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分享點滴感悟

    秦孝公時期商鞅達到最大權利頂峰,人望遠超秦王,孝公之後秦王是贏駟還是商鞅?惠文王不除商鞅難道留著他跟自己平分天下不成?換成我是秦王我也要殺商鞅,殺商鞅跟變法無關,人殺了照樣強秦

  • 2 # 中孚鑑

    商鞅變法確實讓秦國的國力提高了很多,也為以後秦國東出和後來的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商鞅和秦孝公的關係也很好,之間的信任程度也很高。

    那為秦國立下大功的商鞅為什麼最後會被贏駟殺了呢?

    第一,商鞅變法變得是秦朝的祖宗之法,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雖然變法讓秦國百姓得到了利益,但是卻損害了秦國貴族的利益!

    當時戰國時代,各國的貴族勢力也是很重要的,當時只是因為秦孝公的存在,所以只能對商鞅忍著!

    第二,商鞅變法,就是改變以前的法制,是以法治理,所謂法理無情,剛施行的時候,肯定會有犯法之人!

    商鞅為了樹立法的存在,只能處罰他們,同時就牽扯到了世子贏駟身上,商鞅不僅處罰了贏駟,還處罰了另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秦國公子贏虔!

    如今,商鞅在秦國把世子就是未來的國君得罪了,把贏虔得罪了,把貴族得罪了,怎麼會有好的下場!

    第三,秦孝公死後,商鞅之法已經大成,在商鞅的治理下,商鞅之法已經能夠在秦國順利的施行。

    此時即使沒有商鞅,商鞅之法也還是可以執行下去!

    在秦孝公死後,秦國的各方勢力都開始向商鞅發難於贏駟。那些秦國的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攻擊商鞅!所以當時的秦國內部很混亂!

    此時贏駟又剛繼位不久,為了能儘快的穩固朝廷,能安撫這些貴族,同時商鞅之法已經大成,就進行了捨車保帥,最終殺死了商鞅!

    所以,在秦孝公一死,贏駟就聽從大臣之言殺死功臣商鞅!

  • 3 # 尚宮女史

    商鞅透過變法使秦國真正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秦孝公一死,商鞅及被以謀反罪論處,行五馬分屍之刑,不能不說有點兔死狗烹的意味,但商鞅的死是必然的,不管他有沒有謀反。商鞅原本是衛國公族,後來師從法家,遊說列國尋找致仕機會,他先到了魏國,成為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在臨死時向魏王舉薦商鞅,結果魏王興致缺缺。他又建議魏王將商鞅殺死,魏王同樣置之不理。

    商鞅看得不到魏國的重用,就開始另謀出路,恰在此時,秦孝公廣撒招賢令,然後商鞅就跑去了秦國,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

    為了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商鞅準備了三套方案: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對帝道和王道不感興趣,倒是很喜歡霸道。由此也能看出,秦孝公一開始找到就是能施霸道之術的人。

    在秦孝公的授意和支援下,商鞅堅持“不法古,不循今”,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目的是為富國強兵。但是,從商鞅決定進行改革的那天起,他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必死的原因:

    改革觸動了貴族的利益。

    商鞅的改革改變的是秦國的祖宗之法,那麼那些既得利益者就會收到影響,而秦國的貴族就是已有之法的既得利益者,商鞅要打破這個格局,勢必會惹怒貴族階級,但是因為秦孝公的支援,貴族階級也只能忍著。商鞅一旦失去秦孝公這個掌權人的支援,貴族階級勢必群起而攻之。

    商鞅得罪了秦惠文王

    商鞅變法,是一種全面徹底的變法,太子犯法,也必須收到處罰,所以在秦惠文王還是太小的時候,有一次到犯了法,商鞅並不通融,只是因為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便親自受罰,就處罰了他的監管老師公子虔,而以墨刑處罰了他的授課老師公孫賈。何為墨刑,即在臉上刻字,塗上墨碳,一輩子除不掉。

    這後面,公子虔又犯了一次法,被處以劓刑,即割掉了鼻子,為此公子虔八年不敢出門。商鞅刻薄寡恩

    刻薄寡恩幾乎是改革家的共性,尤其是那種徹底的改革,要求改革家鐵面無私,毫不留情,想一臺毫無感情的機器。這樣的人一旦失勢,必然是牆倒眾人推。貴族階級對他恨之入骨,百姓害怕他,而他只是秦王手裡的工具,這樣一個人,是很難有好結果的。

