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夜史

    覆水難收,開弓豈有回頭箭?

    歷史上的吳三桂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也是一個無恥的人物。在明清交替的動盪環境下,吳三桂審時度勢,運籌帷幄,“識時務”地加入了滿清的陣營,成為清朝統一中原的馬前卒。

    1661年吳三桂將永曆帝勒死在昆明,標誌著南明政權正式覆滅。有感於吳三桂兢兢業業的打拼,清朝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雲南!

    應該說清朝對吳三桂非常夠意思,特別是和洪承疇比起來。如果吳三桂安分守己鎮守雲南,沒準除了善終,還能像明朝的沐英一族一樣,世代鎮守雲南。事實上吳三桂也是這麼想的。

    但是最後吳三桂還是扯旗造反,和康熙決裂,最終被清朝徹底碾壓。

    1、吳三桂是個蠢蠢欲動的軍閥

    我們發現,從明朝滅亡,吳三桂救駕不力時,吳三桂就一直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對陣李自成時,吳三桂遲遲不投降,不是因為李自成不夠正義,而是在靜觀其變,結果李自成來了個逼降,最後殺掉吳三桂全家導致吳三桂狗急跳牆投降多爾袞。

    直到這時,自以為是的吳三桂還做著和多爾袞交易的打算,即清軍幫助自己消滅李自成,然後吳三桂將北方大片土地割讓給清朝。

    然後,多爾袞就坡下驢,帶領清軍殺進了山海關。在吳三桂拼命追殺李自成時,傳來了順治入主北京的訊息。

    得知被賣了的吳三桂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繼續追殺,從甲方成了乙方的下屬。

    從吳三桂投降多爾袞開始,多爾袞就敏銳地看清了當時的中原形勢,當然,也看清了吳三桂的嘴臉。即:徹頭徹尾,寡廉鮮恥的軍閥!

    所以多爾袞將計就計,讓吳三桂成為自己的家奴,在剿滅南明之後,順勢將吳三桂安排在雲貴偏遠地區。而早於他投降的洪承疇被清朝解職,勒令退休!

    從一開始,清朝就是在利用吳三桂,而吳三桂一直在做夢,夢想多爾袞和自己平起平坐,夢想著清朝會讓自己世代鎮守雲南,裂土分疆做一個山高皇帝遠的土皇帝!

    真的是想多了!

    像吳三桂這樣的三姓家奴,無論何時都被人看不起,清朝對吳三桂沒有什麼真感情,利用而已。

    此時的吳三桂已經鎮守雲南十多年,該平定的都平定了,該消滅的都消滅了。真正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地步。接下來怎麼辦?才能平安地活到死?

    此時吳三桂的好同僚、三藩之一的尚可喜向朝廷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到遼東養老。這可要了命了,作為三藩之一的吳三桂,要是不表個態度,實在說不過去。

    吳三桂認為,此時自己在雲南根深蒂固,營造了“除了吳三桂,誰也鎮不住雲貴”的輿論,所以即使自己也和尚可喜一樣上書請求養老,朝廷為了社稷安定,不會輕易答應吳三桂。於是姿態表了,清朝也放心了,皆大歡喜。

    吳三桂太天真了,一個快60的老頭了,還是一副投機取巧的伎倆。康熙也不想繼續玩下去了,於是再次就坡下驢,同意了吳三桂的請求,吳三桂懵逼了!

    蠢蠢欲動、投機取巧且善於折騰的吳三桂,終歸難以得到善終!

    2、康熙是個權力慾極強的皇帝

    吳三桂的伎倆之所以失敗,在於其自以為聰明。從以為自己能和多爾袞平起平坐開始,吳三桂就沉浸在“我手裡還有資本”的幻覺中,這種幻覺伴隨著吳三桂降清後,一直到吳三桂扯旗造反。

    吳三桂所做的一切,都讓清朝皇帝深深忌憚。吳三桂不知道,他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讓清朝皇帝,特別是康熙皇帝放心。

    康熙希望,吳三桂自己掛掉,臨死還要將手下的一幫文臣武將跟著他陪葬,這樣就可以一了百了了;或者是像尚可喜那樣自己請求致仕,離開自己的地盤。當然,必須是真心實意的。

    因為這樣,即使自己不死,康熙也沒有理由趕盡殺絕,畢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不是?

    但是吳三桂完全在相反的道路上越奔越遠。

    首先是殺掉永曆帝,永曆帝雖然沒有多大威脅,但是其政治意義大於本身意義,你吳三桂自作主張殺掉永曆帝,你是把清朝這個領導當什麼了?

