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南太邑小張
-
2 # 飛小
宋朝是中國歷史經濟最富有的一個朝代,雖然它四周不缺乏強敵,遼國、吐蕃、西夏等的騷擾。 但是宋朝商品經濟文化非常繁榮,重視商業,實行文官政治,經濟的繁榮帶來思想文化的繁榮,人口是唐朝的兩倍。
但是也正是因為經濟繁榮,所以導致了吏治腐敗,一官多職,職能效率底下,大量冗官冗兵導致軍隊戰鬥力底下,一個富庶的王朝,軍隊戰鬥力不強的話,很容易遭到周邊強國的窺視,宋朝滅亡的原因可以說內憂外患的一個結果,最後被金國所滅。
-
3 # 大明湖畔的二狗
宋朝不是因為經濟發達滅亡的,更不是因為太富有而導致軍隊素質下降而滅亡的。無論直接原因還是間接原因都論不上這兩條。
這裡也許需要先澄清一個比較常見的誤解:宋代的軍事實力本來不差,建國之初和遼的軍事競爭之所以只能平手而不能達成“收復燕雲”的戰略目標,是因為遼本身已經是和中原文明基本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的大國(這個發展趨勢開始於唐中期,當時的東亞地區經歷了一個各民族政權文明水平普遍提高、格局逐漸趨向諸強並立的過程,遼的建國和發展就是這個趨勢的集中體現。對這點的具體分析可以參看王小甫先生的一些著作,比如《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和《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所以它與北宋之間的戰爭是兩個基本同體量同水平的大國之間的整體性軍事競爭,有勝有敗很正常(順吐一槽:其實唐中期開始慘重的軍事失敗也很多,所謂“最大疆域”維持的時間也很短暫,但你看有吐槽弱唐的麼?。。“印象”有時候是個很坑爹的存在)而北宋在伐遼之役中犯下的很多軍事錯誤,也不是現在很多人耳熟能詳的“兵將分離”“看著陣圖作戰”,相反恰恰是分兵部隊不聽中樞指揮貪功冒進。——這也是晚唐五代以來,中原地區軍隊悍勇輕鬥、富於冒險性的軍事風氣的延續(這方面的具體論證可以參看曾瑞龍先生的《經略幽燕》,這書可以說是國內目前水平最高、方法也最新的中古時期軍事史研究著作了),而非所謂的“積貧積弱”“宋太祖為了保皇位收兵權不惜削弱軍隊戰鬥力”造成的。
那麼宋朝真正的滅亡原因是什麼呢?
南宋且不提,只說北宋的滅亡原因——靖康之恥,其實就是當時的皇帝+頂層官僚犯了一系列豬都不會犯的錯誤蠢死的。比如該守的時候不守該跑的時候不跑;金人第二次圍城之前的好幾個月不整頓防務,反而貶斥李綱同時大搞內鬥,甚至DT的開始清算曆史問題(所謂“不管太原,卻管太學;不管防秋,卻管《春秋》;不管炮石,卻管安石;不管肅王,卻管舒王;不管燕山,卻管聶山;不管東京,卻管蔡京;不管河北地界,卻管舉人免解;不管河東,卻管陳東;不管二太子,卻管立太子”);第二次守城戰最關鍵的時候弄一幫道士到城頭跳大神;城破以後金人一度不敢下東京外城城牆,但皇帝偏偏要去金營親自請降還去兩次結果終於被扣下了;金兵都破城了都在脅迫皇帝納降了,掌權官員還在東京城內大搞維和鎮壓自發組織起來反金的百姓和士兵,並且替女真人搜刮錢物人口不遺餘力,等等等等。具體的記載真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翻《三朝北盟會編》,看的投入的話足夠達成吐血成就~
總之,如果不是這些人一再犯蠢作死的話,靖康年間金軍至多南下打次草谷,決不至於亡國不說兩個皇帝還被金軍俘虜了。
至於為什麼當時的朝廷能集合這麼一幫蠢人作這麼大的死,真要挖根子的話,最遠需要追溯到王安石變法期間,神宗皇帝為了集權對當時政治體制的破壞。——北宋初、中期的制度架構中,文官集團透過對宰相權力的加強和臺諫等渠道,對君權的約束是很強的,所謂“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在當時並非虛語。簡單點說,就是當時的皇帝並不能想幹嘛就幹嘛,很多事情必須文官集團集體透過,才能落實到執行層面。這樣的決策機制當然會在效率上有損失,但也能更多的保證政局穩定和不出大錯。
但到神宗朝,宋神宗為了推行變法,對前朝遺留的這些政治制度進行了很多改動(比如削弱相權,削弱對“御筆內降”也就是皇帝旨意的稽核、駁回機制,清洗臺諫,甚至間接支援、鼓勵搞文字獄和黨爭等),極大的削弱了這些約束。然後這種改動的影響持續到了徽宗朝,並且很不幸的被操守品行遠不如神宗朝君臣的宋徽宗及其寵臣們搞的更糟了——當時宋徽宗寵信的權臣蔡京順著神宗改革的勢頭,進一步強化了徽宗“御筆”的政治效力,使得大小決策均決於“上意”,於是北宋前中期的各種集體決策機制到此基本名存實亡;而蔡京本人則利用自己深受徽宗信賴的優勢,屢屢借“御筆”推行自己的意圖,把持了朝政,同時還繼續搞比起神宗朝更沒底線更離譜的黨爭和政治清洗(比如著名的“元佑黨禁”)。這一系列措施最終導致了徽宗朝人才選拔機制敗壞,朝堂上群小並進,最後形成的上層官僚集團既無公心和基本的道德底線,更無戰略眼光,因而才能湊出一幫奇葩,在宣和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後和皇帝一塊兒屢屢上演前面所提及的開玩笑一樣的鬧劇,最終把一個有錢有兵有人心的大國生生玩死了。
