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V學社
-
2 # 莊公迷蝶
那時候沒有現在的爾虞我詐,突然有了兵行詭道,就問你怕不怕?
我記得有個節目還是電視,現實中都不能說假話,突然有人能說假話了,他就一定能成功,打敗所有人,
-
3 # 明明聊遊戲
在高祖建立漢朝的過程中,他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應該就是楚霸王項羽,古人曾說,項羽的神勇,千百年來再沒有第二個人可比。在滅秦的征途中項羽靠著自己能征善戰的本領和無人能敵威猛,使得秦軍連連戰敗,最終平定咸陽。他雖然已經統一天下,卻並沒有稱王的野心,只願回到家鄉做一個西楚霸王,而打下來的土地,他都封賞給了一路追隨著他的下屬和各方諸侯,經過連年戰爭,天下本就已經四分五裂,百姓流離失所,項羽卻沒有認識到當時的情況,只是目光短淺的盤踞在一方。
項羽為人剛愎自用,不願意相信身旁亞父范增的勸誡誅殺劉邦,而是將劉邦打發到遙遠的漢中地帶將那裡畫地為牢,將劉邦困拘一地不得東出。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劉邦早已有了一統天下的野心,劉邦得到韓信相助後一舉東出開啟了與項羽之間的爭奪天下的拉鋸戰。
兩軍在簽訂鴻溝和議之後,劉邦突然中途撕毀了合約,他率兵奇襲項羽。在韓信和彭越相助之下,60萬大軍將項羽逼至垓下。在垓下,項羽自己的殘部與劉邦部隊展開了一場廝殺,最終一路逃到江東在烏江邊自刎而死。
回顧垓下之戰,我們可以總結出,項羽兵敗的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史記中曾記載,在鴻溝之約後,項羽解而東歸。為將者,最不應該沒有了解到對方敵軍的真正動機,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備之心,導致沒有為後來的戰事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及時聯絡楚軍後方導致後勤補給難以供應。這是項羽為將者犯的第一個重大的錯誤。
第二點,韓信曾經追隨過項羽,是項羽的部下,對項羽的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項羽卻沒有認識到韓信的真正實力,他盲目自大,將營帳駐紮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戰勝韓信,重寫當初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輝煌歷史。就因為他盲目輕敵,導致錯信了韓信的調虎離山計,中了埋伏,導致全軍大敗。
試想,若當時項羽清楚韓信的實力,能夠認識到自己軍隊方面的不足,沒有在垓下駐兵而是直接過江東獲取到後方的糧草和補給,那麼或許歷史將會被重寫。
而項羽在垓下大敗之後,他的主力軍幾乎被全部殲滅,剩下的部隊已經沒有餘力與劉邦的部隊抗衡,此時劉邦的軍中再唱起楚歌,使項羽身邊的將士以為楚地已經被劉邦佔領,軍心渙散,紛紛逃離。此時項羽可以說是敗局已定。而在整個垓下戰役的過程中,項羽做的唯一正確的決定,應該也就是率著800個騎兵,趁夜逃出包圍。劉邦軍發現項羽逃跑後,急忙派著灌嬰率兵前去追擊。
在高祖建立漢朝的過程中,他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應該就是楚霸王項羽,古人曾說,項羽的神勇,千百年來再沒有第二個人可比。在滅秦的征途中項羽靠著自己能征善戰的本領和無人能敵威猛,使得秦軍連連戰敗,最終平定咸陽。他雖然已經統一天下,卻並沒有稱王的野心,只願回到家鄉做一個西楚霸王,而打下來的土地,他都封賞給了一路追隨著他的下屬和各方諸侯,經過連年戰爭,天下本就已經四分五裂,百姓流離失所,項羽卻沒有認識到當時的情況,只是目光短淺的盤踞在一方。
項羽為人剛愎自用,不願意相信身旁亞父范增的勸誡誅殺劉邦,而是將劉邦打發到遙遠的漢中地帶將那裡畫地為牢,將劉邦困拘一地不得東出。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劉邦早已有了一統天下的野心,劉邦得到韓信相助後一舉東出開啟了與項羽之間的爭奪天下的拉鋸戰。