    不過既然沒什麼威脅,所以也不算太出格,畢竟原地殺掉永曆帝更能防止事變。但是吳三桂接下來做的一切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吳三桂鎮守雲南期間,兵力達到53佐領,綠營兵12000,丁口數萬。吳三桂功高兵強,收羅了很多精兵猛將。為了安撫吳三桂,朝廷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吳三桂的勢力差不多佔到了全國的一半!

    不僅如此,朝廷還准予吳三桂便宜行事,雲、貴督撫全受他節制,所除授文武官員,號稱“西選”,當時有“西選之官遍天下”的說法。

    當時的吳三桂,每年的軍餉達到900多萬,和其他兩藩,消耗差不多佔到了清朝的一半。

    一般而言,為了保命,朝廷對自己越豐厚,自己應該越低調才是,但是吳三桂卻不這麼做。吳三桂在雲南期間,圈地建房,廣徵關市,榷鹽井,開礦鼓鑄,壟斷其利。

    吳三桂專鎮守雲南期間,“日練兵馬,利器械”,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達賴喇嘛,互市茶馬,同時在各省安插心腹,其子吳應熊為額駙,朝政鉅細,可以旦夕密報。

    這樣一個裂土分疆的軍閥,是康熙絕對不允許的!

    按說吳三桂作為明朝高階指揮官,對於前朝的一些歷史典故應該很清楚才是,但是吳三桂卻朝著反方向狂奔起來。

    也許是想以龐大軍力向清朝要條件,但是這種自鳴得意的做法無異於把自己送上不歸路。

    此時的吳三桂,即使自己不主動上書請求撤藩,康熙遲早也會找上們來!沒辦法,樹大招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2 # 清水空流

    吳三桂自打就藩那天,他的結局就註定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首先這是封建制度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就是任何一個封建帝王都不會允許在他統治下面出現藩鎮割據。何況還是一代雄主康熙大帝。

    自古降將焉有受重用的,吳三桂先叛明,復叛順。最後投靠滿清。這樣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滿清是不敢重用的,只不過是迫不得已而用之。但沒有想到是吳三桂自己太能幹了,居然自己打下一片天地。滿清也只有捏著鼻子認了,讓吳三桂當了平西王。永鎮雲南。和其他兩家和稱三藩。

    康熙裁撤三藩是必然的,但吳三桂希望永遠駐守雲南也是必然的,因為吳三桂認為這是他該得的,雙方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吳三桂是反也得死,不反也得死。那為何不反?康熙12年,吳三桂假意上表要求撤藩,康熙順水推舟立即同意,吳三桂就此知道,康熙要拿他開刀。這時候,除了造反之外別無他圖。

    應該說,吳三桂是被康熙逼反的,他肯定不會主動造反。但吳三桂的過去的案底和行為,是無論如何無法讓康熙放心的,不惜任何代價裁撤三藩,誅殺吳三桂是康熙的既定原則,這不是吳三桂主動要求撤藩和求和就可以解決的。 吳三桂劣跡斑斑,臭名遠揚,兩次背主行為遭天下人唾罵,康熙殺吳三桂不會留下殺功臣的指責。

    可以說,吳三桂擁有及其敏感的政治嗅覺和觀察力,他的行為就是一個極端的自私自利的利己主義者。像吳三桂這樣人有很多。每當在國家危難之際政權更迭的時候,,就是這些人升官發財的時候,他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為自己著想,絕對不會為這個國家去奮鬥。這就是典型的寡廉鮮恥。賣主求榮。

    吳三桂的性格決定他必然造反。而吳三桂主動撤藩,他的結局也必然是身首異處。死無葬身之地。吳三桂一生三次被主反叛。可謂豺狼秉性。無恥之尤。

  • 3 # 布夫舟

    準確的來說,應該是康熙不想讓吳三桂善終,所以吳三桂才會造反。

    首先來看吳三桂為清朝統一中原幹了什麼?先是放清軍入關,同英親王阿濟格追擊李自成大順軍至江西九江,先後攻佔三十多座城池,並且大敗李自成的主力部隊,逼得李自成在九宮山自殺。

    順治二年(1645年)吳三桂跟著阿濟格返回京師,朝廷以戰功封吳三桂為親王。為此,吳三桂堅決不接受,他是這麼說的:

    “臣傾心剿寇守關,不過臣子職分。荷蒙聖恩,特授王爵,又蒙恩加稱親王,萬難抵承, 伏懇允辭‘親’字,以安愚分。”

