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叔說歷史
-
2 # 御天太一
這個我認為只能夠說部分百家學說的創始人是貴族,其他的應該只能夠算作是當時的有餘之家(富農),像扁鵲、鄒衍、楊朱等人基本上應該不能算是貴族,雜家呂不韋之前也是個商人。他們都是學習別人之後,結合自己的感悟自成一派。
至於學習這個事情,感謝孔夫子的私塾教育,不只是貴族才能夠學習,孔子的弟子就有很多人不是貴族。貴族子弟只是相較他人更有優勢罷了。
-
3 # 嬉皮笑臉的談經論道
很簡單,因為窮啊。要修書立著,必須要識字,然後學習有關知識,最後歸納總結提升形成理論。
首先,當時的生產力低下,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也只能勉強果腹。當一個人長期餓著肚子營養不良的時候,他主要的任務就是如何生存下去,識字是一件奢侈的事,更別說作學問了。所謂"飽暖思淫慾"與這個差不多,有人豐衣足食就思淫慾,有人就思錢財,有人思名聲權力,有人就思天下大事過去未來。
第二,那個時候,沒有紙,更沒有印刷術,書籍就是竹簡,竹簡無論從批次製作、攜帶、保管以及知識容量上都大大不如紙書。所謂"學富五車"的知識量還不如今天的一本小學課本。所以,註定了知識是小眾的,只有富裕階層可以擁有知識。
第三,當時沒有科舉制度,有些窮人就算想讀書,沒有科舉這個打破階層的上升通道,也只能是聊以自慰。唯一的上升通道是軍功,軍功卻需要更多的是武力,俗話說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統治者需要的就是這種,不問原因,只需要給個攻擊目標的莽夫。
綜上,在春秋戰國時期,無論孔子孫子老子韓非子,甚至西方的亞里士多德之類的,都只能出現在富裕的貴族階層。
-
4 # 藍本動漫
這樣的問題要不要一錘定音?
假如大多數人對『貴族』一詞,能夠看懂了的話,也就不會提出這些膚淺不得了的問題了。
過去所有表面的解答,是否說了等於沒有說一樣?直接一下子就說到點子上了嗎?
例如春秋戰國時代這些『子』,為何就是『貴族』身份?別的旁人為何就不是『貴族』?具體的真實原因在哪裡呢?
因為任何問題不能打爛沙盆問到底的話,看到的僅僅是沙盆上層的裂紋,看不見底是什麼樣子;所以浮於表面的裂紋好像清楚,其實對於破裂沙盆的底根本不去理會,就以為『表面裂紋』回答對了。
而事實上,求知者在觀看回答時,依然一頭霧水,雲山霧罩一般,根本就不明白→『子們』為何是『貴族』的根本原因。
第一,那得明白為什麼『貴』?這是沙盆的底,不搞清楚的話,是不可能回答到位的。
答:貴是一種人性氣質的表現,這是當時社會急於求成的路線,目的性就是改良改善,自古以來原始野蠻生長習性的人性思維本質。
第二,與『貴』相反的意義,就是『不貴』吧?有無考慮一下這個問題呢?這也是沙盆的底。
答:什麼人需要貴,什麼人無法貴?這在春秋大夢時代非常重要,即願意接受文化內涵水平教育的,能夠做到順良安心齊家的,科舉制度化獲得一個貴人身份和貴賓席位,那就是形成貴族群體的來龍去脈了。
第三,春秋時代為何提出『貴』?這也是要明白的沙盆底,不然就好難解凍此類問題的答案了。
答:春秋戰國時代之所以提出『貴』,究其原因,還不是自古以來玄黃初心不變的執行到底,即把朝政治理天下拉上正軌,徹底結束那些之前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奴隸性質人性意識的原始低俗怪談的極端『不貴』而已。
第四,封建制度要顛覆奴隸制度,即提倡文化水平去抑制平衡,一貫難改的原始意識形態裡面知識水平人性。
答:為了實現當官治理天下的責任,需要整個上層建築的人品『貴氣』,不能殘留前殷努力性質品行的人格,這是自古以來知識對抗文化的畏德,造成一個當時非常強烈的渴求改觀。
以上歷史塵封兩千多年前的,冷點社會意識形態裡面的人文思想,以及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真實面貌,大體上有個簡單粗暴的加溫解凍了。
眼下能不能再加大一點點的溫度,徹底掌握一門解凍技術製作出漫畫書?
