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3957396636
-
2 # 麻花小張
狄仁傑,字懷英,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還記得"元芳,你怎麼看嗎?"是<神探狄仁傑>裡的一句比較火的臺詞,影視作品多體斷案入神的狄閣老,事實上狄仁傑是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傑出的冶政家。
狄仁傑,生於貞觀四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丞相,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透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狄仁傑被吏誣告,時工部尚書閹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受理訊問,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推薦狄仁傑做了幷州都督府法曹。在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對他影響很大。唐高宗年間任大理丞,剛正康明,執法不阿,敢於直諫,被唐高宗任命為待御史頗德高宗賞識。武則天垂拱二年出任寧州刺史,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歎服。
狄仁傑,從基層做起,在大理寺寺丞位子上,一年內判決大量積案,涉及一萬多人,無一上訴。後來宮至宰相,被來俊臣陷害,被貶為彭澤縣令,武承嗣多次要殺狄仁傑,都被武則天拒絕。後來契丹做亂,狄仁傑被起復做到宰相。狄仁傑最為人稱道是舉賢才,舉薦的張柬之、李楷固、駱務都成為國家棟梁。正因為有狄仁傑等人的唐朝在武則天時期又一次中興,他還勸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保住了李唐王朝。
狄仁傑晚年相當好,是武則天最信任的人,進拜內史,賜予豪宅一所在當時是唯一的,無上的恩寵,公元700年9月狄仁傑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一歲,賜諡號文惠。唐中宗時追贈為司空,唐睿宗追封梁國公,747年與張張柬之等八人配享太廟,後晉年間還被追封為太師。
-
3 # 文蹤旅跡
宰相是一個位高權重卻又風險很高的位子。和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時代的其他宰相相比,狄仁傑是很成功的一個,是死後名聲光鮮亮麗的一個。
對他而言,女皇武則天把他高看一眼;對武則天而言,狄仁傑又言無不盡,是政治上的好幫手。有人曾經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足見狄仁傑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
狄仁傑的成功,在於他體恤百姓、清正公廉、嫉惡如仇。他最為光彩的階段是在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後。武則天上臺後,狄仁傑也是起起伏伏,風雨飄搖,過了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在謫貶彭澤之後,在契丹入侵和安西四鎮鎮守和解決突厥南下造成的困局中,狄仁傑對局勢的判斷有板有眼、思路清晰、措施得當,深得武則天賞識。
身居宰相之位,狄仁傑對武則天忠心耿耿,知無不言。特別是在皇位的傳承問題上,他權衡大勢,堅決支援李唐光復,力勸武則天第二次把廬陵王李顯立為太子,才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狄仁傑衷心不二有膽識,武則天深信不疑有胸懷。武則天后來甚至下令狄仁傑上朝時不用跪拜,其他大臣不得無辜打擾。699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狄仁傑和一杆子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只有狄仁傑獲賜宅所。
700年,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哀痛不已,發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嘆,並下令停朝三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705年,中宗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941年,後晉追封狄仁傑為太師。時至今日,狄仁傑一直是正義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著。
狄仁傑無疑是一個善終的宰相,他的人生歷程並不平坦。縱觀他的人生,我們會發現正義、人格、胸懷等是撐起人生的基礎。
-
4 # 紅黑聖西羅
狄仁傑一生能稱的上“輝煌”了,名聲很好!官場閱歷非常豐富,先後擔任過大理寺丞、侍御史、寧州刺史、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還曾當過一段時間的宰相,地方官和京官都做過,但最出名的還是刑名和監察,現在很多影視劇都是以“神探”的身份展現給大家。
第一次拜相後被來俊臣誣陷下獄,差點被置於死地,還好武則天看的清楚,沒有殺他。平反後貶為縣令,幾年後起復再次拜相。武則天非常敬重狄仁傑,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還不批他的退休申請。他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力諫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後來,唐復辟,唐中宗追認狄仁傑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為梁國公,配享太廟!
