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眼鏡哥愛寫作

    在三國當中諸葛亮為羅貫中化身,他不第一誰排第一,再者有鳳雛與臥龍得一人就能得天下,並不是郭嘉,郭嘉在曹操陣容中可算得上頂尖是沒錯的,後來為什麼鳳雛死了,為什麼,其中原因更加證明諸葛亮為第一的佐證

  • 2 # 歷史閒賦者

    看到這個問題,很大一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郭嘉,包括我在內,也是郭嘉,而不是諸葛亮,我想大部分人選郭嘉大概是基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吧。但是漢末三國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時代,群雄逐鹿,英才輩出。名臣猛將燦若繁星,共同造就了中國古代最為精彩的一段歷史。往事越千年,三國英雄的形象,依舊令人神往,尤其那一批體現中國古人戰略軍事政治眼光和智慧的謀士,更是另後人歎服。嚴格來講,魯肅、郭嘉、諸葛亮並不能代表全部,憑這個第一謀士並沒有意義,自古文無第一,謀士們同臺競技,各為其主,本沒有高低之分。況且古人智力也無法測量,三國謀士各自所擅長的領域也並不相同,一定要評出公允的第一併不容易。今天我們不侷限於他們三個,囊括整個三國做一個評價。

    首先先交待下評比的條件,排列以《三國志》,《資治通籤》等正史記載發生是事件為依據,結合同時代人物的評價,不考慮文學作品如演義中的形象和後世推崇程度,僅以其“謀士”的本領為考量依據。再具體一點,我們通俗認為的“謀士”的本領是什麼?三點:一、戰略眼光,即閱讀天下動向,審時度勢的能力,著名的如周公瑾雄圖二分和諸葛亮隆中對的天下三分。這在那個資訊傳輸極不發達的三世紀中國是很不容易的,非常考驗謀士的戰略研判能力。二、戰術制定,這就是我們傳統意義所的“謀士獻計”根據具體的戰場形勢為主公出謀劃策。三、事件預測和判斷能力。這個稍微解釋下,不同於第一條的戰略研判,這個考量的是對事件走勢的預測能力,和對環境,形勢,人心的判斷能力。

    根據這三點,我們其實可以排出三個第一齣來。

    1戰略規劃:考量戰略水平,不僅要看其對天下大勢判斷預測的眼力,還要考量其戰略制定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其對戰略的部署和實施,最終達到目標的能力。以此依據,曹魏的荀彧、司馬懿;東吳的張昭,魯肅;蜀國的諸葛亮,都是這型別人才的頂尖水平。那麼誰才是真正的第一呢?荀彧在曹操漢室混亂的時候第一個提出讓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毛玠後提出“奉天子以討不臣”);周瑜、魯肅有“吞劉抗曹”和“連劉抗曹”的戰略規劃(但是這二人嚴格來說是將領而非謀士,包括後面的呂蒙陸遜);諸葛亮更是在隆中就為劉備制定了連吳抗曹,攻略荊蜀,天下三分的宏偉規劃,並積極幫助其最終實現了這個目標。相較之下,司馬懿雖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之志,在戰略謀劃上要略差一籌,其人更傾向於靜待天時,陰而取事。至於江東張昭,雖是東吳內政的一把手,但其在孫策和國母兩番託孤

  • 3 # 江山史話

    NO NO NO.

    諸葛亮給世人算無遺策,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里之外的光輝偉岸形象,多是因為受影視作品演繹的影響。又因出師表情真意切,備受世人推崇。諸葛亮人格魅力絕對獨一檔,也是治國理政的一把好手,他是個綜合型人才。拋開道德因素,單從智謀方面講,我認為三國謀士排名如下:

    1.賈詡-洞察人心,洞悉人性

    2.荀攸-算無遺策,曹魏謀主

    3.郭嘉-鬼謀之士,劍走偏鋒

    4.司馬懿-多謀善變,堅毅隱忍

    5.諸葛亮-鞠躬盡瘁,戰略大師

  • 4 # 海風看影視

    首先我不輕易說出誰是第一我們可以拿三國的幾個頂級謀士進行對比答案一下就知曉了!

