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初讀道德經,但疑惑不少,第三章中講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是否就是說統治階級要表現得無慾無求,讓百姓以為那些貴重東西真沒什麼價值,把人民餵飽了,讓他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知識,就不會作亂了。下一章又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否說百姓只是拿來統治的物件,不必有什麼感情,讓其自生自長即可?但上文又說要用“不貴難得之貨”使百姓過上無慾無求,不貪安分的生活,這種感覺就像是統治者要裝著很清高,引導百姓走向無知無慾,又安分過好自己生活的路子上……這觀點在現在看來太可怕了,而漢代貌似就是崇尚老子的無為而治的,那時的百姓都過著被愚的生活嗎?我理解可能很有偏差,請大神解答。
9
回覆列表
  • 1 # 少知道18424224208

    道德經非是愚民的統治,是暗示人的靈魂回過頭來如何統治(駕馭)自己的有機整體。道德經老子全篇的論述都是對一個人潛在的道德本性而言的。人身喻世界,世界喻人身,就是說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和我們身外的大宇宙自然界是同步一樣的,大宇宙自然界是由一個個體的人來解讀。這說明,我們每個人都存在著和宇宙自然界一樣的資訊。老子是暗示我們每個人都回過頭來,在自身的靈魂上來找宇宙萬事萬物的答案,外面是找不到的。尋到的也是後天間接和傳承的概念,不是宇宙萬事萬物自然的真理。只有從自身靈魂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證得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道德經不是愚弄所有的世人,而是讓個體的本性無我,思想意識不再發給自身肉體各個功能,使一個有機整體不再鬥爭,迴歸到自然而然的規律上來,只有沒有我才能通天貫地,無所不知的。

    社會的每個人總是在入世找答案,這是人捨命棄性。入世學得越多離本性(道)也就越遠,就是把學來的東西解釋的天花亂墜,再好,也不是道,是垃圾,是有我的聰明而已。

    有我才分別、執著、計較、紛爭……是與道無緣的。只有無我人才能有智慧。

    道,形是虛的,相是無(空)的,靈魂是自然的。道是天地總綱,萬物的根本。

    得道的真人不會參與社會的紛爭,更不願意陷入勾心鬥角的漩渦,只堅守自己的道。

  • 2 # 天衢

    漢初實行的無為而治其實是因為政治需要。秦時高壓統治,百姓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漢朝的建立打了那麼多仗,百姓窮死了。國家需要休養生息,百姓也希望更加自由的狀態生活,所以才有了無為而治的應時之策,這對於當時來說,是非常好的政策了,事實也證明,百姓和國家都恢復得很快。

    這個無為而治的辦法主要是儘量少去幹涉人們,儘量給他們自由,讓他們自由發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辦法也逐漸凸顯出很多問題,國家窮得遭不住,而有的私人富得流油,錢都是自己生產的,百姓貧富差距也很大,所以後來舉賢良,搞儒術,也是符合當時的國情的。

    《道德經》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自然以萬物為芻狗,但天地自然哪裡會有芻狗不芻狗的概念呢?大自然按照既定的規則就那麼執行不息,生滅消長無一不是規則所統領,所以,天地之所以不仁,並不是真的有個仁被丟棄了,而是一切無非規則運轉,這是天地大德,

    人法天地自然之道,所以聖人治國,自然應該以善法善規為經緯,自然而然的去規範一切,這裡仁和不仁只是小概念,其實如果是善法善規,那就是大仁大義,只是這個仁義盡是在規則中自然顯露。

    至於那些不尚賢之類的,是可以清心寡慾,這個有助於個人悟道時少被慾望和恐懼所左右,但如果要把這個概念用於治國就是用無極管太極,是不能夠成立的。

  • 3 # 風生水起道命理

    愚民統治?怎麼愚?誰愚得了誰?尤其華人,每個人隨時都可以“心生一計”。因為我歷代的兵書是最多的。我們不是常講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嗎,怎麼愚得了,愚不了。

