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謝邀,吳三桂勒死永曆帝,是吳三桂降清的心路歷程,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吳三桂本來是明朝遺臣,無論他多麼可恨,多麼不講倫理道德。但骨子裡不會一下子消失漢人的所有烙印。他也知道做漢奸是不光彩的事,當然他自己不承認是漢奸,從心裡是牴觸這個詞的。同時他也明白清朝起初對他是持懷疑態度的。無論是哪個朝代,對反水的將領,都有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考驗期,吳三桂同樣有這個過程。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話說 吳三桂一怒為紅顏,開啟山海關,把大清軍隊迎進了關,當時吳三桂消滅李自成打得是“復君父之仇”的旗號,說實話,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仍保持著相當的距離。李自成失敗後,清政府審時度勢,採取了高官厚祿收買大明遺臣的政策,吳三桂看到許多漢人做了大清的高官,說實話,他也有些心動。

      當時的格局是這樣的,大清剛剛進關,南明流亡政府仍然存在,吳三桂和南明政府還有暗中聯絡,吳三桂在待價而沽,一方面為大清服務,一方面又和南明暗送秋波。吳三桂堅信,雞蛋不會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他甚至對南京福王政權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清朝也明白這些,除了對他「外示優寵,記憶體疑忌」,並未授之實權。只是利用他對李自成殺其父的仇恨,使其率兵進攻李自成。

      (吳三桂畫像)

    當基本消滅了李自成後,清政府就把他從前線調了回來,出任錦州地方官。沒有了軍權。這分明是對吳三桂的極大不信任,吳三桂心知肚明,從此不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而是稱“崇禎為故主”,他望風轉舵反覆表白自己“矢忠新朝”。

      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讓他殲滅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這次正是吳三桂表示忠誠的機會,他對明朝後裔抗清行動,堅決斬草除根,不遺餘力的剿滅。吳三桂抓住效忠新主子的機會,帶兵橫掃半個中國,為清朝統治者的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清朝政府投桃報李,官封他為平西王,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坐鎮雲南。吳三桂對清政府感恩戴德。

      (南明皇帝朱由榔影視形象)

    1658年,清政府交給吳三桂一項任務,就是消滅南明政府,把南明皇帝朱由榔生擒活捉。永曆十三年(1659年),清軍三路大軍攻入雲南。南明皇帝朱由榔在李定國的保護下,由昆明退到了騰越,接著由騰越逃到了緬甸,吳三桂帶軍隊緊緊追趕。

      朱由榔逃到緬甸後,緬甸國王表面穩住了朱由榔一行人,然後就派人給吳三桂送信,說朱由榔就在自己手上,讓吳三桂馬上來押解走。1622年1月22日,緬甸國王莽白把永曆帝獻給了吳三桂,吳三桂把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蓖子坡用弓弦勒死。後來這個身亡處改名為“逼死坡”。

      (南明皇帝和眷屬受難劇照)

    為什麼康熙說,對南明皇帝抓住關起來就算了,吳三桂為何要斬盡殺絕呢?其實吳三桂太瞭解清朝皇帝了,清朝本來得國不正,篡奪了漢人正統皇權,當初多爾袞為留不留辮子問題都大開殺戒,對明朝後裔子孫是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一人。清朝皇帝唯恐明朝後裔振臂一呼,推翻他的統治。試想,南明皇帝朱由榔是明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正南八北的皇族,康熙能放過他,吳三桂為了表明自己忠心耿耿,非殺死朱由榔不可,這是向康熙表忠心的機會,吳三桂不會放過大好機會。還有就是吳三桂是平南王,他不會允許南明再有死灰復燃的機會,撲滅最後的反清復明的火種。

     (永曆帝殉難處紀念碑) 

      

      

      

      

  • 2 # 烈火長陽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揚州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六年(164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吳三桂已投降清廷,引清軍入主中原。充當漢奸,沒有後退之路,在中國老百姓心中他就是一個向異族卑躬屈膝,殺害自己同胞的劊子手。他最怕明朝復起,一旦如此,他將死無葬身之地!他必須殺死永曆。

  • 3 # 天涯看點歷史號

    提到吳三桂,映入腦海的第一個詞是漢奸,自然會想到他引清兵入關,導致天下淪喪的漢奸行為,其實在山海關引清兵入關並不是吳三桂這一生最大的汙點。

    吳三桂

    引清兵入關,吳三桂尚可以用“引清兵入關是為了報李自成逼死崇禎皇帝之仇”,吳三桂還可以打著為君父報仇的旗號、以“申包胥哭秦廷”為遮羞布來掩蓋自己這一投降外族的漢奸行為。

