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舍隋

    原因只有一個,英法是老牌殖民者,利益劃分已經清晰!德國是後起之秀,需要從英法的既得利益裡搶奪蛋糕!所以矛盾不可避免!英法聯和順理成章!

  • 2 # 沉140769451

    英、法、德三國演義是舊戲碼了,不是一、二戰才有,這叫歐洲均勢戰略。自從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衰落後,英、法、奧的三國演義變成了英、法、德。三國是歐洲除俄羅斯外,唯一可能稱霸歐洲大陸的國家,它們都想自己稱霸,但誰都不願意別人稱霸,誰實力強,另兩國就聯合起來對付誰。英國由於不在大陸上,陸軍實力又弱,所以基本放棄在歐洲稱霸,只控制住海洋,主要是德、法爭霸,法國強時,英國就支援德國,如拿破崙戰爭時,支援普魯士(當年也是它和法國支援普魯士與奧地利爭德意志,削弱強大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強,就支援法國,如一、二戰。

  • 3 # 松澗山水畫

    在一戰前,英國國內正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而在歐洲大陸特別是德國的工業經濟正處於蒸蒸日上的快速發展階段 ,在經濟發展上英國對德國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可以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背景。

    一戰前,德國的工業經濟由於迅速發展膨脹,也帶動了德國軍事工業在質量上和數量上的革命性飛躍。使德國對歐洲地緣政治產生渴望,而要統一歐洲,法國是最大障礙。而此時德國快速的工業經濟發展和它對石油資源的強大需求產生矛盾,因為當時英國是海上軍事力量的全球霸主,英國已經控制了中東海灣產油國,控制了海上通道,這對石油需求如飢似渴的德國來說,是如鯁在喉,德國的海上軍事力量和英國的衝突和戰爭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一戰失敗後的德國,不得不進行割地賠款,但此時美國和英國又對德國進行大量經濟援助,大量貸款,使一戰後的德國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而英國為了抗衡當時法國在歐洲的影響,防止法國在歐洲的一家獨大,也在暗中支援德國的經濟和軍事發展。

    在經濟和軍事力量上重新崛起的德國,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德國的日耳曼主義精神在德國得到空前的膨脹,使德華人對一戰的割地賠款極大的不滿,此時的德華人在希特勒的狂熱煽動下,產生極大的復仇心裡,德國要為一戰復仇,要拿回一戰的被割出去的土地,德國要統一歐洲,德國要挑戰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二戰時德國狂熱的好戰精神達到空前狀態,為了復仇,為了統一歐洲,為了爭奪全球霸主地位,整個國家都處於戰爭的瘋狂狀態中,二戰時的德國只要大炮不要黃油。

  • 4 # 軍武視界

    不然呢?早期局勢就是這樣,這叫抱團取暖!你可以看下之前歐盟聯合對抗蘇聯!為啥不單打,而要抱團?很明顯,因為打不過嘛!

  • 5 #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應該是英法兩國聯合被德國打,從歷史上不難看出在德國沒有崛起之時,英法兩國可以說持續了幾百年的戰爭,從歷史上看,英國與法國交手的那些年中基本是落下風的,英國作為了一個島國只能依靠防守如果沒有英格蘭海峽的掩護,以英國的國力不可能擊敗法國,英國真正崛起的是近代的大航海時期,英國依靠著龐大的艦隊幾乎稱霸整個大西洋,並且把殖民地擴充套件到了亞洲地區。

    一戰時期隨著德國崛起英法兩國才走到一起對抗德國,英華人非常清楚無論是德國稱霸還法國稱霸對自己的歐洲的地位和局勢是非常不利的。英華人也想稱霸歐洲,但英國雖然歐洲三國海軍實力最強大的,但是作為島國的英國無論資源和軍隊人數都比不上法國或者德國就是、算英國稱霸也只能算是歐洲的一小霸對付亞洲農業國家而已,法國一直都是歐洲的老大,直到一戰時期德國的崛起,德華人打到巴黎的郊區,這時本來歐洲三國鼎立的局勢發生改變,德國替代法國位置,英華人覺得如果德國稱霸還不如法國,所以幫助法國打德國,但英華人從來都是以自己利益為主談不上什麼戰略,英華人只是知道法國要是被德國滅了,英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必定會成為德華人的下個目標。