-
5 # 與書居
隨著有關狄仁傑題材的影視作品在市場上大為賣座,狄仁傑的故事也開始廣為人知。觀眾無不喜歡熒屏中的狄仁傑形象,英明、睿智、聰明、正義。在影視作品中的狄仁傑似乎是人生的贏家,他雖偶惹武則天不滿,但大體上仍是安順的。歷史上的狄仁傑其生平與結局是怎樣的呢?這就得從史籍中去鉤沉狄仁傑的事蹟了。
正如影視作品所演繹的,狄仁傑是武則天時期的重臣,深得武則天的倚重和厚愛,在武則天時期雲詭波譎的政治浪濤中,狄仁傑雖一度蒙冤下獄,但最終還是安然無事,穩居相位。不僅為時人所讚譽,也為後世史家所稱道。
對於武則天時期那種恐怖的政治氣氛來說,狄仁傑的結局應該說是完美的。生前深獲武則天信任和敬重,大殿之上准許狄仁傑不用行跪拜之禮,並常以“國老”稱呼狄仁傑以示敬重。最終狄仁傑以71歲的高齡病逝於宰相任上,武則天為之痛哭,並罷朝三天。
此後武則天每逢朝政大事不決時,總是對著群臣感嘆要是狄仁傑仍在就好了。大概是念及狄仁傑的功績,武則天追封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諡曰文惠,唐中宗繼承大統後,又追贈狄仁傑為司空,唐睿宗時又追封為梁國公。這樣的殊榮在有唐一代可是少見的。
-
6 # 歷史這樣說
狄仁傑是武則天統治時期的宰相,但在影視劇的演繹中,他最大的亮點就是辦案高高手,比現在的技術都神奇。
言歸正傳,歷史上的狄仁傑當然不止會斷案,接下來悅史君就談談真正的狄仁傑。
唐高宗時期,狄仁傑曾擔任汴州判佐、大理寺寺丞等職務,以擅長斷案著稱,這也是後世小說和現在影視劇的取材點。
武則天太后臨朝時期,狄仁傑的官職有反覆,但聲望都很好。
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已經稱帝的武則天將狄仁傑升為宰相,狄仁傑不追究打小報告的人,讓武則天對他更信任。
一年後,來俊臣以謀反為名抓了狄仁傑,狄仁傑先認罪,然後讓兒子找武則天,雖然來俊臣找人偽造《謝死表》,但武則天問過狄仁傑後,一切真相大白,但還是被貶為彭澤縣令,在武則天的保護下多次免死。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武則天在契丹兵叛亂後,任命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狄仁傑的威名嚇跑了契丹兵,一年後再次擔任宰相。
武則天長期在立侄子還是兒子的問題上搖擺,狄仁傑堅決主張立兒子,最終武則天召回李顯當皇太子。
武周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去世,武則天賜他諡號為“文惠”。
五年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給李顯,張柬之正是之前狄仁傑多次推薦的人才。
唐朝皇帝們沒有忘記狄仁傑的功勞,對他加官進爵,最後還把他送進了太廟,接受唐朝世世代代的祭祀。
應該說,狄仁傑的結局是非常完美的,生前得到武則天的信任,死後得到武則天和李唐皇帝們的共同認可,悅史君認為,這是他傳奇人生的必然。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
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狄仁傑的走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推理偵探小說《大唐狄公案》造成的,作者是一位名叫高羅佩的荷蘭人,他將自己寫的16箇中長篇和8個短篇故事集在一起統稱《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引入中國後被翻譯為《大唐狄公案》。這部作品在中國和西方都曾引起過轟動,狄仁傑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那麼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又是怎樣一個人呢?事實上他並不僅僅只是一名神探而已。
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狄仁傑出生在太原狄氏家族。據說孩童時代的狄仁傑就表現得卓爾不群:有一次狄仁傑正在讀書,有一門人被害。負責查案的縣吏詰問周圍的人,眾人都紛紛回答縣吏的質詢,唯獨狄仁傑坐著一動不動,繼續讀書。縣吏責問他為何不回答質詢,他回答說:“書卷之中歷代聖賢們都在,我和他們交談,尚且時間不充裕,哪有閒暇時間來和你們這些俗吏說話!你們憑什麼責備我!”成年後的狄仁傑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被授予汴州判佐一職。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愛惜其才,因此向朝廷舉薦其為幷州都督府法曹。唐高宗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寺丞,在他任職大理寺寺丞的一年內判決了前任積壓的大量案件,這些案件一共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這也是他被譽為神探的原因。調露元年(679年)狄仁傑改任度支郎中並加朝散大夫,後隨唐高宗李治巡幸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充任知頓使。
