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礪劍堂

    馬謖是襄陽人,他以前所活動的地方也大多是在長江流域,這就使得馬謖在其統軍作戰的經歷中對於安營紮寨的考慮偏向於高處紮營,防止營地被洪水淹沒。當初關羽水淹七軍就是因為北方將領紮營的時候沒考慮到水勢的問題在窪地紮營才被關二爺得手的。馬謖也一樣。他在乾旱的西北地區紮營的時候卻依照南方多水網地區的經驗,那紮在山上被人斷糧斷水也就不足為奇了。

  • 2 # 笑看三國風雲

    套用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來談論馬謖是非常合適,沒有經歷過實際經驗檢驗的理論終究不能夠認為是正確的。而馬謖把軍隊駐守在山上,從理論上計算是對的,但是實際操作確實不正確的,他沒有正確的理解這次戰役中他真正目的,因此馬謖在山上紮營是沒有道理的。

    馬謖的任務。

    諸葛亮給予馬謖的任務非常清楚,就是駐守街亭擋住張郃大軍前進,只要完成這個任務就是勝利,至於傷亡從來不是需要考慮的,哪怕馬謖拼光了所有的部隊,只要擋住了張郃就算完成了任務。

    馬謖錯誤的理解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也許是諸葛亮本人沒有向這個新人講清楚本次戰役的根本目的,那就是為了接應南安、天水、安定郡的反叛,同時奪取隴右五郡,如果這次戰役到達了目的,那麼就可以俯視長安,在戰略上佔有主動權。

    一言蔽之,馬謖的任務就是阻止張郃的援軍,而諸葛亮率領的部隊才是主力,馬謖只需要策應諸葛亮的行動,不需要馬謖去擊敗張郃。一旦張郃擊敗馬謖,就會導致諸葛亮腹背受敵,功歸於虧。

    馬謖的有利時機。

    如果按照諸葛亮的安排,馬謖據城防守,對抗張郃的部隊還是有成功希望,以諸葛亮小心謹慎的處事方式,這麼關鍵而且重要的事情交給馬謖去做,如果沒有成功的把握,諸葛亮也不會冒險的。

    第一,委派副手王平。

    王平雖然跟隨劉備比較遲,但是為人正直,作戰勇敢很受劉備和諸葛亮的欣賞,因此王平被委任無當飛軍的第一任指揮官,雖然人數只有一千人,但是這是屬於那個時候的特種部隊,作戰異常彪悍,後來在馬謖失敗後,他們能夠全師而退不是沒有道理的。

    有了王平的協助守城,馬謖是如虎添翼。對於馬謖來說,正面對戰比較危險,但是守城還是有餘的。

    第二,高翔領軍居左作為羽翼。

    只是王平輔助,諸葛亮還不放心,就另外委派了高翔率領了一支部隊在街亭以左的列柳城接應馬謖,如果馬謖出現危機,這樣就可以從左面接應馬謖,以減輕馬謖的壓力。

    第三,魏延在街亭的右側山谷接應。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諸葛亮還派了大將魏延率領一支部隊在街亭的右側街亭接應馬謖,以策應街亭守軍,防止他們腹背受敵。

    馬謖其實擁有的時機還是相當不錯的,左右都有人接應,自己只要全心守城,確保城池萬無一失,可以有效減輕馬謖守城壓力。

    馬謖採取的措施。

    情況不是按照諸葛亮想要的方式走,馬謖認為左右側翼有人保護,如果自己還縮在城池裡面被動的抵抗,他就無法取得更大的勝利。在他的想法中,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置死地而後生才是最好的進攻;固然蜀兵人數比張郃要少,戰力比他們差,但是把他們放在絕地上就可以激發他們死戰的勇氣,馬謖的想法很好,但是張郃是名將,不按照常理出牌。

    第一,張郃的戰術方式。

    看到馬謖把兵力全部搬到山上紮營,作戰經驗豐富的張郃當然不會立即仰面攻打山上的蜀軍,蜀軍山地作戰可不是善茬。張郃首先佔據交通要道街亭,然後將上山的所有的要道封鎖,接著挖斷所有的水源導致山上的蜀兵沒有水喝,同時派兵阻隔左右兩側的援兵,至此馬謖成了甕中之鱉。

