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虛室生白25

    用法家學說爭天下,道家學說安天下,儒家學術治天下。秦因法家而得天下,其興亦勃焉,用法家治天下,其亡亦忽焉。漢初尊黃老,清靜無為,天下大治。至武帝宗儒,剪滅匈奴,雖功在當時,利在千秋,然勞民甚苦,終下罪己詔。法家那套東西全是為暴君設計的,儒家學術為君王長治久安服務的,唯道家是為百姓著想的。

  • 2 # 肥嘟嘟的小不理

    這個問題之前回答過,現在看到回答裡有那麼多渣渣,我心甚慰!那麼,我們需要先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1,秦國統一六國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孔子周遊又是什麼時候的事情;2,法家出現的時間;3,秦國是因為愚民強大起來的嗎?4,秦國究竟違背了商鞅的什麼制度?5,秦國的統一和韓非子有關係嗎?6,商鞅和李斯在韓非子眼裡應該算作什麼人?

    一,孔子並不輕視秦

    孔子曾自言,欲居於九夷,又願乘桴浮於海。關於九夷,歷代學者爭論不少,但就文化水平來看,九夷是不如秦國的。因此,說孔子嫌棄秦國近於蠻夷而不居,就說不過去了。如果我們給當時的諸侯國、夷人進行排名,那麼,戎、夷之流——秦國——中原諸侯國,順序就是這樣的。

    齊景公曾詢問三十歲出頭的孔子,秦穆公在鳥不拉屎地處偏僻而且屁大點地方的秦國,是怎麼帶領秦國成為春秋霸主的?

    二,齊景公之問及其歷史背景

    要回答這個問題,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就得先了解一下:當時的諸侯國經歷弭兵之盟,國家之間征戰變少,因此國家權力爭奪戰逐漸在君權和公卿大夫次第展開。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魯國的季氏,季氏家臣陽虎,以及晉國、齊國、衛國、陳、蔡,甚至沒有參加弭兵之盟的秦國都面臨著公卿大夫們的嚴重威脅。

    可能有人會問,秦國為什麼不參加弭兵之盟?理由也有幾條,但最重要的,還是此刻東方的諸侯國大部分都能吊打西秦,而且能輕鬆滅了它,也因此沒把秦國放在眼裡,何況戰爭的重心在中原,跟秦國毛關係也沒有。沒錯,秦國當時就是這麼弱。就連秦穆公稱霸一時,也還是被重耳壓制住了霸權的擴張,甚至被打得一臉懵逼。

    晉國在召陵會盟之後威信大降,不單由於早先大夫分權架空了國君權力所致,而且還有召陵會盟的齷齪勾當在裡面。此時的齊國卻逐漸崛起,正取代最大的霸主晉國成為新晉強國。所以,齊景公這一問,是很能代表當時諸侯國們的心思的,也算是跟孔子明說了自己想要稱霸的決心——秦穆公便是投石問路,順帶解開如何稱霸的困惑。

    孔子雖然不過三十出頭,卻直截了當的告訴齊景公,秦穆公之霸的關鍵在於談話三天就啟用破國奴隸之人百里奚。春秋以前,貴族世襲是常態,舉薦是極少發生的事情,尤其像這樣任用庶人甚至是奴隸的案例。所以,孔子才有“吾從先進”的說法,先進,就是學習禮樂政令的野人,後進,則是指貴族子弟。當時的情況,是貴族子弟世襲,野人基本沒有機會進入仕途。所以,大規模的平民入仕,始於孔子。到戰國的時候,隨著歷史的演進,這種情況就更頻繁了,所以墨子才能提出尚賢說。

    這一點非常重要,後來的商鞅在《商君書》裡明確說過,國家要禁絕遊說之士、處士、勇士、商業,以及禁止農民有娛樂專案,可以說,如果當時已經有了商鞅這樣的執政者,那麼商鞅來到秦國後唯一出路就是去種地。商鞅本人其實就是一個遊士,他精通禮樂詩書,熟悉帝道和王道,最終以霸道得官後,卻把做官的道路堵死了。這就導致秦國取人之法被禁絕,百里奚這種情況再也不可能出現,所以商鞅自比於百里奚時就遭到了趙良的嘲諷。幸運的是,商鞅死後,他的這些堵塞仕途的政令就被秦國拋棄了。我們可以看到,秦國吸收了眾多國家的賢才,並有招賢令——這放商鞅身上,就是絕無可能發生的。

