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國史春秋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定都洛陽。移駐洛陽後,劉邦開始大興土木,修繕城垣,打算長期以此為都城。但是公元前200年劉邦又遷都到長安。為什麼劉邦又突然間改變了想法呢?其中經歷了那些變故呢?

    其實,劉邦之所以從最初選擇的洛陽又遷都到了長安,是聽從了三方面的建議,一是一個叫婁敬的人,二是群臣的意見,三是張良的客觀分析。其中受婁敬的影響最大,並且最終按其建議定都長安。

    洛陽是周成王時所建並定為國都,當時叫做洛邑,到漢初將近千年歷史。洛陽最大的特點就是居天下之中,當時四方諸侯納貢述職,路途遠近平均。還有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阻,造成有德者則容易為王,無德者也極易滅亡的殘酷現實。

    劉邦有睥睨天下的雄心,想與周代比盛大,以政德招致天下和洽,四夷臣服。從另一方面講劉邦能用七年時間取得天下,也是飄飄然了。婁敬給劉邦潑了一瓢冷水,直言不諱的說劉邦不相配。因為當時是多事之秋、百廢待興的亂世,而不是沉澱下來的太平盛世,許多事情存在許多的變數。

    婁敬的觀點是:

    秦地有山河之險,關塞之固,猝然事情緊急,百萬大軍可立待而成。借用秦人的故業,佔據肥美膏腴之地,也就是人說的天府之地。若陛下入關而建都於此,關東雖亂,而秦的故地可以保全。與人打架,不扼住喉嚨,控制背部,就不可能獲勝。若陛下入關而立都,憑藉秦代舊地,也就是扼住了天下形式的喉嚨而控制住了後背。

    劉邦聽了婁敬的一番分析,覺得挺有道理,但還是下不了決定,於是又召叢集臣商議。大臣們說周代在洛陽興國綿延數百年,而秦朝在關中建都二世就滅亡了,言下之意長安不屬於龍興之地。其實,大臣們基本上都是關東人,故土難離嘛,出於私心自然就不會說長安的好處。

    最後,劉邦想到了運籌帷幄的謀士張良,張良與婁敬的見解大同小異,相比之下更高深一些。當時的張良是這麼說的:

    洛陽雖然東人成皋,西有崤澠,背靠黃河,南向伊洛,地理堅固,然而,地方太小,不過數百里,土地貧瘠,四面受敵,此地不宜用武。而關中左有崤山、函谷關;右有隴蜀,面積遼闊,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饒;北有胡苑的利益;三面險阻為守,僅以東向一面而控制諸侯。天下安定,可以黃河、渭河之便徵運天下糧草,供給京師;若諸侯有變,則可順流而下,足以供給。這真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所說確實理。

    於是,漢高祖劉邦採納了婁敬的建議,下令西遷,定都關中。賜婁敬劉姓,封官郎中,以示嘉獎。

    公元前202年九月後,劉邦下令將諸侯之子遷徙到關中,以鞏固新都並開始修建長樂宮。

    (參考資料:漢書)

  • 2 # 沅汰

    劉邦稱帝是在公元前二百零二年,由楚王韓信、越王彭越、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等共同上書所請,劉邦推辭再三之後稱帝。劉邦稱帝的地點在氾水之陽,《太平寰宇記》說,“漢高五年,即位於定陶氾水之南”。

    但是劉邦並沒有以定陶為都,在這兒繼位不一定這兒就是都城。而且《史記》和《漢書》都說劉邦新封的梁王彭越定都定陶。劉邦怎麼可能把帝國王都和郡國王都放在一個城邑。

    劉邦稱帝后定的都城是洛陽,這一點《史記》和《漢書》說得很清楚。《高祖本紀》說,“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陽,諸侯皆臣屬”。《高帝紀》說,“帝乃西都洛陽”。無疑洛陽是西漢初年的都城。

    為什麼後來舍洛陽而改長安?《史記*高祖本紀》裡只說,劉邦想長期以洛陽為都,但“齊人劉敬說”,就是有個齊華人叫劉敬說服了他。“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留侯是張良,張良也不同意以洛陽為都,勸劉邦入關,在關中的長安建都。

    《史記》只寫了劉敬和張良勸過劉邦,但沒想怎麼勸的,以什麼理由。《漢書》寫得稍詳細點。戌卒婁敬對劉邦說了一番話,“陛下取天下與異,而都洛陽,不便,不如入關,據秦之固。”這個意思是說,劉邦早先欲以洛陽為都,是想學周代,洛陽為天下之中,四方諸侯入貢朝覲所走的路均等。但是婁敬提醒了劉邦,漢與周得天下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單純學周。

