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棗!!!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來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
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面頰溫暖
羞慚。低下頭,回答著皇帝
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
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
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張棗《鏡中》
33年前,一首意境圓潤的《鏡中》橫空出世,古典與現代的交融似有若無,欲語還休。
1984年,一位清瘦英俊的四川外語學院英文系研究生成為了當時詩歌界的青春偶像,他是“不中不西”的文人典型:
每次向陌生人做自我介紹時,他都會說:“我是張棗,我是一個詩人”。
張棗,當代著名詩人,德國圖賓根大學文哲博士,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代表作包括《鏡中》、《邊緣》等。張棗的詩是傳統詩歌與現代詩歌的結合,他從詩歌的抒情源頭上繼承了“風、騷”傳統,並將這一傳統展現在當下的語境中。
1962年12月29日,張棗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有著“詩是吾家事”氛圍的張氏家族——父親學俄語,喜歡普希金,常常讀些俄語詩給他聽。
張棗一直都被認為是個天才神童,至少在讀書這件事上是:
不到十六歲,他便考進了湖南師範大學,學習英語專業;
語言天賦很高,不僅精通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四種語言,還能相當熟練地運用拉丁語;
在掌握多種語言的基礎上,他開始翻譯保羅·策蘭等人的作品,並不斷琢磨外國詩歌的精微奧妙,將之放置於漢語寫作中;
大學期間,他正式寫詩,經常與韓少功、何立偉等人進行寫作交流,還一門心思地認定了自己“詩人”的身份;
大學畢業在株洲工業大學教了一年英語後,又被當時四川幾近沸騰的詩歌江湖所吸引,考取了四川外語學院的研究生,寫下當時轟動大江南北的詩歌作品《鏡中》。
自此,張棗“大詩人”的聲譽奠定。
張棗是個極愛熱鬧的人,他相信“文學是尋找知音的活動”。
在四川外語學院學習期間,他認識了詩人柏樺,他說,這是發生在他“文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事件”。
他們一起創辦地下刊物《日日新》,一在食堂或街頭聚餐,一起看麵館美麗的姑娘,一起在操場上聊純粹的詩歌......他們可以在春日的夜晚,抽著煙,讓綿密的話語從黑夜走到黎明。
那是張棗心中“最光華奪目的時間”,宿舍裡常有成批的詩歌愛好者前來拜訪。就像一個極大的詩歌磁場,張棗是磁極之一,柏樺是磁極的另一頭,而中間則站滿了細細密密的人。
這樣悠遊愜意的生活到1986年便斷了線。
因為涉外婚姻和“追尋更好自我”的目的,張棗隻身前往德國。在那裡,他先是獲得德國特里爾大學文哲博士,後在圖賓根大學任教。
可光鮮亮麗的景象下是一地破碎的雞毛:
海外旅居生活枯燥孤寂而乏味,沒有朋友,沒有知音,結婚離婚又再婚,日子算不上跌宕,但鄉愁卻是濃烈——“深覺自己就像一塊燒紅的鐵,哧溜一下被放到了涼水裡”。
張棗是那樣的熱愛紅塵啊。
他迷戀美食,迷戀煙火氣,甚至會用身上的皮外套換取初次見面的朋友家裡晾曬的火腿。德國那清冷的生活簡直要了他的命!
他說自己“實在是忍受不了國外的寂寞”,“夜裡老哭,老喝酒”,他開始“渴望生活在母語的細節中”。
2005年,張棗受聘到河南大學任教,大半的時間都呆在了國內;2007年,張棗受聘到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任教,徹底地回了國。
當飛機從德國抵達上海時,張棗直接讓出租車停在離家不遠的一家南貨店門前,拖著箱子跨進了店堂,欣喜撫摸著每一隻火腿、每一塊臘肉、每一捆香腸,這兒聞聞那兒嗅嗅,打聽每一樣東西的價格,似乎是要補足在德國時的寂寞冷清。
詩人北島對此稱道:“我深知他性格的弱點,聲色犬馬和國內的浮躁氣氛會毀了他。我說,你要回國,就意味著你將放棄詩歌。他完全同意,但他說實在忍受不了國外的寂寞。”
回國的日子,張棗幾乎沒有再寫東西,就連曾經的翻譯工作也慢慢耽擱下了。98年,德國漢學家顧彬和張棗約好互譯詩集,顧彬甚至為此推掉了自己的工作,可最後發現,自己的詩集張棗翻譯了竟還不到一半。
而與此同時,素有“饕餮”之名的張棗卻始終沉浸在聲色犬馬中,一天到晚四處尋找美食,發胖,謝頂,美男子張棗悄然遁形——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濃重的生活。
可生活拋下了他。
2010年3月8日4點39分,肺癌晚期的他在德國圖賓根大學醫院去世,享年不足48歲,僅留下百餘首詩歌。
顧彬為此寫了個訃聞:他是一個天才,但他沒有珍惜自己的才華。
儘管張棗落到紙上的詩作少了點兒,但就詩歌寫作的純潔度來說,他的“少”是能以少勝多。
詩人歐陽江河曾說:“張棗是個完美主義者,很少有失敗的詩歌...... 他很‘南方’,但不是那種把玩和自戀性質的江南氣質,而是一種來自楚文化、有‘蠱惑’性的野性‘南方’。另外,張棗信奉唯美主義,更貼切地說是一種‘幻美’。”
沒有生的狂歡與躁動,也沒有死的絕望與悲號,張棗的詩就是這樣,像飛在半空之中,冷眼俯瞰著這個世界:
不瘋不矯情,野性而豁達,起承轉合之間又偏偏充盈著一份難以言狀的美好。
那使人憂傷的是什麼
……
你花一整天時間尋找它
你讓架上的書重新排列組合
你感到世界很大
你懷疑它是否存在過
那使人憂傷的是什麼?
