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小吳娛樂圈

    古人如何洗澡這一問題,其實大家應該也有一定的瞭解,平常我們看的電視劇裡那些上層人士都是用大桶然後撒上花瓣,下人侍奉,其實這並沒有錯,但是影視中並沒有展現使用什麼東西來洗的,其實很簡單,以前平常的百姓洗起來很簡單,找個有水的河裡自己搓一下就行了,而女子則在家中用大桶裝好水用乾淨的布子擦一擦,但是對於有錢人,當時社會上已經研製出了和香皂類似的替代品,有錢人會選擇加上這些來洗澡,再往強的帝王之家就如同大家所見,花瓣浴,或者是牛奶浴

  • 2 # 亭殿閣

    在封建社會禮法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洗澡這件事自然就成了很多場合需要進行的一件事。在《禮記》中對於洗澡還有許多規定,例如:五天的話需要泡澡,三天的話用瓢那樣的工具就可以。洗澡還需要用兩條毛巾分別擦拭上下半身才可以,聖人孔子每次上朝都必須沐浴。春秋時期家裡有人去世了,一定要剪去手腳指甲,為其洗澡才可以舉行葬禮。那個時代的人們對於洗澡是嚴肅而又認真的。

    在古代洗澡最舒服的方式自然是在浴池中泡澡。根據史料記載,浴池應該是在秦朝的時候正式出現,根據《阿房宮賦》也可以看出阿房宮特意根據周邊的地勢設計了浴池,使周邊的河流都可以流進阿房宮。這也顯示了帝王對於洗澡的重視程度。

    在任何朝代,貴族就是上層社會的象徵,貴族對於洗澡就比常人更加重視。在南朝時,還針對洗澡專門制定了一系列流程。不過洗澡絕對不是貴族的專利,只是貴族洗澡比常人更加重視。

    洗澡除了貴族和官員重視之外,僧人也非常重視沐浴這件事,在唐朝的時候就有對於僧人做法前沐浴的規定,於是很多寺廟專門修建了用於洗澡的大池,每日早晨就會透過敲鐘來提示僧人洗澡。中國很多經書裡面也寫到了僧人洗澡再尊佛的重要性。尤其是得道高僧,在預感圓寂之前必須要沐浴更衣才能夠“坐化”。

    在宋元時期,洗澡就徹底成為所有人享受的一件事。根據記載,宋朝開封的所有人家每天都要燒炭煮熱水用來泡澡。當時人們還發明瞭洗澡撒花和倒精油的沐浴方式,最為津津樂道的方式就是將沒有開放的花骨朵放在洗澡的房間,因為洗澡時會散發熱氣就可以催熟花朵,十分好看。這也說明人們開始將洗澡這件事變成了一種樂趣。

    馬可·波羅在中國元朝時,就發現那個時候江南的很多巷道都會有冷水洗浴的澡堂,並且裡面有專人提供各式服務。另外發現那些走進冷水澡堂的人們都非常喜歡用冷水洗澡,覺得非常的舒服,並且也對身體有益。那個時候江南的人都會在吃飯之後洗澡,這成了一天中最放鬆的事情。

    洗澡這件事在元朝深入人心後,還有人專門為此著書描述箇中場景。很多人除了在自家洗澡以外,也很願意去公共的洗浴中心,因為平常百姓家裡是沒有婢女的,但是去專門洗澡的地方,可以享受旁人幫你洗澡,另外還有剪指甲和修理頭髮的服務。

    那個時候最舒服的洗澡方式就是:先在燒熱的浴池中泡一會,然後在一個房間裡面小憩一下,醒後就徹底洗個澡,然後命人梳頭髮,剪指甲,修理一番。待到徹底舒服了,就穿好衣服,喝幾杯時下新釀的小酒,別提多自在。

  • 3 # 文刀嗝嗝

    古代大多數人並不是很乾淨的,夏天還可以去河裡洗,但冬天就不行了。當然,對於上層人士來說,應該是不存在這些問題的。

    而且還有一個年代的問題,早些時候可能連貴族都不怎麼講衛生吧,這些也都是我的猜測。

  • 4 # 宸哲

    中國古人的洗澡歷史發展,大概最早記載是在周朝時期。據《禮記》中記載,那時便已有澡堂的出現,是王公貴族們專享。

    到秦朝時更是每逢大型祭祀,都會要求沐浴更衣,方可參與祭祀活動。現今在秦始皇的洛陽宮遺址中,曾有浴室被髮掘。其中有桃子的地漏,更有取暖用的壁爐,其配套設施也不比現在差太多。