    那麼道德經是不是提倡愚民政策?我們從道德經的來了解一下老子是不是提倡愚民統治。

    道德經第65章老子是怎麼講的,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他說古代那些善於行道,用道來治理國家的人。他是怎樣做的,非以明民。他不鼓勵老百姓耍技巧,玩弄小聰明,耍小心機。而他所採取的方法是,將以愚之。他會採取一些方法方式讓老百姓養成一種很謙虛,很守分,很恭敬的態度。而且每個人都很純樸,很樸素,很純真。不會怎天耍心機,耍小聰明,不會要這要那,更不會有過多的慾望,太多的要求。

    愚很難。耍小聰明很容易,“大智若愚”更難。所以老子才講民之難治,以其多智。老百姓為什麼難治,就是因為他怎天想東想西,老想搞一些新花樣,層出不窮。

    所以才會有將以愚之。愚不是壞事情,相反還是好事情。將以愚之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 4 # 武俠哲學

    所謂愚民統治,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讓百姓愚蠢無知,好治理。老子顯然不是這個意思。

    一、「無慾無求」非統治策略

    《道德經》第三章的「不貴難得之貨」云云,並非只是針對百姓。《道德經》六十四章雲: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你瞧,聖人也是要「不貴難得之貨」的。《道德經》第二十九章雲: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那些過度奢華的飲食、聲音、宮室,聖人是要去除的。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聖人「不貴難得之貨」,並不是一種統治策略,說要表現的無慾無求,以方便治民。而是在老子看來,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正如儒家說德治,說仁政,這不是一種統治策略,說要表現的如何如何,以欺騙百姓。而是在孔孟眼中,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同時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二、為何「無慾無求」

    老子之所以主張「不貴難得之貨」云云,和他對社會的認知有關。這可從兩方面說。

    從普遍意義一面說,老子認為,人之慾望太盛,追逐慾望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許多衝突。所有的衝突紛爭,皆起於人的相互爭奪,而之人之所相互爭奪,無非就是為了各自的慾望。老子的這一點認知,你不能說沒有道理。所以老子自然就以為各種慾望對人而言,是一種大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十二章》

    而人陷於慾望之中,各種衝突紛爭,必然會對人有所損害啊。人們為了追逐慾望,竟然不顧身家性命。所以老子就問了: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道德經·四十四章》

    基於這種認知,老子自然就對過度多欲文明是反對的了。

    簡言之,以老子觀察,社會紛爭,是由於人們相互有慾望的爭奪,從而造成許多禍害,如果人們沒有那麼多欲望爭奪,那社會不就變成美好的人間了麼?

    老子的這種思想自然是簡單的。但我們無法苛責古人。像墨子就認為社會之亂,在於人們不相愛,所以他就說,只要人們相愛,不就不亂了嘛,於是就有「兼愛」之說。

    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老子認為,百姓之苦,社會之亂,有一大部分是統治者造成的。普通人因慾望相爭,固然會有衝突,但影響只及個人。統治者之追逐慾望,則影響一國百姓。所以老子極力主張統治者少欲無為。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十二章》

    「為腹不為目」即是說,只求安飽,而不要有另外奢靡的欲求。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道德經·五十五章》

    「服文采,帶利劍」云云,明顯指統治者而言。不要追求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因為統治者一旦慾壑難填,苦的是百姓。他必將對百姓百般搜刮,各種盤剝。

    所以「無慾」和「無為」是聯絡在一起的。老子認為,統治者少點奢靡慾望,自然就對百姓少點盤剝。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統治者對百姓完全不加控制。百姓安居樂業,自得其樂。

    老子強調「無為」,是因為老子所見到的統治者的「有為」,都是對百姓的盤剝。所以老子就說,你什麼都別幹,讓老百姓自己好好活吧。老子就是個無政府主義嘛。所以老子一直強調「希言」「貴言」,強調「不言之教」,就是儘量少施政令,別去折磨百姓。