    一個人的下限有多低,能有多無恥,看看吳三桂就知道了。

    順治三年(1646年),西北局勢動盪,於是吳三桂率著自己的部隊到達漢中,趁機剿滅陝西的農民起義軍。同年九月,吳三桂第一次擔任主帥,出征四川,大將軍李國翰協同。

    順治十五年(1658年),吳三桂進攻李定國、孫可望等人。李定國攜帶永曆皇帝逃亡緬甸,孫可望投降。因為這個原因吳三桂去鎮守雲南,開始在雲南立下腳跟。

    清朝能夠統一中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很多像吳三桂這樣人投降。他們帶著軍隊到處剿反抗勢力才使得大清在很短的時間內平定了全國。這些人自己有軍隊,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和大清實際上合作關係,而不是什麼君臣關係。

    所以吳三桂到了雲南以後自然是傭兵自重,當時全國田稅不過2580萬兩,而云南的軍餉高大900多萬兩銀子。平西王吳三桂勢力是非常大的。當時有一句話叫做“西選之官半天下”,因為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都是平西王打過仗的地方,很多武將都是他任命的。

    有一句話叫做“狡兔死,走狗烹”,隨著當時農民起義以及各地的抗清鬥爭結束,這個時候清政府便騰出手來對付吳三桂這些人。

    這就不得不提到康熙這個皇帝,說實話他做事情真的是敢想敢幹。比如他父親留下了四個顧命大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康熙覺得這群老頭子實在是愛管閒事,而且還把持朝政,於是在他便把這幾個人一個個都收拾了。

    早在康熙還沒有親政之前,康熙覺得鰲拜非常跋扈,於是找幾個年輕力壯的侍衛將鰲拜給抓了起來。

    康熙親政不到一個月,便找個“欺藐主上”的罪名,意思就是你蘇克薩哈不尊重我康熙,藐視我,於是把蘇克薩哈的官職給革去了。

    遏必隆更慘,完全是躺槍。雖然“無結黨之事”,但是鰲拜幹壞事的時候,你為什麼不告訴朕,你對得起先皇的託孤之責麼?於是他被削掉了太師等職位。

    遏必隆肯定內心在想“你個小屁孩,年紀輕輕不懂事,把先皇留給你幾個顧命大臣都找理由幹掉了,你對得起你爹麼?用侍衛把託孤的大臣給綁了,這種事情誰幹得出來?”

    很多人會說,這不是還有一個索尼倖免了麼?真相就是那個時候索尼已經死了。

    以四個顧命大臣的結局來看,康熙是不會對吳三桂手軟的。要說吳三桂想造反,那真的是不大可能。明末的時候,天下大亂,那個時候才是爭奪天下的好時機,可是他卻做帶路黨。這樣的人,他七十歲的時候會想造反麼?別的不說,造反口號是什麼?“反清復明”麼?你帶著清軍入關,最後把南明的皇帝都殺了,你還要臉不?

    真相便是不可一世的康熙帝要撤藩,讓吳三桂這些人沒活路了。要說康熙也是做得絕,吳三桂本來就是割據一方的人物,辛辛苦苦替清朝打下江山,最後小皇帝康熙翻臉不認人。於是吳三桂等人便被逼反了,道理很簡單,這些人跟著清朝幹就是為了榮華富貴,現在沒有了,他們又怎麼會願意?畢竟他們可都是背叛過明朝的人呀。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4 # 夕陽下的晚楓

    對於康熙帝而言,吳三桂無疑是隻沉睡的老虎。

    吳三桂出生於遼東軍閥世家,自幼熟識兵書,年少便屢立戰功,在山海關大戰過程中,以其膽識過人,僅貧幾千人抵擋李自成的十萬大軍,激戰一整天,直至清軍來援,可謂有勇有謀。

    清朝定鼎北京後,又對其大加重視,為清朝打江山,為表彰其功績,特封其為平西王,鎮守雲南。歷經十幾年,吳家軍已然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

    這一龐大的勢力在清統治者嚴重無疑成為重大的隱患。順治皇帝時期,尚未對其採取行動,康熙皇帝親政後,首先意識到的便是岌岌可危的形勢。正如康熙對於三藩的態度所言,“撤亦反,不撤亦反”。

    在三藩之中,當時有尚可喜主動奏請削藩,以圖自保,康熙皇帝立即應允,後來尚可喜退居遼東頤養天年,而其子尚之信卻未看清形勢,捲入了這場厄運之中。

    返回來說吳三桂。吳三桂和耿精忠也曾告辭過,但並非真心實意,料想康熙帝如此年少,斷不敢同意,不料康熙帝年少氣盛,果真應允,最終惹惱了吳三桂,直接導致了此後長大八年的三藩之亂。

    歷史的事實是,吳三桂與尚可喜有著本質的區別,不甘於將權力交出,甚至予以謀反。

    那麼反過來說,吳三桂倘若不造反,那麼會得到善終嗎?

