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酒君

    易中天在《易中天中華史:從春秋到戰國》中說到:“謀反並不容易,一要有心,二要有膽,三要有力。”這三個條件曾國藩都不具備,所以謀反尚且不可能,更不說稱帝了。

    首先,從思想動機上看,一方面,曾國藩本身資質不高,且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講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忠君愛國這一觀念深入其內心。

    儘管在消滅太平天國後,手下有不少將領都擁護曾國藩自立為王,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也表示願意追隨曾國藩,然而曾國藩則是屢次拒絕,並寫下“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對聯表明自己的心志。

    另一方面,湘軍大部分是由儒生組成的,當時的知識分子在思想上大多歸附於清朝,所以即使曾國藩在此時起兵謀反,也是師出無名,成則成已,一旦失敗,就要遺臭萬年了。唐代章碣的《焚書坑》說:“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自古以來,起兵造反的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莽夫,他們“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再者,從當時的形式上看,曾國藩的湘軍在鼎盛時期,兵力有十二萬餘人,然而老謀深算的慈禧早已分化了湘軍內部勢力,曾國藩手中並未握有全部兵權。清朝的八旗軍隊雖然不敵於太平天國,然而那只是地方的八旗軍,中央的八旗軍在實力上仍是不容小覷,所以貿然起兵,未必能有勝算。

    另外,同為平反太平天國勢力的左宗棠、李鴻章等盟友,基於立場和個人利益,也不一定會支援曾國藩的謀反。外部勢力中,西方的帝國主義勢力仍是擁護清朝,一旦得不到帝國主義的支援,曾國藩終究難以持久,最終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轉瞬間便被消滅了。

    最後,消滅太平天國時的曾國藩已經五十七歲了。明朝呂坤的《呻吟語》中說:“人之念頭,與氣血同為消長。四十以前,是個進心, 識見未定。而敢於有為。四十以後,是個定心,識見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後,是個退心,見識雖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

    所以基於種種因素,曾國藩既是無心謀反,也無力謀反,選擇功成身退,卻是明智之舉了。

  • 2 # 湯Ford

    首先這個問題問得有點不嚴謹,稱不稱帝是由曾國藩說的算得,應該問他能不能打贏清政府。那麼我認為曾國藩是打不贏清政府的。原因如下:一,當時雖然八騎兵戰力不行了,但是還有李鴻章的淮軍,還有左宗棠的軍隊,他們都是不會允許曾國潘造反的。

    二,帝國主義是不會答應的,因為曾國藩打著復漢的旗號,那麼他肯定不能答應帝國主義的那些條件,帝國主義已經從清政府身上看到了利益,他們是不會允許清政府被取代的,他們還要獲取更大的利益。

  • 3 # 悠悠明月照我心

    可以的,當時八旗軍已經沒有了戰鬥力,而曾國藩的湘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有人會說李鴻章左宗棠會反對,他們和曾國藩其實是一樣的,曾國藩既然要造反,必然會考慮到李左二人的態度,必然會最大可能說服他們一起,二人同意最好,不同意就幹掉二人,吞併其軍隊!再說李秀成願意拉來10萬太平軍跟隨曾國藩反清,雖說他想做的是姜維,但是曾國藩對他必然有所防範的。

  • 4 # 陳薯鼠

    歷史不容假設,因素很多,不一定或者說不可能吧。一是國內形式,雖然辦過洋務運動滅太平天國平定新疆,但基本是剛處理完就被調走了,沒有牢固的根基。二是其人物性格,常以諸葛自詡,忠君愛國,謹言慎行。

  • 5 # 風雨奕生局

    這個問題問得應該說有一點點問題,稱帝這個事曾國蕃隨時都可以稱帝的,關鍵是如果稱帝能不能打贏清政府,取的北伐的勝利。所以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問:“如果曾國藩在消滅太平軍後,能不能打著北伐的旗號,稱帝甚至滅掉清政府?”我的答案是不能的,原因如下:

