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顧淺舟
-
2 # 富春江翁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中找到了答案,分享給你。書中的知識思想變成自己的,大概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1.提前想好要解決的問題。讀《實用性閱讀指南》前,我都想好要透過這本書解決如何讀一本書的正確步驟問題。讀《記事本圓夢計劃》《高效率手冊》《只管去做》《番茄工作法圖解》《奇特的一生》前,我都想好要解決時間管理的問題,好讓自己有充足的時間創作。提前想好問題,是帶著解決問題的態度讀書,能高效的轉化書中思想。
2.讀完一本書後必須做筆記。
筆記記錄的都是讓我們感到有用的價值點,這是和我們人生閱歷相碰撞的點,筆記的方法有一元筆記法、蔥鮪火鍋法、思維導圖法、視覺筆記法等。記錄了筆記,便於我們以後反覆複習和記憶。
3.讀一本書後必須輸出。輸出包括向別人講述書中精華和寫書評。看完一本書你能講出來和寫出來,說明你能把讓你感到深刻有用的內容總結出來,這說明你已經用自己的閱歷去碰撞書中思想,這已經開始促進書中思想的轉化了。
4.讀完書立馬實踐,堅持實踐。對於讀書來說,做好的學習就是實踐。學習了番茄工作法後,我買了番茄鍾開始實踐。對我的工作效率帶了提高,又會促進我繼續堅持,這樣番茄工作法就算被我轉化了。
-
3 # 從容歲月
書本是浩瀚的知識海洋,有無窮無盡的養分可供我們吸收,每個好學的人都想把書本上的知識輕而易舉毫不費力佔為己有。縱觀古今中外,沒有天才,只有悟性高低,要想成功,沒有捷徑,唯有勤奮,所以必須丟掉幻想,勤奮踏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功的方法,只可借鑑,不可全盤照搬,要在實踐中摸索自己的一套方法,沒有一層不變的方法,只有是不是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像學生記單詞,好多人都總結出來不同的方法,都說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可是未必就適合你。所以說要想把書本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首先就是實踐出真知。在書本的指導下探索和實踐,在實踐中才能深刻理解書本知識的內涵,變成自己的知識。拿練書法來說,一般先臨帖,直到最後有自己的風格;其次是謙虛地拜能者為師,在他們的指導下能讓你少走彎路,事半功倍;最後勤奮踏實也是必不可少的。
衷心祝你們成才!
-
4 # 易安奴
怎樣讀書比較好?這是個老問題,從小學讀書開始,老師就教過我們:用心去讀,用腦思考,用手做筆記,把書中的知識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
就拿我家這兩位來說吧。
兒子每天都要讀書,閱讀是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書是老師指定讀的,還要求必須記錄好詞,好句,好段。老師的初衷是好的,學習的方法也不錯,但兒子的閱讀,卻沒有什麼成效。最關鍵的原因是兒子沒有用心去讀書,他把讀書當作老師佈置的作業是任務。他抄寫的好詞好句,及其好段落,都不是這篇文章的精髓,他是怎麼簡單怎麼來著,就挑最短的段落來抄寫。這樣的閱讀,把它當作任務,從心底裡排斥,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
兒子他爹每天也要讀書。他每個月都會去圖書館借一大堆書,這些書都是他自己精心挑選,很喜歡的。他爹看書也做筆記,而且有好幾個筆記本,我喵見他有生字本,好詞好句,抄錄本,還有一個隨感本。他爹這樣讀書,堅持了近20年。他爹原本就一中學畢業,現在他某些喜歡的領域,專業知識不低於教授。
讀書的方法不高深,很簡單,關鍵是看你走心沒有。
-
5 # 一路花開666888
是想問,如何讀書,能把自己打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吧。
讀書千萬不要死讀書,不要盡信書。總而言之,不讓書牽著你跑。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提問者的主要目的其實是想改變,讓自己變成更有價值的人,而讀書就是改變的一種渠道,是讓自己有價值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工具,那我們就把工具運用好就可以。
古人說,書不在多在於精。這個精可以理解為有用,如何讓這本書對你有用,那首先得確定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想在網際網路範圍有所成就,那就是去讀程式碼,去研究網路;你想成為教育工作者,那請你多讀教育界的名著;你想成為明星,那拜託想從藝術的薰陶開始做起。
選擇比努力重要,選書比讀書更重要。
讀書有用的前提是選擇有用的書。有的人偏偏不懂得這個道理,被社會輿論牽著鼻子走,丟失了自我,丟失了目標,自己還一臉疑惑。我公公是商人,商人就應該充分遵循市場規律,調研市場,不斷對服務做出改變,經營客戶,經營員工,做好品牌。求得利益最大化,賺更多的錢,交更多的稅,這是商人的價值最大化!他忘記自己的本職,單純沒有標準的羨慕有學歷的看上去有文化,滿嘴仁義道德的文人。漸漸不問生意,只想著附庸風雅,喝茶看景,參加聚會,替他人買單,到處請客吃飯,拜師學藝,其實哪兒能學到什麼,最後只淪落成飯桌的陪笑陪酒陪聊,外加買到的可笑角色。讓人替他捉急。老人想變得看上去有文化的心情可以理解,並且值得讚揚。但要從自身情況出發,一個商人,在商言商,為何不多研究商學,多麼有價值的學問,又可以造福社會。
所以,想改變,先認識自我,再做選擇,最後在行動!方能透過讀書幫你改變,祝你成功!
