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類最多的生物是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20萬現存種,佔整個現動物種數的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節肢動物門兩側對稱,異律分節,身體以及足分節,可分為頭、胸、腹3部,或頭部與胸部癒合為頭胸部,或胸部與腹部癒合為軀幹部,每一體節上有一對附肢。體外覆蓋幾丁質外骨骼,又稱表皮或角質層。附肢的關節可活動。生長過程中要定期蛻皮。迴圈系統為開管式。水生種類的呼吸器官為鰓或書鰓,陸生的為氣管或書肺或兼有。神經系統為鏈狀神經系統,有各種感覺器官。多雌雄異體,生殖方式多樣,一般卵生。生活環境極廣泛。全世界約有100萬餘種,可分5亞門:三葉蟲亞門Trilobitomorpha、螯肢亞門Chelicerata、甲殼亞門Crustacea、六足亞門Hexapoda、多足亞門Myriapoda,其中昆蟲綱Insecta就有100萬種,約佔動物界總種數80%。
動物界共分為42門,具體如下:
1.原生動物門:一類最低等的真核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的個體由一個細胞組成,但它是一個能夠獨立生活的有機體,具有新陳代謝、刺激感應、運動、繁殖等機能。其中大家熟悉的有眼蟲、草履蟲。
2.菱形蟲門:或二胚蟲門(Dicyemida)是棲息在頭足類腎附屬物的一門寄生蟲。二胚蟲門其實是在菱形蟲門之前命名的,但現今一般都會以菱形蟲門來稱呼這類動物。菱形蟲門的分類被受質疑。傳統上,二胚蟲目與直泳蟲門一同分類在中生動物門中。不過,分子種系發生學顯示二胚蟲門應該較為接近扁形動物門。體長約0.1—9.0毫米。
3.直泳蟲門:由所知甚少的海底無脊椎動物寄生蟲所組成的一個小門,是最簡單的多細胞生物之一。寄生的生物有扁形動物、多毛綱的蟲、雙殼綱的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等。
4.多孔動物門:最低等、多細胞、幾乎是叢集的後生動物,也是全部水生族群和固著的濾食者,身體有眾多通水的小孔和溝道,骨針有或無。又稱海綿動物門。海綿是原始的多細胞動物。
5.扁盤動物門:到目前為止,此門被絲盤蟲一種動物獨佔。該蟲的形狀,大小,運動方式與變形蟲相似,但它屬多細胞動物。
6.古杯動物門:絕滅了的低等多細胞海生動物。古杯為單體,形狀多樣,常呈杯狀、錐狀、圓柱狀和盤狀等;也有群體,呈樹叢狀和鏈狀等。
7.刺胞動物門:又名刺絲胞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除極少數種類為淡水生活外,絕大多數種均為海洋生活,大多數在淺海,有些在深海,現存種類大約有11000種。刺胞動物曾經和櫛水母動物一起分作腔腸動物門,後櫛水母動物獨立成一門。有超過20種的刺胞。代表動物有水螅、海葵、珊瑚等。
8.櫛水母動物門:兩輻射對稱的海洋動物,與腔腸動物門一樣,具有內胚層、外胚層和中膠層。該門動物與腔腸動物的區別是:體外通常具8條櫛毛帶,2條觸手上通常有粘細胞而無刺細胞,背口端有固定的感覺區;發育不經過浮浪幼蟲期,有幼生生殖現象。
9.扁形動物門:無脊椎動物,是一類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無呼吸系統、無迴圈系統,有口無肛門的動物。已記錄的扁形動物約有15000種。生活於淡水、海水等潮溼處,體前端有兩個可感光的色素點。體表部分或全部分佈有纖毛。有渦蟲、吸蟲、絛蟲等,後兩者是我們常聽說的寄生蟲。
