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楚漢之爭,劉邦雖然得掌天下,後世人們卻對他有諸多看法。項羽最後雖然事敗自刎,但是一個英雄之名是當之無愧的。
7
回覆列表
  • 1 # 出現不糾結

    原因有很多方面。從個人上看,項羽比較直,容易得罪人,而事實上確實如此,彭越,田齊,韓信等等都被項羽得罪了,而劉邦處事則比較圓滑,所以天下諸侯大多數成為他的盟友。團隊上,劉邦有漢初三傑輔助,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最後還氣跑死了。地理上,劉邦佔據關中,地理優越,物資豐富。而項羽佔據的山東九郡皆是平原地區,而且還是四戰之地。

  • 2 # 旭明奮力

    在楚漢戰爭中,項羽和劉邦成為了爭奪天下的兩支最主要的力量,最後,項羽被劉邦在垓下之戰中團團圍住,只是帶著少數人馬逃出重圍,到了烏江邊上,最後還不顧隨從的勸告,覺得無言去見江東父老,最後告別了虞姬和眾將士,拔出自己的寶劍自刎,由此成為了一名古今流傳的悲情英雄。深究項羽為什麼鬥不過劉邦,這裡面有很多的原因,主要的有以下因素:

    1,項羽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世家,雖然是家道中落,但是卻保持著貴族的風範。而劉邦出身於一個普通的百姓家裡,自小不管做什麼事,都是不在乎別人是怎麼說的。不像項羽那樣瞻前顧後,怕被別人笑話。這在鴻門宴中就有所體現,本來項羽開始聽從了亞父范增的建議,在宴會中趁機找藉口幹掉劉邦,但是最後還是放跑了劉邦,實際上是項羽害怕如果真的是殺了劉邦的話,會被天下人恥笑,因此最後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在宴會中殺掉劉邦,氣得亞父范增直罵項羽“豎子不可教也”。如果是劉邦的話,絕對不會放過項羽,因為劉邦從來不怕天下人笑話他。所以項羽失掉了一次殺掉劉邦的機會。

    2,劉邦在和項羽的戰爭中輸的多贏的少,但是劉邦每次在戰敗後都重新回到蜀中,然後重新組織起力量來和項羽一決雌雄,劉邦可以說是屢敗屢戰。而項羽在戰爭中總是勝的多,敗的少。經不起失敗,在垓下突出重圍後,本應該是渡過烏江去重整力量來和劉邦決戰,但是可惜的是項羽已經失去了鬥志,再加上貴族的思維又促使他怕渡過烏江後被家鄉人恥笑,死傷了這麼多的江東子弟,對不起江東父老,所以放棄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3,劉邦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善於重用真正的人才。韓信作為當時的傑出的軍事家,最早其實是投奔項羽的,但是項羽卻羞辱他,只是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帳前護衛,韓信主動找到項羽推薦自己,卻遭到了項羽的譏笑,最終導致了韓信的離去,轉而投奔了劉邦,最後將項羽圍困在垓下的正是韓信,用四面楚歌瓦解了項羽軍心的也是韓信。客觀的說,如果是沒有了韓信,劉邦還真的不是項羽的對手,正是劉邦中用了韓信,才一步步地把項羽逼向了絕路。劉邦在用人方面就要必韓信強很多,開始時劉邦也沒有重視韓信,但是當蕭何追回了趁著夜色逃跑的韓信時,劉邦意識到韓信可能真是一名難得的人才,於是虛心地聽取韓信的戰爭之策,最後終於掰了韓信做了大將軍,從此劉邦在韓信的扶持下一步步強大起來,韓信因此和張良,蕭何成為了漢初三傑。所以正是項羽的自負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出自一名普通的農戶家庭,成年後最高當過一個小小的亭長,身上帶有市井小民的狡詐之氣,同時又有識人用人,不怕失敗的英雄之氣。而項羽正好相反,具有貴族極具自負的缺點,這讓他在和劉邦的一次次征戰中輸的是一乾二淨。所以說項羽無論如何是鬥不過劉邦的。

