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創闖
-
2 # 貓爺歷史觀
其實這主要和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有關係,宋朝承繼了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後周。後周最大的特點就是皇權往往被擁兵自重的將軍威脅,而且北宋立國本身就是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搶過來的,所以為了皇權穩固和防止其他武將也效法陳橋驛兵變,於是就削弱了武將的權力,奪了他們的兵權。
而宋朝的後繼之君繼續重文抑武,於是乎儘管宋朝不乏良將軍事實力也弱了許多。另外宋朝的皇帝也多文弱,多是苟且偷安之輩。他們也沒心思擴張和侵略,而是把大把的金錢用到了享受之中。不思強軍強國。
儘管宋朝比唐朝更富有,但少了那種帝王風範自然就沒有侵略人家那一說了。人家不打他就謝天謝地了。
-
3 # 文史磚家
很多人評價宋朝是“經濟上的巨人,軍事上的侏儒”,雖然這種觀點很偏頗、很誇張,但無形中也點明瞭一個客觀現象,即國力強盛、名將輩出的宋朝,的確沒有像漢唐那樣征服四周,反而備遭異族的欺辱。其實,宋朝之所以“不堪”,有著自己很大的苦衷,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其一,缺少戰馬,而且北方天險盡失。漢族聚居區之外,幾乎全是馬背上的民族,要想抵禦他們的侵襲進而征服他們,那麼必須在戰爭中大量使用戰馬,用敵人的武器來戰爭敵人。由於西北、河套是傳統繁衍、養殖戰馬的地方,但上述地區卻全被外族侵佔,且嚴禁戰馬輸入中原,由此導致宋朝的戰馬數量奇缺,唯一能輸入戰馬的地區,只剩下從吐蕃六穀部進口一徑而已。
其實宋朝並不缺少馬匹,但能用於作戰的卻是極為稀少。宋太宗時期,曾組建過一支人數在3-4萬間的騎兵部隊,而這竟然也是帝國的全部“家底”。此後,宋朝戰馬數量即使到達最高峰時,也從未超過5萬匹(詳情見《宋史·卷一百五十一·兵十二·馬政》)。戰馬數量如此稀少,不要說征服異族,就是算跟動輒便能出動十數萬騎兵的遼夏等國打成平手,已經算是奇蹟。
更加致命的是,“兒皇帝”石敬瑭為了做皇帝,將幽雲十六州等形勝之地拱手獻給契丹,導致中原門戶大開,在對抗北方民族入侵時,幾乎無險可依。雖然周世宗一度對遼用兵,並且收回三關之地,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隱患,以至於宋朝立國後,疲於應付外敵入侵且自顧不暇,焉有餘力勞師伐遠?
其二,以文制武,嚴重約束武將的自主性。漢唐兩朝之所以能深入敵鏡、拓地萬里,固然緣於有一支強大的騎兵,但更重要的,則是朝廷對將領們的信任。但在宋朝,情況卻完全不同。宋太祖登基之初,鑑於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武夫跋扈的現象,“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元城語錄·捲上》),採取了一系列以文制武、強幹弱枝的措施,固然消除了武將作亂的隱患,但同時也造成了對武將的防範過嚴。
皇帝對於武將的防範,不僅在於實行調兵權與指揮權相脫離、文官監軍、將帥平時與士卒隔絕等等措施,而且還創意十足的製造出“御製陣圖”這種奇葩玩意兒,用來指揮前線將領在戰場上行軍紮營、佈陣作戰等事宜,嚴禁將帥按照自己的思維行事。如此一來,將領們成了皇帝的“提線木偶”,毫無自主性可言,更談不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用這樣的將領打戰,怎會完成如衛青、李靖一般的功業?