    英國一戰時期還是比較有遠見的,法國在一戰時期也是真男兒鐵骨錚錚但不料想的是,歐洲法國和英華人居然一代不如一代,而德華人卻是一代比一代強,二戰時期驚人一幕在歐洲發生,英國和法國聯合對抗德國但是他們坐視了波蘭的滅亡,保挪威瑞典結果也是失敗收場,這讓德國重新認識到英法聯盟的實際就是一盤散沙不足為慮,1940年德國閃電戰法國,連德華人自己都無法相信居然能在38天之內就讓法國滅亡投降,如果不是希特勒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選擇了進攻蘇聯而放棄征服英國的最好時機,英華人不可能單獨對抗當時最強大的德國。如果英國和法國真的團結一致,法國也不至於滅亡德國也不可能稱霸歐洲大陸。

  • 6 # 國輝影視劇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先了解英國的大陸政策。

    大家也知道,英國是一個島國,強項是海軍,英國一戰前的海軍政策不錯世界第一大,同時強過第二和第三大的聯合,而英國離歐洲很近,所以也有一個大路政策,這個大陸政策的內容就是不允許歐洲大陸國家一家獨大,要維持歐洲各國的平衡,這樣對英國才有利,所以誰強英國就聯合其它國家對付誰。

    像拿破崙時期,歐洲大陸基本上都被法國統治了,把英國完全排出在歐洲之外,英國當然恨的牙癢癢,所以聯合歐洲其它國家一起對付法國,如把拿破崙徹底打敗的滑鐵盧之戰,大部分就是英國的功勞。

    到了一戰、二戰時期,德國成了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英國又聯合法國甚至蘇聯一起打德國,因為英國同樣不希望德國在歐洲大陸一家獨大。

    冷戰時期同樣如此,這個時候的歐洲變成蘇聯一家獨大,英國又聯合法國德國一起對付蘇聯。

    簡單說,英國大陸政策的實質就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誰一家獨大就聯合其它國家對付誰,對英國來說,沒有固定盟友的說法。

  • 7 # 葉海林

    那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本來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繼續。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決了德國崛起給歐洲國際關係格局造成的挑戰問題,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至少在歐洲就沒有必要了,也就不會發生了。

    一戰之所以爆發,就是因為德國的崛起衝擊到了原有的歐洲大國協商秩序,也就是在解決了拿破崙稱霸歐洲企圖後的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下,歐洲大國相互制衡,確保了歐洲將近一百年的大體和平,給了歐洲國家向全球進行殖民擴張的機遇。而殖民擴張很大程度上又避免了歐洲國家相互發生嚴重爭端。

    但是,到十九世紀中後期,由於德國的崛起,歐洲原有體系既無法讓諸強繼續相互制衡,因為德國已經太強大了,又無法透過鼓勵德國殖民擴張而把德國崛起的衝擊力量引向世界其他地方,因為已經沒有多少可以掠奪的殖民地了,於是,維也納體系迎來了自己的末日,體系原來的主導國家英國和法國試圖透過武力阻止德國崛起,而德國則試圖透過武力打破老歐洲對德國的限制,結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假如一戰德國打贏了,新的德國為主的秩序建立起來,二戰就沒必要了,或者一戰德國被徹底打敗,國家被肢解,原有的歐洲秩序恢復穩定和有效,二戰也就沒必要了。問題是,這兩個可能性,一戰一個都沒有帶來。一戰只是打敗了德國,而不是摧毀了德國,所以德國問題自然存在,那就只好再打一次。還是熟悉的對手,還是熟悉的味道。

