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鷹航空

    第一呢,對於潛艇而言,一旦出現致命性損傷,最好的辦法還是儘快上浮到水面,這樣能夠保證整艘艇的人員安全。

    第二,如果潛艇受到損傷,喪失了上浮能力,那就是非常苦逼的事情了。

    老式潛艇,只能通知倖存士兵穿戴好潛水具,從魚雷發射管出去。出去之後由於海水壓力的關係,上浮過程必須慢,上浮一段高度就停下一會然後再繼續,否則容易送命。

    新式潛艇,會配置潛艇救生艙,一般融入到艇身內,外形上就是一個大“鍾”形狀,裡面配置有救生用具、飲用水、食品、以及無線電等,人員爬進去之後,救生艙會脫離潛艇而上浮到水面,並等待友軍的救援。這是最舒服的方式。

    還有一些潛艇,沉入深海或者沒有救生艙這樣的情況,那就需要海軍專用的潛艇救援艦的幫助了,透過釋放深潛器,下潛之後在潛艇的艙門處與之對接,技術難度比較高,和航天飛船對接類似,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這一項技術,當然也包括中國。對接之後,艙門開啟,人員就可以爬進深潛器,然後跟隨上浮獲救。

    總的來說,潛艇一旦失去浮力,那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深海救援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見潛艇兵也是風險比較高的職業。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 2 # 冰雹藍天

    潛艇一旦在深海被擊毀,可以說艇員基本沒有生還的希望,逃生只是一種傳說。但是如果是在下潛深度較淺的區域,潛艇艇員還是有一線生還的希望的。

    我們就假設題目中的問題時是潛艇是在下潛深度較淺的區域被擊中的,此時艇員就要迅速按照訓練中的那些動作和要求進行逃生,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迅速採取潛艇上浮的應急措施,此刻這是最為關鍵的。

    第二、如果可以,立即發出求救訊號,並釋放浮標用以指示位置。

    第三、如果潛艇已沒有可能上浮,那麼此時要迅速組織艇員按照訓練要求透過魚雷發射管爬出,靠自己努力上浮至海面。

    第四、人員要保持沉著,切不可慌亂,即使是在潛艇快去下沉之際也要如此,否則一切逃生的希望就都沒了。

  • 3 # 環球快資訊

    答:自潛艇誕生之日起,水下逃生就成為重要研究課題,隨著潛艇各方面技術日益完善,潛艇水下逃生裝備與方式也日益豐富。

    總體上,潛艇水下逃生裝置分成兩種型別:中淺深度逃生裝置與深海逃生裝置,這主要以潛艇下潛深度來分。中淺深度逃生裝置產生較早,發展也比較充分,一些比較詳細且可信的材料記載大致產生於19世紀末,當時德美兩國潛艇研究人員都曾設計出一些簡易中淺深度逃生裝置,但由於美國海軍反對裝備潛艇,所以當時德國潛艇相關逃生裝置發展更勝一籌,也基本奠定今天潛艇中淺深度逃生裝置發展主基調,即壓力艙配個體減壓裝備。具體操作是一旦潛艇被攻擊或因故障失去上浮可能則所有人員集中到壓力艙,壓力艙高壓短暫抵住海水灌注然後所有艇員換上減壓裝備,依次從壓力艙逃生。早期所設計減壓裝備往往比較重,這是為控制上浮速度以避免倖存艇員肺部受到不必要傷害。此後壓力艙的設計和個體逃生裝置設計都大大進步,但總體上中淺深度逃生裝置主設計基調尚未出現明顯改變。

    深海逃生則是隨著核潛艇產生而產生,由於核潛艇極大重新整理潛艇下潛深度,原有逃生裝置設計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於是海軍強國們紛紛開始設計具備自身特點的深海逃生裝置,其中以美蘇兩大國設計最為出彩。蘇聯深海逃生裝置最為簡單粗暴,直接在原有基礎上設定加大版壓力艙,只不過當倖存艇員換好裝備後再引入海水回灌,利用海水平衡艙內壓力,之後艙頂開啟,艇員可逃出昇天。

