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razy灬歷史
-
2 # 江南思雨文化
為什麼漢初三傑的韓信必死無疑?首先韓信是一位非常有軍事才能的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被世人譽為“兵仙”,在漢初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位軍事家。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璧有罪,就算韓信不造反,人家覺得他的存在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執政者要消除他的影響力,最有效的辦法是在肉體上消滅他;其次中國曆來開國的皇帝都懂得一個道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彈弓藏,收回開國元勳的巨大權力,才能睡個安穩覺,何況像劉邦那樣的具有很強的政治領悟力的人,更會第一時間剝奪韓信的軍事指揮權。最後,即使是劉邦本人不想殺死韓信只是想流放或囚禁韓信,但圍繞劉邦身邊的執政家族,利益集團都同意放過韓信嗎?像呂姬,樊噲等人就不會放過他。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反,中國的鬥爭哲學使得韓信不得不死。
-
3 # 魚羊文史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眾皆賀。國相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史記·淮陰侯列傳》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裡,韓信之死,只有130多字。這位“戰必勝,攻必取”的一代大將,被昔日戰友蕭何騙進宮中,死於呂后之手,當然這一切都是在劉邦的默許之下。
臨死前,韓信後悔的居然是沒有采納蒯通之計,起兵造反,自立門戶。
韓信死得悲慘,引得後世無數人扼腕。
他的死,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太史公在文末寫了這麼一番話:
“假如讓韓信學習君臣之道,謙虛禮讓,不誇耀功勞,不自恃才能,情況或許大不相同。他對漢家的功勳,可與周公、召公、太公呂尚等人相比,也就可以蔭及子孫。他沒這樣做,反而在天下已定之時,圖謀叛逆,被滅宗族,不也合情合理嗎?”
太史公一針見血,指出了韓信身上的兩個特點:恃才傲物、不識進退。
恃才傲物
韓信有大才,這一點世人有目共睹,他自己也十分清楚,並且傲嬌之態絲毫不加掩飾。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知道他獲罪的原因不是謀反,而是劉邦對他的軍事才能由衷的恐懼。於是經常稱病,不去朝見。平常在家也恍然若失。對於和絳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
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對早已不是齊王的韓信,行了跪拜之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
面對同僚如此謙卑之態,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之流同列!”在他心裡,是不屑與樊噲同列的。
韓信直率,面對劉邦,也不會拐彎。
劉邦笑著又說:“既然如此,你為什麼被我所擒?”韓信回答:“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對話的最後,韓信誇了劉邦,是將將之才、是君權神授。可是,一個屬下赤裸裸、傲嬌嬌地告訴領導,這方面你就是不如我,領導能愛聽嗎?
不知進退
話說回來,劉邦畢竟是一代雄主,容納恃才傲物之將的格局還是有的。關鍵是,在不可撼動的王權結構中,韓信,時有僭越。這太可怕了。
齊國平定之後,韓信派使者給劉邦送信說,齊國狡詐多變,反覆無常。需設立一個代理國王來統治,就讓我來當這個代理齊王吧。
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來信,氣得破口大罵:“我被困在這裡,日夜盼你來救我,你卻寫信來要官!”使者嚇了一跳,不敢說話。
張良和陳平立刻暗中踩了踩劉邦的腳,耳語說:“我們被困在這裡,哪有力量阻止韓信當王啊?既然他已經開口了,您不如順水推舟,讓他當王。這樣起碼能使他保持中立。要不然他投向楚國,我們就完蛋了。”
劉邦恍然大悟,將計就計,改口罵道:“奶奶的,大丈夫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代理?沒出息!”隨後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
借用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皇上對二皇子說的話:“我給你,你可以拿。我不給,你不能搶。”這大概是每位君主心裡的臺詞,韓信犯了大忌。
再加之,面對這樣一個動不動就要討賞封王的臣下,劉邦實在有理由在韓信衷心與否的問題上,打個問號。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評說:當初,漢王與楚王在滎陽相持,韓信滅了齊國,不來奏報漢王卻自立為王;其後,漢王追擊楚王到固陵,與韓信約定共同進攻楚王,而韓信按兵不動;當時,高祖本已有誅殺韓信的念頭了,只是心有餘力不足罷了。那麼,待到天下已經平定,韓信還有什麼可倚仗的呢!