(關於這點,更具體的分析和史料依據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宋神宗的勵精圖治將北宋送上滅亡之路。個人不完全同意其中對神宗變法的整體評價,但文章圍繞“神宗破壞北宋既有政治體制和政治傳統”所舉的大部分史料和學術研究成果都是站得住的。)
所以如果南北宋之交的原始史料記載翻的多的話,不難發現當時真正具有挽狂瀾於既倒之能的政治人物比如李綱、宗澤(順便說一下,宗澤一直是文臣,不是專職帶兵打仗的武將,不能拿他來論證北宋軍事將領的普遍水準。。岳飛和他論陣圖時所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不是簡單的駁斥他。有的答案對這段史實的記憶不差,但理解誤有點大)等人,在靖康之變之前大都是沉淪下僚長期鬱郁不得志的人物。而當時比較得志的官員,即便品德尚過得去,能力和眼光也不行。這就是政治制度和政治風氣敗壞在人事層面的具體表現了。
總而言之,北宋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北宋的體制本身有問題,而恰恰是沒能維持住前中期較為良好的集體決策機制和政治風氣。其中後期對既有政治制度的改動太過輕率,把本來趨向於集體決策的決策機制又扭回了君主獨斷的路子上;並且開了不好的口子之後,又進一步被有手腕無公心的蔡京等權臣利用,最終導致整個政治體系的頂端都爛掉了。
而且這種爛還真不是體現在沒有行動力上,而是體現在沒有制約、沒有合理、通暢的批評和糾錯機制,所以順則百順(這裡再補充一點:其實徽宗朝政治的一大特點就是好大喜功,前中期對外對內事功都不少,對角廝羅和西夏的作戰也是屢屢大勝,真接著打下去的話很可能會打通河西走廊——當然這是之前幾代皇帝攢下的家底而並非徽宗朝君臣一手締造的戰果,所以說順則百順);但一旦有了真正的危機,頂層領導者的判斷稍有差池,整個體系就會像雪崩一樣瞬間崩潰。
東施效顰一下我挺喜歡的一本書的書名,這是“來自上層的崩潰”。而不是源於基底的潰爛或純因外部壓力所致的土崩瓦解。
不是錢不夠,不是兵不夠多不能戰,也不是沒有人才,甚至不是沒有組織動員能力和凝聚力(這裡再舉一例:靖康年間北宋京師被圍,勤王軍中除了官軍還有很多是自發應詔勤王的民兵,而且很多是從江西、湖南甚至福建趕到東京的。考慮下當時的技術條件交通條件,很不錯了),是體制和體制頂端的領導集團出了問題。
至於體制又是怎麼出問題的,是因為具體的人。人本身的好大喜功、急於求成、目光短淺、私心自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傾軋和相互利用。
這點其實也符合政治的基本規律——再良好的制度設計,再強大的政治傳統,最終也是要靠人來執行的。所以真實的政治過程就是制度和人之間相互作用的迴圈往復,片面強調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合實際。
反過來說,如果想保持一個良好的政治系統的話,制度也重要,人事也重要。所以它是一個要求箇中人員永遠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狀態的過程,“萬能靈藥”一樣的“規律”“教訓”和“方案”,其實是沒有的。
-
4 # 圖音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社會的一個朝代,雖然它周圍強敵林立,北有大遼、西有土蕃、南有越南、西北有西夏,皆不能戰而滅之,一統天下,但是它卻在經濟文化領域開疆拓土,重視商業,實行文官政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一個封建王朝,人口是唐朝的2倍,財政最高時達唐朝的4倍。那麼,這樣一個經濟文化一流,底蘊深厚的大宋帝國,為什麼忽然就能被一個剛成立不久的金國給滅亡了?這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原因:
宋朝的繁華
第一,軍隊經商。
