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宏禹

    印度經歷了1991年經濟危機之後,然後政府開始實施經濟改革,明確提出,印度要走向經濟自由化,市場化和全球化。印度實行務實的全方位多元外交,他的指導思想是,使印度成為主導,南亞控制印度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上的一個強國。

    但是印度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他總是想在東西方之間縱橫捭闔,藉助它的地理優勢和嗯制度優勢,同時在西方和東方鑽空子。這種方針使得印度的外交政策缺乏連貫性,也缺少一個作為地區大國和世界大國應有的擔當。很少看到印度在現有的國際體系環境下,進行制度建設,最多也就是想要融入國際制度的一些努力,但是很少有領導力和根本性影響力的體現。

    印度政府比較保守,相對於企業界的創新而言,政治領導力不夠。印度國內的種姓制度以及比較惡劣的治安環境,使得印度在投資者看來並不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目的地。

    印度在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過程當中,把自己跟日本捆綁在一起,這樣的話就體現出缺乏應有的長遠眼光。

    印度不加控制的人口政策也使得未來印度國內治理面臨很大的阻力,會限制他綜合國力的體現。

  • 2 # 末代哈里發

    印度的真正硬傷是政府效率的低下。印度的地理位置與資源環境並不差,否則你無法解釋印度這片土地能養13億人口。種姓制度絕非印度發展的主要障礙,美國還有幾百年未解的種族歧視,這可比印度的種姓制度嚴重多了,它不照樣發展?事實上,我一直非常奇怪印度這種發展模式居然還沒引發社會大動盪,如今我覺得是種姓制度的存在維護了社會的基本穩定。印度也是文明古國,如果認為印度人智商有問題,我看也不成立。真正的硬傷恐怕是政府效率的低下,印度不是新加坡南韓,也不是歐洲那些所謂的大國小國,對於十幾億人口的國家而言唯有高效的政府方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否則,只能在不斷的內耗。

  • 3 # 小麗實

    說起印度,相必大家一定會想起搞笑的印度阿三,以及印度的摩托車特技。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印度的硬實力,我們便會發現,我們口中所謂的阿三的實力其實還是蠻可以的,他的實力不弱。

    印度國土面積接近300萬平方公里,除了西北邊境少量沙漠之外,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適宜居住。此外,印度已有超過13億人口,考慮到這個國家年輕的人口結構,未來具有相當大潛力。從基礎條件來看,印度確實具有成為一流大國的潛質。那麼印度的基礎條件如此的優越,為什麼還是沒有辦法成為一流大國呢?

    首先導致印度無法成為一流大國的便是印度的種姓制度。

    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那些婆羅門和剎帝利直到現在還有著無與倫比的優越感,而那些首陀羅和 吠舍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可以說,直到現在,種姓制度都對印度的階級構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這樣的沒有流動性的社會,在這樣的缺乏上進心的社會,整個國家就如同一潭死水,沒有任何活力,在這樣的國家,進步是緩慢的。

    其次便是印度基礎設施的不統一

    對於印度熟悉的朋友大概知道,印度國內並沒有統一的鐵路軌道。在印度鐵路大體上分為三種即寬軌,米軌和窄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國家連自己的鐵路軌道都統一不了。那這個國家還怎麼發展。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就強調了書同文,車同軌。而印度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卻連這個都做不到,那它未來還靠什麼發展呀?

    最後就是印度的地緣政治

    南亞次大陸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它的發展是很有限的。並且印度和周邊國家也是戰火不斷。在南亞次大陸一共就七個國家,其中有兩個便是從印度分出去的。當年在蒙巴頓方案的指導下,印度獨立了,並且根據信仰宗教的不同,在獨立之初,便將其分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東巴基斯塔又因為距離巴基斯坦本土太遠而分裂為了孟加拉國。而且在印巴分治的時候又因為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兩國常年戰爭。

    當然了,印度的問題還有就是,印度在歷史上就從來沒有統過,印度在古代就是一個地理概念,從來就沒有一個國家統一過整個南亞次大陸。而且由於古代各個民族對南亞次大陸這片土地的統治,印度至今都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印度現在的官方語言英語還是英國殖民者帶給他們的。這些都是印度這個國家大而不強,始終無法躋身世界一流強國行列的原因。

