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津城沐雨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司馬懿敢反叛曹操?那純粹是找死啊!
先看看曹操的戰績:
光和末 潁川 黃巾 勝
初平元年二月 熒陽 徐榮 負
初平二年春 濮陽 白繞 勝
初平三年春 東武陽 於毒 勝 圍魏救趙
初平三年春 不詳 眭固 勝
初平三年春 內黃 於夫羅(匈奴) 勝
初平三年四月 壽張東 黃巾 勝
初平四年春 匡亭 劉詳、袁術 勝 圍城打援
初平四年秋 徐州 陶謙 下十餘城
興平元年夏 徐州 陶謙 拔五城
興平元年夏 郯東 曹豹、劉備 勝
興平元年夏 濮陽 呂布 負
興平二年春 定陶 呂布 勝
興平二年春 鉅野 薛蘭、李封 勝
興平二年春 不詳 呂布、陳宮 勝 設伏、奇兵
建安元年二月 汝南、穎川 劉闢等 勝
建安元年十月 梁 楊奉 勝
建安二年春 宛 張繡 負
建安二年春 舞陰 張繡 勝
建安二年九月 陳 橋蕤等 勝
建安二年十一月 湖陽 鄧濟 勝
建安三年三月 安眾 張繡、劉表 勝 地道、奇兵
建安三年十月 下邳 呂布 勝
建安三年十月 下邳 呂布 勝 水攻
建安五年正月 徐州 劉備 勝
建安五年正月 不詳 昌? 勝
建安五年二月 白馬 顏良 勝
建安五年二月 延津 文丑 勝
建安五年八月 官渡 袁紹 負
建安五年十月 烏巢 淳于瓊 勝
建安六年四月 倉亭 袁紹 勝
建安七年九月 黎陽 袁譚、袁尚 勝
建安八年三月 黎陽 袁譚、袁尚 勝
建安九年二月 毛城 尹楷 勝
建安九年二月 邯鄲 沮鵠 勝
建安九年七月 滏水 袁尚 勝
建安九年八月 鄴 審配 勝
建安十年正月 不詳 袁譚 勝
建安十年八月 獷平 趙犢、霍奴等 勝
建安十一年三月 壺關 高幹 勝
建安十二年八月 白狼山 烏丸 勝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 赤壁 孫劉聯軍 負 火攻
建安十六年七月 潼關 馬超 負
建安十六年七月 渭南 馬超 勝
建安十六年七月 不詳 馬超 勝 離間
建安十六年十月 安定 楊秋 勝
建安十八年正月 濡須口 孫權 勝
建安十九年七月 合肥 孫權 負
建安二十年四月 河池 竇茂(氐王) 勝
建安二十二年二月 濡須口 孫權 勝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 陽平關 劉備 負
總戰績:戰鬥五十一次,勝四十三次,負八次,勝率84.3%
曹操對劉備、孫權戰績均為兩勝兩負。
來看看司馬懿戰績:
一,平定孟達反叛。
新城太守孟達反,詔驃騎將軍司馬宣王討之。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斬達,傳其首。
二,擊退諸葛亮的進攻。
五年春正月,帝耕於籍田。三月,大司馬曹真薨。諸葛亮寇天水,詔大將軍司馬宣王拒之。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
三,平定匈奴叛亂。
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職等叛,司馬宣王遣將軍胡遵等追討,破降之。 青龍元年(233年),九月,屯駐在安定地區,保衛邊塞的匈奴首領胡薄居姿職等人反叛,大將軍司馬懿派部將胡遵征討,很快擊破叛軍,迫降。
四,擊退蜀軍北伐。
《三國志》:是月,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馬宣王率諸軍拒之。司馬宣王與亮相持,連圍積日,亮數挑戰,宣王堅壘不應。會亮卒,其軍退還。
五,平定遼東。
《三國志》記載:二年春正月,詔太尉司馬宣王帥眾討遼東。丙寅,司馬宣王圍公孫淵於襄平,大破之,傳淵首於京都。
就這點點,敢和曹操拼?
