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天下

    二,嚴重重文輕武,武將掣肘太多。趙匡胤為了消除地方武裝對中央皇權威脅,訂製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權分立的措施。使軍隊內部互相牽制、動輒掣肘,弊病叢生。正如賈昌朝所言:“今陝西四路總管而下鈴轄、都監、巡檢之屬,悉參軍政,謀之末成,事已先漏,甲可乙否,上行下戾,主將不專號令,故動則必敗。”

    再加其弟弟趙光義所訂製的“將從中御”的政策。當部隊出征時,他總是預授將帥陣圖。這種做法違背了因地因時便宜行事的指揮作戰的起碼要求、而由幽居深宮、遠離前線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據主觀臆測,制定作戰陣固,錯誤地鉗制剝奪前方將帥的機動指揮權。

    極大地扼殺了主將戰場上臨機應變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做法並被其後代繼承了下來。使北宋兵多而無所用,連吃敗仗是必然的。

    三,冗官、冗兵、冗費。

    宋軍與金軍相比,確有差距。其主要差距既不在於裝備,更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軍隊的素質與管理。宋軍本來就問題不少,士兵員額不足、老弱者充斥其中、軍事訓練極不正常,將領貪財贖貨、經商營利、中飽私囊、私役士兵、剋扣軍餉。而徽宗又將軍隊長期交由根本不懂軍事、只知討好皇上的宦官童貫、佞幸高俅主管。他們“自恃暱幸,無所忌憚,身總軍政,而侵奪軍營,以廣私第,多佔禁軍,以充力役”,以致軍政腐敗。

    四,統治者尤其末代統治者安於享樂,如宋微宗不思理政,整天想著奇石異草,沉迷藝術。上行下效。皇帝都去搞藝術,貪圖享樂了,怎麼強國。。我們可以看一下宋徽宗在位的所作所為,設立造作局、應奉局,開運“花石綱”,同時在民間妓館中尋花問柳,浪蕩無度。

  • 2 # 從耗子胖成豬

    1、農耕民族的兵源不行

    金朝女真人屬於通古斯人種,生於寒帶地區,漁獵為生。而且東北林區有很多大補的藥材。一般認為,女真野蠻部落的高淘汰率與營養豐富的食物造就了他們可怕的體魄。(所以在明代,人參、鹿血成為中原人夢寐以求的大補品)

    而類似的情況,蒙古人屬於遊牧民族,生於草原,精於騎射。對於這些野蠻人而言,戰鬥是生存技能,戰爭是生活方式,他們都是天然的戰士。而農耕文明的宋朝雖然有人口數量的優勢,但卻缺乏這種高素質的兵源,自然無法在野戰上與金兵死磕。

    最典型的就是“富平大戰”,宋金兩軍正面酣戰到黃昏,但最終宋軍因為體力不支徹底潰敗。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士兵的勇氣不行,而是實打實的兵源素質缺陷。

    2、制度缺陷

    宋代的武將只能統“一路”兵馬,而且為了防止將領勢力擴大,還經常調動。而遇到大型戰爭的情況,就是皇帝指派一名大員,統率數路將領拼湊起來去開戰。

    這種情況下,各路軍頭往往為了保全自己不願意出戰,而將領與士兵的領導關係不持久,臨戰也經常出現士兵丟下將領逃跑或者將領丟下士兵逃跑的情況。

    反觀金朝、蒙古,入侵中原的時候往往就是皇族高層直接統兵,令行禁止,沒有後方掣肘的顧慮。

    3、宋朝缺乏一個能戰的皇帝

    按照宋朝的軍制,要想各路兵馬用心,統集全國力量作戰,唯一的方式就是皇帝親征。但可惜的是宋朝的皇帝除了太祖、太宗,後面的皇帝都缺乏膽氣。宋真宗親征還是被寇準連哄帶騙忽悠過去的。

    如果在南宋,有個皇帝能親征或者移駕荊州、襄陽一代,天子守國門,蒙元也未必能那麼快拿下整個長江防線。

  • 3 # 破乞

    1.宋軍軍戰相對較弱,有崇文抑武的原因,更重要是好鋼沒有用在刀刃上,花了許多的冤枉錢。再加上時戰是和,舉棋不定,缺乏穩定而貫徹的對外方針,往往是得過且過,習慣於臨時抱佛腳。內部的黨爭,也極大的消耗了國力,這讓宋朝有著壓倒性的經濟實力,卻敗於遼國,西夏,金國,乃至是後來的蒙古。

    2.雖然宋太祖趙匡胤制定了將兵法,禁軍廂軍相互制約,以文制武,就是為了克服募兵制的弊端。但是募兵制有著太多的缺陷,士兵多是招募而來,講究的是當兵吃糧。這樣的軍隊,需要時刻用金錢去拉攏,一旦朝廷財力緊缺,軍隊對朝廷的忠心就下降。這樣的軍隊,是最沒有信仰的軍隊,典型的有奶就是娘。今天為了金錢可以為朝廷效忠,明天就可以為了金錢向朝廷出擊。常勝軍、義勝軍,就是這樣的例子!