關於此個問題的冷凍室裡面歷史:貴陽→貴州→貴族→貴人→貴賓→貴氣→貴方→貴姓→貴在→貴客。。。
為什麼貴州有個『黔東南』?→為什麼『孔雀東南飛』?貴人身份出生從何而來?
恐怕唯有封建社會的春秋大夢時代,考驗考核考試『所有子們』的世家子弟,需要經過歷代宗親逐步完善文化水平,才有機會實現一步步的家族『晉升』封官建爵之史記吧?
-
5 # 金兔歷史
諸子百家大概產生於春秋中後期,於戰國中期達到頂峰。
諸子百家中後期更多的代表人物出身於中下層階級,而非題主所說的“出生貴族”,像縱橫家的蘇秦、張儀便不是貴族出身;雜家的呂不韋,他雖然富有,但他是一名商人,也並非貴族出身;還有像陰陽家的鄒衍、醫家的扁鵲等人,皆非出身貴族。
但在春秋末期,諸子百家有很多都代表人物似乎都出身貴族,或者說沒落的貴族,像孔子、老子甚至是孫武等人,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嗎?
在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只有貴族才享有受教育的權力,民間壓根沒有所謂的“學術”可言。
這種情況一直到了東周之後,各諸侯國進行大大小小的吞併戰爭,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後,才有所改變。
首先是原本在宮廷中掌管史書典籍的官員和精通六藝計程車人淪落到民間,以孔子等人為代表,開始興辦“私學”,民間的教育才開始興起。
但教育的普及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前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更多的是這些淪落到民間計程車人。
隨著教育在民間的慢慢普及化,越來越多的中下層階級開始接觸到教育,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也才慢慢轉向平民化。
-
6 # 陳大舍
春秋諸子大多出身貴族是很正常的事。這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宗周以來一直有個制度就是學在王官。對此章太炎先生有過深入淺出的論述:
“古之學者,多出王官。世卿用事之時,百姓當家則務農、商、畜牧,無所謂學問也。其欲學者,不得不給事官府,為之胥徒,或乃供灑掃、為僕役焉,故《曲禮》雲:'宦學事師'。”
也就是說當時的學習方法就是直接到某個衙門去實習。而宗周以來卿大夫多為世襲,也就是說當時的學術領袖基本上都是貴族。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春秋之際,家臣皆稱卿大夫為“夫子”。“夫子”就是近世以來“主公”。,百家之徒尊其師為曰“夫子”,說明當時的“師生”關係近似於君臣之間。所以《說文》雲:“仕,學也。”所以後人稱做官為“出仕”,猶如學徒學得手藝,能夠獨立完成工作叫做“出師”,一個道理。
先師孔子曾為魯司寇。
而且早期百家之學無論差異有多大,最終都要歸結到“治國”這個實際操作上。這也就是為何百家之初都是以集團來活動。比如戰國之後兩大顯學儒家和墨家就都是以有組織有綱領的社團存在。
進一步講,早期的儒家就是類似歐洲中世紀騎士團的自由軍事貴族,比如《孟子•公孫丑上》中就講到: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北宮黝似子夏。”
之後孟子又講了一位做法雖然與北宮黝不同,但是卻同為勇士的孟施捨,認為他“似曾子”。更何況孔子本身就是軍事貴族出身,孔子之父叔梁紇是魯國著名的勇士,被孟獻子稱為“有力如虎”;孔子本人是個很高大的大力士,有“長人”、“力招城門”的記載。
東周戰場模型。戰車的沒落其實類似於騎士的沒落,是一種文明的衰退。
此外六藝中的“御”和“射”都是戰術技能,在周朝是貴族男子必須的生存之道。戰國時兵家多出於儒門,可見當時的儒門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軍事教育內容,至秦漢之交依然有大量儒生參加反秦的起義,擔任將領,也都是貴族時代最後輝煌。至於其它諸子的學說也都能找到貴族社會的烙印。比如,一直自認接近“底層群眾”這幾年號稱要“復興”的墨家,就怎麼不清楚為何墨家鼻祖尹佚實際上是成王之師,周之卿士;而《呂氏春秋》也記載了墨子的學術來自於當時社會的最高層:
“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
諸子百家之言之所以能夠成為日後中國甚至整個東亞兩千年的思想淵源,絕不算出自於“禮崩樂壞”後的狂歡和叫囂,而是來自於千年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對於未來的關懷和期待。
孔門大賢子路(虯鬚佩劍者)。
漢以後百家合流同歸於儒,但此後儒生們卻多多少少都有大仲馬筆下埃克多·德·聖埃米納的影子,即使是“像波爾多斯一樣威猛的阿拉密斯,是像阿多斯一樣足智多謀的達爾大尼央”,但他們卻也只能和唐吉訶德一樣,成為“最後的騎士”。
-
7 # 暗黑代理