結論:
曹操的兒子的兒子都能捏死司馬懿。
曹操的謀士的謀士都能陰死司馬懿。
曹操的部將的部將都能打敗司馬懿。
-
3 # 夜神叨叨
謀反這個詞本身就用錯了,而且當時乃至最後三分歸晉,最大的門閥世家依然不是他司馬氏,而是荀氏。
作為曹魏集團第一謀士,中原第一大門閥的掌舵人,曹魏文官集團的核心人物,荀氏長孫的荀彧都被曹操一句話賜死,小小的司馬懿確實蹦噠不出什麼名堂。
再說司馬懿的能力,司馬懿出頭其實是在荀彧死後才開始慢慢展現頭角,很多人認為,司馬懿是曹操留給曹丕來提拔的,然後讓他感恩戴德,曹丕也希望自己與司馬的關係變得跟劉備,諸葛亮這樣的君臣關係。
先不說諸葛氏的門閥到底多吊(諸葛亮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侄子是孫吳的頂樑柱,曹魏諸葛誕還是一個可以帶兵的實權人物。),單就司馬懿出頭實則是無奈之舉。曹操殺了荀彧後整個曹魏集團的組成肯定會出現很大的震動,不說了,整個曹魏集團的文官超過一半為荀彧舉薦,毛介,郭嘉,程昱,董昭,荀攸。。等等等太多,這些人基本都是以荀彧馬首是瞻。
荀彧死後曹魏集團急需一個門閥代替荀氏,其中北方甄氏已經聯姻,司馬朗也算門閥代表人物,而且司馬懿在平定張魯之後的獻策讓曹操後來十分認可,雖然沒被採納(此時司馬懿才二十出頭。)。
就在這樣背景下司馬懿才開始走進曹魏文官集團的核心,然後就是奪嫡之戰站好了隊伍,由於荀氏被完全壓制,司馬氏才開始極速發展。
等到他千里奔殺孟達的時候,司馬氏的實力才真的是厚積薄發的一種體現,而之前沒有什麼怕不怕曹操,只是實力沒到,而且曹操時代曹魏核心更團結,曹操死後門閥聯姻,曹魏後期中央集權早已不如曹操時代,這才會讓司馬昭有了篡位的野心,司馬懿在他的年代大概也只有一個把門閥經營好的野心,因為他的位置註定他的思維方式。
-
4 # 青春夢史
司馬懿是三國一統的奠基人,如此能臣為何不敢在曹操在位時謀反呢?也許有以下原因:
1) 曹操何許人?治世能臣,亂世梟雄!司馬懿謀略過人,玩轉心機,曹操又何嘗不是?相比司馬懿,曹操個人能力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的曹操手下強將如雲,曹仁,曹洪,曹真等尚在,勢力強大而且對曹操忠心耿耿,反觀司馬懿在當時只不過是一個謀士而已,司馬家族作為一方門閥相對於當時強大的曹魏政權只能算小巫見大巫。無論從個人能力以及整體實力司馬懿想要造曹操的反,毫無勝算。
2) 曹操在位時,局勢動盪不安,戰袁紹,戰孫權,戰劉備,連年軍閥混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司馬懿縱然有動機有能力有實力造反,恐怕也得掂量一下,這樣一個燙手山芋接下來有意思嗎?所以曹操在位時,並不是謀反的最佳時機,司馬懿這麼聰明豈能不知?
3) 不僅是曹操在位時,曹丕,曹睿在位時司馬懿權傾朝野也沒有造反,自立為帝。可見司馬懿本人非常在乎君臣綱常,在乎自己的名節。也可以說司馬懿終其一生並沒有謀反的企圖,還是想做一個忠臣 。
-
5 # 星下靜思
謝邀。個人認為,司馬懿就一直沒有謀反的心思。反過來,倒是曹氏一族常常將司馬懿逼迫的進退無路。司馬懿少時有才華,又是出身名門,是曹操拉攏的重點物件。然而,司馬懿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和為人,雖曹操多次來請均稱病不就任。曹操被吊起了胃囗,派出“刺客”去試探,司馬懿竟然在刀劍面前不為所動,矇混過去。在後來,曹操依然不放過他,放出狠話,再不到任就抓起來問罪,司馬懿這才害怕了,趕快去就任。在朝廷上,曹操發現司馬懿果然有才,腹有計謀,心機重重。曹操經過長期觀察使用,聽其言觀其行,發現司馬懿不僅城府極深,而且有“狼顧"之相。這一來,曹操又害怕了,開始想方設法除掉他。司馬懿何其聰明,馬上有所察覺,並迅速找到對策。司馬懿與曹操之子曹丕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幫助他解決了很多棘手問題,深得曹丕信任。同時,司馬懿做事更加低調,事事隱忍,不爭鋒較勁。每當曹操找茬時,曹丕總能幫助司馬懿說好話。這讓曹操也感慨,要殺司馬懿也找不到理由啊!曹操能識人,司馬懿更能揣測人。曹操在世時,司馬懿不敢不賣力,也不敢太賣力,在這個夾縫中拿捏的很到位。此時的司馬懿,頭上懸刀斧,腳下步步有陷阱,司馬懿有空或者敢想造反的事嗎?
