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買就跌賣就漲
-
2 # 鳶飛九天2018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明朝被取代,幾乎是必然。但被誰取代得不一定了,被清朝取代,則是偶然。為什麼如此說呢。
大明末年間,小冰河氣候肆虐,瘟疫橫生,特權階級橫行,官商勾結,官僚貪汙腐敗不作為,再加上八旗崛起,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皇帝自身的能力欠缺,大明王朝就像陷落沼澤的巨人,雖然拼命掙扎,但還在無可挽回的一步步滑落,最終走向滅亡。明朝滅亡幾乎成為必然。
但是明朝是否一定會被清朝取代?滿清崛起時,當時的八旗人口只有幾十萬,戰兵不到10萬人,全民皆兵的後金,完全經受不起大的損失。但此時的明王朝已無力顧及關外,給了八旗崛起以天賜之機。再加上明王朝內部的農民起義領袖,如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無任何遠見和雄才大略,他們成了清朝的踏腳石。
而事實上,無論是農民起義領袖,還是南明政權,乃至永曆帝、鄭成功都有多次機會反敗為勝,至少可以將清朝驅逐關外,但是都被他們陰差陽錯的失去了,最終如有神助的滿清,佔領了天下,開始了中國最黑暗的封建王朝。
-
3 # 文史小書生
清朝取代明朝即是必然也是偶然!
說它必然,是因為當時的明朝因為朝廷的黨派之爭,再加上不斷的天災人禍,致使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可以說當時的明朝氣數已經盡了,亡國是必然的。
說它偶然,則是因為清軍入關只是一個偶然性而已。當初的吳三桂若沒投降清朝,若沒開啟山海關,那麼我想單單依靠清軍的馬蹄,應該是爬不過山海關的城牆的,那麼最終誰來當皇帝還是我們自己的事,就不關清朝什麼事了。
所以說,明朝被清朝取代,確實是有他的必然性跟偶然性的!
-
4 # 錘吻鏡
以史為鏡,換個角度看歷史,我是小潘看歷史。清朝取代明朝是必然的,這裡面主要的原因有三個:天災,自身腐敗,滿清崛起。
第一,天災。明朝的天災是相當厲害的。明末又被稱為“小冰河時期”,這個時期的溫度有多冷呢?據調查明末的“小冰河”是一千年內最低,一百萬年也不會超過十次。伴隨著惡劣的天氣,逐漸引發了大旱災。接著又爆發了瘟疫,蝗災。這次自然災害有多厲害,真是難以形容。23個省大旱,部分持續時間七年以上,部分省死亡率超過八成。
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人多飢死,餓殍載道,地大荒。洛水是黃河在河南的主要河流,不足盈尺,連草和樹皮都沒了,好多地方都餓到人吃人的地步。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為了活命,紛紛造反。
第二,明朝自身腐敗。明末時期可以說上層人士富的流油,然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守邊的將士,保衛國家計程車兵連好的戰甲都穿不上,連肚子都填不飽,這種情況下,戰鬥力又能有多少呢?另外,朝堂內很多官員為了自己的利益劃分黨派,明爭暗鬥無所不用其極,很多有本事的人被活活的內鬥而死。
第三,滿清崛起。明末的時候,國家已呈現頹敗之勢,然而更可怕的是,他身邊的一個敵人正在快速崛起,那就是滿清。滿清勵精圖治並且大肆收買明朝人,再加上明朝的農民軍不斷威脅明朝統治,雙方就像形成了默契似的,一起對付明朝,最終推翻了明朝。
其實, 明朝的滅亡,滿清和自然災害都只是催化劑,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自身的墮落。
-
5 # 趣古今