    商鞅迷戀權勢不肯急流勇退

    改革,在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時候,必然給另一部分人帶來利益。商鞅變法的受益者既有秦王又有商鞅,商鞅,一個外來的辯士,成為秦國的左庶長,又成為大良造,權傾一時,如果秦王稍微弱一點,商鞅的勢頭就蓋過了秦王,這樣的存在,秦王不可能允許繼續存在,而商鞅卻不聽從趙良的建議,及時隱退。

    所以秦孝公一死,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商鞅,而且秦國的變法已經進行了二十年,它已經是成熟品,即便沒有商鞅,變法也不會失敗。所以商鞅實際上已經成了棄子。公子虔說他造反,他就是造反,秦惠文王樂的殺掉商鞅來取悅貴族們,順便樹立了威信。

    商鞅師從法家,自然知道當初吳起在楚國變法的遭遇,然而商鞅卻覺得自己比吳起幸運,或許能夠有好的結果,然而,他和吳起一樣,舊主一死,新主就要殺掉他們,不同的是,商鞅的確比吳起幸運,至少商鞅變法被執行了下去,而吳起變法卻失敗了。

  • 4 # 史論縱橫

    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就是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吧!要想做到幾朝元老,那必須是保守派,只有保守的人才能夠守得住自己的地位。商鞅本身就是改革派,改革說到底就是得罪有錢人的活,所以反對他的人一直很多,依靠嬴渠梁的庇護,商鞅還是可以站得住腳的。

    商鞅的遺憾在於秦孝公有點英年早逝啊。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出生,公元前361年繼位,公元前338年去世,可以說,20歲登基,在位24年,活了43歲。

    縱觀戰國時期的變法,只要換了領導人,變法者都沒有好下場,比如吳起為魏國立下很多功勞,結果後來只能出走到楚國,吳起在楚國的變法使得楚國變得強大,然而楚國換屆的時候,吳起被射死在先王的屍體上。

    商鞅到秦國的時候,應該正是秦孝公雄姿英發的時候,倆人搭夥幹一票大的,不是挺正常的事情嘛,而且,商鞅比秦孝公大14歲,怎麼看都是商鞅應該先走。正是因為這樣,商鞅才無所顧忌,甚至連太子都敢處罰。商鞅始料未及的應該是秦孝公竟然先走他一步。

    商鞅與秦惠文王的新仇舊恨

    上段已經說了,商鞅沒有料到秦孝公會先死,所以還處罰過太子,來為自己立威,使得變法成效大為增加,但是殺雞給猴看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雞的感受,你把太子當做雞,你是有多大的膽子。

    因為這點事情,秦惠文王吃了不少的苦,以至於後來性格都有點扭曲,當然,心不狠站不穩,正是秦惠文王的這種抓狂變態的心理使得秦國不斷擴張。但是他對商鞅的恨應該一直放在心裡,選擇臥薪嚐膽,早晚有一日干死商鞅這丫的!

    秦孝公一死,當然有人誣陷其造反,商鞅也帶領封地的人進行反抗,也就是實實在在的造反了,結果戰敗身死,秦惠文王肯定不解恨啊!於是將商鞅的屍體帶回咸陽,進行五馬分屍。

    根基不穩的秦惠文王對保守派的妥協

    秦孝公是堅定的改革派君主,在位期間一直打壓原來的貴族階層,現在秦孝公死了,他們當然要群起而攻之,矛頭當然直指商鞅,秦惠文王剛剛登基,還沒站穩腳跟,即使想保商鞅,也得看看自己有沒有那個分量。

    而且,商鞅變法對君主來說,也是君主集權之法,君王當然都喜歡,秦惠文王能夠大展身手,沒有束縛雖然跟秦國曆來的傳統有關係,商鞅變法的功勞也是離不開的,而變法已經大成,留著商鞅,反而會使保守派將矛頭對準自己,乾脆殺了商鞅一了百了。

    所以,秦惠文王殺商鞅實際上也是對保守派的一種妥協,讓他們洩憤而已。

    不殺商鞅不足以立秦惠文王的威

    當年商鞅殺秦惠文王為自己變法立威,還有城門立木等手法,秦惠文王那是在商鞅變法的影響下逐漸成長起來的,所以,秦惠文王深諳此道,殺商鞅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立威啊!

    很多人認為商鞅為秦國立下很多功勞,不應該遭受這種結果,在君王權術面前,又哪裡容得下你說算。

  • 5 # 如是史社

    商鞅變法始於秦孝公當政,成效卓著,為秦國這個戰國初期私有制在七國中產生最晚,經濟發展最落後的國家,逐漸稱為七雄最強,統一六國打下基礎。商鞅變法如此有效,卻在新君秦惠文君即位後,就法在身死,並被誅族,劇情為什麼反轉了180度呢?