10.螠蟲動物門:一類生活中海洋中的底棲動物,主要生活在淺海的泥沙中、岩石縫中以及珊瑚礁或貝殼中穴居。目前已知的種類約有150種。身體呈柱形或長囊形。
11.舌形動物門:又稱五口動物門,介於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之間的寄生類動物,體軟,扁而長,無色,透明,無足。蟲體前埠部突出,呈橢圓形,周圍有鉤2對,可伸縮,用以附著在寄主組織上。
12.微顎動物門:1994年發現的一個門。目前只有一種動物Limnognathia maerski,其身體小於1mm。顎的構造複雜,作為覓食工具透過過濾水流而獲得食物。單性生殖。生活在嚴寒環境。
13.紐形動物門:具吻的長帶形動物,絕大多數為海洋底棲生活。大約有700多種。紐形動物是最早出現器官系統的動物。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的動物,但具有從口到肛門的完整的消化系統、無心臟的迴圈系統、一個捕食及防衛的可伸縮的長吻,多數種類為雌雄異體,較扁形動物更為進化。
14.顎胃動物門:無體腔的動物,體型很小,體長0.5-1mm,生活在淺海細砂間,可忍受極低氧的環境。目前已記錄了18個屬,大約有100種。身體極小,又有很強的粘著能力,僅在150—250μm的細砂間生存。
15.線蟲動物門:線蟲類是假體腔動物中最大的一門,已記錄的種約有15000種,尚有大量種未被定名。絕大多數自由生活的線蟲是小型動物,體長一般不超過2.5mm。但寄生種類最長的可達1m,但其直徑小於2mm。例如很多人肚子里長過的蛔蟲。
16.腹毛動物門:水生小型假體腔動物,因身體腹面披有纖毛而得名。體長一般不超過 1 毫米,身體呈長橢圓形、帶形或卵圓形,身體的前、後和側面生有粘腺,用以附著於其他物體上。在陸地的潮溼土壤、沼澤、海洋中的河口都有分佈。
17.輪蟲動物門:低等三胚層假體腔動物。約有2000種。大小一般在100~250微米之間。在水體中的數量大致為10~104個/升,是淡水浮游動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輪蟲是濾食性的,以水體中的細菌、微型藻和有機碎屑為食。
18.線形動物門:動物界中較為複雜的一個類群。與線蟲動物類似。體細長呈線形,有的體長達36釐米,甚至更長,但體寬不超過1毫米。該門包括2綱,即鐵線蟲綱和遊線蟲綱,前者生活於淡水水域和潮溼的土壤,後者分佈於海洋。
19.鰓曳動物門:形體小或中等,最大8cm。現生代表如鰓曳蟲。身體呈圓柱形,分化為吻、軀幹和尾部。吻能翻轉,生有25縱列的刺,軀幹表面有體環,但不分節。常在海洋軟質底質營底棲生活,在潮間帶至8000m深處均有。
20.動吻動物門:為體長不到1毫米的海產小型、底棲的假體腔動物;身體多刺,體表分節,故又名刺節動物門。它們完全生活于海洋,數量很大,主要棲息在沿岸淺水區的軟泥沉積物中,大洋深處也有。
21.棘頭蟲動物門:身體前端有吻,吻上有鉤刺的假體腔動物。大約只有500種。
22.鎧甲動物門:兩側對稱的小型海產動物。前兩列棘雌雄異型。幼體像輪蟲。該門第一個種是神秘矮鎧甲蟲,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對尾肢或趾,幾乎能朝任何方向轉動。神秘矮鎧甲蟲生活在大西洋海底有貝殼的砂礫中,幼體自由生活,成體可能在小型底棲生物上外寄生或共生。產地為法國。
23.內肛動物門:低等三胚層假體腔動物。無堅硬的外骨骼。絕大多數體型不超過5mm。本門為固著水生動物,具有觸手環,觸手有纖毛,觸手環內具口和肛門。
24.環節動物門:無脊椎動物的一個門,具真分節,裂生真體腔,多具疣足或剛毛的蠕蟲狀動物,多為潛穴者,分佈於海洋、淡水、土壤中,少數寄生,如沙蠶、蚯蚓、螞蟥等。