自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以來,歷經了燕王之亂、土木之變、宦官弄權,到了明崇禎年間,當時的黨爭之亂與天災不斷讓本就國力虛弱的大明搖搖欲墜,再加上繼而各地的烽煙四起,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於1644年攻入北京,崇禎被迫上吊身亡,歷經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滅亡也可以說是必然之結果崇禎帝身亡以後,仍有大明號稱“關寧鐵騎”幾萬精銳部隊與江南各地大明將士,從而形成了關外滿清與李自成的三足鼎立之勢,而此時如沒有吳三桂的投降滿清,李自成與清兵鹿死誰手也未有可知,所以說雖然最終滿清入關統一了中國,但是也可以說也是帶有偶然性的。
-
6 # 國病
正因為太過於偶然,所有的偶然又都是天衣無縫的配合在一起,就像編好的一個複雜程式,最後指向一個結果,所以這樣看也就是必然了。
小冰期來了,饑荒接踵而至。李自成家道突然中落了,做什麼,什麼不成。好不容易娶個老婆,偷人了,一怒之下殺了妻,然而姦夫跑了,可以證明姦情的證據也沒了,殺妻的合理性也沒有。所以最後只有一條路,出走投軍。剛投了軍就遇到兵變,隨即引發農民起義浪潮。起義軍基本就做了一件事,砸碎明王朝的統治機器和掘了朱家祖墳和朱元璋出家的寺廟。沒有一支起義軍是做好推翻明王朝同時做好建立新政權充分準備的。所以看起來所謂起義軍更像是流寇,尤其李自成的部隊。如果說做好充分準備的,它不可能潰敗的那麼快,不可能犯那種低階錯誤。
吳三桂同樣,根本沒有做好引入清兵的準備,甚至沒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歷史就只給了他兩條路。要麼受辱以家國為大,要麼衝冠一怒為紅顏。成圓圓更冤枉,被動成了紅顏禍水。把歷史評說給詮釋了。崇禎也是明明危難時刻只要君臣齊心,基本就能避免。可他就在那個時刻還是離心離德。崇禎自己也去詮釋那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竟然去吊死了。明明可以依託南京捲土重來,可這種可能也失去了。後來的南明四分五裂,建立多個政權,各自為政。就是說,只有這樣清兵及其降軍才有可能徹底推翻明朝。所以後來南明是統一的,都沒有實力獲取江山。也就是說所有的不可能,最後都由於歷史的詭異發展變得非常可能。
沒有小冰期,根本上就不可能。沒有被命運推著前進的李自成也不可能。李自成若有點政治頭腦也不可能。沒有成圓圓還是不可能,成圓圓若隨軍也不可能。崇禎若選擇南移,那就算清軍進來也沒有實力贏取江山。若南明統一擁立一人,還是不可能。所以這麼多偶然,它就依次都趕巧了。所以,不得不說就像是被精確編了程式,讓不可能一步步成為必然。
清廷這邊也是一樣,皇太極去世,本來面臨兩大實力派角逐王位,可它偏偏就很平穩地解決了。歷史又把多爾袞推到了最前沿,他又抓住了這個機會。要知道在大鯀族逃出中國剛好四千年。四千年後由一個叫多爾袞的人殺了回來,擁立一個六歲的福林,順治。從大順朝到順治,大鯀之後是帝舜。詭異到極點。這其中所有關鍵人物的名字都可以用兩個字詭異來形容。尤其成圓圓,如果將來公佈破譯結果,會起一身雞皮疙瘩的。整個滿清都是詭異的,比如說愛新爵羅弘曆,竟然是匈奴的名稱。乾隆諧音千龍,正是匈奴體系的符號。然而他又被懷疑為漢人,而漢人其實是最正宗的匈奴西戎北三苗,戎為十戈,乾隆自稱十全老人。更詭異的還有無數,這裡不說了。
-
7 # 柳隨風
改革從來就是一條艱難的道路,當既得利益群體遇到不可阻擋的勢力時只能蟄伏,他們充斥在帝國的每個角落,一旦出現空隙、疲弱便會瘋狂反撲。萬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執政時間最久的皇帝。萬曆怠政,不顧江山的生死存亡,錯失了改革良機。因為久,所以傷害最大化。萬曆以下,子孫沒有挽狂瀾於既倒的能力,社會各種矛盾激化,自然災害頻繁,大明病入膏肓。建州女真的崛起得益於明朝柔和的少數民族政策和大國心態,努爾哈赤這個罕見的軍事天才是個扮豬吃老虎的高手,臣服和恭順的表面下是他強橫的野心。馬踏中原,遼、金、元做到了,他的戰略目標或者說夢想至少應是佔領北方,有機會當然更好,沒機會逐步的蠶食也一樣會慢慢吃掉這頭病懨懨的大象。