-
6 # 檀七月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於學後。第一種無知是連字母都沒有學過,當然是無法進行閱讀的,第二種的無知卻是讀錯了很多書,被稱為無知的閱讀者。
我們想要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和資訊,成為一個高效的閱讀者,那麼我們首先應該學會的是如何去閱讀,一個主動的閱讀者才會是一個好的閱讀者,下面我們介紹6本關於如何閱讀的書,從淺入深提升我們的閱讀能力。
之所以把這本書放在第一位是因讀這本書就像郝明義先生在44歲時讀到《如何閱讀一本書》時的感受一樣,讀了這麼多書才發現,原來讀書是這樣子讀的,都是有章法的。
在《越讀者》中,作者把閱讀比作飲食,這個比喻實在是太棒了,想一想我們每天一日三餐,首先不用任何人提醒我們就知道要吃飯;其次,不需要誰的指引,我們就知道要葷素搭配,營養均衡。閱讀是精神的食糧,飲食是身體的食糧,用飲食來比喻閱讀真的有一種恍然開闊之感。
第一種:主食,生存需求的閱讀,像工作、生活、生理、心理方面的書籍幫助我們直接解決問題;
第二種:美食,思想需求的閱讀,像哲學一類的書籍幫助我們探索生命的意義;
第三種:蔬菜水果,工具需求的閱讀,像各種字典一類的幫助我們查閱在閱讀過程不明白的字或詞的意思;
第三種:甜食,休閒需求的閱讀,像小說之類的單純就是休閒和娛樂。
這樣的分類一下子就可以看出自己平時的閱讀是偏向哪一類的,是否有偏食的現象,當然了自己認為的主食對別人不一定就是主食,也可能是美食或者甜點呢,所以要根據自己的閱讀需求進行分類,並且要營養均衡。透過這個分類方法我們可以自己列出屬於自己的定製化書單,就像菜譜一樣的。
秋葉老師的這本書重點在高效和讀懂一本書,在這本書中秋葉老師不僅幫我們梳理了閱讀中常見誤區的應對,而且總結了閱讀的十大方法,比如對於培養思考框架的“通讀法”,做主題閱讀的“樹讀法”,針對閱讀難度大的“圖讀法”、閱讀暢銷書的“煉讀法”等十種閱讀方法。
更重要的是理論結合實踐帶著我們學習如何透過讀書來建立世界觀以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法論,也就是如何透過讀書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書中列出了大量的拆書案例,手把手的教我們如何透過拆書來把知識拆為己用,歸納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
此外,秋葉老師還是一個時間管理達人,在日程那麼繁忙的情況下,還能一年讀100多本書,寫了很多很好的書評,所以在書的最後可以認真看看秋葉老師的時間管理經驗。
作者原尻淳一通讀了100多本關於閱讀方法的書,總結出了89個閱讀技巧,這些技巧都是透過作者的實證總結出來的最有效的閱讀方法,從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方法技巧的學習以及知識的實踐轉化,可謂是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階,層層遞進,任何一個越讀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讀書水平選擇適合的方法進行實踐。
在培養閱讀興趣方面,需要內在的求知慾加上外部的閱讀環境來養成閱讀的體質;在快速閱讀方面則提出了速讀的關鍵在於關鍵詞的挖掘和假說驗證;在知識的實踐應用方面介紹了水平型閱讀和垂直型閱讀相結合讓知識更加的立體化。
讀了很多書,也吸收了知識,但是卻沒有任何成效,那就跟聽過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是同樣的道理。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夠把讀過的書轉化成實際的能力來改變自己呢?《實用性閱讀指南》的作者大巖俊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秉持著“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從不愛讀書到一年閱讀300多本書,並且透過讀書設定行動目標,不斷的深耕,最終實現了成為一名研討會講師的夢想。
