汗的稱號。康熙皇帝認為五世達賴的敕封是一種僭越,只是這個時候朝廷正是平定三藩的關鍵時期,騰不出手來管這個事。
但沙俄卻很樂於見到噶爾丹找清廷的麻煩。1688年(康熙二十八年),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援下,率大軍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土謝圖汗部。這是準噶爾與清朝關係轉折的標誌。
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讓清廷無法容忍。因為此時蒙古喀爾喀部正在與沙皇俄國進行雅克薩之戰,噶爾丹背後捅刀子,使得清廷在尼布楚談判中喪失主動,已經出發的談判團隊不得不中途撤回。
這次戰爭中,噶爾丹率軍三萬,但由於喀爾喀部主力在與沙皇作戰,無暇顧及後方,加上噶爾丹提前派遣的一千多西藏喇嘛作內應,土謝圖汗倉促迎戰,初戰即失利。噶爾丹的騎兵乘勢擊潰車臣汗和扎薩克圖汗兩部,致使喀爾喀蒙古諸部蒙受空前浩劫,舉部內遷,“潰卒佈滿山谷,行五晝夜不絕”。
至此,康熙皇帝痛下決心,要徹底剿滅噶爾丹。正好這時三藩之亂已平,朝廷無所顧忌了。於是就有了康熙皇帝三次親征準噶爾丹。
說是三次親征,但關鍵的戰役只有兩次:烏蘭布通之戰和昭莫多之戰。
在此之前,噶爾丹一直都是很順利的,他自己的感覺是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尤其是1689年(康熙二十九年)的烏爾會河之戰,噶爾丹大敗清軍,把兩萬清軍主力盡數殲滅,只有主帥阿爾尼逃回。噶爾丹乘勝擴大戰果,東進至烏珠穆沁(今內蒙錫林郭勒盟東北),形成了自西向東對整個蒙古高原的貫穿性打擊。
也就是從這裡開始,變成了噶爾丹和康熙皇帝個人的較量,噶爾丹完敗。
不少人認為,噶爾丹敗在武器裝備不如清廷,這是一種錯誤認知。其實,開戰之初,噶爾丹的武器裝備比清廷好很多。清廷遠離歐洲,它的武器裝備都當時從明朝那裡繼承的,包括最先進的鑄造開花大炮的技術。噶爾丹不同,他有地利之便。當時在西域各汗國的戰爭中,早就開始使用從俄羅斯傳過來的火器和大炮了,所以噶爾丹能夠直接接觸到從歐洲傳過來的先進武器裝備。尤其是沙俄有意利用噶爾丹對付大清,不遺餘力支援他,其實,噶爾丹每次東進攜帶的武器都比清廷先進,最後一次的昭莫多戰役噶爾丹甚至帶了6萬由歐洲最先進的前膛槍裝備的俄羅斯步兵。
噶爾丹的另一個有利條件是來自達賴喇嘛的支援。當時整個蒙古雖然信奉薩滿教,但到了明初黃教已經非常流行,整個蒙古的上層都開始信奉黃教,因此達賴喇嘛和班禪在蒙古很有影響力。
達賴喇嘛在中國歷史上對於祖國統一方面一直沒有起過好作用。當時的五世達賴與噶爾丹有師生之情,非常支援噶爾丹。到五世達賴圓寂後,他的大管家第巴·德斯·桑結嘉措更是噶爾丹的堅強後盾。五世達賴圓寂後,很長時間他秘不發喪,對外封鎖訊息,尤其是對朝廷隱瞞拉藏汗已死的事實,同時阻撓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倉央嘉措坐床,以便繼續把持西藏事務。他把西藏大部分的喇嘛派到噶爾丹身邊當打手,成為噶爾丹身邊最得力的間諜和武裝力量。