  • 8 # 坐古談今

    兩次世界大戰所有解決的都是“以英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問題。德國作為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面臨著比日本、美國更危險的局勢。法國則是尾隨英國追求自身利益。

    (1)“一戰”時,世界的主要格局是:英國世界警長,法國是世界副警長;美國是美洲地區分局副局長,德國則是四處開花想挑戰這一格局

    “一戰”前,德國向拉美地區發展資本,直接衝擊了英國和美國的利益,特別是與墨西哥打得火熱,直接傷害到美國的核心利益。

    圖注:義大利雖然加入“同盟”國,但一直沒加入德奧對英法進攻,出兵後反而是打德奧,詳見“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何找“最愛投降”的義大利做盟友”這一問題

    同樣,在歐洲、在非洲、在亞洲,作為英國居主、法國居輔的政治格局,德國硬生生地去插受,在俾斯麥執政後期在非洲的殖民地就已達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威廉二世時期,德國在中國是“最活躍”的外國侵略者。這必然引發英法的不滿。

    同時,自從“普法戰爭”法方拿破崙三世皇帝被活捉、鉅額戰爭賠款以及領土被割讓後,俾斯麥一直到死都在擔心法國報仇,同樣,威廉二世也是如此。因此,對法國的“圍堵”、抑制是無時無刻。因此,法國只能跟隨英國,利用英國的力量“復仇”。

    (2)“二戰”時,世界的主要格局是:英國是世界警長、美國是副警長兼美洲分局局長,法國勢力、實力更加不及德國,在此情況下,法國為了“報仇”、為了防止德國為“一戰”復仇,同樣只能以英國為主

    法國和德國“二戰”後的“和解”堪稱“智慧之舉”。從1870年到1945年,在長達75年的歷史裡,德法兩國互相敵視、戰爭,結果法國雖然仍是“四大強國之一”,但國際話語權“斷崖式”下落。德國呢?兩次世界大戰的元兇皆以失敗告終。

    在美蘇兩大超級強國壓力下,法德兩國的精英們終於為了本國的利益捐棄前嫌,合起手來一同構建了今天的歐盟。可以說,法德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現在的國際環境與過去已經完全,法國過去與英國合作,從1870年代到1950年代百年裡保證了自身利益。如今,英國已經跟隨在美國背後,作為大陸國家法德只能靠歐盟才會成為“強者”之一。