兩軍在簽訂鴻溝和議之後,劉邦突然中途撕毀了合約,他率兵奇襲項羽。在韓信和彭越相助之下,60萬大軍將項羽逼至垓下。在垓下,項羽自己的殘部與劉邦部隊展開了一場廝殺,最終一路逃到江東在烏江邊自刎而死。
回顧垓下之戰,我們可以總結出,項羽兵敗的主要原因。第一個原因,史記中曾記載,在鴻溝之約後,項羽解而東歸。為將者,最不應該沒有了解到對方敵軍的真正動機,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備之心,導致沒有為後來的戰事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及時聯絡楚軍後方導致後勤補給難以供應。這是項羽為將者犯的第一個重大的錯誤。
第二點,韓信曾經追隨過項羽,是項羽的部下,對項羽的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項羽卻沒有認識到韓信的真正實力,他盲目自大,將營帳駐紮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戰勝韓信,重寫當初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輝煌歷史。就因為他盲目輕敵,導致錯信了韓信的調虎離山計,中了埋伏,導致全軍大敗。
試想,若當時項羽清楚韓信的實力,能夠認識到自己軍隊方面的不足,沒有在垓下駐兵而是直接過江東獲取到後方的糧草和補給,那麼或許歷史將會被重寫。
而項羽在垓下大敗之後,他的主力軍幾乎被全部殲滅,剩下的部隊已經沒有餘力與劉邦的部隊抗衡,此時劉邦的軍中再唱起楚歌,使項羽身邊的將士以為楚地已經被劉邦佔領,軍心渙散,紛紛逃離。此時項羽可以說是敗局已定。而在整個垓下戰役的過程中,項羽做的唯一正確的決定,應該也就是率著800個騎兵,趁夜逃出包圍。劉邦軍發現項羽逃跑後,急忙派著灌嬰率兵前去追擊。
此時的項羽已經料想到自己不能夠脫身了,於是就跟率領的部下說,從我領兵之日起到如今,已經有八年的時間了,這中間經歷了大小70餘場杖,但凡是跟我交過手的敵人都被我打敗了,而今天我被困在這個地方,並不是說我不會打仗了,而是因為天要亡我了。
項羽從江東,率了8000子弟過江,再返回時只剩下26人,到了烏江邊,亭長曾經勸過項羽,將這個26人留下,獨自過江,這應該是當時能夠保全項羽性命最合理正確的建議。
但是項羽但骨子裡卻有一種江東男兒的血性,他寧願和26名江東子弟,戰死在烏江邊,也不願意潰逃回江東,面見家鄉的父老鄉親。
項羽的戰馬,追隨項羽南征北戰,直到臨死之際,項羽因為不捨得將馬殺死,於是轉送給了烏江亭長,自己下馬與漢軍交戰,接連斬殺漢軍百餘人,自己身上受了大大小小十幾處傷口。
此時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呂馬童也在與項羽交戰人員之列當中,他曾經是項羽帳下的將軍。而今兩人相見,項羽兵敗走到末路,見到呂馬童,長嘆一聲說:“既然已經遇到了故人,那我今日就將頭顱贈送你,讓你去領功了去吧。”說完項羽自刎而死,呂馬童拿項羽的頭顱,劉邦封他為中水候。
就這樣,一位血骨錚錚的英雄,最終在殘酷的戰爭中以悲劇收尾。
-
4 # 模擬遊戲清少
項伯的背叛
項伯的生年不詳,是楚國名將項燕第三個兒子(長子項榮為項羽之父,次子項梁,三子項伯),平日裡喜愛行俠仗義,期間結識張良,結為莫逆之交,後來項伯犯了殺人罪,本要遭受牢獄之災,得到張良的幫助逃走了,因此項伯一直對張良感恩戴德。
公元前209年,等待時機成熟的項梁在會稽起義,擔任楚軍大將,立下一些戰功。
公元前208年,項梁在定陶之戰中戰死,侄子項羽接替他的位置成為起義軍首領。
公元前207年,隨項羽參加鉅鹿之戰,基本消滅秦軍主力,同年劉邦先於項羽進入咸陽,秦朝滅亡,此時項羽還遠在關外,後來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報告項羽:“劉邦想霸佔函谷關,佔有咸陽的所有珍寶!”項羽大怒,下令攻打劉邦。
當時張良在劉邦身邊,項伯想到他當年對自己的救命之恩,不願拋棄張良,急忙前去告知張良,要張良改投項羽,張良沒有答應,將情況告知劉邦,劉邦深知現在自己跟項羽作對等同於自殺。
張良向劉邦獻計,說項伯就是關鍵,於是劉邦宴請項伯,對他非常恭敬,以兄長相稱,又相約結為兒女親家,又說了一大堆話表明了他對項羽的忠誠,項伯完全相信劉邦,當了中間人化解項羽和劉邦的誤會,劉邦逃過一劫。