噶爾丹之敗,敗在他不懂政治。另外他的對手太強大,他在西域比較強悍,但與康熙皇帝比,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都是小兒科水平。
首先,噶爾丹沒有處理好與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的關係,給自己埋下了心腹大患。
策妄阿拉布坦是僧格的長子,也是準噶爾汗的法定繼承人。當年僧格被殺時,他和三個弟弟年幼,因此才被噶爾丹篡了位。到了噶爾丹與清廷決裂時,策妄阿拉布坦不僅成年了,還成為準噶爾歷史上最傑出的英才,一個不世出的梟雄。
早在噶爾丹的部隊與喀爾喀蒙古衝突之前,康熙就開始了策反策妄阿拉布坦的工作。這是真正懂政治,噶爾丹在這方面也懂一些,比如他與沙俄的勾結,但他做的很不充分,也很潦草。
其次,噶爾丹發起的對清廷的戰爭很不是時候,他的後方很不穩定,他也沒有可靠的後勤保障,在沒有大後方的情況下貿然發動戰爭,實屬不智。
另一邊的策妄阿拉布坦做夢都想滅了噶爾丹,所以與清廷一拍即合。於是,烏珠穆沁這邊一開戰,策妄阿拉布坦就端了噶爾丹的老巢。這一下,噶爾丹有家難回了。
噶爾丹一生中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就是沒有及時滅了策妄阿拉布坦。他不是不想滅他,而是太輕敵了。策妄阿拉布坦小的時候,他覺得他們兄弟對他威脅不大,沒有及時下手殺了他們。在策妄兄弟們成長時,他又過於小氣,處處設防,把他們推到自己的對立面上。另一方面他又沒有防到點子上,讓僧格的老部下老臣子還跟著策妄兄弟們,尤其是僧格最精銳的部隊一直都在策妄的麾下。
1688年(康熙二十八年),噶爾丹進攻策妄阿拉布坦,策妄阿拉布坦不敵,帶著父親留給他的5000騎兵和數萬部眾逃亡。在博爾塔拉河一帶,策妄阿拉布坦設伏,一舉打敗噶爾丹,成功地跳出了噶爾丹的包圍圈。從此,策妄阿拉布坦成了噶爾丹的噩夢。
第三,噶爾丹的進軍戰略太簡單,太粗放。噶爾丹是個非常自負的人,第一次進攻喀爾喀蒙古時非常順利,這給了他一個錯覺:清軍不堪一擊。而且,他是直接翻越杭愛山,沿著蒙古高原的北麓進軍。他認為,幾百公里寬的蒙古大漠是天然屏障,清廷的軍隊不可能穿越寸草不生的大漠。噶爾丹打仗,沿用蒙古軍隊的老辦法,就是行軍時不攜帶後勤補給,在戰爭中用戰利品解決。這種方式適用於對手較弱時,而且是速戰速決那種。但清朝顯然不是這樣的對手,噶爾丹輕敵了。
烏蘭布通之戰是個遭遇戰。當噶爾丹已經到達烏珠穆沁時,清廷還沒有找到噶爾丹的具體位置。直到一個多月後才得到確切的訊息。這是對清廷是個非常不利的局面。但康熙皇帝行動迅速,他在很短的時間裡動員了十萬大軍,兵分兩路,分別從古北口和喜峰口出發。 本來康熙皇帝是御駕親征,但剛出發時就得了瘧疾,只好返回北京。
就是康熙皇帝的缺席,才沒有打好這一仗。
烏蘭布通之戰的清軍主帥是康熙皇帝的哥哥、和碩裕親王撫遠大將軍福全,皇長子胤褆為副帥。康熙的弟弟、和碩恭親王常寧率另一路夾擊。
