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樂圈八卦吃瓜
-
2 # 影視娛樂作坊
反烏托邦電影的背景設定往往離不開以下三點:由人類或自然帶來的巨大災難、某種逆天科技確保少數人類的存活、集權領導人物主導新秩序的建立,主要的故事也都從其中展開。《雪國列車》也不例外,當地球陷入的災難之中,所有幸存的人類全都被拘禁於一列永不停歇的列車之中,接受神一般的「維爾福德先生」領導。我們不再浪費筆墨去複述影片的情節,僅對其中幾個片段進行一下個人解讀。
一、平衡
影片自始至終在傳遞的觀點之一就是「平衡」,整個列車的動力如何在長久的執行中保持穩定,社會各個階級又該如何保持合理的資源分配從而確保生存,這都是對平衡的追求。列車主人維爾福德設定了大量的法則,例如透過控制人口數量來穩定底層人民的生存,對上層社會的物資供應也一樣非常嚴格,甚至不惜透過「製造」暴動來實現自己的設想。
影片進行到中段,Yekaterina大橋的戰鬥結束之後,革命小分隊獨自前行到達種植園,耳邊的配樂變成了巴赫著名的《哥德堡變奏曲》。上一次在電影中聽到這部作品還是在《沉默的羔羊》之中,一些設計到近乎「完美」的事物,拿巴赫來做對比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縱然是技藝精湛結構完美平衡的《哥德堡變奏曲》,在不同的演奏家手中也會展現出不同的色彩。拿古爾德的著名錄音來講,1955年和1981年的兩個版本,純就聽感而言,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曲子也不為過。即便拿來演奏者無法控制強弱的大鍵琴,不同的演奏版本之間也截然不同。一個人演奏的音樂尚且如此,更何況有無數人在其中生存的社會體制,這種平衡事實上隨時面臨著各種不確定性的挑戰。
《雪國列車》的階級和諧之下,底層人民想反抗上層的專制,而上層社會的人們又想要爭取列車之外的自由,統治者維爾福德又只想讓所有人都留在這列火車之上。矛盾就此產生,這表面的「平衡」總會有被打破的一天。
二、矛盾
影片中充斥著無數矛盾,男主人公Curtis一直處在對自己曾經吃人的矛盾之中;來自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信誓旦旦要重新回到底層車廂之後,卻樂不思蜀地為學校的小朋友們演奏門德爾松的歡快作品《乘著歌聲的翅膀》。外面的世界在逐漸變暖,維爾福德一定也有所察覺,如果有一天外面的世界冰雪消融,這趟列車中的體制該如何繼續,維爾福德又該何去何從,領導者也有他自己的矛盾。
平衡終會被打破,而打破平衡的力量就是人性中存在的各種矛盾。Curtis本以為控制列車引擎就可以建立新的秩序,可他到了最後才知道設計完美的永動機也會產生故障,不可能一勞永逸。由他建立的新秩序一樣需要透過「吃人」來維持運轉,永遠無法達到完美的平衡,這都是他在最初無法設想到,卻不得不面對的矛盾。
我不知道《雪國列車》中的毒品Kronole是否和希臘神話之中的泰坦Cronus有關,但Cronus也是一位體制的建立者,閹割並推翻了自己的父親,甚至不惜為了維護統治而吃掉自己的每一個孩子,可最後還是被自己的兒子宙斯推翻,而最後宙斯也沒有讓奧林匹斯山變得多麼美好。某種意義上,維爾福德就像Cronus,而Curtis就是宙斯,維爾福德本想同化Curtis,卻還是死在了Curtis的反抗之中,但這場反抗帶來的代價又是一場新的災難,並沒有讓世界變好,矛盾從頭至尾都無法消除,
三、革命
矛盾會破壞平衡,途徑之一就是革命。幾次失敗的抗爭,例如底層的McGregor革命還有上層的Those of 7,都被寫入了小朋友的教科書,我們可以從對小朋友的課堂教育中看到列車中的主流價值觀,自下而上的革命會死,試圖走出列車也會死,只要反抗維爾福德的邏輯的人都會死。
可是想透過洗腦教育熄滅革命火苗並沒有那麼容易,只要有人設立體制,就會有人去試圖反抗。即便今天的Curtis革命被成功鎮壓,維爾福德也無力在一列火車上去阻止外面世界冰雪的消融。這套體制正在逐步靠近自身的邏輯危機,如果外面的世界恢復了原樣,人類還有必要拘束在一列火車之上嗎?影片最後,小朋友走出列車卻平安無事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假以時日,這個趨勢會有更多的人發現。