《實用性閱讀指南》並不是單單告訴我們如何閱讀積累知識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行動來實現目標,所以在本書中作者提出了針對商務類的書籍來說,要尋找到書中20%重點知識來提升閱讀效率,並且透過記筆記和思維導圖的方法來加深知識的記憶,最後透過自己是如何實現研討會講師的例子來指導我們如何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改變人生的能力。
作者印南敦史曾經是一個一頁書要讀5分鐘的慢讀者,但是現在他一年的閱讀量是700本,而且已經堅持10年了,此外他還是一個書評人,需要為多家網站撰稿,每月要寫近60本的書評。
在《快速閱讀術》這本書中作者並沒有介紹任何的快速眼動之類的速讀技巧,而只是改變了閱讀的理念,如“流水式閱讀”像聽音樂一樣讀書更能體會讀書的樂趣、“呼吸式閱讀”以呼吸來比喻閱讀和寫作等,不僅提升了閱讀的效率,而且讓閱讀變成了一件更加有趣的事情。
講到如何閱讀,這一本書是講閱讀方法的經典之作,是不可不讀的一本書,只是對於沒有閱讀過關於閱讀類的書而直接就讀這本的閱讀者來說,可能會顯得枯燥甚至是讀不下去,就像本書的譯者郝明義先生所說的,雖然在出版行業二十多年了才遇到這本書有點遺憾,但也正是這二十多年在閱讀方面的摸索才能深深體會這本書的價值來,所以這本書是一本閱讀方法的指南,遇到困惑的時候就可以翻來看看。
在本書中,作者把閱讀一共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四個層次,,高層包含著底層,層層遞進。
基礎閱讀這一層基本上是我們小學畢業就可以達到的,能夠閱讀任何讀物;檢視閱讀透過略讀和粗淺的讀以此來快速瞭解一本的框架並確定是否要花時間繼續閱讀下去;分析閱讀則需要了解整本書在說什麼,尋找到這本書的主題,且能夠詮釋一本書的內容,最後要能客觀的評論一本書;最後一層則是比較複雜且系統的主題閱讀,要能夠提出問題,然後透過不同的書尋找與主題相關的篇章來解答,最後不僅明確了答案還能夠知道依據是什麼,這才算是真正解決問題。
此外本書中還介紹了各種書籍的閱讀方法,像實用類的書籍、故事類的、戲劇類的、歷史類的等,在我們閱讀相關類別書籍的時候也可以借鑑。
好了,以上六本書中既介紹瞭如何像均衡飲食一樣閱讀書籍、如何透過讀書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針對各種書籍應該採用哪種閱讀方法,以及如何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行動來解決各種問題,也算是針對閱讀中所遇到的困惑的一次梳理。
磨刀不誤砍柴工,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我們每天需要閱讀的資訊也在日益增長,高效的閱讀能力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獲取知識和資訊的能力,還能夠幫助節省大量的時間去做其他感興趣的事情。
-
7 # 一個四月天
看的出來題主的目的很明確,是為了把書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我們,不能說是我們,說我自己,經常在看完一本書之後,哇,這本書寫的真好,好好看。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很尷尬吧,想跟別人介紹的時候都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在讀書的最開始我們就要注意,要帶著目的去讀書,我們在看一本書之前要想幾個問題,這本書主要說什麼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又要不斷提問,文中提到了哪些觀點?作者為什麼會有這種觀點,哪些論據在哪裡,是不是我還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該如何去證明呢。
讀書最重要的是讀書筆記,有句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的過程與思考的過程都可以記錄在裡面。看到書裡的金句,記下來。看到值得思考的句子,記下來,然後在下面寫上自己的想法。一本書看完之後並不是就結束了,要看看自己的讀書筆記,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又回顧了一遍書裡的內容,加強了印象。多看看自己的筆記,想想哪些是可以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這才算是變成自己的。