    一:湘軍在戰爭後期,軍紀逐步渙散,而且主要的將領在戰後也被撤職,所以湘軍的整體戰力都不如剛開始組建的時候;

    二:此時的大清的主要軍隊不止湘軍一個,還有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這兩支軍隊在對抗太平天國的戰爭中都有些比較突出的表現,特別是淮軍,可見他們的戰力也是不錯的。而且這個時期李鴻章和左宗棠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對付,所以他們是不會支援曾國藩造反的。

    三:最主要的是洋人不會袖手旁觀。太平天國洋人出兵鎮壓,後面的義和團洋人還是出兵鎮壓。可見洋人是不允許有政府取代清政府的,因為他們可以在清政府那裡獲得最大的利益,曾國藩打的是恢復漢室的旗號,他是不可能給洋人的利益多過清政府的。所以曾國藩要起兵他還要面對洋人,而在那個歷史時期,曾國藩的階級沒有變,他也沒有更先進的思想指導,那麼落後的技術是不可能打的贏洋人的洋槍洋炮的。

    所以,曾國藩不會成功的。

  • 6 # 香橙米飯

    人在一代就幹這一代的事情,留下好與壞讓後人評論。曾國藩在當時中國內憂外患之際,扛下中興大旗,難能可貴。那會不會反呢,曾國藩手下將領不少,曾國荃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只是滿清還未到不可救藥之時(甲午海戰,戊戌變法和預備立憲才是),若能中興,使得人民安居樂業才是大事。

  • 7 # 鬼說歷史

    一,愚忠思想和自身性格影響

    曾國藩從小就接受了非常嚴格的“程朱理學”教育,“誓死忠君”一直是他的人生信仰之一。而且曾國藩的性格相對內斂,並不是太熱衷於功名利祿。因此曾國藩本人並不太願意當這個皇帝,當然這只是個次要因素。

    二,與湘軍的宗旨不符

    如果曾國藩當了皇帝這件事導致湘軍變成“烏合之眾”從而徹底瓦解,那曾國藩又用什麼來保住自己屁股下的那把龍椅呢?

    三,清朝中央沒有那麼軟弱

    雖然清朝此時已經沒有“康乾盛世”時期那麼強大,但還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當時天下大部分的地區依然還控制在清朝中央的手中,還擁有以僧格林沁為代表的非漢族精銳部隊。就算這些部隊的戰鬥力不及湘軍,但也足以讓曾國藩忌憚。

    僧格林沁

    四,曾國藩的實力沒有看上去那麼強

    曾國藩雖然管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但對湘軍最重要的湖南湖北卻不在他的管轄範圍之內。而且就是浙江和江蘇的大部分事務也基本都由左宗棠和李鴻章負責,曾國藩只是名義上的領導,“坐擁東南半壁”裡面是有不少水分的。

    另外湘軍當時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分成了曾國藩的本部湘軍、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多個分支。而左宗棠、李鴻章基本已經自立門戶,並不支援曾國藩稱帝。如果曾國藩非要當皇帝的話,那他就不一定能留下這十幾萬精兵了……

    清朝“中興”三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

    五,西方列強的威脅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從清政府那裡攫取了大量的中國利益。此時的西方列強不希望因清政府倒臺而損害在華利益,所以才出現了中外聯合剿滅太平天國的情況。如果曾國藩當皇帝動搖清朝統治進而威脅西方列強的在華利益,那“曾文正公”恐怕就要步“天王”洪秀全的後塵了……

  • 8 # 青啤雪花二鍋頭

    當時清政府的平衡術用的還是很好的,曾文正公沒有一家獨大,還有左宗棠李鴻章,左向來與曾政見不和,李雖然是其門生但並不是唯命是從。最主要的是曾文正公是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儒家正統忠君報國是不會讓他有推翻清朝的想法的。

    但是,假設一下如果曾真的當了皇帝的話,那麼洋務運動肯定進行的更加徹底,百年國恥也許早就結束了。

  • 9 # 歷史在此築城

    我認為曾國藩有機會稱帝。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具有以下優勢:

    人脈

    我們知道,曾國藩鼎盛時期拜兩江總督,封侯爵。清朝時期,漢人官至如此,絕對第一人!

