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張廷玉是漢人又是文官一名,手裡還沒有兵權,威脅不到滿人統治,為官又小心謹慎,為什麼晚年不受乾隆待見?
2
回覆列表
  • 1 # 四馬奔程

    張廷玉,做官生涯跨越康、雍、乾的漢臣,清朝時宣揚滿、漢平等,因此滿、漢官員可以同朝而仕,張廷玉在乾隆初期,更是官至總理大臣。按理說這樣的老臣應該是德高望重,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都應該被新皇所欣賞,可是晚年的張廷玉卻令乾隆十分討厭,由以下這件事可以看出其中端倪。晚年的張廷玉由於年老多病,向乾隆請求告老還鄉,乾隆認為作為人臣就應該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因為年邁就請辭,證明你不想為國家全心全意服務,而且有了請辭的想法那麼你肯定在之前的工作中疏於政務,敷衍了事,惹得乾隆很是惱火。又過了兩年,乾隆下旨張廷玉的內閣首輔由訥親擔任,張廷玉看出乾隆是不再想用自己了,於是再次告老還鄉,這次乾隆恩准了。可是張廷玉並沒有老老實實的走,而是跑到皇上那裡,對皇上說:“先皇曾恩准我死後配享太廟,請皇上為我寫個保證。”身為臣子竟然向皇上去要保證書,膽子實在太大了。乾隆自然是很生氣,可是還是寫了。這回事情總該結束了吧,然而張廷玉又惹出新的禍端,皇上寫保證書的第二天,張廷玉讓他的兒子代替他去向皇上謝恩。乾隆認為保證書我都給你寫了,你就算病的再重,就算是爬著來也應該親自來謝恩。乾隆的這些怨言被張廷玉的學生汪由敦偷偷的傳遞了出去,次日張廷玉就親自來謝恩了,乾隆見此更為惱火,心裡想:“好你個張廷玉,黨羽遍佈朝野,都安插在我身邊來了。”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就算你是三朝老臣對新皇也必須是畢恭畢敬,然而張廷玉在乾隆心中的形象卻是倚老賣老,藐視皇權,培植黨羽,乾隆自然是不會喜歡他了。

  • 2 # 一點點歷史

    整個清朝,張廷玉作為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可見其政治生涯是非常成功的,從康熙三十九年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張廷玉經歷了康雍乾三朝,始終位居高位屹立不倒,自然有其獨到之處,尤其是雍正遺詔命其“配享太廟”,張廷玉的仕途算是走到了頂點。

    乾隆繼位初期,張廷玉依舊頗受恩寵,作為輔政大臣,乾隆每次外出都留張廷玉在京總理朝政。張廷玉的失寵主要是因為兩件事,但是根本原因只有一個,乾隆要加強皇權。

    先說說張廷玉失寵的兩個導火索

    退休事件

    乾隆十三年,張廷玉請求告老還鄉,乾隆宣諭慰留。乾隆十四年,張廷玉再次請旨歸鄉,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

    眼看著張廷玉的仕途就要畫上圓滿的句號,不知是真的老了,還是過於看中“配享太廟”,在叩謝皇恩的時候張廷玉說了這樣一番話:“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言外之意就是讓乾隆給他一個“配享太廟”的憑證。

    乾隆雖然不快,但還是答應了他的請求,要求得到滿足後,張廷玉竟然派自己的兒子進宮謝恩,激怒了乾隆,乾隆下旨,令張廷玉回奏。

    這時又發生了一件事,命令還沒有下達,張廷玉就親自前來謝恩,乾隆得知有人給張廷玉通風報信,心中更為不滿。從而罷去了張廷玉的“配享”優容,留京待罪。

    退休事件升級版

    乾隆十五年,皇長子永璜去世,乾隆內心懷有愧疚,非常悲痛,這時候張廷玉再次請旨歸鄉,乾隆正愁無處發洩,張廷玉正好撞到槍口,於是乾隆舊事重提,說張廷玉不知感恩,皇長子初祭剛過,就即奏請南還,實在是冷漠無情,最終處理結果是,罷配享,免治罪,令其歸鄉。