對了,還可以做思維導圖,這個我不會,但是很多人都在用,畫思維導圖的過程可以幫助理解書裡內容,我也打算簡單學習,不要求畫多好,簡單的也行,對思維能力也有幫助。
另外推薦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應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
8 # 糖寶蘑菇
怎麼讀書比較好?建議題主看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這本書介紹了從選書,購書,讀書到學以致用的一站式讀書方法,易於理解和掌握。這是作者奧野宣之多年來的實踐經驗總結,簡單實用,我也常推薦給身邊對閱讀有意願瞭解的朋友。
對於讀書,作者奧野宣之很推崇隨想筆記法,意如其名,就是想到什麼,看到什麼或者有任何靈感都可以隨時記錄,類似於我們現在使用的便籤、記事本、知乎想法、微博等,有利於記住瞬間的靈感,還與日後的選書息息相關,同時也可以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透過隨想筆記,列出自己的選書清單。這份清單的收集途徑大概分為3種:
一種是平時看書、看電視、和別人聊天等時候,由於某個點的激發,突然有“想讀某方面書”的想法。
另一種,在書中找書。有的書籍作者會在書中推薦一些書,或者書的最後有參考書目,因為作者在與之相關的領域專業性會更強一些,推薦書目或者參考書目對我們找到相關書籍更有用。
還有一種是主動藉助外界渠道,比如在網路上搜索目標領域的重要人物推薦的書籍、電商網站的書籍銷量排行等。
這樣日積月累就有一份想讀的書籍類別或書目清單。但這份書單要定期清理整理,比如哪些已經買過了,哪些書確定不會買了,哪些書要加進來……,不斷更新。
很多人認為讀書是從翻開書閱讀的那一刻開始,其實讀書這件事從選書就已經開始了。比如首先你要選擇讀什麼類別的書,其次再決定選哪本。
另外,選擇書籍的過程是否高效也會對閱讀的過程產生影響。如果沒有好的方法選書,會讓你選不到合適的書或耽誤很多時間,導致閱讀體驗受到影響。很多時候書讀不下去就是選書這個環節出了問題。隨想筆記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選書準確又高效。
選書清單列出後,只要稍作加工,就可以成為購書清單。所以選書步驟做的好,購書部分就節省了很多時間。首先在選書清單中篩選出需要購買的書,按照書名、作者、出版社、第幾版等資訊進行整理,就是一份購書書單,拿著書單無論去實體書店還是網上購書都節省了“不知道買哪本書”時間。
•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
摘抄部分用“○”表示,而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感想和補充說明則標上“☆”,以此作為區分,交替標在每個段落前。
作者奧野宣之提醒:
1、寫讀書筆記之前,要先寫上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便於自己檢視。
2、筆記內容要提現精髓,全面又簡潔。爭取用最短的語句表達準確深刻的含義。慎重選擇要記的內容,記錄精華;重複的內容選擇最合適的。作者奧野宣之提供了下方的筆記標記法,透過標記不斷篩選要記錄的內容,實在不能捨棄的才記錄到筆記中。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不僅用在讀書上面,還可以用在重讀讀書筆記上。知識或者資訊被遺忘,大多是看到的時候熱烈歡迎,拿到的時候就判入了冷宮。比如微信、微博、知乎、百度文庫上面總有很多收藏,收藏的時候覺得這個有用,那個也非常好,對自己說“以後有的是時間看”,但越積累越多,開啟看的動力也越來越小,真是進了冷宮就不得翻身。如果筆記記了不去回顧,其實也是一樣的。為了避免收了不看,記了不翻的情況,需要有意識的培養習慣: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做同一件事,逐漸成為生物鐘記憶。比如,每個週末的早上9點在家裡的沙發上或者工作日上班的路上拿出讀書筆記進行閱讀,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了一件必須這個時候做的事情,大腦和身體都會習慣的。之所以要強調重讀筆記,因為這件事情是讀書學以致用很有幫助的一種方式。