    哪裡不一樣呢?周是西來之人,得天下的路線是自西向東來奪取原在中原地區的殷商核心權力中心。周奪取天下之後,還要防範在東夷的殷商舊勢力,所以當然要把都城往東遷。漢與周不同的是劉邦雖然戰勝的是項羽,奪取的卻是勢力在關中的大秦帝國的天下。秦本來就是從西邊宗周故地發展起來的,而且是奮六世之餘烈,所以在西方的勢力還很頑固。如果漢不佔據關中,也有可能秦的勢力會再次崛起,所以漢要佔據關中,奪秦之固才能長治久安。

    “戌卒”說明婁敬這個人很可能以前是秦計程車兵,所以對於基層情況比較瞭解。而張良贊同婁敬,也是這麼勸劉邦的。劉邦於是很聽勸,西都長安。婁敬被拜為奉春君賜婚劉氏,也就是《史記》裡說的劉敬。

  • 3 # 淺草堂

    按照《史記》的記載,劉邦最終選擇長安做都城受到兩個人的影響,一個是婁敬,另一個是張良。

    首先是婁敬主動找到劉邦,用當時說客慣用的問答方式提出了改都關中的建議(《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婁敬的主張用現代話說主要有以下3點意思:

    1、你劉邦想學周朝定都在天下之中,卻不瞭解漢朝與周朝的開國方式不一樣,武王伐紂是幾代人積累的德行聲望,到武王這兒水到渠成了,人家人緣好,所以在天下之中的洛陽營造成周,一來方便各路諸侯朝貢,二來也是提醒後代周王不要依仗江河險阻,有社稷興亡在德不在險的意思。再看咱們大漢開國,大小百餘戰,殺了多少人?那些敵人的親人就都甘心服氣嗎?有多少人包藏禍心呢?這一點跟周朝沒法比。

    2、關中地形險要,土地又肥沃,人口還不少,萬一有人在那裡造反,很快就能拉起一支隊伍,您能搞得定嗎?想想都可怕吧?

    3、這麼好的地方您要是佔了,等於立於不敗之地,萬一天下又亂了,至少關中這一塊關起門來還是你劉家的。

    劉邦聽了,應該是動心的,不過還有顧慮,畢竟遷都是大事,還得在朝堂上過一下,可沒想到大臣們都反對,反對的原因有三點:

    1、大臣們大多是東部人,不願往西跑。一來遠離故土,二怕水土不服。當然,這個理由是上不了檯面的,所以還有下面兩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2、關中那地兒風水不好,秦朝兩代不就完了嗎?你看人家周朝在洛陽呆了好幾百年呢!

    3、誰說洛陽位置差了?咱們這兒東南西北不也是要啥有啥(原文:洛陽東有成皋,西有餚澠,倍河,向伊洛,其險亦足持)。

    就在這個正反雙方僵持不下,劉邦也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張良說話了,他對比了一下中原與關中的地理形勢:

    1、洛陽雖然也不錯,但你們說的那些險關要隘圈起來的地盤也就數百里,地方太小了,萬一被人圍了就得困死,用起兵來都甩不開膀子,沒法兒閃展騰挪。

    2、關中地區比洛陽周圍大很多,南面還有巴蜀,西北面就是草原,戰略空間足夠大。

    3、太平時節,關東地區的物資可以透過黃河渭水等漕運供給到關中。而一旦天下有變,關中不但能自給自足,還能順流而下力挽狂瀾。

    張良不僅贊成婁敬的建議(也有說遷都的建議本來就是張良授意婁敬去提的),而且從戰略形勢上剖析了定都關中的好處,最終使劉邦下定了遷都的決心。

  • 4 # 蕭武

    按照楚懷王的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實際上就是說,誰先攻佔咸陽,滅了秦國,誰就可以當秦王。最後是劉邦率軍一路過關斬將,突入關中,秦王子嬰素服出降,秦國滅亡。按照楚懷王的約定,那麼就應該是劉邦當秦王。所以,劉邦入關之後迅速約法三章,恢復秩序,就是準備當秦王的。

    因為這時候的整體局勢就是以楚王為盟主,戰國末期被秦國滅了的六國都在復國。經過初期的鬥爭,到秦國滅亡時,其它各國基本上都已經是原來的各國王族重新成為各國的國君了,只有秦國因為滅過六國,所以六國都不肯原諒,非要滅了秦國,另立秦王。