宋史中關於“御製陣圖”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在康定元年(1040年),宋仁宗在檢閱諸軍按照“陣圖”規定而進行的操練情況時,便有武將提出,雖然諸軍在操練時進退有序、嚴肅齊整,但在臨陣對敵時卻毫無用處,不如讓他們學習如何發弩射箭,提高殺敵技能為宜(“帝御便殿閱諸軍陣法。議者謂諸軍止教坐作進退,雖整肅可觀,然臨敵難用,請自今遣官閱陣畢,令解鐙以弓弩射。”見《宋史·卷一百四十八·兵九》)。
而事實也證明,只有破除對“陣圖”的迷戀,發揮將帥在前線的自主性,才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比如宋初的滿城之戰(979年),名將李繼隆果斷拋棄陣圖,改用與其相悖的陣法迎敵、大敗遼兵,便是典型的戰例(詳情見《宋史·卷二百五十七·列傳第十六》)。只可惜像李繼隆這樣敢於違反皇帝命令、發揮自主的將領少之又少,其在對外戰鬥中能取勝,便是少見的現象了。
其三,異族組織化程度很高,已非漢唐時期可比。無論是匈奴、鮮卑,還是突厥、薛延陀、回鶻,這些北方異族從未建立過高度組織化、集權化的國家,單于/可汗命令的有效性,完全取決於其他部落首領對他的依附程度。而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又註定了他們要靠天吃飯,一旦遭遇天災,往往便會陷入無以為食的困境。以上情況決定了外族生存的脆弱性,從根本上來講就不是漢唐的對手。
但情況到了宋朝卻發生鉅變,無論是契丹人建立的遼,還是党項人建立的西夏,無一例外都是高度組織化、集權化的國家,帝王命令的有效性跟宋朝一樣。不僅如此,遼和西夏在保留本族傳統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利用被征服的漢人大力發展農業、積蓄物資,基本上已克服“靠天吃飯”的困境。如此一來,若想效仿漢唐、深入敵鏡作戰,所消耗的軍隊、物資將是前者的數十倍,絕非宋朝所能承受。
其實,宋朝之所以不能效仿漢唐、拓地萬里,除了上述三點原因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要素,因為限於篇幅,在此不做展開。不過,宋朝雖然版圖嚴重不及漢唐,未能實現“四夷臣服、萬國來朝”的盛況,但卻並未阻止它成為史上最富庶開放、最有魅力的王朝之一,而生活在其中的百姓也能享受安定富足的生活,這一切,已然是偉大的成就,不是嗎?
-
4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兩宋時期是經濟和文化高度發達,但在軍事方面卻乏善可陳,是典型的富而不強。誠然,兩宋也確實名將輩出,但“將”與“帥”是不同的概念!
宋朝所為的名將有哪些?早期的楊業、潘美、張瓊、曹彬?中期的狄青?還有赫赫有名的岳飛、韓世忠、吳階、虞允文?再不就是孟拱、呂文煥?
如果從某方面來講,那兩宋還真是名將輩出啊。但在我看來,這些名將也就真的只能稱之為名將,根本不是名帥!即便是備受推崇的岳飛,也還是差點。再說,兩宋的名將多是被動挨打出來的將。
這是因為宋朝的治國理念和軍事體制,註定了它根本無法培養出色的帥才。宋朝自立國起就以文治國,在軍事也可以說以文抑武,以文統軍。這種體制是為了改變自唐末以來武人亂政,藩鎮割據的局面。但這卻不免矯枉過正了,最終導致宋朝軍事的孱弱不堪,更導致終宋一代三百多年,無一名帥的尷尬發生!
何為一軍主帥,在我個人看來,這是需要具備指揮大兵團作戰能力,在軍中極具威望,擁有滅國(強國)之能力的軍事統帥。
這點,縱觀兩宋,幾乎可以說無一人能行!岳飛倒是很厲害,但是他不具備滅國之條件和實力啊!倒不是說岳飛不是帥才,而是說有帥才而無帥運吧!
一個名帥除了要經過千錘百煉,要久經沙場,身經百戰外,還需要擁有統御戰爭全域性之能力的。像漢之韓信、周亞夫;唐初的李靖、李勣、侯君集;明的徐達、藍雨等。他們不僅是名將,更是名帥,是可以統領大軍扭轉乾坤的軍事家。
而宋朝的將領都不具備這樣的經驗,倒不是素養問題。畢竟上述所提及的宋朝名將,大部分都具備這樣的能力或是潛能。但卻無從“將”成長為“帥”的可能。因為,宋軍的“帥”這個位置,從來就不是屬於武人的。
在重文輕武之策的影響下,宋朝統治者無疑把“帥”這個位置留給了不知兵的文官。讓有潛質有能力的將領,失去了成為帥的可能……
而正是這缺乏對帥才軍事人才的培養和積澱,成了北宋軍事失敗的首要原因!