25.環口動物門:沒有體腔。寄生在龍蝦的口部,以龍蝦的食物為食,可能與輪形動物是近親。屬於冠輪動物。
26.星蟲動物門:具閉管式迴圈系統。身體柔軟,長筒狀,形似蠕蟲,不具體節,無疣足,亦無剛毛。一般體長約10釐米,最大的可達30~40釐米。營底棲穴居生活。體前端有一細長能伸縮的吻,是攝食和鑽穴的輔助器官。吻前為口,口的周圍有觸手,展開似星芒狀,因而稱為星蟲。全部海生,廣泛分佈於三大洋中
27.軟體動物門: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種類繁多,已記載130000多種。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生活範圍極廣,海水、淡水和陸地均有產。包含有大量常見動物......... 例如鮑魚、寶貝、田螺、蝸牛、蚶、牡蠣、文蛤、章魚、烏賊等。
28.軟舌螺動物門:已滅絕的海生有殼的無脊椎動物,其化石一般儲存錐殼,口蓋和附肢三個部分,外殼為鈣質成分,兩側對稱。在寒武紀和奧陶紀曾繁盛一時,在二疊紀晚期滅絕。
29.葉足動物門:可追溯至早期寒武紀時代的動物。此門下的動物具體節,有足,同時卻很難被分類到節肢動物的範疇。基本上這種動物就像“長著足的蠕蟲”,外觀上亦與其近親很接近。當中大部分被認為與節肢動物及有爪動物有親緣關係。可能包括奇蝦、歐巴賓海蠍及一些似有爪動物的動物,如微網蟲、埃謝櫛蠶、爪網蟲等。體型一般大於2釐米,且能自由游泳或運動。目前所知的葉足動物都是掠食者。
30.緩步動物門:非常細小,大部分不超過1毫米。具有全部四種隱生性(即低溼隱生、低溫隱生、變滲隱生及缺氧隱生),能夠在惡劣環境下停止所有新陳代謝。緩步動物也因此被認為是生命力最強的動物。在隱生的情況下,一般可以在高溫(151°C)、絕對零度(-272.8°C)、高輻射、真空或高壓的環境下生存數分鐘至數日不等。曾經有緩步動物隱生超過120年的記錄。代表動物有水熊蟲。
31.有爪動物門:有爪動物是蛻皮動物中的一門,經常被簡稱為有腿的蟲。全部產於熱帶,主要在南半球分佈,靠捕食小動物如昆蟲生活。它們身體內有腺體,會噴出一些粘稠的液體去粘住獵物然後進食。
32.節肢動物門:動物界最大的一門,包括我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佔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33.腕足動物門:海洋動物,它是一種觸手冠類動物,有兩殼包容軟體,通常有肉莖,靠纖毛腕濾食生活。腕足動物是最古老的動物類群之一,最早出現於 5億年以前古生代的寒武紀、志留紀和泥盆紀達到高峰,以後便衰落下來。喜生活在冷水區域,純熱帶性種類甚少。
34.外肛動物門:曾經與內肛動物為同一門合稱苔蘚動物,現已分開。因肛門開口於觸手冠之外而得名。該門動物為底棲生物,一般都固著在堅硬的附著基上生活,少數種類借其特有的附著機構定著於泥沙中生活。攝食水中的懸浮物。
35.帚蟲動物門:全部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底泥沙中,管棲。現存僅10種左右,身體蠕蟲狀,體長由數毫米到30CM不等,以觸手取食,當受到刺激後,觸手等全部縮入管中。
36.古蟲動物門:在5.3億年前的生命大爆發中早就滅絕了,在近幾年才發現。,具有十分奇特的二分軀體構型,其前體為一個具有巨大進水口和5對鰓裂型出水孔的袋型咽腔,而後體則分為7節,中央部分為消化道。
