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凡

    中國封建制度萬事決於一人,皇帝的工作量實際非常大。皇權的諸多競爭對手中,最主要有宗室貴胄和官僚權臣兩類人。封建政治有三大頑疾似乎難以根除——權臣專權、外戚干政、宦官專權。

    明朝之所以沒有外戚專權,其主要原因取決於以下幾點:

    1、明朝設立東西兩廠,協助皇帝處理政事,分擔了一部分皇權,但也造成了嚴重的宦官專權現象。

    2、明朝朱元璋開國後大量誅殺功勳貴族,削弱了權貴世家的實力,客觀上破壞了外戚干政的土壤。

    3、明朝皇帝大多成年登基,擁有處理政事的能力,不需要外戚輔政,更不需要依靠外戚勢力。

    4、“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皇位傳至燕王一脈,其他宗室藩王勢力被嚴重削弱,皇帝不需要透過外戚來牽制和打壓宗親勢力。

    5、朱元璋創立的內閣制度,把皇權先化整為零,讓手下的人去做具體的事,接著又化零為整,萬事決斷權在皇帝手中。

    所以明朝沒有外戚干政和後宮選妃沒有必然聯絡。

  • 2 # 朝史暮想

    明代近三百年,也不是說一點外戚問題都沒有,但是的確比之以前的王朝,問題要小得很多,外戚能力也不足。那麼為什麼會造成如此的局面?

    明代皇室選妃,一般都會選擇平民或者小官僚家庭

    建國初期,朱元璋時代,還是非常流行與功勳階層結兒女親家的。朱元璋的兒子娶大臣家的女子或者女兒下嫁情況很普遍。但是結果呢?當朱元璋以這個或者那個理由,殺了一大群開國功臣的時候,你讓朱元璋的兒子如何面對妻子的孃家人?女兒如何面對公婆家的親人?當年藍玉也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藍玉被處死後,被做成了燈籠掛在子孫家裡。這個畫面,光是想想都覺得恐怖。

    朱元璋之後,明代皇室成員就很少與大臣,功勳集團聯姻了。因為真的很麻煩。一般都會從家世好的平民家庭或者小官僚家庭裡去選擇后妃。所以相應地,這些后妃的孃家勢力並不強大,這就很難去幹預朝政了,甚至亂政了。

    明代的高官非常注重科舉出身

    明代玩的內閣制。從朱元璋,朱棣時期,透過科舉的八股取仕,不斷地吸收寒門子弟進入朝局,用以稀釋舊文官集團的權力,平衡文官的勢力。慢慢地,寒門子弟的比重越來越大,大家不再以血統論高低,相反都以科舉排名來論資歷。

    到了後面,如果你想進入內閣做大學士,做輔政大臣,甚至首輔,一般約定習慣必須是前三甲的進士出身,入過翰林院,庶吉士出身。光光這一點要求,就把絕大多數的官員擋在了門外。所以即使你是國母的哥哥,甚至是國丈爺,想要掌握更大的權力,你想進內閣沒點真才實學考出來,一步一步往上爬,是很難服眾的。

    明代皇權專制在制度建設上已經非常完善了

    即使明代皇帝天天不務正業,躲在後面玩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權臣。為什麼?因為制度上的分權,制約和皇帝始終掌握著最高決策權。

    政務流程是這樣的:

    內閣票擬——司禮監 皇帝 批紅——六部執行——御史監督反饋。

    因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的權力本質上是依附在皇權上的,所以最高決策權始終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上。

    再加上明代一群看起來非常有“骨氣”的御史言官,你進大門先邁哪隻腳都能爭論半天,你想奪權亂政?先準備好打一場暴風雨般的口水仗吧。

    這樣的制度,外戚玩得溜嗎?

    明代大臣派系鬥爭太激烈,不值當參與

    明代這幫科舉出身的文官們,一個個智商情商高絕,內鬥起來也是下黑手,下狠手。你一個外戚,玩得過嗎?而且明代外戚是拿工資的,日子過的挺舒服的。找個小地方或者家鄉去過大爺般的日子不是挺好,犯不上去摻和明代官場內鬥那些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明代很少有外戚問題的原因。

  • 3 # 古樓殘卷

    明代朱元璋掃除蒙元,建立大明帝國,總結歷代政治的事得失,鑑於前朝外戚干政為害甚烈,遂採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外戚干政。而選妃只是杜絕外戚干政的多個原因之一!