    幫助清兵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之後,清兵佔領了京城,而吳三桂則成了清朝的走狗,先是跟隨清軍西征,進剿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隨後又幫助清朝打下了陝西、四川等地,可謂為清朝盡了犬馬之勞。

    但是這些都不是吳三桂乾的最壞的事情,因為在十幾年之後,他還幹了一件讓全體漢人不可饒恕的事情,正是這件事情讓吳三桂永遠的被釘在了恥辱柱上,也造成了吳三桂之後反清沒有漢人群起響應的結果,可謂咎由自取,吳三桂乾的這件事情就是殺死了漢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曆皇帝朱由榔。

    永曆帝朱由榔

    朱由榔,是桂端王朱常瀛之子,明神宗萬曆皇帝的親孫子,在明末亂世中跟隨父王輾轉來到了桂林,在南明弘光政權倒臺之後本應有機會登上皇帝之位,但是因為遠在桂林,遠離當時的政治中心福建、浙江一帶,所以最終明朝宗室遠支的唐王朱聿鍵被擁立為帝,史稱隆武帝。而隆武帝也僅僅堅持了一年左右,隆武帝被清軍俘獲,自殺身亡,所以在1646年朱由榔終於迎來了機會,登基稱帝,年號永曆,史稱永曆皇帝。

    1646年形勢圖

    但是朱由榔這個皇帝當的比較窩囊,當時清朝大軍已經從福建、湖南等地推進到了兩廣地區,生性軟弱的朱由榔被清軍追得到處逃,居無定所,在一個地方都待不了幾個月,被稱作“逃跑皇帝”。

    除此之外,朱由榔還有受到權臣的壓制,當時南明的官軍幾乎已經喪失殆盡,而原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經過雲南的幾年休養生息,變成了當時除清軍以外的最強大的軍隊,甚至具備了和清軍作戰並戰而勝之的能力,當時大西軍餘部的領袖是張獻忠的養子孫可望,軍事上則有李定國和劉文秀等優秀愛國將領,為了統一力量抗清,大西軍餘部決定與永曆帝的南明政權聯合抗清。

    永曆帝找到了孫可望等人的武力做靠山,生命安全有了保障,但是也僅限於此而已。權力慾極強的孫可望害怕永曆君臣的到來會影響自己的話語權,於是將永曆小朝廷與自己的行在分而處之,自己駐紮在貴陽,設立領導機構對軍政實行實際的領導,而將永曆小朝廷安排在一個小山鎮上,取名安龍,將永曆朝廷與外界隔絕,永曆帝名為皇帝,實際上不過是孫可望圈養的一隻金絲雀而已。

    孫可望

    隨後孫可望野心膨脹,欲取永曆帝而代之,同時也忌憚不斷取得軍功的李定國,爆發了孫可望和李定國之間的內鬥,最終孫可望大敗,投降了清朝,做了可恥的漢奸,清軍在熟悉西南軍情的孫可望的指引下不斷向西南推進,南明在西南僅存的國土也不斷淪喪,永曆皇帝甚至被迫逃到了與雲南接壤的緬甸。其中,向雲南推進的一支主力就是由吳三桂領導的。

    1660年底,清廷終於授命吳三桂出兵緬甸,而隨後緬甸也爆發可政變,緬王的弟弟殺死了緬王,自己就任新緬王,而新的緬王不願意再收留永曆帝了,於是將永曆帝身邊的臣子都殺了,並將永曆帝后等人送給前來的清軍,吳三桂將永曆帝押回雲南。

    押回昆明之後,如何處置永曆帝又成了一個問題,原本打算將永曆帝押送到北京再做處置,可是擔心路上出意外,吳三桂建議在雲南處決永曆帝。而且吳三桂上疏建議將永曆帝在街頭斬首,但是滿清官員認為永曆帝畢竟是皇帝,應給他留有最後的尊嚴,留個全屍。最終,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吳三桂命人用弓弦將永曆帝朱由榔勒死在昆明街頭。