    但項羽在鉅鹿之戰後,又逼降秦國將領章邯,在引誘章邯投降時,項羽開出的條件就是,只要章邯投降,滅秦之後,就可以立章邯為秦王。所以,項羽看到劉邦要當秦王,就不樂意了。先意圖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後來又在霸上調整諸侯封地時,將劉邦封為漢王,秦國故地一分為三,章邯為雍王。

    劉邦被封為漢王后,雖然心裡很不滿意,但實力不如項羽,所以還是選擇了認慫,率領自己的軍隊和文武官屬到漢中的南鄭去了。在這裡,漢王的旗號第一次豎起來了。這時候的劉邦不再是楚國將領了,而是和其他諸侯平起平坐的諸侯王。而劉邦的漢國得第一個都城,就是漢中的南鄭。

    去漢中四個月後,劉邦就從漢中殺回關中,除了章邯試圖組織抵抗被劉邦擊敗之外,其他兩個司馬欣和董翳都是秒慫,直接就投降了。可以說,劉邦沒費多大力氣,就基本上佔領了秦國故地。除了章邯堅守櫟陽一年半之外,其它地方都被劉邦佔領了。彭城之戰後,劉邦失敗退回關中,擊破章邯,秦國故地全部歸入劉邦囊中。

    這之後,劉邦基本上就是以秦國故地為基本盤,充當根據地,來和其他諸侯以及項羽進行爭奪天下得戰爭。而這時劉邦的漢國,國都劉已經從南鄭遷到櫟陽了。劉邦經常率軍在外征戰,留守的蕭何就是在櫟陽坐鎮,是劉邦大軍的大後方。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劉邦再次擊敗項羽,奪取天下,本質上就相當於秦國又滅了一次六國。

    劉邦在擊敗項羽的過程中,針對項羽調整諸侯封地引起諸侯不滿的實際情況,採取了比較折中的政策,也就是儘可能保留其它諸侯的封地,以此來建立一個反對項羽的聯盟,而劉邦則是這個聯盟的盟主。所以到劉邦擊敗項羽之後,劉邦能實際有效控制的地區其實也就只有秦國故地,以及原來的南韓和魏國的地盤,而且魏國東部還不在劉邦的完全控制之下。

    所以,劉邦在稱帝的時候,本打算和周朝一樣,在洛陽建都,並且已經開始營造宮室,進行經營。但最後缺被謀士勸說改變了主意,改為在原來秦國都城咸陽的東邊另建長安城,作為漢朝國都。

    為什麼呢?其實也不難理解。秦國滅六國之後二世而亡,秦二世在繼位時逗已經自去帝號,稱秦王了,像恢復戰國諸侯平等並立得格局,結果還是被消滅了。劉邦知比秦始皇小了三歲,是親眼目睹了秦滅六國到最後諸侯聯手滅了秦國的這個過程,他本人更是滅秦國的主帥。所以,這對他是有很大震動的。

    因此,這時候的劉邦實際上對自己的漢朝到底能堅持多久也沒有太大信心,無論是秦滅六國還是秦朝二世而亡,都給劉邦一個重要的啟示,既然自己實際控制的地盤只是秦國故地,那就必須按照秦國選擇國都的原則開選擇漢朝得國都。最起碼的是,在關東諸侯聯合起來進攻漢朝的時候,要讓漢朝再地理上有所憑依,為漢朝爭取一點時間。

    簡單來說,這就意味著,劉邦以長安為國都,二放棄了洛陽,首先的理由就是要讓自己建立的漢朝不那麼容易唄消滅。如果定都洛陽,一方面離秦國故地太遠,僻處東部,不利於控制秦國故地,另一方面,如果關東諸侯聯手進攻,漢朝業無險可恃,戰略上比較被動。相比之下,如果建都關中,這兩個方面得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劉邦最後還是選擇了定都關中。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漢朝後來在景帝時期面對關東諸侯的反叛,仍然能夠立於不敗之地,就是因為作為七國之亂基本上發生在東南一帶,和漢朝國都距離比較遠,漢朝完全有充分的時間調兵遣將,平定叛亂。如果劉邦的國都在函谷關以東,那就很容易被對手威脅,漢朝能否挺過這一關,劉不好說了。

