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明天會更好60389627

    商鞅的死,是因為他的變法觸動了六百多年來士族階層的根本利益。雖然他的法家變法,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孱弱的國力,從一個方外國家變成了狼性國家。但是,任何的變革都會遇到舊有勢力的阻撓和打壓,所以作為變法者付出血的代價,也是一個可以想象到的結果。任何舊有勢力在下臺之前都會進行嗜血的反撲,就像秦統一六國之後,只過了20年就被趕下歷史舞臺。雖然他們開創的中央集權制的管理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一直延續至今開創了中華民族真正的崛起。但是,還是很快就被士族階層反撲而退出了歷史舞臺。強漢也是歷經四代帝王,到漢武大帝才真正實現了中央集權的夢想。所以離漢武將近三百年的商鞅得到身首異處的結果,也不算是太出乎人的意料。畢竟強如始皇帝,在變革上都是一百多年的努力在短短的二十幾年的時間也土崩瓦解,何況一個更早的開創者。

  • 2 # 先秦史

    商鞅變法,把一個落後野蠻的西部邊陲之國變為一個國富兵強的強國,功勞非常大,為什麼新上臺的秦惠文王第一件事就是車裂商鞅?第一,商鞅變法觸犯了士族階級的利益。商鞅變法,很多內容觸犯了士族利益,比如廢除世祿世卿。秦惠文王的老師也是商鞅變法的受害者,其實是秦惠文王的替代者,秦惠文王對這些都懷恨在心。

    第二,商鞅變法,大大增加了商鞅在秦國的威望。秦惠文王剛上臺,商鞅對他簡直就是一個威脅,使秦惠文王不得不警惕,所謂功高震主必須死就是這個道理。當有人造謠商鞅打算造反時,正好借刀殺人。至於商鞅為何使被車裂,而不是別的刑罰,是因為車裂是商鞅自己訂的刑罰,而且是非常重的刑罰。

    自古以來,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為秦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秦惠文王需要自己的班底,那樣,他才更好控制,更加遊刃有餘。

  • 3 # 張博151221231

    這個其實也正常 想要變革 那自然就會得罪一些人 因為這變革觸及到了一些人的利益 所以商鞅變法後被人坑了也是正常的 即便是現在不也是一樣嘛

  • 4 # 清濁御史

    秦法乃戰時之法,不是不利於商鞅,而是隻要犯法無論是誰都難以倖免。而且商鞅執法之嚴格,動了所有既得利益的乳酪,從世襲爵位變為軍功爵,對國家中央集權的選拔人才是非常有益的。但也比得罪了基本上所有的老秦國的權貴,也是為什麼最後商鞅車裂基本上所有的權貴都拍手稱快的原因。

  • 5 # 林國榮973

    古代朝庭爭權奪利,弱肉強食一句話話:強者有理、敗者為寇。王道之下難找實事求是。只有社會主義能看到實事求是的真理……

  • 6 # 蜀中快客

    不光商鞅,歷代變法者,幾乎都沒有好的下場。

    吳起變法,為貴族亂箭射死,王安石被貶,身家得以保全,已是萬幸,張居正變法,死後家族不保,墓地被掘,子孫無善終。譚翤同等戊戌六君子,全都身首異處。

    變法,動搖的是掌握社會與國家主要資源與武器的階層利益,如果掌權者支援,還能持續,掌權者改變或身亡,被打壓勢力反撲,變法者很容易成為替罪羊或犧牲品。

    商鞅悲劇在於明知變法內容太功利,為推進度法,得罪太子儲君及大量貴族階層,商鞅以法家思想執政,併為此制定細緻全面的制度,如不能接收陌生人投宿,最後太子登基,貴族反撲,為平衡權貴,秦王通輯商鞅。商鞅逃亡時,害怕受到遷連,無人接收商鞅,很快就被捕,可以說商鞅是死於自己親自制定的制度。

    秦王雖然殺了商鞅,卻知道商鞅變法制度對秦國是有益的,所以變法內容得以延續,秦國最終成戰國第一強國,為秦始皇統一打下基礎。

  • 7 # 小杜笑看風雲

    歷史上搞變法搞變革的,結局大多不妙,不止商鞅一人,因為變法,勢必要觸動一些勢力龐大的舊貴族,舊官僚集團的利益,他們一定會反撲對抗,有開明君主的支援撐腰,變法還能強制推行,君主一死,變法之人就成為舊貴族首先除掉的物件。在秦國變法的商鞅如此,在楚國變法的吳起也同樣如此。宋朝變法的王安石雖然沒有被弄死,但宋神宗死後也被罷官撤職。明朝張居正變法雖然壽終正寢,但死後後人遭到清算,被抄家滅族。清朝康有為,梁啟超戊戌變法,也是被慈禧太后血腥絞殺了,七君子菜市口以身殉法。

    商鞅之死是舊貴族和新勢力,舊時代和新時代較量的結果。歷史上的每一次前進都是有人靠流血犧牲,用自己的生命推動的。

  • 8 # 萬學武

    觸犯到貴族王族根本利益,矛盾無法調和,等秦孝公一死,所有的怨氣全集中在商鞅身上,鞅必死。鞅雖死,然法不廢,秦漸強,終一統,二世而亡。後來歷朝歷代吸取這個教訓:那就是用法家霸道取天下,不可全用法家治天下,所以儒、道就有了用武之地。自古以來,但凡大人物都是“不成功,便成仁”,商鞅是既成功,又成仁。

  • 9 # 高陽飛雪

    商鞅動了既得利者的乳酪,別人就和他拼命,人性的自私。這些既得利者都是權貴階層特權群體關係通天利益盤根錯結一損俱損,得罪這個集團還想活嗎?