    弓箭

    雖然永曆帝做皇帝時,吳三桂已經投降了清朝,永曆帝並沒有做過吳三桂的皇帝,但是畢竟是吳三桂前朝的皇帝,所以吳三桂對永曆帝的趕盡殺絕,甚至用了弓弦勒死這種非常規手段,讓廣大漢人認識到了吳三桂沒有底線的漢奸本性,所以當吳三桂在三藩之亂的反清鬥爭中,並沒有得到漢人的支援。

    反清的吳三桂

  • 4 # 閒賢隨筆談

    清廷攻破昆明,永曆帝不聽勸告,執意從騰衝過界到緬甸避難,李定國白文選等聽說後,驚訝不已,向緬王要人。緬王害怕他們開進緬甸,於是挾天子發令,讓永曆帝下諭命李白兩軍不得開進緬甸。沒過多久,清軍繼續向西南進軍,李白兩軍內部出了叛徒,喪失了利用地形重創清軍的機會,於是進入撤入緬甸。此時的當務之急就是迎帝歸,緬王不交,便開打,緬軍不敵,拿永曆帝當令牌,不得已,李白兩軍只得放棄前進。後來,緬甸內亂,緬甸王弟弟成了新的緬王,在清廷壓力下,交出了永曆帝,永曆帝直到被人揹著過河時才知道,自己竟成了吳三桂的俘虜了。永曆帝在當時可算是反清的一面旗幟,無論遠在東南的鄭成功,亦或是重慶的夔東十三家都奉永曆為正統,對李定國而言也是如此。永曆的死,宣告了明朝的徹底覆滅,沉重打擊了各地反清武裝繼續抗爭的信心,因此,永曆是非死不可的,只不過吳三桂身為漢臣卻絲毫沒有為永曆一家考慮,為自己的利益,賣主求榮,選擇在昆明一處街口用弓弦勒死永曆,前明百姓無不慟哭。可以說,吳三桂是怕永曆帝這塊燙手山芋使自己惹火燒身,於是向清廷建議就地殘酷處死了永曆。

  • 5 # 知常容

    吳三桂他是個大漢奸,如果沒有他的那麼中原應該不會落入滿清之手,因為土地太大,根本佔領不過來,如果不是他們這幫漢奸當前鋒,就算他佔領了土地也管不過來。

    這個死漢奸當然必須得幫清朝,因為他的身份是平西王,是清朝四個漢王之一,也就是四個大漢奸之一。本來吳三桂可以不用絞死永曆,因為此時永曆跑到了緬甸去了。吳三桂為了向清廷效忠,逼的緬甸王交出了永曆帝。當時永曆寫信給吳三桂懇求放過他。

    但是這個漢奸把永曆帶回雲南之後,覺得擔心把他押送北京,可能被反清人士奪劫,所以他就上書清廷就地處決。最後把永曆和家屬25個人在篦子坡絞死。

  • 6 # 宋安之

    吳三桂殺永曆帝,只不過是想以此為投名狀,得到更多的榮華富貴罷了。

    吳三桂是臭名昭著的大漢奸。

    永曆帝是南明最後一位皇帝。

    說起吳三桂大家肯定熟悉,可能有些小夥伴對於南明不太熟悉,那麼先大概說一下。

    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帝以身殉國,明朝滅亡。但認真來說,這只是明朝全國性政權的滅亡,而在南方明朝留都南京的備用六部班子開始實施起來,這些明朝殘餘勢力先後擁立了四位明朝藩王為皇帝,是為南明四帝,可以說南明是明朝的延續。

    吳三桂最初是明將,而永曆帝身為南明最後一位皇帝,兩人之間還存在一些因果關係,畢竟吳三桂之前是明朝的將領,沒什麼深仇大恨,但吳三桂卻要執意殺死永曆帝。

    至於為何這樣做,原因很簡單,吳三桂想以此為投名狀,換取更多的榮華富貴。

    在大眾的認知中,吳三桂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後,因為陳圓圓被搶,所以衝冠一怒為紅顏,一氣之下投降了清朝,開始成為漢奸。

    而真實歷史中,吳三桂在明亡後面對李自成和滿清兩方勢力選擇了政治投機,本來打算投降李自成,結果不知道因為哪裡出問題了,有可能是父親被李自成手下抓住虐待了,所以吳三桂反悔,因為害怕自己面對不了李自成的進攻,吳三桂就找到滿清當時的實際統治者多爾袞,意思並非投降,而是請求聯合出兵光復大明,事成之後割送北方等等,總之就是要保持平等合作關係。