    曾國藩逢亂世,抓住機會,一登天高。這和他的廣納賢才,自律自強是分不開的。

    正因如此,其擁有廣泛的人脈。尤其是在對抗天平天國時結成的人脈。不管是一手建立的湘軍,還是左宗棠和李鴻章的楚軍和淮軍,其中的很多軍官都和曾國藩有著關係。有的是向上保舉,有的是直接提拔起來的。

    而且身邊的賢士也有很多,這些軍事參謀就是曾國藩的智囊團。

    曾國藩向來尊重讀書人,每次聽說有讀書人拜見,必出門迎接,談笑間猶如親人。這也是他賢人廣繞的原因之一。

    戰爭實力

    湘軍是曾國藩一手建立起來的,並在抗擊天平天國發展壯大,一度擁有20萬左右的兵力。另外還有成熟的水軍5萬左右。這些敢賣命,能吃苦的許多基層士兵抗戰多年,經驗豐富。雖說很多湘軍都是奔著錢財當的兵,但是比起清朝的綠營軍強了不知多少倍。

    另外,曾國藩有經濟基礎。打下金陵,其九弟曾國荃不知發了多少戰爭財。還有,兩江地區設有收稅的釐局。

    有人擁護

    學生李鴻章,“今亮”左宗棠,水軍統帥楊玉麟,身邊參謀等等,都曾暗示曾國藩推翻清朝統治。

    左宗棠曾寫過一對聯寄於曾國藩:神所依憑,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有德依,可問鼎?!暗示十分明顯。

    歷史環境

    天平天國的興起,原因之一就在於清朝的腐敗。腐敗太深,人心不穩。

    再加之滿人排擠漢人,人心不服。

    而且,清朝政府對待洋人態度軟弱,民心沸騰。

    當時的情況錯綜複雜,如果有人能夠力挽狂瀾,肯定民心所向。

    曾國藩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所以我認為“曾國藩如果舉兵北上有機會稱帝”

    曾國藩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主要是缺乏膽量。曾國藩承認自己一生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膽量。

    缺乏膽量的人,自然是守規矩,奉守君臣之道,遵守封建禮教之人。

    現在,誰又敢說這一缺點是保住了榮耀與名聲,還是擋住了登峰造極的機會呢?

  • 10 # 一抹夕陽280

    1864年,曾國藩登上了人生的權力頂峰。這一年,他弟弟曾國荃攻陷南京,徹底滅了天平天國。毫不誇張地說:1864年,曾國藩穩穩地把持了滿清的大半壁江山。據文獻歷史調查,當初天下文官武將有近乎一半的人都是他曾家的門生,同時尤其身邊的文官武將等都期盼他恢復漢室,稱帝,坐擁天下。

      1、底下跟著混的人,都盼著曾國藩謀個反,當小弟的,都會盼著大哥把場子越做越大。趙匡胤不就是被底下人硬忽悠著穿上了黃袍嘛。

      當曾國藩的湘軍勢力漸大後,底下的人自然也會生出這樣的想法來。1860年,咸豐死在承德時,湘軍將領李元度就給曾國藩送上這麼一幅對聯:——王侯無種,帝王有真;鼎有輕重,似可問焉。

      曾國藩把它收下,看了看,放一邊,一個字也沒說。李元度也就識趣,沒敢再多說什麼。曾國藩的老鄉王闓運,更是當面和曾國藩探討過這事。曾國藩從頭至尾也是一字不說,最後用手蘸茶在桌子上寫了兩個字,獨自離開。王闓運過去一看,竟是“荒謬”二字。

