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公元226年,蜀漢建興六年,漢丞相諸葛亮在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親率大軍出祁山進攻魏國,由此開啟了他北伐中原的腳步,前後六出岐山,均為成功,直至最終病死五丈原,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千古遺憾。後人在談到諸葛亮北伐時認為他不夠理智,以蜀漢弱小的國力還要強行北伐,窮兵黷武,以至於耗盡國力,為蜀漢的滅亡埋下了伏筆,不如閉關自守,以待天下之變,即使不能恢復漢室,也能保錚蜀漢不亡。我認為這種說法不正確,假如閉關自守就能保證不滅亡,那麼公孫述、王建、孟昶、張獻忠之流又何以滅亡呢?而且當時的情況下,如果大家相安無事的發展,那麼魏國的發展速度恐怕比當時還算邊陲的益州一帶更快,到那時蜀漢將更無力與曹魏抗衡,蜀漢只會滅亡的更快。既然始終要滅亡,趁大家都困難的時候發動進攻或許勝算更大,而且發動進攻還有一絲勝算,閉關自守將毫無機會。
7
回覆列表
  • 1 # 世界人文通史

    就如《出師表》裡的直敘一樣,“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當時的蜀漢政權雖然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卻是國力最弱小的存在。蜀漢建國以前,大將關羽被殺,荊州失陷;蜀漢建國以後,大將張飛被殺,劉備與馬亮、黃權、吳班、傅彤討伐吳國,在夷陵之戰一敗塗地。親手建立了蜀漢政權的劉備因為此戰心力交瘁,悲痛交加,病死在白帝城。

    下圖為關羽鎮守的荊州南郡所在,219年後荊州大部分歸孫權所佔據

    諸葛亮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維持幼主劉禪登基。兵起連年,百姓困頓,蜀國內外矛盾尖銳化,國外又有魏、吳虎視眈眈,所有的重擔都落在諸葛亮一個人肩膀上。“事無鉅細,事必躬親”。

    諸葛亮的《隆中對》曾經指出:同時割據荊州和益州,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一旦天下有變,可以從荊州、益州兩面北伐。從荊州進入宛城,可以威脅河東、洛陽一帶。只要做到這種地步,復興漢室就有希望了。不過,關羽兵敗,荊州失陷,諸葛亮原來的設想已經失敗。劉備集團伐吳的失敗又導致蜀漢進一步衰弱。

    諸葛亮的北伐是在《隆中對》計劃失敗以後,試圖單向從益州進入中原、復興漢室的軍事行動。益州地勢險要,路途遙遠,諸葛亮出師7年徒勞無獲,其罪不在諸葛亮。失去荊州之後,蜀漢困居西南,諸葛亮以一州之地抗衡強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既是為了恢復漢室,也是為了報答劉備父子的知遇之恩。

    諸葛亮北伐的作用:

    第一、以進攻取代防守,牽制了大量的魏國軍隊,保護了脆弱蜀漢政權

    第二、諸葛亮的北伐使得魏國無力同時兩線作戰,客觀上延續了三國鼎立的時間。

    諸葛亮北伐的害處:

    第一、勞民傷財,兵起連年,加速了蜀國國內的衰弱

    第二、諸葛亮因為勞累過度,過早去世,導致無人能夠管理後主劉禪。

  • 2 # ZXP宗小胖

    諸葛亮北伐,說實話更像被逼無奈!!

    首先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跟劉備隆中對就告訴劉備三分天下之後,讓劉備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但是誰成想,到頭來荊州還是丟了。

    荊州對蜀國來說不僅僅只是一塊地盤,更是戰略根據地。荊州也素有有魚米之鄉之稱,對於蜀國來說那就是糧倉啊!都是物資啊!具記載荊襄九郡有幾百萬人,這都是兵力,而且也是人才儲存,龐統,黃忠等等都是荊州人士啊!