  • 10 # 95後佛系貓小白

    “商鞅身死,卻法不滅”。這個是值得深思的,在我看來,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封建時代,所有變法的順利實施,必須依賴於上層統治者的支援及其決心。秦孝公在於時期勵精圖治,堅持變法決心,對商鞅信賴有加,作為其強有力的生存保障與理想實施的保護傘。

    ②商鞅變法利國利民是對的,是當時秦國的強心劑,但是它卻不利於貴族,當中措施如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等措施使得原有貴族階層的保護屏障打破,使得平民階層的人群有機會流向中高層,這使得秦國中下層受到了實惠,因此受到秦國老百姓的支援,同時也使得毫無作為,貪圖享樂的貴族造成了危機。

    隨著孝公的逝世,秦惠文王的繼位,在其政治實力不穩的情況下(理由:商鞅的變法措施依然在秦國實施,說明新主秦惠文王是支援變法的,但繼位之初為獲得各種政治勢力的支援,所以只能殺商鞅平舊秦國貴族勢力的怒氣)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平衡秦國政壇勢力,車裂商鞅。以商鞅的肉體換取秦國的變法繼續進行。

  • 11 # 鶴小雙

    商鞅的結局,在他入秦施行變法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表面上看,秦惠文王為了安撫秦國貴族而對商鞅“五馬分屍”。但實際上,商鞅之死蘊含著極為深刻的帝王心術。

    以下就說說商鞅之死背後的那些事。

    一、商鞅變法的本質:將貴族之國變為君王一人之國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一共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自公元前356-350年,其中核心變法內容是“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

    這一條變法將老秦的世族大家特有的晉升路徑阻斷了;與此同時,為平民進入秦國上層打開了通道。自此之後,貴族和平民一樣,只有參軍殺敵,才能以功勞得勳爵。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制度將分配勳爵的權力由分封下的繼承製,變為秦君的賞賜。

    這種制度對秦國有三個影響:第一、大大提高了平民參軍立功的積極性,極大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所謂“虎狼之秦”,正是源自於此。第二、打擊了老秦貴族世代掌握的爵位和權力。第三、在削減貴族權力的同時,極大提高了秦君的權柄。那些因軍功得以榮華富貴的人,只會對秦君感恩戴德。

    商鞅不愧為經世之才,第一次變法的效果極為喜人。

    公元前354年,秦國進攻魏國河西地區,佔領少梁、上枳、安陵、山氏,將勢力範圍擴充套件至魏、韓兩國交界。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軍包圍魏國並佔領其舊都安邑。

    公元前350年,為爭取國內第二次變法的和平環境,秦孝公與魏惠王在彤地(今陝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緩和兩國緊張的關係。

    商鞅第一次變法歷時6年,大大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扭轉了秦國與宿敵魏國的戰爭劣勢,使得秦國一雪前恥,開始經略河西。曾經,魏武卒被秦軍視為不可戰勝的對手;現在,在軍功的刺激下,強大的魏軍卻成了老秦人眼中的綿羊。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國開啟第二次變法,這一次變法的影響更為深遠。其核心內容“推行郡縣制”,提供了大國治理的基本框架和典範。

    如果說第一次變法剝奪了秦國貴族的政治權力,那麼第二次變法就是從經濟基礎上徹底擊垮了貴族。自此之後,秦國國境之內,才敢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第二次變法之後,秦國從老秦貴族的秦國,變成了秦君一人的秦國。所以,從本質上來講,商鞅的變法是將秦國 從“分封制度”徹底變為“郡縣制度”。在這個巨大的轉變過程中,秦國解放了生產力,同時也調整了生產關係,一躍成為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代表!

    變法完成後的秦國面對山東六國,就如同三體人面對太陽系。那是一種高維生物和低維生物的差別,而他們之間的戰爭,稱之為降維打擊!

    秦孝公和他的繼承者秦惠文王很清楚,秦國之所以能如此強大,都要歸功於商鞅。這是一個有著顛倒乾坤、再造山河能力的人!

    功成之後,如何處理這樣一個人,是秦君必須仔細考慮的事情。

    二、商鞅被五馬分屍源於其兩重困境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庇護自己的勢力,秦國貴族們蠢蠢欲動,試圖誅殺商鞅,反撲變法成果。

    其實,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貴族已然勢微,如果沒有暗中得到剛剛即位的秦惠文王的支援,公子虔等貴族不一定能反殺商鞅。

    所以,真正誅殺商鞅的人,是秦惠文王。公子虔等貴族不過是秦惠文王手中的刀。

    從秦惠文王的帝王心術來看,當時商鞅面臨有兩重困境。

    第一、秦國變法已然完成,變法制度已經深入人心。只要持續實行下去,就能保住變法成果。此時,商鞅對於秦國已經失去了核心作用。有沒有商鞅,秦國都會不斷強大起來。

    失去了使用價值是商鞅面臨的第一重困境。這讓我想到了《軍師聯盟》中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計橋段。電視劇中,司馬懿看出了諸葛亮擺的是空城計,但他依然留了諸葛亮一命。因為有諸葛亮在,魏主曹睿就需要司馬懿。