    那要看吳三桂做到何種程度!

    如果吳三桂與尚可喜一樣主動交權,告老還鄉,那麼康熙皇帝肯定會令其善終。但若吳三桂不交權,仍想保持原樣,割據一方,康熙皇帝斷不會允許。

    在康熙帝看來,三藩勢力就是隱患,只有將其權利收回,才能安心。因此吳三桂想得善終的唯一出路便是交權,告老還鄉,做個普通人。無論從其個人還是從歷史方面而言,這都是不可能的。

  • 5 # 宋安之

    歷史上如果吳三桂不造反,當一個任人宰割的老奴才,康熙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惡名,留他一條性命也未嘗不可。

    可問題在於,吳三桂這種梟雄會當那隻任人宰割的羊嗎,答案是不會的。

    所以不是康熙讓不讓吳三桂善終的問題,肯定會的啊。可是康熙的意思很明顯,要麼當聽話的老狗,要麼造反。

    也就是說康熙的意思是善終沒問題,可前提無異於是苛刻的,那就是當一隻任勞任怨的老狗,最後一無所有。

    吳三桂是什麼人呢,是明末清初最大的政治投機者,他才不會放棄現有的權力,成為康熙想象中的那條聽話的老狗,最後釀成三藩之亂。

    所以繞來繞去,也就是說康熙可以讓吳三桂善終,但條件苛刻至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不想讓吳三桂善終咯。

    為什麼會如此呢,還要從清初說起。

    一、清初為什麼會留下吳三桂等異姓藩王

    根據史料記載,清朝入關之際人口滿打滿算也就是20多萬。

    想要以這點人口統一中國無疑是異想天開的,但清朝做到了。

    為什麼呢,因為清朝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以漢制漢。

    最初北方還是由八旗精銳攻打的,南下時隨著兵力的不足,開始以大量的投降軍隊為主。也就是以少數八旗精銳➕大部降軍的模式,八旗精銳為核心加以督戰來驅使降清軍隊為其打天下。

    清庭這樣做,一是鞭長莫及之下的選擇,讓吳三桂等異姓王南下打天下,後遺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允許三藩自治,埋下三藩之亂的隱患。二是消滅南明,南明不亡不只是代表著有抵抗勢力,更是代表著正統所在。當時清庭實行剃髮易服等惡政,使人心慢慢向南明靠攏,不滅南明,清庭就有被趕回關外的危險,所以相比於日後的三藩之亂隱患,消滅南明是個很划算的買賣。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吳三桂等三藩才有機會做大,成為一方土皇帝。

    但清庭消滅了南明巨大外患以後,早晚會對視其為毒瘤的吳三桂等藩王動手的。

    二、康熙帝的選擇

    面對吳三桂等三藩,清庭其實有三種選擇。

    一是聽之任之,隨便他們,不過這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是不可能的。二是等著吳三桂這些一代藩王死去以後,對那些二世祖下手,可以事半功倍。三是長痛不如短痛,直接對三藩下手。

    但康熙偏偏選擇了第三種,可能是年輕氣盛也有可能是害怕吳三桂等三藩長此以往,在當地勢力根深蒂固,形成尾大不掉不勢。

    所以康熙帝的辦法很明顯就是撤藩,徹徹底底剝奪你們的權力,遷往北方。肯定會給你們這些打天下之人善終結局的。

    可是這種善終無異於要了吳三桂的老命。

    因為康熙的本意是我給你善終,但條件是你當一條無怨無悔聽話的老狗。

    吳三桂身為三姓家奴,之所以反覆無常是為了什麼呢?

    是為了政治投機,是為了最大程度上的利益。

    他在雲貴還幻想當明朝時世守雲貴的沐氏,現在讓他放棄所有,剝奪了他的利益,破滅了他世代土皇帝的夢想,無異於是要他的命。

    所以吳三桂自然是聯合其他兩藩,發動三藩之亂。

    所以說吳三桂不造反,康熙會讓他善終的。但條件無異是苛刻,不可接受的,等於變相逼吳三桂造反。一造反就不是善終不善終的問題了,而是你死我活的問題了,誰有能耐誰活到最後唄。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康熙逼吳三桂造反就是不想讓他善終,只不過代價有點大,康熙帶有賭博的性質了,不過最後還是賭贏了。

  • 6 # 鳶飛九天2018

    這就要看到底什麼樣的結果算“善終”了。對於吳三桂,這個明末清初最大的漢奸而言,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並世襲罔替,才是他心目中的“善終”。