一個人擁有攪動時局的能量,偏又時常露出不安分守己的神色,無論換做哪個君主,恐怕都會忌憚三分吧。
所以,司馬光說“高祖用詐謀禽信於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漢高祖用詐騙手段抓獲韓信,確有虧待他之處;但是,韓信也有咎由自取之處。
若僅為江湖豪傑,恃才傲物、不可一世,可以。然而位居人臣,韓信的性格,怎能不給他自己惹禍?
有人嘆,韓信終其一生,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但更為根本的,恐怕是他忘記了恪守君臣遊戲的規則,忽視了所處之環境。
自追隨劉邦漢中起事,平定三秦後,韓信為劉邦打下了一片又一片江山,擒魏,取代,滅趙,脅燕,定齊,無往不勝,戰功赫赫。
此時的韓信手握雄兵,名震四方,看起來已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贏家。然而巔峰的背面常常就是懸崖,這時,他面臨一個巨大的危機——功高主疑。
可偏偏,韓信對此有些重視不足。
韓信的危機
當年成皋之戰後,落敗的劉邦深夜假扮使者,趁張耳、韓信熟睡,入營帳,奪兵符,分走了韓信手下一半的兵,已經足見劉邦對韓信的信任是打折扣的。可韓信似乎並沒有修正自己的行為方式。
那之後,劉邦與楚軍相持於滎陽,韓信攻下齊國後並未立刻出手支援,反倒一封書信送給劉邦,跟他討個齊王做做。其後,漢王追擊楚王到固陵,與韓信約定共同進攻楚王,而韓信又按兵不動。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講,“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當時劉邦或已有除韓信之意,只是力不從心罷了。
公元前202年,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勝利凱旋,途徑定陶的時候,突然闖進韓信大營,奪了他的印信,把韓信的部隊納入自己的控制。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城下邳。
雖然第二次被劉邦奪取帥印,但此時的韓信依然沒有覺察到危險的來臨,他還沉浸在封王的喜悅中。
韓信被貶
劉邦平定天下後的第二年,就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詢問大家的意見,竟然沒人質疑謀反的真假,眾口一詞都說反賊得立刻拿下。但是畢竟忌憚於韓信的實力,劉邦不敢明目張膽的去問罪捉拿。最後還是陳平獻上一計,讓劉邦佯裝到雲夢遊覽視察,待韓信前來覲見時,伺機逮捕他。
此時任憑韓信有多粗線條,也預感到大事不妙了。領導來視察,究竟見還是不見,該怎麼見?這些都讓韓信棘手。這時有人建議:帶著鍾離眛的人頭見皇上,皇上一高興也就沒事了。
鍾離眛是項羽手下的逃亡將領,也是劉邦通緝令上的人物。因素來與韓信交好,項羽兵敗後,就來投奔韓信。韓信功高震主,壓根沒覺得窩藏個把逃犯是多大的事,況且還是自己的好友。
但為了討好劉邦,韓信最終犧牲了鍾離眛。
12月,劉邦抵達,各封國國王也都陸續到齊。韓信帶著鍾離眛的首級去謁見劉邦。不料,劉邦收了人頭,命人綁了韓信,押於囚車。韓信這才發現上當。一路押解到洛陽後,劉邦赦免了韓信,將其改封為淮陰侯。實則就是由“王”貶為了“侯”。
如果說韓信能在侯位就此終老也算善終,只可惜,最後的最後,還是被夷三族。
應該說韓信從未正確評估他身陷危機的嚴重程度,劉邦除他之心已定,怎是獻一個敵軍亡臣就可以糊弄過去的?