  • 5 # 國史記聞

    西漢的首都當然是長安,但是在完成全國統一之前,劉邦的“漢國”定都在南鄭;他稱帝之後本來想要定都在洛陽,是在婁敬(即劉敬)和張良的建議之下才決定定都關中的。而關中,並不是長安。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欲長都洛陽,齊人劉敬說,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在《史記》的其他記載中,也都是說劉邦定都關中,而從未提過定都長安。如《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劉邦在聽取婁敬建議之後,“即日車駕西都關中”。《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那麼,漢朝建立之初的首都“關中”到底指的是哪裡呢——《史記·蕭相國世家》中記載:“漢王與諸侯擊楚,(蕭)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也就是說,漢朝最初是定都在櫟陽的。

    在之前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公元前383年,秦獻公為了向東方發展,而將秦國的首都從雍州遷到了櫟陽,後來秦孝公又遷都到了咸陽,但是咸陽城在秦朝滅亡之時,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

    劉邦沒有定都洛陽的原因,已經有很多朋友回答過了,而從櫟陽遷都到長安的原因則是因為漢朝初年定都櫟陽只是權宜之計,因為當時的長安城尚未建完,所以,漢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長安長樂宮建成之後,漢朝首都便遷到了長安了(長樂宮成,丞相已下徙治長安)。也就是說,櫟陽相當於當了兩年左右的漢朝首都。

  • 6 # 酒騎風

    遷都長安,是因為長安城內,有解鎖天下姿勢的鑰匙。

    這個故事發生在劉邦入主長安以後,面對項羽,劉邦第一反應是”跑“。但蕭何堅決不同意,理由是他發現了位於咸陽的一批珍貴檔案。

    這些檔案是什麼呢?

    簡單的說:書同文、車同軌,每個地方每年產多少糧食,交多少稅,有多少人……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費勁心血搞出來的東西。

    而這些檔案的用處,就大了去了。

    首先是在秦漢之交,天下的軍閥之間的關係,本質上是一種”聯邦制“。也就是大大小小的軍閥有跟楚王的,有跟項羽的,有跟劉邦的。

    但由於首領對下屬並不能實現準確的把握,所以無法實現精準的排程。舉個例子吧:

    比如我穿越回秦漢,是一個村的里長,這時候我投奔了項羽。

    對項羽來說,我手下多少人?能不能自給自足糧食,能不能把多出來的錢拿出來給項羽鬧革命?項羽其實是蒙圈的。

    比如我是河北張家口的里長。現在延慶市被匈奴圍攻,由於項羽並不知道我實力如何,所以即便是距離再近,項羽也不放心我去救援。

    放在爭霸天下的戰略裡,就是項羽排程軍隊,一定會產生大量的浪費。

    但對劉邦來說,透過秦朝的檔案,他大概就知道我這個張家口的里長,30年前這邊有多少人,每年交多少稅,有多少牛羊……

    儘管古代的統計方法肯定不準確,三十年前的老檔案也物是人非。但除非發生大規模傳染病,我們村原本有800人,不會因為過了三十年,忽然就變成了200人。所以基本的套路還是有的。

    這樣一來,劉邦在排程軍隊的問題上,就比項羽浪費的要少的多。

    項羽當然就打不過劉邦了。

    所以我們看到,劉邦入主長安以後,原本都打算逃跑的,結果聽了蕭何的話以後,馬上不跑了。

    來啊,項羽,互相傷害啊!

  • 7 # 夜航船水手

    漢初,關於定都洛陽還是定都關中是有過爭論的。大臣們的理由是洛陽居天下之中,到哪兒都方便,有黃河、虎牢之險,也足夠防守。婁敬不同意說,要定都關中,進退自如,相當於掐住天下的脖子。劉邦自己拿不定主意,歷史的經驗告訴他這麼重要的事要問問張良的意見。張良呢給婁敬點贊,說關中不但佔據軍事地勢優勢,而且物產豐富,最壞的情況,我們打不過別人,把門一關可以過自己的小日子。劉邦一聽,是得定都關中。

    這些是歷史記載了的,咱們還得把他沒明說的說出來,不然還是糊塗,剛剛平定天下,哪兒就想著戰亂呢。二話不說直接上圖。

    漢初,劉邦迫於形勢,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大約位置如圖所示。這些人,可不是跟劉邦一條心啊,都是為了利益聚合在一起。劉邦一心是要做個像秦始皇那樣的皇帝,封異姓王,不過是權宜之計,等緩過手來要挨個收拾掉的。