    三、無為

    所謂「以百姓為芻狗」,指向的也是「無為」。既然「無為」,那就意味著既不侵害,也不親愛。這才是無為嘛。要不然一面主張不要侵害,一面又主張要親愛。這不就是儒家之「仁政」的學說的了嘛。聖人對百姓,正如天地對萬物一樣,沒有有意的喜愛,也沒有有意的厭棄,一切都無非是自然而已,這才是無為。

    當然,這看起來單純「無為」似乎只是說統治者別管百姓,讓他自生自滅。這不如儒家說要關愛百姓更有人性味。

    可是關愛也是有為,一旦有為,你就不能保證所謂「關愛」是永恆的。老子對世界認知的一大特點就是所謂「反者道之動」,是所謂「相反相成」之理,是「天地尚不能久」的變易。今天還關愛著,明天就開始盤剝了呢。

    並且對老子所見而言,統治者別再繼續盤剝百姓就謝天謝地了,還指望啥。關愛不敢奢求,至少「無為」能保證百姓不受到侵害。

    所以你看,這怎麼可能是站在統治者立場的愚民呢?

    題主以為老子愚民,其實是以為統治者「有智」,而讓百姓「無知」。實際上老子的意思並非如此。老子認為聖人和百姓都應該是淳樸自然,自然無為的。

    就好比儒家說仁,並不是說統治者心懷奸詐,而以「仁」教天下。而是說,大家都一樣,都仁。這不是一個統治策略,而是一種社會理想。

  • 5 # 楊朱學派

    老子曰:“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使民無慾無知。”又曰:“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此為老子的愚民思想。

    一些人認為,老子是愚民和文化專制的鼻祖,秦始皇焚書坑儒,明清時期的文化專制,WENGE皆拜老子、韓非“師徒”的愚民思想所賜。

    其實,老子的愚民被誤讀太多。

    首先,在《老子》中,智並不是指智慧,而是權術、陰謀,是貶義詞。既然智並非智慧,那與之對應的愚也非愚昧。那老子之愚,究竟何意?且求助於莊子:

    翻遍《莊子》全書,也尋不得愚民之句,愚民之意。卻可找到愚昧之字詞:

    《大宗師》有曰:“道者,昧者不知也。”

    《漁父》又曰:“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是”,“不知處陰以休影,愚亦甚矣。”

    可見,道家並不崇尚愚昧。那老子的愚民,又作何解釋?且看莊子解析:

    《德充符》有曰:“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固自然。”

    《駢拇》有曰:“正正者,不失性命之情。”

    《馬蹄》有曰:“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在宥》有曰:“不淫其性,不遷其德。”

    顯然,老子的愚民,並非使民愚昧,而是使人迴歸純真質樸的自然本性。

    此外,與法家愚民思想完全不同。老子的愚民不僅僅對人民,而是在愚民的同時,還愚己。

    《二十章》有曰:“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老子在愚己的同時,又愚君。

    《六十五章》有曰:“以智治,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老子反對統治者以智術和權謀治國。

    在此基礎之上,老子在《七十四章》中,對“代司殺者殺。”給予批判。反對“代司殺者殺”,就是反對政府幹涉和鉗制司法,就是在宣揚司法獨立。

    老子愚民的本意為迴歸純真質樸的自然本性,卻被法家篡改為愚昧無知。並且,法家即不愚己,更不愚君,單單愚民。

    老子愚民思想原本是十分精華,被商鞅全部剔除,又添加了一分糟粕——“民愚則易治”,“民愚,則君以智而王”,“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

    韓非又將這一分糟粕,放大了十倍——“智者不以言教,而慧者不以藏書。”,“民不越鄉而交,貴賤不向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老子的愚民是無為的產物,並以此衍生出司法獨立的先進思想。卻被韓非指鹿為馬——“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使人民成為“有目不以私視,有口不以私言,有智不以私臆”的行屍走肉,任由君主驅使。

    真正毒害中國兩千年的,不是老子。而是商鞅、韓非的愚民思想。去偽存真,還老子思想本原,對當今的文化的繁榮,以及社會的發展進步,都具有積極意義。

  • 6 # 冰雪將釋

    老子的道德經是完整的思想,完整的!