    3.大宋有流行著,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鼓勵“乞丐”和“閒散人員”的人來當兵,當兵本身就是就業,是緩解災害,緩解土地兼併的手段。結果緩解了就業問題,可是士兵戰鬥素質卻是下降了。

    4.宋朝門閥世族消亡,文人集團崛起,強幹弱枝也隨之發展到了極點。漸漸的形成了地方上,財力、兵力、司法、行政等,不是相互制約,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下降;便是地方部隊,實力虛弱,財政緊張。政府開始由強幹弱枝,漸漸變為了弱枝弱幹。中央禁軍都是廢物,與金軍一戰之下,盡數覆沒,無力保護地方;而地方財力、兵力缺乏,又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此時面臨攻擊,危在旦夕。

  • 4 # 水墨鄂州

    其實宋朝的軍事實力也不弱了,面對蒙古的進攻,宋朝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堅守了四十多年,而蒙古滅金國只不過十多年,滅西夏也只有六年,滅花刺子模只用了一年。之所以軍隊屢戰屢敗是因為宋朝軍隊的編制問題。宋朝正規軍分為“廂軍”和“禁軍”兩部分。廂軍是地方守備部隊,禁軍是專門守衛京師的禁衛軍。宋朝為了不讓地方軍隊過於強大威脅皇室,每年都會把廂軍中強壯和精幹計程車兵挑選出來加入禁軍,以增強中央的實力。而且宋朝規定:一個地方的守將的任期不得超過三年,三年後必須換地方。以防止守將在一個地方待的時間長了會形成軍閥集團,脫離中央的控制。畢竟宋朝就是這樣起家的一直軍隊打仗靠的是主將和士兵的良好的配合,而主將不熟希士兵,士兵不認識主將的軍隊又怎能打勝仗。其實宋朝前期和後期的軍隊素質還是不錯的,只是沒個會打仗的統帥。像岳飛,這個宋朝歷史上的名將,他的軍隊不是政府軍,完全是他自己徵集,自己訓練的,所以他熟悉他的軍隊,他計程車兵也熟悉他的戰略戰術,兩廂配合的好就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PS宋朝對外戰爭勝率保持在70%,之所以被蒙古滅亡,“武器的批判不能帶地批判的武器”在真正強大的軍事實力面前,一切都是浮雲。因為蒙古人太強大了。

  • 5 # 南影小生

    宋朝軍隊打不過金國和蒙古,有很多原因,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首先,從軍事力量上看。

    金朝女真族和元朝蒙古族,都是生活在北方大草原的遊牧民族,馬匹多,並且都是優良的戰馬,這就決定了兩個民族的軍隊都是騎兵部隊。而宋朝,馬匹甚少,軍隊以步兵為主。兩軍交戰,步兵和騎兵對陣,肯定騎兵佔據優勢,並且騎兵進攻速度快,一番衝擊,就可沖垮步兵陣營。所以宋朝的步兵部隊很難打得過金、元的騎兵部隊。

    其次,從宋朝的自身角度看。

    宋朝自太祖趙匡胤開國之始,就降低了武將的身份,一直重文輕武。若有戰事的時候,軍隊的統帥都是朝中文臣,缺乏統軍作戰的能力,就算有武將,那也只充當副手。一旦打起戰來,主帥副帥意見不一,對部隊的指揮難以掌控,以至於下級部隊對上級的作戰命令不知道聽誰的好。還有一個,就是宋朝中央對部隊的將領調動頻繁,生怕一個將領在部隊裡待的時間久了,生出事端來,所以經常調動,以至於形成“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局面,一有戰事,將領很難指揮部隊。所以宋朝的這些問自身題所在,導致了對金、元的戰爭失敗。

    最後,從雙方的實際角度看。

    不管是金朝還是元朝,一直都是開拓疆域的,金朝自從滅掉遼國後,就開始將矛頭指向南方的宋朝,元朝亦如此,滅金徵西,最後向宋朝進發。不難看出,這都是早有準備的,各自都想滅掉宋朝而建立自己的王朝。反觀宋朝,基本上就是你打我,我反擊,你不打我,我也不打你,我打不過你,向你議和這種狀態,給人軟弱的一面,很少有主動出擊開疆拓土的,缺乏一種尚武的精神。

  • 6 # Bankstar

    因為燕雲十六州丟了,沒了出良馬的基地,導致宋軍機動性的喪失,所以勝仗只是擊潰對方,敗仗卻被對方追著屠殺。縱觀宋史,其實宋軍還是勝率稍高,只是物質及兵員的交換比太高。

  • 7 # 冷兵器研究所

    要說宋朝軍隊為啥打不過金朝和蒙古,很多人喜歡用宋朝缺乏戰馬說事。但後世朱元璋北伐,一樣騎兵不足,結果人家靠精銳長矛兵一樣暴打蒙古人,“淮北勁旅,雖燕趙之精騎不及也”。

    所以,宋朝軍隊不能打,真的是體制問題。

    首先,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是作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的軍頭,欺負孤兒寡母,黃袍加身當的皇帝。

    這就導致老趙家天生不信任軍人,於是搞了一個以文御武的政策,並將其制度化。

    比如設立樞密院,由文官來負責全國的軍事排程,“兵符出於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

    其實以文御武的大方向沒錯,現代社會也這樣。這樣還能很好的避免出現殘唐五代那種武人跋扈、軍閥混戰的情況。就是中國古代也講究個出將入相。但漢唐的文人很多是上馬殺賊,下馬成文的雙料人才。比如著名的“投筆從戎”的班超。

    但隋唐之後科舉考試不考軍事學,這就導致文臣官僚漸漸脫離開對軍事技能的掌握。你是滿腹詩書,才華橫溢,但這樣不等於你對於軍事就懂啊!

    可宋代的官僚們就是喜歡瞎指揮。

    比如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老爹,同樣是大文豪的蘇洵在《權書·用間》中寫道:“兵雖詭道,而本於正者終亦必勝。今五間之用其歸於詐,成則為利,敗則為禍。且與人為詐,人亦將且詐我,故能以間勝者,亦或以間敗……夫用心於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於詐,百補而千穴敗。”

    也就是說,他主張不要用間諜,因為那是詐術,你詐別人,別人也來詐你。但我實在沒搞清楚這個邏輯關係,我不詐別人,跟別人不來詐我之間,挨不上啊!