    到漢代,《漢律》中更是有記載“五日一賜休沐”制度,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個人衛生已經有很高的要求。

    此後唐代的洗澡歷史更是大為發展,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華清池,四大美人的楊貴妃曾在其中沐浴。“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詩句想來仍能讓人過耳不忘。

    與此同時,唐代民間的澡堂也已經出現,只是處於雛形階段,進出公共澡堂的人並不多。要到宋代,公共澡堂才真正發展起來。

    隨著宋代的人文、經濟快速發展,洗澡文化也由王公貴族傳入到平民百姓家中,到此時的洗澡文化才可以算是百花齊放,很多的新生事物也融入到洗澡過程中。

    比如此時便已出現搓澡工這一工種,並得到有錢階段的接納。

    往後發展,到明朝時期公共澡堂更是發展到空前的規模,那時甚至出現蒸汽浴室。

    到清代時,古人的沐浴文化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甚至出現細分洗澡市場的情況。也就是對不同人群,設計不同的公共浴室。

    洗澡用品,早期的古人是用泥土清潔身體,後來有聰明的古人從泛紅的天然水潭中提取出鹼,作為清潔用品。再後來便是發現皂角,一直沿用至今。

  • 5 # 古往今來歷史說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有洗澡的浴池最早出現在秦朝,有錢有權的貴族是用浴池洗澡,普通老百姓洗澡就沒有那麼講究了,直接燒桶熱水洗澡就行了。洗澡這個詞是到唐代才出現的詞,之前洗澡稱之為沐浴。《禮記·內則》中說:“五日則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潘請;足垢,湯請洗。”潘意為淘米水,湯意為熱水,意思用淘米水洗臉,用熱水洗腳。我們現代人用沐浴露和洗髮水或者肥皂去洗澡,古代人一般用淘米水,皂莢,澡豆,香料等去洗澡,種類豐富,用料講究。

    漢代對沐浴設有國家法定日。“五日一賜休沐,得以休沐出謁”,意思是官員上五天班,休息一天去沐浴。可見國家對洗澡之重視。

  • 6 # 遠望C

    在古代,洗澡有著諸多的講究,就比如說吧,洗澡的浴室稱為湢,浴盆則名杅;洗澡有著專門的流程操作:“浴用二巾,上締下綌。出杅,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巾晞身。這段文字簡潔而生動地描述了古人洗澡的整個過程。也就是說,洗澡前需要準備兩條毛巾,細膩的擦上身,較粗糙的擦下身,出浴盆後要站在草蓆上再用熱水沖洗一遍,然後穿上衣服和鞋子,最後喝點熱乎的東西暖胃,整個過程顯得科學而有序。

    而且在古代,也不叫‘洗澡’,而是叫‘沐浴’這也是有歷史依據的,它是按當時甲骨象形文字的圖案來看的。由此可見,‘沐’在古代是洗頭髮的意思,‘浴’才是洗身子。在儒家文化中,洗澡則被賦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古人通常多久洗一次澡呢?別看咱們現代的浴室裝備的有多齊全,但其實古人比我們想象中講衛生多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更有人因為喜歡洗澡而著書立說。如果有客人來訪,首先要提供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澡一次的環境,這樣才顯得尊重。在洗澡用品方面,與現代的牛奶、花瓣、精油相比起來,古代的種類也顯得很豐富,他們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莢、肥珠子、香料等。雖然不夠金貴,但是卻是純天然的清潔用品,用豆粉和藥沫製成的澡豆,還有潤滑肌膚的作用。而現今我們常見的肥皂大概就是由皂莢、肥珠子製作而成,都有潔淨潤膚的作用。可以說,古人從洗澡的禮節以及用品上來看,就非常重視了。

  • 7 # 塵風溪川

    古代人和現代人都洗澡,要說有什麼不同,只能從使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洗澡用品以及怎樣洗澡上來說了。

