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霧鎖江
-
2 # 思想之葦
我認為:充分尊重人的個性,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有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這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目前中國的基礎教育問題很多,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功利色彩太濃了,應試色彩太濃了。從小學到高中,從家長到老師, 分數成了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在中考和高考的壓力之下,人異化成了分數的奴隸。為了能提高分數,學校和老師無所不用其極:佈置大量的作業,頻繁的組織考試,大量壓縮學生的休息時間,借托管的名義補課......家長和社會也來推波助瀾,讓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剝奪了學生最後的一點休息時間。其實讀書應該吃苦,這原本沒有錯,但讀書不應該是為了分數,至少不應該是為了考試!更何況,目前學生學的知識將來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絕大部分都是沒有意義的。這種以分數論英雄的功利性教育, 將貽害無窮。
好的教育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人與人之間個性是有差異的。比如有的人擅長思考,有的人善於動手,有的人形象思維強,有的人抽象思維好,科學家善於搞研究但做生意不一定在行,作家善於寫作但搞發明創造可能就不行了......既然這樣,我們憑什麼要求學生都能考出好的分數呢? 好的教育應該意識到這一點,不會用唯一標準去衡量學生。
好的教育應該做到因材施教。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是和諧社會的標誌。而因材施教應該是好的教育的標誌。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前提之下,發掘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 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因為自己在某一方面(如考分)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目前的教育,只能讓一部分學生有成就感,因為老師重視的永遠是考試成績前幾名的學生。其他學生,老師可能會直接無視。
-
3 # 閒仙浪語
好的教育應該因才施教,針對不同的天分和潛質,幫助受教者充分且愉快地實現自己。不能指望把所有的人都培養成精英,弄得大多數人就業後產生莫名的挫折感和理想落差感,遺害社會。
好的教育應該讓受教育者充分認識自己的天資,幫助他們選擇適合的社會角色,成為恰如其分的社會建設者和貢獻者,而不是培養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滿腹牢騷的廢物。
好的教育應該將優質的教育資源配置給天資優秀的受教育者。如果資源錯配,讓一流的教師去教育末流智商的學生,就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好的教育應該注重啟發誘導,培養受教育者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行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
好的教育應該注重受教育者美好德行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
4 # 寒冰泉
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好的教育是不用補課,放飛心靈。好的教育是引領精神,啟迪智慧。好的教育是品德第一,知識第二。好的教育是傳承文化,發揚新生。好的教育是科學育人,尊重規律。
-
5 # Mandy靜靜
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單單看成績,首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學會做事,不管怎樣,每個教育領域裡我們才是真正的主角,不管在哪個領域,我們都應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教育,不單單是學習成績上的教育,而是一個人一生都需要學習的,為人處事,自立自強,孝順,這一系列都離不開教育,然而,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呢,我想那大概就是教和育共同實行,相輔相成。這就是我對教育的理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
6 # AIR__70107364
我認為真正好的教育,並不只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也不是讓孩子過早地去懂得多少道理,更不是讓孩子考出優異的成績。
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去認識和了解自己,讓每個孩子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勇敢地去探索屬於他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鼓勵他在這片屬於他自己的天地裡盡情發揮他的創造力。教育要做的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保護孩子免受外界力量的傷害,給他以正向的引導。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幫助,讓他更好地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讓他快樂地成長和創造,因為順應孩子的發展天性,才是保護和挖掘他潛能的最佳方式。
真正好的教育,會讓孩子成為孩子,最美的孩子;會讓今天成為今天,最完美的今天;會讓孩子完美的今天成就一個屬於他的,他想要的未來,而不是所謂的大人想讓他擁有的未來。
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他想看到的,最好的自己。
-
7 # k仔
可是,教育這個一直被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教育改革的呼聲卻越來越高。人們批判如今中國的教育是一味追求高分,而不兼顧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德、智、體、美、育的五好教育方針更是已為空談。
雖然說高考是中國學子最公平的考試,但是一味追求的高分,讓多少學生的身體得不到充足的鍛鍊,讓多少學生成了人們眼中的書呆子,除了會讀書一無是處,又有多少學校只顧成績,而不顧學生品德的教育。
中國的人口基數龐大,能夠因材施教是比較困難的。既然困難,也應該不畏困難地去完善教育,而不是任由唯成績是首的方針繼續發展,需要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先做人,後做事,有健康才會有一切的可能。
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即使很難實現,個別學校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教育也應當得到肯定。
-
8 # 我愛酸蘿蔔470
任何事情都有個質和量,教育也不例外。雖然國家一直在加大教育投入,但是教育的質量提不上來,應試性和功利性都太強。
一個好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那首先就要弄明白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現實中,我們所面對的教育功利色彩是非常濃厚的。學校一切都圍繞考試來教育,分數是最高標準。以考試分數、升學率、招生規模等指標來評價學校的教學高低。這種以分數論成敗的教育制度被很多有見地的學者和教授,以及學生家長所詬病,雖然政府和教育部門也在試圖探索和改變,但是終歸收效甚微。
根據媒體報道,自2005年至今,高校畢業總人數達到了3700多萬人,其中碩士以上人才290多萬人,從數字上看,我們確實是教育大國,但是社會和企業為什麼還在呼籲,需要高素質人才?為什麼現有的教育沒有培養出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導致出現學生就業難,企業招人難的“兩難”境地?說到底,就是文憑,儘管文憑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和素養,但卻是通行證。國家機關,用人單位招聘,首先看重文憑,而不考慮崗位的具體需要。這就導致為了學歷為了文憑而拼命學習,讀碩士,考研究生,無一不是為了一張文憑和高薪工作。事實上,好的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如果只是為了教育學生拿到更高的文憑,而忘了教育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完整的人格,那這種教育無疑是失敗的。
好的教育應該是教給學生智慧,培養學生人格完整的人,發掘學生的智慧和潛力。
好的教育,應該是注重學生的品德和個性,從興趣出發因材施教,不扼殺學生的思想和創造性。
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有理想、有素質、有道德的優質學生,而不只是高分學霸。
好的教育,應該是幫助學生全面發展,達到身心統一,讓學生成為完整的自己,而不是考試機器。
-
9 # 清淺舊時光HP
好的教育,首先榜樣的作用很重要!