    回鄉五年後,張廷玉病逝,乾隆念及舊情,最終仍遵清世宗遺詔,命配享太廟。

    乾隆打擊張廷玉,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張廷玉勢力過大,讓乾隆放心不下,雖然張廷玉沒有結黨,為官也比較清廉,但是三朝元老,門生遍佈天下,“謝恩事件”,皇帝還未下旨,張廷玉就已經先知道了訊息,這些都讓乾隆心中不安。透過打擊張廷玉,乾隆的君權達到了空間的高度。

  • 3 # 紅黑聖西羅

    張廷玉是康雍乾三朝宰相,為人低調,深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到乾隆時期,年紀大了就越來越重視身後名了,多次上書乾隆要最高榮譽,後來還要求乾隆寫一個保證,確保自己能配享太廟。

    這下可惹怒乾隆了,立即削去了他的爵位。然後,牆倒眾人推,很多人上書請乾隆不要讓他進太廟,但乾隆還是保留了他的這份榮譽。

    後來乾隆的長子病故,做為師傅的張廷玉還上書要求退休,這下徹底惹惱了乾隆,嚴厲斥責他,把太廟名單給他看,讓他自己說有無資格進太廟。張廷玉惶恐之下自求罷免,乾隆後讓朝廷討論此事,眾人看出了乾隆的心思,一致同意罷免張廷玉的太廟資格。乾隆順水推舟的就改了雍正的遺旨,免了張廷玉的最高榮譽。之後,還借有人告發張廷玉,對其抄家和收繳賞品。

    張廷玉死後,乾隆可能覺得有點過分了,就恢復了他的名聲,賜了“文和”的高諡號,繼續配享太廟。

    人老了總會有點在意名聲,特別是張廷玉這種譽滿天下的人。他也算是為了清朝奉獻了終身,老了想退休乾隆還不讓,還找由頭治他的罪,死後才滿足其心願,也只是給後人看看而已。

  • 4 # 燦燦公子

    歷史上的張廷玉是歷經康雍乾三朝的重臣,作為漢人,已經是位極人臣的地位。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和乾隆對張廷玉也是寵愛有加。

    劇中八阿哥得到黃體仁揭發太子的密信,深夜去找張廷玉商議,幸虧張廷玉機敏,當面燒掉信件,並且說自己未見此信,康熙雖然不悅,但是可以看出康熙很看重張廷玉。

    大臣舉薦新太子人選,佟國維號召大家選八阿哥胤禩為太子人選,上書房三位大臣唯獨張廷玉沒有聯名簽字,後來康熙讓張廷玉拿出江蘇讚揚四阿哥的奏摺,以此打壓八阿哥,康熙是覺得張廷玉是清流,沒有結黨。

    乾隆為什麼不喜歡張廷玉呢?小燦哥認為張廷玉犯了乾隆的兩個忌諱。

    張廷玉倚老賣老,敢對乾隆提要求

    張廷玉總是想著法子的提出要退休回家,而乾隆不允許,說,雍正老爺子曾經說過要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那麼大的殊榮,要張廷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要求他在工作崗位上面工作到老死。

    而張廷玉竟然不識時務,自恃三朝重臣,給乾隆提了要求,既然先帝有遺言讓他配享太廟,乾隆你就寫個憑證立個字據吧,以免忘記了。

    乾隆是天子,金口玉言,一聽這話,張廷玉你是不信任皇帝啊,於是很生氣,開始對張廷玉有些意見。

    張廷玉有結黨營私的嫌疑

    張廷玉有結黨營私的嫌疑,這可是大忌諱,任何皇帝都是不允許的,何況乾隆皇帝,一個自視權力為唯一的人,又自命“十全老人”,說明乾隆是一個完美性格的人,他自信,高傲,認為沒人可以威脅他,超越他。