    三國可以排上名的謀士我們先列舉一下 郭嘉 周瑜 司馬懿 徐庶 諸葛亮 賈詡 龐統 等

    我們先看下大家認為的第一謀士郭嘉 1不事袁紹而投曹操 為曹操陳述“十勝十敗” 最終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 2準確預見孫策之死 3獻計曹操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最終不廢一兵定遼東 4為曹操平定了北方

    周瑜在藝術形象上都是被諸葛碾壓雖然是一代奇才但也不能與諸葛相比,最終火燒赤壁之後被諸葛亮氣死說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

    徐庶雖然也堪稱一奇才不過剛給劉備獻計大勝後就被曹操抓住母親所要挾,最終身陷曹營不獻一計然後走馬舉薦諸葛亮並且聲稱:“孔明之才勝吾十倍”。因此徐庶也不能爭第一。

    賈詡被稱為三國第一毒士主要戰績為,賈詡在董卓死後,獻計於其舊部李傕、郭汜,助其反攻長安。後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擊敗曹操。 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雖說戰績不錯但也無法與郭嘉相比。

    龐統就不必多說了水鏡先生曾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即可按天下”如此看來龐統與諸葛齊名但得川蜀犧牲了自已沒有留下更多的戰績就不能與諸葛實際相比了。

    司馬懿是唯一歷史上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 曹氏三代一直都防著他殺了怕諸葛不殺怕奪權最終司馬懿後期將大權全部收入囊中,他與諸葛亮的對戰中雖有收街亭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但是自身也是多次被諸葛亮算計成功因此可見才謀上還是不如諸葛例如被困上方谷如若當時不下大雨,司馬懿估計也就沒了。

    綜上能與諸葛亮爭第一的只有郭嘉那麼我們最後來看下諸葛亮的戰績如何

    諸葛亮 隆中對預見天下三分出妙計 三氣周瑜 乘機奪荊州 空城計 草船借箭 六出祁山 等等除此些計謀之外他還是個發明家!!!諸葛連弩 木牛流馬 ! 最終為只有幾千兵的劉備建立了蜀漢鼎立了三國 單憑這一點郭嘉就不如諸葛亮了 要知道曹操可是在北方一直算是強悍的諸侯 因此最終統一北方也屬於正常並不能全歸功於郭嘉,而諸葛則是真的盡心盡力最終三分天下立下大功。

    因此我認為三國第一謀士當屬諸葛亮無論是戰績還是奇謀比起郭嘉也是有過之而不及。只是郭嘉英年早逝很多人對其過度吹捧,如若不死三國定會更精彩無比!

  • 5 # 小沈讀歷史

    我們都知道三國是一個智者雲集的時代,對各路諸侯來說,高明的謀士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提到謀士,大家就會想到諸葛亮,龐統,荀彧,郭嘉,賈詡等等。。。

    第三位諸葛亮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杜甫稱頌諸葛丞相的詩詞,到今天仍然廣為傳頌。古往今來,諸葛亮一直是人們心中的智聖,是男女老幼心中的偶像。他幼年喪父,一直歸隱在臥龍崗,少年讀書時在朋友圈就嶄露頭角,而且都是一群非常有才學的人,他們都認為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隨後劉備三顧茅廬,給了劉備隆中對策,做好了戰略規劃,協助劉備奪取荊益兩州並建立了蜀國。隨後七擒孟獲,安定南中,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數次打敗司馬懿令其聞風喪膽。空城計,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木牛流馬,等等。這一段段佳話在老百姓的茶餘飯後廣為傳頌,可見諸葛亮的智絕。

    然而,諸葛亮優點雖然很多,但是也有一些作為謀士不該有的致命缺點。

    一、過於謹慎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說:司馬懿引兵二十萬,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說“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形事。若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魏延曾就子午谷奇襲多次請示諸葛亮,但都未被採納,可見有多麼謹慎。謹慎在為人處世上多少有些積極意義,但是在行軍打仗上未必管用,過度謹慎只會貽誤戰機。因此準確的來說諸葛亮是一位軍事家還有待商榷。