再後來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各路諸侯,封劉邦為漢王,但是項羽的亞父范增早已看出,劉邦是項羽日後最大的對手,要項羽快點殺掉劉邦。
公元前206年,項羽設下鴻門宴,范增一直示意項羽殺掉劉邦,但是事前項羽早已被項伯說服,對范增的示意不理不睬。
於是范增安排項莊在席間舞劍,等待機會一劍結果劉邦,但是項伯看出范增的企圖,也拔劍舞起,並一直擋在劉邦面前保護劉邦,項莊始終無法擊殺劉邦,劉邦第二次在項伯的幫助下逃過一劫。
鴻門宴之後,劉邦和項羽開始展開歷時4年的楚漢戰爭,項羽雖然屢屢擊敗劉邦,但始終沒有徹底擊潰他。
期間項羽逐漸眾叛親離,包括項氏家族的子弟,項伯也審時度勢,投靠了劉邦,劉邦待他如上賓。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自殺,同年劉邦登基稱帝,建立偉大的西漢王朝,封賞諸位開國功臣,項伯因多次救過劉邦,賜國姓“劉”,封“射陽侯”,項伯終於功成名就,在封地過著太平日子。
不過劉邦和項伯當年的兒女親家約定沒有兌現,原因是因為項伯的兒子劉睢犯了事坐了牢,劉邦拒絕把女兒嫁給劉睢。
直到公元前192年,項伯在封地去世(此時劉邦已先於項伯去世),由於他僅有一個兒子劉睢,但劉睢犯事坐牢,不得繼承爵位,項伯的封地被廢除,後事不得而知。
可以說如果沒有項伯的勸說,項羽斷不可能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也斷不可能最後讓劉邦奪得了天下。
二,項羽不會做統帥和領導,只會表現自己
項羽體恤士兵但吝嗇封賞。說白了就是賞罰不明。當將領立功後,項羽把賞給部下的印,把玩的沒有了稜角都捨不得給。
劉邦則和他不同,雖然劉邦能力不如項羽,但會使用人才。比如,蕭何把韓信推薦給了劉邦,劉邦次日就登壇拜將,授韓信為最高軍事指揮官,反觀項羽恐怕就沒有這魄力,他能相信一個沒有戰績,沒有名氣的韓信?他還怕韓信玩砸了呢!
項羽就是個人主義,凡事自己獨當一面,不放權、不相信任何人的能力。劉邦就是集體主義者,劉邦曾言:
夫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 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 韓信 。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三,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孫子,出身名門
秦滅六國後(其中包括楚國),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項羽武藝和作戰能力超一流,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但項羽有勇無謀。
比如,在反秦起義的時候,他殺死了名義上的“領導”楚懷王之孫熊心。然後假借楚懷王之名,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分封了十八路諸侯。本來劉邦先入的咸陽,按照約定,他應封“關中王,”但項羽背信棄義,只封了劉邦為漢王(封地在蜀地四川,乃貧瘠之地)。
項羽這一分封並不合理,分封后不久就發生了叛亂,項羽忙著平叛,無暇顧及劉邦的做大做強,劉邦聽從了張良的意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突然襲擊項羽,當時打的旗號就是為楚懷王熊心報仇,這在道義上猛戳項羽的軟肋。這是劉邦高明之處,他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項羽比之不及。
-
5 # 竹林聽音鴨
一、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
讀 司馬遷《史記》得知: 項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易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
-
6 # jipingliang
在楚漢相爭的戰爭中項羽為什麼失敗了?