多少歷史證明,功高震主之能臣,若不能正視危機、急流勇退,皆難逃一死。
陶朱公預見勾踐“難與處安”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連年征戰,范蠡把目光瞄準了越國的勾踐。
夫椒之戰,勾踐戰敗,後率殘兵敗將約5000人逃入會稽山內。此時,25歲的范蠡說服好友文種一起投奔了窮途末路的勾踐。17年後,42歲的范蠡終得勾踐賞識,范蠡、文種二人被重用。後來在范蠡的陪伴下,勾踐夫婦“屈身以事吳王”三年,臥薪嚐膽、力盡艱辛。
歸國後,范蠡與文種一起擬定了滅吳“九術”,終滅掉吳國。為了表彰范蠡滅吳的功績,勾踐封范蠡為“上將軍”。然而,范蠡卻修書辭職,急流勇退。原因是,在他輔佐勾踐的過程中,他已清晰地預判到,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
離開越國前,范蠡還曾告誡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話說的這麼明白,可惜,文種未信。後來文種被人巫告作亂,勾踐賜劍,被迫自殺。不幸應了范蠡所言。
范蠡的預判,換得生;文種與韓信的錯判,丟了命。後世看客,不免唏噓。
然而,唏噓過後總要明智,古時之事對今世之人也不無警示。
-
4 # 吳百蘭
劉邦滅了項羽之後,開始追殺項羽的舊部。其中有個人叫鍾離昧。
陳平在給劉邦獻離間計時說:第一要除掉的人是項羽的首席謀臣范增,和項羽的忠心猛將鍾離昧。可想而知,鍾離昧在劉邦心中有多麼罪惡滔天。
然,鍾離昧在逃亡時,躲進了楚王韓信府上。原來,韓信和鍾離昧還是密友。
韓信為了保命,對劉邦獻忠心,將鍾離昧的人頭獻給了劉邦。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韓信是個有奇才的軍事家,同時又是小人。
《資治通鑑》裡說:如果一個人有才有德,這個人可以大用。如果一個人有德無才,可以小用。如果一個人有才無德,那就殺了他。
為什麼?因為有才無德的人禍害起來更可怕。
鍾離昧因為相信韓信,所以有難時投奔韓信。可是韓信卻為了名利賣友求榮。韓信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一個最信任自己的朋友,其實讓我們每個人想想也夠可怕的了。
劉邦眼裡的韓信是有才無德的勢利小人。是不懂忠誠賣友求榮的小人。
韓信最有才的地方是,他已經被貶成淮陰侯了,而且是軟禁在京城裡,但韓信還可以就地取材,把幾個朋友家的家丁組成一支反叛隊伍。劉邦想想,背脊骨都在冒冷汗。
劉邦在擔心他死了以後,韓信會不講信用地起兵造反。劉邦為除心患無論如何也要殺掉韓信。
劉邦真的不敢留韓信活在這世上。
-
5 # 石華望
先簡單瞭解一下韓信其人:韓信算是天縱奇才,軍事能力極高,是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作戰最講究上兵伐謀。用劉邦對他的評價則是: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然而這種異於常人的天賦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成功也同時給他的未來埋下了危機。韓信自進入劉邦陣營到項羽烏江自刎的這段時間為劉邦集團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更是裂土封侯。
如此人物,最後卻命喪未央宮,原因何在?
原因之一:韓信曾經得罪過劉邦。
在垓下之戰開始之前,劉邦曾要求韓信配合他的部署,率兵前往垓下與自己的兵馬合兵一處,然而韓信以自己剛攻下齊國,人心尚未完全依附為由並沒有立即前往助劉邦一臂之力,並希望劉邦能封自己為假齊王暫時管理齊國。生死關頭要挾劉邦,並大談條件。
劉邦是做大事的人,不會因為一時衝動就此時斬殺韓信,但兩人的恩怨肯定就此結下了。他先忍下來,等到秋後算賬。
原因之二:。韓信使劉邦揹負背信棄義的惡名。
楚漢之爭進入相持階段,劉邦意欲退守鰲倉戰場,說客酈食其勸說劉邦此時萬不可退出戰場,並自告奮勇的向劉邦請求讓自己出使齊國,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定能說服齊王向我方靠攏,果然,齊王被說服了。然而韓信正加緊訓練新軍準備對齊國作戰,韓信不願意到手的天大功勞被一名說客獨享,仗著自己沒有收到劉邦的停戰通知毅然發動了對齊國的戰爭,齊王已放鬆警惕,很快韓信就攻下了齊國,自然酈食其就絕無活路了,最後被齊王殺死。
一方面派說客說服別人站在自己一方,另一方面幾乎與此同時又派大軍攻殺對方,這在世人看來,無異於背信棄義,劉邦在各諸侯,天下人面前其影響力大大的降低,可想而知此時劉邦是多麼的痛恨韓信。
原因之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在亂世,群雄角逐,一個君主對軍人有極大的容忍限度。在天下穩定的時候,軍人的作用已經沒有像以前那麼重要了,不僅是重要性減弱還可能會危害到自己的政權穩定,於是一場清除軍人特別是有能力的軍人的運動就提上了議事日程。而韓信這種軍事能力強,又桀驁不馴的人戰時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太平時是自己政權穩定的最大隱患。於是劉邦在陳平的建議下詐遊雲夢,並以謀反罪將韓信就地逮捕,送往京都。一段時間後,就將韓信處死。韓信臨終之際,仰天長嘆:悔不聽蒯通之言,至有今日。人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果然,天下已定,我固當死。
韓信至死認為是自己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劉邦過河拆橋。
這便是韓信必死的三大原因,其中第三個原因是根本原因。
-
6 # 野草春秋
韓信必死,主要有如下原因:
首先是韓信功高震主。古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中國封建帝王從打江山到坐江山,總體都未能避免這一歷史規律。這一規律的本質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韓信自從投奔劉邦的那一天起,其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暗度陳倉一戰成名,井陘之戰以少勝多,十面埋伏威震天下;垓下之戰平定項羽…這樣一位富有軍事才華的大將,長期手握重兵,皇帝劉邦怎睡得安穩!