    乾隆準備斥責張廷玉,諭旨還沒有傳到張府,張廷玉的兩個學生就已經提前告訴了老張,把張廷玉嚇得第二天天沒有亮,就跑到乾隆面前請罪。

    乾隆於是很生氣,自己的一言一行,隨時有人彙報給張廷玉,那張廷玉不是對自己瞭如執掌嗎,這是結黨營私啊,犯了乾隆的大忌諱。

    後來張廷玉就被乾隆以大學士的身份趕回了老家,不久張廷玉就病逝了,後來乾隆也兌現了承諾,讓他配享太廟。

    以上就是小燦哥分析的乾隆不喜歡張廷玉的原因。

  • 5 # Mer86

    只能說老闆都不喜歡老員工,而且這位老員工還是前任老闆留給新老闆的“輔政大臣”。權高位重不說,還遍佈門生故吏。乾隆能喜歡張廷玉,就是見了鬼了。

    清朝的輔政大臣,基本可以跟抄家掛鉤了。前有多爾袞、鰲拜被順治、康熙清算。後有顧命八大臣被慈禧群滅。輔政大臣在清朝,就是一種高危職業。

    雍正也給乾隆留了三個輔政大臣,分別是漢臣代表張廷玉、滿臣代表鄂爾泰、皇族代表十六阿哥允祿。

    這三個人,乾隆都看不慣。

    第一個倒大黴的是允祿,乾隆藉口他與廢太子胤礽的長子弘皙往來詭秘,處以停雙俸,罷都統職的懲罰。

    第二個倒大黴的是鄂爾泰,乾隆以御史彈劾鄂善為由,對鄂爾泰大放狠話:朕從前能用你,今日能寬你,難道將來獨不能重治你的罪麼?

    第三個倒黴的才是張廷玉,當時鄂爾泰已死,原本朝中的鄂黨和張黨失去了權力平衡。張廷玉成了資格最老的大臣。

    說到這裡,再提一下乾隆早年的朝廷朋黨。雍正生前最恨朋黨,但諷刺的是,他最信任的鄂爾泰和張廷玉,在乾隆時卻成了兩大朋黨之首領。

    以鄂爾泰為例,其子侄多為總督巡撫。如鄂容安為兩江總督;鄂弻為四川總督;鄂寧為雲貴總督;鄂昌為甘肅巡撫;鄂樂舜為山東巡撫。大體而言,鄂爾泰一派主要以滿人督撫為主,基本控制了乾隆早期的地方實權。

    張廷玉這邊也差不多,張家一門多為朝中的達官要職。其弟張廷璐曾任禮部侍郎;從子張若溎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吏;長子張若靄官至禮部尚書;次子張若澄為內閣學士。大體而言,張廷玉一派基本為科舉出身的漢人官僚,其中不乏朝中九卿及地方督撫。

    張家和鄂家在朝為官的有將近有幾十人,就這兩戶人家當官的人有這麼多,再加上兒女親家關係,若是拉幫結派,形成利益團體。雖不至於威脅乾隆的統治,但只要乾隆仔細想想,肯定也是後脊背發涼。

    所以乾隆先削掉對他威脅最大的允祿,再削掉掌控實權的鄂爾泰一黨,最後削掉以文官為主的張廷玉一黨,也就說的清了。

    雖然相比鄂爾泰而言,張廷玉要老道圓滑很多,就如時人所說:“張文和(張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乃畫喏坐嘯,目擊狐鼠之橫行,而噤不一語。”

    但是乾隆已經盯上張廷玉了,再老道圓滑又如何?被排擠出核心圈,是遲早的事。

    所以我覺得,所謂的以老病乞休,跟乾隆討要配享太廟的資格,以及派兒子謝恩惹惱了乾隆這些行為,都不過是乾隆刻意打壓張廷玉一黨的理由罷了。即使沒有這些理由,乾隆也一樣會找理由罷了張家一門的官職。

    只不過張廷玉似乎是真的有點老糊塗了,忘了皇帝最忌諱的朋黨政治。最後落得一個罷配享,免治罪,盡繳頒賜諸物,抄家的下場。

    比較搞笑的是,鄂爾泰一黨和張廷玉一黨先後倒臺後。乾隆在之後又啟用了閒賦在家的十六叔允祿,於乾隆十八年正月,復授允祿為議政大臣一職。

    這也說明乾隆,可能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魯莽行為。對於他這麼一個好大喜功,死要面子的人來說,把雍正留給他的三個輔政大臣全部搞掉,史書中會怎麼評價他?