    美國方面則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在潛艇內部設計由電子系統自動控制合金閘門,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會自動隔離,除底艙外都可得到安全隔離,隔離區內有逃生必備物品與通訊器材,艇員可自由選擇等待救援還是自主逃生。

    然而,無論怎樣發展都無法降低潛艇事故傷亡率,美國長尾鯊號與俄羅斯庫爾斯克號都是鮮活例證,所以潛艇逃生依舊是各國海軍重要課題之一。

  • 4 # 思遠防務

    通常情況下,如果是潛艇在水下交戰狀態被擊毀,那麼潛艇內艇員逃生的可能性很小。不過即便如此,潛艇兵的逃生自救科目訓練依舊是潛艇日常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悉,外軍潛艇兵關於逃生自救科目的訓練長達8個月甚至超過一年。如果從潛艇自身自救的角度來看,潛艇一旦遭受攻擊受損,那麼為了確保安全必須立即排除故障上浮至安全水域。然而在實際作戰中,交戰狀態下是很難要求潛艇官兵遇到危險就立即上浮放棄作戰的。潛艇自身最大的屬性和優勢就是水下隱蔽,所以遭受攻擊的潛艇一定還是選擇下潛靜音潛航。

    通常情況下,潛艇艇員逃生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發射管逃生,簡單說就是透過魚雷發射管逃生,艇員進入魚雷發射管,隨即注水,當內外壓力一直時開啟魚雷發射艙,此時艇員離開發射管逃生。第二種是快漂逃生,艇員穿上特製的“快漂服”,依靠裝具快速上浮,脫離險境,因為傳統的脫險方式必須要考慮快速減壓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所以上浮過程必須相對較慢,這對艇員攜帶氧氣的能力是很大的考驗。而身穿“快漂服”則可以迅速上浮至水面,大大提高生存的可能性。

    第三種是救生艙和救生鍾逃生,就是進入潛艇自身的救生艙和救生鍾,原理大多類似,大部分潛艇都設有救生艙,不過容積相對較小。有的潛艇會在前部和尾部分設兩個逃生艙,不過說實話,潛艇上指望逃生艙、自救逃生真的是意義不大。

  • 5 # 小小的人兒7827821

    潛艇被擊毀或進水破損棄艇時的逃生是艇員訓練的重要科目之一。不管是外軍還是我軍,都是貫穿整個職業生涯的訓練。艇員逃生國內外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自救逃生,這是最普遍的逃生方式。在潛艇坐沉海底或失去動力和上浮能力時,艇員利用魚雷發射管進行逃生。人員先穿戴好呼吸裝備,開啟魚雷發射管內蓋,人員進去後關閉後蓋,管內注水增壓,當達到與外界海水壓力相同時,開啟前蓋,把應急浮標纜繩推出發射管並漂浮到海面,人員出管後沿著纜繩上浮,並根據纜繩上的繩結依次暫停減壓(減壓很重要,國內外都有很慘重的教訓)。直至上浮至海面。浮標會發出燈光及無線訊號,人員等待救援。

    救生鍾救援,是利用救生鍾與潛艇出入口進行對接,人員進去救生鍾,救生鍾脫離出水。依次反覆,直至人員全部獲救。

    潛艇救援艦救援。利用救援艦把潛艇整體調離出水,從而使人員獲救。

    就目前的技術來說,幾種逃生方式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水深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畢竟人體本身所能承受的壓力太小。

    所以,潛艇的救援與逃生一直是世界上無法完美解決的課題。

  • 6 # 每日點兵

    潛艇救援分為兩種,自救脫險和外界救援。

    先說第一種,自救脫險其實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將艇員的單獨逃生和集體逃生合二為一了。單獨逃生主要有三種方法,分別為減壓脫險法、自由漂浮法和快速上浮法三種。受制於海水水壓對人體的影響,單獨逃生對深度有著明顯的要求。目前,採用單獨逃生方式,並且成功的最大深度才183M。受制於成員心理活動、海洋生物的侵襲、寒冷的海水等方面的影響。單獨逃生方式具有相當大的危險性。集體逃生方式主要是使用潛艇上常備的漂流救護艙實現逃生的。雖然漂流救生艙在各位眼裡是相當美好的,但會破壞潛艇耐壓殼體的連續性和增加潛艇重量,故很多潛艇還是沒有裝備。