    三,孔子緣何不過秦

    在我看來,除了秦國在當時極度弱小外,孔子沒有過趙應該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趙簡子殺掉的兩個大夫,不但對趙簡子有很大恩惠,而且是當時晉國很有威望的人。孔子如果去到趙國,那麼接下來他就有可能去到秦國。

    此外,孔子雖然沒有周遊諸國,但魯國應仍舊是他最希望回去的地方,畢竟是父母之國,即父母所居住的地方。另外一個原因,還在於孔子在齊、楚、衛雖然得到了公卿大夫的俸祿(魯國三桓孟氏的俸祿),甚至楚還要賞賜他封地,但孔子不願尸位素餐,只拿俸祿。

    其次,孔子在魯國真正進行過政治改革,並且很成功,譬如把農田中的墳墓全都移到丘陵山中,墳墓周圍不種大樹,也不弄封土(封土就是我們現在所見的那種高高的墳頭);把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食物進行區分;男女分別走在道路左側和右側;器不雕偽(民間的不稱器,即限制大夫、家臣們的奢侈之風);路上掉下的錢財不能撿拾(路不拾遺)。這是中都宰時候的功績,也是中都宰的職務範圍,這種方法實行了一年,四方的諸侯國就開始紛紛效仿。所以魯定公就詢問孔子,如果把中都這個地方擴大到整個魯國,會可行嗎?孔子則說放之天下可也。可見,這次僅僅在中都的改革是成功的。

    孔子因此功勞,又被提拔為司空,司空的職責主要是土地管理和工程建設。這時候,孔子區別了五種不同的土地,考察它們適合種植什麼糧食,便充分將這些土地利用了起來。

    包括後來迫使齊國在夾谷會盟中失敗,歸還侵佔魯國的土地,一直到墮三都,這都是他的重要政治成就,雖然齊國害怕魯國繼續任用孔子而稱霸,因此想辦法迫使孔子離開,但孔子很可能對早年執政的地方懷有更多的希望。

    再次,春秋末期和戰國在階層流動性上有很大區別,大夫們權力基本很穩固,甚至凌駕於君權,他們怎麼可能把權勢讓位給一個外華人呢?所以,孔子雖然能拿公卿大夫俸祿,可以作為參謀和顧問,但始終不被允許取得實際的政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們總結一下就是:1,此時秦國太弱小;2,晉國趙簡子和孔子弟子的反對是阻礙過秦的原因之一;3,在魯國執政的累累碩果吸引孔子想要回到魯國;4,中原各國公卿大夫權力穩固,而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孔子既不是戰華人從而能像戰華人一樣可以在任何國家切實任職,也不是各諸侯國中血緣穩固的大夫家族成員,在世襲罔替極為牢固的春秋時期,想要在其他國家任職可謂艱難萬分。

    四,秦國統一六國不是一人一時之功勞

    很多人吹噓秦國是赳赳老秦,但其實秦華人根本不關心秦國是否滅亡,否則他們也不會夾道歡迎項羽了。而秦國的勝利,同樣和軍功制沒有太大關係(不是說沒有關係,而是沒有太大關係),下面我來進行分析:

    首先,秦國地處西方,中原國家的戰爭本來就沒秦國什麼事情,所以春秋時代和戰國前中期,秦國一直處在被吊打的狀態。譬如吳起,竟然僅僅憑藉五萬人打得秦國五十萬軍隊一度崩潰,而此時的吳起還不過是個郡守。試想,五萬軍隊就有能幫助魏國吞滅秦國的實力,如果士兵再多一倍或者兩倍呢?

    其次,正是中原國家的混戰,才導致了秦國能夠悄悄埋頭苦幹,發展實力。尤其是張儀利用六國數百年來的嫌隙挑撥離間——中原國家打了那麼久,稍稍挑撥一下,關係必定四分五裂,因為很多國家其實跟秦國並不接壤,而遠交近攻是當時最常見的外交方略。即使三家分晉,接壤的趙、魏加上楚國還是讓早先的秦國吃了很大的虧,以致於秦國根本打不到東方——這導致很多國家沒有在意秦國,想不到偏僻弱小的秦國會發育起來。中原國家打得國力漸弱,精銳喪失的時候,秦國終於出關了,雖然還是被打暈了好幾次,但憑著休養生息積累起來的國力攻打疲憊不堪的諸國,還是綽綽有餘的。

