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屬實有點楞

    假如吳三桂沒有投降滿清,歷史將會怎樣?

    1644年春,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朝崇禎皇帝上吊。隨後,李自成的大順軍迅速接管了山東、河北等地,整個北方除了山海關地區,已經全部淪陷到大順政權手中。

    1644年4月清順明對峙形勢圖

    佔領北京後,李自成很快就對山海關的吳三桂丟擲了橄欖枝,準備招降吳三桂。但是因為李自成實行的追贓助餉政策得罪了縉紳階層,加上李自成集團囚禁了吳三桂的父親,霸佔了吳三桂的家產,導致吳三桂與李自成決裂,請求清軍支援。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吳與李的決裂,讓李自成率軍親征山海關,清軍恰好得以在山海關與吳三桂會合,擊敗李自成的軍隊,奪取了北京城,從此進入關內,開始了定鼎中原的第一步。山海關大戰

    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吳三桂投降滿清,並獻出山海關的話,滿清就很難入主中原。因此吳三桂也就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成為赫赫有名的大漢奸。那麼,如果吳三桂真的沒有降清,滿清真的就不能入主中原了嗎?

    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一直高估了山海關在明清對峙中的重要性。

    以往,我們一直認為,在明清對峙中,山海關是最重要的關口。守住了山海關,滿清就奈何不了明朝,丟失了山海關,滿清就能長驅直入進入中原。但這種情況僅限於崇禎朝之前。崇禎朝之前,滿清還叫金,努爾哈赤還沒有死。金到清,不僅僅就是改個名字,還意味著政權的勢力的擴大。還叫金時,後金僅僅只控制了遼東、吉林等地,女真人為主、漢人奴隸為輔的東北小政權。此時,後金與明朝僅僅在遼西地區接壤,關寧地區(山海關、寧遠、錦州一帶)是雙方唯一需要爭奪的地區。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可以說,得了山海關,後金就可以進入關內,守住山海關,後金就奈何不了明朝。

    後金、蒙古、明對峙形勢圖—後金與明僅在遼西地區接壤

    但是到了崇禎朝就不一樣了。後金逐漸征服了漠南蒙古(內蒙古),整個漠南都納入了後金的版圖,後金從單一的滿人政權,演變成滿蒙聯盟的中型帝國。皇太極自然也就改換國號為清,並且稱帝。

    這個時候,清與明接壤的就不僅僅是遼西地區了,而是整個明朝北方的長城沿線。東起遼西山海關,西到甘肅嘉峪關,上萬裡的長城沿線任何一個關口,都可以成為滿清打進關內的入口。

    明清對峙形勢圖——吞併內蒙後的滿清,可以從長城任何一處進攻大明

    所以在崇禎朝,清軍可以五次從北京、大同一帶的長城關口打進關內,劫掠人口並大肆破壞河北地區的農業生產。這個時候,山海關已經不再像萬曆、天啟時期那樣重要了。因為不需要經過山海關,清軍就可以進入關內。事實上,李自成佔領北京後,滿清方面的主帥多爾袞就蠢蠢欲動。他們最初計劃,和前五次入關劫掠一樣,從京津一帶的長城喜峰口、古北口入關,攻打北京城和李自成的軍隊。

    但是在清軍行走到翁後(現在遼西阜新市一帶)時,就收到了吳三桂請求清軍援軍的求援信。多爾袞因此才改變行軍路線,從翁後直奔山海關。所以說,假如吳三桂沒有降清,也沒有給清軍送去求援信,清軍按照原計劃,一樣可以從京津一帶入關。

    而且清軍入關時,李自成恰好帶領軍隊東征山海關,北京空虛,清軍趁虛而入撿了個大便宜,可以輕而易舉的攻佔北京。而後,清軍再尾隨李自成,與吳三桂來個前後夾擊。這樣的話,李自成腹背受敵。反而且喪失了退回陝西的後路,有可能不用等到九宮山,直接在山海關就掛了。