一: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能不能取得最後的全面勝利。最終要看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天下百姓苦於暴秦久矣。天下百姓盼”明君”,盼“仁君”恨“暴君。”盼休養生息,過安穩曰子。
項羽坑死二十萬降卒,火燒秦王宮。“暴君”之名傳天下,失去民心。而劉邦入咸陽,封倉庫,閉宮門。駐軍霸上。與民“約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仁愛”之名傳遍天下。
二:胸無大志,目光短淺,既無雄蹈偉略,又無遠大目光。
1項羽佔領咸陽就應該接受別人的建議,利用關中天然建都之地。建立王朝,統治天下。而他確放棄關中王霸之業,而返回老家彭城自己稱王稱霸。說什麼“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這純瘁是小農意識。
2應接受范增建議,在鴻門宴上果斷除掉劉邦這一爭奪天下的主要敵手。而懷婦人之仁心,沽名釣譽。譽放虎歸山。
三: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規劃。項羽勇猛善戰,戰術能力一流。“鉅鹿之戰”破釜沉舟,大敗章邯秦軍主力。並在楚漢戰爭中多次擊敗劉邦。
但沒有一個明確戰略目標規劃,一直在被動中拚殺。象救火隊一樣,那裡有火,衝向那裡。又像無頭蒼蠅,亂衝亂撞。
四:沒有一個好的文武兼備,有勇有謀的核心團隊。就一個謀士范增,既不言聽計從,還趕走了。只剩下以他為首的一夥有勇無謀的團隊,如何不敗。
五:說一干,道一萬。項羽骨子裡就是一員虎將。一個地地道道,貨真價實,胸無蹈略的勇將。就不是一個政治家。就不俱備統治天下的“人主”素質。
估計他也沒有認真想過如何爭奪天下,統治天下的問題。
戰場上衝鋒陷陣,確實神勇無比,無有敵手。但碰上韓信這等謀略高手,“一個十面埋伏”就把他困死了。垓下被圍,四面楚歌,走投無路,只好霸王別姬,自殺身亡。
綜上所述,項羽失敗也就理所當然了。
-
7 # o蒼翠o
西楚霸王項羽是一個獨夫加武夫,個人武力值在冷兵器時代可排第一,兵形勢家的開創者,情商不高,由於個人能力太強,導致無人能入他的法眼,識人能力極差,獨斷專行,聽不進逆耳之言,雖重情卻只能得到底層部屬的死忠,有能力的中層和高層都離他而去,底層部屬也因戰鬥減員越打越少,最後的結局只能是敗死,一點淺見
-
8 # victor869
1.為將者,最不應該沒有了解到對方敵軍的真正動機,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備之心,導致沒有為後來的戰事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及時聯絡楚軍後方導致後勤補給難以供應。
2.項羽沒有認識到韓信的真正實力,他盲目自大,將營帳駐紮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戰勝韓信,重寫當初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輝煌歷史。就因為他盲目輕敵,導致錯信了韓信的調虎離山計,中了埋伏,導致全軍大敗。
-
9 # 揭子兵法
西楚霸王項羽本來實力雄厚,百戰百勝,卻一敗失天下。原因是因為項羽鼠目寸光、意志薄弱、不善用人、有勇無謀。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把項羽和他的對手劉邦來對比一下就清楚了。
一是攻城後項羽屠城,而劉邦不妄殺。
秦二世三年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
項羽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做得最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後,這個城裡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做完以後,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他的老家去。於是就說:“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
而劉邦呢,他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就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的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麼大的剋制力,其志向一定是很大的,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其志不小又能怎麼樣?
