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頭說歷史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亞大陸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他們現在之所以成為死敵,和英國有重要關係。從廣義上來說,印度地區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裡在歷史上多次受到外族入侵,四分五裂是常態。莫臥爾帝國於1526年建立後,基本統一了印度地區。到了近代,印度地區又淪為英國殖民地。由於巴基斯坦在歷史上多次受到阿拉伯人的統治和影響,伊斯蘭教在這裡佔統治地位,而印度則盛行印度教。英國殖民者便利用這一點,不斷挑起雙方矛盾,對巴基斯坦和印度實行“分治之”的策略。

    兩次世界大戰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江河日下,印度地區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高漲,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受到極大挑戰。1947年8月,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迫於無奈,只能承認印度獨立。但是英華人耍了個鬼點子,他沒有讓印度整體獨立,而是以印巴分治的原則讓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獨立。同時,把現在的孟加拉國劃給了巴基斯坦,又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未做處理。這就讓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圍繞領土問題產生了巨大矛盾。

    獨立後僅僅兩個月,巴基斯坦和印度就因為克什米爾問題開戰,1965年,又進行了第二次戰爭,結果是巴基斯坦得到該地區的2/5,印度得到3/5,並一直延續到現在。1971年,因為東巴基斯坦問題,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了第三次戰爭,結果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所以印巴之間因為宗教、領土問題成為死敵,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英國殖民者一手挑撥製造的。

  • 2 # 大風起

    1.印巴分治前後,由於宗教信仰不同,印度的穆斯林紛紛跑往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紛紛逃往印度。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生了多起宗教仇殺,相互之間都有大量民眾死傷,就此結下死仇。

    2.克什米爾是一塊富饒之地,但是在歸屬問題上,印巴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克什米爾的民眾絕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傾向於歸屬巴基斯坦。但是克什米爾的土王是印度教徒,堅決要求併入印度。

    於是印巴兩國同時出兵,打的難解難分,最後巴基斯坦佔據五分之二,印度佔據五分之三,形成實際控制線,但是三天兩頭擦槍走火,加上要求獨立的游擊隊在印控克什米爾搞事,這個地方一直處在火藥桶上。

    3.第三次印巴戰爭於1971年爆發,巴基斯坦被印度猛攻,幾乎喪失了還手之力,東巴基斯坦,也就是孟加拉國,乘機獨立。等於說,巴基斯坦被印度成功肢解,兩者的實力差距迅速拉大。巴基斯坦失去了跟印度直接比拼的機會,完全需要仰仗大國支援才能不被印度繼續肢解或者吞併。

    此外,印巴兩國為了徹底壓制對手,還雙雙研製出了原子彈。無論從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緣政治等方面上說,印巴的仇恨只會越結越深,幾乎無解。

  • 3 # 執斧談史說事

    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死敵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派衝突;二是因為3次印巴戰爭和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三是因為印巴分治後的克什米爾問題。

    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教派衝突

    我們知道古代印度原本是一個印度教和佛教佔據主導地位的地區,佛教主要流行在城市而農村則是印度教佔據絕對主導。後來隨著穆斯林不斷入侵併統治了印度大部分地區,伊斯蘭教取代了已經日漸勢微的佛教在城市中佔據主導地位,而印度教則依然在農村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不可動搖。印巴分治和大遷徙

    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雖然有矛盾可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雙方矛盾緩和,可是這種相對良好的關係又隨著英屬印度獨立臨近而破滅。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一心想要建立印度教主導的包括巴基斯坦的大印度,而真納領導的穆斯林聯盟則害怕穆斯林受欺負一心想要建立穆斯林自己的國家。印巴分治後留在雙方境內的不同宗教的民眾展開了大規模的遷徙,過程中伴隨著殘酷的流血衝突雙方間留下了深深的仇恨。

    二、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過

    最開始的巴基斯坦包括東巴和西巴兩部分,東巴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西巴就是現在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後先後爆發了三次印巴戰爭,前兩次雙方大致打平了。可是第三次印巴戰爭則直接把原來的巴基斯坦給肢解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被肢解的慘痛經歷讓雙方想不成為死敵都難。印巴戰爭中的印度士兵