    先說一下選妃方面

    一,明代選妃拋棄門第觀念,只選取普通人家的女子,這種后妃多出民間的現象杜絕了外戚勳貴的產生,后妃沒有強大的家族勢力做支撐,只能老老實實,這樣就將外戚干政成功扼殺在了搖籃裡!而且后妃的家族不得擔任實職,只能擔當一些虛職,一般都是擔任千戶白戶這樣的虛職比較多,沒有實權掀不起大浪!

    二,加強對後宮的管理

    太祖朱元璋曾在宮中立一鐵牌,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只不過這塊牌子後來被搬走了。同樣的在後宮還有一塊牌子,上刻戒諭后妃之詞,這塊牌子卻是一直都在!還有朱棣時期的列女傳都是告誡后妃不得干預政事。

    制度方面成功杜絕了外戚干政,有明一代外戚都是老老實實,不敢造次,但是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朝政穩固與否並不是皇帝一個人的事情。四股勢利圍繞朝堂,此消彼長,皇帝文臣太監外戚即四大勢利集團!外戚勢利沒有了,自然而然文官集團的權利勢必發展壯大,那麼皇帝如何來制約文官集團從而保持朝政平衡呢?

    太監勢利的崛起間接上遏制了外戚勢利的發展

    為了制約文臣集團,維持朝政平衡,因此朱棣啟用太監勢利,成立東廠,直屬皇帝指揮,直接對皇帝負責,負責監視文武百官,從而對文臣形成制約!這樣的話對外戚大臣也是一種威懾力,自然而然的對他們也起到了打擊的作用。因為太監勢利是依附於皇權而產生的,因此,明朝的太監只能為亂卻遠達不到為變的程度。他們並不像漢唐的太監那樣可以左右朝局,左右皇帝的廢立與生死!

    那麼還有哪些原因對壓制外戚勢利有很好的作用呢?

    一,中央集權制度加強

    明代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丞相,皇帝集大權於一身,就是後期的內閣首輔,也只是看奏章提意見,最終拍板還是由皇帝決定,因此外戚沒有生存的空間!

    二,禮教盛行,女性地位低下

    自宋以後對女性的約束更加嚴格,三綱五常倫理道德,封建教條的約束使得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在這種情況下,后妃很難像之前朝代那樣干預朝政。

    三,明代的言官御史們的無形壓制

    我們知道明代的言官們非常厲害,連皇帝都敢罵,可以風聞言事,這樣就厲害了,只要聽說的事情,也可以上奏舉報,這就導致明代的言官們天天瞅人毛病,打聽別人隱私,發現任何蛛絲馬跡就上書彈劾,這樣的環境裡,外戚想有點動作也被扼殺了!而除此之外還有錦衣衛無孔不入,你說可怕不可怕!你想幹啥?老老實實做個安樂侯啊安樂伯的不愁吃不愁喝多好!

  • 4 # 炒米視角

    明朝近三百年幾乎沒有出現過後宮和外戚亂政,其實並不在於朱元璋生前定下的幾條政策,而是在於明朝的體制結構。

    的確朱元璋從乞丐做到大明朝的開國皇帝,那絕對是一步一個腳印,把能算到的事情,能顧及到的隱患,可謂都做了安排。

    在漢朝、唐朝、宋朝的時候,一直都出現過後宮干政的事情。漢初從呂雉開始,到後來竇漪房、趙飛燕、王政君都是後宮干政的典型;唐朝的武則天則乾脆當了皇帝;宋朝甚至出現了9個太后垂簾聽政得情況,劉娥差點就學了武則天。

    後宮一旦得勢主政,必定使用外戚。呂雉、武則天、劉娥等等概莫能外。所以外戚亂政的機率就比較大。而漢武帝劉徹當年為了防止後宮干政,就創造了“立子殺母”的制度。但是後來沒有皇帝跟進,因為的確太殘忍了。

    明朝以前,很多皇帝因為考慮到要籠絡各種門閥勢力,所以娶妻立後,一般都會選擇“門當戶對”的世家大族的女兒。但是明清兩季的皇帝不需要。

    因為自從朱元璋廢除了相權後,皇權達到了巔峰時期。但是朱元璋制定政策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歷代存在的問題。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後,給後世皇帝立規矩的時候,他突然發現一個問題,孃家人如果實力太大,那必然會影響皇帝的決策,甚至直接干預、乃至控制皇帝的決策。