    原因一:秦孝公這位商鞅變法的鐵桿發起人和支持者,臨死前“欲傳商鞅,辭不受”。老爹要把位置給別人?把我置於何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這是要我殺人啊。

    原因二:商鞅變法中受割鼻刑的公子虔這時候跑了出來,在秦惠文公贏駟面前告商鞅謀反,商鞅趕緊帶著母親逃命。剛有人說你謀反你就跑了,這不是心虛嗎?謀反就坐實了。

    原因三:重臣少主。秦人只知商君之法,而不言秦王之法。商鞅威望太高,贏駟即位才17歲,必須把危機掐死在萌芽裡。

    原因四:商鞅變法傷及宗室利益。宗室在秦孝公時不敢言,主少新立,矛盾就沒有顧及的爆發了。

    所以商鞅在秦無憑不得宿,去魏因曾擒公子卬被拒,被迫回封邑商。秦惠文君派兵攻打,兵敗身死。屍身被帶回咸陽車裂示眾,誅全家。

    商鞅一死,惠文君平息了宗室怒氣,坐穩了國君寶座。但他的新法依舊在繼續。帝王心術不可猜,眾人皆是良弓走狗而已!

  • 6 # 從小我就愛讀歷史

    我記得上小學時,課本上講商鞅變法是這樣的,商鞅在秦孝公時期,主持變法,開始時老百姓不姓,於是商鞅命人在城門上放了根木頭,說誰要是扛起木頭從這裡走到另一個城門,就賞黃金千金。剛開始人都不信,後來有個年輕人想,反正也閒著,不如試試。他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另一個城門,而且真的得到了黃金。

    商鞅變法中設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政策,對內對外都是管理嚴格,比如對老百姓的管理上,法律定的比以往就嚴苛,甚至太子犯錯了,也毫不留情。但當時因為太子年幼,所以就只是處罰了太子的老師。這也就為自己埋下了禍根。因為太子就是後來惠文王。

    當然所以商鞅,並不為單純因為這個原因,商鞅主持變法幾十年,朝廷內外勢力強大,從惠文王的角度講,為防止商鞅勢力做大,也必須把他剷除。

    再者當時,惠文王剛剛繼位,需要各大貴族支援。所以他要犧牲商鞅來換取貴族的信任。而商鞅變法中受損最大的又是這些貴族。

    但惠文王明白,秦國變法已經多年,就算暫時沒有了商鞅,貴族也無法終止秦國的變法。所有決定把他殺了。公仇私恨,一起解決。

  • 7 # 小學生作文園

    因為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的時候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比如他設立的軍功,普通的老百姓都享受,這直接侵害了所有貴族集團的利益。正為他最後被殺死埋下了最大的伏筆。

    他實行的變法,把老百姓看成是工具,不但如此所有人都看成是工具。所有人都必須嚴格遵守,如果不聽受到嚴重的懲罰甚至死,不但如此他發明了連坐,太子犯錯都要受到懲罰,可以想象其他人的結局。等於說商鞅得罪了所有的,唯一沒有得罪的就是那個秦孝公。

    所有人都欲殺他而後快,所以商鞅後來商地起兵造反。他制定的刑法太過苛刻,沒有人敢跟,最後逃難的時候也沒有人敢藏他,所以說他最後死在自己的法手中。

  • 8 # 平沙趣說歷史

    秦惠文王殺商鞅,大概有三點原因,一立威,二妥協,三報仇。立威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的大臣要想為新君所用,要麼本來就是新君的人,要麼是圓滑世故,很快就轉過了彎,該表忠心表忠心,該溜就溜,一點不含糊。像後來的張儀,知道秦武王不喜歡自己,立刻就跑到了魏國,玩弄列國於股掌之間。

    但商鞅不是張儀這樣的縱橫家,他是銳意改革的法家,不僅不圓滑,還充滿了鋒芒,這種鋒芒,放在跟他還有點對立的秦惠文王眼中,自然不爽。

    國君初立,根基不穩,找一個大人物咔擦了自然能夠立威,而要是這個大人物還讓國君看不慣的話,那簡直就是最佳人選,商鞅就是最佳人選。

    妥協

    商鞅的變法損害的主要就是舊貴族階層的利益,貴族取消世襲,土地所有權不被承認,只唯軍功論爵,世族元氣大傷,怨氣值也是滿滿的,但在秦孝公的壓制下,世族有怨氣卻無處發洩,只能等待時機。