  • 9 # 夜楓150096386

    德國圖謀世界海權危及英國根本利益,普法戰爭,普魯士打贏法國,陸軍成為世界最強陸軍,強大的普魯士危及法國國家安全,於是英法抱著各自目的走一塊了。

  • 10 # 亖亖亖1234

    日本打中國,美國幫中國,蘇聯準備打中國,美國威嚇蘇聯。這是世界三角。德國打法國,英國幫法國,假如英國強大打法國,德國也會幫法國,這是歐洲三角關係。

  • 11 # Ssa233

    因為每次都是德國引發的世界大戰,爭奪的都是歐洲的霸權,英法肯定不會坐以待斃

  • 12 # Leon89683

    現代戰爭很少有為了私怨而大打出手的,德國兩次同英法開戰是因為英國和法國都成了德國發展的障礙。

  • 13 # 爛片是怎樣煉成的

    這要說到十九世紀之前了,英法之前是世仇,大家耳熟能詳的百年戰爭就是代表,雙方掐了一千多年了。即使是到十九世紀,雙方合作了幾次如第二次鴉片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等,但雙方主要仍是競爭關係。因為英國的基本國策就是大陸均勢,不會看著任何一方做大,拿破崙時期聯合普魯士,俄國是如此,克里米亞戰爭聯合法國也是如此。而且十九世紀末期,英德之間才是聯盟關係,但是同時英國和日本也是聯盟關係,直到二十世紀初,德國觸動了日本在中國山東的利益,同時德國也有在歐洲做大的勢頭,英國權衡再三,才拋棄了德國,轉而和法國結盟。而法國就跟簡單了,一直想做歐洲的霸主,眼瞅著德國起來了,自己跟他掐了一架,還輸了,割地賠款,一個人顯然幹不過德國,所以和英國結了盟。一戰結束後,法國是叫的最兇的,企圖將德國一招搞死,反而英國卻不主張過分削弱德國,因為還需要它來遏制法國。所以正如丘吉爾所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 14 # 紅龍軍團長

    說來話長,還得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說,歐洲人發現處女地美洲大陸,他們的技術太先進了,除了亞洲古國,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是歐洲人的對手,一場全球性浩劫從此拉開序幕。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先後稱霸海洋,英國、法國後來居上,成為列強的第一、第二名。

    19世紀世界殖民地劃分,德國幾乎寸土未得

    英法也不是天生的朋友,他們在北美、非洲爆發過嚴重的衝突,美國獨立戰爭背後的支持者就是法國,英國也是反拿破崙聯軍的重要一員。直到19世紀中葉,世界基本被英法等老牌帝國瓜分完畢,形成了微妙利益分贓平衡。就在他們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1871年德國統一了,鐵血俾斯曼讓德意志迅速崛起。但德華人睜眼看世界的時候,他們發現地盤已經被英法佔完了,野心勃勃的德國強烈要求重現劃分勢力範圍與殖民地。德國選擇的是“遠交近攻”,就在統一的前一年,爆發了普法戰爭,只要拿下法國,歐洲大陸基本上就是囊中之物了。

    一戰後,德國本土不保

    英華人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雖然他們與德華人血緣上更加親近,但老牌的英華人知道德意志民族的厲害和野心,選擇與法國背靠背打壓德國的崛起。英俄又有聯姻關係,位於四戰之地的德國始終處於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這也是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最重要軍事原因。

    歐洲將是世界重要一極

    德法打了兩三百年仗,二戰後握手言和,兩國成為歐洲一體化的主心骨。另一方面,英法越來越疏遠了,英國脫歐與法國的大陸政策有根本性衝突,英法聯手對付德國的情況不會再出現了。孤懸海外的英國已經是大歐洲的絆腳石,極有可能成為美歐競爭的犧牲品。

  • 15 # 手機使用者60325764308

    一戰法國為了雪恥普法戰爭之仇對德宣戰,至於英國為何聯合法國不清楚,二戰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當時英法主宰世界不願意打仗消耗。

  • 16 # 歷史的星塵

    無他,唯利益爾。

    新興勢力對傳統勢力的挑戰,天然的兩個陣營。

    作為歐洲“攪屎棍”,英國一向奉行大陸勢均政策,法國在拿破崙三世時期,表現出了強烈的對外擴張的野心,所以,在普法戰爭中,英國一直在思考如何防止法國在戰爭勝利後過度膨脹,甚至想過聯普抗法,後來法國的色當慘敗,英華人,義大利人、奧地利人、俄羅斯人,以及拿破崙三世和俾斯麥都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打敗法國,從而排除了法國對普魯士統一的干擾。並加快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程序和經濟發展。普法戰爭使德國最後完成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和獨立的經濟體系。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重要事件,它意味著歐洲大陸維持了兩百多年的勢均被打破了,渙散弱小的中歐地區一下子被統一,頑強而極具爆發力的德國所整合,英國的戰略利益遭到了強大挑戰,英國開始協調法俄等國在歐洲大陸全面圍堵德國。