-
6 # 我是西北橋的王胖子
司馬懿被曹操招為相府任職文學椽!當時即無兵權也無威望。僅以人臣專守職責而已。而以曹操的精明強幹,善於識人用人也很早就感覺他有‘狼顧之心’而不願久居人下。後來曹操剿滅了張魯,而司馬懿進言剩勝之勢直搗蜀國。這計十分兇狠。因為當時劉備剛入主蜀國還立足未穩。那時因曹操感覺內有憂逼不便再接再勵攻打蜀國。才撤回去了,但司馬懿再次被曹操注意!而司馬懿和曹丕關係很好所以獲得了曹丕的保護,所以精明的曹操因為十分會知人用人,而又能及時做好防範。司馬懿面對這樣一位英明領袖只能乖乖做好他該做的事。一點兒反心也不敢有的!
-
7 # 上將噯福斯
曹操在位之時,司馬懿一無兵權,二無朋黨,智謀勇略皆不如曹操,拿什麼造反?首先,司馬懿沒有兵權。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曹操善於識人,他察覺司馬懿很有野心,因此既要用他又要防範他。所以司馬懿的官職並不高,也沒有掌握兵權。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這是個什麼官?文學掾,主管學校和禮義教育,掌教授諸生。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或者大學教授?想來也差不多吧。這樣的人能造反嗎?你要非逼著大學教授造反,那不是把人家往火坑裡推嗎?
由於司馬懿特別能忍,特別能裝,後來慢慢升官,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這都是寫雜七雜八的小官,根本稱不上朝廷大員。最大的就數丞相主簿,其實就是丞相府的秘書長。寫寫公文什麼的。當然由於在曹操身邊工作,也會參與謀劃。但地位、分量要差得多。楊修不也是主簿嗎?還不是說咔嚓就咔嚓。
如果此時,司馬懿造反,還沒出家門就被人滅了。
其次,司馬懿沒有朋黨。大家看三國志,看三國演義,司馬懿權傾朝野,那是曹丕以後的事情了。曹操黨政之時,文臣武將,都是曹操一手發現提拔的。朝堂之上,盡是曹操的肱骨親隨,這些人眼裡只有曹操,誰會聽司馬懿一個小小的主簿話。
所以說,司馬懿有才,這不假。但要分跟誰比,跟曹操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他能篡權,完全是因為活得長,把忠臣良將都熬死了,就顯出他能來了。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司馬懿之謂也。
篡權的奸賊,無恥的小人。
-
8 # k笑笑生
現亮觀點:個人認為司馬懿就從來沒有想過謀反!
首先,司馬懿只是一個謀士,他自己深知自己的位置,謀士可以幫助主公建功立業,也憑藉如此可以位極人臣,達官顯貴。因為一個君主有的不僅是謀略,還要有政治手腕、氣魄、軍隊等等,司馬懿如果有這些資本,不會在那樣的亂世出仕於曹操這樣的梟雄,完全可以投誠一個弱小的割據勢力與曹操爭雄。所以從內在來說司馬懿根本就沒有謀反的想法。反而是曹操因為他的深藏不漏猜忌他。
其次,就算司馬懿有謀反的想法,他也沒有謀反的條件,曹操一直到死都沒有對司馬懿放下戒心,始終沒有給司馬懿軍權,而且那時的曹魏政權全都是與曹操打天下的親信把持,司馬懿根本沒有任何機會,曹操甚至在死前還囑咐曹丕,司馬懿能控制住就用,不能控制就殺!