  • 4 # 象眼觀天下

    我個人不認為印度有什麼硬傷,印度的確實存在很多缺點和問題,但我認為這些都不是不能克服的。同時我也不認為印度成不了一流大國,相反,我認為印度成為世界一流大國在未來機率還是比較大的。在2050年-2100年,最可能的世界一流大國就是中國、美國、歐盟、印度,次一等可能的是俄羅斯、日本、印尼和土耳其。

    下圖是2016年世界前幾大經濟體和2050的世界前幾大經濟體的預測。

    各種預測排名中,有些國家排名預測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對於中國、印度的發展大家還是非常期許的。

    當然,經濟力轉化為國家實力,尤其是軍事力可能還需要一定時間,但是我相信,除非出現戰爭等不可預測的事件,否則經濟力轉化為軍事力和政治力是一件大機率事件。

    鑑於中國和美國之間的不和,以及美國對中國的警惕和打壓,印度反而沒有這個問題,至少在目前,除了巴基斯坦,印度在國際上和各國關係都還可以,並沒有遭到打壓,所以我覺得印度的國際環境恐怕比中國還好。

  • 5 # 斯風之在下

    印度那不是傷,是病,打孃胎裡帶來的病。印度不是一個國家啊,連國家都不是又怎麼能成為大國。在英華人來之前,印度是和中東一樣是一個地理概念,中東好歹還有過很多次大統一,印度只出現過臥莫兒和阿育2個大的霸主國家而已。如果不是印度獨立後大戰連捷,還真不好說。

    然後,印度的獨立也不是靠印度人的鬥爭,是英國自己退走的,印度人按照英華人的《獨立法案》將印度分解成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後來又分裂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獨立後的印度國內採取聯邦制,但是每個聯邦之間有很強的獨立性,20+個邦跟20+個國家似的,連每個邦之間的稅收都不一樣,邦個邦之間稅收不明確,跨省經濟跟跨國貿易似的。莫迪當上總理後馬上搞稅收改革,但阻力很大。

    總之印度先天不足,國內被奴役了幾千年卻人數最多的低種姓人群懶惰成傳統,國內基礎設施還是英國老爺主子賞賜的。所以印度良好的地緣條件,龐大的人口紅利和市場,只能算是成為大國的潛在條件。

  • 6 # 影視編輯榜

    印度為什麼成不到一流大國的原因有

    1:首先是政府問題,印度幹稱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聽到就非常好聽,實際上是印度城邦與城邦就好像是國家和國家一樣不統一,官方語言非常多,有十幾二十種,造成內部不統一不一治,各治為王。

    2:印度的基礎設施,在印度城市最基本的水電,公路都沒有搞好,這些都搞不好,外國的人如何來印度投資,獨立自主自己的工業都沒,如何發展工業,科技。造成人口失業率高,遊手好閒。治安管理都成問題,如女孩被強姦。成了強姦大國。極不安全。城市的基礎設施都不好,農村的水電都解決不到,非常落後。是個農業大國,不是工業大國,

    3:印度的武器發展,印度的武器除了和別的國家合作生產就得,全部都要靠買,買俄羅斯,美國。法國,英國,成就一流的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武器裝備,獨立自主的工業產品流水線,連子彈都生產不到,可笑。武器全靠買,買買,成了萬國牌的裝備,這些武器裝備西方國家不要或者落後的買給印度,當印度傻子一樣騙,印度還笑,像傻子一樣,造成不到一流大國

    4:造成印度成不到一流大國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因為印度在古代,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是一個地區性,是英國把印度統一的,造成了,內部控制能力差,辦事效率低,

    5:印度的宗教信,在印度印度教佔了印度八九成,它們把人種分為4種,名義上是四中,實際上是5種,第五種事印度的賤民,難民,連畜生都不如,如今世界各地都人人平等,而印度的思想非常落後,限制印度人民的意識,除了高等教育和上層的人,社會問題非常突出。