      曾國藩過生日時,時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遞了張紙條給他。曾開啟一看,上面寫著: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

      曾國藩照例是不說一字,隨手就撕的碎碎的。最有意思是的,連他的死敵,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忠王李秀成,都曾經建議他反清自立。

    但他為什麼又不稱帝、不北上呢?,原因不外乎如下幾個:

    1、傳統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在古代儒家思想教條的教育下,教會人們的順從以適應農業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自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君權神授”的思想起,後到宋明理學的發展起,儒學越來越教會知識分子更加的推崇維護君權。曾國藩堪稱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之典型,自然不會離開這種傳統思想的束縛。從修身治國來說,曾國藩的個人魅力,遠遠地超越了黨派政見之爭。他之所以能達到此等成就,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曾國藩特別善於反省。他日日反省自己,更多的時候,也在反省自己的族類。同時他也知道,如果黃袍加身,自己所處必然會像宋朝一樣存在的屈全,又或有屬下再加袍的可能!其次,他明白徹底沒有勇氣去做這謀反自立這樣的大事。與其他朝代的造反不同,反滿清另立帝王,首先是反滿,其次才是滅清。而前者,讓曾國藩頗為顧慮。經過滿人長達200餘年的統治奴役,漢人已經徹底學會了順從:頭剃的錚亮,辮子粗長。一旦把滿人驅出中原,這頭上的辮子剪起來容易,但心上的那根辮子,可就不容易剪掉了。

    2、內外環境的壓迫!就當時內亂四起,而列強又虎視眈眈,他明白,一旦自己稱帝,將會真的天下大亂。①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就當時中國的勢力,長槍短茅,兵器落後,技術低人,觀念沉穩落後,一旦出現大動亂,列強必然會趁勢而入,徹底佔領中國,殖民中國,那他就是整個華人的罪人,賣國賊。②內有各族內亂起兵四起。在晚清末,多數人已感覺滿清大勢已去,族人趁勢內生亂象,好分一杯羹,往往亂世梟雄四起,天下真的大起。所以,如果他真的稱帝,他也是百姓無家可歸的罪人,天下大亂的始作俑者。這一也無疑壓迫他不北上稱帝。

    3、自己信得過的兵力過少。曾國藩心裡明白:漢人搞窩裡鬥,個個都是高手。雖說當時的湘軍30萬,都是他能用得上的也就最多12萬,而12萬中,信得過的至多也就5萬。在這種紛爭四起的時代,親信兵力過少將會制約自己控制大局,並且部下也是派別林立,很難統一自己的勢力。這也是制約他北上的一大重要因素。

    以上諸多的因素,過多的制約他不可以北上伐滿稱帝。曾國藩早就想清楚了,還是老老實實地老去,死後得個”文正“二字,就挺好的了。正所謂:功成身退曾文正,不做當年吳三桂。

  • 11 # 小梁時裝設計

    從大局的角度來說不可能推得翻滿清,具體有下面幾點,1,當時朝廷中還有制肘曾國藩的人材,慈禧太后早就猜疑了,並且已經有所防備,2,從曾國藩個人的忠君愛國思想來說他也不會去造反,風險太大,加上歷史上北伐建國成功的人還是屈指可數的,他深懂這些斷然不敢,3,當時冒出個太平軍造反,全國各地形勢都變了,雖然滅了太平軍,但各地方勢力開始坐大,尾大不掉,不再是湘軍的天下,4,在當時就算推翻建立漢人政權也不會有大的改變,中華民方族依然不能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

  • 12 # 天上飛的坦克

    曾國藩不會這麼幹

    曾國藩出生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

    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從曾國藩的成長可以看出,其自幼便以入清廷報效朝廷為目標,仕途平順,頗有官運。如果沒有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會繼續其“實學”,研究學問,報效朝廷。太平天國運動,使大清半壁江山戰亂四起,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曾國藩,有儒家典型的忠君愛國、兼濟天下的特點,其組建湘軍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勢力,不是為了黎明百姓,更不是為了要割地稱王,而是要挽救大清。一個一心一意只求挽救他朝廷的人,怎麼可能反。