雲天
在我最孤獨的時候
我總是凝望雲天
我不知道我是在祈禱
或者,我已經倖存?
我想我的好運氣
終有一天會來臨
我將被我終生想象著的
寥若星辰的
那麼幾個佼佼者
閱讀,並且喜愛。
何人斯
這是我鍾情的第十個月
我的光陰嫁給了一個影子
我咬一口自己摘來的鮮桃,讓你
清潔的牙齒也嘗一口,甜潤的
讓你也全身膨脹如感激
二月開白花,你逃也逃不脫,你在哪兒休息
哪兒就被我守望著。你若告訴我
你的雙臂怎樣垂落,我就會告訴你
你將怎樣再一次招手;你若告訴我
你看見什麼東西正在消逝
我就會告訴你,你是哪一個
深秋的故事
向深秋再走幾日
我就會接近她震悚的背影
她開口說江南如一棵樹
我眼前的景色便開始結果
開始迢遞;呵,她所說的那種季候
彷彿正對著逆流而上的某個人
開花,並穿越信誓的拱橋
落下一片葉
就知道是甲子年
我身邊的老人們
菊花般的升騰、墜地
情人們的地方蠶食其它的地方
她便說江南如她的髮型
沒有雨天,紙片都成了乳燕
想看張棗完整詩篇?
免費借閱《張棗的詩》
張棗!!!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來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
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面頰溫暖
羞慚。低下頭,回答著皇帝
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
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
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張棗《鏡中》
33年前,一首意境圓潤的《鏡中》橫空出世,古典與現代的交融似有若無,欲語還休。
1984年,一位清瘦英俊的四川外語學院英文系研究生成為了當時詩歌界的青春偶像,他是“不中不西”的文人典型:
通曉“漢風寫作”,但也能信手西方詩歌文化;往前張望是唐朝李白,往後再瞧卻變成了英國詩人艾略特。每次向陌生人做自我介紹時,他都會說:“我是張棗,我是一個詩人”。
張棗,當代著名詩人,德國圖賓根大學文哲博士,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代表作包括《鏡中》、《邊緣》等。張棗的詩是傳統詩歌與現代詩歌的結合,他從詩歌的抒情源頭上繼承了“風、騷”傳統,並將這一傳統展現在當下的語境中。
“我是張棗,我是一個詩人”1962年12月29日,張棗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有著“詩是吾家事”氛圍的張氏家族——父親學俄語,喜歡普希金,常常讀些俄語詩給他聽。
張棗一直都被認為是個天才神童,至少在讀書這件事上是:
不到十六歲,他便考進了湖南師範大學,學習英語專業;
語言天賦很高,不僅精通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四種語言,還能相當熟練地運用拉丁語;
在掌握多種語言的基礎上,他開始翻譯保羅·策蘭等人的作品,並不斷琢磨外國詩歌的精微奧妙,將之放置於漢語寫作中;
大學期間,他正式寫詩,經常與韓少功、何立偉等人進行寫作交流,還一門心思地認定了自己“詩人”的身份;
大學畢業在株洲工業大學教了一年英語後,又被當時四川幾近沸騰的詩歌江湖所吸引,考取了四川外語學院的研究生,寫下當時轟動大江南北的詩歌作品《鏡中》。
自此,張棗“大詩人”的聲譽奠定。
孤獨是天才的宿命,可他熱愛紅塵張棗是個極愛熱鬧的人,他相信“文學是尋找知音的活動”。
在四川外語學院學習期間,他認識了詩人柏樺,他說,這是發生在他“文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事件”。
他們一起創辦地下刊物《日日新》,一在食堂或街頭聚餐,一起看麵館美麗的姑娘,一起在操場上聊純粹的詩歌......他們可以在春日的夜晚,抽著煙,讓綿密的話語從黑夜走到黎明。
那是張棗心中“最光華奪目的時間”,宿舍裡常有成批的詩歌愛好者前來拜訪。就像一個極大的詩歌磁場,張棗是磁極之一,柏樺是磁極的另一頭,而中間則站滿了細細密密的人。
這樣悠遊愜意的生活到1986年便斷了線。
因為涉外婚姻和“追尋更好自我”的目的,張棗隻身前往德國。在那裡,他先是獲得德國特里爾大學文哲博士,後在圖賓根大學任教。
可光鮮亮麗的景象下是一地破碎的雞毛:
海外旅居生活枯燥孤寂而乏味,沒有朋友,沒有知音,結婚離婚又再婚,日子算不上跌宕,但鄉愁卻是濃烈——“深覺自己就像一塊燒紅的鐵,哧溜一下被放到了涼水裡”。
張棗是那樣的熱愛紅塵啊。
他迷戀美食,迷戀煙火氣,甚至會用身上的皮外套換取初次見面的朋友家裡晾曬的火腿。德國那清冷的生活簡直要了他的命!