    再次,廉頗、李牧、樂毅這些名將,包括孔子本人,都受到過離間計的困擾,導致功敗垂成,可以說,當時諸侯國的國君們和秦國的晚期幾代國君相比都有不如,否則秦國怎麼可能統一六國。

    最後,軍功制這個東西聽起來好像是說利益很大,人是追求利益的動物。或者說,勇士是秦國所鼓勵的,所以秦國軍隊很強大。但實際上,這兩點都不太對。如果大家認同我們的古代人和現代人對利益的追求沒有太大差別,那麼我可以舉出例子來說明一下。

    五六年前的時候,一些工地上月薪已經過萬,但是很多人寧願選擇辦公室一千五到兩千的工資,也不願去工地上幹活。當時我有個初中同學想要去工地鍛鍊,因為他是體育生,長得跟熊一樣,力氣很大,去的時候他跟人掰手腕,比力氣,工人都不是他對手,但包工頭跟他說他堅持不了。最後他幹了一星期不幹了,安心去某個高中開始教體育,因為太累。但是,那些工人沒他有力氣,而且不少工人都很瘦。那麼,工人就像是秦國普通農民,這個同學,戰鬥力上就像當時的惡霸和勇士。

    當時的秦國就是如此,商鞅鎖上了一切升遷和發財的道路,除了農戰——主要是戰。但我們可以看看,憑著軍功升上去的人裡面沒有農民。商鞅死後,他的這條政策被秦國廢除了。但是,依舊沒有農民憑藉軍功制升上去的顯例,為什麼?因為商鞅當時的目的,就是讓那些好私鬥的勇士上戰場送死,別說混混惡霸打不過農民,他們之所以是惡霸,本身就戰鬥力很高,所以才能收到一批小弟。秦國當時對此很頭疼,其實很多國家都面臨著民間勇者私鬥的困惑,商鞅在《商君書》裡明確說過,這些人既能幫助秦國打仗,又能死在戰場上免除後患(如果不信又不想查書的人,我可以給你找出原文)。所以,這些打仗比一般農民兇狠的人,在戰爭裡要憑藉農民身份升二十級是困難的,哪怕幾個級別下來,也是很難活下去的,除非你是高階軍官。

    因此,農民打仗不能看成是勇猛的,追求利益的心確實能激發一定的潛力,但就像業餘武術愛好者再拼命,上了擂臺也是被專業選手KO的命。至於放開規則,怎麼也是經過特別訓練的人反應和戰鬥力更勝一籌。

    孟子曾經和人辯論,有人以為,周王朝的勝利是一人一時的功勞,但孟子反駁說,周人的勝利,是數代人的持之以恆,根本不是一人一時就能完成的。事實上,秦國也是如此。

    五,法家對秦國有多大貢獻?

    早期法家如李克、吳起都出自儒家,這時候的法家並不殘忍,反而愛兵愛民。以致於後來的很牛筆的《尉繚子》,雖然屬於法家和兵家,卻仍認為自己是通儒(即自己是最厲害的儒家人士之一)。

    另外,這裡還要給某些文盲和民哲普及一下:秦朝以前只有儒墨兩大家,沒有道家,沒有法家,也沒有陰陽家和名家,後面這些學派,全部是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的時候才創造出來的學派名稱。

    商鞅立木為信,學的就是吳起的辦法,因為儒家有去兵去食無信不立的觀點。而商鞅的變法政策,就是出自他學習的李克的《法經》,同時,商鞅也學習過儒家的經典。但是,商鞅的法極為殘酷,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法家開始和儒家決裂了。

    如果換吳起和李克來秦國,秦國會強大嗎?我以為毫無疑問,秦國會非常強大,遠比商鞅在的時候牛筆。

    而且,商鞅死後,秦國依舊學習詩書禮樂,喜歡遊說之士,喜歡處士,尊重墨家鉅子,學習儒家文化。所以,呂不韋直接就能編撰出以儒家和墨家為主的《呂氏春秋》,而北大漢簡裡也能發現秦華人對於詩、書是非常熟悉的,這方面並不弱於六國。所以,還以為秦國只是依靠商鞅的人該醒醒啦,大清已經亡了。

    多讀點書,少點小說演義思維,民哲也可以走向專業,文盲也能有文化。

    最後,我們來看看民哲的理論,見下圖:

  • 3 # 董海發

    儒家文化是中國漫長農耕文明時代封建社會的國家指導思想,完全適應冷兵器時代需要。儒家文化是以人為本、以德為本、以孝為本的和諧文化,所以,儒家文化從總體上看偏柔、偏軟、偏弱。但法家文化從總體上看是偏剛、偏硬、偏強。把偏剛、偏硬、偏強的法家文化用於官場治理官員效果明顯,把偏柔、偏軟、偏弱的儒家文化用於民間治理百姓效果明顯。因此,把這兩種文化有機結合之後就會產生優勢互補,劣勢互克的綜合效應。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天下應該歸功於法家文化,秦朝統一後短短15年就喪失天下,就是因為秦朝“焚書坑儒”沒有運用儒家文化!