    張郃以被動變為主動,現在輪到馬謖著急了,不得不向山下堅固的柵欄進攻,一個來回下來,蜀兵士氣大跌,守又守不住,攻又攻不下來,達到了張郃的預期。

    第二,馬謖的指揮。

    馬謖是一個新人,以前沒有指揮過軍隊,在軍隊裡面也沒有嫡系部隊可以調動,來到這個部隊首次作為指揮官,上下之間沒有形成完全服從的狀態。遇到這樣危急時刻,馬謖需要屬下捨生忘死的衝鋒和無條件的服從,但是處於慌亂的部隊已經不受馬謖的控制。指揮官的威嚴完全蕩然無存,沒有辦法約束部隊恐懼的心理,從而導致全軍潰散,一鬨而散。

    在面對張郃這樣的臨陣經驗豐富的名將,馬謖最好的方式就是據守街亭以左右兩翼為掩護,互相呼應以確保拖住張郃的大軍,這樣才能夠讓諸葛亮的主力部隊完成任務,這才是馬謖的主要任務由此可見馬謖在山上紮營是沒有一定的道理。

  • 3 # 京華新媒體

    兵法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兵者,詭道也。兵無常勢,隨機應變。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赤壁之戰後他們就跟隨劉備,後來馬良輔助關羽,他和趙累都是很好的參謀,奈何關羽剛愎自用,最後兵敗被殺,二人也是如此。很是可惜。

    馬謖,一直跟著諸葛亮當參謀,出謀劃策還是可以的。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曾經告誡過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後來諸葛亮南征,馬謖說攻心為上,七擒孟獲,終於平定南方。

    第一次北伐前,也是馬謖出主意,散佈司馬懿要造反,被解除兵權,諸葛亮這才出兵北伐。而且出師很順利,連得天水等三個城市,還受降了姜維。為了讓馬謖立軍功,派王平為副將,讓馬謖在街亭當道紮營,抵擋魏軍。

    馬謖抵達街亭後,覺得當道紮營不如屯兵附近山上,讓王平山下接應,居高臨下,更容易守住街亭。如果不是張頜統兵親自來攻打的話,還真有可能守住街亭。張頜文武雙全,諸葛亮都害怕他,被張頜打敗也正常。即使當道紮營,張頜也有能力把馬謖擊敗。

    也許只有讓魏延親自把守住街亭,才有可能守得住。有一下幾個原因:

    1、當時劉備打下漢中,只剩下一片荒蕪的大地。居民基本全讓曹操遷走,一片狼藉。劉備卻任命魏延駐紮漢中,封為鎮北將軍,大家都懷疑劉備這個決定,當時在魏延有生之年,漢中穩如泰山,沒有一寸土地丟失。而且,當時劉備曾問過魏延,如果魏兵來犯,卿當如何?魏延回答的也很霸氣:如曹親領大軍而來,吾當拒之。如偏師來犯,我當吞之。豪氣沖天。(漢中之戰,也是魏延彎弓射箭,擊中曹操門中,牙齒都射掉幾個,要不是眾將拼死相救,有可能就被魏延幹掉了。這也是造成曹操撤軍的原因之一。)

    2、後來諸葛亮北伐時,曾派魏延親自帶兵到隴西大迂迴作戰,結果魏延大獲全勝。被封官加爵,假節,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魏延獨自帶兵打仗的能力很強,諸葛亮處處掣肘,任人唯親,一直在打壓魏延。數次北伐無功而返,也很說明問題。如果當時聽魏延的話,出兵子午谷,也許就是不一樣的結果。

    總之。諸葛亮和馬謖都是被高估,魏延文武雙全,是被嚴重低估的一員大將和統帥。甚是可惜!而且,諸葛亮死後,他也沒有背叛蜀國,只是覺得讓楊儀當接班人不適合,才有的後面被殺而亡。

  • 4 # 一梭煙雨江湖行

    諸葛亮給馬謖的任務是打一場畫地而守之的阻擊戰,守住街亭要道,不讓魏軍援兵透過街亭增援隴西。就象林彪給程子華的任務,“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 ,不要求程子華打敗侯鏡如兵團,只要程子華的阻擊部隊給進攻錦州的東北野戰軍爭取時間。

    馬謖棄城上山讓開大路,這已經失去了阻擊戰的價值,張頜完全可以留下一萬騎兵警戒街亭路口,主力火速趕到諸葛亮大軍背後。就象林彪主力突然遇到侯鏡如兵團增援到錦州城下,林彪能不殺程子華?馬謖沒有固守街亭,而是把軍隊拉到山上,他已經違抗了諸葛亮守街亭任務,已經輸了。