我們常說“落後就要捱打”,可是宋朝不僅並不落後,他的經濟文化水平比遼、金、西夏乃至後來的蒙古遠為強大,卻為什麼老是軍旅不振,被對方吊打呢?這是因為宋朝長期奉行的是“花錢買和平”的政策。靠給對方送“歲幣”來換取自身的平安。比如在對待收復本族領土“幽雲十六州”的問題上,宋太祖最初採取的打算就是建立“封樁庫”,多攢些錢買回來。
宋太祖(影視形象)
那既然宋朝憑藉自己擅長賺錢的優勢,用“破財消災”的策略來維護和平,那軍隊的建設自然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於是,軍隊就被整得很慘:首先,重文輕武。這種國策造成宋人普遍不願意當兵,再也沒有了漢唐尚武的風範,士子們不再向往邊塞立功,再沒漢朝班超投筆從戎的熱血,也沒有了唐朝“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情;其次,削弱軍隊。別的朝代都是希望強軍,宋朝國策卻是弱軍,唯恐軍隊強大後,將領們重演自己“黃袍加身”的把戲及唐朝藩鎮的跋扈。於是駐軍上強幹弱枝,勁兵薈萃中央,邊疆不敢多駐精兵;練兵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打仗時陣圖遙控,文官監軍;兵種上,招饑民入伍,將軍隊變成慈善機構,養兵百萬,卻委靡不振。最後,軍隊經商。宋朝人擅長賺錢的本事也向軍隊轉移,不好好操練,忙著賺錢,貪腐成風,喪失戰力。到後來,宋兵的竟然要臉上刺字,以防逃跑,軍隊計程車氣可想而知。
宋朝軍隊
在宋朝君臣的成功操作之下,宋朝終成功地削弱了軍隊力量,打壓了漢唐以來的尚武風氣,老百姓也喊出“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口號,但是“弱宋”的帽子也從此丟不掉了!軍隊是國家的臺柱子,軍隊經商,軍人忙著賺錢,軍心散了,軍隊垮了,經濟強大的宋朝成了對方眼中待宰的肥羊,國家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張愛萍上將說:“宋朝皇帝為了彌補軍費的不足,推行軍隊經商之略,結果是武功荒疏,軍紀渙散,面對一個西夏小國,也是屢戰屢敗。金兵入侵時,中央政權失控,徽宗、欽宗二帝被俘。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恥’。”(《開國上將張愛萍解讀北宋滅亡:軍隊經商的惡果》)
和平的底下是軍人
第二,九龍治水。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北宋統治者也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於是,為了預防大臣專權,將權力一再分散,一個崗位設多名人手共同管理。如將相權一分為三,由中書、樞密、三司分別掌管政、軍、財三大權力,三者不相上下,互不統攝;機構設定疊床架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相互牽制,避免專權;將官稱和實職分離,分割各級長官事權,削其權力;“官”常是拿俸祿而無所事事的空名,“職”(如大學士、學士、待制等),一般是授予較高階文臣的清高銜頭,也非實職;只有擔任的帶有“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籤書、監”等實際差遣的工作才是實際職務。
三個和尚沒水吃
這樣一來產生了嚴重後果:首先,皇權穩固。有效地防止了大臣的專權,避免了權臣控制朝政,影響皇帝地位;其次,行政效率低下。“九龍治水”,相互爭鬥、相互扯皮,“龍越多越不下雨,人越多鬥得越歡”,做事情的效率大大地下降,嚴重影響了決策的快捷高效。於是,宋朝常被人譏笑說“宋人議論未定,金兵已經渡河”。最後,財政吃緊。政府機構空前龐大,給財政造成嚴重壓力。
九龍治水
第三,中央獨裁。
經過宋朝君主在政治制度上的一再操控,終於削弱了軍隊,搞亂了官場,將朝政大權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可是,宋朝的皇帝雖然諸如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等文化藝術修養奇高,在腐化墮落上也沒有其它朝代嚴重;但是,他們在軍事、外交上卻極為白痴。先有自命不凡的軍事傻瓜宋太宗親率大軍徵遼,被射兩箭,結果乘驢車狼狽逃竄,並最終因此傷折壽而亡;後有糊塗透頂的軍界奇葩宋欽宗寵信江湖神棍郭京,大開城門讓他領七千七百神兵殺敵,結果都城陷落,被敵人俘虜押解北上而終。
宋欽宗派神棍對敵