37.棘皮動物門:體腔動物,具獨特水管系統,體形輻射對稱,骨骼發達,是無脊椎動物中進化地位很高的後口動物,各綱動物體形態變化很大,但主要器官的基本構造十分相似。因表皮一般具棘而得名。全為海產。現生約5900種,中國已發現 500多。有我們熟悉海星、海膽、海參和海百合等。
38.須腕動物門:海生、非常長的蠕蟲形的後生動物,最長可達36cm;是唯一沒有口和消化管的非寄生三胚層無脊椎動物。絕大多數須腕動物都棲息於海底淤泥中,生活在直立的棲管內。它們通常密整合群;有時數量多達每平方米200條。其棲息深度均在100米以下,個別種能分佈於深達9735米的海溝底。
39.異渦動物門:身體呈兩側對稱,身體結構簡單,其沒有大腦、消化道、排洩系統和性腺。具有擴散神經系統和纖毛。異渦動物門下僅有1屬2種,在瑞典、蘇格蘭、冰島和挪威的附近海域有發現。曾先後被認為扁形動物和軟體動物。
40.毛顎動物門:因頭部具有顎毛得名。體細長,一般1~3釐米,最長可達12釐米以上。身體兩側對稱,沒有迴圈、排洩和呼吸系統;以腸腔法形成體腔;有水平方向的側鰭和尾鰭。是極為活躍和兇猛的肉食性浮游動物。再生能力強。世界已知約有70~80種。中國已知40種左右。
41.半索動物門:分類地位僅次於脊索動物門。以腸體腔法形成體腔,因口腔背側向前方吻部突出一個小盲管,有些學者稱它為口索,認為相當於脊索構造,因而得名。全世界現生種不到100種,均為海生,營底棲生活。代表動物——柱頭蟲。
42.脊索動物門:動物界最高等的一門動物。其共同特徵是在其個體發育全過程或某一時期具有脊索、背神經管和鰓裂。包括現代生存的4萬多種動物,佔全世界動物種類的5%左右。分為三個亞門:尾索動物亞門、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椎動物亞門。包括七鰓鰻、魚、蛙、螈、蛇、蜥、龜、鱷、鳥、獸等脊椎動物,也包括一些數量不多、缺乏椎骨而只有脊索的海產動物,如各種海鞘和文昌魚等。背部具有棒形脊索,本門動物的命名即由此而來。
種類最多的生物是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20萬現存種,佔整個現動物種數的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節肢動物門兩側對稱,異律分節,身體以及足分節,可分為頭、胸、腹3部,或頭部與胸部癒合為頭胸部,或胸部與腹部癒合為軀幹部,每一體節上有一對附肢。體外覆蓋幾丁質外骨骼,又稱表皮或角質層。附肢的關節可活動。生長過程中要定期蛻皮。迴圈系統為開管式。水生種類的呼吸器官為鰓或書鰓,陸生的為氣管或書肺或兼有。神經系統為鏈狀神經系統,有各種感覺器官。多雌雄異體,生殖方式多樣,一般卵生。生活環境極廣泛。全世界約有100萬餘種,可分5亞門:三葉蟲亞門Trilobitomorpha、螯肢亞門Chelicerata、甲殼亞門Crustacea、六足亞門Hexapoda、多足亞門Myriapoda,其中昆蟲綱Insecta就有100萬種,約佔動物界總種數80%。
動物界共分為42門,具體如下:
1.原生動物門:一類最低等的真核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的個體由一個細胞組成,但它是一個能夠獨立生活的有機體,具有新陳代謝、刺激感應、運動、繁殖等機能。其中大家熟悉的有眼蟲、草履蟲。
2.菱形蟲門:或二胚蟲門(Dicyemida)是棲息在頭足類腎附屬物的一門寄生蟲。二胚蟲門其實是在菱形蟲門之前命名的,但現今一般都會以菱形蟲門來稱呼這類動物。菱形蟲門的分類被受質疑。傳統上,二胚蟲目與直泳蟲門一同分類在中生動物門中。不過,分子種系發生學顯示二胚蟲門應該較為接近扁形動物門。體長約0.1—9.0毫米。