    二、用人不當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馬謖,馬謖是位參謀型的人才,但是實戰還缺乏經驗。然而諸葛亮卻把他放在需要獨當一面的關鍵性場合上和優勢於自己的魏軍作戰。結果可想而知,自己犯了錯還容不下別人,在人才不足的情況下仍然把馬謖斬了。

    三、戰略規劃有失誤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主張聯吳抗曹,然而實際操作中卻沒有處理好荊州。主張聯吳,這是當時唯一可取的路線,但是後期荊州問題上卻沒有鞏固好蜀吳的關係。這位千古名相最終沒有使用好荊州這顆棋子,如果處理得當,那麼對蜀國來說未來將是一片光明,滅魏實行漢室復行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因此在三國最強謀士中,諸葛亮雖然全才,但是做為戰場上運籌於帷幄之中的謀士來說只能屈身於第三。

    第二位郭嘉

    郭嘉被稱為鬼才,曹操稱他“料事如神,算無遺策。平定天下,謀攻為高”。有謠傳“郭嘉不死,諸葛亮不敢出山”。當然這個謠傳並不靠譜,但是也可以看的出來郭嘉在當時的確很有威望。

    郭嘉在幫助曹操統一北方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擅長洞悉人的心理,善於攻心。在袁紹咄咄逼人大兵壓境的情況下,郭嘉提出曹公十勝,袁紹十敗的觀點,極大的鼓舞了士氣,最終在官渡大敗袁紹。又制定對付呂布的策略,呂布是三國武藝最高強的武將,也是位非常難解決的釘子,最終在郭嘉的計謀下輕鬆拔掉。後來又擊敗劉備,剿滅袁術。

    曹操在徵烏丸的時候下不了決心,害怕劉表和劉備聯合從後方偷襲,還是郭嘉審時度勢給曹操吃了顆定心丸。結果從烏丸勝利班師回許都的時候,劉備和劉表果然一直沒敢輕舉妄動。從很多事件可以看到出來,郭嘉是一位擅長走險棋,英明果斷的人,從這點來看是完勝諸葛亮的。因此從指揮作戰的角度上來說,郭嘉比諸葛亮更像是一名軍事家,而諸葛亮更像是一名後勤部長。

    不幸的是,公元207年,在曹操徵烏恆的時候病逝,年僅38歲,否則其戰功以及歷史地位遠不止如此。這也是他沒有諸葛亮有名的原因。

    第一位賈詡

    在東漢末年,因為一個人的一個建議,改變了整個東漢的歷史。因為有他,這才有了後面的三國。這個人就是賈詡。說起賈詡,很多初讀三國的人對他的印象並不深刻,遠沒有諸葛亮、郭嘉、荀彧、龐統等耳熟能詳。

    賈詡剛出道的時候跟隨董卓。董卓是個亂臣賊子,雖然他求賢若渴,但是聰明的賈詡深知跟著他沒什麼好結果,於是韜光養晦,並沒有在他那裡顯示自己的天分,期間沒有獻上一策。董卓死後,手下打算帶著屍體返回西涼,而且在當時董卓的手下勢必會受到獲勝方王允的清算。因此為求自保,建議董卓手下李傕郭汜殺回長安。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從此天下大亂,打開了三國天下紛爭的局面。這也證明賈詡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不同凡響。

    賈詡第二次出手是幫張繡出謀劃策,這次也是改變了歷史。張繡在已經投降曹操的情況下,由於受不了曹操侮辱,迫不得已反抗,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大將典韋。大家想一想,假如這兩個人沒有死,會不會影響三國的走向呢?雖然幹了這麼多對不起曹操的事情,但是賈詡能夠看透人心,審時度勢,勸說張繡再次投降了曹操。結果是賈詡成了曹操的謀士,張繡成了曹操麾下一員大將。