他說自己“實在是忍受不了國外的寂寞”,“夜裡老哭,老喝酒”,他開始“渴望生活在母語的細節中”。
“他是天才,卻沒有珍惜自己的才華”2005年,張棗受聘到河南大學任教,大半的時間都呆在了國內;2007年,張棗受聘到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任教,徹底地回了國。
當飛機從德國抵達上海時,張棗直接讓出租車停在離家不遠的一家南貨店門前,拖著箱子跨進了店堂,欣喜撫摸著每一隻火腿、每一塊臘肉、每一捆香腸,這兒聞聞那兒嗅嗅,打聽每一樣東西的價格,似乎是要補足在德國時的寂寞冷清。
詩人北島對此稱道:“我深知他性格的弱點,聲色犬馬和國內的浮躁氣氛會毀了他。我說,你要回國,就意味著你將放棄詩歌。他完全同意,但他說實在忍受不了國外的寂寞。”
回國的日子,張棗幾乎沒有再寫東西,就連曾經的翻譯工作也慢慢耽擱下了。98年,德國漢學家顧彬和張棗約好互譯詩集,顧彬甚至為此推掉了自己的工作,可最後發現,自己的詩集張棗翻譯了竟還不到一半。
而與此同時,素有“饕餮”之名的張棗卻始終沉浸在聲色犬馬中,一天到晚四處尋找美食,發胖,謝頂,美男子張棗悄然遁形——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濃重的生活。
可生活拋下了他。
2010年3月8日4點39分,肺癌晚期的他在德國圖賓根大學醫院去世,享年不足48歲,僅留下百餘首詩歌。
顧彬為此寫了個訃聞:他是一個天才,但他沒有珍惜自己的才華。
“生活的踉蹌正是詩歌的踉蹌”儘管張棗落到紙上的詩作少了點兒,但就詩歌寫作的純潔度來說,他的“少”是能以少勝多。
詩人歐陽江河曾說:“張棗是個完美主義者,很少有失敗的詩歌...... 他很‘南方’,但不是那種把玩和自戀性質的江南氣質,而是一種來自楚文化、有‘蠱惑’性的野性‘南方’。另外,張棗信奉唯美主義,更貼切地說是一種‘幻美’。”
沒有生的狂歡與躁動,也沒有死的絕望與悲號,張棗的詩就是這樣,像飛在半空之中,冷眼俯瞰著這個世界:
不瘋不矯情,野性而豁達,起承轉合之間又偏偏充盈著一份難以言狀的美好。
那使人憂傷的是什麼
……
你花一整天時間尋找它
你讓架上的書重新排列組合
你感到世界很大
你懷疑它是否存在過
那使人憂傷的是什麼?
雲天
在我最孤獨的時候
我總是凝望雲天
我不知道我是在祈禱
或者,我已經倖存?
……
我想我的好運氣
終有一天會來臨
我將被我終生想象著的
寥若星辰的
那麼幾個佼佼者
閱讀,並且喜愛。
何人斯
……
這是我鍾情的第十個月
我的光陰嫁給了一個影子
我咬一口自己摘來的鮮桃,讓你
清潔的牙齒也嘗一口,甜潤的
讓你也全身膨脹如感激
……
二月開白花,你逃也逃不脫,你在哪兒休息
哪兒就被我守望著。你若告訴我
你的雙臂怎樣垂落,我就會告訴你
你將怎樣再一次招手;你若告訴我
你看見什麼東西正在消逝
我就會告訴你,你是哪一個
深秋的故事
向深秋再走幾日
我就會接近她震悚的背影
她開口說江南如一棵樹
我眼前的景色便開始結果
開始迢遞;呵,她所說的那種季候
彷彿正對著逆流而上的某個人
開花,並穿越信誓的拱橋
落下一片葉
就知道是甲子年
我身邊的老人們
菊花般的升騰、墜地
情人們的地方蠶食其它的地方
她便說江南如她的髮型
沒有雨天,紙片都成了乳燕
……
想看張棗完整詩篇?
免費借閱《張棗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