    《孫子兵法》那麼強呼叫間,顯然蘇洵是反對的。

    受其老爹影響,蘇軾也批評孫子“兵以詐立,以利動“的觀點,主張應該廉、靜、信”。拜託,這根本不是對將領的要求,這是評判道德模範吧?

    而蘇洵的另一個兒子蘇轍,也提過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建議,“現在給士兵的賞賜少了,為了提高士兵的積極性,所幸降低訓練強度吧!”按正常人思維,這種情況應該提高給士兵的賞賜啊!降低訓練強度是什麼鬼?

    要知道,三蘇可是宋代頂級的知識分子與大官僚了。這樣爺幾個尚且如此讓人哭笑不得,剩下的文人對軍事懂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宋代整體輕視軍人。比如大臣韓琦就用“東華門外唱名為好男”來訓斥名將狄青,說能考狀元的才是好漢,你們這些粗人再能打也不行!

    這種情況就導致負責戰略決策和軍事建設的那些文官自己是門外漢,還瞧不起專業人員的意見。他們能給出正確的意見,那就是見鬼了。

    就好比,一個人再強壯,腦子不好用,怎麼可能能打?欺負個瘦弱的人還有可能,要來個身體強壯而且腦子好用的,必然將那個強壯的笨蛋按在地上摩擦啊!

    至於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曾經說過,“文官不愛錢 武官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但趙構那個皇帝,最怕的就是武官不愛錢!

    於是,被抄家時,僅有金玉犀帶數條,、布絹3000餘匹,粟麥5000斛,錢10餘萬貫,書數千卷的岳飛被冤殺了。

    而每年收入租米60萬斛,請皇帝吃飯,一口氣能送出金器1000兩,珠子69000餘顆,瑪瑙碗30件,各種精細玉器40 餘件的張俊升官了。

    上行下效之下,那些軍官就有樣學樣了。

    比如大將楊沂中被罷兵權後,主動獻納的大小酒坊有22處,價值72萬5000貫。此外,他還有楚州田產39000多畝。

    那麼,武將的錢從哪來啊?很簡單,喝兵血唄!

    當時的人評論南宋的主要軍官:爽、奕、汝翼諸李之貪懦無謀,倪、僎、倬、杲諸郭之膏粱無用,諸吳之恃寵專僣,諸彭之庸孱不肖;皇甫斌、魏友諒、毛致通、秦世輔之雕瘵軍心、瘡痍士氣,以致陳孝慶、夏興祖、商榮、田俊邁之徒,皆以一卒之材,各得把麾專制,平日剜膏刻血,包苴侂胄,以致通顯,飢寒之士鹹願食其肉而不可得。

    這樣的將領帶的軍隊能有戰鬥力嗎?

    開禧北伐中,南宋被金國直接從淮北打到長江邊上。當時的人記載,“開禧丙寅之事,棄甲曳兵而走者,皆平日厚凜於縣官者也。其間稍以立功自見及控扼關隘之人,大抵皆義勇,民兵、萬弩手、雄淮、敢死渚軍耳。”

    也就是說那些南宋正規軍根本不堪一擊,最後南宋要靠民兵來打仗了……

    就是這樣的軍事體系,你指望宋軍有戰鬥力?能打勝仗?

  • 8 # 太陽知識局

    題目的理解

    宋朝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一個十分經濟十分發達的朝代。在宋朝時,如果按照今天的經濟總量來計算,宋朝的經濟總量比今天的美國還要美國,鐵產量在當時比幾百年後的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剛開始都多,這是一個開了外掛的國家。如果說美國今天的軍費開支多的話,宋朝就是一個超級多的國家,軍費開支直接佔據了三分之二,這樣弄錢喂出來的軍隊,戰鬥力想必也不會很弱。但是,為什麼堂堂大宋朝會敗給少數民族的政權呢?這其實都是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

    宋朝的軍隊弱嗎?不弱,反而很強大宋朝的開國皇帝是誰?沒錯,是趙大叔,趙大叔可不簡單呀,一個將軍混成了皇帝,你說當成了皇帝之後,他會不重視軍隊嗎?人家是深有體會,只要你有強大的軍隊,你就是皇帝宋朝實行的是募兵制,俗稱“職業軍人”,你只要給我好好訓練,吃的玩的用的,全都不用操心,國家有錢。所以說,宋朝的軍人可是非常專業的,可能不像某些抗日神劇中計程車兵那麼厲害吧,但是還是可以的在宋朝時期,宋朝的軍隊已經是開始玩熱兵器了,在冷兵器的時代玩熱兵器,這可是人民幣玩家究竟是何原因讓大宋王朝擁有強悍的軍隊還如此失敗呢?“百無一用是書生”宋朝的開國皇帝就喜歡只讀聖賢書的白白嫩嫩的書生,他們好管理,而且上戰場也是由一個文官,很白的文官,帶領一大幫渾身肌肉計程車兵去打戰,這能打好嗎?宋朝的體制,兵權一分為三,誰也不服誰啟示

    我們在軍隊的管理上,一定要保證軍隊忠誠的同時,一定還要保證制度的優越性

  • 9 # 小和天下影視庫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北宋聯金滅遼;南宋聯蒙滅金,但二者卻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

    聯蒙滅金是南宋末年臨安朝廷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軍事外交戰略,以報靖康之恥。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年),金朝政權在蒙古和南宋的聯合夾擊之下終告滅亡,結束了宋金之間長達100餘年的對峙。

      但這一結果對南宋而言並非福音,因為繼而面對的是比女真人更為強悍的蒙古人。蒙古人在滅亡金政權之後並沒有停止南下的步伐,而是繼續南進。將滅亡南宋政權作為他們的下一個目標。