    據史料記載,先秦時期,古人就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當然在那個時候,洗澡這樣的詞彙是沒有的,到了唐朝時期,才出現了洗澡這樣的詞。沐浴在古代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關乎禮儀。

    到了漢代,政府體系裡還出現了休沐,休沐即是說這個時代的官員上五天班,有一天休假,並且是專門用來沐浴的。可見政府對沐浴的重視。

    唐朝時期,溫泉浴氾濫成風,政府斥資修建了很多大型的浴場,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洗浴中心,其中華清池最為著名。

    到了宋朝,一般大戶人家都建有自己的浴室。明清繼續得到發展。

    並且洗澡用的是花瓣,也叫做花瓣浴,“浴蘭”,這種沐浴方式不僅可以使全身散發出香氣,而且還能保護面板,不得不說,我們的古人還是很會玩。

    當然除了花瓣,還有人用洗米水,皂莢澡豆等。

    那麼,以上說的都是些富貴人家的洗澡方式,至於平民百姓,窮人家的洗澡方式就較為簡單了,稍微有點錢的呢,用木桶泡澡,沒有錢的的呢可能就是用木盆打點水擦一下。甚至有些人家直接到河裡或者溪邊洗澡。

  • 8 # 資深人士說文史

    中華文明淵源流長,沐浴文化也不例外,沐浴就是我們常說的洗澡,關於沐浴神話故事有很多,《山海經》中記載帝俊浴於從淵、羲和浴日、常羲浴月、天女下凡沐浴……等等,透過沐浴孕育了太陽、月亮、更是溝通了天人對話,為世界來源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其實在古代,洗澡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社會交往的一種方式。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沐浴的生活習俗,秦始皇就喜歡沐浴,經常在驪山沐浴,驪山溫泉就是從始皇時才有的“神女湯”的稱謂。

    在漢代沐浴習俗已經成為全社會性的,漢代官員甚至有法定假期來洗澡,《漢宮儀》中描述皇帝每五日給官吏們放一天假,讓他們回家洗澡,這也是中國史上第一次為沐浴制定的法定假日,足見漢代對洗澡的重視。到了魏晉時期,沐浴形成兩極化,一個是拒絕沐浴(嵇康),一個是沐浴成癖(何佟之);唐代皇帝大多喜歡溫泉浴,唐高宗李治有《過溫湯》詩,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華清池沐浴逸事早已婦孺皆知。

    宋元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城鎮中出現了公共洗澡堂,宋代稱為“浴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一家浴堂,蘇軾也喜好上公共浴堂沐浴;蒙古人統一中國後,受到漢民族影響也愛上了沐浴;到了明清兩代,城市公共浴堂行業十分發達,在浴堂泡澡聊天成為一種時尚。

    那麼古代人們是怎麼洗澡的,都用什麼呢?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能夠看到古人們是這樣洗澡的,就拿金庸小說為例《天龍八部》中,虛竹喝醉後,是在靈鷲宮浴室中被四位婢女洗澡的;《飛狐外傳》中胡斐、《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遇到的女子,都是在河裡洗澡的;紂王與妲己,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富麗堂皇皇家浴室中洗澡,可見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的洗澡方式。

    當然古代沒有現在高階香皂、沐浴液、洗髮香波之類的東西,他們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莢、肥珠子或者肥皂團(皂角、香料、豬脂、藥材製成),雖然沒有現代的效果好,但都是純天然物質,更有益健康。

    古人當然沒有現代淋浴洗澡系統,他們常常用木桶洗澡,用水舀或者盆子往身上倒水,對於皇宮來說,沐浴系統先進得多,有類似於現在的水龍頭和噴頭這種東西;在炎熱的夏季,底層人們更愛在山澗洗澡,飛流之下的小瀑布是天然沐浴方式;古人的洗澡多種多樣的方式,看完了你不得不佩服。

    對於中國來說,洗澡這個詞語,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稱呼,同樣是洗澡,南方地區叫沖涼,因為南方氣候溼熱,洗澡目的是為了沖掉身上熱氣,大多采用淋浴的方式,洗澡次數多,一天一次或者一天幾次;長江流域一帶叫洗澡,對於洗澡上海人的方言叫“汰浴”,汰就是清洗的意思,這個地區洗澡比較注重功能和效果;到了北方地區洗澡又變成另外一種方式,北方人習慣把洗澡叫“泡澡”,北方氣候寒冷,氣溫低有點驅寒祛病的意義。