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貴族制度使然,因為他們受到了高階教育所以更會為統治階級著想,如果是草根的話就不行了,因為沒有資本。
-
8 # 雨後新晴原創
諸子百家很多出身於貴族,是由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環境所決定的——之前學在官府,學校為官辦公學,教育物件為貴族官宦子弟,奴隸不用說,平民子弟也沒有受教育的資格。
金字塔式的等級社會背景下,學校分為“國學”和“鄉學”,王都和諸侯國設立的學校為“國學”,只有王室和諸侯貴族子弟才能就讀。各地方設立的“鄉學”,也是地方貴族子弟上學的地方,那時的“鄉”,指地方貴族聚居的城市,而非後來所指的“鄉村”。“裡”才是基層居民點,根本就沒有學校,非貴族子弟,沒有進入“鄉學”讀書的資格,而貴族又是世襲制,子承父業。
隨著社會發展與變遷,周王朝式微,諸侯爭霸,兼併戰爭打破原有的社會秩序,“井田制”瓦解,大家分小家,動盪中一些沒落貴族和文士,失去自己的封土、爵位和職務,淪入平民階層,希望以傳授知識為業。新興地主、商人及獲得戰功的平民,渴望子弟讀書入仕,以知識改變政治地位,安身立命。二者教與學的願望,形成了一個交叉點,從而形成“私學教育”的土壤。
式微士人在民間創辦“私學”,招收百姓子弟為徒,傳播文化知識,使春秋戰國時代的知識分子範圍擴充套件,但在書籍和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讀書人的範圍仍很有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的發展普及,學問的積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家世背景又決定文化底蘊,源遠則流長。“私學”教育的首創者、萬世師表孔子,雖然強調“有教無類”,而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大賢中,又有幾個衣食無憂的平民子弟!
大動盪時代,多事之秋,風雲際會,社會變革的歷史時期,“官學”和“私學”培育出來的知識分子,思索國家和社會的未來走向。學有所成的知識分子,大膽打破原有的認知狀態,憑藉自己的情感,展開千秋想象,想象未來應有的情景,紛紛發表自己的社會人生感悟,相互辯難,各述其說。
澎湃的激情,飛揚出撼天動地的千秋篇章,演繹出一場空前絕後的文化創新運動——百家爭鳴!一時天下大才雲集,奇才層出不迭,他們以簡陋的竹筏,橫渡無涯學海,以超凡的學問,欲普渡芸芸眾生,由混沌乾坤,進入文明新天地。風華雪月搏激流,瞰萬里風物,仰宇宙星斗,行吟踏浪,著千古文章,成諸子百家學說……
-
9 # 質躍
奴隸制社會,社會等級使然,庶人平民哪裡有人身自由和受教育的機會了。
春秋戰國是延續繼承周朝而來,周朝分封制井田制宗法禮制,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庶人被分封到一塊塊的井田上整日裡勞作,庶人本身和田地都是諸侯國的私有財產,平民庶人沒有田地沒有生產資料,更甭談受教育的機會與權利的了。再加上禮制那一套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說等,奴隸的一套教化,把庶民思想都捆死了,連思考都不允許。各諸侯國奴隸主們絕對的佔有土地與庶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民。
再一個是,周朝禮崩樂壞,春秋戰國天下大亂,相對受刺激和活躍自由的是各分封國的舊貴族奴隸主們,而各分封國的平民庶人依然是受制於各諸侯國,根本沒有太多人身自由,當然也有一些脫離出來的平民,但整體上庶民沒有人身自由,更何談學說思想,即使有思想也是得經過諸侯王發展出來,署他們的名,就成了諸侯貴族的東西了。
-
10 # 華中小隱
周代教育本是統治階級的專利,天子辦學,以教子弟,名為”大學”。諸侯辦學,以教子弟,名為”小學”。此為學在官府。
奴隸是不能受教育的。奴隸叫作“民“,當時民字是畫一隻目,兩條弧線相合,目中無圓形的瞳子,在目中戳一根斜線,代表芒刺。意思就是把逃跑的奴隸抓回來之後,戳瞎了眼,以防再逃。所以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奴隸是不能受教育的。奴隸生不如死,所以孔子又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那時,除了奴隸主和奴隸之外,還有享有人身自由的“人“。人包括貶為庶人的貴族,掌握了一些技藝的工匠等。工匠當時稱為“百工“。還有沒落為窮人的貴族,雖然還要硬撐著貴族的身份一一君子,但窮得跟人一般。孔子就是沒落貴族。所以孔子說:“吾少也賤“。
子,是個很有意思的稱謂。國王的兒子們叫公子,如平原君趙勝,就是趙國的公子。所有貴族出身的,都可以叫作子。在大學和小學裡受教育的,也叫子。學字,就是子的前邊有案,案上堆著書籍。