    而對於此時已經坐穩天下,年輕氣盛的康熙而言,留吳三桂一條性命,沒有直接殺死,就完全稱得上“善終”了,如果吳三桂還保留了一定的財富,能夠享受除權力之外的榮華富貴,那自然是“潑天的恩賜”。

    顯然,平西王吳三桂和康熙皇帝對於“善終”的理解完全不同。根本上的矛盾也導致兩個人不可能和解,誰也更不可能退縮。所以,如果康熙不打消削藩的念頭,吳三桂也就不存在“不造反”的可能。

    必須要說明的是,清初所爆發的聲勢浩大的三藩之亂,其起因完全是由康熙挑起來的。也就是說,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並非主動叛亂禍,更不是因為野心膨脹,意圖佔據天下。

    而是由於已經坐穩天下的康熙皇帝無法容忍割據一方的三藩,迫不及待的要求削除異族藩王,徹底解除三藩的兵權和權力,忍無可忍的吳三桂等人才被迫起兵。

    所以,對於此時已經事實上割據雲南的吳三桂而言,他是“冤枉”無比的:吳三桂為滿清佔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已功成名就,正是頤養天年,享受榮華富貴之際。新上臺的小皇帝康熙居然置吳三桂的為大清立下的汗馬功勞於不顧,悍然削藩,居然妄想憑藉一張嘴就奪取吳三桂為之奮鬥一生的兵權和權力,吳三桂當然忍無可忍,也無路可退。

    所以,對於吳三桂而言,不是他想不想造反的問題,而是他已被逼得無路可退,必須造反。否則,一旦交出兵權,也許康熙皇帝為了面子,也為了立一個牌坊,能夠讓失去兵權的吳三桂繼續苟活,但是骨子裡對漢人就極端不信任的滿清八旗,不可能讓吳三桂舒服的享受榮華富貴,更遑論“善終”了。更何況,作為權力生物的吳三桂,一旦失去了權力,對他而言,比死更難受。

    退一萬步講,如果吳三桂真的沒有起兵造反,那麼,吳三桂面臨的將是徹底失去兵權,徹底失去雲南老巢,被康熙皇帝調入京城,封一個不大不小,但絕對沒有權利的爵位,混吃等死。順便,吳三桂還隨時面臨著滿清貴族的鄙視和打壓。

    而一旦吳三桂表現出任何的怨懟和不滿,康熙皇帝可以隨時讓吳三桂生不如死,或直接處死。將自身的身家性命,寄託於康熙皇帝一念之間,投機了一生的吳三桂顯然不會這麼做。因此,當康熙皇帝決心削藩之時,就是吳三桂無路可退之時,就是三藩叛亂之始。

  • 7 # 歷史知事

    這話問的,吳三桂造反了,不也是善終了嗎?吳三桂既不是戰死的,也不是戰敗被俘虜凌遲的,吳三桂是自己老死病死的!

    吳三桂怎麼死的?

    吳三桂在康熙元年殺永曆帝,死心塌地當漢奸給滿洲韃子賣命,因此得到了平西王的爵位,永鎮雲南世襲罔替的封賞。玩沒想到,韃子背信棄義,十一年後算總賬,把之前承諾的封賞全部收回,吳三桂以60歲高齡起兵,反抗清廷能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的卑劣政策。

    事實上,吳三桂以清廷的功臣,受愚弄漢人身份騎兵,也抓住了清廷的要害。一時間,耿精忠,尚可喜,王輔臣等望風歸降,一起團結在吳三桂為首的老兵身邊。連內蒙察哈爾汗、青海墨爾根臺吉亦起兵響應反清,清廷建國初期的各種矛盾面臨著總爆發。

    突然想到了美國獨立自主後不久的老兵起義,說好的退伍安家費和死亡撫卹金取消了,老兵們不造反等死啊!

    康熙很貼心,為了避免吳三桂猶豫不定,殺了吳應熊,堅定了吳三桂的造反決心。吳世蕃一方面是清廷的駙馬,一方面性格比較懦弱,他的人生理想是當一個太平王爺,做一個清廷的好奴才。所以,這個人死的最冤。

    康熙17年,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周。五個多月後,吳三桂在衡陽中暑上吐下瀉死掉了。也許是吳三桂命裡不該當皇帝,撐不起來這麼多名號,被壓死了。

    吳三桂去世時,吳周軍隊面對清軍勝多敗少,形成了與清廷隔長江而治的形勢,佔據了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和甘肅等省。

    如果吳三桂不造反,康熙會讓他善終嗎?