    當今世界的潛艇救援器材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救生鍾,另一種就是深海救援器。救生鍾誕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它是一個可承受內、外壓的圓筒型或球形結構的艙室,有一到兩名操作人員。救生鍾本身無動力,由水面母船的絞車吊放到失事潛艇的對接平臺上,透過調節壓載並在潛水員的幫助下與失事潛艇實施對接,可以一次搭載6至8名艇員。1935年5月,美國“斯闊露絲”號潛艇沉沒於73M深的海底下,美國用救生鍾挽救了33名艇員。1988年8月,秘魯海軍的“帕克查”號潛艇沉沒於40M的海底,救生鍾拯救了22人。雖然救生鐘的技術難度不高且成熟,並且投入的資金不高,但還是有缺陷的。一來時救生鍾本身無任何動力,必須依靠救援母船的絞車動力和精準定位,如果救援母船定位錯誤,很有可能會浪費時間。二來是它的容積相對於深海救援艇來說小很多,不能最快的撤出全部船員。

    深海救援艇實際上是一個以蓄電池提供動力,人工操作的可在水下機動航行的小型潛水裝置。該裝置可在大深度下對失事潛艇艇員進行集體脫險求生。當今世界已經有多個國家裝備了深海救生艇,如前面講到了LR7,它的最大救援深度可達475M,每次可營救10名成員。除了英國還有瑞典、義大利、日本、俄羅斯、中國等國擁有深海救援艇。

  • 7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潛艇一旦遭到攻擊損傷不能上浮,那麼潛艇內的人幾乎不可能逃生。所以潛艇兵在二戰時期陣亡率最高的兵種。在水面上被擊中還有足夠的時間逃生

    因為潛艇的交戰都是在公海,而公海的深度一般都會超過200米,潛艇進入攻擊深度約為水下10以內,潛艇被發現後唯一能做只有下潛躲避攻擊。但是因為水的不可壓縮性,深彈只要在潛艇附近爆炸透過水來傳播到艇殼,就有可能對潛艇造成破壞。

    一旦潛艇被擊中喪失了動力和上浮能力,那麼基本上可以宣告這艘潛艇完了。但是如果在淺水區域(100以上),仍有機會逃生。但是難度特別大,因為水下50米到水面的壓強差,在上浮時沒有把肺裡的氧氣完全排出,也會在這個壓強差也會要了你的命。所以基本上各國的海軍潛艇兵的待遇是最高的,因為他們的危險性是最高的。

  • 8 # 瘋狗的輕武

    有潛艇逃生服啊,這玩意可以從魚雷發射口出來,但是理論上不能超過200米深度(實際上只測試過80米逃生)因為太軟,所以要是深海的話...還是和潛艇一起沉了吧,至少死的比較有尊嚴

    還有逃生艙,當然容納的人不多,估計還是有很多人會和潛艇一起沉掉

  • 9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潛艇在交戰中如果被敵人擊毀,其實多半會因為水壓的原因當場完蛋,水兵能存活下來的很少,更別提逃生了。

    但也不是沒有例外,某些情況下,潛艇遭遇毀壞後,恰好水深不算太深,且離海床較近,水密隔艙又沒有遭受到太大的損傷,那麼人員完全有機率活下來。只是這時候他們被密封在潛艇中,也沒有什麼好辦法逃生。

    潛艇通往外界的路線一般只有指揮台那裡的艙蓋,或者按海軍的說法叫“艦橋”。有辦法能啟動魚雷發射管的話,魚雷倉也可以通往外部。所以,萬一被壓在出事的潛艇裡,又遭遇多處進水的問題,幾乎可以與死亡劃等號。

    當然,也不是完全死路一條,某些型號的潛艇上設定了“逃生器”,可以透過逃生器逃生。

    這些逃生器一般就是潛艇上專門設定的一些艙段,在不太深的水裡,潛艇成員如果足夠幸運,可以透過逃生艙讓自己躲開水壓,浮到水面。

    二戰中,英軍一艘名為珀耳修斯號的帕提亞級潛艇就誕生過逃生器成功逃生的案例,一名名叫開普斯的司爐兵在潛艇遭遇危險時,透過逃生器從距離水面52米的水底逃生。與他一起的另有3名傷兵,但那三名傷兵都沒能成功浮出水面。

