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合也有凋豔時172
-
2 # stim67
1.因為已經殺死了楊國忠,楊玉環是楊國忠的妹妹又是貴妃,御林軍擔心以後會楊玉環向李隆基吹枕頭風,秋後算賬。古代人家族觀念很重,一榮俱榮一毀俱毀,斬草除根。2.殺紅了眼,不管不顧了
-
3 # 人來瘋歷史
首先先談談馬嵬之變的原因,天寶十五年六月十四號,安史之亂還在繼續,潼關突然失守,長安一下子無險可守(就好比當年清軍繞過袁崇煥進攻北京),唐玄宗只能逃離長安避難。在逃到馬嵬時發生了兵變,史稱馬嵬之變(馬嵬是一個驛站)。
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一路上的奔波,人困馬乏,所有人都帶著些絕望,這些人都是忠於皇上的,而楊國忠(楊貴妃之兄)的奸詐是滿朝皆知的,在逃亡過程中唐玄宗仍舊不思悔改。在憤怒和絕望之中,隨行的護衛在陳玄禮的指引下把矛頭對準了楊國忠,其實一切都是有預謀的,楊國忠得罪了太子李亨,陳玄禮是李亨的親信,陳玄禮在一次楊國忠和吐蕃使者爭吵過程中跳出來向禁軍宣佈“楊國忠要謀反”。這句話一下子點燃了憤怒絕望的禁軍,加上長官紅口白牙的指控,所有的人都因之認定楊國忠是叛賊,於是,亂箭齊發,將楊國忠射死。
殺了楊國忠之後,禁軍包圍了驛館,以貴妃和楊國忠一起謀反,要求處死楊貴妃,因害怕軍隊譁變,所以玄宗無奈不捨的處死楊貴妃,並且引咎退位給太子,逃去四川大後方。
-
4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以史為鑑,以絕後患。首先概說一下:殺皇帝身邊的紅人在歷史上遭到後續報復的事情不在少數,如東漢何進誅殺十常侍的事情,要殺不殺,後反為其殺,血一樣的史實告訴他們斬草一定要除根。
細解即是:
1、楊貴妃不死,禁軍心裡不安。殺了楊國忠,和楊貴妃這個樑子已經結下了,楊貴妃是皇帝的枕邊人,即時皇帝赦免禁軍的罪過,楊貴妃承諾不再追究,可是一旦翻起舊帳吹起枕邊風誰又能受得了?當年擁立中宗李顯復位的張柬之、敬輝他們不都是這樣嗎?雖然有大功但最後卻又為武三思等一幫人陷害。
2、不平衡的發洩。唐朝的禁軍向來待遇優渥,功勳卓著,忠心耿耿。但是楊貴妃到了玄宗身邊之後,楊國忠等一大批奸臣輪流掌權,正所謂奸臣當道,這一切的根源是唐玄宗的不作為,但是唐玄宗如何不作為呢?楊貴妃的魅惑,殺死楊貴妃也是他們憤恨的宣洩。
3、替天行道,時勢使然。紅顏禍水誤國誤民已成為天下共識,天下人家不生男兒皆生女孩為的是一朝選在君王側,這樣的人對於一群“肝膽正義”的禁軍將士能不殺嗎?