    在俾斯麥時期,俾斯麥的外交政策運籌是成功的,他對地緣政治和德國國力有著清醒的認識。俾斯麥深諳德國地緣政治困境,並認識到德國國力一時難以與歐洲各國為敵,不得不主動結盟,俾斯麥體系維持了歐洲的均勢,保證了德國的安全與穩定,也為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國際環境。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趕上了一次洶湧的發展熱潮。工業革命始於英國,但統一後的德國其發展速度令人瞠目。19世紀70年代,英國的鋼產量還是德國的四倍,而到了1914年,德國的鋼產量是英、法、俄三國的總和。1861年到1913年,英國煤炭消耗增長了2.5倍,同期德國增長了13.5倍。

    1895年時,柏林的人均電話擁有數量是倫敦的8倍﹔到了1911年,雖然世界範圍內的電話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柏林的人均電話擁有數量依舊是倫敦的兩倍。其他各種化工、電氣方面,德國都在短時間內達到世界第一的水平。當德國經濟水平和工業產出已趕上和超越了英帝國,但世界上可以殖民的底盤已被英法等國瓜分大半,德國沒能趕上,而德國國內匱乏的資源,狹小的領土和有限的市場,以及地理的侷限性,使德國分外渴望“Sunny下的土地”。被對外戰爭勝利奪取的利益和國力快速提升所帶來的虛幻甜頭衝昏頭腦的德國大工業家、大地主等容克貴族們,是不會去理會俾斯麥的真知灼見的。

    威廉二世上臺執政之後,改變了俾斯麥的對內、對外政策。因為,德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德國的容克地主和壟斷資產階級,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當時的德國不可能,或者說,不存在走向民主、議會道路的可能。當時德國的工業發展、經濟發展很快,它先進的工業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普魯士的軍國主義非常緊密地結合起來,所以,這兩個東西的緊密結合,就使得當時的德意志帝國,很快發展成為一個十分具有侵略性的帝國。所以,德皇威廉二世當時非常囂張地叫嚷,所謂上帝就是安排我們來支配和統治所有的民族的。

    德意志統一之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法國都是Continental當之無愧的中心。德國崛起,全方面對法國形成了威脅,因為有著共同的敵人,法國與德國東面的俄國成了天然的盟友,後來隨著英國的霸主地位被動搖,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建立,英國加入了法俄同盟一方,形成了一戰中協約國的雛形。

    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源於新興勢力對傳統勢力的挑戰,當新興勢力國家的實力超越了傳統勢力,自然會尋求與自身相匹配的國際地位,傳統勢力是不會甘心放棄自己手中的利益,對立由此產生,當矛盾達到一定程度,戰爭爆發。在戰爭中,各國很據自身的利益訴求選擇站隊,所以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都是新興勢力的代表,是對固有勢力的挑戰方;英法則是固有勢力的獲利方,想要維持當時的利益分配,雙方是天然的對立面。

  • 17 # 無核原子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都是以英國女王為首的三百人委員會為了在地球末日前建立世界新秩序而發動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打德國主要是因為,帝國主義德國威脅到了英國在中東的利益。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為了控制德國,英國先是資助希特勒掌權,以期透過他控制德國。然而,在獲得權力後,希特勒並沒有追隨英國,而是自創了一種無債貨幣體系,從而使德國在不到5年的時間裡從一個貧窮的國家變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國家。無奈,三百委員會只得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消滅希特勒。

  • 18 # 海中巖hahaha

    英國在歐洲有目標,就是不準歐洲大陸出現一強的局面,只能實力平衡,如果哪個國家實力過強就要拉著實力第二第三的國家去打它。歐洲大陸上主要就是四個強國法、德、奧、俄,英國就是要拉著幾個國家打實力最強那個,這個和正義、宗教、主義都沒有關係,無論對方和自己的有多接近也得成為敵國。法國大革命後是歐洲僅有的和英國一樣採用資本主義的制度的國家,但英國就一定要和德、奧、俄這些封建國家一起打法國,堅持把法國打趴下,讓封建制度在整個個歐洲恢復。