    終於,新君即位新任皇帝上上來,被壓制了差不多二十年的保守派看到了鹹魚翻身的希望,決定決一死戰,於是傾巢而出向秦惠文王施壓。

    秦惠文王新君即位,根基不穩,帝王之術也遠不及秦孝公爐火純青,在保守派的重壓下,自然興起了殺商鞅暫平保守派怨氣的想法。不過秦惠文王也不是善茬,從他後來的做法來看,說不定這時候他已經在謀劃殺完商鞅後怎麼收拾保守派了。

    商君之法雖然傷封臣,但強君王,興國家,秦惠文王殺其人而不廢其法,自然是明白這些道理,所以這些保守派在他眼中,就是先滿足然後趁其不備一舉拔出的蘿蔔!

    報仇

    秦惠文王看不慣商鞅,除了商鞅威望高以外,還要最重要一點,兩人是有仇怨的。

    但凡變法,都是對舊制度的宣戰,主持者必須銳如鋒刃,才能破除一切阻礙,完成變法,也正是因為主持者的強硬,一旦變法失敗,變法者往往都沒有好下場,比如楚國的吳起變法,楚悼王一死,舊貴族反撲,吳起被射成了刺蝟,連帶著楚悼王也遭了殃。

    強硬的商鞅在推行變法的時候,因為太子觸犯了新法,直接重罰了太子的老師,這是在打太子的臉立威,雖然使得變法成效大為增加,但是太子的心情可想而知,要說他沒有怨氣,誰信呢?

    嚴刑酷法

    商鞅最後落得個作法自斃的下場,有他自己的原因,在他的改革中,除了君主,其他所有人都是輸家。貴族不用說,就是普通民眾,雖然可以取得田地,但是種了田就固定在當地,難以流動。

    為了確定法度權威,商鞅實行殘酷的法制,推行連坐制度等,讓民眾在律法下乖乖就範,聽從國家號令,該種地種地,該出徭役出徭役,該從軍從軍,違者重罰。

    在變法後的制度下,秦國百姓只幹兩件事,不停種地為國家提供糧食和作為炮灰來給國君打仗,誰敢違反,等待他的就是殘酷的刑罰。

    在軍功成為唯一上升路徑的時候,秦國軍隊也展現出了彪悍的戰鬥力,這是百姓們的拼搏,也是秦國矛盾的體現。百姓生活太固定了,戰爭是唯一打破的方法,雖然比之前的沒有好很多,但一旦到了和平年代,必須儘快增加其他渠道,不然國內的矛盾迅速激化,牽一髮而動全身,帝國也將崩潰。

    商鞅變法的核心是確定中央集權下的帝制框架,所以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好處的秦孝公對商鞅無比信任,但秦孝公去世得比較早,44歲就去世了。他的死,直接導致商鞅的靠山崩塌,商鞅也無可避免地成為了輸家。

  • 9 # 不書

    歷史上自己給自己挖坑往裡跳的人不多,戰國時期歷經秦孝公與秦惠文公兩朝的商鞅便是一位。

    商鞅在秦孝公時期,勵精圖治變法史稱“商鞅變法”總算把秦國從一個被六國任意欺辱的關內小國變成了一個兵強馬壯的虎狼之國。然而變法成功之後,商鞅卻被自己當初制定的刑法給車裂了(五馬分屍),正是伴君如伴虎,鳥盡弓藏。

    (商鞅)

    那麼商鞅為什麼替秦國奉獻一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反倒成了變法第一個祭刀人呢?

    秦孝公時期,商鞅的變法並不算很順利,主要阻礙是來自貴族頑固派的反對。有一次太子嬴駟就犯了新法,商鞅藉此對秦孝公說“新法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其有貴族的阻礙反對,現在太子犯了法,當一視同仁,如果不令行禁止,以後變法再繼續推動就更難了,既然太子不能受墨刑,就讓他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子貢替他受過吧,如此新法才能在貴族中起到震懾作用。”

    (大秦帝國.秦惠文王嬴駟)

    秦孝公聽了後,也是不願意太子受刑,便同意了。於是公子虔和公子貢兩人便替太子嬴駟受過被削去了鼻子。此事之後,太子嬴駟對商鞅便忌恨在心,在心裡面下定決心等自己以後登基為君一定要除掉他替自己老師報仇。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當時商鞅所推行的變法大致上已經完成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使秦國富強了起來,此時太子嬴駟已經登基成為了秦惠文君。