  • 3 # 一隻有故事的蝸牛

    劉邦,武不如樊噲,智不如張良,帶兵不如韓信,後勤不如蕭何。但他知人善任,會籠絡人心,懂人性,善於駕馭人才,讓大家死心塌地的跟他混,他有一大堆毛病,卻有成為領導人的必要素質,所以他成功了。

    項羽,出生貴族,很多方面都比劉邦優秀,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武將,但是他心高氣傲,驕傲自大,甚至看不起劉邦的“小人行徑”,也是他的性格註定了悲劇,他不能容忍手下比他強,且不會用人,導致人才流失,韓信就是其一,而且剛愎自用,本就智力不足,卻時常不聽范增的建議,所以最後被劉邦打敗是有必然性的。

  • 4 # 易眉道神

    劉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項羽剛愎自負,匹夫之勇。好比如在老百姓兩人吵架了,能文的不一定能夠打過能武的。可是把事情放在公眾面前放在更好的層次,讓大家來評判和選邊站的話,相信大家都只相信一個理字。劉邦手舉討伐逆賊的大旗,項羽大喊殺義帝。所以以德服人,得人心得天下。

    項羽進秦都是燒殺搶劫虐,完全為了報復秦皇暴政,

    劉邦進秦都是以禮相待,保留重要文獻,和禮記律法。作為一個經歷過秦皇暴政的百姓來說,你會支援一個殘暴的人來主宰他們的生命麼。?

    作為一個理想為國效力的有志青年我想你一定會支援一個懂得珍惜立法文獻的人掌握王權吧。

  • 5 # 摸金校尉陳錦堂

    這個話題我總結為:項羽失敗,劉邦成功。項羽的失敗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明明手裡有一把好牌,結果被自己打爛掉。比如說,沒能重用韓信,還總是用韓信的胯下之辱來羞辱他,韓信感到羞辱的同時,也使得韓信對項羽失去信心,覺得再繼續跟著項羽也不會再有出頭之日了。項羽其人可用幾個詞來形容: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優柔寡斷,賞罰不明,剛愎自用,昏暗不明。這幾個詞彙用來形容項羽的失敗最貼切不過。比如說項羽手下的將士在打完勝仗後,該論功行賞的時候,項羽總是猶豫不決,不願意給手下人應有的賞賜,在猶豫不決的時候,總是用手撫摸官印稜角,甚至能把官印的稜角摩挲的變成光滑圓潤,都沒能考慮好,那些理應該得升賞的將士心中不平,但是不敢對項羽提出意見,但是心中已經有了積怨。而劉邦則不然,他對於手下人的封賞總是能賞賜到他們的心裡頭,使得手下的將士覺得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是得到的收穫卻是成正比的。久而久之,手下將士對劉邦的擁護就能更加鐵了心。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項羽弒殺了楚莊王,引起各家諸侯的害怕和怨恨,以及不滿。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關鍵時刻,這些人都選擇了幫助劉邦或者對於項羽的失敗選擇冷眼旁觀甚至暗中作梗。

    當然了項羽失敗,劉邦成功,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而歷史也選擇了劉邦。

  • 6 # 史無止境

    項羽,名籍,字羽,生於秦始皇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自刎於烏江。項羽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一名響噹噹的英雄人物。項羽作為秦末起義軍的領袖,代表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勇戰”派。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後,項羽於江東斬殺郡守,舉兵反秦。鉅鹿之戰後,項羽率軍攻入關中,以五諸侯消滅暴秦,威震海內。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仗分天下,冊封十八路諸侯。後來,在與漢王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落敗,含恨自刎。項羽的勇武古今無雙,古人有“羽之神勇,千古無”的評價。他可以說是中華數千年曆史上最為勇猛的將領,“霸王”一詞,也專指項羽。項羽以其短暫的生命,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也為自己寫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話。