    漢唐盛世就是因為採取了內法外儒的治國方略,即對當官的用法家文化的嚴刑酷法依法進行治理,對百姓則用儒家文化的仁者愛人施行道德安撫!

    我們今天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治國方略和漢唐時期內法外儒的治國方略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依法治國的重點是官員,而不是百姓,以德治國的重點是百姓,而不是官員。

  • 4 # 託翁書社

    變則通,通則達,而“變”最大的阻力則是已有的體系,這種體系越是強大,變則越困難

    我們都知道,秦國能夠統一六國,最重要的就是得益於“商鞅變法”,我經常會在想,為什麼是秦國,為什麼不是其他六國?為什麼其他六國都也實施變法,但都沒有秦國的效果好?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前半句有些問題,秦國沒有讓孔子入境,這一點筆者沒有讀過相關的史料,所以就不妄加評論,但這個問題確引發的筆者的思考,如果秦國一味推崇孔子,那麼秦國還會統一六國嗎?筆者信奉一句真理,“打破常規的後來者,往往都是不守固有規矩的人”,孔子生活的年代,秦國還是窮鄉僻壤,先不說秦國讓不讓孔子去,就算是請孔子去,孔子也不一定會去。

    秦國為什麼會統一六國,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國各國的眼裡,秦國就是不入流的蠻荒之地,因為不入流,所以包容性更強,更能實行改革,其次,生活條件惡劣,民風剽悍,往往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極容易誕生實用主義至上,並且願意改革的雄主。這一點大家可以參看一系列的電視劇《羋月傳》,《大秦帝國》等等。

    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 5 # 我沒有三俠五義08496

    題幹有誤,不是秦國沒讓孔子入境,而是孔子周遊列國,沒有選擇入秦。原因很簡單:春秋末年的秦國,經濟、文化太落後,距離孔子的出發地——魯國又太遠,孔子不屑於千里迢迢前往秦國。再者,當時秦、晉連年戰爭,主動權基本上在晉國一方,如果孔子入秦,擺明了是跟中原霸主過不去,孔子犯不上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孔子周遊列國,其實際上去的地方很有限,基本上都在黃河下游一帶,大多是一些小國,像宋、衛等國。當時是春秋末期,秦國遠在西垂,交通不便,對於孔子這樣一個60歲的老人家,有點太遠了。

    本來,孔子還想去晉國的,都已經到了黃河岸邊上,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就沒去,掉頭回來了。因為晉國是霸權國家,怎麼可能接受孔子的“仁”的思想呢?

    同樣,秦國當時還在於西方的蠻族擴充套件,國家不富強,全民皆兵,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當時還沒有解決生存問題,軍國主義的秦國也不可能接受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儒家思想。

    孔子所周遊多個國家,對他的學說也不是很看重。在宋國的時候,孔子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所以,孔子的學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實際上沒有國家願意採用,孔子去不去秦國,也不會對秦國政治和思想有什麼觸動。

    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周公以來500年秩序已經崩潰,天下紛紛嚷嚷,急需找到一個新的秩序。諸子百家,爭鳴於世,各說治道。

    何為治道?治道不在空談,而在力行。法治也好,人治也好,能融入大爭潮流而強國富民,才是正道。空談大道貽誤天下,為大爭之世所遺棄。 在這一點上,儒學所追求的義理之說,有空談之嫌,不是經世之道。法家與老莊之說一脈相承,法家的理論基礎即是老莊,只是法家站在了君主的角度,以天下為棋盤,才顯得功利心很重。

    法家主張人之本性為惡。因人性有惡,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財貨土地之爭奪。生而貪慾,才有盜賊暴力與殺戮。生而有奢望,才有聲色犬馬。

    人性之惡,必以律法而後正。以法治防範惡意,以法治疏導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

    這與現代西方經濟學中的人性是自私的說法如出一轍,所有的經濟學分析,都是建立在人性自私(理性的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只是西方人把這個拿到桌面上說。東方人重義利之辯,有意淡化模糊處理。