    以上印度解決好了就有可能,我說的是可能,解決不好可能分裂成好多國家,不要講一流大國。

  • 7 # 海事先鋒

    最大的硬傷是印度的社會思維方式,也就是印度的意識形態問題。印度至今都是一個半封建的國家,這個國家除了大城市以外的很多地方都處於封閉狀態,進行著類似於部落的社會執行方式,這些地區長老比國家話語權還高,流行一夫多妻制,關鍵是印度做過的一個有趣的調查。

    圖為印度的封閉式部落。

    印度為了發展自己的國防工業,曾經在全社會進行了一個調查,調查印度發展國防工業和高科技的最大障礙在哪裡,結果得出的一個結論嚇人一跳,除了眾所周知的行政問題、經濟基礎問題、教育問題以外,最大的問題就是印度人的社會意識,他們認為高科技有沒有都沒有關係,社會對於追求高科技沒有興趣,印度社會對科技存在恐懼和歪曲的認識,很多基層人都認為科技是對印度傳統認識的衝擊。

    印度是一個半封建國家,圖為其部落裡的一夫多妻制。

    這樣的社會現實下,發展國家的難度可想而知,當人們把火車看做是破壞了風水,把高科技企業看做是破壞了傳統的時候,再這樣的國家需要的並不僅僅是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工程,而是需要首先來一次全社會的思維改變,來一次全社會的思想洗禮,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家卸下封建包袱,努力向前看齊,可以說過去的幾十年來,中國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廣泛的教育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外,最重要的是開放後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改變。

    圖為印度孟買,一個國家的外表再怎麼樣,也的看這個國家基層的社會本質是什麼樣的。

    所以說,一個國家的根本不在於表面,而在於本質,印度社會的本質是半封建社會,這就決定了印度的國家發展就不會非常高度現代化,他必然是一個傳統佔上風的封閉式國家。

  • 8 # 御舟夜白霜

    現在在印度德里,多的不說,圖示包含基建,交通,普通建築,電子市場……各位可自行挖掘其他資訊。

    去到的地方也有比較好的,比如政府區,酒店,但是在普通的地方還是不能跟北京比的。

    感覺印度人民的耐性很好,追求很低,普通市民幸福感的平均水平應該比中國要高,可能是宗教原因吧。

    順便提一嘴,印度的抗癌藥政策我覺得挺好。

  • 9 # 歷史現代一條線

    目前我們瞭解的印度大多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國家,比如他們的閱兵的多人飛車表演、火車上爬滿了人、很多人家裡沒有廁所、喜歡吹牛、喜歡和中國攀比……

    印度於1947年獨立,所以發展的也比中國要早。在20世紀五十年代,印度在生產等各方面幾乎完虐中國,甚至是中國的數倍。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印度已被中國遠遠甩在身後,其2017年的GDP大概就是2005-2006年的中國。在我看來印度有幾大硬傷嚴重阻礙了它的發展:

    1.歷史延傳已久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將印度分為四類人。高貴的種姓總是佔據著社會的大部分資源,導致大部分印度人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公平競爭那些資源。前一段時間發生了印度輪姦案,幾名男子輪姦了一名大學生,並造成女大學生致死,後來那幾名男子僅僅交了少量罰款,原因就是因為那幾名男子要比那個女大學生種族等級高。

    2.宗教衝突。印度有大量的宗教種類,如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錫克教、猶太教……各個宗教主張信仰不同,分佈在印度各地,很容易造成衝突。

    3.印度教育發展較落後。在印度有大量的文盲,沒有一定的教育素養就導致印度的製造業缺乏擁有專業知識技能的工人。人口優勢無法充分發揮。

    4.印度對婦女的歧視根深蒂固。在印度婦女的地位非常低,導致社會矛盾加重。人類社會本事就要男女分工協作,印度歧視婦女無疑阻礙其發展。

    5.印度基礎建設很落後。大到國家的基礎設施如公路鐵路機場、重大工程等,小到家庭廁所,這些無疑會影響城市的發展和麵貌。中國的物流、電商、快遞為啥發展那麼好?這與我們四通八達的交通,水電站等大型基礎設施息息相關,因為基礎設施才是那些事業得以快速發展的基礎。