要說皇帝也未必都得懂軍事及外交,可是如果你不懂,就不能尸位素餐,得學會分權用人、委任責成,比如劉邦就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是自從宋太祖以武將之身篡權得國之後,宋朝皇帝就將兵權與相權看成了自己的命根子,說什麼也不肯輕易給人,非要牽制眾臣,自己獨攬決策大權。偏偏宋帝在軍事上又沒那兩把刷子,所以“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最終落得一個亡國賤俘的可悲下場,只可惜苦了與他們陪葬的大宋百姓。
初漢三傑
其實,宋朝也有一個聰明一點的皇帝,那就是宋仁宗,他知道自己無能,就聲稱“王與士夫夫共治天下”,既敢於將帝王權柄分於下屬,經討論得到共識後執行政事,又敢於權用人以避免做事扯皮。比如,他任用了狄青做軍事統帥,不掣肘、不置監軍,充分發揮統帥的排程權職,終於贏得了平定廣西叛亂的重要功績。所以,史書評價說:“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皇帝)”。只可惜後來,王安石變法,一味加強集權,經過一系列黨爭,分裂了北宋社會,使得相權與君權最終脫離了有效制約。終於,北宋在愚蠢的宋徽宗父子帶領下奔向了萬丈深淵。
-
5 # 姑且說
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元,兩宋時期中國經濟文化皆繁榮昌盛,卻相繼亡國於遊牧民族之手,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軍事體制原因鑑於唐末藩鎮割據的亂象,再加上趙匡胤亦是憑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才得來的天下。因此,宋朝統治者始終保持著對軍權的警惕心,重文輕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武將的地位與權利,致使文武失衡。其一,兵將分離,導致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極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隊裡;其二,文官監軍,使不懂軍陣指揮的文官,掣肘武將的戰場指揮權;第三,實行募兵養兵的政策,每年都招募大量士兵,甚至有募兵來解決災荒饑民,使得兵多而不精,根本難以抵擋外敵。
二、統治者的懦弱與昏庸無論是對遼還是對金,宋朝都曾經有勝利的機會,但都因為君主懦弱而喪失機會。北宋檀淵之盟,宋朝明明已佔據上風,卻因為皇帝的懦弱,與遼議和,屈辱的向遼繳納歲貢;南宋宋高宗,在中興四將的努力下,已然出現北伐勝機,卻一味恐懼金軍,自毀長城,殺死岳飛,與金簽訂紹興和議。
三、奸臣當道,朝廷腐敗奸臣當道,朝廷腐敗是導致兩宋相繼滅亡的重要原因。靖康之恥發生時,宋徽宗只知享樂作畫,根本無心治理朝政,任用蔡京等奸臣,打擊異己,趁機斂財,荒淫無度,致使民不聊生;南宋末年,更有賈似道專權十五年之久,陷害忠良,作威作福,貪汙腐敗;上行下效之下,兩宋末年風氣日下,官員沉迷奢靡享樂,溜鬚拍馬!文恬武嬉,家國必滅。
四、錯誤的戰略選擇兩宋都未具備足夠的戰略眼光!北宋聯金滅遼,不切實際的想借助金朝力量收回燕雲十六州,打破宋遼百年和平,卻沒想到,宋軍戰力孱弱,而金比遼更為兇殘可惡,導致了北宋滅亡;南宋聯蒙滅金,雖然出兵時金朝滅亡已經註定,但卻在蒙金戰爭時期,錯誤的保持了中立。殊不知,天下大勢瞬息日變,此時的金朝已經是宋朝最為有效的戰略緩衝,唇亡齒寒。最終,金朝滅亡,南宋也在元軍攻擊下走向覆滅。
五、燕雲十六州喪失以及沒有“馬匹”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便是中原咽喉,是中原王朝抵抗遊牧民族的天然防禦壁壘,地理位置極其顯險要。然而,自從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給遼之後,中原王朝便喪失了這一地區,使得遊牧民族騎兵可以橫衝直入中原腹地,戰略上已然極其不利;再加上,燕雲丟失,河西、甘涼河套被遼與西夏佔據、襲擾,宋朝喪失了養馬地,使得宋朝無法元件大規模騎兵,只能以步兵對抗騎兵。
六、宋人不尚武宋代文化繁榮,重視儒學,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朝廷重文輕武;再加上經濟繁榮,小資生活很瀟灑,社會風氣如此,使得宋人並不具備尚武精神。
-
6 # 京豬大將軍
主要是碰到了冷兵器時代,幾乎無解的強大草原政權。
蒙古當時強到什麼程度?
偏師向西攻到歐洲多瑙河流域。向西南打到敘利亞。中間滅國屠城無數。