    假如吳三桂不僅僅沒有降清,而且還投降了李自成,那麼清軍按照原計劃從京津一帶入關,無非是會在北京一帶和李自成有一場惡戰罷了。憑李自成軍隊戰鬥力,根本無法和八旗軍抗衡,北京最終還是會失守。吳三桂依然只能困守山海關,除非從海路撤往南方,否則無非是晚一點投降滿清罷了。所以吳三桂投降滿清與否,獻出山海關與否,對歷史的大勢根本沒有大的影響,滿清一樣可以入關,區別只是付出的代價可能稍大而已。不過,吳三桂急於尋求清軍援助擊敗李自成,導致自己過早降清,徹底葬送了自己的氣節。如果吳三桂能夠堅持到不能堅持的時候投降滿清,恐怕在歷史上的大漢奸名聲,就沒有那麼大了

  • 2 # 天命與劍8341

    能,皇太極時代,後金汗國轉型成為大清帝國,在政治制度上,學習大明開始建立中央集權制,推行漢化,最重要的是滿清的立國制度八旗制,在皇太極時代也開始轉型成一個開放,吸收,融合各方的平臺制度。除了原先的滿八旗,後來又設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等。隨著滿清入主中原的程序,它不斷把蒙古,明等各方的精英納入同化到滿清的統治階層內,滿清變成了多元化政權。這比同時期各方政治勢力更能在政治上達到共識,更能吸納人才和團結更多的力量,所以滿清入主中原是歷史的必然,沒有吳三桂,也有王三桂,李三桂

  • 3 # 老劉侃講壇

    清兵入主中原是遲早的事,是歷史的必然。

    從當時的形式上來說,清軍入主中原是早晚的事。首先李自成的軍隊當時已經攻破了北京城,吳三桂有選擇的餘地,

    一是投降李自成。

    二是退居長江以南。反正是不可能再待在山海關了,那樣會被李自成與多爾袞夾擊,這樣就太被動了,如果不引清軍入關,那隻能選擇支援李自成或者是南明朝廷,這樣的情況很類似南宋,而且還沒那個時候有錢,明朝當時已經相當腐敗了,靠吳三桂是不現實的,當時吳三桂已經衝冠一怒為紅顏了,肯定不會選擇支援李自成,支援南明肯定沒戲,鄭成功就是鮮明的對照。

    所以說清軍入關時早晚的事,李自成肯定不會與南明軍隊共同阻擊清軍,所以李自成覆滅是早晚的事,而當時八旗軍驍勇善戰,南明軍隊必不是對手,吳三桂只能堅守長江以南。所以多爾袞照樣會入主中原。但想征服長江以南就比較困難了。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

  • 4 # 多彩桌布

    第一,李自成勢力。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帝煤山上吊自殺,滿朝文武束手就擒。在牛金星等人的慫恿下,李自成登基稱帝,建立政權大順。但李自成對部隊的約束力,遠遠差於其他開國皇帝,他的部隊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墮落。士兵在北京大肆搶掠,而軍官則對投降的明朝官員進行拷掠,將整個知識分子階層推入對立面。而面對如此墮落的部隊,李自成又沒有足夠的掌控力。

    第二,北方地方勢力。李自成區區幾年時間,裹挾了幾十萬災民,大部分不過是烏合之眾。而從沒有進行地方建設的李自成,沒有一個可靠的根據地,他的佔領區,無論是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各地不是軍閥割據,就是土匪遍地,或者就是大地主武裝據地自守。而這些地方勢力,目光短淺。守成尚且不足,更無任何進取之志心。不可能成為爭霸天下的勢力。

    第三,關寧集團。明朝最強大的軍隊關寧鐵騎,掌握在吳三桂手裡。但關寧鐵騎駐紮在戰略要地,也就是清軍入關必經之路山海關。而山海關地勢狹小,龐大的關寧集團如果想繼續存在下去,沒有中央政府的錢糧是不可能的