    5.在國防方面缺乏眾多核心技術,這導致其成為美俄等西方國家的肥羊。由於印度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仿造能力又不如中國強大,不足以對他們造成威脅,再加上考量到圍堵中國,還能很宰一筆,一舉多得,這便是他們樂意賣給印度先進裝備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印度國防是萬國造的原因。如此參差不齊的軍事裝備造成裝置的維修和保養較為困難,再加上印度很多軍人缺乏專業素養,這也是為什麼印度飛機經常摔壞的原因。

    所以,綜上考量,印度目前難以在經濟和軍事成為一流大國。不過其實力仍不容小覷,我們也要客觀對待。

  • 10 # 布魯科夫

    印度的最大硬傷是社會至今沒有發生徹底的變革,基層政權的行政能力值得商榷。

    印度自從被英國殖民到獨立建國,實際上一直只是上層權力機構和精英階層的變動。縱觀整個國家,區域之間發展極不平衡。城市各階層之間更是差距巨大。

    甚至在東北部還有分離主義勢力極端活躍,幾十年了印度政府卻根本無心平定。無非是因為這些地方是印度最貧窮的幾個邦。

    另外,印度政府的產業政策也有問題。執著於向外國購買成品,卻對本國工業發展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思考。

    舉個例子,印度的軍工產業。從美到蘇,從法到英,幾個大國的先進武器印度是應有盡有,可是印度軍工產業至今仍然沒有成長起來。軍方對自主設計的坦克、戰機都不滿意,相互之間扯皮。這怎麼能搞得好呢。

    另外像印度的軟體產業,人才儲備厚,技術能力也足夠,可就是滿足於做外包。十幾年來也沒給印度自己做出個什麼大公司。

    沒有這些基礎,大國永遠只是美夢而已。

  • 11 # 摩羯小哥愛新聞

    印度之所以成不了一流國家,【小哥哥】認為,背後主要原因在於,一是,能力跟不上野心。印度的創新能力不足,但野心一直很大,自主研發能力不夠,到處東抄西抄,沒有自己的東西,形成不了核心競爭力。

    二是,社會架構和發展理念跟不上時代進步潮流。儘管自詡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但印度的民主有許多硬傷,包括長期存在的社會架構問題,如種姓制度的存在、以及男尊女卑等觀念的存在,使印度目前很多女性勞動力不能解放,經濟增長乏力。

    三是,社會管理低效,國際形象差,尤其是民眾的法制觀念淡薄,自我約束性差,動不動就曝出,女性遭性暴力案件,使得社會的營商環境不佳,在國際上的口碑不好,嚴重影響印度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在許多人心目中,印度至多稱得上是三流國家。

    四是,外交戰略失誤,導致在國際上發展通道不暢,遭遇阻力。一直以來,印度希望與日本和美國等國捆綁,打壓周邊小國,這也使得印度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12 # 雲石

    對南亞稍有了解的人便知道,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分裂的存在。儘管在文化上,南亞各區域板塊基本上都歸於印度文明體系,但政治上,卻一直是邦國林立、各自為政,極少數的統一,也都是曇花一現。這甚至影響到對“印度”這個名詞的釋義。當提到古印度時,它更多的是代表一個文明體系,而非一個統一的國家。

    直到今天,雖然在現代文明的影響下,印度在政治上已然成為一個主權實體,但其內部依然紛爭不休,各邦在內政上擁有極大的自主權,甚至畫地為牢,各行其是,而新德里的中央政府卻無可奈何。

    這是為什麼?

    從地緣的角度來說,印度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因為南亞次大陸的整體地緣結構獨立完整,且本身形狀比較規整,聚合力較強,這種情況下,政治上的大一統,應該是有實現可能的。但現實卻截然相反。這種奇妙的反差,讓我們有必要探究一下印度無法中央集權的原因。

    一、外部壓力的缺乏

    從地緣格局上看,南亞次大陸以東為緬甸的密林;北部為高不可攀的喜馬拉雅山脈和環境惡劣的青藏高原;西部,跨過印度河流域,便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們的存在,為南亞次大陸提供了充分的保護。至於南面的大海,雖然無法阻擋海上勢力,但海洋文明的商業特質,使它們即便進入印度,也更注重於物質利益的攫取,而非對領土的佔有(比如早先的阿拉伯和後期的葡萄牙、乃至英國),因此無法對印度文明造成顛覆性影響。