孔子小時候是受過教育的,可以蹭“小學“的課,又當過吹鼓手,經常出入貴族之家,見多識廣,有頭腦。秦末的韓信也是沒落貴族,貴族的標誌是腰裡掛一柄長劍。孟嘗君的食客馮諼也是,腰裡有劍,才能“無車彈鋏“。
受過教育的沒落貴族,可以辦學混飯吃,於是學術流散開去。“學在四夷”,此之謂也。孔子也是首開私人辦學的人之一,鬼谷子更早。孔子的學生也都是沒落貴族,不沒落的讀大學和小學去了。在《史記》中,有孔子的76個弟子的基本學歷檔案。
百工要起早貪黑做工,沒時間上學,子弟也得跟在身邊,邊幹活邊學手藝,沒時間上學,也沒求學的見識。能養家餬口就好,荒年餓不著手藝人。
由於這種社會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當然必須是受過教育的大有學問之子,只有貴族才能受教育。所以,諸子百家不是很多都出身貴族,而是全都出身貴族。
-
11 # Mr馮二
如果不是貴族,基本上連識字的機會都沒有。生產力極端低下的時代,平民家是供不起讀書人的,只有貴族才有基本的條件。
墨翟是平民出身,你看墨家的核心思想,兼愛、非攻,簡單來說就是平等有愛,別打仗。只有貧平民才要平等、要和平呢,貴族要的是階級特權和地盤財富。
-
12 # 心石齋主朱安國
這個不難理解。因為那時還處於奴隸社會。奴隸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的,知識面和認知社會的能力自然就窄了。其二,當時也正處於一個社會變革動盪的時期,知識分子和權貴們都在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和策略。其三,因為當時是列國分制,有很多受封的貴族。這些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對於當時社會現象各有想法,各抒己見,於是就產生了諸子百家。故諸子百家只能是產生於貴族之家。
-
13 # 永世的靈魂
我覺得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戰國的貴族能讀上書。一個人的思想能成體系唯有相容並濟、批判吸收。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還未完全消失普通的老百姓還不是平民,秦朝開國之君秦非子還是個奴隸呢,所以能吃飽穿暖才是首要生存目標;其次,春秋戰國的書是竹簡成書成本很高,成本高的東西自然就珍貴了,珍貴就要儲存在某些特定的地方了比如各國史館,這就意味著普通人想接觸都接觸不到;再次,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百國並立,各種攻伐衝突促使各種觀念出現,貴族有錢到處行走吸收採納這些觀念,如法家商鞅、韓非子都是荀子學生都脫胎於儒家而又對立於儒家,所以說勤奮就會實現夢想只是有錢人的說法,他們天生的資源不是窮人能擁有的,窮人首要的任務是活著,其次才是發展;而富人出生後的任務只是發展。
-
14 # 老陳雜談
春秋戰國時期,讀書是一件非常消耗財力的事情,春秋時期只開設官學,能進入學習的都是貴族子弟,最起碼也需要有貴族血統才可以進入學習。在春秋時期後期才出現私學,平民才能夠學習知識,但是也是有錢人才能學的起,當時的孔子就是私學的傑出代表。隨著私學興起,有知識的人越來越多,辦私學的人也越來越多,能夠接受學習知識的人才慢慢普及到普通平民百姓。
-
15 # 吉月文
這個現象其實不是中國的特例,全世界都是如此。文化從來都是一種奢侈品,一個連溫飽都沒有辦法解決的人,是不可能接受系統的教育並創造出優質的文化成果的。這就意味著,對於下層人而言,他們是沒有進行文化活動的物質基礎的。當然在歷史上,確實有少部分下層人士,因為機緣巧合,接受了較好的教育,並憑藉著本人的天賦,創造出優秀的文化成果。但這個過程當中,他總是要依附於某個社會上層的人士。歐洲近代史上有大批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是受到社會上層的貴族或者富豪的資助的。比如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盧梭,就受過多位女貴族的資助。德國著名數學家高斯,受到當地貴族公爵的鼎力支援。
貴族這個詞實際上是一個舶來品,並不能用來準確的形容當時中國的社會階層情況。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稱呼有分封領地的人為諸侯。諸侯的子孫後裔,又沒有領地的,被稱為士。在這一時期,周王朝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社會秩序不再像以前那麼嚴格。而與此同時,地方諸侯勢力做大,相互之間競爭領土和人口,由此形成了對於人才的需求。所以給了這些人巨大的活動空間,因此就形成了士人階層。諸子百家,大部分都是士人階層出身。正是因為曾經有比較顯赫的家世,但又和現實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差距,才使得他們對於現實有所不滿,並進而提出自己的社會改革理論。所以諸子百家不僅僅是社會上層,準確的說是沒落的社會上層。