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朗照千江月

    吳三桂雖然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但是無論他做什麼都滅不了清朝,因為從他建立自己的政權開始,就已經註定吳三桂必定敗亡了。

    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確實是一個風雲人物,特別是在軍事上,可以說吳三桂是一個很厲害的將軍,李自成敗亡,清軍入關,都有李自成的身影,所以,此人對清朝是有功勞的。但是,最後吳三桂卻因為康熙的削藩,最後又反叛了清朝,這讓人看到吳三桂搖擺不定。吳三桂造反的時候,選擇的口號是反清復明,這個口號如果一直維持下去,對清朝確實會形成巨大的打擊。

    但是吳三桂並沒有一直這樣堅持下去。剛開始起兵造反的時候,很多漢人都追隨吳三桂,當時吳三桂還是頗得人心的,吳三桂剛起兵的時候,也就幾萬人,可是到他稱帝的時候,人數已經有數十萬了。如果吳三桂不稱帝,即便滅不掉清朝,也會對清朝有巨大的打擊。可是,吳三桂稱帝了,他稱帝的話,“反清復明”就成為了吳三桂私心的遮羞布,人們看出了吳三桂的心思,誰還會跟著他一起賣命呢。

    失人心者失天下,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沒有追隨他的人了,他迷戀權位,此時滅掉清朝已回天乏術。

    即便當上皇帝的吳三桂要做什麼,他也是滅不掉清朝的。清朝到康熙皇帝的時候,已經歷經數代了,此時雖然是年輕的康熙執政,但是他背後是孝莊這個偉大的女人,吳三桂老辣,孝莊也不是吃素的。還有一點就是“地利”因素也註定吳三桂根本滅不了清朝。吳三桂從南方起兵,想要滅掉北京的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先不說吳三桂失不失人心,吳三桂想要滅掉清朝,戰線拉的是非常長的,一個造反的隊伍,如何跟已經穩固的清帝國對抗呢。

    綜上,吳三桂雖然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但是他此舉可以說是最大的失敗,已經建立的這個政權,就讓吳三桂無論做什麼,都滅不掉清朝。

  • 2 # 真誠地看著你

    做不了。反清的人被它殺了,剩下希望安穩的人,然後它又造反打破這個安穩,所以除了它那幫手下,根本就沒人支援它。

  • 3 # 使用者174629721

    速戰速決!吳三桂都打到長江邊了,既然突然想跟滿清媚和來個劃江而治,在長江邊屯兵不前,給了康熙調兵遣將各個擊破的時間。

  • 4 # 紅塵過客甲

    吳三桂只所以滅敗滅亡,無非下列兩大原因。

    其一,政治上,師出無名,沒有一個征服人心的政治綱領口號。因為其無恥叛變及屠殺漢族同胞,更主要的是親手殺死南明永曆帝,更為大逆不道,名聲狼籍,已經被大多教人拋棄,未贏得士大夫階層支援。同時,滿清已入主中原幾十年,基礎已紮實,透過招降納叛及科舉考試,籠絡了一批士大夫集團,為其忠實賣命。

    其二,軍事上,未與"三藩″等反叛集團結成穩定鞏固的政治軍事聯盟,形成烏合之眾,被康熙各個擊破。戰略上,鼠目寸光,缺乏必勝的信心,打到長江邊,沒有一鼓作氣,直搗黃龍,給滿清從喘息機會,乃兵家大忌。歷時八年,終被兵敗身死。八年中,有許多機會,被其輕易放過。

    實際,從吳三桂降清,引狼入室,以及後來其所作所為,吳三桂缺乏政治軍事智慧,缺乏韜略,只是一個軍閥,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一個草頭王罷了!