    關於項羽的性格,很多人都做過評述,有說項羽嫉妒賢能之士;有說項羽待人恭敬、廉潔;有說項羽太過婦人之仁,不足以成大事。其實這點,我們從項羽捉拿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這件事中也能覺察出來。劉邦太瞭解項羽的性格,所以才說出“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之類的話。如果項羽聽從亞父范增的勸告,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歷史就將改寫。項羽不敢在鴻門宴上下手,劉邦卻敢於撕毀鴻溝和議,最終取得了勝利。所以他真正的失敗不在於有沒有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而在於其性格上的缺陷。即便他殺死了劉邦,依照他的性格,最後也會敗給其他人。

    回到當代,我對項羽的性格總結為:他是一個本色英雄,他表現的是自己的真性情,毫無遮掩,也毫無顧忌,不計利害攸關,也不計成敗得失。這也是為什麼,在成王敗寇的評判標準下,作為失敗者的項羽卻得到了後人更多的讚賞。

    項羽、劉邦,一個是貴族後代,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一個是平民百姓,街頭小混混。孰強孰弱,一目瞭然可為何劉邦最終能扭轉乾坤,打敗項羽贏得天下,坐穩江山呢?一、項羽剛愎自用,劉邦善用人才

    滅秦的過程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但劉邦善於做問答題,他擁有的本事是“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劉邦之所以能笑到最後,還有一個關鍵,就是項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即政治上的幼稚。他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失盡人心。尤其在用人上,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劉邦手下擁有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等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發揮其所長的良將,而項羽連一個范增都沒能好好重用。

    按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的話說:“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

    這就是項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二、項羽鼠目寸光,劉邦志向遠大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劉邦攻進關中,隨後項羽也進了咸陽。在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表現了完全不同的兩面。劉邦不殺子嬰,而是約法三章,不接受犒賞,並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

    當時范增就看出劉邦這個不尋常的舉動,他對項王說:“劉邦原來在沛縣時,非常喜歡錢財、酒肉和女人,現在來到秦皇宮竟然秋毫無犯,能夠有如此大的剋制力,足見他的志向不小,絕對不能小看這個人。”

    但項羽對范增的這一番話不僅沒有重視,而且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如此舉動讓項羽喪失民心。他不願在秦王宮稱帝,而是一門心思要回家,要衣錦還鄉。可見,項羽並沒有一統天下的志向,他所追求的只是佔據一方,稱王稱霸。

    三、項羽氣量狹窄,劉邦豁達大度劉邦出身平民,無名無字,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看似一個大老粗,但其肚量寬廣,敢作敢為。在楚漢戰爭最為關鍵之時,劉邦的部隊準備在垓下與項羽決一死戰,諸侯援軍諸如韓信、英布和彭越都按兵不動,劉邦於是作出勝利後分天下的約定,這讓原本在楚漢之間動搖的彭越和英布更加傾向於漢。所以此番話一出,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為了取得勝利,劉邦忍了暫時的屈辱。日後成功,是否分讓天下,是否依舊作出撕毀鴻溝和議的事情,那另當他論,先取得眼前勝利才是最重要的。項羽在這方面氣量就要小很多,韓信曾這麼評價他說:“項王這人比較婆媽,將士如果有受傷的,他會親自去慰問,並拉著你的手噓寒問暖的,但一旦有將士擁有戰功,卻不願給他們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

    可見項羽雖然在戰場上能鼓舞士氣,可平常的作為並不能完全令士兵信服。

    四、項羽兒女情長,劉邦心狙手辣先說劉邦的殘忍吧,他殘忍到不顧自己的家庭,他在逃跑的過程中就曾經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

    相反,項羽就顯得太過兒女情長了。抓了劉邦的父親,想要要挾劉邦,最後卻又不敢真的殺掉。鴻門宴上,猶豫不決,放走劉邦,終於養虎為患,直接造成自身的敗亡。

    由此可以看出,項羽之敗與天時地利無關,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他重武輕文,有智者而不能用,一心只想以武力統領天下,那麼等待他的只能是失敗。