噶爾丹把戰場選在烏蘭布通山下的開闊地上,他用一千多頭駱駝布了一個駝城,每頭駱駝的四蹄被綁縛著,背上載有裝滿石塊的箱垛,上面蒙著打溼的毛氈。駝城戰法是從歐洲學來的,它脫胎於歐洲名將揚·傑士卡發明的車堡戰術,曾經被匈牙利、神羅、土耳其等歐洲強國效仿,威力強大。
噶爾丹憑藉著駝城戰法,加上他的火炮和從俄羅斯引進的前膛槍,讓清軍吃了很大的虧。國舅佟國綱就在這一仗戰死。危機關頭,清軍只好用大炮轟,雙方對轟很久,最後噶爾丹彈藥不足,只好求和。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噶爾丹進兵昭莫多。昭莫多在今天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以南地區,中間與內蒙隔著近千公里寬的大漠。噶爾丹認為清廷顧不了那麼遠的地方,而且如果清軍有異動,他正好以逸待勞。他這次帶了六萬俄羅斯鳥銃兵,勝券在握。
他想錯了。這一回康熙皇帝是御駕親征,非把他滅了不可。康熙皇帝又一次動員十萬大軍,分左中右三路進軍,直接穿越大漠。
與噶爾丹的輕率不同,康熙皇帝為了準備這次戰略決戰,提前三年在科爾沁和喀爾喀練兵,可以說準備充分,蓄勢待發。噶爾丹那邊一動身,這邊就迎頭趕上了。這次參戰的東路軍是從科爾沁和寧古塔出發的,雖然路程最遠,但卻最先抵達戰場。
噶爾丹萬沒想到康熙皇帝會御駕親征,加上情報工作嚴重滯後,在康熙皇帝大軍抵達戰場時,噶爾丹才如夢初醒。他事先一點準備也沒有,只好丟掉輜重,全力潰逃。於是,昭莫多之戰變成了追擊戰。
最後的結果是噶爾丹全軍覆沒,康熙皇帝徹底消滅了噶爾丹。噶爾丹隻身從戰場上逃了出來,部眾全部被殲,身邊只有區區幾個隨從。噶爾丹一路西逃,途中被告知他的老巢哈密被策妄阿拉布坦連鍋端了,於是一病不起,不久就服毒自殺了。
準噶爾從那時開始,進入策妄阿拉布坦時代。策妄阿拉布坦是個光芒四射的人,他和他的弟弟策零敦多布、兒子噶爾丹策零一起,開創了準噶爾的全盛時代,成為比噶爾丹更難對付的敵人。策妄阿拉布坦不僅幾倍地擴張了準噶爾的領土,而且成為清廷真正的強敵。我們現在所說的清廷與準噶爾的戰爭主要是指與策妄阿拉布坦和他兒子噶爾丹策零的戰爭,這些戰爭歷經幾十年,消耗了雍乾時代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構成了雍正朝和乾隆朝對外戰爭的主旋律。
如果不是康熙皇帝滅了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也許不會有做大的那一天。歷史就是這麼弔詭,福兮禍兮,充滿了偶然性。
-
4 # 我主沉浮582
在《康熙大帝》中,康熙親自帶兵征剿噶爾丹,雖有驚,也有險還是終於逼得他呑金自殺了,壓在康熙心中多年的石頭終於下地了!
為什麼,噶爾丹打不過康熙呢?
噶爾丹一直野心勃勃。十幾年來,遠交近攻,東殺西砍,在西蒙古稱王稱霸,作威作福,又同西藏達賴喇嘛和羅剎國暗中勾結不。於康熙二十六年率十萬大軍東進,計劃周密,立根烏蘭布通再長驅關內!
康熙有雄才大略,重用飛揚古,武丹,年羮堯,巧用兵,出奇計。
噶爾丹想拉攏和結盟的友軍沒一個願意幫他,最後陷入孤應無援的地步,他能不敗嗎?
最後,以呑金自殺告終!
這也是康熙一生豐功濃墨的一筆!