    滿清入關以後清軍越戰越猛,地盤越來越大。吳三桂最初還說過身為明將不忍心與明朝殘餘勢力自相殘殺,後來看見清朝有統一中國之勢,開始一心一意的為清朝服務成為一個漢奸。

    永曆政權在南方苦苦抵抗時,還是吳三桂率軍將其趕到緬甸。而清廷由於擴張太快,八旗精銳太少不足以鎮守南方廣大地區,因此雲貴等地就成為吳三桂的地盤。

    吳三桂的野心也開始大起來了,想成為明朝沐家那般世代鎮守雲南的土皇帝,但清庭並不相信他,他也知道清庭不相信他,於是擒獲永曆帝就成為他的表現機會。

    永曆帝不只是南明最後一帝,還是最後一位漢人皇帝。當時清廷實行剃髮易服之時,不得人心,可以說永曆帝是漢人最後的希望,但吳三桂為了榮華富貴卻要殺了永曆帝以作為投名狀。

    吳三桂最初想要砍死永曆帝,這時候滿人將領都看不下去了,說永曆帝畢竟曾是皇帝,何必這樣侮辱,於是永曆帝最後被勒死,得以留下全屍。

    這份投名狀交上去以後,吳三桂晉親王爵,成為清初的三大漢人藩王之一。一直鎮守雲貴地區,康熙年間削藩,吳三桂不甘利益收損,發起三藩之亂最後失敗,最後以三姓家奴的大漢奸身份永遠的刻在恥辱柱之上。

  • 7 # 鄧海春

    關於吳三桂的其他事蹟,以及永曆帝如何落入吳三桂之手,前邊的答主老師已經說的很詳細,我來補充一些細節。

    《清實錄》中收錄了一封永曆皇帝給吳三桂的信,是當年隨附在奏摺中的。當時永曆帝的臣官已殺逐淨盡,無可以命筆之人,遂親筆修書,這也可以說是永曆皇帝的遺書。篇幅較長,現收錄如下:將軍新朝之勳臣,舊朝之雄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之於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闖賊肆惡,突入我京城,殄滅我社稷,逼死我先帝,殺戮我人民。將軍志興楚國,飲泣秦庭,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泯也。奈何憑藉大國,狐假虎威,外施復仇之虛名,陰行新朝之佐命,逆賊授首之後,而南方一代土宇,非復先朝有也。南方諸臣不忍宗社之顛覆,迎立南陽。何圖枕蓆未安,干戈猝至,弘光殄祀,隆武就誅,僕於斯時,幾不欲生,猶暇為宗室計乎?諸臣強之再三,謬承先緒。自是以來,一戰而楚地失,再戰而東粵亡,流離驚竄,不可勝數。幸李定國迎僕於貴州,接僕於南安,自謂與人無患,與世無爭矣。而將軍忘君父之大德,圖開創之豐功,督師入滇,覆我巢穴。僕由是渡沙漠,聊借緬人以固吾圉,山遙水遠,言笑誰歡?只益悲矣。既失世守之河山,苛全微命於蠻服,亦自幸矣。乃將軍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眾,窮追逆旅之身,何視天下之不廣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僕一人乎?抑封王錫爵之後,猶欲殲僕以邀功乎?第思高皇帝櫛風沐雨之天下,猶不能貽留片地,以為將軍建功之所,將軍既毀我室,又欲取我子,讀鴟鴞之章,能不慘然心惻乎?將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憐僕,獨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於將軍,僕又何仇何怨於將軍也。將軍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覺其薄,奕祀而後,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人也!僕今者兵衰力弱,煢煢孑立,區區之命,懸於將軍之手矣。如必欲僕首領,則雖粉身碎骨,血濺草萊,所不敢辭。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與太平草木,同霈雨露於聖朝,僕縱有億萬之眾,亦付於將軍,惟將軍是命。將軍臣事大清,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大德也。唯冀裁之。

    永曆之書,雖言詞悽切,卻句句鞭辟入裡,歷數吳三桂揹負先帝、社稷、祖宗,喪盡天良,不忠不孝種種。因而,吳三桂當時之羞愧與惱怒,是可以想見的。而永曆帝的乞憐、乞命,也使他心理難以平衡。