-
5 # 麥田殺手
宋朝立國到滅亡熬死了多少神一般的君主?比曹操三國統一更難!遼太祖、遼太宗、蕭太后、金太祖、金太宗、成吉思汗、窩闊臺、拖雷、蒙哥等都沒滅掉大宋!換成唐太宗、朱元璋、漢武帝等也難統一!所以說不是宋朝太弱!而是對手太強。
-
6 # 芝士書圈
首先,缺乏戰馬,北方的危險已經消失。在漢族以外的地區,幾乎所有人都是騎馬。為了抵抗他們的入侵併征服他們,你必須在戰爭中使用戰馬並使用敵人的武器來對抗敵人。由於西北和河流是繁殖和繁殖馬匹的傳統場所,上述地區均被外華人佔用,嚴禁進入中原地區。宋代的馬匹數量如此稀少。馬進口的唯一區域僅來自吐蕃。六穀部門只進口一條路。事實上,宋朝並不缺馬,但戰鬥極為罕見。在宋太宗時期,建造了一個3萬至3萬人的騎兵部隊,這就是帝國的“家庭”。從那以後,即使達到巔峰,宋朝的馬匹數量也從未超過5萬匹。戰馬的數量是如此罕見,不要說征服外星人,這是一個奇蹟,與遼夏和其他國家可以派遣成千上萬的騎兵。燕雲十六州情況圖更為致命的是,“皇帝”史敬連將手伸向契丹,成為皇帝,導致了中原的勝利,中原門戶開闢了。在與北方人民的入侵作鬥爭時,幾乎沒有風險。雖然周世宗曾經使用過遼軍計程車兵並收回了三個風俗的土地,但他沒有從根本上消除隱患。因此,宋朝建國後,他厭倦了應對外敵的入侵,他自給自足。其次,民法的運用嚴重製約了軍事指揮官的自治權。漢唐之所以能夠穿透敵人的鏡子並擴大土地,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騎兵,但更重要的是,這是法院對將軍的信任。但在宋代,情況完全不同。宋太祖成立初期,鑑於晚唐五代的分裂主義和五福現象,“防止國家的罪惡和法律”採用一系列的武術和強大的幹弱分支的措施肯定消除了軍事指揮官的隱患,但同時也對軍事指揮官造成了過度的預防。在“喝酒之杯”之後,宋朝確定了民法使用的國家政策皇帝對軍事指揮官的防禦不僅是執行軍事力量與軍隊的分離,軍民的監督,將軍的普遍化和士兵的分離,而且是對“威望”的創造性創造地圖“如此美妙的事情,由於指揮前線將軍在戰場上進行軍營和戰鬥,嚴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結果,將軍成為皇帝的“傀儡木偶”,沒有自治權,更不用說“沒有外在的生活”。如何以這樣一般的方式完成像魏青和李靜這樣的成就?在宋代史上,“處方圖”的記載比比皆是。例如,在康定元年(1040年),當宋仁宗按照“地圖”審查各單位的演習時,有軍事指揮官,雖然軍隊有條不紊地進退,但是當它對抗敵人時它是無用的。最好讓他們學習如何射箭並提高殺死敵人的技能。
事實也證明,只有打破對“地圖”的迷戀,並在前線發揮將軍的自治才能在戰爭中獲勝,如宋初(979)的滿洲之戰,著名李繼龍果斷地放棄了地圖。改變敵人的戰術以迎戰敵人並擊敗遼兵是典型的戰爭案例。
第三,外星人的組織程度很高,與漢唐時期不相上下。無論是匈奴人,鮮卑人,還是土耳其人,薛延陀和回族,這些北方外星人從未建立起一個高度組織化和集中化的國家。單/汗秩序的有效性完全取決於其他部落領袖對他的依戀。 。而生活在水邊的生活方式,他們註定要依靠當天吃飯,一旦遇到自然災害,他們往往會陷入無食物的困境。上述情況決定了外華人生存的脆弱性,從根本上說它不是漢唐的對手。
契丹和黨都形成了一個國家。然而,宋朝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契丹人建立的遼還是黨員建立的西夏,都是高度組織化和集中化的國家。皇帝秩序的有效性與宋朝的有效性相同。不僅如此,遼河西夏在保留其傳統生活方式的同時,還利用被征服的漢族人民大力發展農業和積累物資,基本上克服了“依靠天堂”的困境。這樣,如果你想要追隨漢唐,深入到敵人的鏡子裡,消耗的軍隊和物資將比前者多幾十倍,而宋代則無法承受。其實,宋代之所以無法模仿漢唐和土地的延伸,除了以上三個原因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因為空間有限,不要在這裡擴大。然而,雖然宋朝嚴重不及漢唐,但未能實現“四義投降和世界進入北韓”的盛大場合,但它並沒有阻止它成為最富有,最多的一個歷史上最開放,最迷人的王朝。人民也可以享受穩定和繁榮的生活。 -