    賈詡在跟隨曹操之後的四件事中可以看出來謀略確實過人

    一、官渡之戰的出謀劃策

    在大兵壓境,大家都不看好曹操的時候,賈詡告訴曹操袁紹撐不了多久,只要抓住機會就可以以少勝多,最終果然所料。

    二、巧獻離間計

    曹操殺了馬超父親,馬超為了報仇投奔了韓遂。賈詡獻策離間韓遂和馬超,戰爭還沒開打就已經產生了內亂。曹超等待時機,關鍵時刻出兵打敗了關中聯軍。可以說賈詡分析的十分到位,洞悉人心,直中要害。

    三、幫助曹丕上位

    大家都知道,對於世子之爭,曹操一開始是傾向於曹植的,曹植的詩詞歌賦在三國時期是非常有名,而且才智過人。曹丕終能戰勝曹植,反敗為勝,裡面少不了賈詡的幫忙。賈詡雖說沒有直接給曹丕出什麼計策,但是告訴他磨鍊好自己的心性,不違背孝道就行了。於是曹丕聽從了他的建議,恪盡職守,採取不爭是爭的態度最終上位。

    四、急流勇退,退隱

    賈詡是中途加入曹操的,有張繡事件在前,曹操是不可能對他推心置腹的。賈詡深諳此事,於是後期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從不和別人私自交往,即使後期曹丕時代也是如此。最終賈詡安度晚年,死後賈詡享魏文帝廟,享年77歲。

    後人對賈詡的評價中大多寫到:長於智略,精於謀劃,善於處世,為人圓滑變通。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是最低調的一個。易中天教授也說過,在三國之中他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是他的確是最聰明的一個!他是一個在亂世中謀求生存的謀士,謀的是自己的未來。他的目的是生存,而不是亂世之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是眾多謀士中最成功也是最強的一個。

  • 6 # 回望歷史的青年

    第一名諸葛亮當之無愧。有些人對諸葛亮心存疑問,甚至有些人認為火燒赤壁是周瑜,北伐諸葛亮也沒有什麼功勞,不能稱之為第一謀士。然而我要說,三國其他謀士都可以卻,唯獨不能缺諸葛亮。其一諸葛亮耳聽六路眼觀八方,隆中對未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可以說整個三國都是按照諸葛亮的謀略來寫的。諸葛亮跟隨劉備,受任於敗軍之際,火燒博望、新野,以幾千人面對曹仁十萬之眾,三國中可有第二個孔明?

    其二諸葛亮命趙雲偷襲荊州,出其不意,率軍北伐面對司馬懿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可曾有過大敗,到是司馬懿閉門不戰,更有死諸葛嚇死活仲達之說。其三諸葛亮的忠心曠古絕今,這也是他流芳百世的原因,其他謀士稍有成就便欲自立,比如司馬懿竊取大權,周瑜不聽孫權之命(攻打荊州之時),而諸葛亮在劉禪時代早已權傾朝野,沒有半點反叛之心,他不為子孫,不為自己大公無私的精神,值得後世學習。

  • 7 # 縱橫天下歷史

    諸葛亮不是第一謀士。他的許多功績都是吹噓出來的。他是第一發明家還是能算的上的。造了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八卦陣等等。

    歷史上諸葛亮有好多次失誤的!

    很多人折服於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認為他神機妙算,通曉天文地理,並且自古以來就是智慧兩個字的化身,受人尊敬。但其實,說到底他也只是個人,他所能推演出來的事情,無非就是因為懂的多一些,比常人的能力更強,因而可以將一些別人想不到的事情想出來,這樣看來,他似乎並不能算得上是第一謀士,而且他曾經做過這些事情,給蜀國帶來了不可挽回的災難。

    諸葛亮的第一個失誤,便是錯用大將。將帥乃全軍統帥,非等閒之人能擔任,一個大將,應該選擇征戰過沙場的有經驗人,當時眾人推舉魏延和吳懿二人去街亭,可是諸葛亮卻偏偏選擇了馬稷。