    三、克什米爾問題是雙方的死結

    印度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地理名詞,是英華人把印度統一了起來。孟巴頓的印巴分治方案規定土邦可以自主加入印巴其中一方,可是印度卻不守規矩以武力擴張領土。一邊把印度教徒居多君主是穆斯林想要加入巴基斯坦或者獨立的海德拉巴等土邦武力吞併,一邊又想把穆斯林居多君主卻是印度教徒的克什米爾土邦併入印度,兩方面的便宜都要佔盡,拉達克地區也被印度給佔據了。克什米爾問題

    這樣的結果自然引起巴基斯坦的強烈不滿,雙方在克什米爾大打出手最終導致多次的印巴戰爭。而克什米爾也被雙方一分為二了,直到現在幾乎每年都還爆發衝突。而許多穆斯林因為看不慣印度對巴基斯坦欺壓多次對印度發動襲擊,印度也藉此誣陷巴基斯坦支援恐怖分子襲擊印度威脅要武力打擊巴基斯坦,這樣雙方的關係就更加緊張了。

  • 4 # 北玄武

    這其中的原因有三,其一,英屬殖民地黨派的對立、其二克什米爾問題,其三印巴力量都不足以威懾住對方。

    其一是英屬印度時期,印度國大黨與全印穆斯林聯盟的對立。其實最開始,後來的巴基斯坦國父真納是國大黨黨員,也是穆斯林聯盟成員,其本人贊成組建統一的印度。但是國大黨越來越一家獨大,佔據了主導地位,引發了穆斯林不滿,兩黨矛盾加深,使得穆斯林聯盟及真納本人轉而尋求建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本來有望成為大一統國家的印度就這樣在宗教與黨派矛盾中裂解了,遂有1947年印巴脫離英國分治,將原來印度內部矛盾外化成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

    其二,1947印巴分治時,英國規定土邦有自由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權利,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在克什米爾地區出現了問題,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用共同信仰的人口占多數,但是上層卻是印度教徒。印度教王公在剛開始尋求獨立於兩國之外,但是巴國要求其併入,印度王公壓力之下,逃亡印度。印度以此為口實,出兵,遂與巴交兵。是為第一次印巴戰爭,最終僵持在現在的實控線附近,巴國少點,印度佔領面積多點。克什米爾衝突一方面是領土衝突,另一方面也可以看過教派和黨派矛盾在獨立建國後的延續,至今一直僵持不下。

    其三,就是兩國力量對比的問題。在前兩次印巴戰爭中,雖然印度佔優,但兩國基本算平手。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肢解巴國,使得巴實力嚴重削弱。但是印度還不足以佔據完全壓倒性優勢,尤其是兩國98年左右的核試成功後,形成了地區性核均勢,使得印度對巴也十分忌憚。兩國矛盾就在這種平衡中繼續著。其實如果一方完全壓制住對方,弱國可能選擇退讓,這種仇恨僵持局面也就沒有了。關鍵是相對平衡,弱的一方也有最終制衡武器,強的一方也比較虛胖,當然死敵狀態還會繼續。

  • 5 # 魂舞大漠

    巴基斯坦小,與印度各方面差距甚大,國土、人口、經濟、軍事,等,都差了一大截,因是自從兩家分開,印度始終在惦記著它,不只一個克什米爾。巴基斯坦作為南亞第二大國,與印度較量幾十年,不曾沾過便宜,曾經吃過很大的虧,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被肢解,肢解出去一個東孟加拉,國土面積佔了16%,想來也是無奈,也不再惦記,國力不濟,所追求的目標自然務實,未來不致被印度吞併。現在的印巴,都是實事上的擁核國家,誰再想吃掉誰不太現實,誰也不想打一場核戰爭,然而國力不對稱,巴基斯坦不遺餘力發展軍力。