    此時的嬴駟終於把目光放到了商鞅的身上打算一雪前恥,特別是自秦孝公死後加上商鞅變法的成功,商鞅在秦國的權力大有凌駕於自己之上的趨勢。當時的咸陽城內,百姓家家戶戶只知道有商鞅卻不知道新登基的君主是誰,這就更加堅定了嬴駟除掉商鞅以鞏固自己權力的決心。同時,嬴駟注意到,商鞅在貴族那裡一直都不討好,貴族長久以來表面服從新法,但歸根到底不過是受商鞅酷法的壓迫罷了,口服心不服而已,這也是變法最後一步難以邁進的原因。如果能夠使變法得到貴族的承認自己又能得到貴族的擁護,那就最好不過了。

    於是,一個構想在嬴駟心裡醞釀起來了,“殺商鞅”,這既可以邁進變法的最後一步,使其不論是在貴族還是百姓那從此以後都可以令行禁止,暢通無阻;其次,自己新登基還能夠得到貴族的擁護,鞏固中央集權;最後,更加能夠報昔日老師削鼻之仇。如果說之前單純是為報一箭之仇還頗為有點小人行經,嬴駟還有點不太願意,而今一盤算下來,一石三鳥,商鞅還真的不得不死了。

    於是,公子虔與公子貢兩人對嬴駟心中所想心領神會,以雞毛蒜皮的小事告商鞅專權謀反。嬴駟便作勢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

    商鞅聽到訊息知道是自己遭清算的時候了,便打算出逃。商鞅逃到秦國邊境打算住宿,卻因為自己新法規定沒有身份證明不得住宿,想逃亡魏國卻因為自己曾經得罪了魏國只得作罷,正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得悄悄潛回秦國自己以前的封邑之地,率領邑兵打算一不做二不休攻打新鄭以反戈一擊。嬴駟於是派兵圍剿,商鞅兵敗身死,他的屍體被帶回了咸陽,但是嬴駟為了實現自己當初收攏貴族並且瓦解商鞅在民間威望的設想便大肆宣傳商鞅謀反見伏,在咸陽最熱鬧的大街當眾對其屍首進行了車裂之刑。(車裂)

    商鞅自己雖然死了,但是就連嬴駟本人都不得不承認商鞅的才能,每每與人談到秦國強盛非昔日不語時言辭之中總是會提到商鞅之才,尊其為商君,他的新法也一直在秦國實行下去。

    商鞅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既是變法的發起者,也是變法的犧牲者的人。

  • 10 # 學無止鏡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較為真正的法治社會,他的改革不只是使:弱秦變強秦。更重要的它是中華歷史上的一個亮點。他也預測到只有昏君和貪婪的權臣一起出現,才會使改革的法治失敗。所以胡亥與趙高同時出現才摧毀了一切成果。商秧在中華歷史上是有貢獻的;對於他的死可能是新舊利益集團鬥爭,幷包含其它因素的犧牲品?我不瞭解具體事情原委,也不敢妄加評說。

  • 11 # 普帝真漢子

    第一:新帝從小就和商鞅結下樑子了,第二:同時因為變法嚴重損害了秦國老世族們的利益,一直壓著他們使他們無法除掉商鞅的秦孝公一死自然都跳出來使壞,第三:功高蓋主的功早已經在秦國紮下根了,新帝不需要商鞅了,蓋主加上舊怨在加上很重要的一點~既然不用他就必須殺之,以免他生怨投奔別國,因為秦國的弱點沒有人比他還清楚!

  • 12 # 溫柔蛋糕O南橋朱洪明

    商秧做強做大了皇權也抬高了自己的聲望和威權,直接威脅了皇權,法家的極端理論自然就走向極端,走向自己的反面,人性之惡自然體現出殘忍的面不雜商秧是由不得的事兒!

  • 13 # 人生如夢可曾夢覺

    改革觸犯了利益團體。變法者的依靠就是國王。國王死,新國王即便支援變法,但未必需要變法者。商秧面對的就是這種情況。變法的工作已經完成,新國王即位,需要建立自己的班底。商秧變法成功,在民眾中威望甚高,在朝堂中是有功之臣,新國很難放心怎麼辦?借舊貴族的手除掉商秧,再以“做亂”之罪除掉本就反對變法的舊貴族,繼續推行新法,據商秧的變法之功為己用,同時也收攏了權力,一箭已不是三雕,而是多雕,端的是好手段。皇家之無情被秦惠文王發展到了很高的水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5月8日張一鳴與馬化騰在朋友圈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