大明給了他統一各部的時間和機會,待到明朝反應過來時建州女真這個小小的孩童已經成為了壯漢。努爾哈赤死了,選擇的繼任者比他看得更清晰,大明再也站不起來了。軍多老弱,冒額吃餉,營私舞弊蔚然成風,全國的軍官人數達到十多萬人。臨時招募的地方軍隊,戰鬥力低下,軍紀廢弛,拿到軍餉就逃亡缺餉就譁變。國內天災頻發、苛稅猛於虎,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以前只可遠觀不敢近前的龐然大物,現在只需輕輕一推就會轟然倒塌。
大明滅亡是歷史的必然,但被清朝取代確是歷史的偶然。可惜歷史沒有假如,只有殘酷真切的現實。
-
8 # 庭州行者
清朝取代明朝,是歷史的必然。
首先搞清楚什麼叫必然,即其發生的結果是由長期以來的各種因素所共同形成的,且其在發生之前就事可預見結果的。關於清朝取代明朝,有兩點可預見的結果,可推得這是必然的。
其一,明朝必然滅亡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許多人喜歡說什麼小冰河導致天災不斷,再加上後金的入侵,如果沒有小冰河,明朝絕對不會滅亡。這簡直是一派胡言。
首先,小冰河的確存在。但很可惜,其在中國最嚴重的時期是1650-1700年,這期間已經是清朝統治期內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康熙24年全華人口達到1.13億,是明光宗元年的兩倍,這一點足以否定清朝度過小冰河時期是因為戰爭導致人口減少這一說法。所以,如果是一個內部系統健康的政權,是絕對可以應對小冰河的。
再說農民起義。清朝時期不比明朝多?其遇到的軍事挑戰也更多。別的不說,南明永曆政權,李定國勢力,臺灣的鄭成功後人,黑龍江一帶遭遇俄羅斯入侵,加上吳三桂,葛爾丹,以及無數的反清復明組織,這些軍事挑戰,清朝僅在康熙帝執政前半期,即1700年前就已經解決了。
此處的明清對比,並不是在情感上對任何一個有偏向,只是想說明,明朝末期遇到的問題,對於一個內部健康的政權而言,是完全有能力解決的。故而,得出結論,明沒有解決這些問題進而最終滅亡的原因在於,其內部已經腐敗不堪,國家機器瀕臨崩潰,就算沒有所謂的小冰河,沒有後金,明朝一樣撐不久。
實際上,明朝自嘉靖中期,國家幾期間就已經開始敗壞,官員貪腐問題嚴重,導致官民矛盾嚴重;行政機關效率低下,導致了行政資金的大量浪費;軍隊系統也腐敗不堪,軍事訓練停滯,士兵戰鬥力急劇下降;加上土地兼併嚴重,造成大量流民(朱佑樘時期已經出現),威脅正常的社會秩序。這一切,明朝政府並沒有去解決,矛盾越積越深,萬曆時期的所謂小冰河,不過是一個催化劑而已。
所以,明朝在276年裡沒有一次成功的體制改革,導致了制度的僵化,體制與社會發展水平嚴重不符,其在17世紀中期之前滅亡是必然的。
取代明朝的必然是清這一點很簡單,因為清朝在幾個可能取代明朝的勢力中是最強的。
首先,努爾哈赤在1618年頒佈七大恨詔書,誓師討明,到1639年松錦之戰洪承疇被俘,短短21年時間,將明朝在遼東的所有勢力清除,使之龜縮在山海關。在明清交戰之中,明朝勝少,清朝勝多,這也是事實。
其次,清朝曾兩次打到北京城下,對明朝的首都造成威脅。
再有,明朝進入中原的道路不止山海關一條,事實上清軍經常借道蒙古對明朝北部進行入侵,因為蒙古諸部已經和後金(清)結為同盟。
還有一點,清朝當時的火器是強於明朝的。因為明朝叛將將火器的製造方法帶到了後金,使得其學會了製造火炮火槍。再加上從明朝繳獲不少火炮,清人造火器的技術已經很高了。與明朝不同的是,由於明朝製造火炮的部門比較腐敗,督察檢驗不利,所以造出許多次品;而清朝由於此時內部的行政系統效率更高,所以監督檢驗很嚴格,造出的火炮質量高於明朝。