    俄軍失事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上也配有專用逃生艙,而且比英國二戰時的更好,但艦上官兵沒有一個能夠逃生,皆因為水深過深,且逃生艙被卡死。

    除了逃生艙外,還有抗壓服逃生裝置,上圖就是我軍潛艇兵的單人逃生服。

    冷戰時其實蘇聯人就已經發明瞭這種潛艇逃生服,使用方法是:1.摸黑穿上衣服。2.找到魚雷倉。3.爬出去。

    透過魚雷發射管逃生可不是件簡單的時期,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對人的心理素質也要求很高。

    逃生服上配備了自動充氣的氣囊,可以在進入海水後迅速將人拖到水面。但再此期間,需要忍受巨大的水壓。如果水壓過大,那麼理論上可以透過逐步增壓的方法讓人適應,但這只是理論,現實中很難有這樣的條件。

    所以,還是寄希望於潛艇不要被擊沉吧。

  • 10 # 小魍魎1

    如果潛艇在交戰過程中被敵人擊毀裡面計程車兵如何逃生:看到這個問題首先讓人想到的是2000年的俄羅斯潛艇庫爾斯克號爆炸沉沒事件當時船上118人全部遇難,當然這不是戰爭情況下被敵人擊毀而是自身發生的安全事故。這是進入本世紀以來最大的潛艇安全事故。潛艇在設定之初都會考慮到裡面船員的逃生需求,一般的潛艇都會設定有一到兩個集體逃生艙以及部分逃生通道,以庫爾斯克號為例,為什麼發生爆炸到最後沉沒哪怕有救援力量已經到場的情況下還是沒有人逃生成功?我覺得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爆炸太猛烈導致整個潛艇的生存環境在極短情況下喪失,沒有空氣只有爆炸和產生的有毒氣體以及管進來的海水。潛艇發生嚴重的變形導致後面的救援工作不能展開。這裡說的只是在自身發生安全事故還有國際救援的情況下船員仍無一倖免。那麼在戰爭情況下而且是已經到了攻擊敵方潛艇情況下說明戰爭已經不是低強度對抗。已經發展成兩個國家之間的全面戰爭,能夠攻擊潛艇的要麼是對面的軍艦要麼是對面的潛艇,相互攻擊已經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情況,是必是往死了打,直到徹底把你摧毀才能保證我的安全。擊毀和擊傷是兩個概念,潛艇發現敵軍發射了魚雷如果躲不掉擊中爆炸,重型魚雷戰鬥部有差不多一噸,爆炸的威力可想而知 還是在水裡 肯定會把潛艇撕裂變形 但一般都不會只發一顆魚雷 不把手上的魚雷打出去難道還等你打過來的魚雷打中我了殉爆嗎?短時間潛艇被摧毀裡面的船員逃生的機率幾乎為零,哪怕有僥倖坐上逃生艙逃的,敵人發現了也會擊毀,誰知道你浮上來的是什麼東西?炸彈魚雷還是救生艙,哪怕知道你是救生艙,戰爭都到這種地步了。潛艇都擊毀了也不在乎多這幾個人了.所以 如果潛艇在交戰過程中被敵人擊毀裡面計程車兵如何逃生?在深海的有機會做上大型的集體求生艙,如果深度不超過100米個人可以嘗試從求生通道逃生.前提了潛艇被擊毀了這些還能還有機會使用的話。