    所以,諸葛亮的存在,正是司馬懿存在的價值。如果在空城計中,司馬懿直接殺了諸葛亮,那在曹睿的眼中,司馬懿也就失去了最後的價值,留給司馬懿的或許就是“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第二、商鞅的能力太強了,他能造就一個如此強大的秦國,當然也能造就同樣強大的山東六國。所以,雖然秦國不用商鞅,但也不能讓山東六國用商鞅。

    秦國不用商鞅,又不能放任商鞅去往山東六國,這是商鞅面臨的第二重困境。這就如同,當年魏相公叔痤跟魏惠王說:“如大王不能用衛鞅,就一定要殺掉衛鞅,以免他去往他國,成為魏國大敵。”

    在秦惠文王想清楚了上述問題後,留給商鞅的就只有一死。但商鞅畢竟是為秦國立過不世之功的人,殺他需要一個不受世人非議的理由。

    此時,躍躍欲試的秦國貴族成為了秦惠文王利用的工具。他放任公子虔誣陷商鞅謀反,進而逼迫商鞅反戈一擊,最終用商鞅變法調教出來的虎狼秦軍,擊殺了商鞅本人。

    這一切,無可非議,完美落幕!

    唯一有些滑稽的是,老秦貴族們以為是秦君向自己妥協,才默許誅殺商鞅。因此,商鞅死後,他們興沖沖地跟秦惠文王說,要廢除商君之法,恢復分封制度。

    聽到此話的秦君只是冷冷地說道:“商君之法永世行之於秦!”

  • 12 # 林長風

    秦國能掃滅六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商鞅。正是商鞅的變法,讓秦國成了戰國時期實力最為強大的王國,為以後秦始皇掃滅六國打下了基礎。

    但是,讓國家變得強大的變法,就一定是一場好的變法嗎?不一定!

    商鞅本名叫公孫鞅,又叫衛鞅,顧名思義,他原本是衛華人。但衛國當時已淪為魏國的附庸,所以年輕時的商鞅就成了魏國宰相公叔痤(讀如磋)的家臣。

    這時的魏君是魏惠王。公叔痤病重時,魏惠王就去探望,並詢問後事。公叔痤推薦商鞅接替自己,但魏惠王聽了,一言不發。於是公叔痤就說,“如果王上不用商鞅,那就一定要把他殺了。”

    公叔痤也很有意思,等魏惠王走了之後,他又把剛才的對話告訴了商鞅,並勸商鞅趕緊逃走。不料商鞅笑了笑,胸有成竹地說道,“大王既然不能聽主公的話而用我,哪裡又會來殺我?”

    很可能魏惠王是有些看不起商鞅的,所以根本沒把公叔痤的話當回事,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他,換句話說,魏惠王根本沒有搭理商鞅。但很快,魏惠王就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價。

    公叔痤病故之後,商鞅離開魏國,去見秦孝公,陳述自己的治國之策。

    第一次,商鞅對秦孝公大談帝道,秦孝公無動於衷。

    第二次,商鞅改變策略,說起了王道,秦孝公聽得昏然欲睡。

    第三次,商鞅說霸道,秦孝公聽得入神,身體不斷前傾,差一點從座席上掉下來,而他還沒有感覺。

    秦孝公感到萬分憋屈,下令求賢,就是要改變現狀,讓秦國迅速崛起。於是秦孝公決定重用商鞅,行霸道,變法度。

    商鞅的改革相當霸道。他的第一刀就砍向了秦國的貴族,因為貴族們擁兵自重,盤踞采邑,架空國君。要想集中權力,必須要先幹掉貴族。

    商鞅的方案是不論血統論軍功。按照新法,所有貴族都必須先從沒有軍功的宗室做起,然後按照軍功的大小重新確定尊卑貴賤,爵位俸祿。只要有軍功,哪怕不是宗室,也能封侯,成為新貴。

    於是,大量的新貴在秦國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迅速擠掉了大批的舊貴族。而新貴族對自己的封地卻既無產權,又無治權,只有財權。也就是說,他們成了秦王的臣子,而他們治下的子民則成了秦王的子民,所有的權力都收到了秦王的手裡。

    大家看,這不就是秦朝建立之後執行的郡縣制的雛形嗎?

    無論卿大夫,還是地方官,所有官員都由秦王任命,按能力和績效任職,不再按爵位世襲。有能力有才幹的,即便不是秦華人,也可以進入領導層和決策層。相反,即便是秦國最有來頭的家族,也得靠邊站。

    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正在於此。變法的結果是:貴族的權勢沒有了,國君的地位提高了,秦國的國力增強了。

    但是別急,商鞅的變法不僅如此,商鞅規定,庶民按戶編組,五家為保,十戶相連,一人作奸犯科,通體連帶責任:不告發者腰斬,藏匿者視同降敵,告發者則按斬敵首級領賞。

    如此一來,人人都成了特務,這是一種鄰里之間相互監視、相互告發的恐怖生活,商鞅不但使秦國變成了一座軍營,也使秦國成為一座監獄。

    他肅清盜賊,整頓治安,禁止鬥毆,並不是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而是要將社會上閒散的武力集中起來為其所用。他要求秦國的子民只為國君戰鬥,不為自己戰鬥;只殺外華人,不殺秦華人;只為高官厚祿殺人,不為蠅頭小利殺人。顯然,商鞅培養出來的,不過是些殺人機器。

    商鞅是一個鐵血宰相,他的變法非常殘酷,據說,商鞅有次一天之內就在渭水之濱處決囚犯七百餘人,以至於“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於天地,畜怨積仇比於丘山”,簡直就是慘絕人寰!