    這個問題很魔性,因為吳三桂造反不造反,並不是有自己決定的。

    1,吳三桂不造反,康熙一定會逼他造反。

    真實歷史中就是這樣,康熙根本沒看出清廷外強中乾的本質,好大喜功要撤藩,一點軍事準備都沒有!歷史上撤藩成功的有幾個?西漢七國之亂僥倖成功,是因為有細柳營的周亞夫。明朝撤藩,直接朱棣被滅了自己當皇帝。

    康熙的歷史課,一定是英語老師教的。

    2,吳三桂不造反,任人宰割,康熙一定不會讓他善終。

    假定吳三桂聽從康熙安排,到北京城裡當一個太平王爺,一輩子不出京城。有沒有這麼傻的人?吳三桂這麼做,完全是找死嘛!

    要知道,吳三桂在雲南期間,一直和朝廷討價還價,康熙12年才造反,是因為康熙已經圖窮匕見,不在留一點面子了!吳三桂卸掉武裝困居京城,以往的事情隨便拿出幾個來就是殺頭的大罪!

    3,鰲拜是善終嘛?鰲拜都沒有善終,憑什麼吳三桂能善終?

    鰲拜隨皇太極,順治打天下,為愛新覺羅流乾了血,本以為擔任輔政大臣走上人生巔峰,卻沒想到新任小老闆是虐待狂,一點不知道尊老愛幼。

    康熙找準機會就把這個大清開國功臣暴打一頓,關進牢裡面,抄家滅族。

    有人說,康熙沒殺鰲拜,是仁君,我呸!鰲拜被抓後一個多月就被弄死在牢裡了!

    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說,鰲拜被囚禁後求見康熙,脫下衣服讓他看自己身上的傷疤,全都是洗不掉摘不下的軍功章。這都不能讓康熙回心轉意,真是心硬如鐵啊!

    康熙最擅長的就是殺功臣打老人,吳三桂,你的選擇,沒有錯!

  • 8 # 優己

    肯定不行的!如果吳三桂不反,康熙肯定會徐徐削弱他的勢力,然後在條件合適的時候把他抓起來,像關鰲拜一樣關到監獄裡去,再把吳三桂一族抄家滅族。這也就是為啥吳三桂不得不反的主因!否則以吳三桂的個性,能夠當一方蕃王已經是知足了!

    吳三桂的個性絕對屬於那種千年老二的。我們看著他投降清朝的時候,轉頭調過來打李自成那個兇狠勁,把李自成攆得跟狗一樣。假如當時他不投降滿清,而是立志跟李自成爭奪帝位!吳三桂的十萬大軍是明朝的正規部隊。李自成的四十萬大軍則是雜牌部隊。兵力上看李自成佔優,戰力上看吳三桂佔優!打起來又有其他明軍助陣,李自成未必能贏。這就是吳三桂,他才是真正的無心帝位!

    其次,康熙不滿於吳三桂的地位!在康熙建立帝國的時候並還沒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整個直接統治的地區也只有中原地區,其他地方並沒有直接管轄權,這是皇太極進關之時為了收買民心許出去的特權。到了康熙時代,由於實力已經足夠了,康熙肯定不會繼續這麼放權,因為明朝就是這麼滅亡的。因此,從國策上來看,康熙必殺吳三桂。

  • 9 # 關河南望

    這是肯定不會的。

    因為這件事的主動權是在康熙手裡,而不是在吳三桂手裡,不是說吳三桂說不反,康熙就不怎麼的,而是康熙說要削藩,吳三桂才造反的。

    清廷入關後為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並誓約,永不揹負。

    清庭對大家說了,你們只要幫我,我就封你們為王,永鎮藩地,永不揹負。

    三大漢奸從投降的時候就躊躇滿志,信心滿滿,誓要跟隨主子們做出一番大事業的,封王以後那是相當得意的,拿出了平時抵禦外敵的百倍精神來追殺明朝殘部,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吳三桂絞死永曆的片段了。

    話說這吳三桂也真是個人材,硬生生的把永曆絞死之後。他在清庭的威望和在民間的臭名都到了頂點。

    戰爭隨著明朝殘餘各部的被消滅而結束。這幾位開始在封地裡作威作福,等著混吃等死了,作為投降當了漢奸的人物,有什麼還能比有權有勢,混吃等死更好的結局呢?這幾個王爺們那是相當的願意的。

    但有人不願意了。這個人就是康熙。

    康熙當了皇帝以後,最渴望的就是權利。這從他把老爹留給自己的輔政大臣鰲拜幹掉就能看的出來,鰲拜是三朝老臣,那是無限忠於愛新覺羅家的,甚至為了康熙他爹順治,幾回都差點被多爾袞弄死。其為人忠誠,又有戰功。算是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型人材,有他在,三藩是不敢輕舉妄動的。但康熙和他背後的孝莊為了早日奪得權利。就不惜向鰲拜下手了。說來也怪,鰲拜這位被稱作囂張跋扈,藐視皇權,有異心造反的大奸臣竟然沒有抵抗就束手就擒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太蠢了。