最重要的是,清朝已經有了一片穩定的根據地,且其內部的制度完全效仿明朝,也就是說,清朝的國家機器已經完善,具有統一中國的條件;而反觀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在制度建設上,比起清朝,差的不止一個檔次,這自然是沒有統一的能力。
所以,即使吳三桂沒有開啟山海關,清朝入主中原,也是遲早的問題。
綜上,明朝在16世紀滅亡是必然,而在可能取代明朝的諸多勢力中,清朝具有絕對的能力,這也是一個百分之百確定的事實,必然的絕對,一定是必然。
因此得出結論,清朝取代明朝,是必然的。
-
9 # 夜月下鳴蟬
我認為,明朝被滿清取代,要分成兩個部分來看。明朝的衰亡而後被取代是歷史的必然,但是滿清佔據中國取代明朝則是歷史的偶然。
第一,為什麼說明朝的被取代是歷史的必然呢,原因有很多,但是總結起來無非是內部腐化分裂,而且結黨營私,外部自然環境惡劣,農民起義數不勝數,每當一個王朝面臨這兩種情況同時發生的時候,通常都是這個王朝壽終正寢的時候。大明朝也不例外。從歷史的走向來看,統治階級墮落腐化造成的社會矛盾一般是最尖銳的也是最無解的。
第二,說滿清取代明朝是歷史的偶然,也是因為在明失其鹿之時,正是天下共逐之之期,包含滿清在內,明末的各方勢力俱都粉墨登場,只是滿清成了笑到最後的。滿清佔據遼東之後,一直把明朝當作是搶南邊過冬的手段,每當冬天來臨,必然有一次向南寇邊。奴兒哈赤也許有野心,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果不是看到李自成逼死崇禎,想必滿清也看不出穿明朝這座高樓早已經腐朽。
滿清取代明朝的過程也是充滿了偶然因素,比如,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之時,同時也向李自成投降了,吳三桂兩面討好,正當李自成以為勝利在望,悠哉悠哉準備接收吳三桂時,結果滿清比李自成先趕到,李自成撲了個空,又恰好和趕來的清兵碰了個正著,一場廝殺下來李自成大敗。再比如,順治到康熙前期,李自成死後的餘部和南明一起反清,聲勢浩大,一度佔據了南方,甚至北方的河南,可是南明和大順餘部仍然齷蹉不斷,導致結盟失敗,被滿清逐一擊破。
總的說來,無論必然還是偶然,歷史不打折扣,也不開玩笑,她總是用睿智的眼光冷冰冰的蔑視著每一個自大到想玩弄她的人。
-
10 # 真歷史
既是必然,也是偶然。
先說必然。
大明到了崇禎末期,所有的不利因素都到了爆發的地步。比如軍政的腐敗。官員的貪婪無恥腐敗到了你無法想象的地步,他們根本不把國家利益放在眼裡,只關心個人得失,就連那個所謂清流的東林黨,也是蠅營狗苟之人的聚會團體,其他人還能如何。
在鄉野,土豪劣紳確實沒了民間士紳該有的德行,巧取豪奪。比如很多鄉紳,敲詐生活處於貧困欲出售土地的貧民,想要壓低價格,如果貧民不從,他們就向官府行賄,告發貧民,汙衊其是盜賊土匪等等,最後低價購得土地。
在朝廷,那些大臣的嘴臉更加無恥。就以李自成拷餉為例,崇禎十多年在全國徵收三餉,逼的饑民遍地,最後也才收入一千多萬兩,而李自成在京城拷餉才幾天,便從京城百官處抄得7000多萬兩。可見官員貪汙到了何種地步。
到了明朝末年,朱家子孫有200多萬人,這些人全部由百姓養著,他們全部養尊處優,而且大量兼併土地,導致大量流民出現,為農民造反創造了前提。這樣的大明,如何不亡。
偶然的更多,如果那時沒有小冰川氣候,就不會連年乾旱,就不會饑民遍地。如果當時沒有裁撤驛站,李自成就不會下崗,也不會造反。如果崇禎不死要面子,遷都南京,或派太子朱慈烺到南京監國。如果李自成抄家時不抄吳襄的家,吳三桂就不會引清兵入關。如果……
歷史的前進大勢雖然是必然的,但很多事情真實偶然的。
回覆列表
明朝末年小冰河時期天災不斷。農民起義讓大明王朝消耗了太多的國力。而且當時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誰主天下還不一定。那個自殺的皇帝出於什麼樣的內心才自殺,其他地區明朝還是有控制力的。沒有農民起義,清不一定打得過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