3.直泳蟲門:由所知甚少的海底無脊椎動物寄生蟲所組成的一個小門,是最簡單的多細胞生物之一。寄生的生物有扁形動物、多毛綱的蟲、雙殼綱的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等。
4.多孔動物門:最低等、多細胞、幾乎是叢集的後生動物,也是全部水生族群和固著的濾食者,身體有眾多通水的小孔和溝道,骨針有或無。又稱海綿動物門。海綿是原始的多細胞動物。
5.扁盤動物門:到目前為止,此門被絲盤蟲一種動物獨佔。該蟲的形狀,大小,運動方式與變形蟲相似,但它屬多細胞動物。
6.古杯動物門:絕滅了的低等多細胞海生動物。古杯為單體,形狀多樣,常呈杯狀、錐狀、圓柱狀和盤狀等;也有群體,呈樹叢狀和鏈狀等。
7.刺胞動物門:又名刺絲胞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除極少數種類為淡水生活外,絕大多數種均為海洋生活,大多數在淺海,有些在深海,現存種類大約有11000種。刺胞動物曾經和櫛水母動物一起分作腔腸動物門,後櫛水母動物獨立成一門。有超過20種的刺胞。代表動物有水螅、海葵、珊瑚等。
8.櫛水母動物門:兩輻射對稱的海洋動物,與腔腸動物門一樣,具有內胚層、外胚層和中膠層。該門動物與腔腸動物的區別是:體外通常具8條櫛毛帶,2條觸手上通常有粘細胞而無刺細胞,背口端有固定的感覺區;發育不經過浮浪幼蟲期,有幼生生殖現象。
9.扁形動物門:無脊椎動物,是一類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無呼吸系統、無迴圈系統,有口無肛門的動物。已記錄的扁形動物約有15000種。生活於淡水、海水等潮溼處,體前端有兩個可感光的色素點。體表部分或全部分佈有纖毛。有渦蟲、吸蟲、絛蟲等,後兩者是我們常聽說的寄生蟲。
10.螠蟲動物門:一類生活中海洋中的底棲動物,主要生活在淺海的泥沙中、岩石縫中以及珊瑚礁或貝殼中穴居。目前已知的種類約有150種。身體呈柱形或長囊形。
11.舌形動物門:又稱五口動物門,介於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之間的寄生類動物,體軟,扁而長,無色,透明,無足。蟲體前埠部突出,呈橢圓形,周圍有鉤2對,可伸縮,用以附著在寄主組織上。
12.微顎動物門:1994年發現的一個門。目前只有一種動物Limnognathia maerski,其身體小於1mm。顎的構造複雜,作為覓食工具透過過濾水流而獲得食物。單性生殖。生活在嚴寒環境。
13.紐形動物門:具吻的長帶形動物,絕大多數為海洋底棲生活。大約有700多種。紐形動物是最早出現器官系統的動物。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的動物,但具有從口到肛門的完整的消化系統、無心臟的迴圈系統、一個捕食及防衛的可伸縮的長吻,多數種類為雌雄異體,較扁形動物更為進化。
14.顎胃動物門:無體腔的動物,體型很小,體長0.5-1mm,生活在淺海細砂間,可忍受極低氧的環境。目前已記錄了18個屬,大約有100種。身體極小,又有很強的粘著能力,僅在150—250μm的細砂間生存。
15.線蟲動物門:線蟲類是假體腔動物中最大的一門,已記錄的種約有15000種,尚有大量種未被定名。絕大多數自由生活的線蟲是小型動物,體長一般不超過2.5mm。但寄生種類最長的可達1m,但其直徑小於2mm。例如很多人肚子里長過的蛔蟲。
16.腹毛動物門:水生小型假體腔動物,因身體腹面披有纖毛而得名。體長一般不超過 1 毫米,身體呈長橢圓形、帶形或卵圓形,身體的前、後和側面生有粘腺,用以附著於其他物體上。在陸地的潮溼土壤、沼澤、海洋中的河口都有分佈。