其實他們大部分人在社會現實中的地位並不高。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戰國中晚期的時候,法家開始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以商鞅為代表的一批法家政治家,大力推動社會改革,嚴厲打擊了貴族體制,開創了中國平民化的社會體系。而儒家為代表的另一波力量,透過有教無類的思想觀念,促進了文化知識向社會中下層的傳播。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正統觀念為基礎,吸收了法家的部分思想,開創了影響後世的新式儒家。在這兩種思想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先於其他國家,在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以平民社會為主導的特徵。換句話說,恰恰是這幫春秋戰國時期的沒落貴族後代,最終導致了中國貴族體制的衰亡。至此以後,中國的文化傳承不再主要依靠貴族階層,而是以教育的方式,透過士人階層進行傳播。
-
16 # PLH紅塵幽蘭
春秋戰國時期是階級鬥爭激烈的時期,在階級鬥爭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士這一階層,在士階層的發展過程中又產生了私學。
那個時期出現了先秦七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他們都是透過創辦私學或四處遊學使得自己的思想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社會影響力,關注度自然也高。
辦私學首先要有經濟條件,還要有足夠豐富的學識,他們都出身貴族自然哪個條件都不缺。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普通百姓能求得溫飽就不錯了,讀書識字求學問對他們來說既無時間也無精力和金錢,辦私學更加是不可能的事。
再則,即便普通人有學問也辦的起私學,憑他們世代卑微的出身和名不見經傳的過往,又能吸引多少人投入他們的門下呢?吸引不到足夠的關注度如何產生影響力呢?
什麼條件都不具備拿什麼去和貴族共爭鳴?
-
17 # 超然智者
這是由當時的戰亂背景所決定的。春秋戰國時期也稱東周,周朝的統治已經是四分五裂,全國動盪不安,西周時期制訂的禮制不復存在。下層社會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進而波及到上層貴族。其實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不安是由上層貴族的奴役發展和下層的覺醒雙方面造成,稱之為“禮壞樂崩”,這種喪失秩序的情況很顯然已經觸動了上層貴族的利益。因此上層貴族才會“百家爭鳴”。處在底層社會的大多數奴隸眼界沒那麼大,不可能有資格“爭鳴”。“百家爭鳴”的言論和見解都是從不同角度闡釋解決“危機”的辦法,但是周朝的社會體制已經決定不可能有挽回的餘地。
回覆列表
關於諸子百家為何都是貴族,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體制方面的原因。西周末年,犬戎殺入王都,對西周王室進行了大屠殺,亂局之中,周王室被迫東遷,來到了洛陽,歷史上,從此以後就進入了東周時期,也就是春秋時期。
此時,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卻一直繼承了下來。各個諸侯國家依舊沿襲周制,貴族分封子弟、功勳到各地為官,也就是說,除了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貴族基本上都是世襲的,這就好理解了,階級是固化的,老百姓與貴族之間缺乏轉化機制,有文化的貴族,後代也會有有文化,形成了惡性迴圈。
第二,經濟實力方面的原因。正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如果你連飯都吃不飽,還去研究文化,簡直是浪到了無邊無際了,所以,要想研究文化理論,你家首先得填飽肚子,老百姓生存艱難,哪裡有機會去研究文化呢。
第三,文化壟斷方面的原因。事實上,文化教育普及是非常晚的,春秋戰國時期,並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夠享受教育權,相反,很多時候,受教育的權利是被貴族壟斷的。
那時候的書籍不像現在一樣氾濫,藏書非常有限,想讀書,去哪裡找書呢?只有貴族家庭才有藏書,或者國家才有藏書,老子之所以那麼大學問,跟他的職務有很大關係,因為他掌握著國家的圖書館,有很多的書可以讀,他能讀,別人不能讀,他自然比別人學問大。所以,對文化書籍的壟斷也是原因之一。
很明顯,相對於普通人來說,貴族子弟擁有讀書的優先權和先天便利,自然也就容易出成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