    法國被打倒後俄國成為第一強國,英國就拉著這些歐洲國家去幫著土耳其這個異教國家通打俄國,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慘敗,從此退出在歐洲爭雄的地位。法國又成為第一強,不過沒幾年,就又被德國打趴下,所以用不著英國出手了。又過了些年德國成為歐洲第一,英國就又去找法、俄這兩個敗將合夥搞了三國協約商量打德國。第一次大戰中德國滅亡,俄國滅亡,法國嚴重削弱,法國要肢解德報復,英國不同意,擔心德國滅亡後法國坐大,反而幫助德國恢復。蘇聯快速強大後,英國首選敵就是蘇聯,所以英國走上武裝德國反蘇的道路,德國強大沒有英國支援是不可能的,在英國支援下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只要德國答應去打蘇聯就行,但德蘇都不傻,沒上當,他們合夥打了英國的小弟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後並不真打,其實還是希望德蘇在利益分配上達不成協議內訌,誰知人家沒出事,德國來打英法了。德國滅了法國後提出和英國停戰,英國不同意,這違反了大陸無強國的原則,堅決和德國對抗。直到德蘇開戰,英國馬上宣佈和蘇聯結盟,面對反蘇言論,邱吉爾的名言是如果希特勒進攻地獄我願意在下院為魔鬼說點好話。德國一滅亡,英國就提出冷戰,把反蘇當成第一要務。蘇聯倒臺後,反俄第一。只要德法實力不能和俄國比,就永遠俄,同時要嚴防德法和俄國關係過近,保持這三個國家最強那一個是敵國是英國永遠的政策。

  • 19 # 米粒閒聊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為什麼都是英法兩國聯合打德國呢?先來分析,一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中英法為何聯合與德國交戰,然後再解釋二戰中英法為何聯合對德作戰,就簡單的多了。首先來看,在一戰前法國是如何與德國成為敵人的。一戰前的德國,是透過普法戰爭(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普魯士擊敗了法國)誕生的,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成立(這對法國就是個羞辱),國王本人也加冕為皇帝。新成立的德國又透過《法蘭克福條約》,迫使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鐵礦石豐富),並向德國賠款50億法朗。戰敗、賠款,割地,使法國視德國為仇敵,而德國為了防止法國的復仇,也將法國視為了頭號的敵人,並尋機孤立、削弱法國。所以,德法兩國因普法戰爭,而成為了世代相傳的仇敵,這種敵對關係持續到一戰開始。而英國對德法之爭,在很長時期裡是持超然的態度的,不偏向任何一方。可是,在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時,德國在Continental有稱霸的趨勢,德國的工業產值已超過了英國,尤其是德國“一定要掌握住海神手中的三叉戟(這是德皇威廉二世所言,表達了要從英國手中奪取海洋優勢)”。並且,德國在中東、非洲的擴張危脅到了英國的殖民帝國的利益。因此,英國迅速的與法國交好,兩國並於1904年4月8日簽訂了協約,在未來戰爭中一致對付德國。在此後的十年中,英法與德國的矛盾不斷的增加、積累,並最終使英法在一戰中聯合與德國交戰。一戰後的戰勝國—英法等國與戰敗國之一的德國之間簽訂了《凡爾賽和約》(1919年6月28日)。該條約的目的,就是要削弱德國,避免德國再次成為‘禍害“。並且,英法是該條約的保障國。德國,則是要修正,甚至是要推翻該條約的,特別是希特勒上臺後,開始了要使該和約成為廢紙的行動。極其簡單的講,因為希特勒要撕毀和約,而英法兩國是和約的保障國,因此雙方間矛盾越來越重,並引發了二戰,英法兩國順理成章的又向德國宣戰了。

  • 20 # 露諾淇

    因為英國國策:永遠聯合歐洲第三四五六等對抗歐洲第一不讓歐洲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家藥企裁撤銷售部,百萬醫藥代表面臨失業,藥會降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