其次是韓信情商不高。韓信恃才傲物,看不起人,甚至把主公劉邦也不放在眼裡;性格上直來直去,不知道逶迤婉轉,恥與劉邦心腹樊噲為伍,得罪人後自己尚不知情,無形中留下隱患,受人嫉恨。韓信打下齊國後,正處於劉邦在彭城被圍。韓信不引兵救駕先解主公之困,反而要挾劉邦封王,令劉邦心之不爽而毫無辦法。這樣的大將自然讓劉邦不省心。漢朝建立後,漢初三傑之軍師張良多次請辭,寄望閒雲野鶴,丞相蕭何潔身自好、與人為善,除了低調還是低調,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而韓信自稱將兵多多益善,令劉邦如鯁在喉,殺機隱現。
最後,劉邦皇帝陰險且精於帝王之術,皇后呂雉毒辣且不擇手段,丞相蕭何狡詐且落井下石。開國後,在剷平諸侯、平定內亂、建立律法之後,解決最後一個心腹大患韓信也就箭在弦上。他藏匿項羽大將、大漢皇帝通緝犯鍾離昧,被呂雉設套、勾結陳豨謀反,不臣之心暴露,謀反口實皆留柄。這樣一個國家有律法、反臣留罪證、百官無聲援的一樁大案,在劉邦外狩之際,毫無懸念發生。
此乃 韓信之死之必然。
-
7 # 沫白讀史
我是沫白,我來回答。
漢初三傑指的是蕭何、張良、與韓信。其實不只是韓信必死無疑,這三位權臣都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只不過,韓信並沒有像張良那樣隱忍,反而不斷地試探劉邦的底線,最終以死告終。
韓信這一生可謂傳奇,他先後投身於項羽、劉邦。因受到了蕭何的認可,成為了漢軍的一員大將。此人可謂有勇有謀。
韓信首功出陳倉故道定關中之道,一舉打破了燒絕棧道的困境。還定三秦後,韓信的天賦得到展示。他先用疑兵之計滅掉了魏國,又獨領一軍進攻趙國,滅趙受降燕。可以說是天下俊傑,文武雙全,這麼厲害的一個人,要讓他屈伸與一個地痞流氓之下,豈不是委屈他了。
韓信可以說是早就看不慣劉邦了。可是他造反的時機沒有選對,古人常說,天時地利與人和,而韓信就是倒黴在了這個上面。韓信曾坐擁齊國故地,掌握三十萬大軍,卻仍然要求劉邦封自己為王而不是自立為王與劉邦一爭天下。反而,是在劉邦已經平定天下,擊殺功臣的時候,韓信坐不住了,書信聯合陳稀試圖謀反,卻被人告發,事情敗露。最終難逃一死。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蒸。說到底,韓信之所以會死,還是因為功高震主,文武雙全、天下聞名,引得劉邦所猜疑。
,
-
8 # 葉子寫實
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的確為西漢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劉邦被封為漢王入川了,韓信利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迅速打敗了章邯佔領了三秦之地。接著韓信一路北上,戰勝魏豹,背水一戰戰勝趙國,燕國,佔領齊國;又攻破了由龍且率領的項羽的精銳部隊,之後又揮師南下參加了垓下之戰,四面楚歌逼得項羽自刎烏江。
劉邦戰勝項羽,宴請群臣時,問了群臣一個問題,為什麼出身平民的劉邦能夠戰勝出生貴族的項羽?並給出了答案。“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連劉邦自己都能看到,好心的重要性。這也是“三傑”的由來。
但是俗話說得好,凡有所長必有所短。在軍事方面韓信的確是天才,他一生的戰役,基本上也沒有人能夠複製。歷史上他是第一個從四川出來反擊成功的,也是唯一一個。背水一戰,後人多去效仿卻沒有成功。用濰水水淹龍且的大軍,後世人也有效仿也沒有一個成功的,以至於現在有一部分人認為韓信只是司馬遷杜撰出來的一個傳說。