-
5 # 執斧談史說事
被戲稱為葛二蛋的葛爾丹之所以打不過康熙皇帝有這四大原因:一是因為準格爾汗國實力遠弱於清王朝;二是因為準格爾汗國除了清王朝還有許多其它敵人;三是因為準格爾汗國掠奪其它蒙古部落導致人心盡失;四是葛爾丹迫害侄子導致汗國內部分裂。
準格爾汗國實力遠弱於清王朝當準格爾汗國在中國西北崛起的時候清王朝也入主的了中原,到了康熙皇帝時期人口已經突破一億國力變得非常強大,並且也有超過八十萬人的兵力和大量火炮。康熙皇帝
而準格爾汗國所擁有的直屬部眾不過才五六十萬人,兵力不過才五六萬人而且雖然火槍比清軍先進但是缺乏足夠的火炮,因此準格爾汗國無論是從國力還是軍力來說都相差甚遠落敗是遲早的事情。
準格爾汗國要應付的敵人眾多準格爾汗國除了要和清王朝爭奪蒙古高原乃至整個中國的控制權意圖恢復大元帝國外,還面臨著和哈薩克汗國爭奪中亞地區的局面,而貪婪的沙俄帝國一邊在幫助準格爾汗國攻打清王朝,一邊也和侵吞清王朝領地一樣在不斷的入侵準格爾汗國的領地。準格爾汗國
因此準格爾汗國可以說是四面都是敵人不能集中力量來對抗清王朝,而實力更加強大的清王朝即使要面對沙俄帝國的不斷入侵還是要更從容一些,而實力遠弱於清朝的葛爾丹卻不得不幻想依靠沙俄來對付清王朝。
掠奪其它蒙古部人心盡失本來葛爾丹屬於綽羅斯家族並不是黃金家族對其它蒙古部號召力力就弱,然而他妄自稱汗還大肆劫掠其它蒙古部落,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把其它蒙古部落出賣給沙俄,因此那些喀爾喀蒙古部落寧願投靠康熙皇帝也不願意向他投降。葛爾丹
迫害侄子導致汗國嚴重分裂葛爾丹是在其同母兄僧格被人毒死後從西藏還俗歸來繼承準格爾汗國琿臺吉的,後來僧格兒子策妄阿拉布坦等人都陸續長大了,葛爾丹不想把繼承權給他們於是就毒死了僧格其中一個兒子,而策妄阿拉布坦則率領部分部眾逃了出去並擊敗了葛爾丹前來討伐的部隊。
後來策妄阿拉布坦趁葛爾丹主力進攻清王朝的時機截斷了其後路,最終他在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兩場戰役都敗北後走投無路,不得不服毒自身結束自己梟雄的一生,如果他不迫害自己侄子的話至少還有退路捲土重來也未可知。
-
6 # 歷史茶坊
以吳三桂為首,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給年輕的康熙皇帝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教訓,這起教訓經由近代一位著名偉人總結成十四字方針“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噶爾丹的大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曾經兩次御駕親征,還搭上了最喜愛的女兒藍齊格格一生的幸福。歷史上真實的噶爾丹在劇中並沒有完全展現,噶爾丹堪稱一代梟雄,27歲繼任準噶爾首領,33歲便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獲得了西藏達賴喇嘛賜予的“博碩克圖汗”,將原本並不強大的蒙古準噶爾部發展成準噶爾汗國。隨後,噶爾丹四處徵佔,臣服哈薩克汗國,攻滅葉爾羌汗國(現中國南疆地區),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攻入喀爾咯蒙古,將勢力延伸到內蒙古赤峰附近的烏蘭布通,在清朝的眼皮子底下發起挑釁。噶爾丹僅用了20年時間,便將偏陲一隅的小小部落發展成擁有5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的龐大汗國,不得不說,其確有過人的才能。康熙一直密切關注著準噶爾的變化,他知道以噶爾丹的狼子野心,大清與其必有一戰。