    雖然他沒有殺人,但是後世史書評價肯定也不會好。所以在張廷玉死後,乾隆又恢復了他的配享太廟資格。張廷玉的這個配享太廟資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乾隆的明君形象找回來。

  • 6 # 翻滾吧腦洞君

    張廷玉作為“康雍乾”三朝員工,被雍正帝稱為公司“第一宣力”(第一盡力做事的人),又賜其退休後享受最高待遇的極盡殊榮。按說這樣一位經歷過大風浪的“老油條”,在乾隆當老總時更容易得到賞識,為何卻偏偏不受待見呢?文史肆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康熙和雍正當老總時,張廷玉可是他們眼裡的最佳員工,更被老總雍正評為開創公司以來最傑出的十大員工之一。隨著兩代老總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張廷玉,在乾隆當老總時,說實話從心裡是小看他的。就好像詩中說的那樣:經歷過無比深廣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見過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就都黯然失色了。有了這第一個原因,便有這第二個了:張廷玉對皇帝的不信任

    作為員工,張廷玉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再做也不可能超越現在了,而且當時他已年近古稀,本早就應該退休,奈何他多次向老總提及,老總都不同意,在退休待遇這塊也是隻字不提。雖然上一任老總曾許諾張廷玉享受最高退休待遇,但一直未落實到書面上,想來剛繼位的這位毛頭小老總也早已忘到九霄雲外去了吧。

    終於張廷玉忍不住開口了,他來到乾隆辦公室表達了自己想退休的強烈訴求,並希望乾隆能跟他簽訂合同以確保他的退休待遇。

    乾隆本就知道這個老傢伙小看自己,聽他說完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他心想給你最高待遇,你就要為公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現在你即想要高待遇,又不想幹活,還這樣當面問我,你是有多麼不信任我,真是莫大的羞辱呀。

    想到這裡,乾隆再也不想看這個老傢伙一眼,摔門而出,從此兩位算是結下了樑子。第三個原因:張廷玉想為自己活一次

    上次和乾隆訂合同風波發生後,張廷玉回來認真想了一下,心裡感到悲涼,他突然覺得自己一輩子白活了,謹小慎微伺候了三任老總幾十年,為公司事業操勞一生,整天過著伴君如伴虎的日子,到頭來卻不被領導待見,真是失敗,他要為自己活一次。

    他褪去了穿在身上幾十年的偽裝,不刻意不迎合,做真實的自己,對老總交代的工作消極怠工,平時也不請領導喝酒,心想愛咋地咋地吧,大不了砍了我呀,於是一遍又一遍的遞交退休申請。

    乾隆也是越看他越不順眼,終於在他的退休申請上寫了幾個大字“有多遠給我滾多遠”。接到同意退休的訊息,張廷玉真是一日都不想多待,甚至連公司少東家死了這樣的事,也絲毫阻止不了他回家的步伐。

    承受喪子之痛的乾隆心想,好你個張廷玉,你好歹做過我孩子的老師,如今他去了,你不聞不問,真是無情至極,我讓你不得好走。於是就在張廷玉收拾行李準備登車時,被乾隆派人來吊銷了各種證書(類似駕車證、退休官員證、大學士證、七十歲以上老人照顧證等等),看你以後怎麼活。

    其實我覺得最基本的原因還是一個字“老”,這些事如果發生在張廷玉年輕時,絕對會是另一個結果,他也絕對會在乾隆一朝混的風生水起。

  • 7 # 夢福駒

    三朝元老康熙到乾隆,哪個皇帝都想加強皇權這是不可否認的共性,張廷玉一直都是輔政大臣相當於國務委員,就算你不是貪官你也要貪名吧,更何況你是桃李滿天下影響力不可小覷,所以不打擊你這樣的臣工可能嗎?