    在古代不僅是魏晉時期對沐浴洗澡兩極化,某些民族或者個人也很兩極化,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經歲不洗沐”兩個月才洗一次澡;古代蒙古人洗澡很少,有人一年洗一次,在極度缺水的地區,據說一生只洗三次,出生時洗一次,結婚時洗一次,下葬時洗一次;孝莊的侍女蘇麻喇姑就是終年不洗澡,只有過年時候用少量水擦拭,這是因為蒙古族等遊牧民族認為水資源是非常珍貴,被認為是純潔的神靈,他們是真正地視為水位生命之源的民族,這種節約用水的習慣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洗澡方式多種多樣,特別是在野外沐浴很普遍,那時河水很清,沒有汙染,直接可以飲用,而現在的河水有很多化學農藥、重金屬、超級細菌……等汙染,下水後容易渾身過敏,更別提直接飲用了;透過洗澡這段歷史,我們更應該學習蒙古族等遊牧民族那種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你對自然敬若神明,大自然給你回報健康平安。

  • 9 # 北溟四海

    古代人如何洗澡,看看小說裡怎麼寫。

    《紅樓夢》裡怡紅院裡碧痕伺候寶玉洗澡的情形,是透過晴雯轉述出來的。

    寶玉要和晴雯一起洗澡,“晴雯搖手笑道:‘罷,罷,我不敢惹爺。還記得碧痕打發你洗澡,足有兩三個時辰,也不知道作什麼呢。我們也不好進去的。後來洗完了,進去瞧瞧,地下的水淹著床腿,連席子上都汪著水,也不知是怎麼洗了,笑了幾天。我也沒那工夫收拾,也不用同我洗去……’”

    碧痕伺候著寶玉洗澡,一次洗了兩三個時辰,晴雯話說的未免誇張,但幾個小時是少不了,還洗的地上連床上都是水……的確有些讓人浮想聯翩。

    當然對於賈寶玉這樣的貴公子,房裡大大小小十幾個丫頭,各司其職,吃飯睡覺甚至洗浴都有專人伺候。要洗澡時,房中的丫頭們打來水,準備好浴桶還有澡豆、皂角、胰子等物。澡豆是以豆粉為主,配合各種藥物香料製成。《千金方》還有各種“高大上”的澡豆方子,包括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鍾乳粉、麝香等貴重香料,非常奢侈。

    還有肥皂,是白芷、白附子、皂角、豬脂(去膜)等物,搗爛之後,用蛋清混合,曬乾後而成。

    除此之外,洗澡時還放入各種香料。《金瓶梅》也反映了明代財富階層的真實生活,潘金蓮洗澡時,“抖些檀香白礬在裡面”。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洗澡當然是享受,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最後,關於寶玉洗澡,還引出一番風波。

    第二十四回裡,秋紋和碧打打鬧鬧的提著寶玉的洗澡水回來,看見一個小丫頭從寶玉房中迎出來,這個叫小紅的丫頭本來沒有資格伺候在寶玉,房中除了寶玉還沒有別人在。兩人頓時有了警覺,數落了小紅一番,將她趕了出去。畢竟,伺候主子洗澡也不是誰都能有的資格和特權不是?

  • 10 # CHANGE陳

    沐浴紙馬

    《禮記·內則》曾對洗澡規定為:五日則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潘請;足垢,湯請洗。

    一般人們洗澡程式為:“浴用二巾,上下綌。出杆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屢進飲。”人死了也要剪去手腳指甲,洗澡後才能發喪。至於“孔子沐浴而朝”,則為眾所熟知。春秋時期,人們對洗澡是嚴肅而又認真的。洗澡若想舒服、徹底,當然是在熱水池中最為理想。

    浴池較明確出現,約在秦始皇當政期間。唐代杜牧《阿房宮賦》中就有“二川溶溶,流入宮牆”、“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的句子。從這裡可以推斷:阿房宮中是築有水道的,外面的渭、樊二川之水,可以引流入宮。宮人洗浴之後的脂粉水,又透過水道流出,以至使“渭流漲膩”。由此可以想見阿房宮中是有浴池的,而且數量不少,質量也不低。它表明了阿房宮中水道是經過精心規劃、設計的,設計者考慮了地形、坡降、流向,使水道既能吸納河水,又可經過迴圈排出髒水。阿房宮中甚至有過濾渭、樊之水的設施,使其晝夜不捨,汩汩流瀉。