    曾國藩不能這麼幹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大清基本平定了內亂,迎來了難得的“河清海晏”,史稱同治中興。伴隨中興的,便是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張之洞編連新軍,加上護衛京師的直隸新軍,各個勢力錯綜複雜,互相制衡。湘軍北上,兩湖、兩廣、兩江、山東、直隸,沒等到京師,已經殘軍敗將了。曾國藩就算有這心,也沒這力。

    天下大勢,盼望和平

    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金田起義,至1864年被攻破天京,前後折騰了13年!天下苦戰亂久已,百姓流離失所,國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等到戰爭結束,國家休養生息,老百姓從頭開始,安家立業。天下大勢是安定和平。

    此時別說曾國藩的湘軍,無論哪支勢力,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行事,出師無名,還遭百姓唾棄,這事兒,集儒家大成的曾國藩,段然不會行這等蠢事。

    於公於私,於情於理,畢生研究“厚黑學”的曾國藩,都不會北伐,非但不會北伐,曾國藩主動裁軍,不理軍事,表忠朝廷,宣揚君權!大清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晚清群臣,力挽狂瀾,硬是將國祚綿延。他們的抱負,終究還是報效朝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會反也不可能反!

  • 13 #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從提問者的標題看,他進入了嚴重的歷史認知上的盲區。因此鬧出了窮人都餓死了為什麼不吃肉這種笑話!在平定太平天內亂過程中,清廷調動了大量滿蒙八旗機動部隊防守北方地區重點是北京。湘軍負責圍追堵截太平軍,當兩路進入北方地區的太平軍精銳被八旗軍徹底全殲後,戰爭形式發生逆轉,八旗軍乘勝追擊揮師南下與湘軍一道徹底清除了太平天國內亂,接著八旗軍與湘軍一道平定了陝甘回亂,新疆判亂收復了伊犁。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感到你的提問滑稽可笑?

  • 14 # 深哥卡士德中國

    看了很多回答,這些都是書呆子,太片面了。不懂歷史。

    曾國藩首先是不敢選,也不想選。

    大家都以為太平天國滅後就是曾國藩是老大,這個是錯誤認識歷史,功高位高不代表能號統三軍。

    首先當時太平軍滅號,當時清政府有四支軍隊,一支中央八期軍注在北方,戰鬥力上在,只是少士氣,少做戰經驗。

    第二支是在曾國藩有裡,戰鬥歷可以人數是第二。

    第三支是在左崇堂手裡,人數第三,戰鬥力強,也善謀

    第四支是在李鴻章手裡,人數第四戰鬥力也是第四

    第一與第二支部隊,可能第二支曾國藩略有優勢。但他與左宗棠不和,左宗棠不可能聽他的。很可能會選中立,按左宗棠為人

    第四支,李鴻章雖是半個曾國藩門生,但按李鴻章當時處世很可能先中立再看大勢方向。他也不是絕對聽曾國藩的。

    曾國藩御人之術還不夠袁世凱高明,如果曾國藩北上敗多勝少。

  • 1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曾國藩推翻清王朝?您認為曾國藩如果真的有實力滅了清王朝他會不幹?要知道,曹孟德當年可還想當漢王朝的忠臣來著呢,結果又如何呢?自古以來,面對至高無上的皇位、皇權,恐怕還真沒幾個人能夠不動心的!但凡能夠水到渠成,恐怕沒有誰會真去推辭。王莽還被時人認為是“當世聖人”呢,後來水到渠成還不是自己當了皇帝?表現出對皇位、皇權沒有絲毫渴望、覬覦的“權臣”,只能是他的“權”還沒到位、還沒有到水到渠成可以當皇帝的地步!曾國藩其實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清王朝從一開始就防著湘軍做大