    諸葛亮曾與馬稷徹夜談論兵法,將馬稷視為良將,可馬稷只會紙上談兵,從來沒有實際作戰的經驗,諸葛亮一意孤行,結果馬稷剛愎自用,不聽副將王平的勸告,被魏軍圍困,失去了街亭,十萬蜀軍腹背受敵,最終失敗而歸,若是選用魏延和吳懿,蜀國也不會毫無經驗輕易被圍攻。

    諸葛亮的第二個失誤,是他的事事親力親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行事風格,使得他整日都在勞心勞力,司馬懿在三國成了笑到最後的人,因為他熬死了他的勁敵諸葛亮。諸葛亮每日幾乎都是三更睡,五更起,再厲害的人,也扛不住這樣的作息,更何況,他整日都在耗費心力、思慮著三國的局勢變化,能長壽到哪裡去呢?諸葛亮死的時候,才不過54歲,操勞成疾,來不及為蜀國部署好一切,就已經倒下了。

    而諸葛亮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在劉備獨自一人去討伐東吳的時候勸阻他,關羽被殺,張飛逝世,蜀國大將一下子死了兩個,劉備內心悲痛,悲痛之下,理智不再,滿心憤怒之下要去討伐東吳,不顧眾人勸說,諸葛亮在自然也勸了,可是沒有勸住,最終選擇了讓馬良做劉備的軍師,跟隨他前去討伐。

    馬良能力雖然強,但是名聲不顯,資歷不夠,劉備一心憤懣之下,怎麼會聽取馬良一己之言,一路行軍,最終被陸遜火燒連營,而劉備也因此去世。劉備是蜀國的主心骨,劉備一死,蜀國有諸葛亮也不能力挽狂瀾,在強撐了幾年之後,蜀國還是慢慢走向了衰落,這是諸葛亮最大的錯誤決定,計謀再厲害,也無法預料人心,“三分靠計謀,七分天註定”。

  • 8 # 友善君講歷史

    根據羅貫中《三國演義》來說,諸葛亮為三國第一謀士當之無愧,拋開《三國演義》我們從正史上可以分析一下誰的謀略在三國時期最高。

    首先,我們好好定義一下“謀士”可以發現,謀,可以在軍事,也可以在政治,也可以在國家治理方面,規劃國家局勢中被定義。

    像諸葛亮、荀彧等都很厲害,他們在軍事,民生,國家局勢都有貢獻,但是他們在正史中偏向最大的貢獻其實是治理國家,使民心穩定,軍民一心。他們對後方比如糧草和武器調配,以及規劃國家未來局勢,經濟的調配發展都給主公們縷得一清二楚,使主公們在外不用操心,實為相國之才,他們對“內治”的貢獻其實比“外伐”更多,諸葛亮雖有《出師表》明志,但是對於“外伐”的能力決斷確實不在三國之最。

    在此可以列出四個在軍事上更多偏向“外伐”的謀士們,使各自主公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人才。

    曹營 人中鬼才,前後克敵——荀攸,郭嘉

    翻開史書我們可以瞭解到曹操前期的作戰,破袁紹,呂布,張繡,文丑,韓猛以及眾人皆知的官渡之戰,荀攸都是軍師在作戰出謀劃策上他算得上是一個人才了。曹操對荀攸的評價:“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郭嘉也常年伴隨曹操出征,在謀略上曹操時常猶豫不決,而郭嘉就是扮演那個“決斷者”的角色,每次在曹操面臨困難選擇時候幫助曹操一起謀劃,並且分析得頭頭是道,使曹操心安理得,他確實也幫助曹操提升了個人能力,屬於真正的輔佐型人才,所以曹操對他也非常感激佩服,他其實在個人謀劃上的貢獻其實沒有特別大,他主要能力還是“果斷”,總是在軍事出現分歧時做出最好的判斷。