  • 7 # 遙望燕園

    秦末漢初,天下兇兇數歲,皆因劉項二人爭天下鬧的。

    當時的項羽正年輕,血氣方剛,按理說,完全可以更從容地跟劉邦耗下去。可惜項羽打仗是把好手,治國撫民的本事卻是一般,加上彭越三番五次地搗亂,項羽的後勤漸漸跟不上了。

    項羽無計可施,便約劉邦單挑,一戰決勝負,勝者為王敗者為臣。項羽說,“天下兇兇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項羽直接佔據了道德制高點,將他自己和漢王劉邦定位為“罪人”,是以他二人的權力慾,才使天下百姓經受戰亂之苦,為了快點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他建議二人採用最為公平的一對一單挑,勝者為大。

    此話一出,便已將項羽的劣勢地位和內心惶恐完完全全地暴露出來。

    爭天下並不是某國男人爭女人,哪來的什麼單挑?哪來的什麼決鬥?但凡爭天下者,無不聚一大批能人異士,群策群力,一座城池接著一座城池地打,直到徹底擊垮對手,方才罷休。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打了八年仗的項羽豈能不懂?

    他不是不懂,而是沒法在這個道理下繼續玩下去了,為了破局,他需要找到一個特別的方法,一如他當年陰殺宋義一如他當年破釜沉舟一如他當年大擺鴻門宴。

    一句話,他項羽就是在賭,賭劉邦一時昏了頭,和他項羽單打獨鬥。他深知,劉邦的強項在於戰略和行軍打仗,他項羽的強項在於戰術和行軍打仗,同時擅長單打獨鬥。

    項羽最終賭輸了,劉邦雖然老了,但並不是老糊塗。面對項羽的約戰,劉邦清醒地意識到,他和韓信、張良等人制的戰略已經奏效,項羽已是外強中乾,頂不住了。

    於是,劉邦一句輕飄飄的“吾寧鬥智,不能鬥力”,便把項羽給打發了。此後不久,項羽徹底頂不住了,主動跟漢王劉邦議和,並把劉邦的父母兄弟送歸漢營,急急東歸,東歸途中,被漢王劉邦追上,幾次大戰下來,項羽在垓下糧絕、兵敗、自殺,最後被劉邦以“魯公”的名義安葬。

    回顧楚漢之爭,項羽之所以敗給劉邦,決定性因素應當在於後勤補給,劉邦佔據關中沃土,天下所有大糧倉盡在掌握,又有相國蕭何這樣的人傑為其打理後方,無論劉邦在前線是勝是負,蕭何總能源源不斷地為劉邦提供糧草和兵丁。

    如果佔據關中的是項羽而非劉邦,又或者項羽手下有蕭何這一號人物,楚漢相爭的終局,就算不跟現在的結果完全相反,也可能是誰也勝不了誰,最終實現真正的握手言和。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

  • 8 # 一眼萬年看歷史

    1從歷史宏觀的角度來講,人一定要順應時代發展規律,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國家,為大一統創造了範例。大一統的國家是當時的時代潮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項羽想建立的是一個春秋時期那樣稱霸的政權,項羽像做齊桓公,做一方霸主,而不是統一的皇帝,而劉邦想建立的是一箇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這一核心差異,導致項羽很多地方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比如把國都遷到自己的家鄉,給了諸侯王很多的兵和土地,當諸侯王后來反他配合劉邦的可能。同時經歷春秋戰國之亂,百姓渴望統一和安定,項羽的模式註定會導致諸侯之間的爭端,不得民心。

     

    2從個人角度,項羽出身貴族,尚武而自大,從小是別人捧著長大的,極為自負,對於手下人才不能盡用;一個范增還不能盡信,識韓信之才,確因自大而不用。劉邦,出身基層,從小和最底層各行各業人大交道,所以知道自己的不足,需要人才才能成事,文有張良,蕭何,武有樊噲,韓信,用人並能讓他們彼此互相牽制,非常具有領導的才能。

     

    3 最後戰略戰術上,項羽的模式是覺得誰反我,我打誰。實際也看出了,項羽的胸襟眼界狹隘,不懂得縱橫之術。導致原先效忠他的人人人自危,擔心下一個會不會是自己。加上劉邦從中斡旋,後來彭越、季布、龍且接連離他而去,最後劉邦實現了團結眾人,對項羽的戰略合圍,所以才會有後來的四面楚歌之境地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將動漫情節帶入現實觀念會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