    收拾這些異姓王,需要很高技巧,要一個一個收拾,但是誰也不敢保證這些諸侯王不會聯合起來造反,要是在洛陽定都,劉邦簡直就跟被包了餃子一樣啊。雖然洛陽也有險關,但穩固不如關中,物產也不夠支援持久戰。你看要定到關中,物產豐富,一旦用兵,關中的物資透過黃河、汾河很輕鬆就進入中原核心地帶,這些通道都是秦已經給建好了的,也很方便。要想防守呢,回想一下跟項羽爭天下的時候,就是項羽那麼能打仗的也不能奈何滎陽一帶的防線。

    還有一條,北面的匈奴,對我大漢朝虎視眈眈,觸角已經伸到西域。匈奴入侵中原基本就是兩條路,一條就是雲中、雁門一帶威脅河北、山西,另外就是順著河套地區南下往威脅關中。如果定不定都關中,關中也必須配置相當的兵力以防止匈奴的侵犯。關中地區合為一力量很大,分散則優勢盡失。這就是周、秦以關中定天下,項羽分三秦不能防漢中王的關鍵。那麼關中派兵少了不頂用,派兵多了怎麼節制,一旦尾大不掉,這個人利用關中的地理優勢向東面爭天下,那可怎麼了。

    所以說,當時不定都關中非但不能佔據優勢,而且很快就能收到放棄定都關中的害處,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定都關中乃是最好的選擇。

    定都關中,城要選在渭河沿岸,一是供給物資轉運方便,二一個有利防守,三一個城裡人多需要豐富水源。原來秦朝都城基本被項羽折騰個夠嗆,所幸附近弄個新的,新王朝新氣象嘛。於是選在了長安地區嘍。

  • 8 # 無筆

    原因就在史書裡面,《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婁敬說曰:

    “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鬥,不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人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

    及留侯明言人關便,即日車駕西都關中。

    這個叫做婁敬的人,改變了西漢定都的區域,因為西漢建立後的第一個首都其實根本不是後來的長安,而是選擇的周朝故都,同時也是天下之中的洛陽城。因為劉邦這個人在當時已經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所以他很有點秦始皇以及項羽當年虎視雄哉的感覺,於是劉邦就打算好好的裝點一下門面了,作為天下之中的洛陽,同時又是周朝故都以及屬於關東地帶,很對劉邦和他來自關東地區下屬的口味,劉邦對此非常滿意——“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陽,諸侯皆臣屬。”

    劉邦嚮往自己創造的這個王朝要比秦朝活的長,要比的是“周室之隆”,加上洛陽為天下之中,可以說是天子氣最為濃厚的地區了,所以劉邦定都洛陽主要是希望自己的漢朝最好和周王室一樣可以綿延八百年。

    婁敬這個人出身貧寒,但是卻有高瞻遠睹的能力和政治敏感度,他就抓緊時間和機會,在去服徭役的路上,找到老鄉引薦,從而見到劉邦,然後苦口婆心的勸劉邦說不能在洛陽立都,如果要在洛陽立都,必然不會像周王室那樣長治久安——因為大哥劉邦你奪天下的方式和周王室完全不同啊,你哪有半點周王室的威望和貴族血統!

    不老老實實的找個最穩定最險要的地兒,反而要選在四戰之地,放棄關中的地勢險要,放棄隨時可以變成戰爭機器的關中平原,放棄可以隨時進可拓四方、退可守西陲的地方。你難道就那麼想秦朝和西楚的速亡的教訓重演嗎?

    婁敬的話讓劉邦很上心,覺得這個糟老頭子說的很有道理啊,但是劉邦又有點拿不定主意,自己這麼朝令夕改真的好嗎?而且大臣們會不會不滿意呢?但是自己的這個漢政權主要任務確實是要讓大漢能夠正常活下去啊,至少不要像西楚和秦朝亡得那麼快啊。

    越想越害怕的劉邦,馬上緊急招蕭何來商議,蕭何態度非常明確——支援婁敬。劉邦一看,好傢伙,不謀而合啊!得,信你們倆了——所以劉邦遷都到了關中,並且還讓蕭何大造宮室,以威震天下,長安就此成為西漢帝都。

    所以說,之所以西漢把都城遷到長安,完全是因為如婁敬所分析的那樣一樣,當年周王室之所以可以營建東都洛陽,完全是因為當時四海之內不存在什麼反對勢力,分封制之下一開始絕對的拱衛周王室,沒有人會想搞事情,所以天下太平。