    所謂湘軍,並不是“曾家軍”!雖然曾國藩號稱是“湘軍鼻祖”,但從起家開始,湘軍就不是曾國藩一個人的。或者換一種說法,滿洲統治階層從同意讓漢臣掌兵的那一刻起,就時刻提防著他們。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說一說,所謂湘軍並不是曾國藩一個人組建起來的私家軍,而是由很多不同的漢臣和漢族地主官僚、在不同的地方分別組建的。後來,因為作戰需要,這些分散的武裝被清王朝整合並逐步形成了後來的所謂湘軍。而曾國藩之所以能夠調動整個湘軍,靠的不是他自己的“魅力”,而是清王朝對湘軍各支勢力的利誘與協調。對於這樣的情況,滿洲統治階層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默許,並沒有確切指定具體某一個人真正來總負責,充其量也就是居中協調而已。直到這些勢力羽翼豐滿之後,滿洲統治階層才最終選擇了曾國藩來統領這支拼湊起來的軍隊。換言之,從編練鄉勇開始,滿洲統治階層就已經在給後來的所謂湘軍挖坑了!

    再說直白一些,因為有了清王朝的存在,湘軍中的其他勢力出於長遠利益考量才會聽曾國藩的。一旦曾國藩舉起反清大旗,這些人還會不會聽他的,恐怕就真的很難說了!在剿滅太平天國之後,這些人中有不少已然名列封疆、位極人臣了;曾國藩滅了清王朝,他們還能得到什麼呢?無非封王。可歷朝歷代有幾個異姓王能得善終的?湘軍的高層可不是什麼行伍出身的丘八,進士、舉人出身的將領不在少數!這筆賬他們都能算明白……

    在旗的官僚將領一直監視者湘軍

    從湘軍走向戰場之日起,滿洲統治階層就對這支比昔日的綠營還要更加姓“漢”的軍隊充滿了戒心!適逢湘軍作戰,周圍必定會有在旗的疆臣或將領協同、甚至直接領導,為什麼?明眼人都能看明白,不就是怕湘軍戰場反水嘛!比如圍困武昌韋俊(韋昌輝之弟)所部時,官文與胡林翼的搭配就是這樣一種微妙“組合”。湘軍只要有一絲風吹草動,北京城裡的滿洲統治階層很快便會知曉並作出反應。這類應對預案,滿洲統治階層說不定已經不知道修改了多少稿了……曾國藩還沒離開長沙,恐怕長沙就被周邊的其他清軍給圍成鐵桶了!更何況,湘軍的丘八們是要吃飯的,但各省的財政“錢袋子”卻大多握在清王朝手中,曾國藩即便想反,他拿什麼反?總不能全靠意念吧?曾老九從洪天王那裡搶來的浮財在被曾系眾將瓜分完之後,剩下的又夠花幾天的?

    清王朝一直在分化湘軍和曾系勢力

    所謂湘軍,從成軍之日起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說是一盤散沙,或許言過其實了;但要說各懷鬼胎,恐怕並不為過。滿洲統治階層正式利用湘軍內部的矛盾,牢牢控制住了這支軍隊,使得誰也無法真正做大。為了進一步瓦解湘軍,滿洲統治階層又對從湘軍衍生而來的楚軍、淮軍大加扶持。為什麼?咸豐帝和慈禧太后真就那麼“真愛”左宗棠和李鴻章嗎?說白了,滿洲統治階層玩的還是老一套——權力制衡,用左宗棠、李鴻章來制衡曾國藩,以達到一種微妙的權力平衡。

    在這樣的情況下,曾國藩根本不快的反清的實力!他看似是湘軍的“統帥”,實際能夠任意調動的,恐怕也就他的親弟弟曾老九等少數將領了。胡林翼、彭玉麟、左宗棠、李鴻章……等等等等,誰會跟著他去趟這趟渾水?所謂曾國藩是傳統士大夫、忠君思想濃厚云云,都是“事後諸葛亮”!試問,唐高祖李淵是不是傳統貴族世家子弟?他還不是反了他的表兄弟隋煬帝?司馬懿是不是傳統士大夫兼世家子弟?那“高平陵政變”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之下,什麼忠君的道德文章都是虛的……