    貴族作為社會上層的代表者,需要整潔的外表,以與其赫赫聲威相匹配。南朝《世說新語》就主張洗澡後必換新衣,可見貴族將洗澡作為講究衛生的一個內容,並建立了一套程式。但是貴族不可能使洗澡成為少數人的“專利”,即如對僧侶來說,洗澡則是侍奉佛事的必備條件之一。

    唐代義淨將自己在印度所見僧人日常行儀法式,寫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其中就有“那爛陀寺有十餘所大池,每至晨時,寺鳴健推,令僧徒洗浴”的記載。中國的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中國的僧侶也是嚴格遵循洗澡這一習規的。《南齊書》中提到的三卷《沐浴經》及《僧祗律》等經典中均有勸人多造浴室的文字,敦煌壁畫中有描繪僧眾洗浴的場面,都是洗澡習規的佐證。高承《事物紀原》曾解釋四月初八“洗佛日”道:“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請僧洗浴,以除身垢。”闡明瞭透過洗浴來尊佛的意願。中國的寺院很早就有浴室,如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寶光寺園中置有非常大的浴室。陝西扶風法門寺遺址就曾發掘出當時的浴室。

    自此之後,我們無論在典籍中還是小說中,都可以經常看到講究洗澡的僧侶的身影。他們視洗澡為莊嚴的儀式,像《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中的長老那樣,在結束自己生命之前只有一個要求:“快與我燒桶湯來洗浴!”然後換了一身新衣服再“坐化”。宋元時期,洗澡已遍及百姓。莊季裕《雞肋編》雲:“東京數百萬家,無一家燃柴而盡用煤炭。”看來,市民享用熱水澡的機會是很普遍的。范成大《梅譜》還說:臨安的賣花者為了爭先為奇,將初折未開的梅枝放在浴室中,利用浴室的溼熱蒸氣燻蒸處理以便使處於休眠狀態的花芽兒提前開放。

    《樸通事諺解》則一絲不苟地展現了一幅元代大都的 “市民洗澡圖”——當時公共浴池除洗澡外,還可撓背、梳頭、剃頭、修腳,不過價錢不一樣,洗澡要交湯錢五個,撓背兩個錢,梳頭五個錢,剃頭兩個錢,修腳五個錢,全套下來,一共十九個錢,並不貴,一般老百姓還有這種承受能力。浴池裡還有放衣裳、帽子、靴子的櫃子,洗澡的程式是:

    裡間湯池裡洗一會兒,第二間裡睡一覺,又入去洗一洗,卻出客位裡歇一會兒,梳、刮頭,修了腳,涼完了身,巳時卻穿衣服,吃幾盞閉風酒,精神別樣有。

    這和現代人洗澡無甚兩樣。

    從洗澡可以看出,宋代開啟了許多史學家所認為的“近代生活習俗的先河”。擬宋話本《濟顛語錄》曾寫道:天未亮,城市還在熟睡,而浴池已開門迎客洗澡了。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近現代,澡堂多在門首粉牆上置有“金雞未唱湯先熱,紅日東昇客滿堂”的對聯,就是這種習俗的反映。洪邁《夷堅志》記:一般人家建房都有澡浴的房間。