    也就是說周王室並不需要透過倚重地形險要而鞏固政權,可是,劉邦就不一樣了,他是透過短時間的戰爭建造的這麼一個龐大的帝國,隱患甚多,其他不說,一旦出現大規模的叛亂,都城設在洛陽絕對的無險可守,敵人大可一鼓而下。

    可是如果安排在關中呢?那就不一樣了,憑藉著地形優勢,一旦出事情,完全可以從容不迫地進行應對,多了很多餘地。

  • 9 # 跪射俑

    稱帝后的劉邦在都城洛陽的南宮,設宴款待跟他征戰東西的文臣武將。期間建信侯劉敬建言,都城的首選應該是長安。劉邦當時不相信,此即《漢書·張良傳》裡所說的“上疑之”。

    劉邦手下大多數都是今蘇北一帶人,多建議立都洛陽,認為“其固足可恃也”,實際還有洛陽離蘇北老家近的心照不宣想法。

    深為劉邦青睞,有“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的第一謀巨張良提出了不同看法,稱“雒(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

    張良認為,都城應建在關中平原上的長安,理由就八個了——“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劉邦信了,認為張良說的有道理,正合心意,遂接受了張良的建議。不久正式定都長安,開基肇始。

    即使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短命的“新朝”,也未能更改長安的首都地位,僅將名字上作了變化,易“長安”為“常安”,稱為“西都”。同時仍設洛陽為陪都,稱為“東都”。

    王莽在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的詔書中,是這樣為首都和陪都作定義的——“京畿連體,各有采用”。

    那麼,洛陽作為著名古都,註定是“做小”的命?當然不是,風水輪流轉。在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陽迎來了好運,由“千年陪都”轉正為東漢的首都。

    這一年冬十月,劉秀與王莽的更始政權公開決裂,在鄗(今河北高邑)登基稱帝,為表正統和劉氏重興,仍以“漢”為其國號,即此“東漢”。劉秀定都洛陽,封為“東都”,即首都,同時設長安為陪都,稱為“西都”,或“西京”。

    除了西都外,東漢還有一個陪都——南都南陽,時人又稱“陪京”。

    南陽何以成為陪都?原來劉秀生於南陽,南陽為“帝鄉”,就後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將其老家鳳凰也定為“都”一樣,名義上的,東漢真正的副都——政治副中心還是長安。

    兩漢都城解析:

    兩漢都城是古代中國都城制度中“兩京制”的代表,進一步說是東西控制型“兩京制”的代表。

    所謂“兩京制”,就是設一首都一陪都,是古代中國都城制度的主體。

    其制度實始於先秦三代時的周朝,周前期都城設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又名“宗周”城)。後選址夏人的根據地——伊水、洛水一帶,建陪都洛邑(今洛陽市)。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正式設洛陽為都城,改為“成周”城。

    劉邦設首都於長安,而立陪都洛陽,劉秀反其道而行之,設都首都於洛陽,而將長安定為陪都。看似都城互換,實際不那麼簡單,這是周武王實施的東進戰略,在東漢的繼續,更確切點說,這是時局和經濟發展的選擇。

    劉邦選擇都長安而陪洛陽,是正確的。

    因為當時秦朝的舊勢力並未根本上消失,都城設在長安,有利於控制秦朝舊勢力,有利於穩定國勢,傳統的堪輿術上,稱這是“壓王氣,鎮龍脈”。

    劉秀選擇都洛陽而陪長安,同樣正確。

    長安乃劉姓漢朝開基肇始之都,不忘舊都即不忘本,這在古代講究正統的環境下,是相當重要的,可以最廣泛的贏得民心。王莽之新朝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不正統,是透過政變奪權的。

    更重要的,關中的物產資源已不能夠支撐長安作為首都的消費。

    以穀物來說,當時各供長安各政府部門的糧食,主要從洛陽所在的關東地區漕運進來。據《史記·平準書》記載,由於人口膨脹,軍用開支加大,加上貴族高消費,長安對穀物的需求量大增,每年從公元前110年的幾十萬石,增至六百萬石。

    劉徹(武帝)當皇帝時,只好開鑿長安與黃河之間的渠道,增大漕運能力,加強首都與陪都的聯絡。

    所以,劉邦和劉秀在陪都的選錯上都是正確的,與時俱進,符合時宜,玄機不在風水,而在一個“穩”字——穩定的需要。

  • 10 # 朝文社

    雖說在後世歷史愛好者的意識裡,長安一直是西漢的都城。但事實上,一直到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漢王朝才正式遷都長安。而放在當時,“定都長安”這事兒,對於滿朝文武重臣來說,更像是個突發事件。