    荊州被孫權得到手之後,劉備戰敗去世,諸葛亮接手蜀國這一攤子亂事,你要是說在領兵搶荊州去,不現實啊,你本身就是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你和孫權真鬧僵了,蜀國可就太吃虧了。

    諸葛亮也犯愁啊!沒辦法日子還要過。其實諸葛亮出祁山也知道自己滅不了魏國,魏國太龐大了,當然萬一得到了更好。

    諸葛亮出祁山應該主要為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擴大地盤,本身地盤就不打,那什麼吸收新鮮血液,多攻佔幾個地方,有地盤,有人啥都好說了。

    第二、不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你不強大嗎?反正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我在不行,還能咋的,就騷擾你,讓你煩我,巴不得我老實會,讓你沒心思打我,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事實證明諸葛亮這一套是管用的,一直到諸葛亮死後很多年,魏國才修養過來,才有實力統一全國。

  • 3 # 157830907映山紅

    就當時蜀國軍事經濟勢力都不是曹魏的對手,諸葛亮北伐想完成統一大業。目標是正確的,但是不是時機。應該養精蓄銳,組成蜀吳聯合大軍,共同北伐

  • 4 # 點綴凡塵

    川中是福地,川軍耐血戰。然而天命難違,為之奈何。

    蜀漢後期失荊州之地,樊城之戰加夷陵之戰損精兵近十萬,糧草輜重兵器甲械損失殆盡;先主崩殂,關羽、張飛二將遇害,馬超、黃忠二將病逝,法正死於亂軍之中,黃權被逼無奈降魏。可以說在220-222這兩三年光景中,蜀漢集團一下從可以軍事上對抗曹魏集團的巔峰狀態,迅速衰敗到了岌岌可危的低谷。

    蜀漢集團以一州之力對抗對抗佔據中原九州之地的曹魏集團,實力上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人口、耕地、各種資源以及人才都遠遠落後於曹魏集團。而且曹魏的夏侯惇、曹仁、五子良將等高階將領並沒有太大損失。可以說蜀漢對曹魏,處於速戰速決打不贏,打持久戰耗不起的尷尬局面。

    既然打不贏,耗下去也守不住,為何不守著多堅持幾年呢?因為蜀漢政權內部問題嚴重,條件不允許,必須要透過戰爭來轉移人的注意力,凝聚人心。(二戰就是這麼打起來的,一方面是對凡爾賽條約的復仇心裡,另一方面是經濟大蕭條人心浮動)

    蜀漢集團內部分為荊州派和益州派,劉備起家的老底都是在荊州時期建立起來的,關、張、黃、魏四將及諸葛亮、龐統、馬良都是荊州派的老班底,而荊州軍則是一分為二,一部分鎮守荊州,一部分隨劉備入川,是蜀漢政權的絕對實力派。另一派則是以李嚴、黃權為首的本土益州派,包括原劉璋部和新從益州提拔的人才。

    由於劉備是入川奪地,所以在益州兩派關於權力和利益分配上始終存在矛盾,劉備既要用好益州嫡系,也要安撫益州派的人心,在此之前荊州派始終壓著益州派,而在關羽死後這種形式出現了逆轉。荊州派的實權人物關羽戰死,荊州的荊州軍全軍覆沒,荊州派失去了根基,蜀漢也失去了待曹魏有變而兩路北伐的根本,所以劉備必須東征。而在夷陵慘敗後,荊州派可以說輸了個底朝天,諸葛亮險些成了光桿司令,那麼奪權問題就成了蜀漢集團最大的隱患。趁著益州派沒有反應過來,荊州派還能掌握住局面的時候,透過北伐把兵權牢牢掌握住荊州派手裡,保證不內亂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而對於曹魏集團,雖然北伐不能成功,但是也做到了牽扯曹魏精力的作用,讓其無法全力去消除內部門閥的隱患。曹魏集團頻繁用兵,消耗了曹氏和夏侯氏的精英子弟,後期給了不少有野心的人掌握兵權的機會,諸葛誕等人的起兵謀反和司馬氏的掌權都與蜀漢集團北伐有著關聯。再有就是賭一把的心態,打輸了最多就是提早亡國,但是萬一打贏了呢?雖然機率極低,但是誰也不能排除對方君主或者將領腦子犯二的可能性。所以北伐對諸葛亮掌控的蜀漢集團而言,利大於弊,是個破局的無奈之舉 ,也是一個合格政治家的明智選擇。

  • 5 # 木頭男

    諸葛亮北伐我認為他是尊王道,興義師,伐漢賊之舉,可惜出師未捷,星落五丈原,給後人留下無盡的遺憾。

    一、尊王道

    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乃遵漢朝為正朔,漢獻帝被逼退位,劉備登基當皇帝,延續大漢國祚。以求日後揮師北伐,興復漢室。可惜劉備中道崩殂,白帝城託孤與諸葛亮。