    因此吳三桂面臨的局面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投靠滿清,一個是投降李自成。如果吳三桂不放滿清入關,那麼他只有投靠李自成。

    第四,江南大商人大地主階級。此時江南地區商業空前繁榮,經濟極為發達,但享受著種種特權的大地主,大商人階級,與官僚勾結,不願意為國家做出任何貢獻。貪婪成性的他們,為了錢財,甚至可以賣掉絞死自己的絞索。因此這個集團必然是牆頭草,哪方勢力打了過來,就會以出賣國家利益為代價去投靠。

    第五,各地朱氏藩王。大明200年間始終把藩王當豬養。各地藩王不是徹底墮落就是被憋成神經病。因此,朱氏藩王已無任何如光武帝劉秀般崛起的可能。南明的歷史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六,建立大西政權的張獻忠。此時的張獻忠以佔領四川。雖然張獻忠屠川的傳聞並不可信,但張獻忠與李自成不過半斤八兩,沒有任何建設行為,都如蝗蟲、流寇一般。既無能力也無實力統一天下。

    張獻忠

    第七,滿清集團。地處東北的滿清集團,此時,已經先後征服了蒙古草原和北韓半島。因此他們的下一個發展方向和戰略目標,有且僅有中原地區。因此,滿清南下成為必然。

  • 5 # 追求卓越2020

    講到清朝的歷史,就必然會談到當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歷史。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身亡。此時的吳三桂坐鎮山海關,率領幾萬關寧鐵騎,由於山海關的重要地理位置,所以李自成決定想盡辦法立即招降吳三桂。當時吳三桂也決定投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但是當吳軍行至河北玉田縣,離北京已經不遠了,吳三桂突然聽說他的父親吳襄被拘捕追贓,全家被大順軍抄沒並且吳三桂留在北京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劉宗敏所掠,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突然改變主意,由投降大順轉持敵對態度。吳三桂猜測李自成的召見很可能是一種騙局,將對自己採取不利行動。於是,他驟然變卦,帶領部下兵馬殺回山海關。吳三桂回到山海關後感到“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人心洶洶,不保朝夕”。吳三桂當然明白即使關寧鐵騎戰鬥力極強,但是無論如何也不是李自成的對手,此時的吳三桂恨農民起義軍勝過恨清軍。於是他決定投降清軍。當李自成親率大軍來到山海關後,吳三桂聯合清軍將李自成擊敗,引清軍入關。

    再回到我們的問題上,其實即使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清軍也一樣可以入住中原。明朝自從嘉靖後期以後,政治日益腐敗,嘉靖皇帝二十年不理朝政。到明神宗時晏處深宮,“萬事不理”,此時遼東後金迅速崛起,不斷出兵南犯,嚮明軍發動進攻,遼東戰事爆發。遼東邊防空虛,明軍屢屢敗北。到了崇禎時期,崇禎用人多疑、剛愎自用、舉棋不定導致局勢愈加糜爛。滿洲貴族看到明朝內部的危機日益激化,早就有滅亡明朝、吞併中原的野心。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明王朝的統治被農民起義推翻。滿洲貴族認識到入主中原的機會已經到來。四月七日,滿洲貴族調滿、蒙、漢兵,幾乎傾巢出動,由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南下。準備繞過山海關,由長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軍進至翁後(今遼寧阜新附近),接到鎮守山海關的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的“乞師”書,立刻改道向山海關進軍於是有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所以即使當時吳三桂不主動勾結清軍,引清軍入關,清軍也早有入主中原之心,並且也會從其他地方攻入中原。只是吳三桂的投降加速了清軍入關進軍中原的程序。