但臺灣孤懸在外,對西北大規模用兵時將形成肘腋之患,於是他制訂了先平臺灣,後徵漠北的戰略規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臺灣徹底平定,與此同時,噶爾丹步步緊逼,已經到了必須一戰的時刻。為此,朝廷開始籌備西北用兵事宜,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康熙御駕親征,分派東西兩路大軍,以裕親王福全和恭親王常寧任主將,在烏蘭布通與噶爾丹展開激烈交戰,準噶爾部終因彈盡糧絕,敗退至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但主力尚在。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康熙再度御駕親征,派10萬大軍分三路出擊,西路軍在莫昭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敗噶爾丹,殲滅其主力,噶爾丹僅率幾十名騎兵逃脫。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三月,康熙派6000人,分兩路進剿噶爾丹殘部,並親自趕到寧夏指揮戰役,走投無路只剩500人追隨左右的噶爾丹飲藥自盡(另一說是暴病而亡)。噶爾丹一代梟雄,能征慣戰,是康熙平生最強大的對手。但他沒有後援力量,孤軍深入,最終必敗無疑。表面看上去噶爾丹是敗在烏蘭布通和莫昭多這兩場戰役上,事實上他是敗在戰略規劃上面。《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曾經說過:西北戰事看起來打的是兵馬,實際上打的是錢糧是後援。因此,噶爾丹最終打不過康熙的原因也就昭然若揭了。
-
7 # 優己
葛爾丹打不過康熙主要是兩個原因。其中科技能力佔了很大因素。由於清軍裝備了火器,而葛爾丹還停留在原始冷兵器時代,這使得清軍在對陣葛爾丹的時候相當的佔便宜。當時的清軍裝備情況如下,八旗軍每個滿旗有騎兵7350名左右;兩個神機營,每營500人200條槍,總共1000人火槍400條;兩個炮營,每營600人,裝備火炮4門,總共1200人,火炮8門。總共人數大約是9600人左右,這是清軍的一個萬人隊編制。清軍一般出動的時候會以兩旗滿軍旗為主力,也就是兩萬人,然後再搭配八萬綠營兵(綠營兵也有裝備神機營,同樣是每萬人兩個神機營),總共十萬人作為一個方面軍。(這也是年羹堯時候的兵力組成。)由此可見,清軍的火力還是很強大的。而相比之下,葛爾丹的軍隊組成就寒磣得多,沒有裝備任何火炮火槍。
其次則是國力與國家主要生產力落後。清朝與葛爾丹的戰爭打了一百多年,自康熙開始到乾隆時期才完全平定,這需要清軍有強大的國力支援。按著雍正時候的統計,江蘇百分之七十的賦稅是供應西北大軍的,這是因為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清軍的糧倉,常年穩定供應糧草軍餉。而葛爾丹的經濟就脆弱得多,由於是遊牧經濟,受天災影響嚴重,一旦遇到寒流就會凍死大量的牛羊,清軍就是多次趁著雪災期間對葛爾丹發動進攻並重創葛爾丹的。
-
8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因為神棍遇到水平相當的正常人打不過才正常。
葛爾丹是準噶爾部的王子,也是貨真價實的仁波切,他是溫薩活佛的轉世靈童,也是班禪、達賴的親傳弟子。1644年葛爾丹出生,在出生前,他就已經是預定的溫薩活佛轉世靈童。在噶爾丹出生前,溫薩活佛前往準噶爾部時被噶爾丹的母親“重金求子”。葛爾丹的母親是顧實汗的女兒,家族對藏傳佛教至關重要。溫薩活佛無奈之下,只好說出了自己轉世為準噶爾王子的承諾。這種活佛轉世到蒙古大貴族之家的事情在清朝控制蒙古之前經常發生,俺達汗的曾孫就變成了第四世達賴。9歲時葛爾丹正式到西藏出家,去繼承溫薩活佛的衣缽。溫薩活佛是當時藏傳佛教最著名的活佛之一,也是當時藏傳佛教兩大密傳教派之一,因此噶爾丹的宗教地位非常高。