    俗語有之老糊塗老糊塗,說的就是人老以後容易糊塗這個是共性,比如秦皇漢武年青的時候都是雄心勃勃意氣風發可是到老了呢?都想長生不老,明明知道不可能還故意為之自欺欺人,難道不悲哀呀?

    再回過頭說張廷玉。就因為說配享太廟而一直耿耿於懷,人死了以後就一了百了了還用得著管這麼多?想要告老還鄉還要配享太廟讓乾隆立下字據憑證,皇長子頭七還沒過完就又要告老還鄉乾隆能高興嗎?

    所以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偶然還是必然,張廷玉肯定要受到打擊的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簡單道理容易理解

  • 8 # 夜月下鳴蟬

    張廷玉是滿清時期的漢臣,而且是整個滿清中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諡號文和,可以說是極盡尊榮的。

    張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康熙年間擔任刑部左侍郎,後來在雍正時期頗受到雍正的重用,先後擔任了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後來升任保和殿大學士(即內閣首輔),再後來開始接觸軍機事務,任首席軍機大臣。可以說張廷玉是滿清中期極為重要的大臣。在雍正去世後,遺詔令張廷玉死後可配享太廟。

    而在乾隆登基之後,張廷玉已經是花甲之年,剛開始乾隆剛剛親政,一應事務都掌握在雍正留下的顧命大臣手上。而且據說當時張廷玉的家族中人和門生故舊遍佈朝堂,對剛剛親政的乾隆是個不小的威脅。等到乾隆逐步掌握了朝政之後,開始想方設法清除張廷玉的勢力。先是以年老體弱為由讓他在天氣不好的時候不需要上朝,間接奪權。

    張廷玉知道乾隆容不下他以後開始請辭回鄉。但是耿直的張廷玉怕乾隆不讓張廷玉配享太廟便讓乾隆寫了一個證明給他(估計也是知道乾隆這人薄情寡義),乾隆心中雖然不高興,但是還是答應了他。後來張廷玉讓自己的兒子來謝恩,這下就把乾隆撩出了火氣,便讓張廷玉回奏。可是詔書還沒有下發到張廷玉那裡,張廷玉第二天就來謝恩了,這讓乾隆非常不高興,因為知道自己身邊有人洩了密,也就是大學士汪由敦。於是氣憤的乾隆廢了張廷玉的伯爵,也廢了配享太廟的資格。

    後來張廷玉八十多歲去世後,乾隆念在老臣和一代重臣的身份又恢復了張廷玉的配享太廟的資格。

    一言以蔽之,伴君如伴虎,特別是薄情寡義的皇帝,興廢榮辱皆在皇帝一念之間。

  • 9 # 古今通史

    不算太不喜歡吧,看和誰比,比如後來的鈕鈷祿·訥親被任用為軍機大臣,排位比張廷玉還靠前,但是結果是被賜死,還是用自己爺爺遏必隆的刀。或者對比一下他的黨爭物件-鄂爾泰,所以他的結果算好的了,雖然乾隆後來不大待見張廷玉,但是在其死後,還是“如約”給張廷玉配享清帝太廟的殊榮,不要忘了這可是清廷漢臣中的“唯一”呦。

    至於乾隆反感張廷玉的地方,簡單說幾點:

    一、三朝眾臣的張廷玉,本職業務水平非常高,乾隆對其也非常倚重,但是張廷玉好像被重用太久,漸漸麻木失了分寸,明明知道乾隆不喜,偏偏要觸黴頭,落了乾隆的面子執意要回老家。