17.輪蟲動物門:低等三胚層假體腔動物。約有2000種。大小一般在100~250微米之間。在水體中的數量大致為10~104個/升,是淡水浮游動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輪蟲是濾食性的,以水體中的細菌、微型藻和有機碎屑為食。
18.線形動物門:動物界中較為複雜的一個類群。與線蟲動物類似。體細長呈線形,有的體長達36釐米,甚至更長,但體寬不超過1毫米。該門包括2綱,即鐵線蟲綱和遊線蟲綱,前者生活於淡水水域和潮溼的土壤,後者分佈於海洋。
19.鰓曳動物門:形體小或中等,最大8cm。現生代表如鰓曳蟲。身體呈圓柱形,分化為吻、軀幹和尾部。吻能翻轉,生有25縱列的刺,軀幹表面有體環,但不分節。常在海洋軟質底質營底棲生活,在潮間帶至8000m深處均有。
20.動吻動物門:為體長不到1毫米的海產小型、底棲的假體腔動物;身體多刺,體表分節,故又名刺節動物門。它們完全生活于海洋,數量很大,主要棲息在沿岸淺水區的軟泥沉積物中,大洋深處也有。
21.棘頭蟲動物門:身體前端有吻,吻上有鉤刺的假體腔動物。大約只有500種。
22.鎧甲動物門:兩側對稱的小型海產動物。前兩列棘雌雄異型。幼體像輪蟲。該門第一個種是神秘矮鎧甲蟲,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對尾肢或趾,幾乎能朝任何方向轉動。神秘矮鎧甲蟲生活在大西洋海底有貝殼的砂礫中,幼體自由生活,成體可能在小型底棲生物上外寄生或共生。產地為法國。
23.內肛動物門:低等三胚層假體腔動物。無堅硬的外骨骼。絕大多數體型不超過5mm。本門為固著水生動物,具有觸手環,觸手有纖毛,觸手環內具口和肛門。
24.環節動物門:無脊椎動物的一個門,具真分節,裂生真體腔,多具疣足或剛毛的蠕蟲狀動物,多為潛穴者,分佈於海洋、淡水、土壤中,少數寄生,如沙蠶、蚯蚓、螞蟥等。
25.環口動物門:沒有體腔。寄生在龍蝦的口部,以龍蝦的食物為食,可能與輪形動物是近親。屬於冠輪動物。
26.星蟲動物門:具閉管式迴圈系統。身體柔軟,長筒狀,形似蠕蟲,不具體節,無疣足,亦無剛毛。一般體長約10釐米,最大的可達30~40釐米。營底棲穴居生活。體前端有一細長能伸縮的吻,是攝食和鑽穴的輔助器官。吻前為口,口的周圍有觸手,展開似星芒狀,因而稱為星蟲。全部海生,廣泛分佈於三大洋中
27.軟體動物門: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種類繁多,已記載130000多種。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生活範圍極廣,海水、淡水和陸地均有產。包含有大量常見動物......... 例如鮑魚、寶貝、田螺、蝸牛、蚶、牡蠣、文蛤、章魚、烏賊等。
28.軟舌螺動物門:已滅絕的海生有殼的無脊椎動物,其化石一般儲存錐殼,口蓋和附肢三個部分,外殼為鈣質成分,兩側對稱。在寒武紀和奧陶紀曾繁盛一時,在二疊紀晚期滅絕。
29.葉足動物門:可追溯至早期寒武紀時代的動物。此門下的動物具體節,有足,同時卻很難被分類到節肢動物的範疇。基本上這種動物就像“長著足的蠕蟲”,外觀上亦與其近親很接近。當中大部分被認為與節肢動物及有爪動物有親緣關係。可能包括奇蝦、歐巴賓海蠍及一些似有爪動物的動物,如微網蟲、埃謝櫛蠶、爪網蟲等。體型一般大於2釐米,且能自由游泳或運動。目前所知的葉足動物都是掠食者。
30.緩步動物門:非常細小,大部分不超過1毫米。具有全部四種隱生性(即低溼隱生、低溫隱生、變滲隱生及缺氧隱生),能夠在惡劣環境下停止所有新陳代謝。緩步動物也因此被認為是生命力最強的動物。在隱生的情況下,一般可以在高溫(151°C)、絕對零度(-272.8°C)、高輻射、真空或高壓的環境下生存數分鐘至數日不等。曾經有緩步動物隱生超過120年的記錄。代表動物有水熊蟲。