    宗教矛盾重重。曾經流血千里,正是不共戴天,骨子裡互相仇視,穆斯林曾經的國教,一朝讓位印度教,如肉中之刺,蒙巴頓英國有名的浪蕩公子,他的方案,你可以說草率,但符合老英華人分而治之的想法,兩家倒是接受了他的方案,但衝突開始了,在旁遮普的衝突,至少有50萬人喪生,1200萬人無家可歸,影響之大,仇恨之深,以致於今日。加之被肢解之苦,克什米爾紛爭,兩家的樑子算是結下了。

    流血克什米爾。不能兼併此地,印度還說哪裡話來;不能沒有克什米爾,絕不能讓印度世俗主義得到勝利。印度說,巴方逮住機會就會襲擊它,印度亦非善茬子,正如此,每年兩國在此地的衝突不下幾百次,絕不相讓,每隔幾年有了氣力便會大打出手。一次不成功會更加努力,因此一次次兵戎相見,為了國家榮譽,唯有槍炮說話。絕不會暫忍一時,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時常小動作不斷。

    砍掉了腦袋。沒有擺脫頭痛,這是尼赫魯的名句,巴基斯坦的獨立,使印度無法接受,一直視為大國理想的重挫,所以,縱然殺得山河失色,也要完成“統一”。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印度以為再沒有了大的威脅,登頂南亞霸主寶座,更風光了,絕不能容忍巴基斯坦這個政權長期存在下去,因而有機會便收拾,一山不容二虎,然而形勢越來越不由自家左右,前有大國支援,後面各自發展自核武,印度大業變得虛無飄緲,越來越覺得遙遙無期。

  • 6 # 薩沙

    歷史上的今天印度聖雄甘地遇刺:最後的遺言是“嗨,羅摩!”

    甘地遇刺的根本原因,在於印度的宗教衝突。

    今天的印度,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信教,只有極少數人是無神論者。其中印度教徒超過百分之八十,穆斯林大概是百分之十,其他是錫克教、耆那教等其他宗教。

    在古代,印度當然也是如此。

    印度教是傳統宗教,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出現了(婆羅門教)。印度教並不僅僅是宗教,而是滲透到了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佛教曾經短時間稱雄印度,最終還是被印度教擠垮了。

    公元7世紀前後,伊斯蘭教開始進入印度。

    1206年德里的素丹王朝,奉伊斯蘭教為國教。

    1526年巴布林建立莫臥兒帝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將伊斯蘭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伊斯蘭教是一種排他性很強,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勢力。除了國家領導者強制推行宗教以外,伊斯蘭教也可以解決印度一些客觀的問題。

    印度教最出名的就是種姓制度。四大種姓中的首陀羅地位低下,還有賤民更是如同豬狗。

    伊斯蘭教雖然也有內部的等級制度,並沒有印度教世世代代的種姓。

    於是,大量首陀羅和賤民改信伊斯蘭教。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有巨大的區別,矛盾和衝突是難免的。

    比如伊斯蘭教是一神論,印度教則是多神論。

    伊斯蘭教認為神沒有形象又無處不在,反對塑造神的形象,印度教則有無數神的雕塑和畫像。

    伊斯蘭教認為在神的面前,人一律平等,人死後會回到神的身邊。而印度教認為人分為若干等級是天經地義的,死後會進行輪迴。

    等等。

    總之,宗教衝突持續了幾百年。

    直到40年代中國組成駐印軍,國軍軍官卻看到了印度很嚴重的宗教衝突。

    軍官回憶:印度教中牛是神,任何人不得殺牛。伊斯蘭教徒經常拿著血淋淋的牛肉,走過印度教的餐館外,隨後就是一場鬥毆。既然大家互相看的不順眼,為什麼乾脆不分開住,而是要住在一起呢?後來我們才明白,他們都不願意退讓示弱。