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被外放為寧州刺史,因在任內妥善處理民族關係而深受當地百姓愛戴——當地百姓立碑勒石以頌揚他的德政。當時御史郭翰巡察隴右,所過之處不斷彈劾舉薦地方官吏,當他抵達寧州時卻不斷聽到當地百姓對狄仁傑的稱頌,於是向朝廷上書舉薦,狄仁傑因此被徵拜為冬官侍郎(相當於今天的副部級)。垂拱四年(688年)九月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恰逢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貞為反抗武則天擅政而起兵討伐。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叛亂,但卻縱容部將大肆勒索,狄仁傑當面斥責張光輔稱其罪甚於李貞。受李貞叛亂事件牽連而要被處死者有六七百人,被罰為奴隸的高達五千人。狄仁傑密表上奏請求武則天對無辜牽連者予以寬貸,最終武則天聽從狄仁傑的勸諫特下敕書赦免這些囚犯的死罪,然而狄仁傑自己卻不懷恨在心的張光輔以出言不遜侮辱宰相為由彈劾,狄仁傑因此被貶為復州刺史。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自立為帝,成為中國史上的一代女皇。次年狄仁傑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狄仁傑入朝後武則天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狄仁傑答道:“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武則天不由大為歎服。儘管武則天重用提拔狄仁傑,但與此同時武則天為維護自己的統治也重用了來俊臣、周興等一幫酷吏,這些酷吏大多出身於市井地痞,他們往往透過羅織罪名誣陷他人的方式實現自己的上位,這時的狄仁傑也沒能逃脫酷吏陷害的命運: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
狄仁傑被下獄後在第一時間認了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見自己還沒用刑狄仁傑就如此“配合”地認了罪,於是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時來俊臣又透過判官王德壽帶話給狄仁傑:“如果你願意舉報楊執柔也參與了謀反,就算是戴罪立功了,可以免除你的死刑。”狄仁傑說:“我和他基本沒有什麼來往,如何把他牽連進來呢?”王德壽曰:“他以前曾在你手下任職,憑這就可以把他牽連進此案。”狄仁傑仰天長嘆說:“皇天后土神靈在上,我狄仁傑怎麼能做這種不仁不義的無恥之事呢!”說完後他就一頭狠狠撞在柱子上,頓時鮮血滿面,嚇得王德壽趕緊謝罪,不敢再提及此事。
狄仁傑承認謀反罪名後來俊臣就將狄仁傑等人收監,只待來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狄仁傑趁機懇求獄卒給他筆硯,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在上面書寫自己的冤情。寫好後就將帛書塞進棉衣,然後對王德壽說:“天氣熱了,請將這件棉衣給我的家人,讓他們把裡面的棉撤去,漿洗後給我送回來,還可以當單衣穿。”王德壽不疑有他,於是就將棉衣送到了狄府。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將棉衣拆開後發現了藏在裡面的帛書,於是手持帛書去向武則天訴冤。武則天看完帛書後召來俊臣前來質問。來俊臣辯稱:“臣並未對狄仁傑等人用刑,如何能說是屈打成招而判罪呢?”半信半疑的武則天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獄中檢視。來俊臣先給狄仁傑等人穿戴齊整,然後讓周綝入內檢視。周綝懼怕來俊臣,只是唯唯諾諾,甚至都沒有看狄仁傑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則天覆命。來俊臣還讓手下以狄仁傑的名義寫了一份《謝死表》,表示認罪伏法毫無怨言。周綝隨即帶著來俊臣等人偽造的《謝死表》呈給武則天。儘管如此武則天並未打消懷疑,於是她單獨召見了狄仁傑,親口詢問他:“你為什麼要親口承認謀反呢?”狄仁傑回答說“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武則天又問:“那你為什麼還寫謝死表呢?”狄仁傑回答稱並未寫過。武則天便讓人拿出署有狄仁傑名字的《謝死表》,這一對質方知《謝死表》是偽造的。真相大白後武則天赦免了狄仁傑的死罪,但仍將其貶官為彭澤縣令。此後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誅殺狄仁傑,但都被武則天拒絕。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起兵作亂的契丹首領孫萬榮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狄仁傑臨危受命被任命為魏州刺史。孫萬榮聽說狄仁傑被起復後不戰而退,魏州百姓爭相為狄仁傑立碑頌德。不久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特意在紫袍上題寫了十二個金字以表彰狄仁傑的忠誠。聖曆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餘人。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負責征討突厥事宜並許以便宜行事之權。突厥軍聞之殺盡俘虜,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縣西)退回漠北。狄仁傑率十萬大軍追擊,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武則天又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讓他安撫河北。當時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脅從,在突厥退軍後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逃匿。狄仁傑上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百姓,使他們回鄉生產,武則天批准了他的上奏。