    事實上,南宋政府一直在根據時局變化不斷調整對蒙對金的策略,而“聯蒙滅金”決議的出臺也是幾度峰迴路轉,最終在很多意外事件的促成下,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聯蒙滅金的道路。而且從過程來看,南宋政府並非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最後走上“聯蒙滅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種“兩害相較取其輕”的無奈。

    事實上,早在南宋初期,宋朝便開始有人開始注意到蒙古這支力量的存在,並試圖藉助蒙古與金國的矛盾為對金外交服務。

      著名文學家洪皓便是第一個注意到蒙古的南宋官員。他曾經在建炎三年(1129年)出使金國時被扣留,在被羈押期間,他了解到很多關於金國的情況,並設法託人將他的書信送到宋廷。其中在紹興十二年(1142年),洪皓就在書信中提到了金國“彼方困於蒙兀(蒙古)”,但此時宋廷已與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無意於北伐收復故土的大業,此事便被擱置下來。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發動“正隆南伐”的時候,為了減輕自己的軍事壓力,劉錡、吳璘便傳檄蒙古、契丹諸部共同攻金。但此時蒙古諸部尚未統一,不足以成為一支可以憑藉的力量,再加上金國、西夏的阻隔,南宋方面也一直未能與蒙古取得直接聯絡。

      到了12世紀末,蒙古諸部開始逐步統一,對金的威脅日益嚴重。但此時部分南宋官員卻開始有些擔憂。早在慶元二年(1196年),時任左相的餘端禮就向宋寧宗指出:“萬一韃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虜酋逃遁,逼近邊界;或恐中原有豪傑。”宋寧宗也對此觀點表示認可,並命餘端禮私書密諭沿邊諸軍加強戒備。

      而在次年,衛涇出使金國歸來後,向宋寧宗表達了進一步的擔憂:“一弱虜滅,一強敵生,猶未足以為喜也。”可見,此時南宋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蒙古可能才是未來的勁敵,不得不謹慎應對。

      到了13世紀初的時候,蒙古諸部逐步完成統一,已經達到了與金國分庭抗禮的程度。正好南宋方面當政的韓侂冑亦透過北伐緩解內部矛盾,便趁機發動了開禧北伐。從之前南宋主戰派的言論來看,蒙古已經成為他們非常重視的一支力量,至少可以在北方牽制金軍相當的兵力。但隨著開禧北伐的失敗以及“嘉定和議”的簽署,南宋再次終止了聯絡蒙古的嘗試。

    3起因

    在宋朝歷史上,藉助軍事同盟以達到消滅敵國而最終盟國演變為更強大敵人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北宋末年與女真結盟而消滅遼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宋與蒙古之間並沒有實質性的交往,但金國犯下一連串的錯誤,最終使蒙古坐大,成為一支新興的主導力量。這一軍事同盟政策的形成,對南宋而言。有其幾方面的原因:南宋的復仇意識;金朝錯估形勢,將可能的盟友推向敵方;蒙古勢力強大,南宋不得已而為之。

    對於宋金蒙三方的力量尤其是蒙古人的企圖,南宋朝廷上下並非無所窺測。面對蒙古洶洶南下,世仇金朝依然故我的情況下,南宋朝廷有兩派意見,一者扶持金朝,以之為對抗蒙古的遮蔽;一者認為應趁此機會滅亡金朝,並由此振奮精神,再圖抵抗蒙古南下的企圖。

    南宋大臣喬行簡認為,“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認為在蒙古人勢力興起的形勢下,金已經由過去的仇敵轉而為今天的緩衝國,只要金能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南宋繼續向金輸納歲幣也是未嘗不可的。蒙古勢力很強,已經具備了滅亡金朝的能力,等到蒙古滅亡金朝之後,與宋為鄰,對宋朝並不是一件好事。若不與金朝絕交,繼續輸納歲幣,則有利於金人抗蒙,這樣,南宋也有機會舒緩時間,組織力量,對抗蒙古人的南下。

    喬行簡的主張,在宋金世仇終於可以得報的情況下,難以得到贊同。南宋名臣真德秀等人主張"金人於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應該乘金朝遭遇蒙古進攻之機,停止向金人輸納歲幣,並出兵北上收復失地,以報君父之仇。" 認為想以金人為遮蔽是靠不住的,應該乘“虜之將亡而亟圖自立之策,用忠賢,修政事,屈群策,收眾心”。宋朝應該儘快使自己強大起來,既可以改變自己原來在金朝面前的卑弱地位,又可以應付蒙古的進攻。

    雖然南宋朝廷意見不一,但也都認識到蒙古乃虎狼之邦,不足以為盟友,甚至是比金朝更為兇惡的敵人。然而南宋朝廷就蒙古、金朝問題的看法。對金朝的態度,不同於與其他周邊政權。由於金兵南下,擄取徽欽二帝北歸,包括皇室在內的朝廷上下被洗劫一空。宋人對金人恨之入骨,宋朝雖多年積貧積弱,但收復失地以報世仇的呼聲從來沒有停止過。

    南宋朝廷認為皇室被擄,財富被劫。土地被佔,幸得趙構南逃。才為趙宋王朝保留一縷血脈,但也僅能偏安東南一隅。多年來興兵動武尚且不足以得到的滅金目的眼看就要成為現實,卻還要繼續屈辱地供給歲幣。大多數人認為喬行簡的看法是過於冷靜,是很難讓人接受的。真德秀的看法可取,一鼓而雪百年之恥,自然能得到眾人的贊同。因此“太學諸生黃自然、黃洪、周大同、家演、徐士龍等,同伏麗正門,請斬(喬)行簡以謝天下”。