1670年噶爾丹哥哥僧格被暗殺,葛爾丹不得不脫下袈裟幫助老媽戰鬥。本來他沒有自己的直轄部眾,但溫薩活佛的身份讓他一呼百應,加上師兄桑傑的支援,葛爾丹很快在內戰中站穩了腳,並取得了勝利。在隨後的戰爭中,葛爾丹連戰連勝,儼然護教法王,他和桑傑都有了擴張的野心。
在葛爾丹遠征前,他派人給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下毒。葛爾丹下毒的手藝潮,毒死了另一個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被迫出逃,慢慢集結了數千人馬。噶爾丹大怒,率領1000親衛軍收拾侄子,不出意料地被人馬佔優勢的策妄阿拉布坦擊敗。葛爾丹的總兵力按照準噶爾史料的說法是五萬人左右,除掉跟著侄子的5000人馬,他還能集中四萬多兵力(所謂準噶爾30多萬兵力的說法是指全部民眾,哈薩克人因為經常被準噶爾暴打,所以在史書上才用了這個數字),可以輕易解決掉侄子。就在葛爾丹準備出兵時,師兄桑傑發來了催促進軍的“急電”。桑傑不但也是仁波切,還是藏族歷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和占星高手,他為葛爾丹占卜了最好的出兵日期,要求葛爾丹儘快出兵。
葛爾丹因此自信滿滿的出兵,按照喇嘛教的說法他是溫薩活佛的轉世,上一世的溫薩活佛還是衛拉特蒙古合約的簽字人之一(1640年簽署),因此葛爾丹相信只要他“佛軀”一震,蒙古人就會紛紛投靠。問題是外蒙古最尊崇的活佛是哲布尊丹巴,葛爾丹這個外來的活佛就一定好唸經嘛?大概在葛爾丹看來這也不是問題,因為上一世的溫薩活佛也正好是現任哲布尊丹巴的老師,那麼作為溫薩活佛的轉世,哲布尊丹巴也應該納頭便拜。和葛爾丹家族一樣,這一世的哲布尊丹巴也是蒙古貴族出身,是土謝圖汗的親弟弟。拜上一任溫薩活佛當老師時,哲布尊丹巴才五歲。對葛爾丹這種“我前世是你老師,所以你該跪舔”的神邏輯,哲布尊丹巴並不感冒。葛爾丹擊敗了土謝圖汗後,哲布尊丹巴立刻號召外蒙民眾反抗葛爾丹。儘管葛爾丹擊敗了哲布尊丹巴活佛,但在外蒙也變成了人人喊打的存在,就是大家都打不過他。
和葛爾丹相反,康熙皇帝採取了務實的態度,康熙拉攏了外蒙民眾。烏蘭布通戰役爆發前,葛爾丹突然接到了策妄阿拉布坦佔據了準噶爾汗國的訊息。像夫差一樣,葛爾丹聽到訊息後殺死了使者。葛爾丹還幻想自己可以擊敗清軍,結果雙方打成了平手,葛爾丹不得不撤軍。在他快要撤回時,策妄阿拉布坦還偷襲了葛爾丹的基地科布多,葛爾丹陷入了困餓境地。為了共同的野心,桑傑不得不送來了大批物資,鼓勵師弟繼續打下去。葛爾丹也聽從了師兄的意見,在丟失了主基地的前提下繼續喝清軍作戰,結果在昭莫多戰敗。
兩次戰役過後,葛爾丹損失慘重,部下紛紛離去,最後這個活佛不得不服毒自殺。
-
9 # 歷史有妖氣
第一是噶爾丹部落經濟上畜牧業經濟非常脆弱,對外依賴性強,受控於清朝。想依靠沙俄,可不想沙俄只是把它當成一粒旗子。
第二是噶爾丹部政治上的分封體制以及沒有形成一個合理的權力傳承製度,導致內訌不斷。第三是人心向背,連年的戰爭,使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秩序遭到嚴重破壞,各族人民流離失所,無不向往和平,渴望祖國統一。眼見噶爾丹窮途末路,各部貴族、百姓紛紛歸順清政府。清王朝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於1697年2月採取第三次平叛軍事行動,進剿噶爾丹殘部。此時僅剩下五六百殘部的噶爾丹,根本無力抵抗,平叛部隊勢如破竹,直逼叛軍老巢科布多。
1697年3月,眾叛親離的噶爾丹在絕望中服毒自殺。
-
10 # 自由人84173
不是打不過康熙!是打敗了康熙!然而康熙祖奶奶孝莊告訴康熙細菌戰的秘密!本來倆軍各自撤回各地蒙軍傳染病蔓延包括林丹無一倖免!