  • 11 # 草莓加糖

    我們都知道潛艇需要下潛到海平面幾十米甚至幾百米一下,如果潛艇在水中被擊毀或者是執行出了問題,艙內人員就需要逃生。不過,關於如何從在水下被擊毀的潛艇中逃生,還需要艙內人員依據情況採取不同的逃生方法。 首先,我們要依據潛艇下潛的深度進行不同逃生方法的分析。如果是在較淺的深度,比如潛艇是在距離海平面幾十米的深度被擊毀或擊壞,那麼艇內人員可以人工修復漏水的地方,將潛艇密封起來,依靠海水的浮力讓潛艇慢慢升上海平面。如果是在深海中,例如潛艇在幾百米的水深中,當潛艇在交戰中有損壞時,艇內人員不能直接棄艇而逃,因為在海水中,一個人下潛的深度越深,那麼他所需要承受的壓力便會越大,如果艇內人員在潛艇遭受損壞時直接棄艇而逃,那麼他的身體會受到嚴重的損害。 在深海中,一般有兩種對收到損傷的潛艇的艇內人員的救援辦法,第一種辦法是依靠外援,即特殊的救援裝置來對被困艇內的人員進行救助,不過這種方法不僅費時而且費力。外援救援裝置的體型較為龐大,因此,它們必須要靠大型的船隻將其運送到潛艇被困的海域才能實施救援,我們並不能事先預知潛艇會否被困在海中,因此,當我們得知潛艇被困的時候,並不能及時地趕去救援,因為我們還要將救援裝置運送過去。 在深海中還有一種救援方式,不過這種救援方式並不依靠外來援助,而是依靠自身的裝置。不少國家都在致力於潛艇自身的救援裝置開發。例如,在潛艇的雙翼加裝可以增加其浮力的物品,以及在潛艇的動力艙加裝緊急動力發動機,從而讓潛艇能夠在遭受損傷的情況下能夠浮出水面,讓艇內人員獲得救援。

  • 12 # 兵器蝦侃侃

    潛艇要是在海洋裡被擊毀,可以說艇員能逃生的機率是很低很低的。即便是事前設計有很多幫助艇員逃生的方法,但實際潛艇遭受攻擊受損後,真正能用得上的機率也很少。所以當潛艇兵的風險是很大的,隨時要面臨著葬身海底的危險。

    而各國為了在心理上給潛艇兵一個安慰,就像鋼盔即便戴了也擋不了子彈,但可以給人安全感一樣。所以各國對於潛艇逃生,在製造時也設計了很多方式。這些逃生方法五花八門,管不管用只有用到了才懂,我們來了解下。

    首先潛艇受損後最好的逃生方法就是要儘快上浮,因為潛艇上浮到水面後,不管是對人員逃脫還是外部救援都十分有利。而潛艇的上浮下沉主要是透過控制沉浮箱中的注水情況來實現的,當潛艇上浮時,主沉浮箱的水口需要開啟,並且向主沉浮箱中注入壓縮空氣以將箱中的水排出從而減小重力。所以潛艇能順利上浮的關鍵是沉浮箱,要保證這個部位沒有遭受損壞。

    不過在戰時潛艇上浮也基本意味著投降,這一做法雖然能保全艇員的生命,但上岸後的恥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些榮譽感強烈的軍人是不會要求上浮的,即便同潛艇一起墜毀海底他們也堅決不苟且偷生。

    而如果沉浮箱損壞不能讓潛艇上浮了怎麼辦呢?那麼就只能立即止損或者棄艇逃生。止損一般都是應對一些較小的傷害,像小範圍進水、漏氣等,而大範圍進水根本就堵不了的,這時就只能捨棄損壞的艙段,並緊閉好其他艙段,然後再決定是就地等待救援還是棄艇逃生。

    而各國對於達到棄艇逃生的條件要求也不太一樣,像美國海軍就規定,出現下述險情才可以考慮逃生:進水或起火且無法控制;二氧化碳的濃度接近6%,並仍在增高;氧氣濃度接近或低於13%;失事潛艇內部的氣壓達到1.7個大氣壓力之前、且救援不能有效進行時;200米是失事潛艇艇員能夠自主逃生的最大深度,超過這一深度只能採取外援救生。

    所以棄艇逃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畢竟稍有不慎,出艇後還會面臨更大的危險。那麼如果真要棄艇逃生,艇員是從哪裡出去呢?一般來說都是從逃生艙口或者魚雷發射管中鑽出,但鑽出的方法也很講究,不可能艙門一下全開啟,然後一群人蜂擁而出,這樣做所有艇員會立刻藏身海底。

