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天涯18

    根據理論(瑪雅曆法、聖經,等)和事實(海里有城市古蹟、陸地有海生物遺蹟)證明,咱們今天的人類是在經歷了好幾次的毀滅之後,剩存下來的餘種。那些提出“滄海桑田”的人,不用說,就是經歷、看見了人類被毀滅的、咱們的祖先了。由此可見,咱們雖然不能驕傲,但可以自豪,應當心存敬畏和感恩,努力追求做一個順天意、合民心的大寫的人。

  • 2 # 平沙趣說歷史

    “滄海桑田”出自晉朝葛洪的《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滄海桑田”的本意是海洋會變為陸地,陸地會變為海洋,後比喻世事變化很大,簡稱滄桑。

    現代科學說滄桑之變是一種自然現象,因為地球內部的物質總在不停地運動,並促使地殼發生變動,有時上升,有時下降。接近大陸邊緣的海水比較淺,如果地殼上升,海底便會露出,成為陸地,反之,陸地會下沉,變為海洋。有時海底發生火山噴發或者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脈、火山,它們如果露出海面,也會成為陸地。

    人類的古祖是經歷過滄海桑田的,但這種經歷顯然難以傳承下來,因為當時的人類還處於矇昧時期,語言尚不完善,遑論文字,這個詞語體現的是文明社會的人類對自然的探索。

    古代的地理等各方面知識當然比今天要匱乏的多,但這並不代表古人對這些自然現象一無所知,如《夢溪筆談》就提到了流水侵蝕等地理理論,並且古人也曾在高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當時人們對此很是疑惑,一些有識之人就提出海陸變遷的理論。

  • 3 # 周明建16

    謝謝邀請。"滄海桑田″是中國成語,大海變成桑田,桑田又變成了大海。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典籍中就載錄了麻姑事蹟。東晉葛洪《神仙傳》、《麻姑山志》等史料均有麻姑的記載。麻姑是道教中仙人之一,她曾三次歷經了"滄海桑田“。其"東海三為桑田″和"海中復揚塵土“成為後世著名的"滄海桑田"和"東海揚塵"典故的來源。也正因為麻姑是親自經歷"東海三為滄田“長生不老的仙人,麻姑同情民眾,不畏強暴,勇鬥歹人,關心百姓疾苦。故後世多以麻姑為長壽的象徵,以及自古以來廣大民眾爭相朝拜麻姑的傳統習俗。

    "滄海桑田"比喻自然界變化很大或世事多變,海洋會變成為陸地,陸地會變為海洋。這種"滄海之變″按現代科學來講,主要原因是發生在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因地球內部的物質總在不停的運動著,因此會促使地殼發生變動。是地殼變動與海平面的變化。因此,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在地球上是普遍進行著的一種自然過程。中國晉代葛洪的《神仙傳》中記載了仙人麻姑和神仙王芳平的對話,講述麻姑已經看到東海三次變成桑田了,王芳平說海底不久就要塵土飛揚了。

    古代的地理知識、自然知識匱乏嗎?我認為古人記載《神仙傳》的作者對地理、自然知識並不匱乏,只是對事物發生的用語不一樣,經過漫長的時間演變發展,滄海變成了陸地,形成了桑田,他們又看到了陸地上的桑田變成了大海,這樣多次反覆,仙人麻姑已經看到三次了。經歷了大自然反反覆覆地變化,這也是仙人們經歷過才親自看到的千變萬化的芸芸眾生,古人葛洪把這一變化的現象詳作記載。

    在古代中國各個方面都引領世界,地理發現也是如此,各朝各代都有一些傑出的代表人物,一心都撲在對大自然的探索上。其實原始社會的初民階段,人們就對地形,岩石等地理要素的認識就積累了很多知識。從魏晉時期就已經具有成熟的製圖理論,"製圖六體到子午線實測,鄭和下西洋的實際行動,徐霞客的地理考察等,都可體現中國古代地理學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