    早在1885年建立國大黨的時候,黨派內部就有嚴重的宗教問題。

    在國大黨中,穆斯林抱怨沒有與印度教成員相同的權利。

    雖然都是印度人,同樣試圖從英國殖民中獨立,但穆斯林認為和印度教徒有著不同的訴求,很難坐在一條船上。

    於是,1906年國大黨內部成立了由穆斯林組成的“全印度穆斯林聯盟”(或稱穆斯林聯盟)。

    雙方矛盾越來越激化,穆斯林領袖的真納於1920年脫離國大黨。

    1931年穆斯林省份各省首字母組成了單詞“巴基斯坦”作為穆斯林地區的統一稱呼。

    可以說,在30年代,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分歧已經非常明顯。

    1946年英國已經無力控制印度,被迫允許印度獨立。

    而此時伊斯蘭教徒的主張很明確:成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不再歸屬印度。

    印度教徒大為震驚,認為這些穆斯林是叛國者,雙方開始激烈衝突。

    1946年8月16日,在加爾各答舉行的穆斯林抗議活動中,釀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大仇殺。仇殺持續近24個小時,造成5000人死亡,2萬人受傷。教派流血衝突還波及到比哈爾、孟買等地。

    這場大規模的騷亂,直到1948年才徹底停止,造成了近1000萬的人被迫離開家鄉,這多是印度境內的穆斯林或者是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教徒。

    西方認為,這幾年的宗教大沖突中,有至少50萬人死亡

    1947年6月4日,英國蒙巴頓宣告將在這一年的8月15日透過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方式,來實現印度的獨立。

    這個決定,引起印度教徒的嚴重不滿,認為這是肢解印度。

    巴基斯坦在1947年8月14日宣佈獨立,印度則在1947年8月15日宣佈獨立。真納成為巴基斯坦總督,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則成為新生獨立印度的總理。

    1947年10月,兩國因為克什米爾,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激戰到1949年1月才徹底停止。

    印度全國一片混亂,血流成河。

    僅僅克什米爾一地,查謨地區便有10萬以上的穆斯林居民被印度教徒殺害。隨後穆斯林大舉報復,將印度教徒殺了很多。

    聖雄甘地頭疼於錯綜複雜的宗教矛盾和教派衝突,主張團結。

    他主張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和平相處,不要分裂,都是一個民族。

    甘地曾經說:“印度教徒、穆斯林、天主教徒和錫克教徒,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區別。對我來講,他們是不可分隔的整體。”

    可惜,面對兩個宗教流血衝突的可怕現實,甘地也只能屈服。

    如果強行將巴基斯坦留在印度境內,恐怕就會有無休無止的宗教戰爭。

    此時的印度剛剛獨立,尚且沒有這種能力應付複雜的局面。

    與其大家一起毀滅,不如快刀斬亂麻實現兩個教宗的和平。

    最終,甘地只得支援巴基斯坦獨立。

    此舉又大大激怒了印度教極端派。

    印度教極端派認為甘地維護伊斯蘭教徒的利益,而犧牲了印度教徒的利益;他支援國家分裂,是國家的叛徒。

    同時,在印巴兩國互相攻擊甚至互相仇殺的時候,甘地的非暴力政策也接近於笑話。

    這個刺客納圖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熱分子,說的很有代表性:今天,印度難民正忍飢挨餓,奄奄一息,然而甘地卻維護穆斯林壓迫者。我們的祖國已經被肢解,成群的禿鷲正在撕吞她的軀體。光天化日之下,印度婦女慘遭蹂躪。但是,面對上述暴行,國大黨的懦夫們居然無動於衷。這種局面持續到何時才能結束?我們究竟能忍耐到何年何月?

    其實,刺客納圖拉姆·戈德森本來是甘地的崇拜者。

    他出身婆羅門,曾投入甘地的不合作運動,並因此而入獄。

    1948年1月30日晚上5點17分,79歲的甘地參加了一次祈禱會。

    甘地中彈以後,雙手合十摔倒在地上,很快停止呼吸。

    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嗨,羅摩!"

    羅摩是印度教的大神,也是甘地一生最崇拜的神靈。

    甘地的話就是:"啊!我的神啊!"