    但是,從結果來看,商鞅的變法能夠最大限度地集中秦國的資源和財富,最大限度地激發民眾的生產潛力和戰鬥勇氣,並保持令行禁止步調一致的集體性格,從而橫行霸道,一統天下。

    商鞅死後一百零四年,嬴政稱帝,是為秦始皇。然而商鞅自己,卻死於非命。

    商鞅是被車裂的。車裂即通常所謂五馬分屍。行刑之法,是用繩子捆住受刑者的頭和四肢,另一頭系在馬身上,然後同時鞭策五匹馬,分裂人犯的身體。 商鞅所受的,就是這種酷刑,而且是當眾執行。

    為什麼商鞅會落得如此下場,因為他得罪了太子的兩位師傅。秦孝公的太子就是後來的秦惠王,他有兩位師傅,公子賈和公子虔。因為反對變法,商鞅將公子賈臉上刺字,而公子虔則被割掉了鼻子。太子恨商鞅入骨,但此時商鞅有秦孝公護著,沒有辦法。

    後來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位,公子虔馬上就舉報商鞅謀反。公子虔的舉報很有意思,他並沒有商鞅造反的證據,只是說“商君欲反”,就是心裡想造反。

    能證明嗎?不能。但是,需要證據嗎?不需要。秦惠王原本就對商鞅恨之入骨,當然一告就準。於是下令通緝,全國搜捕,捉拿歸案,處以極刑,同時滅族。

    商鞅被誣告後,知道自己渾身是嘴也說不清,只好逃亡。但他跑到秦國邊境,卻住不進旅店。店老闆說,根據新法規定,所有的客人住店,都要出示身份證。如果沒有,就不能收留。如果違法收留,而客人碰巧又是罪犯或者犯罪嫌疑人,那麼,這人將來判什麼罪、受什麼罰,旅店老闆也判什麼罪、受什麼罰,這就叫“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簡稱“連坐”。

    商鞅長嘆一聲說道,“真沒想到,我變法的弊病竟到了這個份上!”

    軍隊和老百姓爭先恐後的捉拿商鞅,因為按照商鞅的新法,誰能捉住他,就意味著有了軍功,有了軍功就會有爵位。在他們看來,商鞅的腦袋就代表著自己的榮華富貴。

    作法自斃、走投無路的商鞅只好真的造反。他先是逃往魏國,卻被魏華人送回秦境;又逃往商邑,卻被惠王派兵剿滅。作為反賊,他被秦軍殺死在基地,又被拉回國當眾車裂。

    綜上所述,商鞅變法雖然使得秦國強大起來,但也徹底得罪了以公子虔等人為代表的舊貴族勢力,這些人自然對商鞅恨之入骨,這是商鞅被車裂的表面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商鞅的變法同時還損害了廣大老百姓的利益,他將所有人置於白色恐怖之下,嚴刑峻法,使得人人戰戰兢兢,所以也失去了民心。

    因此,不要以為改革就好,還得看改什麼,怎麼改。同樣,也不要以為變法就好,還得看變什麼,怎麼變。歷史上的變法,大多以失敗告終,比如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張居正變法、清朝的戊戌變法等等,變法結果固然失敗,變法者大多也下場悽慘,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 13 # 歷史爆破手

    商鞅用自己的鮮血澆灌了改革之花,使得商鞅變法顯得更加悲壯。但商鞅本人的悲劇收場,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也可以說商鞅的結局早已註定。

    一朝天子一朝臣

    遍數歷史上的變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需要得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援。一旦最高統治者意志不堅定,變法便往往無疾而終。主持變法的這些人,自然也會受到打擊報復。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宋神宗抵抗不住媳婦、老孃的哭訴,變法意志動搖,逼得王安石几度辭相,最後宋神宗甚至自己主持過變法,便是一個例證。而商鞅的遭遇,便是和王安石有些類似。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奪我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秦孝公這片求賢令,算是說得比較誠懇了。翻譯過來的大意就是,我秦國在秦穆公的時候,也是牛皮哄哄的存在,可惜到了秦厲公幾個人的時候,把秦國搞壞了。這時候秦國內亂不止,又哪裡有餘力顧及外邊的事情呢,河西之地都被魏國奪走。諸侯都看不起我們秦國,有什麼事也不帶我們秦國玩,這真是丟人丟到姥姥家了。

    我爹秦獻公,撥亂反正,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而且,我老爹想要恢復秦穆公時的霸業,奪回河西之地。現在我繼位了,想起老爹的意願,常常心痛秦國實力不足。無論誰能使秦國富裕強大起來,我官有的是,就是裂土分封也不在話下。

    從秦孝公的求賢令上,我們便可以推斷出,秦孝公對商鞅變法的支援力度有多大。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種支援力度一以貫之,給了商鞅最堅強的後盾。而這,是商鞅變法成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等到秦惠文王繼位後,商鞅變法的根基已經深深紮下,秦惠文王已經不需要商鞅主持變法了。