對中原方向,捱過遼宋金三朝的西夏,被滅國屠戮,連党項民族都沒了。
金朝,曾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金軍,被蒙古軍耍著玩,經常幾十萬人被幾萬人擊潰消滅,金朝被從中間截斷,還嚇得放棄黃河以北的土地。
滅大理印象更深刻,幾萬蒙軍,從川藏邊南下,消滅大理,繼攻越南,後打穿南宋北上,無人能擋。
碰到這麼強的對手,南宋能堅持四十多年,已經是罕見的頑強了,甚至在四川釣魚城,還打死了蒙古大汗蒙哥。
-
7 # 輕吟古風
首先 朝代的更替屬於歷史規律,再強盛的王朝也有滅亡的時候,再說宋朝存國319年,在歷朝歷代中算存續時間比較長的王朝。
其次 宋朝軍事實力孱弱,容易受外族入侵,之所以這樣要從宋朝的建立說起。宋朝是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兵變篡奪而來的,來的有點兒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不希望別人也故伎重演,於是就杯酒釋兵權,收回了兵權,但這麼做的後果就是使宋朝的重文輕武,軍事實力下降,兵不認識將,將不認識兵。好在宋朝的經濟實力比較強大。在打不過的時候議和賠錢了事,或者每年進貢一些財物,以避兵禍。
第三 滅亡宋朝的是蒙古帝國,宋朝前期遼金等國雖然兇悍,但沒有絕對實力滅亡宋朝,但後期是蒙古帝國,可以說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橫掃歐亞大陸無敵般的存在,作為軍事弱小的宋朝,能夠抵擋蒙古大軍40多年,己屬不易,雖然出現了大批像文天祥樣的忠臣良將,但最後的被滅亡結果已經毫無懸念,因為他們遇到了一支當時世界上誰也無法戰勝的軍隊。
-
8 # 舊時光老影像
北宋時期,全華人口約7000~8000萬,佔世界人口的15%左右。10萬人口的城市達到40個,百萬人口的城市有汴京、臨安、長安、洛陽和南京5個,城市化率達到30%。經濟空前繁榮,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經濟總量佔到了全球的75%以上,實現了富國的目標。據記載,宋朝的年均財政收入為8000萬貫錢以上(當時1兩白銀=1貫銅錢),這是中國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法比擬的。為減輕攜帶現錢的負擔,在世界上首次推出了紙幣和銀行信用。
我古代的四大發明中,指南針、印刷、火藥都是在宋朝發明的;各種礦產大量開採,冶煉技術蓬勃發展,有色金屬得到廣泛使用;一大批世界首創性的製造廠,如造船廠、造紙廠、火器廠、印刷廠、織布廠等相繼問世。航海、造船、醫藥、工藝、瓷器、農技、絲綢工藝等遙遙領先於世界。
宋代還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北韓。廣州、杭州、明州、溫州、泉州、密州、華亭海各設市舶司門,管理海外貿易。
與中國通商的有占城、真蠟、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裡、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裡、斯伽裡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
“富國強兵”是任何一個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富裕的宋朝,似乎也沒有忘記對國防的投入。宋朝每年國防開支極為龐大,和平時代為2000萬貫錢,戰時達到3000萬貫錢以上。憑藉高昂的軍費開支,常年養備著裝備精良的過百萬的軍隊,還擁有一大批如宗澤、岳飛、韓世忠、文天祥等甘願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將領。
然而,就是這麼個富饒、軍費開銷龐大的國家,竟然屢屢敗於那些人口不過幾百萬人的異族,最後亡國。這到底是為什麼?翻閱歷史,我們不難找到答案。
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社會經濟越發展,物質越豐富,社會的文明程度就越高,人們的私心惰性就會越發強烈,貪圖享受、精神頹廢就會成為一種社會常態。清明上河圖描繪的繁華景象,千年後仍讓世人驚歎不已。宋朝經濟的高速發展造就了一大批中產階級。國難來臨時,他們和精英階層一樣,依然是享樂至上。“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就是那種無視國難、“醉生夢死”的真實寫照!