最後,曹魏的江山最終還是被司馬懿的兒子奪取了,各方面因素都有,不過個人認為司馬懿是從沒想過謀反的!
-
9 # 打炣簾卷西風
呵呵!題主問的也是沒誰了。
別說謀反,我估計當時司馬懿連謀反的念頭也不一定敢有。
曹操何許人也?當時環境下絕對的大boSS,神一般的存在,真正的打出來的黑社會老大,就憑司馬懿那點伎倆你覺得能逃過曹操的法眼?除非你不想混了。
熟悉歷史的恐怕沒有幾個不知道曹操的,就連毛主席也對曹操讚許有加,稱其為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詩人和謀略家。文學地位上和其子曹丕曹植是唯一媲美“三蘇"的人物,這種境界的人物中國歷史上能有幾人?
再說司馬懿,司馬懿以他的隱忍最終笑到了最後,廢三國而開一代基業,算徹徹底底的大贏家,這或許是曹操沒想到的,但這也是曹操不能左右的,畢竟死了幾十年了,曹操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唯曹操馬首是瞻,根本找不出殺司馬懿的理由,再加上司馬懿也不是個一般人物,腦瓜子肯定靈活,看得出風向,也知道自己活在曹操的屋簷下,不敢有什麼非份之想,否則以曹操的兇狠,一百個司馬懿也給咔嚓了。
司馬懿後來能政變成功,說跟曹操沒關係吧其實也有關係,曹操實行唯才是舉,不論親仇良善,只要你有才,都能讓你吃上“皇糧"。無才那隻能靠邊站了,不像現在只要你長的帥,都能混的風聲水起。所以後期曹操宗族根本沒幾個有實權的,有一個曹爽還是豬腦子,被司馬懿玩的團團轉,以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輕鬆奪取了曹家江山。
歷史真的說不清,運氣好有時也能幫大忙。
-
10 # 挑戰英語打卡1000天
曹操在位時,司馬懿怎麼反?拿什麼反呢?司馬懿一沒有兵權,二沒有朋黨,他要是敢去反,還真是嫌自己活的太長了。
我們先來看看曹操在位的時候,司馬懿的經歷:
史書雖記載司馬懿少有大志,但是公元201年,時任司空的曹操想用司馬懿時,司馬懿嫌漢室衰微,不想買曹操手下幹活,便假裝有病而沒有出仕。公元208年,曹操用強徵的方式徵司馬懿為文學掾。公元215年,司馬懿向曹操建議攻漢中瓦解劉備,但是未被曹操採納。公元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開始輔佐曹丕。公元220年,曹操去世。
從史書記載來看,司馬懿公元208年才進入曹魏政權,而且文學掾也不是什麼大官,在此期間曾經像曹操出過建議,但是曹操認為司馬懿“鷹視狼顧",處處提防他,直到公元219年,司馬懿才開始輔佐曹丕。
或許可以這樣說,司馬懿在曹操在位的時候,根本沒有任何大權,也沒有任何的心腹,更沒有任何的支持者。
此時的他根本不具備造反的條件,或許這個時候他根本沒有想過造反。只是後來權利越來越大,貪婪之心頓起。
-
11 # 魁哥說歷史
公元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強行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這次,曹操放出話,如果司馬懿還是和七年前一樣,裝病拒不出仕,就將他逮捕歸案。這下,司馬懿慌了,不得不就職。曹操沒想到的是,他強行徵辟的司馬懿,在41年後,發動高平陵之變,除掉政敵曹爽,架空了曹魏皇帝。有人說,那麼司馬懿為何沒有在曹操活著的時候謀反啊?