    一些人認為諸葛亮應該讓魏延或者趙雲這些猛將守街亭,其實諸葛亮就是擔心守將太猛會恃勇鬥狠,不能安心堅守,例如主動出擊用一萬步兵進攻張頜五萬騎兵。這種打法即使關羽、張飛、馬超都在都是必輸無疑,步兵正面進攻不是騎兵對手。

    一萬兵力並不少,曹操被呂布襲破兗州時只有一萬兵馬,曹操守官渡陳壽也說兵不滿萬,曹操奔襲烏巢只有五千兵馬,關羽敗退到夏口也是一萬兵馬。讓馬謖用一萬兵馬拖住張頜五萬騎兵,而不是要馬謖擊敗張頜,並不難。

  • 5 # 新城鎮居民

    馬謖在街亭上山紮寨我覺得毫無道理!不知道當時馬謖想到的是哪個兵法典故。

    事情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出征北伐,魏國雍州各郡防備不足無力抵抗諸葛亮大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風投降。魏明帝曹睿親自督師長安,意欲收復三郡,地圖顯示要收回南安和天水兩郡必須經過街亭,因此雙方在街亭大戰在所難免。

    諸葛亮派王平馬謖堅守,坐等魏軍司馬懿張合來攻。馬謖紮營山上,王平紮營山下平地互為犄角,如若一方被攻另一方從背後殺出,把對方合圍。理想很美好,怎料對方不配合。王平被張合部隊纏住,馬謖部隊被司馬懿圍住,弓箭手準備,先餓他兩天再放火燒山。馬謖部隊火中突圍,山下又有弓箭手射殺漏網之魚,馬謖艱難突圍,兵士死傷殆盡。

    馬謖當時設想的幾件事情都沒有發生,發生的都是他沒意料到的。

    馬謖預想一:互為犄角,相互支援。這條計策還不是馬謖的初衷,是王平不聽馬謖軍令而做出的權宜之計

    然而,一方面,張合猛攻王平,王平也非張合敵手,只好且戰且退,自顧尚且不暇哪有機會幫馬謖破圍;另一方面,司馬懿圍住馬謖,圍而不攻,切斷水源,有下山突圍的弓箭手射死,馬謖只好看著王平被打無法下山支援。

    馬謖預想二:若敵軍上山攻打他,他就滾木擂石先砸他個七葷八素,砸完了再士兵從高地往低地衝殺,一樣佔據優勢;若敵軍圍山,後路被斷,手下士兵必當以一當百,奮力死戰,學一把項羽的“背水一戰”。總之怎麼打怎麼有優勢,這個才是馬謖的初衷

    然而馬謖自己並非項羽,士兵都害怕,誰先衝誰先死,各個退縮不前。而且馬謖這個比項羽的“背水一戰”難度還大,要想跟魏軍一戰必須先衝過熊熊烈火,衝過了烈火還有敵軍的弓陣。馬謖最後關頭的搏命一擊放不出來,士兵再有意志力碰到烈火也是百搭。就好比兩人搏命相殺,劣勢一方想用自己的性命換掉人家條胳膊,結果被人掙脫,自己只能含恨而亡。

    《孫子兵法》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此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第一條說的就是馬謖這種情況,必死,可殺也。

  • 6 # 沉墨I方之城

    馬謖失街亭,是戰術的失敗,戰略上是成功的,只是遇到初為大將的馬謖,執行力不強,導致整個街亭的失守。

    劉備死了沒有幾年,諸葛亮開始了第一次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此次北伐是蜀國組織規模最大,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如果這次北伐得以順利進行,達到入主關中,兵逼長安的局勢。

    因為街亭的失守,諸葛亮的全部成果化為泡影。

    諸葛亮沒有聽從魏延的建議,兵出奇招,偷襲子午谷,更沒有重用魏延鎮守街亭,而是派了從未上過戰場,毫無實戰經驗的“參謀”——馬謖。

    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險道,主要的目的只是為了阻擊司馬懿派出的張郃大軍透過街亭攻擊諸葛亮後方,諸葛亮同時還為馬謖上了幾個保險:

    1、委派了作戰經驗豐富,處事穩重的王平作為馬謖的副手,輔助馬謖堅守街亭;

    2、委派了高翔率領一千精兵在左路接應街亭,算是街亭防禦的衛軍;