    蜀營經學思謀,奇畫策算——法正,龐統

    在蜀營方面,史書上曾這樣說這二位:“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法正,龐統更多的偏向“外伐”的謀略,劉備當時以諸葛為內,法正龐統為外可謂是意氣風發,戰時不絲毫畏懼強敵,但是可惜的是法正,龐統都死得比較早,可謂天不助蜀。

    吳營人才輩出,年少有為——周瑜,魯肅

    在吳國,江東個個年輕有為的將士們都屬於均衡發展型。前期,孫策,孫堅在戰場上可以說是一個人能統兵打仗自己出謀劃策了。在孫策時期,周瑜由於從小和孫策一起長大兩人有深厚的情誼,孫策在作戰時候特別信賴周瑜,兩個人硬是把江東各個領主征服得體體貼貼。使江東軍民一心。後來孫策早逝,周瑜一個人輔佐孫權,盡心盡力,在政事和軍事上為吳國可以說鞠躬盡瘁,後來也發掘了魯肅引薦給了孫權,分擔了自己的負擔。在兩人共同努力下吳國井井有條。綜合素質來說他們帶兵作戰出謀劃策是第一,但是在謀略單方面且稍微不如前幾位,但是吳國的綜合素質是非常厲害的,比如曹操赤壁來戰周瑜統籌大局,連手下黃蓋也出謀劃策獻計火攻,大敗曹軍。

  • 9 # 高侯生活美食館

    如果按照貢獻度而言,的確是天下第一,曹操本身就是個很好的軍事天才和將領,也是能審時度勢之人,再加上底下能人輩出,所以才能統一北方,然而在赤壁之戰卻輸給了諸葛亮和周瑜兩大男神,當然也許有人說如果郭嘉在,可能不會招致失敗,非也,曹操既然是主帥,統一全中國,就是證明他偉大功業的時候,南征一定是他的選項之一,其實當時如果孫劉聯軍敗了,其實東漢也完了,統一天下的曹操,志得意滿,還會讓你漢獻帝日子過得這麼舒爽嗎?既然沒有敵人了,老子不自己稱帝,由漢家天下,變成曹家天下,我勞師動眾伐孫劉,打的這麼辛苦幹嘛呢?所以赤壁之戰決定了三國鼎立,也毀滅了曹操不敢稱帝,取代漢家天下的夢想…,所以就算當時郭嘉還在世的話,也阻擋不了曹操,你說會不會獻策,讓曹操在赤壁之戰不上當,會,但赤壁之戰是眾多原因所造成的,其實都沒錯,曹操把所有的船都用大鐵鏈鏈起來,讓船身穩固也沒錯,但誰知道突然來了一陣東風呢?連孫劉都有賭的成分存在了,郭嘉是北方人,又豈能理解長江的水文,和複雜的天候呢?所以我在此推估,就算郭嘉在曹操身邊,赤壁之戰還是一個字“敗”。

    第二週瑜和諸葛亮聯手打敗曹操,周瑜得到孫吳的軍權,如果不是周瑜早死的話,荊州誰屬還不知道,只不過天妒英才,周郎早夭,才導致三國中期,智囊首選,唯諸葛獨大,諸葛亮是何許人也,蜀漢的二把手,當諸葛能成就後世名,就是因為諸葛“面面俱到,算無遺漏“的本領,當時荊州是火藥庫,諸葛難道不知道嗎?所以給了“威震華夏”的關老爺子鎮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關老爺子的確也做到了,差點還逼得曹操遷都,最後北伐失敗,是敗於自己人的不團結,你說敗於關老爺子驕傲的個性也對,算50%50%吧,如果當時關老爺子北伐成功了,當然金毛孫權就唯有投降一途了,你說孫權願不願意,當然不願意啊,肯定會後面偷襲關老爺子的呀,因為這是孫吳的政權保衛戰,你說孫權幹不幹呢?孫權會安於投降蜀漢,當個安逸的王嗎?更何況劉備的輩份,比孫權還小,孫權怎麼會願意投降劉備呢?