    再說說吳三桂,吳三桂即使在引清兵入關後仍假意聲稱其本意是想借清兵之手消滅義軍以恢復大明江山,這只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他心中自然清楚清軍是必然要統一全國的。至於什麼“衝冠一怒為紅顏”我個人覺得更是天大的笑話,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投降清軍完全是為了個人的利益。

    李自成對吳三桂勾引清兵、叛變欺詐極為痛恨,決定將吳三桂父親及家屬三十四口全部斬殺,而吳三桂卻在山海關戰役剛剛結束就迫不及待的率領關遼軍民剃髮降清。在吳三桂四處為清庭斬殺義軍和明朝殘餘勢力後,終於由多爾袞封為平西王,並永鎮雲南。至於後來吳三桂反清那更是由於康熙皇帝要削藩,侵犯了吳三桂的利益,可見在吳三桂的一生心中只為自己利益,根本就沒有什麼國家民族大義可言!

  • 6 # 明月窺人

    感謝邀請。歷史沒有如果,不容假設,非要假設的話,我就談一下本人的看法:歷史發展的結果帶有很多的偶然性,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會影響歷史的走向,並不是事後諸葛亮所分析的第一、第二、第三等等原因就會出現某一結果。試想開國元帥在沒有當上元師前,戰場上一顆小小的子彈就會讓他命歸黃泉,不得壽終,更遑論當上元帥。山海關在明軍對陣滿清鐵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山海關離北京七百里,山海關一丟,北京城就無險可守了,清軍可長驅直入,打到北京。在吳三桂降清獻出山海關前,滿清曾避開山海關繞道打到北京城下,但這樣行軍很危險,容易腹背受敵,沒有退路。所以清軍多次攻打山海關,都被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打退,然後派人誘降,吳三桂不為所動。在李自成打人北京城,逼死崇禎後,抓住吳三桂的父親及家人,讓吳三桂的父親招降吳三桂,在吳三桂去北京投降的路上遇到他的家丁,說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搶走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園園,這才有了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滿清,獻出山海關。如果不發生陳園園被搶事件,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為大順軍守衛山海關,滿清八旗軍再怎麼厲害也攻不下山海關,滿清十八旗也不行,更別提攻下北京城,入主主原了,只能呆在關外牧羊放馬吧!只是歷史不容假設,只能遺憾。

  • 7 # 靜淨敬境

    首先,我們要分析下滿清入關的主要原因。

    歷史記載,滿清入關的主要原因一是在於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二是滿清自身實力和多爾袞的指揮藝術決定的。但是從根本原因來看,清兵入關那是必然的,不以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能力計算。

    第一,大順王朝推翻明朝,已經造成了國內軍事實力的分崩離析。

    第二,大順王朝和明朝沒有以民為本,喪失民心。

    第三,當時的中華土地上只有清兵厚積薄發,內部團結,並且有能力一統華夏。

    第三,清兵內部對中原的政策符合民心。

    如果吳三桂沒有引清兵入關,最多是和清兵的兩敗俱傷,但是清兵肯定會贏,而明朝和大順王朝沒有能力和能人去逐鹿中原。

    所以清兵入關遲早的事,沒有吳三桂這舉動,最多推遲一點罷了。

  • 8 # 方城闕

    如果吳三桂不引清兵入關,滿清能入主中原嗎?方城肯定的說:能,只不過會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耗時更長一些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多爾袞從吳三桂從錦州撤軍的訊息中,已嗅到明朝朝庭必然發生了大的變故,因此已下達了全國動員令,各路滿、蒙、漢八旗大軍已在集結出發之中。

    原本多爾袞準備從蒙古方向的長城破牆入關,但當大軍走到阜新時,碰到了吳三桂派來“乞師”的使者,於是多爾袞決定就近從山海關直接入關。

    所以不論吳三桂如何選擇,多爾袞都會入關。

    早在正月初的時候,多爾袞接到蒙古鄂爾多斯部落的報告,稱李自成已佔領了陝西。多爾袞與范文程等大臣商議後,便派人給李自成送去了一封信,信中邀約李自成共同攻打明朝,平分天下。信轉到李自成手裡時,李自成正在進軍北京的路上,面對清庭的這一舉動,當時並沒有答覆。