  • 5 # 歷史的迴圈

    吳三桂,曾經被李自成招降,吳三桂也是想投降李自成的,在這個關鍵時刻,裡自成把陳圓圓搶走了,還在京裡吊打吳三桂的老父親,吳三桂不可能投降李自成了 這個時候多爾袞也使勁的做吳三桂的工作 ,吳三桂只好投降了多爾袞,放清軍入關。清軍佔領了京城,建立了滿清政權。

    吳三桂攻下雲南後,開蕃設府,慢慢的取得了民心,當他權勢達到高朝的時候,又和滿清政府有了矛盾,因為在雲貴,吳三桂想做世襲雲南的平西王,清朝是不可能同意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矛盾也是越來越大,。1673年11月,吳三桂殺了雲南巡撫,起兵造反了 當時,康熙才19歲,小的很,吳三桂發兵勢如破竹,南方大部分地區歸屬了吳三桂。

    在當時的情況下,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導致了大明的死亡,吳三桂為清朝立下了大功,對李自成、張獻中開戰,還誅殺了朱明後裔,殘忍的殺了永曆帝。在漢人老白姓的心裡,吳三桂就是地道的叛徒,劊子手,非常的痛恨吳三桂。但是,吳三桂這個時候起兵造反,還是獲得了人們很大的支援,據資料記載,在清朝官員中有523人投靠吳三桂的部隊。

    當時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吳三桂手裡的兵只有5萬人。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很快部隊就發展到了三十萬 在前明無數文武官員的響應和支援下,吳三桂得到很快的發展壯大,這也是民族的特性,放下內部矛盾,抵禦外敵。而這個時候的清朝兵力不過10萬,而且是沒有戰鬥力的兵 早已經不是當年的八旗兵了。而是一群怕死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兵,甚至只能跟在漢軍綠營後面當督戰隊。這個時候,很多清朝官員滿清貴族都想逃回老家去了,漢人看到了光服漢室的希望了。而康熙很不甘心,但也沒辦法,硬頂著,搏一搏吧。只能頂著打吧!

    這個時候,對於吳三桂來說,拿下清朝就是時間的事情了,然而,事情急轉直下,吳三桂最後兵敗,這主要原因是:

    1.從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根基不牢固

    吳三桂引清兵是被逼無奈,無路可走 只能投降清軍,從小到老,沒有政治主張,所以,跟著他的人大部分都是和他一類的人,看他形勢好,就跟他,不好,就走,沒有堅定的追隨者。

    2.連年的戰爭,老百姓厭煩了

    明末清初連年的戰爭,你殺過來,我殺過去,也使老百姓很是厭煩了,不管誰當皇帝還是自己過好自己的日子的好。

    3.吳三桂關鍵時刻稱帝

    1678年,吳三桂稱帝,吳三桂覺得自己已經這個年紀了,66了,大功也快告成了。吳三桂稱帝后,天下都知道了,士兵很多都不願意了,當時你說的是反清復明,搞了半天,是你自己要當皇帝,是你自己要天下,這個時候,吳三桂失去了很多的民心,很多人就不跟著吳三桂幹了。

  • 6 # 濤說精彩歷史

    我是“濤說亂世史”,我來回答。

    吳三桂很難做到,除非清朝被三藩之外的敵人入侵,聯合打擊;否則的話,單憑三個藩王,還需額外非常多因素,才能成功。

    當時歷史前提下,除非吳三桂實力再強許多,進攻速度快許多,內部再團結許多,發起叛亂的路線再優秀許多、同時掐斷滿清的多處經濟命脈、兵源才可以;清朝再昏庸許多、民眾更支援吳三桂才可以。如果這麼多條件都具備,感覺不像歷史,而是穿越小說了。

    我研究唐史、五代史十國多一些。這裡對比一下,曾經差點滅亡大唐的叛亂——“安史之亂”。“三藩之亂”和“安史之亂”大約都持續8年。但後者比“三藩之亂”規模大很多(曾攻下首都、逼皇帝退位唐室內訌、逼死楊貴妃、席捲大半個中國、擁有北方起兵的地利等等優勢),對中國破壞非常巨大,對中國影響非常深遠。

    但是規模更大的安史之亂,還是失敗了。

    (吳三桂象 ▲)