關於故事的結局,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文學界的「反烏托邦三部曲」。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中,約翰最終試圖離開城市,脫離固有的社會邏輯自給自足,但最終還是沒能成功;奧威爾的《1984》中,溫斯頓最終也被子彈穿過了後腦,成為了「熱愛老大哥」的非人;扎米亞京的《我們》中,號碼503也在最後接受了切除夢想的手術。舊時代的作品中主角大多自身難保,沒能推翻舊體制,更不用說去建立新體制。反而在最近的幾部反烏托邦電影中,舊體制都被徹底毀滅,《雪國列車》就是其中之一。
可舊體制的毀滅並不能等同於成功,儘管Curtis推翻了列車原本的生態系統,可整個人類也僅僅剩下了兩個小朋友,這一定是與革命的初衷背道而馳。如果我們把整個故事放在時空中去看,他表達的或許只是革命中的一種可能,其中任意一個環節的改變,都會讓結果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雖然這個時空中的雪國列車已經化為烏有,但下一班次的雪國列車可能就是所有的乘客一起走出車廂,迎來一段全新的文明。
那隻出現在最後鏡頭的北極熊,即是生命的希望,也是生命的挑戰。革命的結果就像是一隻薛定鍔的貓,並不能從謀劃和設計中找到答案。舊體制與新體制都未必是好的,但究竟哪個更壞,只有自己去體驗一下才知道。
-
3 # 青兒魅影
《雪國列車》改編自獲得1986年昂格萊姆國際漫畫節大獎的法國同名科幻漫畫原著,由南韓著名導演奉俊昊執導故事講述一場突如其來的氣候異變讓地球上大部分人類滅亡,在一列沒有終點、沿著鐵軌一直行駛下去的列車上,載著地球上最後倖存的人們,“雪國列車”成為了他們最後的歸宿、最後的信仰也是最後的牢籠,在這裡,受盡壓迫的末節車廂反抗者為了生存與尊嚴向列車上的權利階層展開鬥爭。
2031年,人類試圖阻止全球變暖的實驗失敗,極寒造成地球上絕大部分生命死亡。在冰河災難中倖存下來的所有人登上了一輛如同諾亞方舟的列車,列車依靠永動機繞著地球不停行駛。在這列車廂有著等級之分的列車上,飽受飢餓之苦、生活在惡劣環境的末節車廂的人們在革命領袖柯蒂斯的帶領下,為了生存一節車廂一節車廂的向前突進,掀起了一場向車頭進軍的“革命”。
作為一部反烏托邦的商業大製作,早有《銀翼殺手》和《駭客帝國》等珠玉在前,《雪國列車》在科幻設定方面可以說並沒有太多亮點。且不說永動機的設定本身就違反物理定律,茫茫雪國中的鐵路為何不需要檢修,以及列車為何非要每年在鐵路上巡遊,這都是一些形式感大於現實感的設定。觀眾與其把它看作科幻電影,還不如把它當作一部型別化的寓言電影來欣賞更好。
最終2個孩子走出列車和北極熊的特寫意味著生命的存活和延續但是列車為卻要永不停歇的環球行駛。這可能意味著,歷史的車輪只能一直往前,不能停下也無法後退。車上發生的一切階級鬥爭就像人類的歷史程序。
-
4 # 荒唐鏡說電影
雪國列車的隱喻:資本主義及其意識形態
要看懂這部電影,首先要明白列車的隱喻。柯蒂斯最後接到的具有神諭色彩的紙條,上面寫的是train,說明列車是理解的關鍵。那麼列車是什麼?是一個高速奔跑的,封閉迴圈的,有等級森嚴的系統,它能使人們免受自然風雪的侵擾,但必須忍受囚困之不自由。列車上層的饕餮之福,正是來自列車下層的極端貧苦。如果要在現實世界裡尋找列車隱喻的本體,那麼沒有什麼比資本主義更切中題意。
回顧近現代歷史,資本主義自其誕生起在便全球範圍內高速發展,一切社會制度和文明形態都要為資本主義讓路,否則就會被資本的力量所碾碎(想想南美的殖民,東歐的和平演變)。而開山劈石,高速行駛的列車,實際上代表的是資本主義所向披靡的發展史及所伴隨的現代化程序。