    元代《析津志》有士庶之家,“聘女將嫁之明日,家人送女兒入堂中澡浴”,男方之家“一應都散湯錢”的記載,可見洗澡已融合進婚俗禮儀。宋代還出現了淋浴裝置。《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元宵之夜,在御街上扎縛的燈山上有跨獅子、白象的文殊、普賢,他們“各於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搖動,用轆轤絞水上燈山尖高處,用木櫃貯之,逐時放下,如瀑布狀”。據此推測,在浴池中裝置類似的絞水、貯水、放水器具,以當時的機械製作水平來看,是完全可能的。南宋李嵩所畫的《水殿納涼圖》中,就畫有水閘所控制的人工瀑布裝置,依此原理,它是可以轉化為淋浴裝置的。元代的銅漏計時則是比較明確體現出淋浴器面貌的裝置了。值得一提的是陶宗儀《元氏掖庭記》中所記的皇宮洗浴。皇宮浴池紋石為質,金石鏤成,奇花繁葉,雜置其間,上張紫雲九龍華蓋,四面皆蜀錦幛幃,跨池三週。橋上結錦為亭,中匾為鸞,左匾凝霞,右匾承霄,三匾雁行相望。又設一橫橋接於三亭上,以通往來。貴妃洗澡時騎在放置池中的溫玉狻猊、白晶鹿、紅石馬等動物玩具上,作“水上迎祥之樂”遊戲。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展露的是另一番景象:

    奉御湯中以文瑤密石,中尖有玉蓮,湯泉湧以成池,又縫錦繡為鳧雁於水中,帝與貴妃施鏤小舟,戲玩其間。

    唐代帝王、妃子洗澡竟這樣鋪陳富麗。妃子們洗澡時,還在水中放了香料。如元代妃子洗澡的“漾碧池”旁有一“香泉潭”,“香泉潭”積香水以注入“漾碧池” 中。有一小宮女,就因洗這香水澡愈益顯出體白麵紅,似桃花含露,贏得了皇帝的歡心,稱她為“夭桃女”、“賽桃夫人”。在水中放香料洗澡,並不自元代始。香料在很大程度上應理解為藥料。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五有一則洗澡藥方:丁香沉香青木香,真珠玉屑蜀水花,桃花鐘乳粉木瓜花,柰花梨花紅蓮花,李花櫻桃花

    製法是“花、香分別搗碎,再將真珠、玉屑研成粉,合和大豆末,研之千遍,密貯。常用洗手面作妝,堅持一百天,其面如玉,光淨潤澤,臭氣粉滓皆除”。咽喉臂膊用此藥洗,也是這樣。洗藥澡不僅使面板白皙,而且防疫健體,所以歷久不衰。從《太平廣記·董奉》條知道:在漢代有人身痛,面板脫落,此人因“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藥澡效力於可見一斑。宋代東京的藥鋪則出售專門的“洗面藥”,元雜劇《謝天香》細緻刻畫了婦女用“熬麩漿細香澡豆”洗浴的場景,這標誌著“藥澡方”已很盛行。清代《三農紀》中就直接將“枸杞煎湯”洗澡藥方,作為健身必用之道向人們推薦。

    唐宋溫泉浴也很流行。劉斧《青瑣高議》前集《溫泉記》講的是四川書生張俞過驪山時與一仙子在一金碧射人、彩楹瑣窗的大室內洗溫泉浴的故事。唐代無名氏《梅妃傳》中也有“同浴溫泉”的蹤跡。儘管它們主要是對貴族而言的,但卻是唐宋溫泉浴的如實場景。

    明代,溫泉浴逐漸推廣開來,並發展到室外。《西遊記》第七十二回中的溫泉浴場景就相當可觀:

    那浴池約有五丈餘闊,十丈多長,內有四尺深淺,但見水清徹底。底下水一似滾珠泛玉,骨都都冒將上來。四面有六七個孔竅通流。流去二三里之遙,淌到田裡,還是溫水。池上又有三間亭子。亭子中近後壁放著一張八隻腳的板凳,兩山頭放著兩個描金彩漆的衣架。……那泉卻是天地產成的一塘子熱水。

    明人唐桂芳用詩吟詠了類似的東南溫泉:“我來欲浣塵俗緣,垢膩澡盡瘍痱痊。”道出了從洗溫泉澡中尋求享受和強身的心態。明清的溫泉浴較之以前的水平要高得多。明代《食療本草》、《食品集》都對明代的溫泉進行了科學的總結,提出:

    溫泉水,味辛熱,有毒,切不可飲。惟治諸風筋骨攣縮及肌皮頑痺,手足不遂,無眉發,疥癬諸疾在面板骨節者,須入浴之。浴訖當大虛憊,可隨病與藥,以飲食補養。非有病人,不可輕入。