    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下,當印度文明覆蓋整個南亞次大陸後,便喪失了繼續擴張領土的動力(以農耕時代的觀點看,南亞次大陸周邊的土地均缺乏開發價值)。而它又不像中國那樣,有必須持續應對的外來壓力(華夏農耕文明長期面對塞外遊牧文明的侵襲),以致必須用大一統的方式,來集中資源應對。

    當然,印度也不全是沒有外來威脅。相比喜馬拉雅山脈的高不可攀,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還是容易的多。而山那頭的遊牧文明,更是農耕文明的天敵。

    不過,儘管古代印度會週期性的遭受中亞遊牧文明的入侵,但卻並未對印度文明的獨立性構成根本威脅。而這種結果的存在,除了古代印度文明的不俗實力外,也與中亞作為大陸交通島的地理位置不無關係。

    中亞身處亞歐大陸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亞大陸、蒙古高原、南亞次大陸、波斯高原、兩河平原等亞洲各大地緣勢力的交鋒之地。虎狼環伺的周邊環境,使中亞難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緣板塊存在,而只能在各大文明交鋒結束後,成為勝者的附庸。

    只是,無論對東亞的中國、蒙古,還是西亞的波斯、阿拉伯,中亞都是過於遙遠的存在。由於遠離各大地緣勢力的核心區,中亞即便被一方佔領,這種統治也是虛弱而不穩定的,隨時會因為佔領者的衰落或其他地緣勢力的捲土重來而發生改變。

    中亞的虛弱和混亂,既大大降低了印度遭受入侵的機率,也使得有幸征服印度的統治者,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難題:由於身後缺乏強大而穩定的地緣板塊作為支撐,使他們無力對印度文明進行根本性改造,反倒不得不針對印度實情,對自身進行調整,以維護得來不易的統治地位。其最終結果就是融入印度文明。

    在這種既無意願做大蛋糕,也不至於遭受滅頂之災的情況下,窩裡鬥,幾乎是所有組織的本能選擇。

    二、地緣核心的肢解

    大一統的本質,將中央的權力凌駕於各地方權力之上。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的本性。所以不同地緣板塊的人群,亦會根據區域自身條件,追求本地緣板塊利益的最大化。

    由於中央集權,本身就意味著各次級地緣板塊的政治權力被部分剝奪,所以雙方一開始就存在衝突。尤其是大量地緣實力較弱的板塊,在集權的體制下會逐漸邊緣化。在全國一盤棋的框架下,其區域利益有可能受到限制,這當然不是他們所樂意的。在這種情況下,本部核心區的強大,就成為中央集權的必要條件:

    一個強大的本部,才有力量壓制邊緣的不滿,確保中央集權的有效性;反過來,政治上的集權,又使邊緣地區的資源大量流向本部,使本部因此受益。

    中國的中央集權便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長江——黃河流域的超強地緣實力,對古代中原王朝的擴張提供了有力支援。這種強大,一定程度上壓過了地形的阻礙——不僅四川、雲貴、東北這類地緣結構十分獨立的區域;甚至青藏、西域這種極端邊緣的邊遠地帶,最後都被納入中國版圖。

    與古代中國相似,印度文明核心區的形成也同樣依賴兩條母親河——印度河與恆河。雖然與長江、黃河流域相比,印度河、恆河流域實力較遜,但考慮到南亞次大陸也沒有東亞大陸的體量,以此二河流域為本部核心,也足夠一統南亞了。

    但現實卻和三哥開了個巨大的玩笑:印度不僅未能實現大一統,作為兩大核心之一和本土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最後反倒被外來者搶了去,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地盤。到現代,印度河流域甚至在政治上都與印度剝離,成為獨立的巴基斯坦國。

    幾千年的泱泱大國,居然混到老巢不保的份上,印度這是為什麼?