奸臣當道、禍國殃民優越的物質條件常常使人們過多地強調個人利益而無視國家利益,甚至會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惜犧牲國家利益。於是宋朝就成了中國歷史上,鉅奸佞臣最多的朝代之一,大名鼎鼎的鉅奸有丁謂、蔡京、童貫、高俅、丁大全、陳大方、胡大昌、賈似道等,還有張邦昌、秦檜等賣國奸賊。奸黨國賊對上糊弄昏君,對下妖言惑眾,禍國殃民。
指揮不當、兵將分離由於宋朝的江山就是後周武將趙匡胤發動政變而奪取的,所以宋朝統治者非常忌諱武將擁兵自重。為了防範武將威脅其政權,實行了“兵將分離”制度,儘管軍隊過百萬,但卻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種違背軍事原則的屯兵做法,疏遠了官兵關係,降低了指揮能力和協調能力,也大大削弱了戰鬥力。這是宋朝軍力孱弱的重要原因。
君臣疏離、缺乏互信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宋朝皇帝嚴重違反這個軍事指揮原則,對自己的大將一點也不信任,派出去的大將,還沒打幾個月就趕緊招回來,再換一個去,生怕他們造反,結果一敗再敗。漢朝和唐朝為何強大?唐朝李靖長年帶領十萬精騎在外作戰,唐太宗對他很放心;漢朝漢武帝對衛青、霍去病也是一百個放心。
重步輕騎、缺乏機動冷兵器時代,沒有強大的騎兵就沒有強大的軍力。宋朝的經濟雖然強大,卻一直沒有建立起自己強大的騎兵,就算是抗金英雄岳飛轄下的騎兵也不過三千左右,其他部隊的騎兵就更少了。這種“重步輕騎”的指導思想,讓宋軍在戰場上機動能力很差,時時陷於被動。
歷史一再證明,富並不是強,一個沒有尚武精神、沒有強大國防作後盾的民族,即使經濟再繁榮強大,文化再燦爛輝煌,也是人家的盤中餐。歷朝歷代,沒有武功,哪有文治?而一旦國家危機,就推諉扯皮,束手無策,甚至奴顏婢膝,卑躬屈節。最終慘遭屠殺,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的攆過!