    永曆之崩:吳三桂想斬首永曆帝,滿人都看不下去。

    更令吳三桂難堪的是面見永曆。

    永曆入吳三桂大營,已是黃昏。永曆南面而坐,儀觀端莊,冠馬鬃瓦楞帽,衣純絹大袖袍,束黃絲帶,舉止有度。徐鼒《小靦紀傳》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的場景:達旦,“三桂入,長揖。上問為誰,三桂噤不能對;再問之,不覺膝之屈也;問之數四,始稱名以對。上切責良久,嘆曰:‘今亦已矣!朕本北人,欲還見十二陵而死,爾能任之乎?’對曰:‘能。’上麾之出,三桂伏地不能起,左右挽之出,面如死灰,汗浹背,自是不復見。其驚愧之心理一目瞭然。

    然而,吳三桂卻絕不願動“婦人之仁”。

    永曆的存在,不僅有礙他世為清人藩守,且使他心理難以安寧。因而,必欲除之而後快。康熙元年(1662)三月,清軍班師雲南後,愛星阿(滿人將領)等議送由榔等赴京,吳三桂以道遠不便,奏請於滇處分”。並主張“駢首”,愛星阿以為太過,將軍卓羅尤其反對,曰:“彼曾為君,全其首領可也。”

    於是,在滿臣的堅持下,永曆才得全屍而亡。四月二十五日,吳三桂命其將楊坤、夏國相等進帛於滇城之篦子坡,永曆並太子等皆就縊,復焚其屍。然後遣送太后及皇后北上,於途中扼死。南明的最後一個政權便徹底滅亡了。故時人稱:“明社之屋(亡),雖由闖賊,然倒以宋室崖山,實亡於三桂手。”

    為表彰吳三桂,是年五月十一日,清廷命進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

  • 8 # 一點點歷史

    吳三桂是漢奸,永曆皇帝朱由榔也是該死,相對於吳三桂來說,逃跑帝朱由榔根本不值得讓人惋惜。

    吳三桂獻山海關隨清軍入關後,打著“復君父之仇”的旗號,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和農民軍作戰,直到滿清入關七年之後,吳三桂才奉命率軍南下進入四川和南明永曆政權有了直接交鋒。這時的朱由榔正在孫可望的庇護下過起了相對安穩的生活。

    我們先簡單說一下朱由榔是如何落入吳三桂之手的

    自從“三王內訌”孫可望降清之後,雲南、貴州這兩處南明最後的根據地實際上已經岌岌可危,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逃無可逃的朱由榔在李定國的護送下進入了緬甸境內,被緬甸王莽達收留。

    緬甸本是明朝的屬國,但是沒有強大的實力作為基礎,落難的朱由榔在緬甸過的是寄人籬下的悲慘生活。

    佔領雲南的吳三桂出於自身考慮,一方面想學雲南的沐式家族世代鎮守雲南,擺脫清廷的控制,另一方面,清廷對於吳三桂始終心有芥蒂,不可能放權吳三桂。

    同時逃往在外的朱由榔始終是吳三桂的心頭大患,因為朱由榔手下還有李定國等數萬抗清大軍,吳三桂想要獲得清廷的信任,同時保證自己能夠順利的當平西王,剿滅南明的殘餘勢力都勢在必行。

    1661年緬甸發生了政變,對朱由榔態度還算溫和的緬王莽達被殺,其弟莽白與永曆流亡政府關係緊張,“咒水之難”後,朱由榔的流亡政府已經瓦解,朱由榔成為了緬甸國王的階下囚。

    吳三桂說服清廷出兵緬甸後,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迫使緬甸國王交出了朱由榔,吳三桂將其押送回昆明吳三桂,1662年在昆明篦子坡命人將永曆皇帝弓弦勒死。“遣固山楊珅、章京夏國相等縊永曆於篦子坡,焚其屍揚之,家屬送京。

    為什麼說朱由榔該死

    作為封建王朝漢人的最後一個任皇帝,朱由榔的死標誌著最後一個漢人王朝的覆滅,確實令人惋惜,但是看了朱由榔在位16年的所作所為,你就會發現他的死不值得同情,這麼多年朱由榔幾乎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逃跑。

    以朱由榔為首的南明永曆政權也是互相攻伐,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朱由榔的結局實際上全是咎由自取。

  • 9 # 歷史三日談

    永曆皇帝桂王朱由樃是1646年在廣東肇慶稱帝,先後輾轉退到廣西、貴州,1658年退到昆明,試圖以此為立足點,做長期的反清復明打算。

    但還沒站穩腳跟,吳三桂率領的三路大軍接踵而至,羿年初,退到與雲南交界的緬甸北部。入境緬甸之際被阻攔,緬甸國王莽達鑑於前期與明朝的交情,答應收留逃亡的朱由樃,但必須先交出武器。