-
5 # 一笑君王
楊玉環必須得死!死了能代表唐玄宗的態度:俺錯了!天下大亂是俺們的錯,我們改還不行嗎!促使朝廷改變政策,消除沉淪的政治詬病!擊退外敵!士兵軍隊百姓才能給國家出力!否則等著改朝換代吧
-
6 # 藍天白雲80294423
馬嵬之變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在逃離京師的路途上發生的,由於楊貴妃之兄楊國忠在朝為非作歹,殘害忠良,欺瞞聖上,所以,大家一直認為他亂朝綱紀導致了安祿山的反叛,給大家帶來的禍患,再加上禁軍統帥當眾指控:揚國忠是大叛徒,所以禁軍們怒不可遏,一擁而上,殺死了楊國忠父子,試想想,既然殺了楊貴妃的父兄,留下楊貴妃,她豈有不報復的道理,所以,禁軍們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讓玄宗逼死楊貴妃,情理之中之事而已
-
7 # 易玩三品
“馬嵬之變”是當時的太子李亨(唐肅宗)在其軍師李泌謀略下,一場精心策劃的政變序幕,為日後的『臨武繼位』掃清了政治障礙。剝識如下:
1.安史叛亂,與唐玄宗老朽昏庸淫亂,寵愛楊貴妃,起用楊國忠為宰相,有莫大的關係。楊國忠素與安祿山不和,並多次言安祿山必反叛,安祿山則以『清君側』討楊為名義,起兵叛亂。
2.唐玄宗對太子李亨並不完全信用,加之楊國忠為宰相後,不時在玄宗面前說太子軟弱無能,加劇了玄宗對太子的負面影響。安史叛亂後,玄宗任命包括太子在內的多位王子共為統領兵馬勤王的『天下兵馬大元帥』,如永王李璘也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由此可見玄宗此時並沒有完全重用太子李亨。
3.安史叛軍即將攻入長安時,唐玄宗帶楊貴妃楊國忠及太子一少數人愴惶出逃入蜀,途徑馬嵬驛時,早被太子策反了禁軍統領龍虎大將軍陳玄禮帶領禁軍先誅殺了宰相楊國忠父子,並以兵諫形式逼迫唐玄宗殺死楊貴妃。楊貴妃與楊國忠是必須死的,因為太子李亨的即將上位的形勢,要他們死!
4.馬嵬驛兵變,楊國忠死了,唐玄宗沒了宰相,朝政沒了。楊貴妃死了,唐玄宗沒了愛妃,精神廢了。太子李亨以斷後安全為名,藉機帶走了大部禁衛騎兵,北奔甘肅,終於脫離了父親的樊籬,尋找落腳點,不久在臨武私自繼位,是為唐肅宗。
結論: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身死之日,就是唐玄宗“開元盛世”消亡之時。正所謂開元不去,至德何來?貴妃不死,太子何生?
.
-
8 # 江東汪郎
安史之亂可以說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自此後李唐王朝就再也沒有恢復過曾經的輝煌,從而導致的結果就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
那麼安史之亂爆發後,在唐朝皇室南逃蜀中的途中,為什麼禁軍或者說禁軍統領陳玄禮一定要殺死楊貴妃,我認為是以下三點原因造成的。一、對唐玄宗李隆基的失望。
禁軍是皇室的守衛軍,一般來說只知道效忠皇帝,但如果有人帶頭就另當別論了,而這個人就是禁軍統領,時任禁軍龍武大將軍的陳玄禮。
陳玄禮可以說是李隆基的鐵桿粉絲,從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誅滅韋后和安樂公主開始,就一直跟著李隆基,親眼目睹了“開元盛世”的開創和“安史之亂”動盪的全部過程。
但安史之亂是可以避免的。可惜李隆基因為寵愛楊貴妃使得楊國忠亂政,導致安祿山反叛朝廷,摧毀了大唐盛世,這一切讓陳玄禮對李隆基失望不已,而他認為就是楊貴妃魅惑君王才造成的這一切,楊貴妃就是這場天下大亂的罪魁禍首。
所以楊貴妃必須死。二、對楊國忠亂政禍國的斬草除根。
楊國忠無治國才能,卻因為楊貴妃深受李隆基寵愛的原因而成為大唐的宰相。但楊國忠卻沒有宰相之能和宰相肚量。
在他任相期間身兼四十餘職,在治國方面沒有一點建樹,但掃除異己、囂張跋扈、專權誤國、敗壞朝綱等方面卻是無師自通。
最重要的是他和安祿山的矛盾鬧到李隆基跟前,即使是楊國忠無理在先,可還是會受到李隆基的袒護,而這也就成為逼反安祿山的導火索。這樣的國賊讓陳玄禮憤怒不已。所以在馬嵬坡殺死楊國忠父子後,陳玄禮堅持認為“賊本尚在”,因為這一切的源頭都來自楊貴妃;況且在逃亡的途中李隆基對楊貴妃的寵愛依然不減,這也讓陳玄禮擔憂不已。