狄仁傑的政治立場一直是主張興復唐室的,不過和之前的李貞等人所不同的是他不主張以武力推翻武周政權。面對武則天稱帝的既成事實他無力改變,也不打算強行改變,而是選擇作為武則天的臣子盡力輔佐朝政以免政局動盪天下不安。儘管如此狄仁傑一直在為恢復唐室做著各種工作:武則天曾讓狄仁傑舉薦人才,狄仁傑舉薦了荊州長史張柬之並稱其有宰相之才。武則天遂提拔張柬之為洛州司馬。後來武則天又讓狄仁傑舉薦人才,狄仁傑卻說:“我此前推薦的張柬之,您還沒有任用呢。”武則天道:“我已經給他升了官了。”狄仁傑道:“我所推薦的張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來作一個司馬的。”武則天於是任命張柬之為秋官侍郎,不久又拜其為宰相。舉薦過了宰相後武則天又讓狄仁傑舉薦一位尚書郎,結果狄仁傑舉薦了自己的兒子狄光嗣,武則天吃驚地問道:“閣老舉薦自己的兒子就不怕別人說閒話?”狄仁傑回答說:“陛下讓我舉薦的是人才,沒問我的兒子是誰。”狄仁傑舉薦狄光嗣絕不是任人唯親,因為他不僅舉薦了自己的兒子——當初狄仁傑被貶官時途經汴州,在這裡狄仁傑因患病而滯留,當地縣令霍獻可卻勒令他當日離境。狄仁傑被貶官後已升任御史的霍獻可又極力請求誅殺狄仁傑,然而狄仁傑重新復任宰相後卻舉薦霍獻可為御史中丞。武則天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在兒子李顯和侄子武三思之間猶豫不決。後來武則天做了一個夢:夢中一隻大鸚鵡的兩翼全部折斷。狄仁傑道:“武是陛下的姓氏,兩翼是指二子。陛下現在只有廬陵王、相王二子,只要起復二子,兩翼便能振作。”解完夢的狄仁傑又說道:“太宗皇帝櫛風沐雨,親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傳於子孫。先帝將二子託付於陛下,陛下現在卻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係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對此很不高興道:“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預。”狄仁傑卻說:“王者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為四肢,猶如一個整體,況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狄仁傑任相期間先後舉薦過荊州長史張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監察御史桓彥範、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位日後的名臣,時人有言:“天下賢才盡出狄國老門下。”對此狄仁傑的回覆是:“薦賢為國,非為私人也。”武則天對狄仁傑極為敬重——特意免去他的跪拜之禮說“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久視元年(700年)九月七十一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特意為此廢朝三日並痛哭流涕道:“朝堂空矣!”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由狄仁傑推薦的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還位於唐中宗李顯,由此完成了狄仁傑生前興復唐室的理想。重登帝位的李顯追贈狄仁傑為司空。景龍四年(710年)唐睿宗繼位後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天寶六載(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
8 # 歷史哨聲
在正史中,狄仁傑是病死的。《舊唐書 卷89 狄仁傑傳》:
“則天乃罷其役。是歲九月,病卒,則天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狄仁傑在630年出生,在700年11月11日去世,壽年70歲。武則天稱帝是在690年,當時狄仁傑已經60歲,已經是一個頭發、鬍子都白了的老頭。因此影視劇中的40——50歲正值壯年的狄仁傑形象,是不符合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形象。
洛陽白馬寺的狄仁傑墓狄仁傑卒年爭議《舊唐書》中記錄狄仁傑是在久視元年9月去世的。但在河南文物研究所中所收藏的《千唐志齋藏志》中有一則署名為“河北道安撫大使狄仁傑撰書”的《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公瑜)墓誌銘》的墓誌銘文中記錄墓主人下葬的日期:
“久視元年十月廿八日”這就和《舊唐書》中記錄狄仁傑是久視元年9月去世的記載矛盾:
700年9月狄仁傑病死,10月如何還能為別人寫碑文呢?