    野心勃勃的多爾袞,至此時刻關注著關內的局勢,並一再召集范文程等文武大臣商議入關之事。當李自成進京的訊息傳來後,范文程給多爾袞分析李自成入京後的種種失策,並指出“一戰而破也”。

    多爾袞聽罷是興奮異常,決心成敗在此一舉。於是連日下達全國動員令,急驟兵,準備從蒙古方向破牆入關。

    此時李自成進京,大明已亡,天下混亂不堪。既使吳三桂投降李自成,關寧鐵騎與大順軍匯合,李、吳二家聯手來對抗入關的清軍,也是勝算不大。

    因為李自成雖然號稱帶甲百萬,但大多數都是烏合之眾,有戰力的也就其手下的精銳老八營,人數大概十萬。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外加山海關守軍,人數頂多五萬。

    從李自成親率十萬精銳與吳三桂的五萬人馬交戰情況來看,也僅僅是稍占上風,並沒有表現出多強的戰鬥力。

    既便二軍聯手,面對擁有十二萬兵力的八旗兵,如果是野戰,根本就沒有勝算。如果據城死守,當時已殘破不堪的北方經濟,外加以農民為主體領導的大順政權,想想能堅持多久。

    當然此時還有江南剛剛成立的南明政權,虎踞龍盤,擁兵五十萬。

    但南明政權是中國有史以來由漢人組成的最沒有存在感的一個江南小朝庭。面對國家存亡之際,居然還在上演著一出三王爭權的鬧劇。其政權與他們所擁有的軍隊是“遇冦而逃,遇民則害”的一個異類,所以根本就沒有任何指望。

    歷史事實也告訴人們,清軍從入關到北定李自成、西滅張獻忠、南擒福王、唐王,僅用了短短的二年時間。除了東南沿海和西南幾省之外,形形色色的抗清勢力基本被撲滅,國內局勢已趨於穩定。

    因此清兵入關,入主中原的趨勢已然不可阻擋。

  • 9 # 歷史縱橫帝

    導讀:歷史不會因為個人偶然的因素改變慣性做出重大調整,因為一個王朝蒸蒸日上怎麼可能是一個小小的山海關就的阻擋的住的。歷史上皇太極曾經從北面入關,前鋒部隊甚至都擄掠了山東、河南。所以滿清進入中原,不是一個人活著一座關城所能阻擋的。我們再看其他幾股政治勢力:李自成和張獻忠沒有長遠的規劃和政治主張,因為大明的顧此失彼才被他們獲得了地盤。但是充其量類似軍閥,根本不可能建立以正統王朝。南明倒是正統,但是內部諸位藩王爭奪正統彼此不服。各個王爺或稱帝、或監國,甚至彼此攻擊。這肯定不能和南宋軍民以宋高宗為核心,萬眾一心抵抗金國完全是兩碼事。跟別提南明內部軍閥林立,彼此為利益整天勾心鬥角。所以根本無法和南宋的立國條件相比,所以南明不具備割據江南實力。綜合來看滿清入主中原已經沒有任何疑問,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歷史背景

    皇太極時期的滿清已經仿照大明設定了三省六部制度,有成熟的政治制度。強悍的八旗戰鬥力在當時首屈一指,無人可敵。所以滿清已經是一個成熟且非常具有攻擊力的政權。即使不過山海關照樣可以進入中原。下圖是1638年滿清第五次進入中原劫掠示意圖,主帥是多爾袞和嶽託。劫掠的先鋒曾經抵達河南和山東。滿清如入無人之境,從容撤退。歷史上就皇太極在位時期就有六次突入中原:1、1629年,主帥皇太極,攻打京畿地區;2、1634年,主帥皇太極,攻打大同地區;3、1635年,主帥多爾袞,攻打太原地區;4、1636年,主帥阿濟格,攻打京畿地區;5、1638年,主帥多爾袞、嶽託,攻打河北山東地區;6、1642年,主帥阿巴泰,攻打河北山東地區。