    更何況,商鞅還深深損害了舊貴族集團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後,商鞅迎來舊貴族的瘋狂反撲。

    觸動了貴族集團利益

    任何改革,都要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這些人對商鞅的態度,便不問可知了。商鞅從經濟和政治上,都剝奪了舊貴族的特權,使得他們對商鞅懷恨在心。尤其是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被挖去鼻樑,公孫賈被臉上刺字,埋下了商鞅送命的隱患。

    等到秦孝公去世後,公子虔等人便誣陷商鞅造反。剛剛登基的秦惠文王,根基不穩,而且對商鞅十分忌憚,於是決定借刀殺人。因為此時的商鞅,權勢達到了頂峰。他既是丞相,又是大將軍,文職武職都做到了最高。出門的時候前後有數十輛車,旁邊有穿甲計程車兵守護。便是連秦國的嬰兒,也只知道商鞅之名,不知道秦惠文王。

    這樣的情況,對任何一個君主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其實,在這之前,已經有人提醒過商鞅,讓他急流勇退。可惜,商鞅沒有聽進去。

    所以,商鞅的悲劇,和他自身貪戀權位,是有一定關係的。

    商鞅貪戀權位

    商鞅變法之後,大敗魏國,收回河西之地,生擒魏國公子卬。秦孝公兌現了當年求賢令中的諾言,把商於之地十五邑封賞給商鞅。著名的隱士趙良到秦國的時候,商鞅十分高興,請他指點。趙良指出了商鞅的危險局面,讓他趕緊回到封地。

    第一,商鞅嚴重侵犯了貴族利益。

    第二,商鞅採用的是輕罪重罰,老百姓心中積怨已久。

    第三,地位太過尊崇,已經堪比秦惠文王。

    可惜,商鞅沒有聽進去。一直等秦孝公去世後,商鞅才跟剛登基的秦惠文王提辭職,但已經為時已晚。閉門八年不出的公子虔等人,哪裡會允許商鞅迴歸自己的封地!

    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王,大王更為臣也。

    秦惠文王一聽,新仇舊恨一起報了,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聞訊後出逃,傍晚的時候想要住店。只是匆忙之中他沒有帶證件,店家不敢接待。

    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沒有證件,店家如果接待了他,是要被連坐的。商鞅聞言,喟然長嘆:“為法之弊一至此哉!”沒有辦法,既然不能住店,只能接著跑路了。

    然而,商鞅跑哪裡不好,偏偏去了魏國。魏國上下,對商鞅可謂是恨之入骨,當下把商鞅逮捕,強行遣返回秦國境內。魏華人知道,秦君現在正想殺商鞅,把商鞅強行遣返後,便可以借刀殺人。

    商鞅無奈,只得跑到自己封地,組織人手抵抗。但最終,卻是寡不敵眾,被舊貴族打破封地,將商鞅殘忍殺害。這樣還不解恨,他們甚至將商鞅五馬分屍,全家老少全部殺掉,以解心頭之恨!至此,使得秦國強大起來的商鞅,最終以悲劇收場。

    歷史上主持變法的,比如吳起、商鞅、范仲淹、王安石、張居正,鮮少有好下場的,輕則貶黜,重則五馬分屍、開墓鞭屍,這是他們的改革觸犯了舊勢力的利益,在沒有了君主替他們撐腰後,變法者必然的悲劇結局。

    然而,正是這樣前赴後繼的變法者,才不斷推動著歷史滾滾向前。正如戊戌變法中的譚嗣同,發出了改革者的強音。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 14 # 大秦鐵鷹劍士

    變法者,利益重新分割也。商鞅變法有利於老百姓,有利於底層群眾,更有利於秦國發展。但是商鞅變法不利於既得利益者,也就是秦國的老世族,秦國的守舊派。

    商鞅變法取締了貴族的很多特權。比如不能多佔土地,但要按時納稅。比如不能養私家武裝,但要依法服兵役。比如不能無功受賞,但有過必定被罰。貴族沒有了特權,變得跟普通百姓一樣了,自然憎恨商鞅!

    秦孝公在時,沒有貴族敢對商鞅下手,嬴渠梁死後,貴族們便起來複仇。甘龍作為商鞅政見的反對者,欲殺商鞅而後快。嬴虔因被商鞅刑治而懷恨在心。新君嬴駟因想掌握權力而必須除掉商鞅。所以秦國高層都有除掉商鞅的需要,相互利用以搬到商鞅這顆參天大樹。

    政治鬥爭是殘酷無情的,商鞅不得不為秦國而獻身。但是商鞅身前為聖,死後成神,以一己之力給秦國脫胎換骨,並給萬世立制,為萬民立法,其人雖死猶生也!