王京陽; 袁憲在他們的論文《 唐狄仁傑卒年考辨》中認為長安四年9月去世的。相差4年的時間。
正史中的狄仁傑履歷並不複雜1、658年以明經中科舉,任職汴州判佐;
2、661年被閻立本推薦任職幷州都督府法曹;
3、675年升任大理寺丞;並在676年一年時間裡,迅速半截了1.7萬人的官司案件,沒有一個案件有人喊冤;676年9月,因為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案被提升為侍御史;
4、680年,任職度支郎中;
5、683年,出任寧州刺史;
6、686年,被郭翰舉薦為東官侍郎;
7、688年,被授安撫使,6月被任命為江南道巡撫大使,9月出任豫州刺史,為越王李貞謀反案的無辜牽連者上奏赦免,後被張光輔彈劾,出任復州刺史
8、689年被張光輔誣告下獄,之後被複職為洛陽司馬
9、691年9月擔任中書、門下二省平章事,即丞相
10、693年1月,因被告謀反而被來俊臣下獄,被武則天弄清案由後,貶為彭澤縣令;
11、696年5月,任職魏州刺史,即藩鎮時期的魏博節度鎮所在,說服武則天重用投降的契丹人李楷固
12、697年,為河北安撫使,不久升為幽州都督,閏十月,出任丞相職位;
13、698年2月,建議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9月以副元帥身份和太子李顯抗擊南下的突厥,10月為河北道安撫大使;
14、700年,任內史(中書令),9月病死在洛陽。
狄仁傑早年基本上就是法律工作者從658年中科舉後出任判佐,一直到676年升任侍御史,狄仁傑從事法律工作18年。在其42年的職業生涯中,佔據43%的工作時間,幾乎一半的時間。這也是狄仁傑為什麼能夠在693年從來俊臣手中得以生存獲釋的原因——辦案經驗豐富!
這也是為什麼清朝時會有人以狄仁傑的為主角來寫演義小說《狄公案》的原因——包拯辦案的經驗,比起狄仁傑,那是差遠了。
雖然狄仁傑辦理很多案件,但狄仁傑是一個堅持儒家觀念的人,反對戍守疏勒等西域西鎮要求撤兵,反對直接治理高句麗土地要求立高句麗王后裔為王,反對佛教稱之為“佛者,夷狄之神”,主張減輕徭役、安撫人們。
狄仁傑,來俊臣,就是歷史上個朝代中執法者的兩個極端做派。
-
9 # 歷史總探長
狄仁傑可以說是武周王朝唯一一位善終的宰相。武后乘唐中衰,操殺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仁杰蒙恥奮忠,以權大謀,引張柬之等,卒復唐室,功蓋一時,人不及知。
狄仁傑的功績在史書中已經有了很高的評價,他的一聲兢兢業業,立志匡扶李唐大業,連一向弒殺的武皇都十分的敬佩他,經常尊稱他為“國老”。
武周王朝的武則天,控李唐皇族之權柄,盛極一時,那個時候的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沒少屠殺反對自己的異己,但是縱觀狄仁傑的一生,他雖擁護李唐皇族的江山為正統,但是武則天依然很重視,也很欣賞這位大臣。
年少成名這個出身於幷州(今山西太原)的小青年,從小就表現出了和常人不一般的行為。神探狄仁傑小的時候,家裡面有一次出事了,因為有一樁命案發生在了他們家,於是縣裡面的衙役就去他家查這個案子,但是所有的人都十分的配合調查,只有小狄仁傑沒有搭理這些縣衙。
縣衙:你小子坐那,嘛呢?快過來!問你點事情。
狄仁傑:問你個鬼啊!老子忙著看書呢,再說了,這書中有聖賢,我怎麼能和你們這些人浪費時間呢?