    說老子愚民?怎麼不談老子愚己?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說老子愚民的,怎麼不說老子主張執政者愚政?

    不尚賢,使民不爭;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 : 我自然。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以智治國,國之賊;

    這麼多關於“愚”政的描述,怎麼不說?單糾結“愚”民?

    老子通篇道德經,對“愚”描述都是褒義的,包括自己,而且“愚”就是“無為”,“智”就是“有為”,如果連這個都不懂,道德經白讀了。老子說得口沫橫飛,白說了,諸如無為,守雌,愚,不爭,等等等等,都是一個意思,為什麼就是不明白呢?

    所以老子才有感嘆:“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哎,算了,跟提這種問題的人置氣,氣死了也沒人收屍。看得懂就看,看不懂,要那麼想,也沒辦法。

  • 7 # 秦春目

    老子日:老子指導道,不是指定自己講的,聖人之。

    意思:老人傳文的日子,現在的子日一樣,老子,人子,道、聖人,這是隻一個是神是人是道路橋樑講法。世界人類沒有聖人,只有耶穌基督才是成聖,人類要靠相信裡才能成聖。讓人可信回家道路,就是聖經,他是天父留下遺書給萬國萬民。耶穌基督是萬王之王。.

  • 8 # 謙99455926

    《道德經》談及道理、自理和治理。其中治理主要談少自以為是、不依道理地瞎指揮。“天地不仁”,公平對待萬物;“聖人不仁”,不以好惡待人。

  • 9 # 陳廣逵

    《道德經》主張因循道而行,順應自然。主觀上,《道德經》並不想愚弄人民;客觀上,《道德經》主張“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智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其效果是“愚民”。《道德經》的“愚民”,並不是“愚弄人民”,欺騙人民,而是讓人民清心寡慾,沒有非分之想,沒有過高的追求,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保持較低的幸福指數,“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而且《道德經》還主張統治者“自愚”。這種“自愚”就是不“以智治國”,就是不多事,就是“無為”,以“自愚”換來“愚民”。沒有統治者的干擾才能換來百姓的清心寡慾。

    而且《道德經》的作者還承認“自愚”:“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愚人之心也哉”,作者的“自愚”實際是專注於“道”“而貴食母”。

    後世的統治者利用了《道德經》“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智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個思想。他們的“愚民”是愚弄人民,甚至是透過強暴的封閉禁錮的統治“愚民”。

  • 10 # 古之善

    《老子》第三章 無為而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 釋

    1、 不尚賢,使民不爭: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皆同。

    2、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皆同。

    3、 使民心不亂:王弼本、傅奕本同。帛書本作“使民不亂”;河上公本作“使心不亂”。

    4、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河上公本、王弼本、帛書本、傅奕本近同。句首帛書本、傅奕本作“是以聖人之治也”。

    5、 常使民無知無慾:王弼本、河上公本同。傅奕本作“恆使民無知無慾”;帛書本作“恆使民無知無慾也”。

    6、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王弼本、河上公本同。傅奕本作“使夫知者不敢為”;帛書本作“使夫知不敢”。

    7、 為無為,則無不治:王弼本、河上公本同。傅奕本作“為無為,則無不為矣”;帛書本作“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8、 不尚賢:老子稱謂的“賢”,是指不知“道之德行”的聰明之“賢人”,即自作聰明的人。古哲人稱謂的“聖人”,是體合“道之德行”的有才之人。在先秦時期有一種強盛的用人風氣,老子推崇的是聖人之治,而非有能力的聰明之賢人之治。老子主張“不尚賢”,是因為,推崇不遵從“道之德行”的賢人,也就是,推崇不遵從自然客觀行為規律而有能力的聰明之賢人是賊之治,進而最容易造成人們追求名利,挑動起人們追逐的慾望,從而危害社會與人的倫理。

