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逛語

    讀,對的,行動那就天天向上了!何只是知識豐富了,待人接物,處理瑣事,言談語氣讓人刮目三分,甚至頓生敬畏都有可能!

  • 2 # E路有我相伴

    據相關專家宋定國教授考證,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產生於元代。因為在元代統治者對儒學和儒生極其輕蔑。所謂“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與乞丐不相上下。此時還將儒生被稱為“老九”的說法。“半部論語治天下”是當時的戲劇家高文秀在《遇上皇》雜劇中的一句臺詞,不過是被冷落的儒生們藉以自慰的一種自我吹噓心態的流露而已。由於儒生們大多充當著私塾的教書匠,佔據著社會教育的大舞臺,加上戲劇又很容易流傳,所以這句刻意誇張《論語》功能和吹捧儒生作用的臺詞,便得到廣大儒生尤其是那些能將《論語》倒背如流者的歡迎,並藉以自我標榜,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得以廣泛散播。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這個語錄集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孔子的重要主張是仁義道德,克己復禮(恢復周禮)和以仁治國和以德治國。這種主張對維護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的統治是有較大作用的。因而儒學也成為了中國的國學而被歷朝歷代(元朝除外)所推崇。它是一種形而上的思想結晶。 隨著社會進步,時代發展,論語不可能是治國安邦的經典,它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學中的經典著作。其中的一些主張現在還繼續發揮著作用。現代社會主張依法治國加上以德治國,兩者不可偏頗。面對當今這個國際國內形勢複雜多變,科技高度發達,各種文化交流互滲的新時代,2000多年前的思想主張也不可能是萬能的。大部分人為了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去研習論語,這無疑會增長國學知識,可以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學者。 總之,論語是經典,學習論語長知識,明事理,通古今,有學問,可修身。

  • 3 # 樹德漢碩

    “半部《論語》治天下”,並非真,也並非假,這是有典故來歷的,是宋代宰相趙普說的,那是自謙之詞,是謙虛中展現的驕傲,怎可以死心眼當真呢?《論語》是儒家經典,是舊時為學為官者必須熟讀的。現在人認真學學也極有必要與作用。

    趙普是於922年,逝於992年,享年七十歲,是宋太祖,太宗時的宰相,兩代重臣,三任宰相,曾與太祖一起謀劃了陳橋兵變,成為功勳卓著的開國元勳,助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幫助宋治理天下,又帶獻計太祖做成了“杯酒釋兵權”,為大宋王朝立國以法治天下奠定了良好基礎。

    趙普可以熟讀半部《論語》就治天下,多少人倒背四書五經也做不到。看人看事,不要只見其表不審其內,只看其側,不看全面,那是會犯錯的。讀書更不可死讀書,更要靈活運用,學以致用,並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才可。死讀書成書呆子不但無用還害人,要活學活用,領會實質才對。學《論語》如此,學其他也是如此,死讀書犯機械教條不但沒進步,還會害人不淺的。

  • 4 # 無憂谷逍遙子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真的嗎?

    這句話可以肯定百分百是假滴!只有精通《荀子》才能治天下!如果通讀整部《論語》,並能準確領會《論語》的核心思想,絕對會否決這個謊言;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是孔門弟子收集整理孔子言行編纂的一部孔夫子言論集,核心思想是《論語》末篇提出的“知禮、知言、知命”,這是對孔夫子言行的歸納總結,也是儒家修身立命的最高準則:

    首先“不知禮,無以立也”,如果一個人不遵循基本的社會禮儀制度,對待上下級不能“彬彬有禮”,則無異於盲流難容於社會,怎麼有前途?