    將來還要長年累月地向金人交納大量歲幣。為報靖康之恥,最終選擇了不與金朝結盟。在戰爭開始,金朝滅亡指日可待的情況下,即使主張滅金以報世仇的真德秀,對於如何處理與蒙古的關係,也提出應該謹慎對待,“今之女真,即昔之亡遼,而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認為聯蒙滅金可能重蹈當年聯金滅遼的覆轍。在南宋朝廷內部,雖然“滅金的聲音很響,但”聯蒙“的策略一直沒佔上風。但是最終使南宋和蒙古走到一起,南北夾擊,使金朝走向滅亡,主要是金朝錯估形勢,無視南宋朝廷的爭論,根本沒有想到宋朝也會存在有利於金宋聯合的因素,更沒有想到去爭取宋人聯合抗蒙,相反在得知南宋要斷絕歲幣的輸納後,大為不滿。盲目南下爭奪地盤,將可能的盟友推到了敵人一邊。為了解決金朝國內的危機,也為了懲罰南宋拒交歲幣的行為,於1217年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

    4經過 疲夏削宋:金國自取滅亡之道

      嘉定元年(1208年)金章宗死後,衛紹王完顏永濟即位,金國開始逐漸處於下風。嘉定四年(1211年),金軍主力盲目出擊尋找蒙軍主力決戰,結果接連在野狐嶺、會河堡兩次會戰中敗北,主力野戰部隊損失慘重,一時之間兩河地區兵力空虛,局勢危如累卵。

      為避蒙軍鋒芒,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金國舉朝南遷,將兩河、山東地區拱手讓給了蒙古人。但事實上,當時蒙古人還不具備很強的攻城能力,金國還是可以把剩餘兵力重點佈防在幾個最重要的城市,也可以有效防止蒙古人深入金境抄略,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後,金國還是有能力做到穩固防守。但是放棄之後,不僅北逃的後路被切斷,而且丟失數百里戰略迴旋空間,反而不利於金國的生存。

      但即使如此,倘若穩固經營關河(潼關—黃河)防線,也不失為持平之策。南遷之後,金國大量增兵固守關河,蒙軍反而對此束手無策。眼見無法取得任何進展,嘉定十年(1217年),成吉思汗不得不留下木華黎經略漢地,自己則率領主力西征掠奪財富。

      雖然金國頂住了蒙古的攻勢,但此時輕易放棄兩河、山東的另一嚴重後果也開始顯現出來:僅憑河南一地產出的糧食根本無法供養30萬軍隊,金國陷入了嚴重缺糧的境地。

    金朝南遷後地域狹小

    在這種情況下,金國主戰派想到了“取償於宋”。之所以這麼想是因為金國主戰派盲目自信。當金廷議論遷都之事時,直學士孫大鼎就說:“吾國兵較北誠不如,較南則制之有餘力。”但他們忽視了一個明顯的事實:金國已經今非昔比,恐怕難以與宋抗衡。在這一點上,金國的主戰派並沒有清醒的認識。

      相對而言,主和派官員則要清醒的多。嘉定十年(1217年)金廷議論南伐之事時,右司諫許古就指出宋人“且知北兵方強,將視我為遮蔽,雖時跳梁,計必不敢深入”, 所以金國可以放心地全力對付蒙古。而且在對宋開戰後,升任平章政事的他也上書勸止攻宋以免使金國徒耗實力、腹背受敵。

      但金宣宗完顏珣與丞相術虎高琪等人一心主戰,並極力打壓主和派官員。最後,金國以“歲幣不至”為理由發動南侵,共計二十多萬軍隊在兩淮、京湖、四川三個方向對南宋發動了攻擊。

      但這個所謂的理由是根本不成立的。早在嘉定八年(1215年)金國就派王世安潛入淮南進行顛覆活動,意圖謀取楚州。此時他們就已經有了南侵的企圖,即使兩年後南宋恢復歲幣,他們也可以找另一個理由發動南侵。另外,《金史·食貨志》明確記載金國南侵是因為“貪其淮南之儲”。

      殊不知,南宋方面也有自己的難處。金國南遷之後,就有史彌遠、喬行簡等人支援恢復中斷數年的歲幣,“宜姑與幣,使得拒韃”。但此言論一出即遭到群臣反對,認為這是“召侮之端,致寇之本”,更有太學生痛斥這是賣國行為,要求將喬行簡等人處斬,一時之間史彌遠也沒有辦法。

      如果金國能象徵性減免部分歲幣,史彌遠就可以以此為理由強行透過廷議,但無奈金國沒有給史彌遠說話的機會,更嚴重的是,金國南侵打破了宋廷以金為屏障的幻想,相關的爭論也停止下來。這時,南宋為了自己的存亡,不僅對入侵金軍進行了堅決的抵抗,而且不斷尋找機會深入河南抄略以迫使金軍退兵。另外,為了減輕國防壓力,南宋還公開招納有實力的山東忠義軍,同時與西夏會師夾擊秦、鞏。

      這場戰爭一打就是七年。金國不僅未能達到“取償於宋”的目的,反而損失慘重:四川方向,在對蒙作戰中有著出色戰績的名將完顏阿鄰戰死蜀口;京湖方向,猛將黃摑阿魯答被俘;而在兩淮戰區,時全更是“一軍全沒”。正如《金史》所言:“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國家精銳幾近喪”,“樞府武騎盡於南”。雖然宋廷此時還保持著清醒,並沒有對金國落井下石,但宋金聯合的可能性已經不復存在。

      另外,此前蒙古進攻西夏時,西夏也曾向金國求救,但金國卻趁火打劫,以致後來入侵南宋時,西夏堅定地站在了南宋一邊。可以說, 金國君臣親手葬送了抗蒙的大好形勢。正如《金史·宣宗紀》所言:“南開宋釁,西啟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補患”,金國的處境愈加被動起來。