    到了清代,出於強身健體的考慮和對自然科學的偏愛,康熙摸索出了一整套洗溫泉澡的經驗。康熙五十年(1711),年已70的大學士李光地身患毒瘡,康熙就指授他去洗溫泉澡,即“坐湯”泡洗。李光地遵囑進行了洗溫泉澡的治療,毒瘡很快就得到了愈。康熙還對他所喜愛的昌平湯泉進行了考證,其用心無非是為了推廣洗溫泉澡的功效。這一時期的學者統計各地溫泉總計多達二百二十餘處,不能不說與康熙提倡洗溫泉澡有關。

    明代的名士屠本畯還將“澡身”與“賞古玩”、“名香”、“誦名言”並列,表明明代的洗澡較之以往更加講究。《酌中志》記述了明代京城已實行“擦澡”,清代揚州評話《清風閘》(又名《皮五辣子》)中一節就細緻描寫了理髮、刮臉等洗澡程式,尤寫擦澡中的“捶背”,這是“一家功夫”,不但要捶出節奏,還要捶出名堂,什麼“八哥子洗澡”、 “喜鵲登梅”、“霸王亂點名”等等。捶到最後,再拍三巴掌,叫“鳳凰三點頭”。這一描寫使人更加神往這一可以增加體內熱量,促進毛細血管舒張擴充,加快血液迴圈,可吞噬體內病菌,提高免疫力,對散胃寒、瀉胃炎具有特殊效果的擦澡。

    清代的洗澡,還注意吸收外來先進之風,為己所用。如故宮武英殿西朵殿浴德堂後建有一穹窿浴室,室內頂、壁滿砌白釉琉璃磚,其後有水井,覆以小亭,在室之後壁築有燒水用的鐵製壁爐,用銅管引入室內。這是典型的阿拉伯式洗澡樣式,在這種浴室內是可以洗“蒸氣浴”的。據說庚子以後,北京開始用西法鑿井取水洗澡,故宮及三貝子花園就有這樣的鑿井。這是中國洗澡史上別一段風味。

    但是若講集中國古代洗澡之最高水平者,還是要推清代的慈禧太后。北京昌平縣小湯山就有慈禧的一個浴池,據測量,它長4.55米,寬2.90米,深1.40米。池壁是由經過加工的10塊巨石壓縫交口鑲拼而成的,由 10塊方形石板鋪成。與它相鄰的是一蓄水池。洗浴時,溫泉水從石縫中湧入蓄水池,將滿時把南壁上的一個閘門開啟,水穿過暗槽流入浴池。這個浴池設計可謂別緻精巧,不愧溫泉池之冠。

    普通老百姓的洗澡雖然沒法與慈禧相比,但洗澡的設施等卻也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如清代揚州的“新豐泉”,是用白玉砌成的池子,面積達丈餘,中間隔為大小數格,近鑊水熱的為大池,次者為中池,小的不太熱的池子為娃娃池。貯衣的櫃,環列在廳,兩旁為站箱。內通小室的是暖房,侍者還可為洗澡者按摩……這種洗澡樣式在江南極為常見,日本所出《清俗紀聞》非常逼真地描述了這種浴池的面貌:浴池外黃色竹籠制桌後坐著收錢人,入口門頭上刻有“浴殿”,兩柱上貼著一副對聯:“楊梅結毒休來浴,酒醉年老沒(莫)入堂。”有坐在用藤條箍牢的大盆中和泡在石砌的水池中兩種洗澡者,洗盆澡的可用木製水杓盛地上水桶中的水添入盆中,在池中洗熱水澡的,池燒口在外,由一人專職燒水。燒水者手中所握的竹管乃是專為調節池中溫度吹火用的…… 這種浴池和《清風閘》中一節《大鬧澡堂》十分一致。如門口所貼對聯,浴池分水燙的頭池,水不燙的二池。稍有不同的是,《清風閘》所寫這個“白玉池”大門裡迎面白粉牆上有個大紅顏色的“忍”字。這是告示各位澡客進門先與忍字照一面,“遇事不能發脾氣;要著氣,要打架,請出去鬥;人在澡堂子裡,身上一絲不掛,精赤條條,滑手滑腳,淘氣打架要出事”。這不禁使人想起清代《點石齋畫報》上一幅題為《無衣無褐》的圖畫,畫的是江南一浴池,洗澡兩少年的服裝被突來數人全部掠走。這顯然是有意報復的惡作劇,不過卻使當代人更加清楚地窺見了當時江南鋪陳清潔的浴池內部景象。