    畢竟像馬皇后那樣的賢后並不多,朱元璋是不能把希望寄託在大明後世皇帝都能娶到馬皇后這樣的皇后的偶然性上。

    所以當他發現宮裡的女人,大戶人家出來的,特別是勳貴世家出來的女人都是頤指氣使,而小戶人家、普通百姓家出來的女人都是低眉順眼的時候。

    朱元璋做了一個決定,給後世之君定個規矩。

    “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這個決定還充分體現在朱標死後的選嫡問題上。

    選朱允炆除了“嫡長子繼承製度”以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母親不是當時朱元璋給兒子們的標配勳貴之後,而是翰林出身的寒門書生之後。目的就是不希望孃家人干預皇太孫未來的決策。

    但實際上即便是普通人家的女兒當了皇后,仍然是有機會後宮干政的。但是明朝的體制實際上並不允許這個情況出現。

    所以雖然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對外戚干政制定相關制度,從源頭上防止外戚干政現象的出現。但是《皇明祖訓》規定的內容多了,甚至不準太監干政這些都是立了鐵牌豎在宮門外的。

    但是在明英宗的時候,差一點所有的規矩都被破了。

    首先,太監不得干政這條被徹底破了。鐵牌也被搬走了,出現了明朝第一個權監王振,此後這個風就剎不住了,劉瑾、魏忠賢一個比一個張狂。

    其次,明英宗生母孝恭章皇后孫氏的弟弟孫繼宗在“奪門之變”中有功,因而差點把“外戚不得干政”也給廢了。

    孫繼宗不但進封了侯爵,還掌管五軍營軍務兼掌後軍都督府;其兄弟孫紹宗、孫顯宗等人;20多個子孫;17個家僕都封候的封侯,當官的當官。這還不滿足,還給了免死金牌,享受了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及世襲侯爵的特權。

    這麼個搞法,把孫太后都嚇壞了,深怕這幫貪得無厭的兄弟們犯事最後連累到自己。每次見到兄弟們就嚇唬他們,“你們出事,我也保不了你們。”

    後來兄弟們果然因為侵佔田地犯事了,真的把孫繼宗嚇壞了,要辭官,結果明英宗硬是不批。孫繼宗膽戰心驚地幹到死,因為他們真的不會帶兵,“所好不過田宅、狗馬、音樂,所狎不過俳優、伎妾”。

    外戚干政干預到這份上,皇帝主動希望你來干政,竟然還不如宦官有用。後世的皇帝又怎麼會再要用你?

    我們會發現問題在於由於內閣制度的存在,明朝實際上已經發展起來一股強大的文官勢力,當後世的皇帝弱勢的時候,他必須依靠太監或者外戚來制衡文官集團。

    但是很顯然由於皇帝把批紅和用印權都給了司禮監,所以後期也只能靠太監來制約文官集團了,這才是權監能夠禍亂朝綱的根本原因。而即便皇后是勳貴以後,也無法掀起大浪,外戚也更不可能再次站到歷史舞臺上了。

    到了清朝,清朝的皇帝吸取教訓,把批紅和用印全部收回自己手裡,所以就再沒出現過太監亂政的情況。

    直到咸豐皇帝把用印權一分為二給了慈安和慈禧兩人。從明朝開始的後宮不得干政的,立刻就成了歷史。

  • 5 # 裝修小常識

    明朝很少有高官貴族的后妃,平民或小官僚的好女子入妃多,這部分人,外家勢力不大,不容易興風作浪。

    另外,明朝完善的官僚體制和特務機關,也一定程度上鎮住了想弄權的這部分人。

    沒了土壤,就不好發芽了。

  • 6 # 珞珈山的貓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起來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政權。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和極其深遠的影響。明朝對於封建制度的進一步加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不僅體現在廢除了相權進而加強了皇權的統治以及中央集權的力度。更體現在明朝在借鑑了歷史上歷朝歷代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總結了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制定了《皇明祖訓》來告誡後代君王不要犯歷史上的一些錯誤,重蹈覆轍!

    朱元璋所制定的祖訓中十分重要的一點便是為了防止皇權受到分化和威脅而設定的一些政治制度。比如說防止相權分化皇權而取消了宰相制度。防止外清乾淨而限制後宮嬪妃的出身及家族勢力。避免後宮嬪妃的外戚掌握實權而威脅到皇帝對於繼承人的選擇和國家的走向。

    因此朱元璋及其後繼之君的皇妃及其他後宮嬪妃大多出生於普通家庭或者地位較低的官宦之家。而且基本上不允許外戚擔任國家要職或者受到很高的封賞和爵位。而且明令禁止後宮不得干政。因此有明一朝,一直沒有發生後宮干政的事情。另外,開國皇后馬皇后也一直堅持著不干預朝政。為後來的明朝後宮妃嬪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還有一個重要的情況是,明朝改變了歷朝歷代皇家的婚配製度。明朝習慣從科舉中的佼佼者中選擇乘龍快婿,但是一旦被選擇成為皇家乘龍快婿之後,往往就只能獲得虛職而不再擔任具體政務。這與防止後宮干政相輔相成。