    所以說清軍介入中原絕不會因為山海關一個關城就可以阻擋,跟別提改變歷史走向了。再說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的草臺班子對於九邊的防守能勝過大明王朝?這絕對不可能。所以即使有李自成的大順盤踞中原,吳三桂堅守山海關也沒用。大順的北部邊界對於滿清來說處處是漏洞,未必非要走山海關。等完成中原的軍事佔領後,山海關自然會解決。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吳三桂,雖然他領導的關寧鐵騎算是大明江北地區唯一一支精銳野戰部隊;但是這幾萬人自保可以,野戰絕對不是八旗的對手。因為關寧鐵騎已經沒有了國家的榮譽感,已經徹底淪為吳三桂的私兵。失去國家信仰的部隊,即使再能打又怎麼可能是八旗的對手。

    中原是否會崛起新的王朝?

    從當時的情形來看,我們主要指的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那麼大順政權是否可以佔據中原,甚至可以統一天下成為正統王朝嗎?答案是肯定的,大順政權不具備成為在中原成為新崛起王朝的條件。

    大順政權最早是在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陽建立。當時李自成自封的稱號是“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在第二年李自成於西安稱帝,國號大順、年號永昌。注意直到現在他還沒有推翻明朝的意思,包括圍攻北京的時候也是想讓崇禎冊封他割據西北。所以他從心裡根本就沒有做好統一天下的思想準備,更別提什麼政治主張和制度建設了。

    但是意外驚喜他居然攻入北京,滅亡了大明王朝。這時候大順的草臺班子作風顯露無疑,制度建設與政治主張都遠遠跟不上。甚至連類似漢高祖“殺人者死,傷人者及盜抵罪”簡單的口號都沒有。進入北京後一味的拷掠數千萬兩白銀,歷史上哪裡有禍禍自己京城的政權啊?隨時準備帶銀子回老家,還是典型的流寇習氣。況且大順基本上不做治理,在行軍路上一路劫掠。境內經濟一片蕭條,沒有經濟支撐和長久的治國政策怎麼能治理好國家?

    再有就是沒有大的志向,山海關戰敗後退回北京。在匆匆舉行登基儀式後就帶著銀子往西北老家撤退,一點也沒有為維護新生政權與敵人誓死血戰的態度。這樣的政權怎麼可能擔當歷史重任,成為崛起的新王朝呢?

    南明政權是否可以擔當劃江而治的歷史重任?

    既然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不行,無法充當阻擋滿清入主中原的歷史重任。那麼我們退而求其次看看南明政權是否可以充當與滿清劃江而治的角色。答案也是否定的:南明內部派系林立,根本無法形成一股繩想南宋那樣堅決的抵制清朝。各派之間在國難當頭的情況下,依然為了自己的小算盤互相爭吵。如下圖所示:

    南明先後經歷弘光、隆武、魯王監國、紹武、永曆等五個時期,其中隆武和魯王監國是一個時期也就是競爭關係;而邵武和永曆在一個時期,只不過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一個多月。短視的南明君臣在早期還企圖聯虜平叛(就是聯合清軍剿滅起義軍),這種與虎謀皮的侷限性眼光真是可發一笑。

    其次大明的精銳軍隊早就在平定流民起義和對抗遼東的過程中消耗殆盡了,否則也不至於讓李自成輕易的包圍京城。所以留在江南南明的軍隊只有極其少量的精銳軍隊,剩餘絕大部分都是抓壯丁湊人數的。比如左良玉就號稱有80萬軍隊,結果一戰即潰。南明的江南四鎮23萬大軍,在兩位清軍渡江時幾乎是全體投降。所以滿清僅僅用了一年多就席捲江南,南明劃江而治成為泡影。