    對於這句話有很多種解讀,一些只知道皮毛的中國文人認為是驚叫。

    其實,在最後一刻的甘地是在嘆息。

    他的一生都強調非暴力,最終卻被暴力結束,也難怪甘地要嘆息了。

    打死甘地後,納圖拉姆也沒有逃走,而是闡述了自己的理念:我是為了印度才殺他。

    甘地死後,根據他的遺囑,遺體在24小時內被火化。

    而納圖拉姆因為謀殺罪,最終被判處絞刑。

    直到被處決前,納圖拉姆·戈德森仍然堅持大印度的立場和強烈的民族主義。他在遺書中說:我沒有任何財產可遺贈給家人,僅僅能留給你們一堆骨灰。但是,在我犯下罪行時所追求的夢想實現之前,我決不願意升入天國。我無視印度教的傳統風俗習慣,請求家人不要把我的骨灰拋撒在“一條注入大海的河流裡”。相反,要把骨灰好好儲存起來,一直儲存到印度河流經一個印度教徒統治下的統一國家那一天到來,那時,他們方可將我的骨灰撒在河裡。

    而甘地也曾經對他的一生做過總結: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歷史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歷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

  • 7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中國與巴基斯坦之所以能成為“巴鐵”,除了“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更多的是兩國共同的鄰居——蠢蠢欲動的印度,畢竟國際關係上有個規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兩國怎麼往死裡面“較勁”,從印巴邊界的儀仗隊換崗儀式上,就可以略見一斑。

    下圖,兩國士兵為拼氣勢大劈腿狠瞪眼,跺腳跺的恨不得把地面踹個窟窿,一股濃郁的火藥味撲面而來。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的人,我倒是都接觸過,他們生活習慣類似——印度能出來留學的,基本都是中高種姓,幾乎吃素,所以不吃豬肉;巴基斯坦人是穆斯林,也不吃豬肉;吃飯都用右手抓;兩華人都喜歡大冷天上面穿羽絨服,下面光腳穿拖鞋(我們這裡供暖好,室溫高);還有就是最讓人迷惑的,兩國都是搖頭yes,點頭no!!!!兩華人從外貌上也傻傻的分不清(不過有巴基斯坦包頭巾或者穿黑袍的女生,這個倒是比較好認,但不是所有女生都這樣穿);而且巴基斯坦的烏爾都語和印度的印地語聽起來也很像,說英語基本一個調調,很難懂。比如,隔壁的華北理工大學就同時接收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留學生,因為怕弄混了,給分別放在了公寓樓的兩頭,平時基本沒有交集,倒還相安無事。

    這兩國家在1947年才正式出現的,並沒有“源遠流長”的國恥家仇,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怎麼就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敵了?

    一提到印巴分治,大家想到的往往想到的是英國爸爸在一旁“壞笑”。

    與大一統的中國不同,印度是一個分裂的多民族地區,幾千年來,一直處於是邦國分裂的狀態,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比如,下圖,著名的莫臥兒王朝最強盛時期的印度版圖——可以看出,印度南部還是諸多分散邦國,加上宗教民族成非常分紛雜,團結一致,抵禦外敵的能力非常有限。從17末世紀開始,英國殖民者趁莫臥兒王朝衰敗,印度四分五裂之機,成功在這片大陸上建立起殖民統治。

    注意下圖,印度版圖面積的巔峰竟然是“英屬印度”時期。英國殖民者沒怎麼浪費槍炮,用幾句空洞的許諾,幾紙瞞天過海的契約,幾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薄禮就收買了印度的王公、將軍,順利的把歷代印度本土王朝都不能順利統治的區域全納入了行政區劃,成了英王王冠上最閃亮的寶石。

    到了19世紀,從未去過印度的維多利亞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畫像掛滿了南亞次大陸的各種場所。印度中上層人士會也以說英語,給英華人做事兒,去英國開眼為榮。

    下圖,2017年電影《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個忠心耿耿侍奉維多利亞的印度男僕形象,大讚女王和印度僕人的深厚友誼。這期間,雖然大多數印度人都是乖乖的順民,但英國的殖民統治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19世紀中期,印度民族大起義,導火索是英國給印度僱傭軍發的子彈用了豬油、牛油來包裹,結果大家都受不了了——國家可以亡,皇帝和王公們可以被囚禁、流放,但是神靈和信仰絕不能被褻瀆。雖然起義很快被鎮壓,但是英國方面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許多婦女兒童死於暴亂中的仇殺。