縣衙:MMP。
就這樣,我們的主人公從小就便顯出了不同於常人的行徑。
神探出仕在儀鳳年間,是狄仁傑成長最快的時候,狄仁傑因為長期擔任地方官,並且長期為民辦實事,所以在地方上的口碑很好,所有的百姓都十分的愛戴他。
在他擔任大理丞的時候,用了堪稱曠古難見的神速處理了涉及到“17000人”的案件,但是這些案件,狄仁傑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並且這涉及數量如此龐大人群的案件,等到真正的處理完之後,竟然沒有人含冤,一時間狄仁傑的大命在武周王朝美名遠揚。
被百姓立碑頌德在官場之中漸漸成長起來的狄仁傑,越來越受百姓的愛戴。
在狄仁傑擔任豫州刺史的時候,當時發生了一件大事,武則天此時的永珍神宮大功告成,讓所有的地方官員和李唐皇族必須到洛陽進行大典,但是李唐皇族的核心代表人越王李貞意識到,這件事情不簡單,這次去洛陽,無疑就是死路一條,武則天是想要他們的鮮血來為自己的上位正名。
所以,越王李貞直接起兵造反了,可是越王李貞這戰鬥力簡直是太弱,武則天派人僅僅用了7天的時間就平定了這些叛亂,但是那些參與造反的百姓們怎麼辦?
等待死亡嗎?
狄仁傑不忍心他們就這麼死了,因為參與百姓參與造反頂多是處於無奈。所以想朝廷求情,希望赦免這些人,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這些百姓被流放到了豐州,這裡的百姓通說是狄仁傑救了他們一名,在到達流放的地方之後,特意為狄仁傑建立了一座碑石,以此來感謝狄仁傑的恩情。
宮廷鬥爭,險些喪命狄仁傑尤其不畏權臣的性格,他在朝中做官的時候,沒少的得罪人,而尤其是在武則天統治時期的酷吏時代,朝堂之上的官員幾乎是人人自危,生怕那一天掉了腦袋。
有一次,狄仁傑受到了著名酷吏來俊臣的誣陷,被扔進了大牢。
在來俊臣手中能夠活下來的人,在武周時期還真沒有幾個人,真的是屈指可數。但是當時的酷吏行業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只要你能夠承認自己謀反,那麼就可以免受皮肉之苦,乖乖等死就可以了。
狄仁傑是真聰明,剛剛進大牢的來俊臣,屁股都沒有坐穩,狄仁傑就大聲的說:
我參與的謀反!
好了,罪名已經坐實,來俊臣便放鬆了警惕,但是狄仁傑卻偷偷寫信給他的家人,他兒子看了之後,火速進宮給武后看了,武后急忙宣狄仁傑來朝堂對話。
武則天:你特麼有冤情,你還承認幹嘛?
狄仁傑:我特麼不承認就被來俊臣那個狗東西給打死了。
武則天也明白而了,於是放了狄仁傑,但是礙於面子狄仁傑被貶為彭澤縣令。
升任宰相狄仁傑的出任宰相,為李唐王朝的復興奠定了基礎,狄仁傑在朝堂之上經常勸誡武則天將皇位傳給李唐後人,而非武家後人,一門心思的為李唐皇族的江山社稷著想,實在是一位股肱之臣,而在後來而是推薦張諫之做了宰相,可謂識人有方。
聖歷三年卒,年七十一。贈文昌右相,諡曰文惠。狄仁傑終於在71歲的時候,病逝了,一代名相就此離開了武周王朝。
-
10 # 有書共讀
提起狄仁傑,大家都知道他是大偵探,斷案如神。除此之外,狄仁傑還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名相,與管仲、李斯、蕭何、陳平、諸葛亮、房玄齡、寇準、王安石、張居正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十大名相”。
那麼狄仁傑的結局如何呢?