    小結:

    綜上所述,在明末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滿清入主中原已經是不可避免的結果。無論是曇花一現的李自成大順政權,還是一廂情願打算和滿清劃江而治的南明都不足以承擔歷史重任。所以有沒有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都對清軍入主中原沒有什麼影響。

  • 10 # 最後的騎兵90

    即便吳三桂不引清兵入關,滿清還是會入關,但很難入主中原,正因為吳三桂,才給滿清入主中原提供了合理的藉口和機會。

    吳三桂為什麼要引清兵入關?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崇禎皇帝被迫殉國,大明王朝一時群龍無首。

    擺在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面前的有四條路:一是歸順李自成,繼續駐守山海關,抵抗滿清;二是投降滿清,像范文程、洪承疇;三是自立門戶,與李自成爭霸天下;四是打出復明的旗號,號召天下勤王。

    一開始吳三桂也是選擇歸順李自成,由於出現不可預料變故,傳聞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霸佔,吳三桂一怒之下半路返回山海關。

    歸順李自成已經不可能,自立門戶,現在的吳三桂似乎沒有膽量,與李自成爭霸,吳三桂實力不足,投降滿清,又會遺臭萬年。

    剩下的只能借匡復大明的旗號,然後再實現自己稱霸天下的野心,但沒誰會聽命於吳三桂,而能夠提供支援的只有滿清。

    所以吳三桂對外是宣佈向滿清借兵平亂恢復大明,為獲取滿清支援,吳三桂不惜剃髮易服,實際上是投降了滿清,這就是吳三桂為什麼要引清兵入關。

    沒有吳三桂,滿清一樣會入關

    吳三桂所駐守的山海關,有著天下第一關之稱,但並不能讓滿清寸步難行。

    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滿清有五次繞過山海關防線,取道蒙古進入關內劫掠,最遠時侵入山東,並且每次都不會空手而歸。

    所以說,山海關不能完全阻擋滿清入關。

    當李自成進入北京的訊息傳入滿清,明朝的兩大叛臣范文程、洪承疇肯定不會袖手旁觀,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謀劃滿清入關事宜。

    無論有沒有合理的藉口,滿清還是會入關。

    吳三桂提供了滿清入關的契機

    與以前入關不同,以前是隻為劫掠,現在是要佔據中原,前者不需要任何藉口,後者則需要一個合理的藉口。

    這個時候中原雖然群龍無首,但滿清入關畢竟是侵略,自古漢胡不兩立,李自成、吳三桂等明朝軍民哪怕是不聯合反擊,也會同仇敵愾,一旦激起全面反擊,滿清會敗的徹底。

    滿清一開始只想與大明地位並列,正是由范文程等人的努力,才讓滿清有了入主中原的想法,吳三桂更是推動這一想法成為現實。

    吳三桂為了獲取滿清支援,答應了滿清所有條件。當吳三桂與李自成山海關大戰時,滿清突然參戰,導致李自成最終敗亡,吳三桂一條道走到黑,落得個反覆小人、自取滅亡的下場。

    吳三桂的想法是借清兵剿滅李自成,然後自己再驅逐滿清,達到名利雙收,但在老奸巨猾的范文程、多爾袞面前,這點小算盤怎麼能瞞得住,根本不值一提。

    因為吳三桂以借清兵剿滅李自成的理由,使得滿清順利進入中原,毫無阻攔攻城掠地,等到明朝軍民醒悟過來時,為時已晚,滿清藉助吳三桂最終是反客為主。

    沒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滿清一樣會入關,但阻力更大,有可能再次形成三方鼎立,有了吳三桂提供的契機,滿清則順利入關並佔據了中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芝167印表機A3紙怎麼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