而保證列車存在合理性的則是。在電影中,列車奔跑的動能,生態系統的維持,人類生命的延續,所依賴的正是號稱能提供永恆動力的永動機。如果結合列車的隱喻,那麼永動機所指向的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巨大的生產力。誠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主義這一百年來所釋放的生產力,比過去幾個世紀的總和還要多。當大山被移為平地,天塹變通途,一座座城市在人類版圖上憑空拔地而起時,資本主義巨大的生產力讓人如此之驚歎,以至讓人們以為這將會永恆持續下去,就像相信永動機動力永恆的神話一樣。然而,我們都知道,違反守恆定理的永動機根本不可能存在,這正如有人宣稱資本主義能永遠保證生產力一樣(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只能是一種徹底的臆想,儘管當下資本主義的生命力無比旺盛。而當永動機不再永動,當資本主義生產力再也無法保證時,列車就會傾覆,資本主義也將會消亡,就像片尾所暗示的那樣。
其實整個電影可以看成是一個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過程。處於列車等級鏈條末端的無產者,懷著樸素的平等平權思想,懷著對牛排的嚮往,拋頭顱灑熱血,一路殺到列車頂層。革命者的英勇無畏固然讓人感動,但革命成功後領袖的墮落更令人反思。在維爾福的嗦教下,柯蒂斯顯然迷失了,他甚至開始認同了列車存在的合理性,接受了列車永存的事實,從而懷疑當初革命的動機。這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可怕之處,它具有自我修復和自我治癒功能,它能將一切反動因子收編併合理化。回顧這一個多世紀以來風起雲湧的無產階級運動及其結果,就不得不承認這個讓人心寒的事實。所以如果不將整個列車摧毀,不將整個資本主義制度顛覆,那麼無產階級革命則永遠只是個輪流坐莊當皇帝的遊戲。
資本主義對人的現實統治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意識形態對人腦的思想統治。電影起碼暗示了三種意識形態。
一、梅森部長說,鞋子就是要穿在腳上,放在頭上就是不對。貧民就是應該呆在車尾,妄想去車頭就是不對。給你們貧民生存的權利,你們貧民就應該要知恩圖報,企圖革命就是罪惡。她理直氣壯得就好像真的站在了道德制高點,卻犯了一個基本的邏輯謬誤:將實存和應然混淆了。現實的貧民確實是低賤,但不意味著他們就應該低賤;上層階級確實高貴,但不意味著他們必然高貴。對現存的肯定和僵化,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統治要求,而梅森部長的頭腦被如此牢牢統治,以至義憤填膺。而可悲的是,有些被剝削的人們居然也認同這種等級論。
二、上等車廂裡的那位老師不斷向小孩灌輸永動機的神話,讓小孩不加批判地、無前提地接受列車永存的事實。而這些小孩長大後,就會認為企圖破壞列車,破壞資本主義制度的人都是瘋子,就會成為現存制度的忠心耿耿的衛士,成為維護現存統治的暴力機器。列車上的老師,士兵,打手,梅森等,莫不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產品。
三、其實列車本身就是一個的意識形態。它不斷強調車外生存的不可能,列車自身才是人類的唯一選擇。維爾福也承認列車是不完美的,但你別無選擇啊。這聽起來多麼像當下的某種論調:資本主義制度確實有這樣或那樣的弊端,但是就目前而言它是眾多社會制度裡最好最合理的一種,除此之外別無可選——There Is No Alternative。而電影中南韓父女到車外的企圖,正是對TINA意識形態統治的挑戰。
當然,這部電影裡還有大量的隱喻和對映,比如斷臂與人相食,黑暗與火炬,葉卡捷琳娜大橋和新年,麻木的提米與勞動異化等等,這裡就不一一贅述。只要把握了“列車—資本主義”的內在聯絡,這些都很好理解。
最後,查影片資料時才發現,這部電影是改編自一部法國漫畫。真心感嘆法國真是個有革命傳統的國家。
-
5 # 彩蛋兒說江湖
雪國列車這部電影非常有意思,他想要告訴人們的問題有很多,而最大的問題就是環境問題,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到了最後它其實反應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就是所有人都死了,就剩下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小男孩,就好像聖經中的亞當和夏娃一樣重新開啟人類的新篇章,難道人類的繁衍其實是週期性的嗎,就是毀滅,然後重生,在毀滅,再重生,週而復始。