    正確操作是先開啟後密封蓋,然後逃生人員穿戴好呼吸器、抗壓服、救生浮標等裝備進,接著關閉後密封蓋,並注入海水和壓縮空氣使內外壓力平衡。最後再開啟前密封蓋,人員鑽出順著拴在救生浮標上的浮標繩緩慢上浮。切記是緩慢上浮,不能操之過急,因為作用於人體的海水壓力減壓得太快,會讓上浮的艇員得一種致命的“減壓病”。

    如果逃生艙口或者魚雷發射管受損或者堵住了怎麼辦呢?各國海軍經過多年研發,目前在大多數現代化潛艇上都會配備有可脫離式的漂浮救生艙,這一救生艙一般設定在耐壓指揮台圍殼裡。而像有些噸位較大的潛艇,如俄羅斯的颱風級核潛艇就裝備了兩個這樣的漂浮救生艙,可容納所有艇員一次性逃生需要。

    不過萬一連救生艙也受損了怎麼辦呢?那就只能乖乖的待著等待外部救援了。但話也說回來,要是在雙方交戰過程中,能等來及時救援希望是有點渺茫。而如果不幸中的萬幸等到了救援該如何施救呢?大體有兩種方法。

    第一就是採用深潛救生艇施救,深潛救生艇先要確定失事潛艇的方位,並且要找到事故潛艇救援逃生艙口的位置。然後再與該艙口進行對接,對接時要保證兩個艙口的水密性。接著利用電磁線圈將深潛救生艇牢牢的固定在失事潛艇上,再著排幹深潛救生艇對接艙內的海水,調整好兩艇之間的氣壓,最後才可以開啟逃生艙蓋轉移人員到深潛救生艇上。

    第二利用救生鍾裝置救援,這種方式比較簡單實用。具體操作是,由水面艦船攜帶到失事潛艇的上方,利用絞索把救生鍾放到失事潛艇上,並與失事潛艇的逃生艙口對接。然後也是一番排水、均壓的操作,艇員轉移至救生鍾內,最後水面艦艇把救生鍾起吊到救援艦船上。

    這兩種救援方法說起來並不複雜,但實際操作起來也是困難重重,因為要考慮到潛艇的受損情況,特別是潛艇逃生艙口的損失情況,還有海底洋流、深度等因素。所以潛艇深海救援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救不救得上來,運氣的成份很大。

    綜上所述,潛艇救援逃生對於各國海軍來說仍然是個歷史性難題,在和平年代多次的潛艇深海救援中,基本上都是以失敗告終。在和平年代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在戰時能救上來的機率有多低。所以要想艇員安全,最好的就是避免被擊中,不然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 13 # 陶清流

    能,擊中不等於擊毀擊沉,完全有能力浮出水面獲生,排除海水壓力的影響也有可能人員從出口浮出水面,哈對潛艇不是很瞭解,從理論上說能獲生。

  • 14 # 土味鑑定

    答:自潛艇誕生之日起,水下逃生就成為重要研究課題,隨著潛艇各方面技術日益完善,潛艇水下逃生裝備與方式也日益豐富。 總體上,潛艇水下逃生裝置分成兩種型別:中淺深度逃生裝置與深海逃生裝置,這主要以潛艇下潛深度來分。中淺深度逃生裝置產生較早,發展也比較充分,一些比較詳細且可信的材料記載大致產生於19世紀末,當時德美兩國潛艇研究人員都曾設計出一些簡易中淺深度逃生裝置,但由於美國海軍反對裝備潛艇,所以當時德國潛艇相關逃生裝置發展更勝一籌,也基本奠定今天潛艇中淺深度逃生裝置發展主基調,即壓力艙配個體減壓裝備。具體操作是一旦潛艇被攻擊或因故障失去上浮可能則所有人員集中到壓力艙,壓力艙高壓短暫抵住海水灌注然後所有艇員換上減壓裝備,依次從壓力艙逃生。早期所設計減壓裝備往往比較重,這是為控制上浮速度以避免倖存艇員肺部受到不必要傷害。此後壓力艙的設計和個體逃生裝置設計都大大進步,但總體上中淺深度逃生裝置主設計基調尚未出現明顯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修需要哪些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