  • 15 # 三國療養院

    其實剛開始秦孝公對商鞅的理論是不太感興趣的,商鞅比是個比較能磨的人,應把秦孝公磨進了他的思想當中。商鞅的變法開始後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老百姓和一些大臣都不接受,也因為新的規則必定會觸犯某些既得利益者。一些秦國的王公貴族就這樣被商鞅得罪了,商鞅甚至還拿當時的太子開刀,他這樣的行為,也為他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當然商鞅的變法是成功的,為秦國日後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小編感覺商鞅變法的某些思想,以目前的眼光來看,很難讓人接受。這個回答具體就不講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網上學習一下。

    在秦孝公去世之後,商鞅得罪過的那個太子,也就是後來即位的秦惠王,想想吧!秦惠王上臺後能饒得了商鞅嗎?當時替秦惠王受刑的公子虔便出來舉報商鞅謀反了,是不是感覺商鞅怎麼會謀反?其實想要整你,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商鞅就跑啊!正常人都會跑,不跑等死啊!可曾經商鞅把鄰國折騰的不輕,現在就變成了個爹不親孃不疼的孩子,他跑到魏國,魏國不要他。後來他最終還是被秦惠王打敗,並將他的屍體五馬分屍,也就是那個時候殘酷的車裂之刑。

    商鞅是個很有能力有想法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工作上是沒可挑剔的,可能是在工作方法上缺乏一點人情味兒,人情世故上不夠圓滑吧!同時在做某些激進的事情時,沒有充分考慮一些後果,沒有把自己日後留下可迴旋的餘地。個人的一點想法說得不好,還請包涵。

  • 16 # 奔騰年代的春天會

    首先,商鞅因變法功高蓋主,新君秦惠文王上位後心裡發虛。

    其次,商鞅為了維護新法,將皇親國戚和舊貴族得罪透了。

    這兩條理由是商鞅被車裂的主因。

    大概事件如下:

    商鞅因為被公子虔誣陷說他謀反,秦惠文王派兵攻打商鞅商鞅戰敗死在了彤地,他的屍體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也就是五馬分屍。

    公元338年,秦孝公去世,秦孝公的兒子贏駟繼承皇位,因為在贏駟還是太子的時候商鞅曾經因為處罰贏駟的老師公子虔遭到贏駟的憎恨,在贏駟繼位以後公子虔對贏駟說商鞅想要謀反,於是贏駟就派兵去捉拿商鞅。

    商鞅連夜出逃到一個農民家裡想要留宿,但是農民因為害怕商鞅定下來的法律不準備留陌生人住宿拒絕了商鞅,商鞅隨後準備出逃魏國。

    但是因為商鞅曾經捉拿過魏國的公子印所以魏國也不收留他,最後商鞅潛逃回秦國並且藏在邑商,並且發動官兵去攻打鄭縣,贏駟知道了以後就派兵去剿滅商鞅,最後商鞅戰敗並且被帶回咸陽處以五馬分屍的刑罰。

  • 17 # 棍哥觀史

    商鞅變法不僅僅是觸動了貴族的利益,更是改變了秦國所有階層的利益分配,從尊“帝王之道”變為“強國之術”,在法家思想的嚴酷下,商鞅成了眾矢之的,而對待舊國的反叛,也使得秦國捉拿他的時候沒了逃跑的去路。

    在商鞅的改革中,貴族的利益是其觸碰的核心,土地、爵位、封邑以及世襲特權都被“商鞅變法”所觸及。在“井田制”的八私一公的土地分配形式上,將貴族享有的一公也收回,分配給農民,國家從中收取更多的稅負;在爵位方面,貴族子弟不參與戰爭立功,就不能再世襲家族的爵位;在封邑方面,貴族原有的封邑都收回給國家,只有在戰場上立功才能獲得封邑。而相對於平民來說,立軍功就是“野雞變鳳凰”的途徑,只要軍功多,官職、田地、爵位、封邑都會有的。這就打破了秦國自建國以來的利益分配模式,無疑是貴族最痛恨的地方。屈原當初在楚國的改革不也是因為觸碰了貴族利益才走投無路嗎?

    當商鞅實行新法的時候,貴族們水土不服,犯法者居多,商鞅深知“法之不行,上之不效”的道理,於是對貴族大下狠手,即便是太子犯法,也要追究責任,太子老師公子虔被商鞅割去了鼻子,這也更將商鞅推向了貴族以及太子的對立面。

    “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戰國策》

    當太子即位以後,商鞅沒有了秦孝公這個保護傘,貴族們便開始了瘋狂的報復行動,讒言無數,那個被割去鼻子的公子虔更是告發商鞅要謀反,面對秦國已經步入正軌的形勢下,秦惠文王也就不在害怕失去商鞅這位新法的創始人,藉著臣下的誣告,將商鞅處死以解當年的法不留情之仇。

    而本可以逃跑的商鞅卻被故國魏國擋住了去路,原因是商鞅在伐魏之時不顧名聲的引騙好友公子卬,打敗魏國大軍,使其喪失河西六百里之地,這等深仇大恨,魏國又怎能讓你借道逃走?商鞅也就這樣被逮捕回咸陽,秦惠文王也以商鞅創立的車裂之刑處死了商鞅。

    商鞅的變法給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但也因變法而死,雖然有點諷刺,但這就是改革家的偉大之處,犧牲一人換來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局面。而這種諷刺並未結束,秦國統一之後仍延用法家的冷酷思想治國,以致天下大亂,爭相反秦,最終由漢家獲得了大一統的成果。

    商鞅為秦強而死於秦強,秦因商鞅強也因商鞅而亡,天道輪迴,商君得以瞑目邪。

  • 18 # 有書共讀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從而為後來統一六國打下牢固的基礎。從這個角度看,商鞅算是秦國的功臣,但他本人卻被秦惠公處以“五馬分屍”的車裂酷刑,並被滅族。這是什麼原因呢?