    9、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意為治理天下,不要炒作難得之貨,使民不去投機偷盜;不要宣顯鼓動可貪財物之慾,使民心不被攪亂。

    10、 虛其心;弱其志:其中,虛其心,是指使民有謙虛之心;弱其志,是指削弱民相爭之鬥志。

    11、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意為聖人治理天下,使民有謙虛之心,使民有安飽,弱民相爭之鬥志,強民之體魄。

    12、 常使民無知無慾:是指常使民無思無慮地和諧生活。

    13、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使自作聰明的無德之人不敢妄為。

    14、 為無為,則無不治:遵從“道之德行”的“無為”而“有為”地治世,哪裡還有治理不好的道理,即,為無為則無不治。

    語 譯

    不推崇追求名利自私而有能力的聰明之賢人,使民不爭做功名利祿的自私之人;治理天下,不要炒作難得之貨,使民不去投機偷盜;不要宣顯鼓動可貪財物之慾,使民心不被攪亂。

    是以聖人治理天下,使民有謙虛之心,使民有安飽,弱其民相爭之鬥志,強其民之體魄。永遠使民無思無慮地和諧而快樂的生活。使自作聰明的無德之人不敢妄為。執政者若能以聖人那樣遵從“道之德行”的“無為”而“有為”地治世,哪裡還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進而論之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都認為聖人是體合道之德行的人。也就是說,聖人是遵從“道之德行”的“無為”而“有為”的人。所以,聖人就是人類的最高善,也就是人道中的人都要以聖人的倫理德性為最高標準,作為人的道德普遍行為準則。那麼,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推崇的“聖人之治”是什麼樣的政體呢?

    針對人與社會的關係,人生是依存在社會關係之中,一個人不能獨立於社會而生活、發展。正因為,人生依賴於群體社會而存在,那麼群體社會的存在就需要政體的維護。所以,人類從族群社會的政體演進到國家社會的政體,不是為了保全個體自由和個人權利而發明的,相反,它的目的在於使社會中的個體能完成他的人性,一個人的社會本性只能在社會群體裡得以實現。進而,政體是擁有國家主權的統治階級實現其意志的宏觀架構。那麼,政體之性是國家政權組織形式與治理意志相統一的特性。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是物質性的,治理意志是精神性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是治理意志的本體,治理意志依存在國家政權組織形式之中,而且只有治理意志是維護、推進國家政體的存在與發展。

    打一個形象的比方:一個大家族家庭的統一體中,夫妻子女與財產組成家庭的物質世界,治理意志的家庭風氣是家庭的精神世界。家庭的“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體,“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質世界”之中,即家庭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相統一。而且,是治理意志的家庭風氣的精神世界,決定物質世界的家庭組織形式的存在與發展。那麼,針對家庭統一體中政體治理組織形式,可以是家長制、夫妻共制、家庭成員精英制、家庭成員自由競爭民主制、家庭成員民主集中代表制等不同的形式。那麼,這個家庭無論外在的採用什麼“形式”的家庭政體組織,其內在的要看家庭政體治理意志之“目的”:

    一、 若家庭政體的治理目的,是致力於成員之間的利益。那麼,家庭成員之間的利益爭鬥,是破壞和諧家庭風氣為目的,進而促使著和諧的家庭風氣的精神世界消失。由之,這個家庭政體的組織形式,就要出現解體,也就是家庭解體不存在;如:夫妻離婚子女財產分離。

    二、 若家庭政體的治理目的,是致力於維護家庭成員中執政者的利益或主要貢獻者的利益為目的。那麼,這個家庭發展會出現許多矛盾,就會形成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和諧,生活也就不快樂,所以家庭成員的精神生活感到的是不幸福的。