我相信韓信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畢竟司馬遷對歷史是比較尊重的,面對強大的項羽,如果不是有這樣一個厲害的人物,劉邦是絕對不能翻盤的。司馬遷在《史記》很多篇幅中都有對韓信事蹟的描寫,也不可能是杜撰。
世上本無完美之事業,無完美之人。韓信在軍事方面是一個天才的人物,在人情和政治方面卻是比較愚笨的。在這幾件事,為自己最後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酈食其之死
有一次劉邦和韓信討論,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公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雖然在領導面前要做真話,在說話更要講究藝術。
韓信攻打齊國之前,劉邦得利的謀士酈食其,自告奮勇願意去齊國當說客,勸齊國投降劉邦。事實上酈食其也做到了,齊王田廣命令全國放下武器,撤銷了戰備狀態。而此時的韓信卻做了他人生第一件錯事。聽從謀士蒯徹的話,怕酈食其的功勞超過自己,便不顧酈食其的生死,下令進攻齊國。齊國最後也被攻下,立即卻被齊王烹殺,漢王劉邦的信義在在齊華人心中蕩然無存。
劉邦當時是很生氣的,但礙於韓信功勞和作用,沒有太多的懲罰。
索要齊王
劉邦在鴻溝和項羽制定盟約後,劉邦聽從了張良的計策,撕毀盟約對項羽發動了全面的進攻,其中按兵不動的就包括韓信和彭越。再這緊急關頭劉邦不得不先給了他們封王昭命,他們才肯出兵。作為一個領導面對這樣的下屬,有怎麼不對他們的忠誠產生懷疑,而這個下屬的能力有極強,只要他願意隨對自己的位置產生威脅。
況且,自韓信自封為齊王后,開始擺排場,和劉邦手下的親信人搞的關係也不好,就曾得罪過樊噲。
殺鍾離昧
項羽戰敗後,他身邊的幾員大將成為劉邦的通緝物件,其中就包括鍾離昧。韓信曾經是項羽的手下,和鍾離昧還有些交情,走投無利的鐘離昧就投靠了韓信。
高祖七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謀反,漢高祖劉邦採用陳平計策,以出遊為由偷襲韓信。韓信有意發兵抵抗,自陳無罪,但又怕事情鬧大。有人跟韓信說,“殺了鍾離眛獻給皇帝,皇帝會很高興,你就沒有問題”。鍾離眛告訴韓信說:“皇帝之所以不敢攻打您,是因為我們在一起,如果要逮捕我而取悅皇帝,我會死,您也很快就會滅亡”。鍾離眛大罵韓信說:“原來您不是有德信的人。”然後就自刎而死。韓信帶著人頭於陳(今河南淮陽)向劉邦說明原委,劉邦令人將其擒拿,後來劉邦赦免韓信,韓信被降為淮陰侯。
劉邦一生愛才,卻也不喜歡沒有德行的人。同樣是項羽的大將英布,曾經多次讓劉邦陷入困境,後來見到劉邦,卻得到了劉邦的赦免,並得以重用。
即使這樣劉邦也並沒有殺韓信的想法,時呂后見到劉邦已經衰老,劉邦死後韓信劉沒有了約束,劉聯合蕭何把韓信誘騙殺害了。劉邦知道後深深的惋惜,但畢竟也解決了自己的後患。
功高震主本就是極其危險的,如果再不知道收斂,就更是自找苦吃了。如果韓信有蕭何的心機,絕對不會死的那麼早。
-
9 # 有鹽讀書
兩點:
一、被韓信打臉的人實在太多,而且很多是大咖。
二、劉邦殺人的動機,這是最關鍵的。
先說第一點,那些年被韓信打過臉的大咖:
1、老闆劉邦,而且不止一次。
真假齊王的事情大家應該很熟悉,當時劉邦估計剁了他的心都有。
被擒之後還嘲笑老闆最多隻能帶十萬兵,這不是活活找罪受的節奏嗎?