    鰲拜被囚後,康熙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三藩。

    當時的三藩,剛從戰事中解脫出來,有的零星戰事其實還在繼續。所以三藩還維持著相當的兵力,這也是和當時滿人過少,無力承擔大規模的全國性作戰有關,要依靠漢人,給他們封過王還是不夠的,要有實質性的東西啊。

    於是三藩就對封地上的官吏任免,稅收等有了或多或少的權利,另外三藩的軍費是從中央支出的。

    於是康熙是相當不滿意的,打仗的時候用的著你們,讓你們同族相殘,杜絕了我們八旗死亡率,但打完了還留著你們空耗我的錢財,當我傻嗎?至於當時的誓約,管他呢,總有辦法。

    於是天下開始流傳兩件事,一是要削藩,二是三藩有不臣之心,要造反。

    要說三藩當時想造反,那就是個大笑話了,大底是後來有良心的文人們和有良心的歷史學家們為了突出我大清聖祖的聖明而杜撰出來的,三藩要反,康熙大帝被迫應戰,他是沒有信於天下的。

    但其實,三藩本身就是造反出來的,叛國叛族之後,就被全華人民唾罵,罵的狗血噴頭。是個人就恨不得生吃了他們,再加上他們為了清朝東征西討,手上沾滿了漢人同胞的血,甚至連永曆皇帝都被絞死了,他們這個時候不抱緊主子的大腿,反而想造反,他們是有毛病嗎?

    三藩本無反意,但皇帝開始一步步的進逼,以各種理由削藩,削減軍費開支等。

    而對三藩來說。軍隊,那是其賴以生存的命根子,這幾位都是惡名滿天下,仇家全世界的人物,沒有了軍隊,他們還活的了不?

    但這幾位還是忍了,忍的那是相當憋屈。直到朝廷宣佈撤藩。

    我靠,三藩忍不住破口大罵,削就算了,你還撤,我他麼本就是遼東出來的,在那邊造反殺的人頭滾滾,軍隊給我削了,我忍,這藩給我撤了讓我回那風沙也大,還冷的地方,不說這關節炎啥的犯了怎麼辦吧。仇家們來了我怎麼辦?

    於是,反了。

    所以三藩之亂,完全是被康熙逼出來的,看似無比正確的決定,其實卻導致了戰爭,而這讓大半個中國再度重燃戰火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

    康熙逼反了三藩,清軍節節敗退,幾乎有退回關外的打算了,這時候反意不夠,還只想和滿清劃江而治的吳三桂的猶豫挽救了大清。

    這裡插播一句,姓尚的那位,叛國的時候那是一點心理障礙都沒有,不料卻對康熙忠誠到拿命出來了,也算是個異數。

    三藩之亂被撲滅,康熙終於鬆了口氣,再沒有漢人手裡有兵了。

    由此可見,無論三藩反是不反,都是要被根除的,狡兔死走狗烹是歷朝歷代不變的真理,更何況這走狗還是漢人的走狗,那是滿清統治者必須除之而後快的。

  • 10 # 雍親王府

    歷史上的康熙,為了吳三桂等三位藩王,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這樣一段劇情,就是康熙為了妥善安置吳三桂、尚之信和耿精忠這三藩的兵馬,著急朝臣抓緊測算,為其備足了盤纏、規劃好了土地,還將一切後續事宜幾近安排至妥當,為的就是安撫、穩定三位藩王及其屬下。

    而歷史上的康熙皇帝,確實為了裁撤三藩費了不少的功夫,並且為其準備了足夠的銀兩以及一些列的優惠政策,以實現“賜三藩以富貴,保大清以平安”的戰略目的。這在康熙看來,就是清朝版的“杯酒釋兵權”,只不過,康熙為了裁撤三藩,削減三藩兵權所投入的成本遠遠超過了北宋的趙匡胤,這也可以看出,康熙對於吳三桂等三位藩王的敬重,對於和平化解雙方矛盾也是充滿了誠意。

    此時的吳三桂年事已高,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又貴為額駙,如果吳三桂不造反,至少可以保證兩世的安穩與榮華。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叛亂的時候已經是61歲了,況且是對於滿清王朝的大功臣,如果不叛亂康熙也必然不會難為吳三桂。特別是對於已經到了這個年齡的吳三桂,拖是最好的辦法,沒有必要去絞盡腦汁去想著怎麼對付,等著吳三桂死了,一切也就風平浪靜了,即便是康熙不瞭解吳三桂,此時朝堂之上包括孝莊太后、遏必隆等在內的許多人,都與吳三桂打了很多年的交道,不可能不去提醒康熙皇帝其中的利害關係。