    原因在於,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之間,存在著一個面積近60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

    歷史上,這片地區並不是沙漠,只是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和印度河流域人類對森林植被的過度砍伐,才最終導致了沙漠的形成。而這種沙漠化,對南亞次大陸的政治格局產生了多米諾骨牌式的影響:

    首先,塔爾沙漠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之間形成了地緣阻斷。這種地緣關係上的退步,導致南亞的這兩大核心板塊,不僅無法像地緣關係緊密的長江、黃河流域一樣,經過整合形成合力,反而逐漸走向分離和對立。

    而中亞勢力的進入,更加重了這種分裂。印度河板塊地處南亞與中亞交界。由於中亞勢力為遊牧文明,軍事實力雄厚,所以儘管印度河流域在地緣實力上不如恆河流域,但藉助外力,它足以與恆河分庭抗禮。

    甚至,當中亞軍事勢力與伊斯蘭文明結合後,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都發生了改變。

    雖然印度文明的體量,決定了伊斯蘭文明無法將其完全取代,但在距西亞最近的印度河流域,它卻能取得相當優勢。再加上塔爾沙漠阻斷了印度河流域與南亞其他部分的聯絡,久而久之,這塊南亞的第二大地緣板塊、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竟成為伊斯蘭文明的勢力範圍。

    印度河板塊的丟失,使印度文明原本的二元核心,縮小為只剩恆河板塊一部,元氣已然大傷;而二者的對立和衝突,又進一步消耗了恆河板塊的實力。連番損耗的結果,就是印度本部核心區的實力大大削弱。在這種情況下,本部再沒有足夠的力量壓制諸如孟加拉、德干高原等其他地緣板塊,政治上的中央集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三、種姓制度的桎梏

    上古時代,雅利安人經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南亞,取得了當地的統治權。由於相對於南亞土著的達羅毗荼人(印度黑人),雅利安人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為了確保統治權,便設計出種姓制度,將印度人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犬舍、首陀羅四大種姓。其中雅利安人被歸為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貴種姓,逐漸發展成印度白人;其餘的印度黑人,則歸入犬舍、首陀羅這些低等種姓、甚至賤民。由於雅利安人,以及後來進入南亞,取得統治權的中亞人都膚色較白,所以這種階級劃分帶有非常明顯的種族色彩。

    為了讓低種姓安分守已,印度白人大力推廣印度教,利用其“今生受苦、來世便可享福”的教義,削除黑人們的反抗意思,使他們在精神上徹底奴化。

    這種奴化,雖然維護了印度白人的統治,但也有嚴重的負面效果:

    由於一生為奴,印度黑人對國家幾乎不存在任何認同感;同時,宗教影響力的過於強大,也削弱了世俗權力的作用(在種姓制度中,擔任祭司的婆羅門位居第一等級,主要由國王、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只位居第二等級)。

    這兩種因素,導致由中央朝廷派來的職業官僚,完全無法憑藉中央王朝的權威,在當地施行管制——這與中國百姓對朝廷威儀的自然畏服,形成了鮮明對比。

    只有紮根於當地,世世代代直接統治印度黑人的土邦貴族,和直接控制當地平民思想的寺廟和婆羅門,才能在日積月累的接觸中,獲得當地平民的敬畏。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基本行政制度。一旦流官制不可行,而只能由土著的世襲貴族和祭司(也就是婆羅門和剎帝利)控制地方,中央的最高權力必將被他們分割瓦解。

    種姓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但同樣是瓦解中央集權的利器。在無法擺脫種姓制度的情況下,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難度

    過於完整的板塊結構、被肢解的地緣核心、種姓的制度牴觸,這三者結合到一起,印度文明的分裂基因,也就逐漸形成了。

    當然,印度對自身的痼疾,也採取了許多的相應措施。尤其是現代化改革,更是被寄託了讓印度大國崛起,超越中國的良好期待。但現代化改革過程中,印度又陷入了結構性困境,讓它深陷泥潭,始終無法像中國那樣成功崛起。

  • 13 # 星際189

    硬傷多了去了,在這麼多國家現代化發展程序中,很多已經是經驗了,印度應該參考,但他們就是為了自己的特色而自豪,等級觀念極其強烈,就這一點還放到現在的社會上來,註定沒有未來,宗教觀念太嚴重,所以民眾太容易麻木了,不統一,這個不統一太多地方了,都懶得說,語言不統一,度量不統一,制度不統一,你說還能怎麼去發展。人口太多,這個人口太多和華人口多是兩個概念,印度是將近有5億人口是沒有生產力,沒有創造力,是沒有規劃,沒有未來,沒有貢獻的人口,僅僅是為了活著而做些社會活動,而且還要佔有大量社會資源,這個是相當大的阻礙。也有人說,現在印度不是發展的很好嗎,對,但這畢竟是個國家,是個有著悠久歷史和13億人口的國家,當然有他好的一面,但現在說的是整體,如果中國跟著印度樣,就發展幾個主要城市,其他的不管,那得富成什麼樣,路都可以用金子鋪了,但中國是要發展整個國家,扶貧,建設新農村,西部大開發,等等,哪個不是世紀工程,可印度真是太奇葩了,