    洗澡更為動人的另一種景象則是在室外,據《萬曆野獲編》等典籍記載:自明代較為明顯地出現了六月六日這天,男人、婦女、小兒、老漢,甚至帶上家養的貓犬等動物,“亦俾浴於河”。這是因為百姓認為一年四季中盛夏發病率最高,為防病須洗澡,這也是長久以來人民洗澡習俗的一種集中體現,至今有許多地區人民還保持著六月六日洗澡這一有益於健康的風習。

  • 11 # 農村自媒體小榮

    宋代《雞肋編》中記載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汙。

    2、淘米水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們用洗米水來洗澡去汙,據說不光可以去汙,而且保健功能奇佳,,這個在當年是廉價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

    3、皂莢

    同樣,廣為百姓喜愛的天然洗滌用料。最晚在南朝蕭齊之時,已經有人專門出售皂莢。皂莢有十多個品種,去汙能力有強有弱。皂莢有潤滑爽利、消除垢膩以清潔面板的作用,亦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莢洗衣服,衣服不會變色,不會收縮,纖維不會受損和失去光澤。用皂莢洗澡,還能去風溼,治皮廯。

    4、肥珠子

    肥珠子,即無患子。據《本草綱目》有記載,樹生高山中,甚高大,枝葉皆如椿,五六月開白花,結實大如彈丸。實中一核,堅黑似肥皂莢之核,正圓如珠。十月採實,煮熟去核,搗和麥面或豆麵作澡藥。因其實如肥油而子圓如珠,故名。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介紹,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們將果莢採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麵、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

    5、胰子、澡豆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記載,把豬的胰腺的汙血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後,經過自然乾燥便成可作洗滌用途的澡豆。

    是誰首先想到利用豬胰去垢。至今沒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澡豆製作過程中,將豬胰研磨,增強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滲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後者有增強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強了洗滌能力,而且能滋潤面板,是一種比較優質的洗滌劑。在上層貴族中流行。

    後來,人們又在澡豆的製作工藝方面加以改進,在研磨豬胰時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鈉(純鹼)代替豆粉,並加入熔融的豬脂,混和均勻後,壓制成球狀或塊狀,這就是“胰子”了。胰子在化學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極相近。而且,產品種類更是多樣,桂花胰子、玫瑰胰子……與今天各種帶有不同香味的肥皂已頗相似。

    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優質的澡豆被視為高階品而醫者瞞著不肯輕易公佈配方,也因為高貴而往往只珍用於手、面部洗用。唐代李燾所著的《外臺秘要方》中有詳細的描寫:面脂手膏依香澡豆,士人貴勝,皆是所要,然今之醫門,極為秘惜,不許子弟洩漏一法,至於父子之間亦不傳示然聖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豈使愚於天下,令至道不行,壅蔽聖人之意,甚可怪也。

  • 12 # 淘淘女鞋工坊店1

    古人用以下幾種方法洗澡:1.草木灰,宋代《雞肋編》中記載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汙;2.淘米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們用洗米水來洗澡去汙,據說不光可以去汙,而且保健功能奇佳,,這個在當年是廉價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3.皂莢,同樣,廣為百姓喜愛的天然洗滌用料,最晚在南朝蕭齊之時,已經有人專門出售皂莢,皂莢有十多個品種,去汙能力有強有弱,皂莢有潤滑爽利、消除垢膩以清潔面板的作用,亦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莢洗衣服,衣服不會變色,不會收縮,纖維不會受損和失去光澤,用皂莢洗澡,還能去風溼,治皮廯;4.肥珠子,肥珠子,即無患子,據《本草綱目》有記載,樹生高山中,甚高大,枝葉皆如椿,五六月開白花,結實大如彈丸,實中一核,堅黑似肥皂莢之核,正圓如珠,十月採實,煮熟去核,搗和麥面或豆麵作澡藥,因其實如肥油而子圓如珠,故名,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介紹,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們將果莢採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麵、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5.胰子和澡豆,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記載,把豬的胰腺的汙血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後,經過自然乾燥便成可作洗滌用途的澡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吳三桂為什麼要殺死永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