    “安史之亂”也是早有預謀的叛亂,安祿山、史思明手握北方邊防的三鎮重兵,接近全國精銳部隊的二分之一,14年不曾調動;對比吳三桂,實力要強些。

    而老年唐玄宗沉醉於楊貴妃的溫柔鄉,任用李輔國、楊國忠等奸相,加重斂財,朝政烏煙瘴氣,唐朝,正處在轉折期;對比吳三桂對手,上升期的康熙及臣下,對手要弱些。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起兵,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叛亂速度和進攻非常迅速;對比“三藩之亂”,戰略戰術選擇,相對要優秀些;“安史之亂”攻陷首都長安,唐玄宗逃亡四川,馬嵬兵變,唐肅宗靈武即位;這個時候,唐朝不僅有外患,還有內憂;這個時候的安史叛軍,相對來說要團結一些。安史之亂從北方起兵,三藩之亂從南方起兵;縱觀中國歷史,從北往南是從高往底打,更有優勢;對比“三藩之亂”,可能更具備地利優勢;“安史之亂”起兵時候,有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部分民族支援;對比“三藩之亂”,安史之亂,可能更有外部支援。

    也就是說,一般來看,安史之亂比三藩之亂,更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應該算一個加強版的“三藩之亂”。

    那麼,安史之亂又是怎麼轉折和失敗的呢?

    直接來看,安史之亂的轉折點發生在睢陽之戰。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城市攻堅戰。唐朝名臣,張巡堅守睢陽十個月,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前後大小四百餘戰,張巡以不足萬人之眾,屢敗賊兵,殺傷賊兵十幾萬人,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安史叛一時無法打擊唐朝的南方經濟命脈;而此時,郭子儀、李光弼則趁機收復長安、洛陽。

    睢陽之戰,還是發生在首都長安陷落的情況下。如果吳三桂攻下北京,像幾十年的李自成一樣,他就算成功嗎?我們不難想象,冷兵器時代,如果雙方戰鬥意志堅定,還會有長期的僵持時間。這也就是三藩之亂時,吳三桂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清軍與叛軍,是“在江西吉、袁二州、廣東韶關、永興和廣西梧、潯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圍要地反覆爭奪。”

    再之後,安史叛軍內部也發生叛亂。有人統計,軍事政變奪權,後續發生軍事政變的機率大增。這也就解釋了“安史之亂”或者“三藩之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血親相殘的內訌。

    根本原因,中國老百姓雖然善戰,但是也愛好和平,中國內部不能長期戰亂。我們後知後覺的說,滿清入關以來,基本實行了得當、穩定的政治、軍事、財政制度,根基已牢固;這時吳三桂反清,能取得比安史之亂還大的戰績嗎?

    (三藩之亂 形勢圖▲)

    退一步說,“三藩之亂”打過長江,還有黃河阻礙;打過黃河,中原大機率還有一個清朝時代的“某城之戰”;打到北京,再打到關外,年已74歲的吳三桂,能堅持真麼久嗎?叛軍內部,如果不能一直取勝,還會鐵餅一塊嗎?

    這也就回到了我開頭說的話,純碎按照正史考慮,三藩之亂很難取得顛覆性的成功。除非得具備非常多的偶然因素,讓吳三桂投機成功,但這似乎是穿越小說的題材了。

  • 7 # 歷史不舊

    吳三桂在歷史上是個很招人非議的一個人。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賣了大明,丟了漢族的身份,成為清朝摩下屠殺自己同胞的走狗角色;後又揭竿起兵,舉起反清的大旗,引爆復明的熱潮,卻又想在有生之年過一把皇帝癮,導致反清失敗。被漢人罵、被清人嘲,兩面都不是人,但吳三桂並不愚蠢,其政治智慧不在乎一個利字。引清兵入關可見其政治智慧。崇禎皇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入京護衛。等其走到河北豐潤時,李自成已破北京,崇禎自縊身亡,於是只好退守山海關,觀看形勢。當時清朝多爾袞和李自成都很看重吳三桂,都許以賞賜企圖拉攏吳三桂。於情於理,吳三桂這個漢人還是偏向李自成的政權,雖然李自成政權小農意識重,大局意識不強,軍隊紀律渙散,前景並不明朗,典型的暴發戶心態,但為自己撈取政治權益之時,吳三桂始終還是有一點民族大義的。如果沒有意外,吳三桂會歸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事情壞在一身匪氣的劉宗敏身上,不僅在對前明官員的“追贓大行動”中首先瓜分勝利成果,而且抄了吳三桂在北京的家,囚了其父吳襄,更是霸佔了吳三桂的心頭肉陳圓圓。抄家、囚父、奪妾之仇,讓吳三桂大怒,徹底與李自成決裂,藉助清兵力量來對付李自成,這才有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引清兵入關,斷了漢人最後的希望。