    英國殖民者鎮壓完起義後,開始認真總結教訓,發現,印度這片熱土上,不論種姓貴賤、或者民族歸屬,大家最重視的是“拜神”和種姓的高低貴賤。

    畢竟,印度大陸上有160多個民族,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四大主要宗教;還有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種姓制度(4個種姓,外加一個等外品——賤民)

    這麼複雜的情況,夠印度人自己折騰了,他們內部折騰累了,自然顧不上一致對外。

    於是,狡猾的英華人為維護自己的殖民統治,有意識的對占人口最多的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進行分化瓦解、挑撥離間,試圖利用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矛盾使其互相牽制以削弱對殖民統治的反抗。

    在英國這種殖民政策的“煽風點火”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矛盾進一步擴大。

    到了二戰結束,英國衰敗的厲害,越來越扛不住“日不落帝國”的重擔了,世界經濟中心開始由歐洲的大西洋沿岸,向美國的太平洋沿岸轉移,攔都攔不住。

    此時,英國幾乎喪失了獨立干預海外事務的能力,已經無力控制龐大的殖民體系。加上戰後民族獨立的歷史潮流下,印度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在1947年,英華人決定“體面的”從印度大陸撤離。

    早在前一年,英國艾德禮政府就與印度國大黨、穆斯林聯盟展開了艱難的協商。國大黨的尼赫魯堅持一個印度,穆斯林聯盟吵吵著要建立“巴基斯坦國”。像其他諸多非穆斯林國家裡的穆斯林一樣,很多印度的伊斯蘭教徒,尤其是北方邦聚集區的穆斯林,首先將自己視為穆斯林,然後才是印度人,他們對印度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

    雖然有一些穆斯林領袖熱烈擁護國大黨,主張團結印度教徒、共同擺脫英國統治實現徹底民族獨立,但他們還是不能帶動整個教派,甚至在一些重要場合,為了拉攏人心,也逐漸傾向鼓吹分治方案。

    在談判過程中,激進的穆斯林開始在印度各地挑起種族衝突。孟加拉省、尤其是印度最大城市加爾各答,發生了嚴重的騷亂,並很快升級為種族大仇殺....

    加爾各答的暴亂中,在穆斯林暴力襲擊下,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也參加了騷亂,強悍好戰的錫克人手持彎刀,在穆斯林聚居區裡展開了不分青紅皂白的殺戮。在接下來的兩天裡,英印當局出動了4.5萬軍隊,才平息了暴亂。據統計,騷亂後,加爾各答清理出了3500具屍體,扔進河裡和大海里,被報"失蹤“的遇難者估計高達 2萬人。

    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一方面煽動和參與仇殺,一方面又互相指責對方是種族仇殺的策劃者。英印政府在旁邊簡直看傻了眼,平日裡安貧樂道,整日拜神的阿三們互毆起來,戰鬥力簡直跟納粹有的一拼。

    終於,在幾經周折之後,“分而治之”的《印巴分治方案》/《蒙巴頓方案》出臺了。將龐大的印度分成了3塊,其中一塊就是現在的印度,另兩塊是巴基斯坦。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東巴變成了孟加拉國,西巴就是當今的巴基斯坦。由於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非常的不信任,還提出了個么蛾子——劃界者必須與雙方毫無關係,要由對印度完全不瞭解的英華人進行,以保證劃界人不帶有任何的傾向性。

    最終,劃界工作由一位上議院法官在總督府閉關兩月,用一張並不太精確的地圖完成的,期間未與任何印度本土人接觸過。以閉門造車的形式,硬是給印巴兩國劃好了分治的國境線。

    結果,這個國界劃分的漏洞百出——將穆斯林的聚居地劃給印度,印度教徒的聚居地卻劃給了巴基斯坦。比如,旁遮普地區沒劃利落,又引發了新的一輪騷亂....