  • 14 # conan888

    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任何過去和現在的強國都有硬傷。美國沒硬傷嗎?美式聯邦制度並沒有阻礙美國成為超級大國。日本沒硬傷嗎?日本國土狹小、人口眾多、資源嚴重依賴進口,這也沒有阻礙日本成為亞洲最發達國家。印度300萬平方公里國土,13億人口,大部分位於熱帶,地形地貌多樣,三面臨洋,物產資源豐富,所以印度具備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的基礎條件。

    印度這麼好的基礎沒有成為一流強國,也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的。

    一是歷史原因。印度歷史上兩次大一統的孔雀王朝和莫臥爾王朝,還有隻統一了印度中北部的貴霜王朝、德里蘇丹國、笈多王朝,這些王朝都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中央集權王朝,王朝基層是大大小小的世襲封建酋長,中央對地方控制力不強。印度獨立時候,印度基層有大量的世襲土王,印度政府威逼利誘這些土王加入印度聯邦,直到現在這些世襲土王依然存在。這些歷史原因導致印度民族眾多、語言眾多、宗教眾多,主體民族不能過半,社會向心力不強,國家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眾多的語言嚴重阻礙了族際交流,以至於要依靠英語來充當媒介。民族宗教眾多嚴重割裂了印度社會的凝聚性。民主的聯邦制政體阻礙了統一市場的形成,拖延了印度社會辦事效率,增加了地域壁壘和行業壁壘。

    二是民間實際存在落後的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次大陸後,因人數少於土著人,因此極度依賴宗教方式精神統治,壟斷社會上層職業。印度教種姓制度根深蒂固,佛教和伊斯蘭教都沒能改變這一局面。種姓制度的實際存在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發展,大量低種姓男人和婦女不能接受教育,社會文盲率太高,無法為工業發展提供足夠的高素質工人階級。

    三是人口無節制的井噴式增加。印度國土面積不小,但人口增長速度已經遠遠超出印度社會實際承受力,超出了社會發展速度,大量貧窮和低教育程度的人口成了印度社會的沉重負擔。

    四是土地財富大量集中於極少數人手中。印度歷史每次改朝換代都是城頭變換大王旗,大量的世襲地主沒動搖,土地大量集中在世襲地主階層,印度社會很多的農民沒土地。社會財富也大量集中在極少數的世襲貴族和新貴手中,大量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上。因此大部分人口享受不到經濟發展的紅利,對推動經濟科技發展的主觀能動性不強,懶人較多。

    縱觀世界歷史的一流強國,也沒有哪個一流強國光靠發展經濟能取得強國國際地位的,新興強國崛起,必然會損害傳統強國利益,必然與傳統強國發生衝突,世界古代史暫且不說,就說世界近代史上的大英帝國、德國、美國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首先就與西班牙戰爭,隨後還經歷了與殖民地國家的無數次戰爭,英國才成為日不落帝國。德國統一後崛起,與丹麥、奧地利、法國發生戰爭獲勝奠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然後又挑起一戰、二戰,但失敗了,所以德國只能成為歐洲強國不能成為世界強國。美國工業革命後,先後與墨西哥、西班牙戰爭取勝成為美洲強國,後先後被捲入一戰、二戰,作為兩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美國才取得超級大國地位。所以印度要崛起成世界一流強國,除了自身的硬傷要改革外,必不可免與周邊大國發生衝突,第一個敵人就是巴基斯坦,但印巴都是核大國,印度要完全戰勝巴基斯坦可能性很小,就算戰勝巴基斯坦,估計印度自身也廢了,那就不要談世界一流強國了。

    (手機打字,未完待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原因讓你最終買了恆大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