    3、委派了魏延率領一支人馬埋伏在街亭右邊山谷內,作為街亭防禦的右衛。

    這樣的配置對於馬謖守街亭來說絕對足夠了,因為街亭這個地方本就是險要通道,只要駐軍於大道,駐上高大木欄,道上挖深坑,張郃的一萬人馬在峽谷之中,無法施展,要攻克馬謖防禦相當不容易。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是要馬謖死守,但是他忘記了馬謖的本職工作——軍中從事(參謀)。

    馬謖深受諸葛亮的喜愛,但是不得劉備的歡心,所以在官職上一直沒有得到晉升,諸葛亮這次委派馬謖其實也是為了給馬謖機會,立得軍功,好日後提拔。

    諸葛亮的良苦用心馬謖沒有理會到,馬謖認為自己大展拳腳的機會到了,更何況作為參謀,他有自己更為奇特的想法:放棄街亭大道,駐軍山頂,引魏軍圍山,蜀國援軍反包圍魏軍。

    這個戰略設想非常大膽,大家是不是有點眼熟,對的,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之戰,張靈甫也是這個戰法。

    馬謖不顧副將王平的勸阻,一意孤行,駐軍山頂,設想張郃大軍攻山,他就固守不出,等待援軍一到,順勢衝下山來殲滅魏軍;張郃不理馬謖,直走大道,馬謖可以攻其後方,命令高翔,魏延合圍魏軍。

    戰略設想很完美,但是千算萬算,沒有算準河北名將張郃,張郃大軍到來了,看到馬謖駐軍山頂,立刻命令士兵伐木造欄,圍住山腳,控制山頂的水源,圍而不攻。

    馬謖這下傻眼了,雖然他設想了這個完美計劃,但是沒有與左右兩隊衛軍即使溝通,現在被圍山頂,水源斷絕,敵眾我寡。馬謖沒有指揮過戰爭的經驗,慌亂中指揮不力,導致士氣低下,雖被王平率領的軍隊所救,但是街亭失守,張郃大軍一直殺到了後方。最後被王平的疑兵之計嚇住停下來。

    綜上來看,馬謖駐軍山頂,有他自己的戰略想法,但是由於沒有指揮戰爭的經驗,導致戰略設想無法施展,導致了街亭失守,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受挫,只能匆忙回兵,蜀國最有機會成功的一次北伐全面失敗。

    如果諸葛亮採取了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計謀,可能還會有更好的效果。

  • 7 # 鷹嘯雲間飛

    馬謖紙上談兵。兵法上有兩軍交鋒地形以居高者為利,地形篇有絕地,死地,生地,交地,衝地等等。每個地形都要依據你制定的戰術而定。比方說我只守不攻,身處交地就必須搶在交地要害處安營紮寨,讓地方不得透過。馬謖不一定就是熟讀兵書之人,即使是也是一個愚蠢之人。就比如一個學生平時喜歡在老師面前背背文章,念念詩詞,也能翻譯詞意。感覺 嗯 不錯,是個有才能的人,但是當你拿出一篇中心思想相同,內容不同的文章給他考核,他就不知道這篇文章的含義。這種人只會模擬缺乏思想!考試好的學生不代表他聰慧。兵法在地形篇上指出排兵佈陣不能身處死地,但是在特定條件下死地也可以變為活地。這都有賴於觀察,韓信曾經將自己陷入死地而誘惑敵軍出城,此時的死地就變化為絕地。破釜沉舟指的是斷了後路與敵人決一死戰來鼓舞士氣,這種行動可以理解為對方我們只要人人努力一把就可以勝利的軍事思想。絕對不要理解成煩不了,左右都是死去賭一把,這種思想在軍事行動中絕對要不得!馬謖認為我處在交通要道高處,當敵人經過時,我居高臨下衝下去就可以殺的敵人七零八落。實際上已經偏離了交通要道的中心,把位置拱手相讓。這樣一來守變成了攻,本來張合就是來攻你,你卻不守變為兩軍廝殺就已經違背戰術和軍令,更何況把自己置於死地。