    劉備託孤不僅僅要諸葛亮輔佐劉禪,更希望他能帶領蜀國完成他未實現的政治抱負。所以諸葛亮明知蜀國國力最弱,依然兵出岐山北伐中原,乃是遵王命,行王道。

    二、興義師

    諸葛亮出師北伐,打的軍旗乃是漢家軍旗,旗號也是克復中原,興復漢室。所以遵漢朝為正朔的蜀軍乃是王朝之師,正義之師。

    三、伐漢賊

    魏蜀吳三國的奠基者都曾經是大漢的臣子,除了劉備一心想復興大漢之外,曹操和孫權無時無刻不想裂土分疆,取代漢朝而另立乾坤。所以在當時孫權和曹操名為漢臣,實際為漢賊。後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成立魏國,實乃篡漢自立,所以諸葛亮出師北伐,乃是以王道伐無道,以正義之師伐叛亂賊子,奉大漢之正朔而討逆賊!

    諸葛亮伐魏以不可為而為之,並不是他窮兵黷武。蜀國國力情況諸葛亮最清楚,出師表已經明言: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可見諸葛亮知道益州最為疲弱。

    那為什麼要北伐呢?出師表也以明言: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可以看得出諸葛亮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他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感嘆四百年大漢毀於漢賊之手。諸葛亮治蜀十年已頗有成效,兵甲已足豈能偏安一隅,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剷除亂臣賊子,恢復我巍巍大漢!

  • 6 # 飛海

    首先,諸葛亮北伐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一次大的軍事行動,就需要蜀國上下各個層面的配合,所以一次,有效的北伐,就是對諸葛亮能有效控制蜀國的一次檢驗。

    其次,諸葛亮所發動的北伐,更像是對軍隊的一次演習和拉練。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下,軍隊也不能很久沒有經歷過戰爭,那樣就會失去軍隊的銳氣,時不時動一動讓軍隊應有的活力!

    最後諸葛亮發動北伐,應該只是示威性質的。來顯示蜀國有一定的軍事實力,讓其他兩國不要輕舉妄動。或者說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以上都是,心中亂想,不足為憑。

  • 7 # 鴻哥iouyh福小鋪

    還得審視諸葛亮的隆中對。

    曹操佔天時,孫權經營歷經三世佔了地利,劉備只能靠人和。

    所謂民心如流水,時間一長,安居樂業的百姓都不思漢,逐漸徹底歸附曹魏和東吳,甚至自家內部會出現反對恢復漢室的情況,人和優勢就會慢慢喪失。

    再有就是諸葛亮也是提出一個觀念,荊州和益州獲取純屬為了取得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純粹是用武之地作用,若是想要佔據搞偏安,絕對是行不通的。

    因此諸葛亮知道自家處境,只能硬著頭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持續挑戰高難度的設定。

    沒辦法,即便諸葛亮也達成不了機率奇高的挑戰任務,但至少能把覆滅推遲數年,沒讓蜀國滅在自已手中,也算是對得起劉皇叔的知遇之恩,順便在史書留個好名。

  • 8 # 圖文繪歷史

    曾幾何時見過一評價好人和壞人的段子,如下:大人,大人,大大人,大人一品高升,升到三十六天上,替玉皇大帝蓋瓦;小人,小人,小小人,小人被貶,貶到十八層地獄,為閻王老子挖煤。而諸葛亮屬於前面這種人,好人。

    諸葛亮北伐示意圖。

    諸葛亮一生抱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宏願,《出師表》中也表達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詩人杜甫也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感嘆,所以諸葛亮成了治國全能、世人崇拜的神人。

    諸葛亮畫像。

    但諸葛亮決不是軍事將才,陳壽在《三國志》裡也指明瞭諸葛亮並不擅長軍事,雖有七擒孟獲,但孟獲只是西南一個小部落酋長,五次北伐才碰到了真正的對手,結果均失敗。從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共5次北伐,2出祁連山,魏國是越打越強,蜀漢越打越弱,魏國打出了個司馬懿,而蜀漢失去了諸葛亮。