  • 16 # 依山傍水65486

    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的劊子手曾國藩是效忠清王朝的忠實走狗。想讓他推翻清王朝無異與虎謀皮!忠王李秀成在被俘時問得曾國藩無以答辨,但仍將李秀成挖眼凌遲處死。其弟曾國荃屠殺五萬投降的太平軍稱之為"血祭",在當時就遭到很多漢族士人的反對。事實證明:是鮮血染紅了曾國藩的頂戴,是踏著人民的屍體升官發財。典型的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樣的劊子手永遠訂在歷史的恥辱碑上!

  • 17 # 梅橫枝

    曾國藩和其籠絡的勢力集團,沒有帝王氣象,也就沒有天命,因此,不可能推翻清廷另立王朝。

    一,首先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太平天國運動很大程度上敗於起義軍內部矛盾分化和缺乏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領導,急功近利,紀律鬆散,貪圖享樂,堡壘最終從內部攻陷。

    二,清廷雖然內外交困,風雨飄搖,在歷史鉅變的前夜,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太平天國不是、曾國藩集團也不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力還足以支撐好長一段時間,還能苟延殘喘若干年,在太平天國運動逐漸消亡的時候,其已經喘過氣來。曾國藩集團其實並不比太平天國運動的勢力更強,要滅掉清廷,不是容易的。

    三,曾國藩一旦反清,太平天國運動或許會死灰復燃,外國勢力也會乘機作亂,其結果是難以預料的。

    四,清廷看中曾國藩,是因為其老實忠厚,一腦子的傳統忠君思想,中規中矩,心無大志。另一方面,也暗中盯著他的一舉一動,最後,功高震主的階段基本就要求其解除武裝了。湘軍內部也安插了不少朝廷力量。清廷不傻,規劃制約,豈容輕舉妄動。

    五,曾國藩作為文官,威望不夠,並沒有非凡的文韜武略,其籠絡的一大幫人其實並不真正信服與他。湘軍中很多將領甚至抱怨良多。而家族中只有曾國荃打仗還可以,但體質差,其他諸弟大多是泛泛之輩,不足以獨當一面,難以勝任。

    六,曾國藩本人更不是雄才大略、志在天下,有膽魄和英勇的英雄。一個讀聖賢書的小文人,在做京官的時候就唸叨著回去教書做學問。因為為人忠厚,才被清廷看中要求他去剿滅太平天國運動,打仗的時候就唸叨著殺人太多會被人責罵。極不情願的被推到歷史的前頭。但曾國藩命好,文人帶病打仗並不怎麼樣,趕鴨子上架,屢敗屢戰,卻陰差陽錯最後勝利了。勝利了,就趕緊見好就收,收割點個人和家族榮耀,大團圓各大歡喜就好,如此而已。

    七,今天許多人翻出來說,曾國藩的湘軍部下在軍中曾請求他起來造反推翻清政府,這其實多半是後人認為理所當然的猜測和無聊小說裡的杜撰。我們不排除某些人與曾國藩私下暗示、討論過這個問題,但作為一向重視“慎獨”思想的傳統保守派,豈會在軍中讓眾將士染指這個話題,哪怕是議論那都是不會允許的,哪怕是謠傳,走漏半點風聲,就會引來殺身之禍甚至誅滅九族等滅頂之災。

    歷史沒有如果。曾氏沒有天命,更沒有帝王氣象,一個維護腐朽清政府統治的舊官僚而已。還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呵呵,前人早已罵他是漢奸和劊子手了。