-
6 # 小色吆影
《雪國列車》(中文名稱)這部影片是由南韓製作,上映於2013年8月1日,是一部動作劇情類影片,該片在南韓上映後,刷爆了南韓單日的票房記錄。由此也獲得了2013年第56屆亞太電影節最佳美術獎。下面我們一起進入這部影片。影片來歷簡介
這部電影改編自法國同名科幻漫畫,沒想到的是,這部影片竟然被南韓人導演。劇組中,小有名氣的奉俊昊執導,克里斯·埃文斯,宋康昊,蒂爾達·斯文頓領銜主演。
獨顯特色另類的劇情畫面影片開始就刻畫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氣候,這樣的氣候讓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幾乎滅絕,當然人類也死如此。這時候影片主題出現了,一列不知道去往何處,沒有終點的列車,沿著鐵軌一直行駛。
內容的"高潮"列車上乘坐著地球上最後倖存的人,這列號稱“雪國列車”的棲息之地,成為了人類最後的生活的地方。在這裡,列車是最後的救命稻草,也是最後的牢籠,由於是階級資本主義的原因,這裡的等級劃分非常的明確,末車廂的人,都是社會最低等最沒有尊嚴權利的人,就像奴隸般生活著。終於受盡壓迫的他們,為了生存與尊嚴,開始反撲,向列車上的最高權利階層展開鬥爭。
影片有何深意?影片主要就是講述了世界末日的當下,僅存的人類之間的階級鬥爭,體現了低層階級人類對生存的渴望,對尊嚴的捍衛,同時也折射出我們現實社會的一些階層矛盾,值得我們去深思反思。
-
7 # 影視天下匯享
個人認為,《雪國列車》這部科幻電影更像是寓言類電影,這是一個“無情”的的故事。
在全球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科學家們決定拯救人類改變現狀,於是他們發射了冷凍劑卻導致整個地球陷入極寒,只有為數不多的人生存了下來,他們等上了號稱“永不停息”的火車,他們在此生存了下來,該有的東西全都有,當然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就有矛盾,處於末節車廂的人們受盡壓迫,於是他們決定推翻無情的殘暴的統治者,走向“自由”。
不是說《雪國列車》這部電影做的不好,相反它非常的好看,電影的視覺效果讓觀眾大飽眼福,可以帶來強烈的衝擊,美術化也做的相當出色;動作、服裝、佈景做的很到位,讓喜歡動作片和科幻片的觀眾大呼過癮,電影的戲劇化衝突也不少,所以它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科幻片。但它沉重的主旋律更多的反映了階級的鬥爭,列車這個“小社會”的黑暗與追求公平、自由的人的渴望。
追求自由的柯蒂斯相信自由才是最重要的,他在一路過五關斬六將的過程中,沒有發現自己已經變的“非理性”了,所以最後他讓所有人走向了“自由”,列車永遠停止了工作,他也成為了“自由”的男人。電影裡有著小孩被洗腦的片段,還有個小女孩一臉驕傲的說末尾車廂的人吃她拉的屎,這似乎對映著現實的一些教育問題。階級化相當明顯,每一段車廂似乎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對應的存在,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的諷刺和政治意味相當明顯,它的寓意引人深思啊。
故事的結尾只有倆個小孩走了出來,他們象徵著人類的延續,從小女孩堅定的眼神中看出,他們要在這冰天雪地生存下來,就像當初瀕臨滅絕的北極熊現在活的好好的一樣。同時片尾也提醒著我們要保護環境,否則不知什麼時候我們就可能成為了頻危物種。結局寓意引人深思,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看法,總之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
8 # 大熊看電影boom