我體會,“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適合就是最好的教育
無論家長還是老師,我們都會思考什麼是最好的教育,當然答案很多,我認為:適合就是最好的教育!
“理解”是現階段學子經常說的一個詞語,這個詞語還經常被青年學生組成短語,如“不被理解”“需要理解”“理解萬歲”,等等,這一系列短語凸顯當代學生在生活和學習過中缺少心靈呵護,迫切需要家長、教師和社會關心的一些現實。青年學生確實需要理解,但理解不能僅僅侷限於物質層面,更需要心靈與心靈層面的精神溝通,而恰恰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青年學生精神層面的理解是當今時代成人世界所漠視或忽視的。
其實,“理解”不能僅僅被詮釋為學生需要他人理解,很大程度上,學生如何理解社會,理解他人,理解外物,也屬於理解範疇。在成長階段,關於理解話題,應更有自已怎麼樣去理解別人,或者是達到社會上流行的所謂“互相理解”的境界。
青春與成長相伴,美好的青春年華,總是需要健康的成長相維繫。關注學生的青春和成長,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呵護他們的青春,扶助他們健康成長己成為人們的共識。
-
10 # 龍之語
我覺得,"好的教育"首先是教會小孩子做人的品質,其次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小孩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這過程中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著名文學家楊絳先生說她的成長受家庭環境影響很大。
楊絳父親原是在高等檢察廳廳長任上,因為堅持審理交通部總長許世英受賄案,寧可被官官相護的北洋政府罷官。楊絳父親當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時,有位軍閥到上海,當地士紳聯名登報歡迎,楊絳父親的名字也被他的屬下列入歡迎者的名單,楊絳父親不肯歡迎那位軍閥,說"名與器不可假人",立即在報上登啟事宣告自己沒有歡迎。楊絳父親從不訓示她如何做,而是透過他的行動,讓楊絳父親體會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訓的真正意義的。
現在家長都希望學校、輔導班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考更高的分數。其實這隻能培養考試機器。真正的教育,百分之八十在書本外。
小孩對書本只有記憶,沒有交流。而只有父母以身作則,讓小孩接觸更多正能量的人,才能讓教育持之以恆的影響到孩子。
-
11 # 無垠53
最好的教育絕對是引導受教者自己體會,主動學習,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所以最好的教育是對的老師碰上對的學生,真是可遇不可求啊!所以才會成為經典、傳奇、故事,但又不可複製!真的沒有復刻版!
-
12 # 十分鐘課堂
小的時候該玩的時候父親從來不限制我去玩,所以到了初中,到了高中應該學習的時候,我也就安心的靜下心來學習,不去想其他的。最後我已超出一本線50多分的成績上了一所本地的一本院校。雖然不是什麼211或者985的重點院校?但是相對於本地人來說,這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我想說的就是一個好的教育,不在於家長能夠把孩子送到多麼好的學校,而是在校就讀的過程當中,它能夠學到什麼在受教育的過程當中,他到底接受了什麼樣的價值觀,他最後能夠養成一種什麼樣的習慣,這對他今後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可怕的人不是沒有能力的人,而是那種有能力,卻沒有道德的人,因為他們會用他們自己的能力去破壞社會,而不是去為他人造福。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女兒7歲,上一年級。今天放學有羽毛球課,我因為需要接小兒子所以讓她帶上卷子提前到訓練場做。她的書包很重,我怕她揹著辛苦把她的卷子單獨拿出來放進打球用的袋子裡。結果她很生氣的拿著袋子,嘴裡唸唸有詞。我不知道我究竟哪裡做錯了,究竟怎麼樣對孩子才是真正的好?
回覆列表
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有信念,有情操,辨善惡,善學習,會思考,能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