    之後,基於《印巴分治方案》,英國體面的撤退,但該方案卻沒明確規定土邦(相對獨立的省市,名義上歸土著王公——”大君“管轄)歸屬問題,只是附帶說明:土邦可以基於地理聯絡加入印度自治領或巴基斯坦自治領,但不允許獨立。試想如果有土邦與印巴同時接壤,這個土邦該歸屬誰?事實上,就存在這樣的土邦——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大君是印度教徒,而大部分居民是穆斯林;克什米爾不同區域分別傾向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克什米爾大君說了也不算,何況連他自己都提前逃到了印度。期間,英國還把克什米爾問題提交了聯合國,聯合國除了磨嘴皮子,也沒什麼好辦法。

    印巴都順勢想兼了並克什米爾。三次印巴戰爭由此爆發,兩國的仇恨越積越深。而且,作為兩國“擁核”國家,成了南亞次大陸最不穩定的因素。實際上,印巴分治並不是傳聞中描述的那種單純“幸災樂禍的留下隱患”或者是英國殖民政府“強加給印度人民的後殖民主義政策”。

    事實上,英國也是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換了兩套人馬,協調了印度本土各方意見後做出了協商式決定。畢竟,如果英國不能謹慎的處理好退出最大殖民地的事宜,必定給英國其他殖民地,甚至本土留下諸多隱患,甚至會撼動英國的已經及岌岌可危的大國地位和國際聲譽,被全球人民恥笑。

    而且,英國對印度也是下了本的,多少有點感情。英國建立了印度的現代教育體系、修築鐵路網(現在還用著)、發展本地工業等。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印度資產階級,其精英階層最後影響了印度的未來。所謂的“帝國主義陰謀論”著實有點誇張了。

    半個多世紀來,無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跟前“宗主國”英國關係倒是都不錯,均為英聯邦的主要成員,還非常的看重這個身份。比如,巴基斯坦曾被中止會籍4年,結果急壞了,各種的表現,終於在2004年5月被恢復了身份,這才算鬆了口氣。

    最後說一句,如果當年印巴沒分治,甚至連緬甸部分地區也留在印度領土內,印度會作為一個大一統多民族國家而獨立。那麼,中國不但缺少了好鄰居巴基斯坦,而且還要面對擁有近五百萬平方公里領土、16.2億人口印度.......這個壓力,想想就後怕。

  • 8 # 新知傳習閣

    在歷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個國家,只是在印度成為英聯邦的成員國後,長期的發展導致現在的巴基斯坦地區基本上都是穆斯林人,不同於印度人,這就是印巴分治的根源。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全球各殖民地國家的人民民族意識逐漸崛起,衰弱的英國遭到了殖民地國家的挑戰,獨立的勢頭一天比一天明顯,那些原本從英國學校畢業的政治精英們更渴望自己的民族能夠獨立成國。

    最後一任印度總督是蒙巴頓將軍,他也是唯一的一個副王。因為英國的女王也是印度的女王,副王就相當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的權勢之大。但他非常不喜歡印度,因為他的老婆和尼赫魯兩個人私通,為他戴了一頂綠帽子。

    蒙巴頓將軍被迫主持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但他耍了自己的心眼兒。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宣告獨立分治,巴基斯坦分成了東、西巴基斯坦,北邊還有克什米爾地區由他們投票決定自己的歸屬問題,這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戰爭不休的根源。

    克什米爾地區的情況比較特殊,社會的上層是印度人,社會的下層是穆斯林人。因此大部分克什米爾人都願意歸屬巴基斯坦,但他們中間的上層卻現已歸屬印度。

    印度和巴基斯坦則都想吞併這一地區,並且蒙巴頓在實行分治的時候,政策比較簡單粗暴,強制把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人趕回了印度,把印度境內的穆斯林人趕到了巴基斯坦。

    在整個驅趕的過程中,雙方爆發了暴力衝突,有不少人都在衝突中死去。再加上雙方對克什米爾地區的爭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戰爭從此就爆發了,這就是蒙巴頓為這一地區留下的創傷和導火索。