個人認為司馬懿不但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在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時期,都沒有謀反的跡象,依據相關史料,分析如下。
其一,司馬懿在曹操時期,只是一個文官(謀士),沒有兵權。公元209年,司馬懿第一次出仕,官職為文學掾。文學掾是一個什麼官職呢?它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學校,教授弟子,還兼管郡內教化、禮儀之事。因此,文學掾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局長和文化局局長。這只是一個文官,是無法染指兵權的。後來,司馬懿在曹操時期,與曹丕交好,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這些職務,都是文職,虛職,沒有一個是掌握兵權的。《晉書·宣帝紀》中記載如下:
於是使與太子游處,遷黃門侍郎,轉議郎、丞相東曹屬,尋轉主簿。而發動政變、謀反,都需要大量軍隊,顯然此時的司馬懿沒有自己的軍隊。因此,司馬懿沒有謀反的基礎。如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就是依靠自己的三千死士,才成功的。其二,司馬懿沒有機會謀反,因為曹操雄才偉略,並且重用曹魏宗親大將。
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一代梟雄,曾和劉備煮酒論英雄,評論天下英雄,誰主沉浮。曹操經過數十年的南征北戰,統一了北方,為曹丕建立魏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曹操能夠建立不世之功,靠的主要是自己的親信大將們。這些大將,分為曹魏宗親八虎騎和“五子良將”,而曹氏、夏侯氏宗親大將明顯壓制著外姓將領。像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掌握著大量的軍隊。
司馬懿雖然也不凡,本領也很大,可是和曹操相比,還是差遠了。此時的司馬懿無兵無權,沒有機會謀反。曹操在覺察到司馬懿“有雄豪志”,還有“狼顧之相”之後,非常忌諱。他對自己的兒子曹丕說道,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之人,日後可能對我們曹家不利,要防範他,不要重用他。然而曹丕卻和司馬懿是好朋友,處處維護他,沒有將曹操的話當回事。再加上司馬懿兢兢業業,廢寢忘食,成功矇騙過了曹操,使其安心。《晉書·宣帝紀》中記載如下: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其三,即使在曹丕、曹叡時期,司馬懿也沒有機會謀反。不說在曹操時期,即使在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時期,司馬懿也是很聽話的,不敢有出格的行為。如魏文帝曹丕每次帶兵伐吳,沒有帶著司馬懿,而是讓他坐鎮固若金湯的京城。在魏明帝曹叡時期,司馬懿雖然逐漸掌握了部分軍權,尤其是在大將軍曹真病死後,他的權力越來越大。可是由於曹叡大權獨攬,始終壓著司馬懿,對他一直防備著,司馬懿也沒有謀反的可能性。
此時的司馬懿,在祁山附近與諸葛亮對峙,慢慢積蓄著力量,積攢著自己的心腹,沒有露出一點不臣之心。司馬懿只是帶領著曹魏軍隊,和蜀漢丞相諸葛亮作戰,這些軍隊是因為和敵國交戰,才聽從司馬懿命令,而不是司馬懿的私人軍隊。如果此時的司馬懿,率領這些前線軍隊,倒打一耙,是不可能得到響應的。如鍾會率領曹魏軍隊,滅了蜀漢後,想自立為王,反抗司馬昭,就沒有得到中下級軍官的支援,最後功虧一簣。演義中,曹叡剛剛登基,就奪取了司馬懿的兵權,來了個下馬威,只是後來在諸葛亮第一次伐魏的猛烈攻勢下,他才又重新啟用司馬懿的。這一段雖然是演義,可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曹叡對司馬懿掌握著生殺大權。
總結: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司馬懿沒有實力,也沒有謀反的可能性。只有在曹叡英年早逝,小皇帝曹芳即位後,司馬懿才逐漸顯露出來,可是很快遭到了另一位輔政大臣曹爽的打壓。他被曹爽明升暗降,成了毫無實權的太傅。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著皇帝曹芳高平陵掃墓之時,才突然發動兵變,控制曹魏朝堂。
回覆列表
第一,曹操是亂世梟雄,不管是智謀還是人格魅力,都遠勝司馬懿,司馬懿不敢反,不能反,謀反就等於自殺。
第二,曹操時候,曹氏親貴勢力強大,不管是曹操曹丕,還是曹仁曹洪,都是能人良將,經過戰爭培養起來的人才班子,對曹操集團死心塌地。
第三,當時的司馬懿,鋒芒未露,在曹操集團裡頂多是個謀士,並沒有大的成績和貢獻,此時謀反,孤家寡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