《雪國列車》是由南韓著名導演奉俊昊執導的一部災難片,影片講述的是在地球上遭遇了一場巨大的氣候異變後,大部分人類都滅亡了,剩下的極小一部分倖存者被一輛列車裝載著,開始了沒有終點也沒有期限的前行。這輛列車是人類的諾亞方舟,在列車上,人們仍然被迫或主動地維持著階層的界定,並且由於資源的貧乏,列車上的財富分擔和階級分化變得尤為極端,更極端的是,為了保證整個“方舟社會”的恆定,人口能夠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列車的領頭者和低階車廂的領袖每到一定年份就要策劃一次起義,用來消耗多餘的人口,使得人類得以生存。而電影便講述了這趟列車上最後一次起義,一個有勇有謀的“底層人”與“權力中心的爭鬥與逼近。雪國列車是將人性寫得很透徹的一部片子,在末日之下的人類是什麼樣的,最基本的慾望與能力的碰撞,非黑即白的人在影片中出現,將所有人最本質的選擇表現得尤其鋒利。而電影結局處,不同階級的人們同歸於盡,列車被毀掉,生存下來的兩個孩子走出了列車,向遠處的雪山走去。一男一女這個人物設定並不只是單純指“性”,除了這兩個人,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鏡頭中出現的北極熊這一影像符號,這必定是意有所指的。換而言之,人類在列車上生活了這麼多年,並未真的參與外部世界的變化,當真的回到自然後,你才會發現原來生物鏈是仍然存在的,這個世界並非死去了,北極熊都還能存活,比其更高階的人類為何不能辦法存活?人類存活的確得靠繁衍,但繁衍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讓二人走出列車這個情節的設定更應該是導演在將答案留給觀眾自己,留給自然,人類要如何活下去,還是要靠人類本身。
舉報/反饋
-
9 # 水花玩具
簡單介紹一下劇情,世界大寒冬,萬里冰封,倖存者聚集在一列火車上。從最末節的貧民艙,到軍隊艙,到VIP尊享艙,一直到引擎車頭。末節車廂不滿足於有限的食物,屢次掀起暴動,但都被鎮壓在了列車的一半位置。唯有這一次,主人公在幫助之下一直殺到了引擎車頭,並揭示了屢次暴動均是被安排的,為了保持車廂內的平衡。結尾,列車爆炸,僅有一對童男童女存活,冰雪消融。
這裡我要強制先說一下,回顧歷史,在食物這一問題上,大多表現的十分殘酷。這是一個迴圈,人口增長,土地產出不變→慢性發酵/小冰河時期減產/天災→起義/戰爭(亂世)→人口減少→土地供給足夠,人口復甦(盛世)→無限迴圈
這個迴圈進行了幾千年,直到近幾百年來的幾個偉大發明/發現/發展:高產糧食作物的普及(如馬鈴薯),化肥農藥轉基因的使用,避孕工具的推廣等。
回過情,我們來看看。底層人民消耗了什麼:能量塊(來自於蟑螂)底層人民產生了什麼:1.少數藝術家,少數必要人物(維護列車執行的小孩) 2. 暴亂(在頭部車廂的指示下)這一定程度上和農業社會相符,極少數人創造歷史,絕大多數人繁衍生命。
但如果剝離底層人民,會發生什麼?1. 小孩需要從中部車廂提供(中產階級),操作成本/輿論壓力過大2. 當食物不足時,中部車廂(中產階級)和頭部車廂(統治階級)會產生矛盾,影響整個體系
因此,很可能的,車尾存在的意義(底層人民),一方面是頭部車廂(統治階級)給中部車廂(中產階級)的恩惠和心理平衡(有人比我差);另一方面,是頭部車廂(統治階級),用來制衡中部車廂(中產階級)的籌碼。
回過頭來看看現實,作為納稅人(中部車廂),我們把一部分的收入上繳(頭部車廂),變成公共福利給收入較低的人(車尾),保證社會生態系統的穩定。這,是制衡,也是博弈。
-
10 # 落花紅塵
2013年上映的南韓電影《雪國列車》,說是南韓電影,但應該是韓美合資的電影,為了看這部電影我還花了十多元錢,這部片子的主演是克里斯埃文斯,也就是美國隊長的扮演者。影片講述了由於人類想要抑制全球變暖而發射了冷凍劑,想不到卻使得地球溫度驟降,人類幾乎全部凍死,僅存的人類生活在一輛永不停息的列車上。
但是雖然有一些人類生存了下來,但是在這個小小的列車上,照樣還是劃分出了嚴格的階級,最底層的人只能蝸居在列車末尾,吃著難吃的蛋白質棒,而頂層的人則生活在列車頭部,享盡榮華富貴。所以,列車末尾底層的人們為了生存和尊嚴向前列車廂的人們發起挑戰。說到這裡我想起了現在的我,一樣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很多方面一樣沒有尊嚴,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氣去挑戰!