    其二、“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社會法則要求個人“言而有信”,但歷史上“指鹿為馬、白馬非馬”的言論層出不窮,因此只有分析準確判斷他人的言行,才能揣度其內心世界的真實意圖,只有明白“言而無信、口是心非”的話中話,才能在社會中游刃有餘;

    其三、“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個“知命”即要求學者清楚自己的能力、境界及機遇,應該是受老子道家思想影響,只有明白自己的“命”才能安身立命,一個人不能做匪夷所思痴心妄想超過自己能力之外的事!

    綜上所述,宋代趙普提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他可能僅僅在學習“知言”,即透過“察言觀色”來揣度君王、下屬的內心思想來行事,而不是來治國,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三思而後行”孔夫子曰“再思則可,三思則妄”,由於後世文人過度解讀《論語》,流於“史,妄”,《論語》最終成為偽君子學習的《葵花寶典》,培養出一大批偽君子,遺禍無窮!

    學習《論語》只能增加對個人、社會的認知度,適應所處環境,無法提高現代社會的知識面!

  • 5 # 猛哥厲史

    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結果中國歷史上沒有比宋朝更慫的朝代了,靖康恥、崖山之後無中華。

    一切都證明了半部《論語》,八兩廢紙而已,啥也治不了。古今中外沒人能治天下,但蠕家信徒們的臉皮能滯天下。蠕教和輪功一樣,就是個邪教!

    請蠕家弟子們論述一下:孔子活著的時候,連魯國都治不好,只能叛國外逃跑官要官,他死後,只有他閒言碎語的《論語》,還是半部是怎麼治天下的,治的效果怎麼樣,後來為什麼亡國了。

    請蠕家信徒們解釋一下:以孔子的偉大,怎麼能到過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滅亡呢?反倒是他從沒去過的秦國統一了中華!你們不是半部《論語》治天下嗎?怎麼就把孔子的祖國魯國治沒了呢?

    請蠕家信徒們舉個栗子:華人學了幾千年《論語》,有哪個蠕生平天下了?當日軍侵略來的時候,你們去前線背誦整部《論語》給鬼子們聽聽,看鬼子們會不會退兵;如果不退,請你們用《論語》曰死他們!

    孔子一直是危邦不居亂邦不入,他後人在抗戰時的表現,證明孔子幸好是生的早,否則他必定會成為鐵桿漢奸!還治天下呢,命都是苟活的!

    宋朝蠕學最盛行,卻最屈辱。在儒家看來,多收點稅向胡人夷人送禮,維持自身利益,這不是大不了的東西!不就喊外敵幾聲爹嗎?不就年年給敵人送些金錢美女嗎,反正國內也不缺這些。

    古人學了幾千年《論語》,中國不但沒進步,反而被日本打得滿地找牙。華人不但沒充滿仁義道德,反而麻木不仁,社會上到處是不文明行為。古人坑蒙拐騙的技術之精,花樣之多,絕不比當今社會遜色半分!

    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近代中國的任何進步,都是靠洋人用堅船利炮推動的。當代卻有些人一邊享用西方科技成果,一邊意淫著祖宗多神奇,文化多燦爛。在他們的春夢裡,祖先都是衣著華麗絲綢、用著精美瓷器、讀著詩文的君子。而真實的中國古代史,絕不乏鮮血、陰謀、猥瑣、貧窮、奴役、野蠻、奸詐……

    孔子不懂經濟、蔑視法律、不重農商、只會重複恢復周禮的論調。天真地以為只要實現了他所倡導的那一套意識形態,就能治國安邦平天下了。這TM要能治天下,我能治宇宙了。

  • 6 # 紅塵彌勒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一直持續爭議了幾百年,到現在還存在著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是真是假還沒有最後定論。

    也需要每一個讀者自己嚴加甄別判斷。

    這句話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宰相趙普對成功繼位的宋太宗趙光義說的。原文大意是:

    “太宗嘗以此語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趙普是跟隨太祖皇帝趙匡胤一起發動陳橋兵變而成功上位的人,當然主謀還應該說是太祖本人。不過也有說法說趙普一直鼓動趙匡胤黃袍加身,是當時軍中趙檢點跟前的大紅人,對於趙氏一門執掌天下御極環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充當了趙氏兄弟的主謀軍師。