    三、 若家庭政體的治理目的,是致力於家庭倫理和諧為目的。那麼,這個家庭成員之間的生活是快樂的,家庭成員的精神生活感到的也是幸福的。當然這種家庭政體中的倫理制度或制度倫理,就能激勵、友愛地促進利益的平衡,維護家庭成員各自所需的物質利益,並且能有效地促進發展家庭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相統一地存在。

    世界上各國政體的治理意志之“目的”,是決定政體組織的“形式”,並且政體組織的“形式”是依存在治理意志的“目的”之中而共同存在。即“目的”是“形式”的本體,“形式”依存在“目的”之中。

    那麼,針對國家政體的行為精神或治理意志的目的,即是社會公務性的,也是倫理性的。而且,倫理性決定了最佳政體是推進人的德行,並實現人的共同幸福之目的。所以,中國古哲人認為,最佳的政體必然是人們有最善良的行為和最快樂的生活。然而,為什麼中國古哲人認為人道的“倫理性”決定“政體之性”的呢?那是因為,中國古哲人認識到,道存在自然價值取向客觀行為原則的道之德,萬物的生化都遵從道之德之行。因此,萬物內在的自然德行與外在的行為都是遵從道之德行,這就反映出萬物存在倫理性,即道德倫理。萬物的倫理性就是人類認識客觀真理的本體。道德倫理是人類倫理之上的、無時間、絕對性的行為規則標準。正因為,萬物的價值取向遵從自然的價值取向,也就是客觀存在絕對性的道德倫理。所以,中國古哲人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進而,中國古哲人認為萬物遵從“道之德行”,或遵從“自然的目的”,就是“中道”、“中和之道”、“和諧之道”。

    由於宇宙萬物內在的存在陰陽之性與外在的存在陰陽屬性,因此這就決定了,萬物內在的存在“陰陽行為原則”的自然德性,和外在的存在選擇、接受“陰陽行為原則”為行為的物件。進而,宇宙萬物內、外的行為都是遵從“道之德”的“陰陽行為原則”之行之理性。這也就為宇宙萬物的延續活動現象提供一種理性的說明。雖然宇宙中每一個體自然物的生長由其個性決定的,但每一個體自然物的延續運動、繁衍都是在“道德倫理”存在的意義下才能被解釋。因此,宇宙本體存在“倫理之性”不僅是宇宙萬物永恆運動的原因,而且也是宇宙世界成為一個良好秩序的、有機統一和生機勃勃的宇宙世界之原因。這就是為什麼我要特別指出與區分,宇宙本體的“道德倫理”是無時間、不變的、絕對性的,而“人類倫理”是有時間、發展的、相對性的。

    比如:物質元素的統一體中,內在的原子核電荷數與電子數的陰陽雙方是統一體的物質世界,陰陽雙方之間的陰陽之氣是統一體的精神世界,而且陰陽之氣的精神世界(行為目的)是維持物質元素統一體(組織形式)或品質功能特性的存在。那麼,陰陽之氣推動陰陽雙方的行為或行為原則,就是物質元素的自然德行或自然德性。由於物質元素內在的存在陰陽之性,進而不同的物質元素外在的存在陰陽屬性,陰陽屬性的物質元素之間就會按照“陰陽行為原則”,透過化學鍵進行化合形成不同的物質。所以,物質元素內在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性,就會遵從“陰陽行為原則”外在的結合陰陽屬性的物質元素,即內在的的行為決定外在的行為。

    那麼,針對人道而言,人類倫理價值取向也要遵從自然的價值取向。這也就是說,人類世界的行為原則之上有一無時間、絕對性的行為原則,這就是“道之德”。而且,“道之德”就是萬物生化的行為原則,也就是萬物遵從的道德普遍原則。 所以,道德普遍原則,就是全球人類倫理道德的本體與價值觀的共識,就是全球人類社會中不同的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宗教意識形態必須遵從的倫理道德底線。