回到電影裡來,在前行的路上,一行人看到了上層社會的紙醉金迷,車上居然還有果樹,甚至還有不可思議的海底世界,有各種而當魚類,讓人不禁懷疑這個列車到底有多大。在電影的最後,當柯蒂斯得知這一切都是威爾福德和獨臂老人的合謀的時候,世界觀崩潰了,威爾福德還邀請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但還好最後柯蒂斯清醒過來,他看到了這並不是真正的永動機,而是依靠底層人民兒童才能夠維持運轉的假永動機。最後南韓父女炸燬了雪國列車,只有南韓女孩和一個非洲小男孩活了下來,此時外部的世界已經沒有那麼冷了,最後出現了一隻北極熊,證明外面的世界已經有了生命的存在。而剩下了南韓女孩和非洲小男孩,將會是新時代人類的亞當和夏娃。
另外,因為只存活了南韓女孩和非洲小男孩兩個人,想想兩個孩子的該是多麼的漫長,多麼的孤寂,多麼的無助,後面出現的艱辛和困難沒有人能想象到,人類生存繁衍的重擔將由她們兩個孩子挑起來,這也許是上天對他們的考驗,也許是對他們上一世的懲罰吧!
當然這部電影的槽點慢慢,雖然是以小見大,想透過一部列車反應人類社會,不過真的是邏輯不太通。首先永動機就是不可能的,當然本片中算不得真正的永動機,還要靠小孩輔助驅動才行。不過就算永動機是真實的,在列車上也不可能完全自給自足,雖然能源問題是解決的,但是在狹小的封閉環境下總有一些東西是消耗品且無法再次補充。
回覆列表
最近看了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的《雪國列車》,整體看來充滿著灰色氣息,是我一直愛看的電影型別。而這部電影的導演是位南韓人,有部不錯的電影也出自他,就是《殺人回憶》。我不得不佩服其才華,既然讓我看出了濃濃的資本主義味道。
我一直很不明白在明知會打壞平衡的狀況下,為什麼還讓超多的人數上車?電影一開始就是住在火車前端的人無數次向末端的人實行剝削,類似於現在的就業,不過現在的就業自由度還算可以的。火車上就業的人員當中有供上層社會娛樂的小提琴家,還有低廉的勞動力,這無疑在告訴人們,搞藝術的生活會高階些。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生產力總是大於需求,特別是美國社會的就業率也是很飄忽的,這也就能理解導演的用心了。
還有一個片段讓我特別印象深刻,老師在向學生灌輸某種思想,大概就是某種個人英雄主義和愛引擎主義。生活中的我們也一樣,我們在受教育的時候接受了特定的思想。可這種思想在混亂的社會里會日漸減弱,我們一樣會迷失自己,但是我認為一定程度上的迷失或許更能讓人更加適應這個混亂的社會。也許一個人足夠獨立的話,他就能在自己的邏輯上構建出適合自己也適應社會的思想。可現實中的我們總是不夠堅定自己,也從來不敢懷疑生活,我們覺得改變自己去適應社會沒什麼不可以的。如果是我,那就得看看要拿走什麼換來什麼,我總得試一下討價。
最後有一句話讓我影響深刻“我們需要去保持希望與恐懼之間的最佳平衡,混亂和慘狀都是為了讓生命繼續。”我想一個人如果可以能適當地保持自己在希望與恐懼之間的平衡,並能在混亂的社會中生活下去,那它無疑是找到真理的一個人。
其實整一個列車就是現實社會中資本主義國家的濃縮,那些阿諛奉承貪生怕死之徒,那些殘忍至極的人類,還有裝瘋賣傻心懷希望的大叔都是現實社會中會存在的人物。導演用高明的手段將社會中極端又具代表特色的人物活躍在電影裡,實屬厲害,佩服佩服。但是這部電影評分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其風格型別類似宮崎駿的千里千尋,卻更能讓人影響深刻。如果是我,我一定推薦你去看看裡面帥氣的男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