    即若離的宋蒙關係

      嘉定四年(1211年),餘嶸奉命出使金國。此時恰逢蒙古攻金,他碰到了從前線逃回的金國潰軍,便想去前線檢視交戰情況並趁機與蒙古取得聯絡,但可惜的是,他的意圖被金人察覺,最終無功而返。回國之後,餘嶸向宋寧宗上奏:“今韃靼堅銳,即女真崛起之初,而金人沮喪銷耍,有舊遼滅亡之勢”,並建議乘此時“深詔大臣,講求所以備邊自治者”以應對時局變化。

      嘉定七年(1214年)真德秀出使金國後指出金國的滅亡之兆“大抵可見”,然而“習安者易制,崛起者難馴”,蒙古才是未來的心頭大患,因此當務之急仍是“內固邊防,外精間諜”,密切注意局勢的發展。

      就在同一年,金國南遷後,權工部侍郎徐應龍也不無擔憂地說:“金人窮而南奔,將溢位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敵,尤為可慮。”

      也就是說,早在“聯蒙滅金”二十年之前就已經有人意識到蒙古的危害,雖然宋廷上下苟安不思進取,但在對蒙古的態度上還是很謹慎的,都能意識到這可能會是“宣和舊事”的重演。

      此時,宋廷對蒙古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冷漠的。嘉定六年(1213年)冬蒙軍攻擊濟南時曾向南宋派出使者請求南宋出兵,但使者到達濠州時被南宋邊防軍驅趕,後被金人所獲。

    金朝在與西夏友好關係破裂、蒙古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向蒙古派出使者,請求議和。但金宣宗在議和之後,卻又南逃汴京。成吉思汗認為金朝議和缺乏誠意,再次派兵南下,兵鋒直抵河南。在西夏騷擾、蒙古進攻的外部打擊下,金朝內部也不平靜,東北有耶律留哥叛變和蒲鮮萬奴建立的東夏國,東有紅襖軍的不斷進攻等,金朝已經面臨三面被困之勢,唯有南邊的宋朝還能保持互不侵犯。

    在蒙古與金朝和約撕毀之後,金朝的唯一出路是考慮鞏固原有與南宋關係,建立一種具有實質意義的軍事聯盟,以對抗共同的敵人蒙古。但金人對南宋不屑一顧,借南宋拒絕輸納歲幣之機,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最終將宋朝推向敵人一邊,造成四面受敵之勢。專擅朝政的術虎高琪認為,金朝遷都汴京後,金朝所能控制的地盤非常之小,於是主張南攻宋朝,其他一些大臣也有此意,“吾國兵較北誠不如,較南則制之有餘力”

    在這種朝議背景下,金宣宗以南宋不輸納歲幣為由,於興定元年(1217年)四月正式發動對南宋的戰爭。金宣宗攻宋,其目的有二,一是奪取南宋淮南之地,作為北方被蒙古攻取的土地的補償;二是河南一路難以應付包括戰爭費用在內的各種物資需求,金朝財政已經十分窘迫,他們希望透過對宋戰爭,掠取財物,解決財政危機。

    戰爭的形勢並不如金人估計的那麼樂觀。最初,金人雖然佔領了南宋淮南的一些州縣,但很快被宋人收復,隨後,宋金邊境陷入長期的拉鋸戰中。金兵在攻宋戰爭中沒有佔到便宜,試圖奪取淮南以為緩衝之地的計劃落空了。對此,金朝內部也有人洞察到了,”國家之慮,不在於未得淮南之前,而在既得淮南之後“[5]認為金人奪取淮南以後,宋人必會拼死相爭,金人將陷入無休止的宋金戰爭之中,若是不能奪取淮南之地,害處將會更大。因此極力反對攻打南宋。

    但這樣的聲音在金朝朝廷之上畢竟微弱,戰爭如期進行。金朝不但沒有奪取淮南之地,倒是喪失了許多有生力量,金宣宗發動攻宋戰爭後,曾多次失敗,金人喪失兵馬難以統計,“士馬折耗,十不一存”[6]。付出如此巨大的兵馬損失,卻並未能奪取淮南之地,也沒能迫使南宋朝廷重新交納歲幣,反而損耗了淮北原有物資,增加了戰爭負擔,使金朝在對蒙戰爭中更加處於下風。在金國發動對宋戰爭之後,宋廷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再次與蒙古展開交往,以期減少自己承受的軍事壓力。嘉定十一年(1218年),蒙古再次遣使與南宋接觸,宋寧宗亦表達了與蒙古進一步接觸的意願。

      嘉定十三年(1220年),淮東制置使賈涉奉朝廷命令遣趙珙出使蒙古,並受到木華黎的熱情款待。同年,宋廷還派遣苟夢玉出使,並見到了成吉思汗。嘉定十六年(1223年),苟夢玉再次被派遣出使。可以說,這一階段宋蒙之間的聯絡比較頻繁,兩國關係不斷升溫。雖然有什麼外交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兩人帶回了大量關於蒙古的資訊,對宋廷的戰略決策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但嘉定十七年(1224年)新即位的金哀宗完顏守緒下令停止對宋戰爭後,蒙古對於南宋而言已經失去了制約金國的實際價值,宋蒙關係迅速降溫。恰逢此時金哀宗有意與南宋聯防武休,以防備蒙古繞道攻擊金國後方,無奈金國當權大臣認為此事有失顏面而力加阻撓,而南宋方面也不甚熱心,最後此事未能成行。

      不過事情很快出現了轉機。寶元三年(1227年),蒙軍悍然進攻南宋川陝戰區,由於四川制置使鄭損擅自做出了棄守關外五州(階州、成州、鳳州、西和州、天水軍)的錯誤決定,致使自吳玠時代以來南宋經營百餘年的“三關五州”防禦體系徹底瓦解。這就是著名的“丁亥之變”。