    針對政體性而言,政體性規定了一個社會價值,而倫理性要求政治有共同命運價值目標。只有社會價值與倫理價值相統一,才是一個符合道之德性的、正確的政體。因此,正確的政體致力於倫理和諧社會為目的,或者說致力於全民的公共利益與正義為目的。那麼,人類社會中的政體,無論是君主政體、寡頭政體、共和政體、自由民主政體等,只要是統治階級致力於“各自利益”,也就是說,該政體內在的致力於“各自利益”,而外在的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致力於“各自利益”為目的(阻礙了倫理和諧社會的發展),這樣政體不是人類社會所期望的正確政體。

    最佳政體,是遵從道之德行的政體,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倫理統治”的政體。而且,只有“倫理統治”為目的,是追逐“道之德行”的政體。當然了現代國家“倫理統治”的政體中要有倫理制度或制度倫理層面來支撐。所以,人類社會的政體是好、是壞,不取決於人類的自由原則、法律原則、民主原則的程度,而是取決於人類遵從“自然的目的”的道德普遍原則的程度。那麼,人類的自由原則、法律原則、民主原則在相互制約共制下,是追逐人類是否遵從“自然的目的”的道德普遍原則的技術支撐條件。

    在公元前6世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都認為的政體“是以聖人之治”的政體。而“聖人之治”的政體,就是中國古哲人期望而努力追逐的“人類之德行”與“道之德行”相統一的人類倫理統治的政體。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是,中國古哲人認為的“聖人”,是能體合道的行為規律而為之的人。聖人之治就能推進人的德行,並實現人的共同幸福之目的。人的幸福取決於人的精神快樂。在公元前6世紀,人的幸福,即為“常使民無知無慾”的快樂生活。不同歷史時期人的幸福,是相對於不同歷史時期物質社會所對應的人快樂生活的精神社會。

    中國古哲人老子還認為,眾人的倫理道德和少數賢人的德性是不同的,只有“聖人”的德性與眾人的倫理道德能相統一。這是因為,“聖人”的仁性修養了道之德性,使得“聖人”是一個有道德德性的人,並能遵從“道之德行”的無為而無不為。那麼,老子認為,從事官員的賢人需要道德、知識與經驗,這三者缺一不可。但是,往往人們推舉出的“賢人”只有知識和炫耀的能力,而他就根本就不知什麼是道德,讓這樣的人出任官職或最高統帥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們的不道德就會為利益集團服務而不公正和愚昧,必定會導致罪行和錯誤。所以,一個優秀的人是一個很好地遵從“道之德”而活動的人,而不僅僅是依據理性或智性活動的人。也就是說,沒有道德德性或沒有正義,一個具有理性意志的人就將會比一頭野獸還要壞。這就是老子的“不尚賢”的本義。

    正因為“道之德”和“道之德行”是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和宇宙本體的行為理性,所以“道之德”和“道之德行”就是人類世界之上的、最高的、無時間、絕對的道德普遍原則和道德理性或道德倫理。因此,老子認為“是以聖人之治”的倫理統治的政體,才能“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而“倫理統治”是追逐“道之德行”,進而就能“為無為,則無不治”。

    針對老子稱謂的“智者”,是不具有道德德性,只是一個炫耀能力的智人。也就是說,有能力的智人也可能是一個惡人,他會發揮智商與能力去辦壞事。所以,有能力的理智或理性,不能自己證明自己的正當性。

    老子的“不尚賢”和孔子的“尚賢”,其對人的德行要求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而且,他們針對政體的認識觀點也是一致的。孔子稱謂的“賢人”在他認為,人(當然包括賢人、君子)的德性培育是根據“道之德”進行修身、涵養人的“仁性”,使得一個有道德德性的人,才是一個仁者或誠者。所以,孔子推崇的“賢人”是以“聖人”作為標準的。那麼,孔子稱謂的“聖人”,其行為是怎樣的呢?