-
9 # 史海鉤沉
大宋經濟確實很強,但軍隊卻很弱,這是不爭的事實。打個比方,在一個房間裡,大家都窮的吃不上飯了,但是房間裡卻有一個很有錢的土豪,天天大魚大肉,更為關鍵的是,這個土豪不僅沒有保鏢,還比較好說話,誰去把他練幾下都能弄點小錢花,久而久之,大家就都把他當搖錢樹了,不開心的時候是不是就想著把他滅了。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校園欺凌事件,其實別看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其實本質上還真是這樣。你強他不敢欺負你,你表現的越懦弱,欺負你的人就越多。
因為宋高祖趙匡胤,得國來自“陳橋兵變”,所以,趙宋王朝始終採取的都是“重文抑武”的國策,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說過,長期“重文抑武”導致趙宋王朝脂粉氣有餘,陽剛之氣不足。更為嚴重的是,宋朝的換防制度很嚇人,在打仗的時候,竟然經常會出現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簡直是一朵奇葩。
所以,儘管趙宋王朝很有錢,經濟發展的相當不錯,但是軍隊實力那確實是不行,加上週圍又有金國和遼國兩個黑社會大哥,趙宋王朝這個白臉小書生,那是隻能乖乖捱打,就算想說理都沒地方說去啊。
所以,當金國和遼國欺負夠了,也就順便把趙宋王朝滅了。因此,如果要說趙宋王朝滅亡的原因,我覺得非以下兩條莫屬。
一、重文抑武,趙宋華人普遍較為懦弱,雖然宋朝不缺良將,但那畢竟是少數。
二、趙宋統治者驕奢淫逸,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進取。
三、上行下效,皇帝昏庸無能,致使趙宋朝廷政治腐敗,奸臣權臣當道。
四、周邊金國與遼國確實強大,宋朝論武力確實不是對手。儘管有網友說岳飛曾經一度把金國打殘了,切記那只是偶爾一次,在絕大多數年景裡,宋國都是被金國和遼國吊打的物件。
-
10 # 又一個夏天9
經濟再強大也扛不住官員貪啊,水滸雖然是小說,但是從裡面一個細節可以看出當時腐敗多嚴重,裡面有劫生辰綱這一節吧,生辰綱是什麼,不就是搜刮的民脂民膏嗎,可以想像當時底層民眾生活條件
-
11 # 張張有材
重文輕武,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以武奪權後,擔心後者軍人效仿,所以刻意不重視軍隊的建設,以文治武!導致軍人在官場不受重用沒有話語權,軍隊得不到相應的軍費,訓練不足!
-
12 # 我是上海秋天
槍桿子裡出政權,窮困的前金滅了經濟富裕的北宋,勝在將士武力強悍,後金滅了明朝也是落後民族經濟窮困政權滅了人口眾多GDP比後金高百倍的明朝政權,歸根到底還是後金武力強悍,士兵勇猛,宋朝追捧儒家,重文輕武,文人把武將當狗豬,人民以讀書考上大宋公務員為榮,結果被崇尚武力的前金痛打,微欽二帝及眾多皇妃皇女被前金擄掠為奴隸
-
13 # 穩穩的馬先生
國力的強大經濟實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是說有了物質基礎,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下,武將在後期越來沒有重視,導致缺乏優秀的將領,士兵的即戰力也遠遠不行,在與北方勢力的戰鬥中,往往劣勢,統治者也更注重文官,
-
14 # 春影隨行
宋建立以來趙匡胤便吸取唐朝晚期各節度使擁兵自重,禍亂朝廷,政權更替頻繁之弊端,透過“杯酒釋兵權”等方式逐漸削弱了武將的掌兵之權,同時,加強了文官集團作用,使宋朝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另一種弊政,造成將不識兵,兵也不識將的結果,如此以來,雖然武將無法控制軍隊,但是其惡果軍隊戰鬥力大大減弱,同時,當時由於武將地位的下降,社會也形成了“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風氣,兵員的質量也大打折扣,社會上的地皮無聊大量混入軍隊,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而由於石敬瑭把宋北部的地理屏障燕雲十六州送於了遼國,造成了北宋都城開封以北幾乎無險可守的尷尬局面,宋朝第二任皇帝太宗趙光義雖極力想收回北燕雲十六州,但是兩次攻遼都以戰敗告終,從此對遼採取守勢。由此便形成了宋雖經濟實力強大,但缺乏尚武精神,開拓實力,終無法避免滅亡的命運。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真正的強大不光是經濟實力的強大還必須有軍事實力強大才可謂強大。
回覆列表
宋代雖然經濟異常發達,但是由於重文輕武等政策的影響下,軍隊實力十分弱,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北宋太祖皇位來的不正而引發的。
後周時期宋太祖為周大將,在陳橋兵變中稱帝,因此他十分顧及自己及後代的皇位,從而進行杯酒釋兵權,打壓武將,重用文臣。他本意是為了維護趙宋王朝,避免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兵變稱帝,正是這樣的背景下,宋代雖然經濟發達,但軍隊戰鬥力不強,最終走向滅亡,個人認為其:重文輕武政策有很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