31.有爪動物門:有爪動物是蛻皮動物中的一門,經常被簡稱為有腿的蟲。全部產於熱帶,主要在南半球分佈,靠捕食小動物如昆蟲生活。它們身體內有腺體,會噴出一些粘稠的液體去粘住獵物然後進食。
32.節肢動物門:動物界最大的一門,包括我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佔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33.腕足動物門:海洋動物,它是一種觸手冠類動物,有兩殼包容軟體,通常有肉莖,靠纖毛腕濾食生活。腕足動物是最古老的動物類群之一,最早出現於 5億年以前古生代的寒武紀、志留紀和泥盆紀達到高峰,以後便衰落下來。喜生活在冷水區域,純熱帶性種類甚少。
34.外肛動物門:曾經與內肛動物為同一門合稱苔蘚動物,現已分開。因肛門開口於觸手冠之外而得名。該門動物為底棲生物,一般都固著在堅硬的附著基上生活,少數種類借其特有的附著機構定著於泥沙中生活。攝食水中的懸浮物。
35.帚蟲動物門:全部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底泥沙中,管棲。現存僅10種左右,身體蠕蟲狀,體長由數毫米到30CM不等,以觸手取食,當受到刺激後,觸手等全部縮入管中。
36.古蟲動物門:在5.3億年前的生命大爆發中早就滅絕了,在近幾年才發現。,具有十分奇特的二分軀體構型,其前體為一個具有巨大進水口和5對鰓裂型出水孔的袋型咽腔,而後體則分為7節,中央部分為消化道。
37.棘皮動物門:體腔動物,具獨特水管系統,體形輻射對稱,骨骼發達,是無脊椎動物中進化地位很高的後口動物,各綱動物體形態變化很大,但主要器官的基本構造十分相似。因表皮一般具棘而得名。全為海產。現生約5900種,中國已發現 500多。有我們熟悉海星、海膽、海參和海百合等。
38.須腕動物門:海生、非常長的蠕蟲形的後生動物,最長可達36cm;是唯一沒有口和消化管的非寄生三胚層無脊椎動物。絕大多數須腕動物都棲息於海底淤泥中,生活在直立的棲管內。它們通常密整合群;有時數量多達每平方米200條。其棲息深度均在100米以下,個別種能分佈於深達9735米的海溝底。
39.異渦動物門:身體呈兩側對稱,身體結構簡單,其沒有大腦、消化道、排洩系統和性腺。具有擴散神經系統和纖毛。異渦動物門下僅有1屬2種,在瑞典、蘇格蘭、冰島和挪威的附近海域有發現。曾先後被認為扁形動物和軟體動物。
40.毛顎動物門:因頭部具有顎毛得名。體細長,一般1~3釐米,最長可達12釐米以上。身體兩側對稱,沒有迴圈、排洩和呼吸系統;以腸腔法形成體腔;有水平方向的側鰭和尾鰭。是極為活躍和兇猛的肉食性浮游動物。再生能力強。世界已知約有70~80種。中國已知40種左右。
41.半索動物門:分類地位僅次於脊索動物門。以腸體腔法形成體腔,因口腔背側向前方吻部突出一個小盲管,有些學者稱它為口索,認為相當於脊索構造,因而得名。全世界現生種不到100種,均為海生,營底棲生活。代表動物——柱頭蟲。
42.脊索動物門:動物界最高等的一門動物。其共同特徵是在其個體發育全過程或某一時期具有脊索、背神經管和鰓裂。包括現代生存的4萬多種動物,佔全世界動物種類的5%左右。分為三個亞門:尾索動物亞門、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椎動物亞門。包括七鰓鰻、魚、蛙、螈、蛇、蜥、龜、鱷、鳥、獸等脊椎動物,也包括一些數量不多、缺乏椎骨而只有脊索的海產動物,如各種海鞘和文昌魚等。背部具有棒形脊索,本門動物的命名即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