    朱由樃沒辦法只能讓部下交出武器,不久緬甸發生政變,緬甸國王莽達二弟莽白殺死哥哥,自立為王,此時的朱由樃由於進入緬甸內用錢鋪路,手裡所剩不多,連給新緬王的像樣禮物都拿不出手,於是就沒去。

    但是莽白卻覺得朱由樃看不起自己,到了1661年,也就是朱由樃退到緬境的第二年,便安排人對朱由樃部眾進行圍攻屠殺,最後直接綁了朱由樃送給了吳三桂示好。

    朱由樃見了吳三桂一頓數落,吳三桂剛投降滿清,本來就心虛的很,如今見了大明正主,本就無地自容,結果朱由樃把吳三桂說的沒臉沒皮。

    再一個,當時的康熙帝讓吳三桂看著辦,這對於一個降將來說,就是一場命運大考,吳三桂下一步的選擇可能直接影響到他降清之後的生死抉擇,因此,弄死朱由樃,解除心理負擔,避免尷尬;同時消除滿人猜忌,一舉兩得。

    吳三桂有一百個理由殺死朱由樃,朱由樃是吳三桂安排自縊的不假,但卻不是吳三桂動手勒死的,他沒那個勇氣!

  • 10 # 關河南望

    其實很簡單,吳三桂勒死永曆皇帝,正是滿清政權希望看到的,借吳三桂之手,將這個所謂的明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正南八北的皇族弄死,以反清復明為目標的各支武裝就沒有了效忠的物件。而永曆一旦消失,就意味著朱明王朝的徹底消亡。還有就是吳三桂是平南王,他不會允許南明再有死灰復燃的機會,撲滅最後的反清復明的火種對他自己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我們透過吳三桂的心路歷程來看下,為什麼這個吳三桂能幹出這種殺害舊主的事兒吧,

    吳三桂本來是明朝遺臣,無論他多麼可恨,多麼不講倫理道德。但骨子裡不會一下子消失漢人的所有烙印。他也知道做漢奸是不光彩的事,當然他自己不承認是漢奸,從心裡是牴觸這個詞的,所以他背叛的藉口是借兵復仇,但這並不妨礙他剃了頭,當了滿清的平西王,

    這個時候的他很明白清朝起初對他是持懷疑態度的。無論是哪個朝代,對反水的將領,都有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考驗期,特別是清朝這種防漢甚至於對外的朝代。

    由於清政府採取了高官厚祿收買大明遺臣的政策,大批漢人做了大清的高官,而當時的吳三桂屬於高官中的高官和南明政府還有暗中聯絡,這屬於待價而沽,一方面為大清服務,一方面又和南明暗送秋波。他對南京福王政權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清朝也明白這些,除了對他「外示優寵,記憶體疑忌」,並未授之實權。只是利用他對李自成殺其父的仇恨,使其率兵進攻李自成。

    當基本消滅了李自成後,清政府就把他從前線調了回來,出任錦州地方官。沒有了軍權。這分明是對吳三桂的極大不信任,吳三桂心知肚明,從此不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而是稱“崇禎為故主”,他望風轉舵反覆表白自己“矢忠新朝”。

    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讓他殲滅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這次正是吳三桂表示忠誠的機會,他對明朝後裔抗清行動,堅決斬草除根,不遺餘力的剿滅。吳三桂抓住效忠新主子的機會,帶兵橫掃半個中國,為清朝統治者的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清朝政府投桃報李,官封他為平西王,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坐鎮雲南。吳三桂對清政府一方面感恩戴德一方面又懼怕甚深。

    所以說其實就是吳三桂太瞭解清朝皇帝了,清朝本來得國不正,篡奪了漢人正統皇權,當初多爾袞為留不留辮子問題都大開殺戒,對明朝後裔子孫是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一人。清朝皇帝唯恐明朝後裔振臂一呼,推翻他的統治。所以,殺了永曆可以讓他在主子面前獲得更多的信任。

    於是他就做了這樣的事情。

    然而,吳三桂為了新主子做了這麼多,依然還是不被信任,遭受排擠,最終被擠到反叛,被天下人唾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豬不好養了,養雞效益怎麼樣?目前養了五千只,現在行情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