    那些大主意多出於他的擘畫籌謀。比如:陳橋兵變,比如杯酒釋兵權等等。

    據《宋史》記載,趙普其實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江湖混子,只是由於和趙氏兄弟交從甚密而被太祖拔擢提用,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權力中心人物。這也足以說明趙普本人和趙氏昆仲之間良好的個人關係。

    據一些野史記載,“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是另外一些重臣謀士為太祖皇帝量身打造的,和趙普沒有半毛錢關係,多屬於附和逢迎之作,這一點史實和野史有很多相沖突之處。甚至還有人懷疑純粹是為了提高《論語》一書的重要地位而強行後加上去的,屬於不入流不合卯的官稗野史。

    《宋史》說趙普“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而在一個叫林駧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論》中所記:“趙普,一代勳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

    這些記載似乎可以佐證趙普平生的確只有一部《論語》而已。但這樣的記載這些記載卻沒有體現在正規的《宋史》當中,而是過了一個朝代之後,才在元人的描述中有這樣的記載。這也是在南宋大儒朱熹將《論語》列為四大儒學經典之後才發生的事件。

    不得不說,趙普的所作所為,和《論語》中仁恕的儒學思想發生了嚴重而熾烈的正面衝突,一個提倡忠恕以人,一個卻要刀兵相見,實在有悖於儒家的法體宗旨,甚至是一種犯上作亂的忤逆和僭越。

    所以說,到底是真是假您還得自行研判甄別。

    至於說天天閱讀《論語》能否有進步和收益,答案是肯定的,也是毋庸置疑的。前提就是您看得下去,並且具有相當的文言文功底。

    《論語》是兩千多年以前孔老夫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行記錄,裡面寫滿了“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即便是無心插柳,常去閱讀也會感覺到一些儒學思潮的浸潤侵蝕,所謂的久在其中,而自成體內之物。也一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乃至左右您的個人言行舉止,起碼是思想和行動上能有所感化和補益,使您更加中規中矩,溫潤如玉,更像一個謙謙君子。

  • 7 # 秋迪說道

    “半部《論語》治天下”和“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是一樣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籍字數都不多,但蘊含了“道”的精髓;道是不變的,精簡的;術是千變萬化的;但萬變不離其宗。“半部《論語》治天下”指只要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就可以做到“治大國如烹小鮮”。

  • 8 # 餘逸遙

    讀書讀的是自己,不是書本身。

    一個人本身如果有智慧,書中的智慧就能被他讀出來,如果他沒有,那書對他來說是無用且枯燥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小時候看不懂書,長大了能看懂。因為小時候不具備足夠的智慧,長大了,經歷的世事多了,有所感悟與體會,再來看書,便恍然大悟,試問,沒有自身的那層經歷,你又如何懂得書中的道理?

    所以,無論如何,自身的提升是很重要的,書也許是一座寶庫,你的沉澱積累將是一把鑰匙,機緣巧合之下,無窮的智慧就會被開發;又或者你是一座寶庫,書才是那把鑰匙。

    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基本都是人家自謙,世上讀過論語全書的人何止千萬,偏偏人家從中能讀出治國大道而且施行有效?你若迷信於書本身,未免就太老實了,於常人而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是該行的路。

    當然,如果你是張良孔明之才,就當我的話是在放屁。

  • 9 # 大王葫蘆居

    儒家治天下,可行不?實踐證明,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是可行的,但並不代表道家法家墨家就不行,就一套理論或制度來說,最重要的是執行,這種執行要面對諸多困難,因為面對的物件是人,所以困難也在於人性本身,論語中很多為人處世的精華,當然了也有一些糟粕,所謂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個人理解為有一半能被人遵守執行,天下可太平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人生為什麼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