  • 8 # 薩沙

    當然是沒道理了。

    自古以來行軍打仗,雖然有置於死地而後生的作法,但從來沒有連基本的飲用水都無法保障的軍隊。

    當年項羽破釜沉舟,仍然留下3天糧食。而楚軍和秦軍近在咫尺,正常來說大規模戰役3天時間也就夠分出勝負了。

    項羽的3萬騎兵在彭城之戰擊敗劉邦56萬大軍,只用了半天時間。

    所以,項羽破釜沉舟雖冒險,也是留有餘地的。

    項羽是告訴士兵,此戰我們要拼盡全力去打,勝利是非常有把握的。如果此戰打敗了,我們也不要再活了,連糧食都沒有。

    但馬謖就屬於莫名其妙,在沒有飲用水的山上作戰。

    人不吃飯可以活20天,不喝水只要12個小時就會感到難以忍耐,戰鬥力大減。

    如果超過2天不喝水,軍人就會失去戰鬥力,不戰自潰。

    3天不喝水,人直接就脫水而死了,不用敵人來打。

    當年上甘嶺上缺水,後方不惜代價往上面送水,犧牲了很多人。但一個人背不了多少水,還要同時帶著糧食,就改為運輸蘿蔔。蘿蔔吃多了燒心,又改為運輸蘋果。

    當時後方下達軍令狀,只要能夠帶一框子蘿蔔或者蘋果上去,就直接立功。

    據戰爭統計,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傷亡的運輸人員高達1700多人,佔了參戰部隊傷亡總數的14%。

    看看,這就是水的重要性。

    馬謖以正常估計為一萬軍隊的話,加上軍馬需要,那就是一天需要30噸。

    馬謖自然也會有一些飲用水儲備,但1天就需要30噸,這點儲備堅持不了多久。

    所以,面對久經戰爭的張郃,馬謖使用這種招數簡直是自尋死路。

    一來曹軍戰鬥力強悍,絕對不亞於蜀軍。

    二來張郃的兵力要強得多,正面交鋒馬謖也不是對手。

    三來張郃戰鬥經驗豐富,指揮能力突出,迅速發現馬謖的問題,立即將其包圍在山上切斷了水源。

    而馬謖率領士兵進行幾次拼死突圍,卻都被張郃阻攔。

    久攻不克,又沒有飲用水,馬謖的軍隊迅速不戰自潰。

    其實,張郃只要繼續包圍幾天,甚至不用攻打,馬謖的軍隊就要全部渴死了。

  • 9 # 大志遠思想空間

    馬謖守街亭在山上紮營,沒有任何道理,連紙上談兵的趙括都不如,馬謖的能力是最差勁的,整天要裝出一副什麼都會的樣子,不知天高地厚的馬謖參將,只能參謀軍事的人。

    首先馬謖不知道自己是哪一方,分不清是進攻方還是守衛方。置之死地而後生講的是進攻方,一個置字表現出了主動性,方陳是主動進攻一方。而馬謖呢,去守街亭,記住是防禦,進攻要越快越好,而守衛方讓對手越慢越好,馬謖犯了根本性的錯誤。

    諸葛亮讓馬謖守衛街亭,擋住就行。怎麼擋住呢?利用地勢,把隊伍放就勢而行,就很好地擋住了。遠處有弓箭,近處用滾木雷時,一到時間圓滿完成任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任務。

    歷史上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以及背水一戰,性質上他們都是進攻方,屬於不成功則成仁。所以馬謖犯了根本性的錯誤,馬謖被殺的不冤枉。

  • 10 # 魁哥說歷史

    演義中,面對殺氣騰騰的司馬懿和張郃二十萬大軍,後起之秀馬謖臨危受命,並立下軍令狀,與副將王平率領五萬軍隊駐守軍事要地街亭。他到達街亭後,沒有采納丞相諸葛亮叮囑的“五路總口下寨”策略,而是在旁邊的山上安營紮寨。結果,司馬懿和張郃到達街亭後,捧腹大笑,認為守街亭之人“徒有虛名,乃庸才耳!”,斷去街亭山上的馬謖大軍水源,一舉擊潰馬謖,奪取街亭。那麼,馬謖在山上安營紮寨有沒一定的道理?有一定的道理,依據演義,分析如下。

    馬謖在山上安營紮寨有下列三個原因。

    其一,馬謖考慮到敵眾我寡。

    面對蜀漢的節節勝利,魏明帝曹叡重新啟用司馬懿,讓他和張郃星夜馳援。司馬懿和張郃一共率領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奔赴街亭要塞,另一路辛毗、孫禮二人帶領五萬軍隊,幫助曹真守衛郿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及張郃的軍隊大約有20萬人,而馬謖和王平只有2.5萬精兵,和曹魏軍隊相差十倍左右,即使再加上街亭東北的列柳城高翔1萬大軍和魏延本部人馬(約5000到1萬),還是和司馬懿的20萬大軍相差懸殊。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且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生平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