    因為漢高祖劉邦的登基儀式,是在定陶辦的。然後就想“長都雒陽(洛陽)”,也就是在洛陽建都。

    為何選洛陽?秦末農民戰爭外加楚漢大戰,全國打成一片狼藉,關中的咸陽等重鎮,也早燒成廢墟。真要定都在那裡,修建宮殿就是一筆大成本。更何況洛陽作為周天子舊都,政治身份也高貴,宮室都是現成。外加江淮地區物產豐富,水陸交通發達,定陶更是當時享譽天下的商業大都會。佔住了洛陽,就是捏住了錢袋子,怎麼看,都是最合適的都城。

    但公元前202年,一個叫婁敬的小兵,在同鄉的引薦下走進劉邦的大營,硬是當著劉邦的面一頓慷慨陳詞,把所有“洛陽好”的論調全駁斥了一通,接著給出石破天驚建議:哪怕從繁華中原,搬到一片廢墟的關中,哪怕砸鍋賣鐵建個新都城,我大漢朝,也必須遷都長安。

    如此奇特建議,被說得一愣一愣的劉邦,卻是真聽了。然後,就有了老丞相蕭何累死累活,歷時兩年的都城營建工作,有了公元前200年拔地而起的未央宮,以及漢王朝遷都長安的盛事。這場歷史大反轉,後來司馬遷讚歎說“脫挽輅一說,建萬世之安”,簡直是改寫漢朝發展軌跡的神操作。為何有此操作?因為婁敬這一番宏論,恰戳中了先前劉邦及其文武重臣們,忽略的三個重要真相。

    真相一:洛陽雖好,可在西漢開國時,就是案板上的弱肉。

    定都洛陽的好處,一找就是一大堆。周朝起就享譽天下的繁華與威武,更叫多少文臣武將神往。但婁敬一句話,就全給堵回去了:“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漢朝此時的處境,與當年周朝大不同。

    有何不同?關鍵一條,就是虎狼環視。如果是和平年代建都,洛陽確實很合適。但如果不和平呢?以“漢初三傑”之一張良的話說,那就是“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偏偏此時漢朝,正是“不和平”的時候。項羽雖說踩翻了,但一群異姓王還在,就算異姓王沒了,迫於開國形勢,同姓王也要照封,劉家子弟封了一群。國都定在洛陽,那就是夾在一群諸侯中間,萬一有個風吹草動,立刻就慘遭四面圍攻。

    如果參考一下西漢開國後,一系列的風波,比如“七國之亂”這類大事件時,倘若大漢朝的都城是洛陽?那被吳王楚王趙王臨淄王濟南王們四面圍攻,真就陷入到“圈踢”的境地了。“文景之治”會不會戛然而止?大漢朝國祚能否撐住?細思極恐。

    真相二:長安雖眼下破,戰略地位無與倫比

    其實,當劉邦決定“遷都長安”時,當時的長安,連個城都算不上,只是咸陽治下的一個鄉聚名。認準關中的漢王朝,臨時的政治中心還是櫟陽。那為什麼非要不惜血本,硬要新蓋出一座長安城來。因為渭水南岸的長安,地位無可替代。

    以地理位置來說,長安位於黃河上游,放在漢帝國的版圖內,正好就是個戰略制高點。而且它四面環山,就算髮生動亂,只要把幾個關口守好,長安城就無比安全。長安的水路交通條件也十分發達,正好處在關東關中兩大經濟區的交界點上。別看眼下看上去破破爛爛,只要國家進入和平建設階段,這就是漢朝經濟版圖裡的黃金地帶。

    如此好處,也正如婁敬一句名言“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佔住了這個寶地,就好比擊中了天下的脊背,抓住了漢王朝命運的咽喉。長安穩,天下安。

    真相三:關中平原,才是漢王朝崛起的發動機

    建國初期的劉邦,之所以把關中平原一度排除在外,重要一條原因,就是當時關中太窮。楚漢戰爭的幾場大戰,都是在關中開打。楚漢爭霸的數年拉鋸,也全靠關中百姓勒緊褲腰帶輸血。待到戰事結束,這裡已是揭不開鍋。繁華程度比定陶洛陽都差得遠。但劉邦能逆襲項羽,卻正靠關中平原的支撐。當地的百姓民心,更全在劉邦這一邊。劉邦雖是沛縣人,但關中,才是劉家漢王朝的根。