    吳三桂既然倒向清朝,為獲取清朝統治者的信任,大肆屠殺漢人,剿滅李自成殘部,並在西北鎮壓清農民軍和皇室舊部,斬首加屠城政策用漢人的鮮血染紅了其頂戴。隨後又在雲貴、川渝地區繼續鎮壓農民家,而其為表忠心更是殺掉了南明永曆帝,|斷絕了明朝皇室的最後血脈,這在將來反清時讓很多義軍並不信任這個為利益不擇手段的投機者。

    吳三桂對清朝忠心耿耿,揹負了屠殺同胞的千古罵名,但擁兵自重並沒有讓清朝統治者完全信任和放下戒心,獲得的利益也沒有想象中的大。康熙為集權,穩固統治,下令削藩,這削的不僅是王名,更是既得的各種權益,加上聞聽叛亂的康熙下令殺了作為質子的吳應熊一家,讓吳三桂不得不又一次背叛了主子,舉起了反清大旗。吳三桂反清,兵力大概二十萬左右,其它兩藩只是搖旗吶喊,並沒有象吳三桂一樣走投無路真正地用兵力反清。江南本屬於三藩勢力範圍,清兵中的漢兵抵抗並不是很堅決,所以吳三桂一路凱歌,勢如破竹,取得很大的優勢局面。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卻並沒有取得漢人的民心所向,當初殺明皇永曆帝的後患在這裡顯現,真正反清復明的義士認為吳三桂只是個投機份子,而不是一個真正忠心的大明臣子,所以很多人冷眼旁觀,以審慎的態度並不完全或者徹底支援吳三桂。

    如果吳三桂要徹底消滅清朝勢力,並不是沒有機會,那就是重獲民心,獲得漢人的支援,並聯絡上各種反清力量,一舉打過長江去,因為時間留給吳三桂的不多了。

    吳三桂1673反清,其年六十二歲,垂垂老朽,其實已經沒有太多爭霸之心和旺盛的精力,這一點也就影響了以後劃江而治的局面時政策。僅僅三個月,吳三桂佔領廣西、湖南、四川三省,廣東,江西、福建、浙江、陝西等地起兵呼應,大多都是前明降將和李自成、張獻忠、鄭成功和南明餘部,這說明漢族一直都沒接受清朝的統治的現實,而是保持著反清的力量。

    在大好形勢下,吳三桂應該緩稱帝,繼續引導各地的反清力量的起義,以崇禎臨死封的“平西伯”彰顯反清復明的決心,從而重獲漢族民心,彌補引兵入關的罪狀,北伐過長江,直搗中原腹心,將局勢改觀,真正進入以點選面,農村包圍城市的蠶食政策,最終取得全面的優劣。

    可惜吳三桂大局觀還是比較落後,劃江而治,進入相持階段。在復明和自立之間搖擺不定,消極的念頭最終導政謀士出走,民心缺失,戰爭力量分散。等到清兵騰出兵力,逐漸在消耗戰中取得優勢,此時吳三桂大勢已去。1678年,吳三桂建立大周,不知是巧合還是故意,吳三桂取了武則天的周號,這是想學武周新統,自立門戶。但反而使民心更渙散,反清復明的義士離心離德,軍事力量越加薄弱,形勢越加不利。稱帝四個月後一命嗚乎,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

    吳三桂揹著罵名引清兵入關,又因利益揭竿反清,都說明吳三桂是個權勢的投機分子,並沒有漢族的氣節和對大是非的敬畏之心,因此,吳三桂並沒被漢人真正接受,把清兵消滅也就是個夢想而已。