2、前老闆項羽
楚漢之戰膠著時期,項羽曾派武涉遊說他:看在以前上下級關係的面上,你哪怕保持中立,別騷擾我就行,結果韓信冷淡地拒絕了他,也切斷了自己的退路。
3、老闆的連襟
樊噲什麼身份?皇后的妹夫,劉邦的連襟帶發小,更在鴻門宴上救過劉邦的命。
不知道韓信是怎麼想的,居然說和樊噲這樣的人打交道真夠自己丟人的,“生乃與噲等為伍!”,這是在樊噲家裡說的,是當著樊噲面說的,而且是自己被軟禁的時候,更要命的樊噲當時還是跪著迎接他的,結果是被韓信生生地打臉,真真的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4、自己同事:高陽酒徒酈食其
這個老頭憑藉三寸不爛舌,已經勸降齊王了,兩人正在喝酒呢,韓信大兵已到的訊息傳來,導致老頭直接被烹。其他同事看了,什麼想法,寒不寒心。
5、好兄弟:鍾離眛
其實,劉邦當時也是試探他,如果他執意保護鍾,劉邦估計還會感慨他是個重情義的人,誰知他直接提著鐘的頭來了,只為讓劉邦放過自己,這就有點欲蓋彌彰,過了。
以上種種,只是有記載的,沒上史書的估計更多,所以韓信應該是個情商極低的軍事天才。
下面說最重要的一點,不是說你韓信表現好就能活下來,劉邦殺人的動機,曾經被王立群教授的一句話說的很透徹:誰能威脅他,他殺誰!
注意是能,不管你有沒有這個想法,只要你有條件,我就要除掉你,從各個異姓王的下場就能體會王立群老師的這句話有多麼精闢!
-
10 # 香茗史館
作為西漢開國功臣之一,韓信的被殺一直以來都令人唏噓不已,然而站在劉邦的角度來考慮,韓信又的確必死無疑。作為帝王,不論是為了王朝的穩定,還是自己的皇位,對謀反之人往往都是寧可殺錯、絕不放過。而關於謀反,判定標準往往有三點,謀反的能力、謀反的實力、謀反的跡象,一旦滿足這三個條件,那麼此人便是必死無疑,而韓信恰恰滿足了這三個條件。
謀反的能力:韓信毫無疑問的具備韓信作為西漢最為重要的開國功臣之一,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漢初三大名將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世奉為“兵仙”、“神帥”。在韓信這一連串名頭的背後,即代表著後世對他軍事能力的高度肯定,同樣也代表著韓信對劉邦的巨大威脅。
秦末天下大亂之際,劉邦雖然也曾獨自領兵取得過一定的勝績,然而即使在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之中,劉邦的軍事才能也根本排不上號,就更不用說與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軍事家之一韓信相比了。這一點,劉邦極為清楚。因此,在項羽這個共同的敵人尚在之時,韓信乃是劉邦最大的依仗,而一旦項羽被消滅,那麼韓信轉眼之間便又變成了最大的威脅,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便是這個道理。
作為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的功勞自然不用再做贅述,但隨著皇帝從皇權的爭奪者變成皇權的擁有者,功臣轉眼之間也就變成了最大的威脅。即使你再過忠心,即使你從來沒有過造反的念頭,但對於帝王來說,你擁有造反的能力,便已經成為了他消滅你的最大理由。
對於帝王來說,能力便是最大的威脅,如果你懂得韜光養晦、急流勇退,那麼或許能夠安度晚年,然而韓信偏偏有些居功自傲,例如請封齊王,又如不願與樊噲等人為伍,這自然引起了劉邦的極大忌憚。
謀反的實力:劉邦對韓信防範甚嚴正因為韓信擁有謀反的能力,為了防止韓信變成第二個項羽,劉邦對於韓信可謂防範甚嚴,從來沒有真正讓他用過過謀反的實力。
劉邦從未使其真正擁有兵權。一次是在漢三年(前204年)六月,劉邦前線戰敗,韓信、張耳駐紮修武按兵不動,劉邦大怒之下“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第二次是在漢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戰結束之後,劉邦再度“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兩次奪其兵權,導致韓信從來沒有過一支真正效忠於自己的軍隊。