    二、乾隆帝收拾完了鄂爾泰之後就開始著手收拾張廷玉,雖然張廷玉為人很是謹慎小心,但依然逃脫不了乾隆的斥責與打擊,張廷玉一是為了避險,二是心灰意冷,多次要求告老還鄉,乾隆都不允許,直到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張廷玉趁著乾隆心情不錯的機會再次請求“退休”乾隆這才答應明春可以回家養老,但是張廷玉怕被大臣彈劾,為了避免自己死後不配享太廟,就要求乾隆給自己一個保證,令乾隆大為光火。

    三、按乾隆的批准,張廷玉到了轉年春天準備啟程回家了,可是正趕上乾隆皇帝兒子去世,張廷玉還是這個皇子的老師,因此張廷玉又不能離開,好不容易等皇子的喪事辦完了,張廷玉又乞求告老還鄉,這時候乾隆因為兒子過世心情低落,看見張廷玉不僅不悲傷反而一再要離開,乾隆大怒,張廷玉只好繼續留在京城,那時候張廷玉的弟弟已經告老還鄉了,張廷玉很羨慕卻又無可奈何。

    四、眾所周知的漢、滿兩派黨爭。與鄂爾泰相互攻訐,乾隆看在眼裡,怒在心頭,只不過暫時都還用的上所以並沒有立刻治罪,但是這筆帳乾隆一直記著呢。鄂爾泰不提,張廷玉還往朝中塞了不少親戚進來,這也是乾隆不待見張廷玉的原因之一,只是培養派系呢?

    五、乾隆親許廷玉可以身後配享,張廷玉竟然不來,只派了兒子過去謝恩,乾隆大罵張廷玉,張廷玉的門生汪由敦以大學士身份秉筆在側,暗中派人告知廷玉,次日,廷玉上殿謝恩,乾隆大感驚詫,後來一旦深究,乃知是汪由敦洩密,乾隆對“張黨”本來就比較忌諱,就此大張旗鼓的進行收拾,汪由敦以斬監候罪名定,張廷玉革去爵位。

  • 10 # 微藏天下

    皇帝和臣子之間,尤其是近臣,關係非常的微妙,根本不存在喜歡不喜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為臣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權至高無上,一言九鼎,神聖不可侵犯。還有句話比喻不長久的事物關係,老健,春寒,秋熱,君寵,伴君如伴虎,君寵未必全是說對後宮,對臣子亦然。乾隆皇帝御人術更是獨一無二。如果拿現在的老闆和員工來比喻也不合適,因為老闆不會享有生殺予朵的大權,而皇帝有。

    在清朝,做秘書最成功的當屬張廷玉,又是三朝重臣,最得雍正器重,或說喜歡。雍正性情真實,感情豐富。對於實心幹事,肯賣力氣的張廷玉由工作的認可上升到了個人情誼。也給了他極高的評價,在雍正的話裡說他是大臣中第一賣力的人,雍正遇到自己精力不濟或是身體有病不能正常工作時,凡有密旨,都交給張廷玉處理,後來雍正飽含深情地回憶說:“彼時在朝臣中只此一人”。張廷玉回家探親,行前雍正賜給他玉如意說:“願爾往來事事如意”,同時賜給他大量物品和內務府出版的珍貴圖書,還給他寫了一副對聯:“天恩春灝蕩,文治日光華”張廷玉感動萬分,此後每逢春節都要把這幅春聯貼在門口,以示榮耀。足見極盡了榮耀。

    返回來說,在雍正朝謹小慎微的張廷玉,作為年輕皇帝乾隆的輔政大臣,怎麼就沒有順利善終呢?