    有書君認為,商鞅落得這個悲慘下場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秦惠公要安撫貴族勢力。

    商鞅在推行新法過程中觸犯了老貴族的利益,招來他們的一致反對。

    商鞅的保護傘秦孝公於公元前338年去世,新即位的秦惠公意識到以後的秦國還必須依靠老貴族才能團結一心,為了統治階層的穩定,必須殺商鞅。

    第二個原因是秦惠公要給自己和自己的老師報仇。

    秦惠公做太子時犯錯,商鞅處罰太子的老師嬴虔,往他臉上刺字,後來嬴虔違法,商鞅又割掉了他的鼻子。

    這些對於太子和他老師嬴虔來說,都是奇恥大辱。秦惠公要替老師復仇,為自己復仇,給老師一個交代,必須處死商鞅。

    第三個原因是商鞅功高蓋主。

    經過十幾年變法,商鞅似乎已經成了秦國的救星,對於新任國君而言,只有殺商鞅,才能鞏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說商鞅是“天資刻薄人”。

    雖然商鞅變法一時促進了國力的強盛,但商鞅崇尚嚴刑峻法,鼓勵民間告密,還寫了一部教封建帝王如何魚肉百姓的《商君書》。

    商鞅一生甘做封建君主的鷹犬,到最後卻被主子拋棄並殘殺,只活了57歲。套一句現成話來說,蒼天饒過誰!

  • 19 # 農民工說古道今

    商鞅之所以被秦惠文王車裂(五馬分屍),並不是因為秦惠文王覺得商鞅的政治主張有問題,也不是秦惠文王認為商鞅變法變得不對。實際上,秦惠文王即位之後,基本上全盤保留了商鞅的“法家治國”精髓。商鞅之所以被車裂,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與秦惠文王的私人矛盾。秦孝公在位期間,時為太子的秦惠文王因為觸犯秦法,被商鞅透過變通的方式進行了處罰。太子當然是不能受刑的,那麼罰誰呢?太子的老師,一位是秦孝公的長兄、秦惠文王的大爺公子虔,另一位是秦惠文王的老師公孫賈。雖然責罰的不是秦惠文王本尊,但是打的卻是秦惠文王的臉,因此二人的樑子也算是正式結下了,起碼秦惠文王內心並不怎麼待見商鞅這位父親的大功臣!當然,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商鞅變法期間損害了很多秦國世家大族的切身利益,甚至公子虔因為觸犯秦法,還被削掉了鼻子(劓刑)。秦孝公在位期間,這些世家大族迫於秦孝公的壓力,只得忍氣吞聲。秦孝公去世之後,秦惠文王即位,這些人紛紛跳了出來,而這其中鬧得最兇的就是秦惠文王那位被削了鼻子的大爺公子虔。秦孝文王即位伊始、立足未穩,一時間大爺和這麼多世家大族子弟冒了出來,一旦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政局穩定,搞不好自己能不能坐穩秦國的江山都很難說。因此,對於這些人,彼時的秦惠文王只能先行安撫、徐圖之。那麼,怎樣才能安撫這些人?殺了商鞅無疑是最佳的辦法。於是,秦惠文王最終決定犧牲商鞅,安撫世家大族、維護政局穩定。但是,打心底裡秦惠文王就沒打算廢除商鞅之法,無非就是權宜之計,而商鞅正是這權宜之計的犧牲品。

    再其次,殺人而已,一杯鴆酒、三尺白綾,怎麼殺不是殺?那麼,為什麼秦惠文王要選擇車裂商鞅呢?難道是為了讓商鞅的政敵們心情更舒暢些?顯然不是!秦惠文王此舉實際上是在立威。反正是個死,什麼死法對受刑者意義不大,但是對活人卻是一個巨大的震懾。秦惠文王選擇用車裂如此殘忍的方式處決商鞅,無疑是在震懾群臣和世家大族:“別以為我剛接班的小年輕好欺負,你們惹我一個試試?商鞅就是你們的榜樣!”與此同時,秦惠文王也是在給天下人、包括世家大族打個預防針,因為秦惠文王處決商鞅的理由仍然是商鞅違反他自己主持制定的秦法,而不是挾私報復。這就是在暗示,自己不會廢除秦法,同時也是在警告世家大族:“你們最好遵紀守法,否則我不客氣!”而且,此舉也是為天下人樹立了執法不避權貴的典型,一舉數得。

    秦惠文王在車裂商鞅之後,暫時安撫了世家大族,維護了政局穩定。在自身地位穩固之後,秦惠文王便開始大刀闊斧剪除世家大族勢力,鞏固自身權威,並且繼承了父親秦孝公與商鞅一手創立的秦法,繼續推行“法家治國”。秦國自惠文王起,逐步拉開了東出的鐵幕!自秦孝公算起,“奮六世之餘烈”,終於一統天下。

  • 20 # 尋根拜祖

    商鞅變法強秦,自己被五馬分屍,傳統說法是秦惠文王為報私仇,或者認為商鞅的權勢已經威脅到國君統治,其實那都是皮毛,或者是牽強附會的理由。“用其法,殺其人”,精神財富留用,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消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還有更深的歷史背景。

    其實,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想釋放兩個政治訊號:商鞅作為老秦貴族的死對頭被清除了;今後國家的大政方針,按先王遺志執行。

    這兩個訊號,其實是剛即位的秦惠文王,與老秦貴族之間達成的一個交易,翻譯過來就是:我替你們把最大的仇人商鞅幹掉,但你們必須支援我,繼續執行先王的變法圖強!