    孔子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孔子說:萬物的存在(誠者),就在於萬物的行為都遵從道之德行(天之道也)。人遵從道之德行(誠之者),就是人道的行為(人之道也)。能認識、實踐道之德行的人(誠者),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中庸(不勉而中),不用思考就能得知自我的行為與道的行為相融合而行之(不思而得)。從容地在實踐中走中庸之道,就是聖人(從容中道,聖人也)。聖人者,一定是選擇道之德行之善的行為者(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在公元前6世紀,老子、孔子都認為“聖人”的德性與眾人的倫理效能相統一,所以中國古哲人推崇“聖人之治”。雖然,中國古哲人的“聖人之治”具有歷史的侷限性,但在公元前6世紀,古哲人就在理論上給出了正確政體之性的解釋。

    那麼在現時代,“聖人之治”在中國就是“人民代表大會之治”。由於“人民代表群體的倫理性”相對的能比較好地能履行“人民的倫理性”,所以“人民代表大會之治”在世界政體治理形態中是相對比較好的、正確的國家倫理統治的政體。

    道德原則是客觀存在,而法律原則是人制定的法律體系中作為法律原理和準則。那麼,道德原則是法律原則的本體,也就是說,沒有道德原則的存在也就沒有法律原則的存在,法律原則遵從道德原則。那麼,人道中,法律規定依存在倫理道德之中共同構成人們的行為規範內容。所以,中國政府制定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基本國策,作為中國現代公共社會的治理方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和諧世界,就是期望各國政體遵從道之德行,走共同命運的倫理統治之政體。而不是當下的自由民主政體所倡導的各國之間永遠沒有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種狹義的、不符合道之德行的人倫之理。針對現時的自由民主政體外在的倫理德行看,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行為是遵從“沒有永遠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作為行為原則;那麼,自由民主政體內在的德行一定是致力於“利益集團”為目的。這就像看一個人,透過他外在的行為反映,就能得知他內在的德性是否有道之德性。

    正因為,自由民主國家,商業利益集團的金錢能收買影響力,進而商業精英就能挑選國家的領導人。所以,自由民主政體的本質是追逐“集團利益”為目的。據此它也就不是人類社會所期望的正確政體。

    人類社會的最佳政體還在演進中,人類的大同,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各國共同走倫理統治的政體。就像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所言的“是以聖人之治”。那麼,“是以聖人之治”就是人人遵從“道德普遍原則”的“人類的最高善”與“道之善”相統一的人類與自然相和諧的政體,即“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11 # 漂78526257

    道德經面對的物件是統治者,是讓統治者透過自我控制、透過自省來實現長久統治,對統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2 # 漂78526257

    道德經面對的物件是統治者,是讓統治者透過自我控制、透過自省來實現長久統治,對統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3 # 美好的開放

    聖人並非支援愚民,而是根據人性人情而作的主張,恢復人理!因為人心中自有理堅持,此理不因事變而無,但因事變而生現

  • 14 # 美好的開放

    聖人並非支援愚民,而是根據人性人情而作的主張,恢復人理!因為人心中自有理堅持,此理不因事變而無,但因事變而生現

  • 15 # 石頭看本

    從老子的思想看不可能。老子在道,萬物一樣,不要把他的層次拉低了,這是後來書生喜歡乾的事,拉了幾千年了,連道德經都給改了,可想而之。

  • 16 # 石頭看本

    從老子的思想看不可能。老子在道,萬物一樣,不要把他的層次拉低了,這是後來書生喜歡乾的事,拉了幾千年了,連道德經都給改了,可想而之。

  • 17 # 堰北本聖散人

    不要搞這樣的偽命題!從題上即反映出題者的思維偏向。既然斷定是個愚民文章就不要再探討了。出題者根本不知“道徳經”是何物!悲乎!

  • 18 # 堰北本聖散人

    不要搞這樣的偽命題!從題上即反映出題者的思維偏向。既然斷定是個愚民文章就不要再探討了。出題者根本不知“道徳經”是何物!悲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陰真經在《射鵰英雄傳》裡幾近無所不能可到了《神鵰俠侶》裡怎麼就風光不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