      此後,南宋對蒙古愈加冷落,朝內再無和蒙之議,甚至還與金國開展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其中,湖南轉運使趙汝譡與之前被俘的黃摑阿魯答在潭州商議聯合抗蒙之策,兩淮戰區的趙範、趙葵亦與金國將領完顏合達、移剌蒲阿約定共同防禦蒙古。

      由於沒有宋的支援,蒙古對金作戰依然沒有取得進展,陷入了“入關不能,渡河不可”的尷尬境地,無計可施的蒙古人只好另想他法。寶元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的時候曾經留下遺言:“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

      但成吉思汗的想法過於簡單了,南宋方面早就識破了蒙古的企圖。所以,紹定三年(1230年)蒙古派遣李邦瑞使宋的時候,宋廷直接選擇了拒絕其入境。由此可見,南宋的外交還是很務實的,與蒙古交往也不過是互相利用的權宜之計,其最終目的還是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假道攻金”的意外成功

      紹定三年(1230年),蒙古的攻勢嚴重受挫,在攻打慶陽、衛州、潼關等諸戰役中接連敗北,“假道滅金”再一次被提上日程。紹定四年(1231年),蒙軍攻克鳳翔後,窩闊臺召集蒙古諸王大臣商議滅金。最終透過如下決議:拖雷率右路軍自鳳翔過寶雞,渡渭水,迂迴四川后沿漢水之下,進入河南,從背後攻擊金軍,而窩闊臺率中路軍自白坡渡黃河,斡晨那顏率西路軍由濟南西下。當然,蒙古一開始還是希望南宋能夠主動借路,紹定四年(1231年)蒙古再次派李邦瑞使宋,雖然這次南宋接納了李邦瑞,但其借路請求遭到南宋拒絕。

      或許,這時候拖雷就該意識到自己處境之危險了。其實,窩闊臺的本意就是想借宋、金之手除掉拖雷,所以“借路”決議一出,窩闊臺便將此計劃公諸於眾,很快金國就得到了訊息,有了足夠的時間進行準備。

      另外,雖說金國之前所作所為實屬自絕於宋,但宋廷卻並沒有激於義憤,反而想幫金國守好後門,以期延緩金國的滅亡。不得已的拖雷只能訴諸武力強行叩關了。

      紹定三年(1230年)蒙軍進攻鳳州後,利州路安撫使兼知興元府郭正孫就根據蒙軍遊騎動向推斷出蒙軍必將由東道入宋境,但桂如淵卻接受了蒙軍“必自西入宋境”的錯誤意見。這似乎已經註定悲劇即將釀成。

      紹定四年(1231年)四月,蒙軍果然從東道入境,一時之間宋軍來不及重新部署,只能眼睜睜看著蒙軍入境。更為惡劣的是,桂如淵此時忘記了自己的責任,不僅沒有組織有效抵抗,反而逃到合州躲了起來。後來局勢惡化,又主動為“借路”蒙軍提供糧草和嚮導,蒙軍順利的通過了四川。

      在這種情況下,宋廷又急令京湖制置使陳賅領兵增援四川。但陳賅並沒把此事放在心上,以為只是蒙古遊騎前來騷擾,只派了三千人前往金州。很快,蒙軍擊敗金州宋軍,迅速沿漢水直下京西南路。此時陳賅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急調孟珙前去攔截,但為時已晚,逃過孟珙追擊的蒙軍順利進入金國境內。

      但這只是過了第一關,很快,疲憊不堪的蒙軍就發現等待他們的竟然是以逸待勞的15萬金軍。原來,窩闊臺也沒有按原計劃進攻潼關、牽制金軍,而是按兵不動長達四個月之久,使得金軍在得到蒙古“借路”的訊息後,立刻調重兵南下佈防。

      很快,4萬蒙軍被15萬金軍團團包圍,在金軍的持續打擊下,蒙軍處境愈發艱難。但由於主帥完顏合達、副帥移剌蒲阿之間相互掣肘,金軍數次貽誤戰機,最終讓拖雷等來了一場救命的大雪。這場大雪下了三天三夜,金軍自進入中原以來還從未遇到如此寒冷的天氣,以致“僵凍無人色,幾不能成軍”,而蒙古人常年生活在塞北,比較適應這種天氣,拖雷於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出擊,在三峰山之戰中大敗金軍。

      窩闊臺得知三峰山大捷的訊息後非常震驚,與拖雷會師後不僅沒有繼續發動攻勢,反而在局勢非常有利的情況下率領大部分軍隊北返,並在歸途中毒死了拖雷。但即使這樣,金國賴以生存的關河防線已經殘破,精銳部隊遭到毀滅性打擊,已經離亡國不遠了。

    “聯蒙滅金”決策的最終形成

      對南宋而言,此時的金國已經沒有作為屏障的價值了。就在這時,聯蒙滅金開始成為主流觀點。按照《宋史·理宗紀》以及《宋季三朝政要》的記載,紹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蒙軍再次進攻金國的時候,南宋也出兵相助一起圍攻開封,但具體情況語焉不詳。最後開封城破,金哀宗被迫逃往蔡州。

      但氣息奄奄的金國並沒有放棄。之前完顏仲德提出過“進取興元,經略巴蜀”的建議,只是當時金哀宗被蒙軍一路追殺無暇顧及。待逃到蔡州後,金哀宗便有意實施此計劃,並以蠟丸密令粘哥完展“集大軍與上會與饒鳳關,出宋不意取興元”。另外,從三峰山逃脫的武仙亦收攏潰軍十萬人,意圖西進以迎金帝入川。

      但此時南宋不會再給金國任何機會了。朝廷得到邊報之後,孟珙奉命主動出擊,先迫降了鄧、申二州,後又大敗武仙於馬鐙山,“降其眾七萬”,八月十三日攻克唐州,徹底切斷了金哀宗西逃之路。