    再說得直白一點,秦惠文王透過殺商鞅,給勳舊貴族一個精神宣洩口,以獲得他們對他的支援,強化統治基礎。同時,拿秦孝公做擋箭牌,繼續推行商鞅留下的變法。

    為什麼不留下商鞅,由他繼續推行變法呢?老秦貴族真的威脅到秦惠文王了嗎?

    勢力強大的老秦貴族

    周公設計的宗法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這個根本大法,決定了各諸侯國公族勢力的強大。除了晉國,以暴力方式剷除了公族勢力,導致最後三家分晉,其餘各國都存在公族勢力尾大不掉的情況。

    秦國也一樣,老秦貴族就是秦國統治的基礎。春秋戰國時期,官吏選拔,實行的是世卿世祿制,即祖上什麼身份,子孫後代就什麼身份,歷代沿襲。世卿世祿制導致的結果就是,舊貴族勢力根深蒂固,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

    秦孝公即位之初,就認識到老貴族勢力的可怕,無論想要做什麼事,不取得他們的支援,寸步難行。

    商鞅變法革了老秦貴族的命

    我們總說變革,其實變革的核心,就是犧牲某些人的區域性利益,滿足整體利益,所以,變革從來就被既得利益階層深惡痛絕。

    商鞅變法的內容,直指舊貴族的核心利益,如廢除世卿世祿制,從此貴族家庭,不能再憑出身就坐享其成,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建功立業,失去了對平民階層的天然優勢。再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新法面前,貴族階層不再擁有特權。

    這些制度從根本上,動搖了貴族階層的利益,因此,老貴族一直拼了命地反對商鞅變法。

    防洪的牆與砍人的刀

    商鞅變法,實際上是一次機遇與風險共存的賭博行為。變法徹底改變了舊的統治模式,摧毀了原有的統治基礎,是一次社會秩序的重建。搞不好主導變革的秦孝公都會被轟下臺,國家可能走向四分五裂。可以想象,這種變革面臨的風險有多大。

    那麼,秦孝公為什麼要冒這麼大風險,非要進行變法呢?

    因為秦孝公敏銳地看到,商鞅主張的變法,可以給他帶來幾個好處:一是重構社會秩序有利於啟用人民活力,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二是可以打擊貴族勢力對君主的掣肘,強化君主專制;三是可以建立世代沿襲的新制度,保證“革命成果”的累世疊加。

    其實,這就是秦孝公早就想要的東西,現在有人可以幫他實現,他當然會不顧一切地支援商鞅。於是,他和商鞅默契配合,他自己充當商鞅變法的防洪牆,抵擋舊勢力對新法的衝擊;商鞅充當新法的刀,四處砍人。

    秦孝公的遠見卓識,保證了商鞅變法的成功,人們只看到了商鞅思想的偉大之處,往往忽視了秦孝公的防洪牆作用。如果不是秦孝公的堅定意志,變法無從談起。

    秦惠文王的尷尬及選擇

    秦孝公薨世後,嬴駟(即惠文王)即位,面對商鞅變法,他很尷尬,甚至說很危險,處置不當不光自己性命不保,秦國何去何從都不好說。為什麼這麼說?

    舊貴族的反抗,因為秦孝公的去世而紛紛走向前臺。秦孝公靠他多年的經營,雖然壓制住了舊貴族的反抗,但不代表這股勢力消失了,而是蟄伏。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登基,他的實力跟秦孝公沒法比,他需要舊貴族的支援,至少不能把舊貴族推向對立面。

    如此,惠文王必須拿出足夠的“誠意”,與舊貴族“共榮”。舊貴族最大的需求,就是幹掉商鞅,廢除新法,恢復他們的特殊地位。

    顯然,秦惠文王是贊同新法的,否則,秦孝公斷然不會讓他繼承王位。新法關乎秦國百年大業,秦孝公一定在選擇接班人時,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新法的延續。

    新法不能廢,老貴族不能得罪!這就是秦惠文王面臨的兩難境地。

    秦惠文王來了個偷換概念,將老貴族對新法的注意力,轉移到商鞅個人身上。商鞅的新法不能廢,但商鞅這個人已經不重要了,何不拿商鞅的頭,跟老貴族做一個交易?

    如此,秦惠文王靠一個失去價值的商鞅,安撫老貴族的心,又拿秦孝公的餘威,擋住老貴族復辟的幻想。這個舉措實在太高明瞭!

    為了讓戲碼更具觀賞性,秦惠文王加足了料,不惜將商鞅“五馬分屍”,以向老貴族表示:親們,我跟你們一條戰線!淺薄的老貴族們,被秦惠文王的表演感動得淚嘩嘩,慢慢才發現,商鞅雖然死了,他的“陰魂”一直沒散,他們期盼的光榮與夢想,永遠不再了!再想反抗,人家嬴駟已經坐穩了江山,動不了了。

    所以,商鞅威脅到秦惠文王的統治,或者私人恩怨的說法,根本不是主因。本質上是,惠文王需要用商鞅的頭,跟舊貴族做個交易,以保證商鞅的新法得以延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曲為什麼原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