    圖為木道門古戰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魏將張郃被射死於此地。

    如今再次翻看諸葛亮5次北伐的路線圖,魏國並不是蜀漢的最大敵人,而是橫在漢中和長安之間的天然屏障—秦嶺,而北伐的唯一線路就是穿過那5條秦嶺通道。所以諸葛亮北伐可簡單歸納為:哪底走哪一條通道穿過秦嶺,魏國如何堵住這5條通道。空城計、木牛流馬、禳星續命等一個個傳奇故事由此展開。

    圖為寶雞五丈原武侯祠,234年諸葛亮在此地去世。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司馬懿就說過:諸葛亮如果從武功縣打來,距離長安城不足200裡,那就只能決戰,雙方勝敗在55之數;諸葛亮如果從五丈原渡渭水,那就掐斷了自己和大後方的聯絡,等於自尋死路。果真蜀漢扎軍五丈原,魏軍堵而不打,諸葛亮去世,魏軍奇襲,蜀漢軍大敗。

  • 9 # 知未是也

    北伐是蜀國的戰略目標,是先帝臨終前的政治交待,諸葛亮傾畢生精力進行北伐,是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的忠實行動,應該值得尊重和肯定。

    北伐從戰略上看毫無疑問是正確的,符合蜀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戰略目標和政治意圖,統一是歷史要求和民心所向,總不能可能遭到失敗就放棄了努力,也不能因為受到了挫折就放棄了北伐,這不符合中國做事的精神。

    北伐失敗的原因,客觀上是因為魏國地廣人多,國力雄厚,蜀國保障困難等;主觀原因是戰略意圖太過明顯,戰法比較單一,準備不足,用人不當等。

    北伐某種程度上講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按照當初隆中對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北伐要採取兩路進攻方法,一路從荊州北上,一路就是從天水、陳倉和岐山方向向東用兵,由於關雲長大意失荊州,最後才變兩路夾擊為一路進攻,這在戰術上來講肯定沒有兩路夾擊效果明顯。

    北伐是否成功,我認為並不重要,我們總不能因為北伐失敗就對諸葛亮求全責備,橫加指責,這樣讓人有種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和落井下石的感覺。

  • 10 # 劉一千五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聯想一下秦漢以來的對匈關係。自春秋而戰國築長城,防守匈奴。但是擋不住匈奴人的進攻。只要匈奴人出一隊騎兵擾邊,長城以南的戰華人就得派重兵把守邊境。這種主動進攻與被動防守,讓主動進攻的匈奴坐大。才有戰國時的趙國李牧的幾次反擊。但還是不敢深入追擊。

    秦始皇統一中國,讓蒙恬帶三十餘萬人去戍邊,以防匈奴南下,還是防守。楚漢時,匈奴奪取河套,陰山以南,騎兵一天一夜至新秦中。漢初,冒頓控弦三百餘萬,年年掠奪。漢民族飽經戰亂,痛苦不堪,守得住嗎?到了漢武帝,一反過去的被動防守,採用主動進攻,打得匈奴人逃往北方,匈奴才分化瓦解了。

    諸葛亮死後,姜維再伐,後因成都猜疑,避禍沓中,久不北伐。採用防守之策,鄧艾一支奇兵突擊,蜀中為之一破,成都投降。

    這就不難理解諸葛亮為什麼要採用進攻中的防守這一反常的自保行為。

    按說他早先理想中的北伐復興是可行的。但關羽失敗的結果,讓這理想幾乎崩塌。從荊州方面的進攻魏,吳的路沒了。這可是最佳的跳板啦!關羽一敗,張飛又死,劉羽夷陵損兵折將。劉關張這才幾年時間,喪了多少軍隊,物資,土地。再者,平南中成功的代價不小。人才武將"斷代"。加上諸葛亮等上層人物集團是客居成都,多少與本土人士還得有磨合期。

    諸葛亮非常難,難就難在曹魏方面,一旦他們主動進攻,諸葛亮要支撐就難,東吳一看蜀國有難,或支援,或爭搶也說不準。

    三國之中,最弱的蜀漢要圖存,只有在進攻中存活,一旦停下,別人就來攻了,那時就抵擋不住了。

    諸葛亮不是不想進取中原,如果進取成功,東吳該怎麼想?蜀漢可是在上游,這吳國又是一個大的變數。

    總之,諸葛亮圖存,採用"擾邊",而屢次北伐,不失一個自保的好辦法。至於復興漢朝,再說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鳩山由紀夫:美國一個國家的霸權時代必須要結束。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