  • 18 # 飛行者埃裡克

    那年頭造反最大問題不是打不過滿人,也不是打不過地主頑固派,是打不過洋人!你敢造反,野豬皮一家就敢賣國,只要發現江山可能易主,他能把除了北京之外都賣的乾乾淨淨。起碼東北和新疆蒙古都會賣給老毛子,廣東給英國,廣西給法國,你說這麼大的歷史責任誰能負擔的起!所以說袁世凱有大功於革命,就是因為他攥住了整個清皇室,讓他們沒機會和外華人籤賣國條約。要是像俄國革命一樣籤個《佈列斯特和約》,真真是後患無窮了(要是一戰德國贏了的話)。我相信曾國藩是知道這一點的。

  • 19 # 當世太白

    不能。這是因為:

    第一、曾國藩這個人對大清王朝毫無二心,一心一意為大清王朝效力,對大清忠心耿耿,對大清慈禧太后言聽計從,他類似於岳飛,忠君愛國,想的是報效君王,保國安民,根本就不會考慮擁兵自立為帝,他沒有推翻清王朝稱帝的野心,也沒有稱帝的膽量,更沒有成就一番霸業的胸懷。曾國藩沒有另立爐灶的打算,也沒有想過去進行自立為王,在這一點上,他和袁世凱很不相同。

    第二,他領導的部隊是一種獨特的地方武裝,從將軍到士兵大多都是湖南人,軍隊是湖南的地方武裝,是一支家族化的軍隊,不是國家正規軍,軍事實力是有限的,他的軍隊,人員構成不是很複雜,軍隊士兵的家鄉觀念很強,攻打太平天國,效忠大清王朝,大家可以擰成一股繩,可以團結一致,打出恢復漢室旗號北上,會有很多將領不願意的,曾國藩也缺乏那種幹出大事業的魄力。

    第三、當時的情況是,曾國藩軍隊之外好幾支比較強悍的軍隊,僧格林沁帶領的軍隊,李鴻章左宗棠帶領的軍隊,曾國藩很本沒機會造反,起兵造反,絕對是死路一條。

  • 20 # 依奔道

    有可能,很有可能。

    曾氏是洋務運動的先驅,思想開明,樂意接受新生事物。如若成功的話,中國歷史將被改寫,將更早融入世界、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甚至可能影響到後來中國的政體,就是走哪條道的問題。

    然而,這件事的風險也極大,先要解決幾個關健問題:

    1,自我改造

    曾氏儒學深厚,忠君愛國,被稱為半個聖人,孔聖人的好學生,是朝廷的忠臣。

    要舉旗反抗恢復漢室的話,他得進行脫胎換骨的自我改造,樹立造反有理的信念,敢於打爛一箇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

    說到底就是解決是否願意幹、敢於乾的問題,這是第一要務。否則其他都是白瞎。後來的實事也證明了這點,縱使再多人勸其稱帝,也沒了下文。

    2,喚起民眾

    提高民眾(包括他的同僚、下屬)的民族意識,使其認識到滿清是入侵者,所有漢人都是亡國奴。如此,將極大增強民眾的凝聚力,死心塌地跟著你打天下。

    民眾的喚醒至關重要,民眾的力量無比強大,有了它,什麼軍隊、糧草等技術層面的問題都好解決。

    3,尋求支援

    這裡的支援主要指外國先進技術和裝備的支援。

    清廷晚期有點像個怪胎,對洋人既怕又傲,固步自封、關門鎖國、夜郎自大,掌權者絕大多數是一幫腐朽、愚昧、頑固之輩。而以曾國藩為首,包括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洋務派領袖更被人家看好,更願意與他們打交道(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李的淮軍就接受西式訓練、裝備西式武器)。

    有了先進技術和裝備的武裝,別說八旗兵還有多少兵力,騎兵有多厲害,可能通通淪為"飛蛾撲火"。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曾氏最終沒能戰勝自己,錯失改天換地並可能惠及子孫的偉大的歷史機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食物可以增加雄性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