      眼見形勢不妙,金哀宗又派遣阿虎帶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南宋不出兵,可惜為時已晚,此時的金國已經不具備作為“唇”的實力了。不過,史彌遠也很猶豫是否要跟金國“連和”,以致廷議未決。

    於是,史彌遠之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問計於孟珙,孟珙說了如下一番話:“倘國家事力有餘,則兵糧可勿與。其次當權以濟事。不然,金滅,(蒙古)無厭,將及我矣。”這也就是說,南宋尚不具備坐觀成敗的實力,不如趁機“和蒙”,儘量拖延必將到來的宋蒙大決戰,使南宋獲得足夠的準備時間。另外,這樣也可以趁機搶得一些地盤以增加戰略縱深,並向蒙古人展示自己的實力,使之不敢輕視自己。而且,無論南宋出不出兵,金國都滅亡在即,因此此次出兵的重點不是滅金而是“和蒙”,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南宋唯一正確的選擇。

    孟珙這番話打動了史嵩之。之後,史嵩之又說服史彌遠做出聯蒙滅金的決定。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嵩之最終下達了出兵的命令,孟珙、江海率忠義軍2萬運糧30萬石北上,抵達蔡州城下與蒙軍會師。

    南宋出兵助糧,固然有“執仇恥”的目的,但最根本的目的,在於“和蒙”,這是符合南宋利益的正確之舉,是南宋唯一正確的抉擇。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了金國最後的據點蔡州城,金哀宗完顏守緒匆忙傳位後自縊身亡,金末帝完顏承麟亦在亂軍中被殺死,金國滅亡。由於宋軍表現突出,最後分得了大部分戰利品,其中就包括完顏守緒的屍體。

    5後續

    在滅亡金國的過程中,南宋收復了壽、泗、宿、毫四州及漣水一軍,加上消滅李全所得之海州,共五州、一軍、二十縣之地,兩淮全境收復。京西又得唐、鄧、息三州十一縣,京東得邳州二縣。從這一點來看,南宋在“聯蒙滅金”這一事件中還可以算是受益者。

    當年四月孟珙歸來,受到英雄般的禮遇。之後,宋廷以完顏守緒的屍體在臨安祭祖,並以俘獲的金國宰相張天綱等人行獻俘禮,以報靖康之恥。不管怎麼說,靖康之恥終於得以洗雪,南宋朝野被壓抑了百餘年的精神總算為之一振。或許這也是對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最好回答。

    6影響

    在蒙古鐵騎南下,內部叛亂頻仍的危急形勢下,金朝朝廷上下沒有依靠和籠絡周邊政權尤其南宋,穩定後方,沒有抓住有可能消除內亂,進而積極備戰,抵擋蒙古大軍的南下的有利情形。而選擇不顧南宋朝廷當時在對金朝問題上的不同意見,為了歲幣之事而攻擊南宋,將可能的盟友推到對方,自己親手造成四面受敵的困境。蒙古勢力強大,南宋不得已而為之。

    金朝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被蒙古消滅已是遲早的事,畢竟當時的金朝已經喪失了東北、山東等地,西夏的同盟關係業已破壞,實際控制區域只有河南一地的數個州府。蒙古政權也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因而將主力調離準備西征,僅以偏師以騷擾金朝。對蒙古來說,消滅金朝,只是早晚的事,且根本不需要與南宋建立軍事同盟。而南宋在強大的蒙古面前,並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南宋所能做的,只是守住自己的淮南之地,不使金朝勢力南下。名義上的同盟關係,只是為了讓蒙古在滅了金朝之後,稍微停頓一下南下的步伐,讓南宋可以多苟延些時日。“端平入洛”事件就證明了南宋所能做的也就這些,一旦希望有所動作,則必然遭致蒙古的打擊。

    對南宋來說,與蒙古結盟並非多麼高明的舉動,只不過是送走一隻暮年的狼,卻迎來一隻壯年的虎罷了。但在當時的情勢下,朝廷上下報仇心切,而金朝也不能調整政策,自己打破與南宋的和平關係,再加上蒙古勢力確實強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宋所能做的,也就是與蒙古結盟消滅金朝了。

  • 10 # Crazy灬歷史

    此消彼長

    我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北方的遊牧名族從漢末開始,大多接受了中原文明。到了五胡亂華時期,這些北方的遊牧民族大舉進入中原,採用漢制、吸取中原的先進文明成果,因此變的強大起來,待到宋朝時期,基本實力和宋不相上下。當然宋朝初期本身實力很強大,但此消彼長。

    野心不足

    比如南宋的趙構,對他來說:“打仗是不可能打仗的,別人打我我就議和,沒事再割地上貢來維持生活這樣子”。當時南宋並不是完全不存在與金一戰的實力,偏安江南的宋朝在初期的經濟並沒有入不敷出,反而是略有盈餘的。而反觀金,金雖然吞掉了宋朝在北方的領土,但是金相對於宋朝落後的文明和制度,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戰亂後取得地區的經濟,軍事補給上並不見得比南宋有太多優勢。與金一戰,未必可敗,但是當家的沒那個野心。

    制度缺陷

    宋朝是中國古代經濟最繁榮發達的時期之一,但是在軍事上卻頻頻失敗,自從秦制以來,中原皇朝就面臨了許多嶄新的問題:內宦外戚之亂、藩王之亂、皇后篡政、將領叛亂。尤其是,唐朝自安祿山之亂以後,將領叛亂,到五代十國,層出不窮,隨時就會亡國——宋朝本身就是將領叛亂篡國而來。所以,宋朝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就是文官治國。但是由於制度沒有完善,造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有宋一朝,雖然經濟文化空前繁榮,軍事戰鬥力上卻每況愈下。終宋一朝,很少出現將領叛亂。這就是代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電飯鍋煮粥要放多少水,煮多久才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