磨刀不誤砍柴工,做一件事情前,先問問自己: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做這件事?這點比立即行動重要的多。
-
9 # 郝實潤
讀書有許多種方法,哪個有效則因人而異,方法也是仁則見仁,智則見智。個人管見,一是讀。所謂讀,可以瀏覽,可以快讀,也可以慢讀。有的書可以瀏覽,一目十行,掌握個大概就行。比如跟自已專業、職業、興趣關係不大的書,瀏覽一下,知個大概也就可以了,算是擴大知識面了。有的書可以快讀。快讀界於瀏覽和慢讀之間,是種又想了解而又不用細究的知識,同自己興趣職業有些瓜葛而又關係不大的知識,快快讀來,有用則慢無用則快。有的書則必須細讀。這類書當然與自已職業,專業,興趣相吻合。這類書要細讀,劃線,摘錄,雜些體會之類,要細嚼慢嚥了。二是摘。對書中有的詞、句、段要摘抄,分類,以備後用。有的則要用卡片分類儲存。摘抄要形成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下了,增強記憶,同時回憶時記不清了,可隨時檢視,增強記憶。三是寫讀書筆記,寫下體會和感受,就是讀書聯絡自身實際,有感而發。有的是眉批,是零碎的有感而發。這些較隨意,隨看隨批,有的寫多,有的寫少,有的只加注個問號感嘆號划著重線之類。有的是寫體會,寫讀後感,可以有個中心,可以成段,也可以成篇。還有的讀後還能寫書評一類,做做大文章,這當然是對重要的書或是對自已震動影響較大的書了。當然還有一些書,要反覆讀,反覆記,反覆寫摘記,反覆咀嚼體味才能悟其中三味。比如《紅樓夢》這樣的名篇鉅著,不反覆不能識其妙,毛主席說,《紅樓夢》不讀五遍以上就沒有發言權。還有一些書,必須讀到會背,讀到知其寫作背景,讀到會運用自如,比如唐詩宋詞四書五經,讀爛了才能用,這是高一層次的要求。
-
10 # 萃辰天心書院
中國著名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錢鍾書,一生潛心治學,著述宏豐,成就斐然,享譽中外。早在他還是清華大學的學生時,清華大學精通中外文學的著名學者吳宓教授,曾多次對他的學生們感嘆道:“自古人才難得,出類拔萃,卓爾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當今文史方面的傑出人才,在老一輩人中要推陳寅恪先生,在年輕一輩人中要推錢鍾書。他們都是人中之龍,其餘如你我,不過爾爾。”
錢鍾書也確實名不虛傳。早在孩提時代,他就手不釋卷地博覽群書,並且善於想象和聯想,常常思考一些“可笑”的問題。比如,看了《說唐》以後,他想:《三國演義》裡的關公如果進入《說唐》裡,他的青龍偃月刀只有八十斤重,怎能打過李元霸那一對八百斤重的錘子?可是李元霸那一對錘子到了《西遊記》裡面,又怎能比得上孫行者那一萬三千斤的金箍棒呢?類似這樣幼稚的想法,看來有些可笑,但可看出錢鍾書從小就善於思考,養成了好的讀書習慣。
上初中時,當錢鍾書的同學們按部就班地學習英語教科書時,他卻一本接一本地讀起外文原版小說。在他看來,上課用的教科書是教師編寫的,編得再好也是教科書式的英語。只有讀英語原著,才能學到地地道道的純正英語。他這種方法果然有效,英語水平遠遠高於一般同學,連外籍老師也誇獎他的英語地道純正,不夾雜一點中式英語的腔調。
考上清華大學之後,錢鍾書下決心橫掃清華圖書館。憑著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勤奮,他幾乎讀盡館內藏書,成了令學子欽佩的活字典。有一次,他的同學曹禺和吳組緗來請教他,想讓他推薦三本好看的外文書籍他們看。錢鍾書不假思索,隨手拿起桌上一張稿紙,一下子給他們寫出了四十多本外文書,包括書名、作者、內容簡介,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正反兩面,令兩位同窗好友大為驚奇,油然而生敬意。
清華畢業後,錢鍾書和他的父親錢基博先生同在湖南國立師範學院任教,一時傳為美談。錢基博先生是享有盛名的國學大師,錢鍾書卻後來居上,在學術上超過了父親。錢鍾書一次在課堂上談起他父親,說“家父讀的書太少”。有個學生把這話轉告給錢老先生,沒想到錢老先生卻坦率地說:“他說得對,我是沒有他讀的書多。首先,他懂得好幾種外文,我卻只能看林琴南譯的《茶花女遺事》;其次,就是中國的古書,他也讀得比我多。”