他擔心一旦朝廷平定安史之亂,朝局穩定後,楊貴妃很可能會為秋後算賬。為了與其將來受制於人,還不如趁眼前的機會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所以楊貴妃必須死!三、以太子李亨為首的利益集團背後的政變策劃。
李亨就是唐肅宗。但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深受奸臣楊國忠和李林甫的摧殘。
自天寶五年,公元746年開始,一直到安史之亂(公元755年)事變後的馬嵬坡,李亨連續受到李林甫、楊國忠在政治上的相繼發難,使得他政治地位極為孤立,不僅身心受到極大創傷,精神也受到很大的刺激。
所以如何在政治迫害中生存,並脫離這樣的苦海就成了李亨的第一追求。而安史之亂正是李亨的絕佳時機。當時李隆基逃往蜀中的護衛軍有三千餘人,但殿後的兩千軍隊是李亨的人馬,其中包括禁軍精銳飛龍禁軍;他的兒子李豫和李倓還是逃亡隊伍中李隆基的扈從,在這樣的機會下如果不把握,那就死了也活該。
所以誅殺楊國忠,逼死楊貴妃,劍指李隆基,奪取皇位就成了李亨的政治手段。當然,楊貴妃的死在於她自己的咎由自取。她不懂得約束自己的家人,不知道學習自己的前輩,最後在馬嵬坡香消玉殞就成了必然。
但也是在馬嵬坡兵變後,李亨和李隆基分道揚鑣,逃到靈武后繼位為君,徹底擺脫了政治上的迫害,並提拔郭子儀等人收復長安,但也開創了唐朝藩鎮割據,宦官禍國的開端!
-
9 # 歷史風雲天下
關於這個原因除了一些蓋棺定論的主因之外,還有一些是被人猜度的側因。
首先,這是一場政變,是由禁軍大將軍陳玄禮領導的,對於唐玄宗的忠臣,陳玄禮目睹了唐玄宗的崛起到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再到唐明皇的自甘墮落,驕奢淫逸,最終而一手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這是一個臣子對君王的失望的一種發洩,而發洩口就對準了唐玄宗寵愛有加的楊貴妃和楊國忠。
其次,楊國忠是有名的奸相,他迫害忠良,剪除異己,將朝政管理的烏煙瘴氣,得罪的人就更是不知凡幾了,而如今的亂局,楊國忠也是有著無可逃脫的罪責,所以發動叛亂處死楊國忠,而楊國忠和楊貴妃是兄妹關係,難保日後楊貴妃不會終究今日之罪責,所以斬草除根,楊貴妃之死也就水到渠成了。
再次,楊貴妃平日是專寵於朝中,紅顏禍水自古有之,在那個君權神授的年代,封建時期人們還是比較相信迷信的,自然認為今日之亂局都是楊玉環禍亂唐玄宗而導致,再加上安祿山和楊貴妃的關係,認為一致認為這是因為楊貴妃的關係而導致了安祿山的肆無忌憚,才有了今日之禍。
最後,人們有猜測這場政變的幕後之人就是日後的唐肅宗,而今的太子李亨,因為太子受到楊國忠的迫害,多次面臨險境,差點東宮之位不保,如此艱辛的活著,而今在逃亡的路上,太子兵力佔據大部分,如此正是叛亂之良機,一舉剪除政敵,也除去禍害。
所以楊貴妃不僅是士兵叛亂的宣洩口,更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她被殺也就無可厚非了。
-
10 # 遊戲的零食
感謝邀請!古往今來,國家滅亡時人們總喜歡找一個美女來背鍋,楊貴妃不過是一個政治犧牲品。在馬嵬坡,唐玄宗先是被禁軍逼迫殺死了楊國忠,之後禁軍們又怕安全後楊貴妃報復,也有擔憂日後唐玄宗繼續沉迷美色,不如此時趁亂軍之中一不做二不休,將擾起這禍亂的楊國忠兄妹一併殺死,殊不知這是唐肅宗的奪權之舉。馬嵬坡事變主要是李亨為了除去楊國忠這個手握重權的宰相,然後逼迫唐玄宗退位。至於為什麼殺死楊貴妃,可能是為了掩人耳目,掩蓋兵變的事實,畢竟人們更喜歡桃色新聞。
-
11 # 正史漫談
楊家不滅、大唐必亡。馬嵬驛兵變,軍人們的目標很明確:滅掉楊家全族,身為核心人物的楊貴妃自然難逃一死。
為啥這麼講?絕大部分軍事行動,背後都由政治動機驅動;馬嵬驛兵變的發生,禁軍只是執行者,而主導者則是那股試圖改變李隆基逃跑路線的勢力,其核心就是太子李亨。對於他而言,這是一場至關重要的危機處理:
殺掉楊家、縊死楊貴妃,既為了斷絕大唐軍政核心流竄西南的趨勢,更為了終結過去20餘年的權臣體系、打破李隆基早已岌岌可危的威信,讓主張積極平叛得自己獲得絕大部分軍民的支援,從而奪取國家權力、挽救大唐危亡。
從“九州道路無豺虎”的開元盛世,到“洛陽宮殿燒焚盡”的安史之亂,唐朝為啥走到這一步?