劉邦從未使其擁有根基之地。韓信從攻佔齊地,被封齊王,一直到漢四年(前203年)徹底平定齊地,韓信才算真正擁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地盤,然而次年便爆發了垓下之戰。項羽敗亡,劉邦登基之後,便迅速的又將韓信改封楚王,而將齊地封給了自己的長子劉肥,使其再也沒有回過齊地。而韓信在獲封楚地僅僅1年多以後,便在楚地被捕。可以說,劉邦根本沒有給韓信任何鞏固地盤的機會。
此外,韓信雖然帶兵打仗多年,但其麾下將領卻多出自於劉邦嫡系,劉邦從來沒有讓其成功培養出自己的嫡系將領。
從這些不難看出,劉邦對韓信其實早有防範。然而即使劉邦早有防範,但對於韓信來說,只要給他時間,他很快便會再度積聚起足夠的力量,這也是劉邦最為擔心的一點。
謀反的跡象:韓信已經先後出現兩次如果說前兩點還只能引起帝王的猜忌,有的帝王為了身後名,或許還不會對功臣舉起屠刀(劉邦和朱元璋均不在此列)。可一旦出現謀反的跡象,那麼簡直就是必死無疑了。
第一次謀反跡象,韓信被廢為淮陰侯。項羽敗亡之後,作為項羽極為忠實的手下,鍾離眜因為曾與韓信關係很好,因而投奔了韓信。劉邦聽說鍾離眜逃往楚地,於是命令韓信進行抓捕,韓信卻偷偷將鍾離眜收留。直到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以出遊為由偷襲韓信,韓信的反應竟然是“欲發兵反”,然而後來又因為猶豫而殺了鍾離眜前去見劉邦,結果被擒,廢為淮陰侯,遷居長安。
第二次謀反跡象,被呂后所殺。在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韓信辭行之時,韓信竟然對其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漢十年(前197年),陳豨果然造反,劉邦於是親自率兵前去平叛,而韓信又派人對陳豨說,“你只管起兵,我將在長安協助你”,並試圖和家臣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然而由於一位家臣的告發,導致韓信最終被呂后所殺。
在古代皇權社會,謀反乃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即使是沒有謀反能力和實力的人有了謀反跡象,往往都是株連九族的下場,更何況是韓信這種既有謀反能力,又有謀反實力之人,豈能逃過一死?
回覆列表
韓信必死,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目無君住劉邦被項羽圍城之時,韓信在北方雖然是說為了劉邦打江山,奪取齊地這一片立身之地,但是劉邦深陷囫圇之時韓信遲遲不肯回防護駕,原因就是因為怕攻打齊國前功盡棄,試想主公都要沒了,要地盤有什麼用?做臣子的就需要聽從指揮無論對或者錯,君名不可違。
貪婪韓信奪取齊國之後,此時勢力極大,已經不亞於劉邦。他不在甘心製作一個大將軍,他給劉邦去了一封信,聲稱齊地民風彪悍,而且齊國也是反覆多變,這地方又靠近楚國,若不封王,難以服眾。要求劉邦給他分王。
狂妄有一次劉邦還專門找韓信來聊天。“你看夏侯嬰將軍能帶多少兵啊?”劉邦試探性地問道。這個夏侯嬰是劉邦最心腹的人,劉邦這樣問自然是有目的的。“三萬吧。”韓信一字一句地回答道。“樊噲呢?”劉邦把自己的另一個心腹,同時也是自己的連襟拿出來問。“五萬左右吧。”韓信一臉平靜地回答。“那朕呢?”韓信說:“最多十萬。”“那你自己呢?”“多多益善,多少兵我都可以帶。”韓信說。這基本給劉邦就埋下了禍根。
功高震主君王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韓信在軍中的威信加上他的勢力,已經讓劉邦對他產生了提防之心,所以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以上就是我認為韓信必死的幾個原因,我認為更多的是韓信功高震主,使劉邦認為沒有安全感,會威脅到自己的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