    但是可悲的是,明朝儘管沒有發生後宮干政和外戚奪權的事情。但是明朝卻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由於後繼之君能力不足或者貪圖享樂,而使得皇權旁落到了宦官的手中。同時由於朝中缺少文官之首宰相。反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官集團互相爭權奪勢。

    宦官當權和文官集團空談誤國這也成為了壓倒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7 # 榮耀歷史

    明朝有很多倍受推崇的特點,比如說明朝內閣制度下沒有權臣謀反,從來沒有和親等等,其中明朝三百多年從來沒有出現後宮干政或者是外戚亂政的情況也一直被津津樂道,相比於漢朝瘋狂的外企干政,明朝到底優秀在哪兒?

    1、朱元璋的先見之明

    朱元璋是一個政治天才,他不僅能從一窮二白建立大明朝,而且還能充分借鑑前朝的經驗來設計政治制度,以此來保證自己的大明朝永續傳承。

    以往封建王朝,後宮干政,外戚干政甚至是篡權導致亡國的案例並不少見,朱元璋深以為戒,於是他立下了三道紅線:

    皇帝、太子、親王選妃制度

    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

    簡單來說,不像以前的王朝選妃最看重出生,皇后人選必然是名門望族,明朝的皇帝、太子、親王選皇后、妃子一定是從民間良家中選取。這樣就保證了皇親國戚沒有家族勢力,也沒有雄厚的政治背景,就是想折騰也沒有這個能力。大明300年所有皇后中,只有朱棣的徐皇后、成化朝的吳皇后出身名門,可見這一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執行。

    後宮不得干政鐵律

    皇后之尊,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髮事不得預焉

    朱元璋讓工部把上面的話刻在鐵牌上樹立在後宮中,時刻警示著後宮嬪妃們。也許是朱元璋大殺四方餘威尚在,這塊鐵牌一直無人敢動,也沒有後妃敢越雷池一步。

    外戚不得授予實職

    對於皇后以及貴妃的母族,肯定要示以恩寵,授予一定的官職或者爵位,但是朱元璋規定都不能授予實職,通常都是錦衣衛指揮使等虛職,這就避免了外戚形成權勢集團。

    朱元璋立下的鐵律很好地杜絕了明朝後宮、外戚干政,雖偶爾有破例,但是都影響不大,整體方向按照朱元璋設計的在走。

    其實為了防止後宮干政,朱元璋還恢復了一項極其殘忍的制度——殉葬。根據記載,朱元璋駕崩時,30多位妃嬪殉葬,這一制度直到明英宗時期才廢除。朱重八為了權力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

    2、明朝無幼帝

    這個說話也不完全,比如說萬曆皇帝10歲繼位,但是相較於漢朝來說,已經好了太多,而且10歲的萬曆皇帝已經有足夠政治手腕,還有內閣制度為其保駕護航,所以即使有李太后聽政,但是大事都由內閣張居正決定。皇帝具有執政能力有效保證了後宮無法干政。

    3、明朝完善的政治制度

    這邊不得不提內閣制度,內閣制度是明朝的一大創舉,它既保護了皇權,又限制了皇權。

    內閣是皇帝所屬,只對皇帝負責,但是它影響六部,從而影響全國治理。

    因為只聽命於皇帝,其他人無法透過內閣影響六部,進而影響全國,這就保證了權力始終在皇帝手裡。

    如果皇帝昏庸,自毀長城,比如說讓後宮干政,內閣則可以發揮“相權”,影響皇權,逼迫皇帝回到正軌,杜絕後宮干政的現象發生。

    對於外戚來說,更無法找到自己的權力空間,因為大明王朝的權力已經被皇帝、內閣還有宮中十二監分割完畢,失去外戚的支援,後宮更加無法干政。

    歸根結底,明朝未出現明顯的後宮、外戚干政得益於完善的政治制度,貢獻最大的就是內閣制度和選妃制度,從根源上杜絕後宮干政。

  • 8 # 溫讀

    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曾出現過外戚亂政的情況,後宮失火的情況似乎非常難以避免,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恃寵而驕!後宮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勾心鬥角的地方,這種勾心鬥角並不簡單,這並不僅僅是女子之間的爭風吃醋,她們背後的勢力都是她們的底氣,那些能夠入宮為妃為後並且得到寵愛的女子們,家族中一定是有人入朝為官的,並且通常情況下,自己的家族勢力若是大的話,自己在後宮中也會混的如魚得水的。這樣一來,外戚亂政的情況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後宮中女子和大臣們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那麼這些女子們怎麼能夠不關心政事呢?畢竟這也是決定她們在後宮中的地位的。有一些女子就算失寵,但是自己的父親在朝堂上的官職十分重要,也絕對沒人敢對她指手畫腳的!