二是項羽不善用人,反被劉邦所用。
項羽不善用人,只憑“匹夫之勇”,有勇無謀,要與劉邦凝聚的英才群體一決雌雄,失敗是必然的。原來劉邦所倚重的3個“人傑”,除蕭何是故交舊友之外,韓信原是項羽的部屬,張良也曾一度歸附項羽。項羽、劉邦對韓王的不同態度,使張良毅然作出了背楚佐漢的抉擇。後來項羽只有一個范增,最後還被氣死。
楚漢爭霸是在諸侯割據的環境中進行的。爭取和聯合諸侯,是雙方克敵制勝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由於不體察盟友的心理需求,動輒施暴,項羽不久便吞食了“自毀長城”的苦果。田榮是反秦戰爭期間建立齊國的實力派將領。但項羽三分齊國、分建諸侯的凌辱性舉措,嚴重損害了田榮的既得利益和尊嚴。田榮不得不反,項羽發兵討伐,竭盡燒殺搶掠之能事。這一試圖“殺一儆百”、威懾諸侯心理的殘忍舉動,促使其他諸侯如英布等都加速了與項羽的分裂。因此劉邦討楚,大小諸侯紛紛易幟響應。這樣一來,劉邦力量明顯增加,項羽力量明顯削弱。力量一增一減,勝負可想而知。劉邦之所以最終問鼎天下,用他自己的話講,是因為有運籌帷幄的張良,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和撫百姓、不絕糧道的蕭何。
三是與個人心理素質即意志是否堅強有關,項羽一敗塗地,而劉邦百折不撓。
項羽過分自信,習慣於叱吒風雲的順境,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垓下會戰初戰失利,面對“四面楚歌”的攻心戰術,身為主帥的他心理防線率先崩潰,意志力超弱,棄10萬大軍於不顧,與虞姬訣別後他只帶800人倉促突圍,結果其部屬被斬首8萬,他自己也自刎於烏江。
反觀劉邦,劉邦曾三次身陷絕境。彭城兵敗,只帶數十騎逃生;被困滎陽,僅率數十騎西奔;被圍成皋,獨與滕公兩人出逃。劉邦歷經生死險境,丟軍失眾,卻能屢次東山再起,就是因為劉邦心理承受力強、意志堅定。
-
10 # 夕陽白鷺歸
項羽是楚國的名將後代,從小就習武,在打仗方面更是能手,作為名將的後代,在執掌軍隊這方面可以說是一員大將。在跟隨自己的叔叔項梁從楚國地界起兵之後,他所帶領的軍隊一直都是勇猛直前,與秦國的軍隊作戰的時候更是一個人衝在最前面。但是這也是他的一個致命的弱點,有勇無謀說的就是項羽這樣的人。而這樣的性格更是導致了他最後的失敗慘死。
在自己叔叔的帶領下,項羽和劉邦的軍隊聯合起來對秦軍進行了圍剿,並且順利的打敗了秦軍的主力軍隊,而這個時候的秦國國都咸陽城可以說是空虛的,於是項羽就和劉邦約定誰先能打進咸陽城,最終是項羽打進了咸陽城,但是在進城之後他對秦國的參與勢力進行大肆的屠殺,並且一味的搶劫和放火,而劉邦跟隨在項羽的後面進入咸陽城之後就開始收攏秦國的軍隊,並且對那些受到驚嚇的平民百姓進行安撫。
最終項羽是滿載而歸,收穫了很多的物資和奇珍異寶,而劉邦則是收攏了大部分的秦國殘餘軍隊,在後來的楚漢之爭中,項羽更是一股腦的橫衝直撞,但是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成為了整個楚國的統治者,作為統治者不應該去前線作戰的,所以為什麼說項羽這個人只適合做一個將軍。最終項羽被自己的自負所害死,而劉邦則獲得大勝。
回覆列表
項羽的最終失敗原因不過就是:嗯,他性格上有缺陷,首先他很殘暴,在進入咸陽的種種表現,以及就因為一句話便將韓生烹殺。其次是目光短淺,驕傲自大不聽人勸。且不說《鴻門宴》上的失策,單單說他對韓生說的富貴不歸故鄉,如穿錦繡之衣於夜間步行,有誰知!
便足以說明問題。
由此看來,韓生對項羽的評價:“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的確有幾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