回覆列表
康熙帝親征噶爾丹,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征戰。噶爾丹是一位野心勃勃之人,最重要的是還像野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果不將他連根拔起,便會死灰復燃。所以在歷史上,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最終挫敗噶爾丹的野心。
第一次親征噶爾丹,是在噶爾丹取得對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的統治權,繼承汗王之位後。噶爾丹獲得權力之後,便開始了對周邊地區的佔領。他兩次出兵佔領哈密、吐魯番,康熙二十九年的時候更是以派兵幫助天山南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卓與“黑山派”爭鬥為由,出兵乘機攻佔南疆地區,將喀什噶爾和葉爾羌握在手中。康熙二十六年,又以為弟報仇的理由,向喀爾喀蒙古發兵
訊息傳來後,康熙帝以安親王嶽樂,簡親王雅布等人為將,調青海等地士兵,釋出諭令親征噶爾丹。噶爾丹到呼倫貝爾的時候,康熙帝調盛京兵一千名,會和科爾沁騎兵一萬駐守,噶爾丹退走。隨後在喀喇鄂博的領地,康熙帝調八旗子弟兵和火器營兵1000名等各地兵士將噶爾丹鎮壓。
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在沙俄殖民者的支援和慫恿下,再次集兵,六月入烏爾會河以東地區。尚書阿喇尼領兵前往阻擊,兵敗!噶爾丹因此從烏爾會河,輕鬆進入烏珠穆沁地。噶爾丹再次起兵,讓康熙帝意識到,如果不能徹底將噶爾丹除掉,那麼勢必還會再有禍患。於是康熙帝派兵佈陣,涉及諸大臣數十人,其中有命裕親王福全、皇子允禔、恭親王常寧、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札副之、內大臣佟國綱、佟國維、索額圖、明珠、阿密達、都統蘇努、喇克達、彭春、阿席坦、諾邁,護軍統領苗齊納、楊岱,前鋒統領班達爾沙、邁圖等。康熙帝想要一舉將噶爾丹除去,不過後來因病,親征的康熙帝返回京城。後來福全雖然將噶爾丹的軍隊大敗,但是最終還是因為中了噶爾丹的患病之計,讓噶爾丹帶殘兵逃脫。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再次親征,以三路清軍約期夾攻。這一次噶爾丹還不等康熙帝等人親自動手,自己就暴斃。噶爾丹死訊傳來,準噶爾叛亂才算徹底了結。
噶爾丹從兄弟手中接過大權之後,便想要恢復昔日蒙古帝國的容光。但是要想建立這樣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帝國,勢必會引起清政府的反彈。初時之時,噶爾丹並沒有露出獠牙。但是隨著勢力的不斷髮展,最終向南疆、喀爾喀蒙古伸出了手。
噶爾丹的這一動作,當然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很快就調兵防衛。噶爾丹三次反叛失敗,除了當時清政府在康熙帝的領導極為強盛之外,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他們內部的原因。
噶爾丹的首領之位,是殺掉政敵得來的,內部不穩就迅速發動戰爭,自然後患無窮。所以在後來行兵打仗之時,與噶爾丹同牧的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索諾木阿拉布坦、丹津鄂木布均已成年,噶爾丹視他們為準噶爾汗位的潛在爭奪者。兩方爆發巨大矛盾,使得噶爾丹勢力受到削弱,被清政府輕鬆打敗。
另一方面,康熙帝的親征,極大的增強了清軍的氣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內有政敵牽制,外有強敵當前,噶爾丹的失敗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