    更重要的,是關中平原的經濟潛力。雖說眼下殘破,但關中沃野縱橫,不但有天險屏障,更有縱橫的良田。正如婁敬所說“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漢武帝年代,關中平原“然量其富,十居其六”,財富水平佔到了天下一半以上。如此寶地,撐起漢帝國的盛世家業。

    也正是憑著關中平原雄厚的家底,建立在殘破江山上的大漢王朝,才得以順利踐行休養生息,然後有了富庶的治盛世。也同樣憑著關中良好的戰略位置,開國和親換和平的漢朝,才以雄厚底氣發起反擊,將昔日肆虐北方的匈奴踩在腳下,呼嘯打出縱觀歐亞的絲綢之路,開創國威遠播歐亞的黃金時代。正確的“建都地址選擇”,為初創的漢帝國,提前選好了發動機。

    後人說起這精彩操作,無不讚嘆婁敬們的深謀遠慮,但更重要的事實是,做出戰略容易,承擔這個責任,踐行接下來艱辛的營造,卻是更加重要的考驗。參考前因後果,就知做出這個決定的劉邦,經歷了怎樣的抉擇煎熬。更可知草根的劉邦,為何能取天下:一個有著擔當的毅力和堅決執行力的領導者,才能夠在艱難的抉擇裡,做出正確選項。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 11 # 秦人談歷史

    西安地勢優越,之所以成為十三朝古都,都因為他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位置,而陝西雄踞西北,不管從那個地方被人進攻都會支援及時,而明清在北京,導致被異族破了無數次國門。安全性考慮肯定西安比較好。

  • 12 # 雲中牧人

    一方面,之前短暫統一的秦朝就位於關中平原,而且最終依靠制度上的優勢(商鞅變法)以及關中肥沃的土地,此外好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函谷關的存在令秦國獲得相對隔絕、穩定的發展空間),歷盡數代終於橫掃六國而統一天下。再往前推,周朝也是定都於關中(鎬京),這些因素都使關中具備了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優勢(姑且認為是龍氣)吧!

    另一方面,從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到楚漢之爭,這一段歷史上的戰爭主要集中在了關東(函谷關以東)六國故地。而關中相對受到破壞比較小(劉邦佔領關中後也是“約法三章”),這就使關中的人口、經濟、社會秩序得以相對完整的儲存。

    綜上所述,都說明在當時的大背景下,關中地區是建都的上上之選。那麼新朝初建,都城自然是選址在位於關中的長安了。

  • 13 # 薄暮金剛

    首先建立西漢劉邦是從巴蜀起家的。更靠近大本營。

    其次長安(咸陽)是秦朝首都,相對於洛陽,在當時長安的修建更符合國都的標準和要求?洛陽在關外,久經戰火。

    最後長安更靠近太原,太原其實是對抗匈奴的橋頭堡,更方便從長安支援太原。

    長安長安,長治久安,寓意也好。

  • 14 # 龍行天下185124999

    這裡是洛陽,,@葉檀財經 @抖音短影片 @曹隨風 @俞敏洪 @何炅 @姜嵐昕 @歌手高安 @柱下史

  • 15 # 5246388257

    就是定都長安,什麼遷都?某地又來蹭熱度!

  • 16 # 豫州教父周公旦

    劉邦為什麼會從西安閻良區遷都到未央區?

  • 17 # 拿鐵史盲剋星

    西漢從未遷過都,營建新都,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出漢中還定關中定都西安櫟陽城,這是漢王第一個都城

  • 18 # 成功始於勤奮9

    還遷都?你歷史從那學的呀?最多是打仗是落腳之地,照你這都算都,你查查劉邦得遷都多少回呀?真能給自己貼金,發言的時候多看看史書,別整天坐井觀天,多出來走走有好處!

  • 19 # 伊洛川373

    西邊的噴子不要老不服遷都。這些都是西安帶的頭。自從西安都東漢西晉這標準一出來大跌眼界。最早洛陽九朝古都,西安南京六朝。西安帶頭升十三朝,加了東漢西晉。安陽對標西安的標準八朝古都,成都對標西安五胡亂華的標準五朝古都。開封想憑什麼西安的底線就是底線,把戰國都加上十朝古都。對標西安都東漢的標準洛陽都西漢不為過。

  • 20 # 王老師157

    根本不存在遷都的事,洛陽根本沒有被定為都城,劉邦只是有這個想法,還未實施,被人一勸,直接去了關中建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G如果拿下世界賽兩連冠,他們可以免噴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