從表象來看,是源於數十年的窮兵黷武,讓大量武力充沛、但缺少教育的胡人掌握了軍隊權力,在權勢、慾望的驅使下,他們調轉矛頭、目標瞄準繁華的大唐腹心地區。
背後根本的動因,則是大唐皇權擴張的副作用。開元年間,清明的政治、繁榮的社會,離不開皇權、相權的均衡,帝王自我節制、出身科舉系統的官僚掌握權力,姚崇、宋璟、韓休、張說、張九齡等名相輪番主導朝廷,讓那個階段的唐王朝具備了高度的政治活力;
但從開元22年(公元734年)起,隨著李隆基進取心的消退,皇權開始肆意膨脹,為了壓制出身科舉系統的官僚集團,李隆基重用源自恩蔭系統的官員,由此形成了以李林甫為首的權臣體制。
科舉、恩蔭兩大體系在政治上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大多依據儒家傳統理論、主張以國家大局為著眼點,甚至不惜對抗皇權;而後者則無條件強調皇帝的個人意志和決定權,並且以此為武器黨同伐異、鞏固自身勢力,因此必然導致政治的衰退,並且為王朝埋下了重重隱患。
其中影響最致命的,當屬蕃將掌兵現象。為了打壓政治對手、斷絕邊將因功入朝為相的可能,李林甫順從李隆基制衡朝廷勢力的心思,推行了由蕃將出任藩鎮長官的政策,最終養成了安祿山;
而在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繼承了權臣體系。除了像李林甫那樣善於逢迎外,楊國忠出身外戚,讓他得以背靠李隆基身邊備受恩寵的“諸楊”富貴集團,獲得了更大的權力,也造成了更大的破壞,可謂青出於藍。安史之亂的爆發、隨後平叛的一系列失誤,都與他有關。
天寶4年(公元745),楊貴妃姐妹四人共享皇恩、權勢滔天,她們身在蜀地的族兄楊國忠(當時名叫楊釗)奉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的委託,攜帶重金入京,透過收買楊氏姐妹、巴結李林甫、迎合李隆基,日漸飛黃騰達,僅用不到1年就遷升為度支員外郎、兼侍御史,成為朝廷重臣。 由於他善於斂財,越發得到李隆基信任,甚至被授予劍南節度使之職(遙領,不到任)。
這樣的人身兼軍政大權,無疑是唐王朝的悲哀。公元751年,楊國忠舉薦的鮮于仲通率軍攻打南詔,遭遇慘敗;但他指鹿為馬、偽造戰功,誘騙朝廷繼續徵召人馬、遠征南詔,導致大量百姓客死異鄉;
公元752年,隨著李林甫死去,楊國忠升任正宰相,大唐朝政日益混亂。他對內瞞報水災、饑荒,導致民不聊生;對外不顧現實困難繼續對南詔用兵,結果因長途跋涉、糧草不支、水土不服等原因,唐軍幾乎全軍覆沒,但楊國忠仍恬不知恥地偽造捷報。兩次失敗,使得唐朝在西南向戰略大潰敗。
楊國忠最大的罪過,就是激發了安史之亂,並且誤導了朝廷的平叛戰略。
雖然繼承了李林甫的權臣身份,但楊國忠無法像李林甫那樣成功駕馭安祿山。也許是“由愛生恨”,楊國忠從此對安祿山進行打壓、制衡,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於是,到了公元755年,安祿山正式以討伐楊國忠為名、提前發動叛亂。