    人性到底是性善還是性惡,無法去深究,本著實用主義的立場,秦國最終聽從了法家霸道之說,變法圖強,最終一統六國。然而,法家學說以君主利益,而不是以民眾福祉為立論根本,所以不能有很強的生命力。當武力擴張所形成的利益來源在統一後被終結,秦國就走進了農民起義的狂風暴雨。

    而這些,已經與孔子周遊列國關係不大了,因為距孔子回到魯國已經過去了270多年了。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孔子周遊列國是在55歲時從魯國,衛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68歲時返回魯國,其中齊國,晉國,楚國都屬於大國,其餘國家都是很小的國家。其中晉國走了半道因為時局動亂沒有去成,但是也踏上了晉國的土地。

    孔子出遊列國,最主要的是想教化眾人,並且宣揚自己的治國理論,希望可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且孔子信奉的是危邦不入,亂邦莫居。也就是說危險的國家不去,混亂的國家不居住。孔子之所以沒去秦國,我認為只可能有幾點原因。

    第一,當時的秦國正在向西擴張領土,而且正與西戎打仗,所以整個地區都比較混亂而且在戰爭狀態,這就符合了孔子,危邦不入的想法。

    第二,孔子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必須去儒學盛行的國家,才有能支援他的人,而秦國主流人士信奉法家那一套,重典治世,和儒家是兩個學派,所以孔子沒必要去。

    第三,地域觀念,孔子去的國家都是經過挑選,他認為可能實現目的的國家,而且必須得是禮儀之邦,而當時的秦國,楚國,越國,吳國都被認為是蠻夷之地,所以這些國家是排除在外的。

    第四,路途遙遠,當時的孔子已經是五十多歲快六十的人了,身體也承擔不住去秦國那麼遠的路程。

    春秋戰國年間,禮樂崩壞,周室勢弱,諸侯爭霸。周天子只是一個大義上的象徵,自身實力不是很強。而孔子當時的主張是恢復禮法。什麼叫禮法制度。也就是說君臣父子那一套,君就是君,臣子就是臣子,各人做好各人該做的事。誰都不能逾越自己的工作。否則就是失禮。儒家將就的是“仁”而儒家學說如果是用在清平盛世確實是治國的不二法門,但是在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事實證明儒學那一套根本就吃不開。簡單來說就是統一國家或者建立一個國家法家思想最為合適,但是治理國家儒家思想更為合適。

    法家講究思想就是反對復古保守思想,主張進步改革。也就是“不法古,不循今”的觀點。而且法家重法。也就是制定法律。這一點可以說是非常有先見之明。法家思想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重法,重勢,重術。而法家最後的標誌人物韓非子集三人觀點提出,健全法制,增強君主勢力抓緊軍隊,駕馭群臣掌握財政等。秦國經過歷代法家大能的影響發展所以能迅速積累實力。直到秦始皇時期一統六國。

  • 8 # 建疆13

    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向列回的君王推行他的思想。春秋列國時可以說當時的形勢那就是個亂,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這種形勢下那個君王也不可能用孔子的思想來治理國家。因此他去不去泰國都是一樣的結果。當時諸侯國想稱霸唯一的方法是改革,改革才能使國富民強,當時改革只有法家的變革效果最佳最直接見效。孔子的思想在亂世是不可能被君王採用的。只有在國家統一後逐漸太平了,用他所為的仁義思想來為自己<統治者>服務。記住孔子所為的仁義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跟窮苦百姓利益相悖的。

  • 9 # 小小民心1

    儒家思想統治下也沒有持久的國家強大,事實上統治者決定了國家的命運。強大的國家需要為民謀利不與民爭利,更不能用持久的苛捐雜稅讓統治階層維持錦衣玉食的窮奢極欲。

  • 10 # 磨史作鏡

    這問題,簡直了,誤導人啊,言外之意孔子到哪哪不行唄,對我偉大的儒家思想有不同看法嗎?

    批駁如下:

    1.孔子沒去的地方多了,也沒見其他諸如南越之類的地方統一天下。

    2.秦國倒是統一了,可是二世而亡15年的江山,短的可憐啊。。

    3.代之而起的我大漢王朝先後實行的“外示黃老,內尊儒術”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保證了大漢的強盛和幾百年的基業,秦朝一個零頭都趕不上!這些都是孔子後輩和孔子學說的威力!

    4.現在孔子(學院)已經去了很多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章子欣失蹤事件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