    鄂爾泰、張廷玉是雍正遺詔中指名要配享太廟的重臣,其在位日久,位高權重,即便二人並無植黨企圖,但其身邊總少不了趨炎附勢之人。大臣們各懷揣度攀附之意,由此分出派系,彼此爭權奪利,在所難免。大體而言,鄂爾泰一派主要以滿人督撫為主,另有尹繼善、史貽直等朝中大僚;而張廷玉的支持者多為科舉出身的漢人官僚,其中不乏朝中九卿及地方督撫。頗具諷刺的是,雍正生前最恨朋黨,而其最信任的兩位大臣在乾隆朝後竟然成了兩大朋黨之首領。

    對鄂張二黨,乾隆心知肚明,擒賊擒王,果然先拿傲慢的鄂爾泰開刀,鄂爾泰於乾隆十年病逝,總算是福大命大,不但保全了名節,而且還順利地配享了太廟。相比張廷玉老道圓滑多了,只想安安穩穩退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乾隆就覺得過分,說“張廷玉善自謹而近於懦者!”張廷玉其實就等著熬到順利退休了得了,可是就這個隱退問題也是幾經波折,幾成噩夢。

    乾隆十三年正月,張廷玉趁著入宮赴宴的機會向乾隆提出請求,說自己“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里”。說到動情處,其“情辭懇款,至於淚下。”張廷玉本以為,自己主動讓出位置,乾隆會心領意會,順勢推舟,以便安排新人上崗。但他沒想到的是,乾隆拒絕了其請求,說“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張廷玉聽後爭辯說,宋、明兩朝也有配享大臣乞休回家的,如明太祖時期的劉基等。更何況,七十懸車乃古之通義,老子曾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而引退,於國於臣都是好事。又惹惱了乾隆,怎麼呢?拿劉基作比,劉基求歸,那是朱元璋猜忌功臣的結果,乾隆當然不高興。

    最後,乾隆還是對此事做了一定的妥協,令張廷玉不必兼理吏部的所有具體事務,改由大學士來保兼管吏部事。在乞休被拒不久,因為孝賢皇后的突然去世,乾隆性情大變,大清官場人人自危,張廷玉也不能例外。當年九月,乾隆《御製詩集》刻本刊行後,由於其中訛誤甚多,作為Quattroporte官的張廷玉被交部議處;十月,翰林院所撰的孝賢皇后冬至祭文中用“泉臺”一詞不妥,張廷玉作為撰文人之一,也被罰俸一年;十一月,張廷玉等又因擬寫票籤錯誤而被交部議處,最後被削去二級。

    這時為官一輩子慎之又慎的張廷玉更是去意篤定,只求全身而退。彼時的張廷玉確實思維混亂,不復之前,皇帝終於鬆口放他迴歸林下。按說這下可以順利迴歸,一生仕途畫上了圓滿句號,可是這老頭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了配享問題,不能安心,況有大臣參奏,數日後,進宮面聖,向乾隆皇帝要保證去了,而且還要皇帝寫保證書,這就有了要挾的意味,驚世駭俗!

    保證書不能寫,網開一面,乾隆寫了一首意味深長的詩打發他了事,算是答應了張廷玉的請求。說,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思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侑廟,漫愁鄭國竟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老頭一高興又犯糊塗了,直接讓兒子進宮謝恩,帝火,令其明白回奏,老頭害怕了,知道闖禍了,直接進宮謝罪,又錯了,聖旨沒到張家,你就來了,這分明有人洩密。老頭被乾隆臭罵一頓,又徹查軍機處洩密之責。

    要說張廷玉運氣算背到家了,打算捲鋪蓋走人,又遇皇長子去世,反覆提回歸,撞到乾隆槍口上了,又一頓狠批出氣。習了一輩子臣術,最後還是一敗塗地;辛苦了一輩子,最終卻丟了伯爵和配享兩項榮譽,經受一系列打擊,迴歸後類夾尾巴犬,昏昏然,終日不發一言。張廷玉越八十而終,此時乾隆覺得對張廷玉也太苛刻了,才又準配享一事,也算遂了先帝遺願。

    張廷玉晚年不受待見,原因有他自恃老臣,屢屢冒犯乾隆有關,也有朋黨關係。總之,雍正重視他,因為雍正為政急躁衝動,張廷玉周密細緻,君臣互補恰到好處,到乾隆這裡,倆人皆精明,甚至還想在精明人面前耍心機,乾隆當然不待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