7 # 國史記聞
提到宋朝的軍事能力,我們想到常常都是一個“弱”字,它幾乎沒有與強盛的漢朝、唐朝相提並論的資格。那麼,作為唐朝之後有一個相對統一的中原正統王朝,宋朝為何在軍事上無法比肩漢、唐,反而一直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打壓,以至於兩度亡國呢?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給大家分析過宋朝沒有像漢唐一樣擊敗匈奴、突厥等遊牧民族,並開疆拓土(哪怕是恢復到漢唐時期版圖)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四點:
第一、敵人變了首先,宋朝立國三百年間,都是同時面對數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對手,如北宋同時面對党項、契丹以及後來的女真,南宋同時面對党項、女真以及後來的蒙古,同時南方還有交趾、大理等。而此時的遊牧民族和匈奴、突厥、回紇等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他們都不是來了就搶,搶了就跑,而是有了國家的概念,並且文化已經高度發達(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之後不久就開始建京城、定製度、修孔廟並仿照漢字發明了契丹文,西夏党項族和金國女真族也都先後擁有了屬於自己民族的西夏文和女真文),所以,他們不是簡單的遊牧民族了。
第二、基礎不同漢朝之前有秦、唐朝之前有隋,這兩個都是短命而統一的王朝,漢唐立國之後盡享前朝的碩果而不用過度使用民力(秦朝和隋朝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長城、挖運河等等,這都是我們所說的“罪在當代,利在千秋”之事)。而宋朝則立國於五代十國的“爛攤子”上,太祖和太宗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完成了中原地區的基本統一,在安內的同時還要攘外,實在為難宋朝了。
第三、缺乏屏障正是因為宋朝立國於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在疆域上本身就不完整,尤其是缺少河套地區以及幽雲十六州,這兩個戰略要地既是天然的軍事屏障,可以有效阻擋遊牧民族入侵,同時又是重要的產馬地。宋朝努力收復這兩個地方,但是始終未能成功,於是只能消極防守,而不能發展騎兵主動出擊。
第四、自我禁錮前三者都可以說是宋朝無法比肩漢唐的客觀原因,在主觀上則是因為宋朝立國之後就採取了“重文抑武”的國策。當然指定這個制度的原因也是基於防止唐朝中後期以來節度使權力過大而產生各自為政最終導致分裂的現象,但是有宋三百多年間,這個策略鮮有調整,最終給我們留下了“宋朝缺將”的印象。比如漢朝有衛青、霍去病,唐朝有李勣、薛仁貴、郭子儀等,但是宋朝能讓我們高度評價的名將則非常少。
另外,宋朝的經濟和文化高度發達,並且基本上是“藏富於民”,所以也並不像漢朝一樣國庫充盈而不知所用,反倒是太祖趙匡胤設定“封樁庫”自己慢慢攢錢用以擴大軍需。另一方面,宋朝百姓安居樂業,誰又願意放棄安定的生活去沙場征戰呢?所以,整個宋朝在軍事上都比較被動,未能像漢唐一樣開疆拓土。
-
8 # 料倉振動疏通卸料機
宋朝的皇帝都是文藝範,當然沒有心情開拓疆土……比如《瘦金體》!奸臣秦檜以莫須有治罪一代忠良岳飛,更無開僵拓土能力……所以/你懂的……