面臨這種巨大危機,身為宰相的楊國忠多次作出作物判斷、影響了李隆基的決策。比如,當李隆基計劃讓太子留守國事、自己御駕親征時,楊國忠害怕被太子奪權,鼓動楊氏姐妹打消了李隆基的這一想法(可見雙方的矛盾);
隨後哥舒翰率重兵鎮守潼關,唐軍將安祿山大軍阻擋在關中之外,但楊國忠卻煽風點火,鼓動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關決戰,結果大唐主力一戰盡失、長安門戶大開,這才有了接下來倉皇西逃的結局。
大唐落得此般田地,楊國忠罪無可赦。軍隊對他恨得牙癢癢,太子李亨、李隆基身邊的親信都欲除之而後快。
楊國忠之所以鼓動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兵出潼關,主要是為了先下手為強。當哥舒翰被任命為潼關唐軍統帥後,就有將領建議他留下三萬軍隊守潼關,其後率領精銳前往長安、誅殺禍首楊國忠;王思禮主張派出30名精騎劫殺即可。對這些建議哥舒翰均不置可否,由此讓獲知訊息的楊國忠主動出擊,透過影響李隆基而敗送十餘萬唐軍性命。
想要殺楊國忠的,遠不止前線軍人。《舊唐書·王毛仲傳》提到,李隆基的親信、禁軍統帥陳玄禮“欲於城中誅楊國忠,事不果,竟於馬嵬斬之”;其他篇幅提到“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玄禮與飛龍馬家李護國謀與太子,請誅國忠”。由此可見,馬嵬驛兵變得爆發,自然是太子李亨、禁軍的聯手行動。
與軍人相比,李亨誅殺楊國忠的理由更加充分。潼關失守後,楊國忠鼓動李隆基逃向蜀地——因為那裡是他自己的大本營。然而,自古躲到蜀地的政權有哪個能夠與中原相抗衡?楊國忠不過是想依靠蜀地天險保住小朝廷,以保住自己的富貴罷了,為此不惜丟棄那些正在與叛軍殊死搏鬥的軍民。
因此,一旦大唐朝廷到達蜀地,幾乎等同昭告天下:李氏向安祿山認慫,平叛武裝計程車氣必將受到重大挫折,而李亨本人也再無翻身的機會。想要改變這一切,最直接的辦法莫過於誅殺鼓動西逃的楊國忠;既然要殺楊國忠,那更要剷除他權力來源的土壤——在李隆基身前受寵的諸楊,否則日後她們興師問罪可如何是好?
同時,誅殺楊貴妃,也撕掉了李隆基最後一點威信:連自己最寵愛的女人都保不住,你還好意思當皇帝?所以,在馬嵬驛之變後,眾多軍民旗幟鮮明地支援太子李亨北上率兵平叛,從那個時候起,大唐實際上就是“雙皇帝”了,並且躲到蜀地的那位很快名存實亡。所以說馬嵬驛兵變、誅殺楊貴妃,實為李亨與他的支持者的一次危機處理,大唐的命運由此改變。
回覆列表
政變總得要有個理由,這次政變主要就是誅殺宰相楊國忠,如果如果只殺楊國忠,留著他妹妹,你能想象後面這些政變士兵和將領的命運嗎?能保證楊玉環不打擊報復嗎?再說楊國忠擔當宰相只是表面現象,玄宗寵幸楊貴妃才是根本,這些當時政變的官兵們都很明白。就像妲己一樣,在封神榜這本書中,最後她被周武王所殺。再說她作為安祿山的乾媽,安祿山反叛了,最後也要誅殺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