    因此,敵眾我寡,曹魏軍隊是馬謖軍隊的近十倍,如果在當路五道口攔截魏軍,十個魏兵打一個蜀軍,即使傷亡比例是五比一,即損失10萬魏軍,就可以把馬謖的2.5萬軍隊消耗殆盡.街亭是軍事重地,司馬懿深諳兵法,比諸葛亮知道街亭的重要性,即使付出再大的代價,他也會強行奪取街亭。而曹魏國力、兵力比蜀漢強太多了,根本不怕和蜀漢打消耗戰,司馬懿之類的梟雄,只要戰爭結果,不看過程,也不計較士兵傷亡情況。

    其二,馬謖考慮到街亭山上易守難攻。

    馬謖知道敵眾我寡,敵方二十萬大軍,還有司馬懿父子三人、名將張頜,自己如果在五道口和魏軍血拼,自己全軍覆沒事小,沒完成恩師諸葛亮交代給的任務事大。因此,馬謖選擇了街亭右側的山上,準備山上憑險據守。兵法雲:制高點是兵家必爭之地,誰控制了制高點,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半隻腳踏進了成功的大門。因此,馬謖率軍到達街亭後,仔細觀察街亭地勢,經過深思熟慮後,否定了諸葛亮和副將王平的五道口安營紮寨建議,決定在街亭旁邊山上以逸待勞。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

    其三,馬謖考效仿韓信“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馬謖在自幼熟讀兵法,聽著“兵仙”韓信的背水一戰故事長大的。面對必敗局勢,他看到街亭旁邊的山上,四處不相連,地勢險要思慮再三,決定效仿韓信背水一戰,自己來個“背山一戰”,心裡想著一戰成名,向偶像韓信看齊。平心而論,馬謖和韓信面對的情況非常相似,都是敵眾我寡,兵力相差懸殊,只有出奇制勝或抱著必死的決心來和敵人戰鬥,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韓信背水一戰勝了,一戰成名,成為教科書式的兵法大家,而馬謖敗了,敗得一敗塗地,自己也被恩師諸葛亮揮淚斬殺。表面看,韓信和馬謖遇到的情況相同,都是面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面臨絕境,結果卻大相徑庭。這是由於馬謖紙上談兵,不懂得時勢變化,才自食惡果。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

    總結:面對相似的情形,韓信是幸運的,背水一戰擊敗了趙軍,而馬謖是倒黴蛋,背山一戰,被張郃打的四處逃竄,輸掉了一切,包括自己的腦袋。因此,馬謖在街亭旁邊的山上安營紮寨,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卻太迷信“兵書”了,犯了趙括的紙上談兵錯誤,丟掉了街亭,丟掉了自己的腦袋,葬送了諸葛亮第一次伐魏的大好時機。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 11 # 鴻雁長飛146

    所謂成王敗寇,敗了就是敗了,馬謖就算有再大的才能,一場敗仗已經決定他的命運,而在山上紮營有沒有一定道理,我覺得是有的,首先,馬謖既然是一方主將,諸葛亮就不會管你山上山下紮營,只要你守住就可以。後人為了展現諸葛之智,把責任全推給馬謖,說他不服從命令導致戰敗,這就是對馬謖的不公正。

    馬謖面對的是魏國精銳兵團,名將張郃親自指揮。面對張郃,馬謖估計自己在野戰中贏不了,既然如此,不如上山據守,張郃不敢無視馬謖,也不敢貿然攻山,自然可以堅守,可是沒想到,張郃直接斷水,馬謖急了,沒水什麼也幹不了,可以說馬謖臨敵失儀,導致全軍潰敗,馬謖負主要責任。但野戰估計馬謖也不是張郃對手,所以諸葛亮負次要責任,北伐開始諸將皆曰用魏延吳宜為將,諸葛不用,提拔小字輩馬謖,可以說諸葛亮用人不當,沒有正確瞭解馬謖的能力。

  • 12 # 生命動力64475788

    沒有實戰經驗,考慮不周,馬所屯兵的上是孤山,水源保不住,容易被圍山。如果被圍通訊兵不能出去報信就直接與大本營失去聯絡是最大敗筆。當道紮營是正確的。張郃短時間內攻不破,大本營離街亭300裡,隨時可以派人向大本營求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魯茲2015款經典版和新捷達自動擋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