-
9 # 減水書生
首先,沒有開疆拓土的政治和地理條件。開疆拓土得先有疆可開、有土可拓。宋立國之時,周邊少數民族或早或晚都形成了穩固的政權形態,而且劃定了疆界和勢力範圍,如遼、西夏等。
其次,重文輕武的國策削弱了開疆拓土的進取心。相比將星雲集的漢唐,宋朝的國策就已經扼殺了產生名將強兵的可能。雖有西路軍,但僅是對西夏進行蠶食。
第三,士大夫階層從骨子裡就不願意宋帝國出現秦皇漢武式的雄才帝王。如司馬光對漢武帝的態度——“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第四,發達的商品經濟使得從上到下算的多是經濟賬而非政治賬和軍事賬。如南宋一直拒絕或延宕北伐中原,既有朝堂執政的不願意,也有普通百姓的反對,擔心收復北方會影響自己的生活。
第五,邊地環境愈發險惡,自守尚且不足,更遑論開疆拓土。先是契丹早已立國並佔據燕雲十六州,長城都在人家手裡,守家只能靠黃河。接下來是党項西夏的建立,封死了宋帝國西出的可能。再之後,比契丹更厲害的女真來了,比女真更厲害的超級大BOSS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又來了。宋朝能夠苟延殘喘就已經不易,怎麼可能出兵拓土呢?
此外,還有民間尚武精神缺失,看看宋詞和那些筆記小說就知道民間都在想什麼幹什麼了;再有士大夫階層毫無野心,比之唐詩的豪邁,宋詞就是婦女在嗚咽,有幾人還再想收取關山五十州;再有就是國家太有錢了,能花錢買到的平安絕不討價還價,向契丹買、向党項買、向女真買,就一直給錢消災;再有就是權力,特別是軍事權力過分地集中於中央,直接導致不可能產生守邊拓土的方鎮和名將。好不容易,南宋出了個準備直搗黃龍的岳飛,還被自己人給整死了。可悲啊!
-
10 # 漫天煙雨
北宋自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後周帝位後,十年間陸續平定中原。自掃滅北漢後,北方只有遼國,西北只有西夏。為了奪取燕雲十六州,使中原有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屏障和戰略縱深,宋太宗親自率軍北伐,由於策略和人為的失誤,導致此次北伐大敗。自此以後宋朝開始轉攻為守,被動防禦。到宋真宗時期,遼軍大舉發兵攻宋,其勢銳不可當,無奈在寇準的支援下宋真宗御駕親征,雙方大軍對峙於澶州,此時遼軍以成疲憊之師,處於宋軍南北夾擊之勢,而宋真宗急於罷戰求和,錯失殲滅遼軍主力之良機,最後雙方言和退兵,燕雲十六州就此再無收復良圖。悠史君認為北宋並非無能開疆拓土,當時那個時期北宋在北方要應對遼國,西北要應付西夏不斷的騷擾和攻擊,本來用兵就捉襟見肘,再加上太宗北伐失利,給整個宋室帶來心裡陰影,不敢再主動出擊。誠然北宋重文抑武,但不缺能征慣戰的將領,只是朝廷內部不斷鬥爭,每每最初取勝之後,總有意外發生,導致全軍潰敗,土地得而復失。評價宋朝的得失要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仔細分析其中的緣由,不管怎樣趙宋一朝在中國歷史上還是非常好的,總體上看宋朝是可以和漢唐相提並論的。
回覆列表
宋繼殘唐,滅十國,十幾個割劇政權。武力不可謂不強。
但唐後中華動盪百多年,內耗太大,中原王朝失去了對外征伐基礎。個人認為有河西走廊則中華強!
而中原動盪,異族乘機崛起佔據了地利,如燕雲十六州在遼國的手上,開封之北全是平原,遼國鐵騎幾日就可殺到黃河邊,宋朝無地利。西夏佔據了河西走廊,這就是為什麼宋朝在軍事上佔優時還是簽下了“檀淵之盟”,每年進貢50萬。
同時無馬。中國只有河套地區和熱河、東北、外蒙一帶適合養馬,這三處地方都淪落敵手,所以宋朝騎兵少且弱,基本沒有進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