錢鍾書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他在讀書時,既能進得去,也能出得來,從來不迷信古人和權威。他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常常在課堂內外,指出許多教授們在課堂上或學術上的錯誤。著名教授朱自清、馮友蘭、趙萬里、周作人等人都受過錢鍾書的批評,充分體現了錢鍾書“敢於權威論短長”的治學精神。
究竟應該怎樣讀書,錢鍾書大師為我們指點了迷津。
回覆列表
讀完一本書很容易,但是把書中知識思想變成自己的,這件事並不容易。
我之前也很喜歡看書,大學的時候少說也讀了幾百本書,更不要說上班之後了。但是直到幾年前,我才真正對讀書有了新的想法。
從那之後,我便開始致力於做到精讀書籍,並將書中知識活用在生活中。 要想做到這一點,只需要四個步驟,但是每一個步驟都認真做下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我自己也在不斷的踐行和努力中。
理解第一步就是理解書中的知識。聽起來十分簡單,但是有意思的是,我們的大腦會欺騙我們。比如說,一個知識點,你覺得自己懂了,而事實上,你並不懂。
如何來避免這個問題?
很簡單,反覆閱讀。
孔子在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經常反覆閱讀同一本書的人,恐怕會有類似的經歷。當閱讀第二遍的時候,可能會發現一些句子非常有意思,而自己在閱讀第一遍的時候完全沒注意到。
或者是,幾年之後再拿起同一本書閱讀,你會發現自己竟然像是在看一本新書!
簡單來說,遇到好書、經典的書籍最好能夠多讀幾遍。直到自己真正有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可能你覺得,那我怎麼知道自己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呢?借用別人的一句話說,“當最高快樂來的時候,你自然會知道”。
筆記比較推薦視覺筆記。
特別推薦的是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於,一旦你將書中的內容變成了導圖,那麼當你看到這張圖的時候,你很快就能會想出來書中的內容。
我上大學的時候用思維導圖做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筆記,期末考試拿到了班上的最高分90多分,滿分100分。
東尼伯贊是思維導圖的創始人,他針對思維導圖寫了一套書籍,幫助我們學習記憶甚至於做決策。
思維導圖的製作也十分簡單,只需要把握住一個核心,用不同顏色作為分支,同時記錄關鍵詞,如果有圖片自然最好。
以下是三種軟體做出來的這篇文章的思維導圖,如果感興趣,可以試試看。
東尼伯讚的imindmap
XMIND
mindnode
思考前兩個步驟是鋪墊,這一個步驟才進入關鍵。
如果你之前並不是十分擅長思考,不擅長寫讀書感悟,我比較建議你隨便寫寫自己的想法。
具體做法是:找到書中你覺得非常精彩的句子,讓你感觸很深的句子,寫一寫自己的想法,字數不必多,但是要有。
當你可以輕易做到這些的時候,就可以試著從宏觀上來看待這本書,試著對書籍進行分析:
作者的觀點我是否贊同?為什麼?
作者引用的事例是否是真實可信的?
作者的論證方法有沒有什麼問題,導致他的結論完全是錯誤的?
如果是我,我會如何最佳化這本書?
這本書裡有什麼地方寫的很好? 有什麼地方我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
實踐是的,最後一定要問自己,如何應用在生活中。
所有的閱讀最後指向的都是實踐,都是改造我們的認知和生活。
就好像你看了我這篇問答,覺得我什麼地方寫得好,可以用在你的讀書中。那麼就請一定堅持。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絕對沒有任何收效。
最後,總結一下,想將書中的知識化成自己的,需要重複閱讀達到真正理解,需要視覺化的筆記讓自己過目不忘,需要深入思考辯證看待作者,需要應用於實踐改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