    況且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早已與建寧公主成婚近二十年,貴為額駙,受到皇家的優待,還被晉封為少傅兼太子太傅,夫妻二人感情也是一直非常的好。

    所以如果吳三桂不叛亂,至少在他和他兒子吳應熊的有生之年,可以憑藉現在的身份、地位以及與皇室的姻親關係,依然可以保證榮華富貴和人身安全。

    當然也不得不提的是,回顧清朝初年的歷史不難發現,這個時候鮮有屠戮功臣的事情發生,反而被殺掉的更多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

    縱觀中國曆朝歷代,多次出現“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現象,最為典型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這兩位白手起家的“平民皇帝”,坐擁天下之後就開始大肆屠戮功臣。

    而縱觀滿清一朝,特別是清朝初期,非常難得是幾乎沒有屠戮功臣的局面,相反,對於滿清有功之人都受到了豐厚的封賞,如果不是自己“作死”,不僅自己可以高官厚祿,就連子孫後代也能跟著沾光,所以在清朝前中期,出現了不少官宦世家,一家幾代都是重臣,名臣,不僅僅是滿族貴族,像索尼、索額圖父子,額亦都、遏必隆父子,費英東、鰲拜叔侄等,當然包括漢族士大夫階層也有許多這樣的情況,比如張英、張廷玉,比如范文程、範承謨,比如年遐齡、年羹堯。

    與之相對應的是,不少姓愛新覺羅的皇室成員,因為自己的行為,雖然有功與王朝,但是依然難逃被誅殺的命運,比如舒爾哈齊、阿敏、褚英、莽古爾泰、阿濟格、碩託、阿達禮等等,被殺掉的愛新覺羅家族的人要比外姓的人多許多。

    當年吳三桂在山海關投降清朝的時候,便與代表順治皇帝的攝政王多爾袞殺馬為誓,相約“永不相負”,所以如果不是吳三桂起兵叛亂,即便是被撤藩,還是能夠以善終收場的。當年同為四大外姓藩王的定南王孔有德戰死桂林後,被破格予以厚葬,並追諡為武壯,女兒還被孝莊太后收為義女;拒絕參與叛亂的老平南王尚之信死後,也被康熙親自上諡號為敬。這些都說明滿清對於三藩的態度,在扯藩的時候是沒有歹意的,至少對於吳三桂在內的三位功臣藩王,是沒有歹意的。

    因而,如果吳三桂等人不造反,安心接受撤藩,也是必然可以得到善終的。

    然而吳三桂還是反了,並且一生四次“背叛”的吳三桂,也是親手將自己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吳三桂一生四次“背叛”經歷縱觀中國歷史是絕無僅有的。

    1644年,北京城破,崇禎自縊後,吳三桂背叛了明朝投降了李自成;還沒等歸入李自成麾下,吳三桂在山海關前臨陣叛降,投靠了大清朝,隨後幫助清朝追殺李自成,進而南下攻滅了南明小朝廷,更是攻入緬甸,逼緬甸國王交出了永曆皇帝朱由榔並將其勒死;康熙十二年(1673年)已經投降清朝僅三十年的吳三桂打出了“興明討虜”的口號,起兵反清;而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又一次放棄了對於明朝的擁立,在衡州自立為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而稱帝沒多久,吳三桂就在衡陽病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也被清軍消滅,至此“三藩之亂”宣告結束。而吳三桂也因為其一生四次背叛舊主而被永遠的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包括他的父親吳襄、兒子吳應熊等在內的整個家族,也因為他一次又一次的背叛,而徹底衰亡了。

  • 11 # 青燿

    記住,歷史上的個人,都只是“勢力”或者說利益集團的代言人而已。吳三桂不反?個人就會知名度大減,不過另一個吳六奇而已。

    但麾下勢力、扶助他的利益集團就會扶助另一個人,就會有什麼耿精忠之類的叛亂,所以吳三桂也不會善終也會死於刺殺。

    當年吳三桂集團,主要代表的是“借清兵平闖賊”的關內地主、文官(洪承疇和水太涼之流前赴後繼的原因),這些人有大量的能量等待釋放。

    在滿清文字獄、哭廟案等明顯清庭不受地主文臣官僚支配(類似明朝皇帝那樣)的表現出現後,削藩就只是一個藉口和切入點而已,雙方決戰根本不可避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背水一戰!火箭幫74分,快船客場擊敗勇士扳回一城,勇士到底輸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