    可見諸葛隆中對的三分天下的確是經典,這也是導致了諸葛後來北伐曹魏,不敢出荊州,而是從西北出軍,結果六出祁山,導致諸葛身死的最後一根稻草存在,如果當時諸葛先攻佔荊州,在北伐,第一個就是挑上孫權,然後再北伐,又會重蹈關老爺子北伐失敗的路子,故同理可證,司馬懿的長壽,能忍,的確為他後世子孫取得天下,得到了最好的契機,當然諸葛亮的面面俱到,算無遺漏,就是因為他太強了,導致蜀國再也沒有比他更厲害的人物出現了,後面的姜維,其實那都是小兒科,沒有全面的優勢,自然就躲不過司馬懿這冢虎的肆虐了

    故三國軍事要我排,諸葛還是天下第一,會收後世如此推崇,不是隻有謀略,還有做人處事,忠孝的價值觀,所以三國被後世傳唱前年的一是關老爺子的忠義精神,一是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盡忠精神

    所以三國謀士,諸葛不是第一,還有誰敢說他是第一呢?

  • 10 # 愛尚文史

    東漢三國時期,諸侯割據層出不窮,謀臣武將數不勝數;要想在眾謀臣中脫穎而出,拔得第一謀士的頭銜,這談何容易!自古有言“文無第一”,謀臣又何嘗不是呢?

    實際上,這種問題,我覺得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正確答案;三國眾謀士,各具慧眼,各有奇招,不見得誰就強過誰;

    比如,在戰略方面,孔明有“三分天下”的大戰略方針,那麼?就能證明孔明強過其他謀士嗎?顯然無法證明;東吳的魯肅,不是也提出過“榻上策”嗎?究其根本,魯肅的榻上策也是東吳的三分天下之計,而且是早於孔明的三分天下之計;甚至在後來,東吳的大戰略家周瑜,還提出過“二分天下之計”,此計雖然未曾付諸實踐,但未發生的事,未必也就不可行;

    拋開東吳、蜀漢不說,在曹魏就沒人才了嗎?賈詡是人才嗎?我想是吧!賈詡之才,應該不下於諸葛亮、魯肅吧;曾在曹操收降荊州之後,賈詡一計,差點把魯肅、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美夢付之一炬;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

    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此計一出,什麼“三分天下”,只是痴人說夢罷了,孔明、魯肅的英名,也將毀於一旦;賈詡之計,表面上給以東吳風平浪靜,比較安逸的狀態,實則是一種鑄劍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劍出鞘之日,則是東吳滅亡之時;賈詡此計,遠勝曹老闆的數十萬大軍;江東方面,在比較安逸的狀態下,不可能割地接納劉備,劉備居無定所,三分天下之計渺渺無期;荊州情勢一旦穩固,劉表的七八萬水軍安撫完畢之後,東吳舉國之力,也不過如此;即便曹操敗上一兩仗,也不會像之前一樣退無所據,一敗即潰;

    所以說,你能說賈詡之才,在諸葛亮、魯肅之下嗎?

    縱觀三國眾謀臣,數不勝數;

    諸葛亮、荀彧、魯肅、賈詡、郭嘉、法正、荀攸、龐統、程昱、蔣濟、戲志才、劉曄、沮授、田豐、陳宮、徐庶、陸遜等等等等

    這些人,哪個胸中沒點奇謀妙計;如果要在這些人中排出一個名次,該怎麼排?怎麼排才可以做到完全服眾?我想沒人能做到這一點吧!所以說,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田豐、沮授就沒救國之策嗎?袁紹不聽又有什麼辦法;陳宮就沒救國之才嗎?呂布不聽又有什麼辦法;難道就能說這幾位亡國之臣不如其他人嗎?龐統、法正、郭嘉就沒經天緯地之才嗎?死得太早又有什麼辦法,壽命的長短乃是上天註定,難道能違背天意,逆天而行嗎?

    文無第一!!所排名次,僅限於個人喜好;我個人就比較喜歡荀彧,我認為荀彧之才,不輸任何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黨一枚最近看到蘋果降價,以前沒用過蘋果,在7p和xr中糾結希望各位大佬能給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