回答問題前,先來了解下狄仁傑的基本概況。
一、成長經歷,才能橫溢。
狄仁傑,公元630年,出生於太原的一個官宦之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朝庭官員,可以說是根紅苗正。
他自幼好學,青年時期就透過明經的科舉考試,隨後出任汴州判佐。
後來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賞識與推薦,被提升為幷州都督府法曹。
並於676年狄仁傑被提升為大理丞,上任後,就處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一冤假錯案,從此一鳴驚人,名聲大振,成為朝野上下推崇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
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由於他心繫百姓,剛正廉明,執法不阿,深受百姓的愛戴,名聲與威望也很高。
所以官位連升,到691九有,狄仁傑已被提升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了。
二、為人做事,品德高尚。
為人胸懷坦蕩,具有大局觀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件事上。
一則是,兩次被誣陷。
一次是被當時的宰相張光輔暗地裡告他出言不遜,侮辱宰相。所以,狄仁傑因此被貶為復州刺史;一次是受到武承嗣的誣陷,告他謀反,而被捕入獄。於是狄仁傑寫下血書,送到家人手中。狄仁傑的二兒子曾拿著他的血書進宮找武則天伸冤,才使狄仁傑得以平反。
武則天親自召見了狄仁傑並問他為什麼要承認謀反。狄仁傑說當時要是不承認,今天就不會站在這裡了。
武則天又問他:
“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卻這樣回答道:
“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
令武則天深感嘆服。
另一則是,狄仁傑的小兒子狄景暉在魏州任職時,貪婪殘暴,受到百姓的痛恨,甚至毀壞了當年為他建造的生祠。當狄仁傑知道小兒子的惡劣行為後,非常氣憤,毅然罷免了小兒的官職,還停發了他的工資。
所以,狄仁傑的才幹、人品、膽識與名望,越來越得到武則天的賞識,而且被武則天視為最信任的人。
下面,就來說說狄仁傑的結局吧。
一、晚年請辭,武帝不允。
狄仁傑晚年之時,屢次向武則天請辭,武則天未批准。
696年十月,契丹在河北作亂時。武則天再次請狄仁傑出任魏州刺史,平定了戰亂,穩定了局勢,扭轉了乾坤,不僅讓百姓重返田地耕作,還嚇跑了契丹侵略者,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頌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
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
“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
二、被拜內史,獨獲天寵。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狄仁傑和武則天既是君臣又是益友,深得武則天的信任與敬重。
697年十月,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得委以重任,即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又恢復宰相職務,即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還允許他免行跪拜之禮。
之後,武則天又賞賜狄仁傑一所豪宅,在隨同的文武百官中,唯有他獲得皇帝如此豐厚的獎賞,可謂是獨得天寵。
三、年老體衰,仍盡全力。
700年秋天之時,武則天想要建造一尊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得達到數百萬元,國庫庫存都不夠,於是命令全國的僧尼,每天捐錢贊助。狄仁傑知道後,立即上書諫言:
“如來佛祖設教,以慈悲為主。……這既勞民又傷財,一但再遇到災難,到時候誰還能救援呢?”
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
當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
提出一些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四、壽終之後,延續追贈。
700年九月,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並且停止朝政三天,同時,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
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而且在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於中宗廟廷。 甚至在他去世的230多年後的941年,狄仁傑又被後晉朝廷追封為太師。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疾惡如仇、堅持原則; 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體恤百姓,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深受同僚和百姓愛戴。
此外,他還為大唐盛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所以說,狄仁傑無論是身前,還是身後的名聲都很好,被歷朝歷帝王所傳頌與敬仰,流芳百世。
狄仁傑的結局,相比其他幾位名相而言,可以說是最完美、最令人讚歎的!
回覆列表
歷史上的狄仁傑的話,最初是在看一部名叫《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發現這名人才,雖然說可能有部分虛構的成分,但是總體而言其背景和職業等都是有所根據。
當時他算是個神探,那麼經常處理各種案件,到後來要幫武則天修理一座紀念塔時候,發現有人偷工減料然後不斷調查,最終發現並非為利益而來,是因為要害女王,隨後便在塔倒下那一刻救了她。
至於真實結局可能有所偏差,但不管怎麼樣確實是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