    另外,皇帝的軟弱無能也是導致外戚亂政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能夠當上皇帝的人,對於這些事情應該都是極其敏感的!但有一些事情皇帝看在眼裡,卻又不說,又或者是任其發展,那麼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歷史上有一個朝代300年都沒有出現後宮和外戚亂政的事情,這個朝代就是明朝,那麼皇帝是如何做的呢?是不是在選妃上面有所改變呢?

    明朝的妃子並不一定出身高貴,他們在為皇帝選拔妃子的時候,最先看中的並不是女子的出身,自然也就不會因為她的父兄入朝為官,就在選妃的時候多看她一眼。明朝選妃不重視門第,而是看重她們身上的一些品質!而且這些進入後宮的女子們是絕對不允許干政的,關於這一點是有條文來規範的,所以她們不敢輕舉妄動!一旦女子入宮當了妃嬪,那麼朝堂上的所有臣子,無論是她的父兄,又或者是其他臣子,都絕對不能夠與這些妃嬪走得過近,若要見面是需要走形式的,而且得有正當理由,絕對不可以私自見面,否則就有勾結的嫌疑。明朝的妃子們出身都不會特別的高貴,這些女子來自各個地方,父親們大多都是低階官員,很多都不在京城。所以她們一旦當了妃嬪之後,有可能幾十年都見不到自己的親人,又怎麼會出現勾結的情況呢?所以外戚亂政的情況絕不可能發生。

    其次,朱元璋是一個很有先見之明的人,他為了防止後人在自己去世之後,不再遵從當下的選妃制度,他還留有後招!那就是從此帝王死了之後,妃嬪都需要殉葬,雖然這很慘無人道,但是也是有好處的!這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防止那些在後宮中權力比較大的妃嬪們,勾結外邦欺負新皇帝,甚至發起動亂又或者是垂簾聽政!這樣一來,江山肯定遲早不保!歷史上垂簾聽政的案例並不少見,而這些最終都是會使國家發生動盪的,可見,朱元璋這麼做還是很有道理的!

    歷史上,大多數後宮亂政都是發生在幼主身上的,老皇帝去世之後,新皇帝年紀太小什麼都不懂,還是個孩子,所以要依靠他人的指點,才能夠治理好江山,這個時候後宮中的人就開始蠢蠢欲動了!畢竟幼主從小在後宮中長大,所以他們的母親或者皇后、太后等很容易出來干政。若是大臣們輔佐的話,肯定會招來閒話,朝堂之上也會議論紛紛的!明朝也有兩位皇帝是年紀很小就當皇帝的,他們分別是明英宗和明神宗,不過這兩個皇帝繼位之後,他們的母親都沒有垂簾聽政,卻把國家治理的非常的好!

    皇帝的年紀無論是小還是大,一旦當上皇帝之後,關於政事的問題肯定是會熟能生巧的,何況朝堂上還有如此多的大臣大臣們聚集在一起之後,一些問題總是能夠得到解決的,垂簾聽政著實沒必要,這樣做只會為國家埋下隱患罷了。

  • 9 # 老四劇說歷史

    是關鍵。因為明朝後宮的妃子或皇后都是透過選秀選出來的,而且是從那些職位較低的官員或百姓家中選出來。為了避免像漢朝、宋朝等外戚干政的情況,明朝建立之後就規定:皇帝、皇子或親王的后妃宮嬪,必須從家境清白的低階官員或百姓中選取,而且拒絕官吏以各種理由進獻美女。后妃宮嬪沒有深厚的背景,自然無法干涉朝政。

  • 10 # 夢迴伍千年

    是的,漢朝有呂雉、竇太后、權臣霍光、滅亡在外戚王莽手中,唐朝有武則天和韋后之亂,所以從宋朝開始,就開始大力制止後宮干政。

    首先就是那句名言“後宮不得干政”,不然會遭受諸多大臣的阻礙。

    然後就是選妃時都是選的小家庭出身,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家族並不大,沒有高官。

    可以給外戚榮華富貴,但是不在讓他們掌握實權,這樣就很好的限制了外戚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方第二層轉成T了怎麼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