  • 8 # 南北拾芳

    首先他起義的時間就不對了,當時康熙已經即位了,清朝統治已經穩固,滿漢民族矛盾退居其次,如果選擇在順治初年成功可能大一點。再者,他雖然打的是反清復明的口號,卻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帝國,更何況是他殺死了永曆皇帝,名聲極壞,顧即使是真正的明朝遺民也不會跟他一起幹的。總之他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 9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吳三桂這個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梟雄人物。從明朝末年的崇禎繼位後官職就一路上升。但是在1644年崇禎皇上最需要他的時候投降了滿清,並在平定南明反清勢力的過程中大發神威。吳三桂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後親自動手用弓弦勒死永曆帝。因此被滿清冊封平西王,打算永鎮雲貴。吳三桂憑藉大功驕橫跋扈,終於最後玩兒出了格被滿清直接平定。就這樣的人品居然還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繼天子位,建立吳周政權真是可發一笑。滅亡清朝,那是不可能的。吳三桂依然成為人人喊打的落水狗,無論他怎麼做都不可能滅亡清朝。吳三桂其人

    在吳三桂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任何忠誠和信仰都可以拿來作為出賣的物件。從大明末代帝王崇禎皇帝時期透過開武舉科考開始就一路提拔到遼東總兵、平西伯,鎮守山海關。被崇禎寄予厚望當做股肱之臣。當李自成逼近京城的時候。近在咫尺的吳三桂不思勤王救駕,居然坐視事態發展選擇最有利自己的結局。最後吳三桂撕下了自己忠君愛國的虛假人設在李自成、崇禎、滿清之間選擇了滿清作為暫時效忠的物件。這是第一次背叛。

    投降滿清初期吳三桂可能還是怕自己不會受到清朝的重用,所以還留著退身步。在對付李自成的軍隊,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自稱“為君父復仇”。李自成是殺害崇禎的元兇這個不假,但是你都投降滿清了就不用這個來做藉口掩飾自己的行為了吧。此時的吳三桂對南明政權也有聯絡,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這是明顯的騎牆行為,沒有立場,只看利益。真不齒其為人。

    按說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一般見到背叛的物件會比較羞臊和無法面對。可這位吳三桂可真下得去手。當確定獲得了滿清政府的信任的時候,吳三桂露出了醜惡的嘴臉。再也不拿崇禎當幌子的他一路南下直到攻佔雲南開牙建府稱平西王。並於順治十八年以武力逼迫緬甸交出逃進緬甸的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吳三桂為向清廷表示自己的忠心,用弓弦親手勒死了朱由榔。這是第二次可恥的背叛。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康熙元年,捷聞,詔進三桂親王,並命兼轄貴州。

    受封平西王在雲南開牙建府的吳三桂憑藉殺死永曆帝朱由榔的功勞晉親王銜,得以掌管雲貴兩省。接下來由於順治去世(一說是出家),清王朝內部爭奪皇位最後由年少的康熙繼位。此時鰲拜一手遮天,和吳三桂勾結,互相支援。吳三桂的野心進一步膨脹,有了劣徒封疆的野心。從《康熙王朝》中可以明顯看到,平西王可以控制和輻射雲貴、四川、山西、湖南等地。囤積糧草,自己任免官吏。還時時的要求大清朝廷給予糧餉的支援。三藩之用半天下,可見吳三桂更加的驕橫跋扈妄圖讓清政府預設他割據西南的事實。

    當康熙皇帝下定決心要撤藩的時候,惱羞成怒的平西王吳三桂又沒臉的拿起了自己漢人血脈的來說事,企圖忽悠反清復明的勢力加入他的一方為他所用反抗清朝中央政府。這是第三次背叛。他除了自己的利益外沒有任何信仰,這種人怎麼可能成功。

    吳三桂企圖建吳周推翻清朝的失敗的必然性

    當吳三桂感覺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立刻更換馬甲穿上明朝服飾又操起反清復明的大旗團結一切抗清的力量造反。反清復明簡直就是他的道具,說撿起來就撿起來但是也無法避免他的失敗。

    第一、以一隅抵禦全國

    吳三桂雖然能輻射到雲貴、四川、山西、湖南等地,但是他的核心還是在雲貴兩省。我們都知道雲貴一向出產貧瘠,知道現在也是這樣屬於相對欠發達地區。所以即使他儲備再多的糧草隨著曠日持久的戰場的消耗也總有捉襟見肘的一天。而清朝政府可以從華北、江南等富庶地區源源不斷的供應戰爭所需的糧餉。這是後勤方面

    再說軍隊實力,最早吳三桂的在雲貴一帶一直和南明或者抗清勢力做鬥爭。所以戰鬥力很強,而滿清經過成平幾十年八旗戰鬥力是直線下滑。所以在戰爭初期吳三桂一度佔據了優勢。但是當經過戰爭洗禮後,佔據全國大半富庶地區的清政府的龐大戰爭潛力被挖掘出來。軍隊源源不斷的支援前線,吳三桂的軍隊再精銳也是有數的等著17萬軍隊消耗的差不多了,吳三桂除了強行登基稱帝大封文武來刺激最後的潛力了。

    第二、吳三桂稱帝的兩面性

    吳三桂在強弩之末的時候只能透過建國稱帝大封文武來刺激大家的抗清意志。

    可這稱帝有兩面性:一方面固然可以如同飲鴆止渴一般刺激叛軍的鬥志。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快的失去民心。因為一開始造反打的旗號可是反清復明,無論朱家子孫誰當皇帝都可以唯獨吳三桂不行。稱帝只會在他本來就臭不可聞的名聲變的更加難聽。抗清統一戰線徹底瓦解,只剩下吳三桂一支勢力。吳三桂被清朝和反清復明勢力都作為敵視的物件從而更快的向失敗的深淵中滑落。

    第三、吳三桂沒有向真的推翻清朝,只想裂土封王。

    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是滿清的對手。本來就想透過以打促和,恐嚇滿清預設他割據雲貴的事實。可他小看了康熙和孝莊太后,雖然起初孝莊並不贊成立刻撤藩。但是當戰爭打響的時候,大清王朝如同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康熙和孝莊都是著名的人傑,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開打了怎麼可能輕易允許吳三桂裂土封王。

    尤其是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吳三桂註定是他豐功偉績的墊腳石。

    第四、吳三桂年事已高且沒有優秀的繼承人。

    吳三桂倉促造反後,吳應雄作為人質在北京應該已經被殺或者軟禁。所以當吳三桂稱帝僅僅幾個月後去世,繼位的人只能是吳應雄的兒子十幾歲的吳世璠。此時的吳周政權可以說是主少國疑。外有大清咄咄逼人的圍剿大軍,內有驕兵悍將的搶班奪權。吳世璠根本鎮不住這幫驕兵悍將。其實這也賴吳三桂,就他這種沒有底線沒有信仰的上級,下級的驕兵悍將能強到哪兒去?肯定也不會忠心耿耿的輔佐吳世璠啊。因此僅僅三年以後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刎身亡,吳周政權滅亡。

  • 10 # 寒星針

    吳三桂於1673年起兵叛清,1678年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意影象周朝一樣國祚綿長,可願望終究不會實現。無論他怎麼做,都不可能推翻清朝統治。

    從時間上看,1673年起兵,5年時間仍止步於湖南,雖然陝西提督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可是吳三桂自己的嫡系部隊卻沒能打過長江,何談推翻清政府?

    吳三桂最初起兵,打的旗號是“反清復明”,而他在湖南稱帝,正是軍事失利後的一個舉措,以封官許願來鼓舞士氣,同時也想過把皇帝癮。把之前的戰略方針推翻,說明他已經黔驢技窮。

    吳三桂是從雲、貴起兵,佔據湖南和四川。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廣西的孫延齡起兵響應。地盤看著很大,可實力卻比不上清政府。清政府是以舉國之力對付幾個省的叛亂,實力上更勝一籌,更不要說這幾家各有小算盤。

    三藩的屬地,正是清政府消滅南明政權後期的主要戰場,經濟凋敝,人心思定。實力和民心都不在吳三桂一邊,失敗是註定的。無論怎麼調整戰術,都不可能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特種兵軍官在莫斯科酒吧遭毒打,什麼人這麼大膽?普京會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