    雙方之間的暴力衝突迅速失控,導致了災難性的後果。據保守的估計,在旁遮普地區雙方就有50萬人失去生命,1200萬人無家可歸。再加上雙方背後的政府在撐腰,慢慢就演變成了戰爭。

    在這裡我們要談到一個人,那就是甘地。這個印度的英雄,以自己一人之力在調解著兩個國家和種族之間的衝突,減少了不少的流血犧牲。

    1948年到1949年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則取得了剩下的一部分克什米爾地區。強大的印度,透過自己的蠶食政策,在60年代初期完全佔領了這一地區。

    1966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印度大舉進攻巴基斯坦,並佔領了不少雙方爭執地區的山脈。第二階段,巴基斯坦攻入了印度的旁遮普省,給這一地區的印度軍隊以重創。後來雙方在聯合國的調停下於9月份停戰,但雙方有爭議的問題仍舊沒有答案。

    1971年,東巴基斯坦發生了社會動亂,印度軍隊早就做好了準備,趁勢殺入了東巴基斯坦。在印度的主導下,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的國土面積迅速縮小,印度最終確定了自己在南亞大陸的主導地位。

    印度先是依靠蘇聯,後來又投靠了美國,展開了與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對抗。巴基斯坦則背靠中國的經濟和軍事支援,與印度展開了反擊。雙方的戰爭斷斷續續還在開打,但基本上仍維持了過去的對峙局面。

  • 9 # 世界真的很大

    印巴成為死敵,除了宗教和人種問題,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克什米爾爭端,曾引發兩次戰爭,至今各佔一塊。另一個是孟加拉國獨立戰爭,印度幾乎摧毀了巴基斯坦的海軍,讓巴國9萬名士兵投降,傷亡慘重,顏面盡失。

    1947年,雖然取得了二戰的勝利,但已經無力統治龐大帝國的英國,決定將其最大的海外領地印度,分成三個部分:以印度教徒為主的部分成為獨立的印度國,人口2.3億;以穆斯林為主的東西巴基斯坦獨立成巴基斯坦國,人口近8000萬。

    其餘的500多個土邦,可以各自獨立,也可以選擇加入印度國或者巴基斯坦國。這些土邦,此時的總人口為8500萬。這便是印度末代總督、英國的蒙巴頓勳爵主持制訂的印巴分治方案,史稱“蒙巴頓方案”。

    500多個土邦中,情況極為複雜。比如,有的邦以印度人居多,但王公卻是穆斯林,情感上傾向巴基斯坦,另一些邦則相反。因此,王公的選擇,往往不是大眾的選擇,而大眾的願望,王公又不願意去實現。一些邦國無論作何種選擇,印巴兩國中,總有一國會干預。

    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500萬的克什米爾土邦,是當時印度最大的邦國。克什米爾的居民,以穆斯林為主,但王公辛格,是印度教徒,議會也是親印度的。辛格希望克什米爾獨立並得到印巴兩國的正式承認。

    1947年8月,克什米爾與巴基斯坦簽署了外債延期償付協議,同月,克什米爾的穆斯林舉行起義,要求加入巴基斯坦,被鎮壓下去。10月,巴基斯坦以此為由,派兵佔領了克什米爾。辛格王公於是通過蒙巴頓勳爵向印度救助,蒙巴頓建議他索性宣佈加入印度。

    在此情況下,克什米爾簽署了加入印度國的協議,印度也以此為由派兵進入克什米爾。但巴基斯坦不承認克什米爾加入印度,也不撤軍。這便是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第一次武裝衝突。衝突的結果是,克什米爾的南北分別由印度和巴基斯坦管轄。

    孟加拉原來是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7年印巴分治時,孟加拉省被一分為二,西孟加拉歸印度,東孟加拉歸巴基斯坦,更名為東巴基斯坦。1971年3月,東巴基斯坦宣佈獨立。印度迅速表態予以承認,並派出軍隊開進東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自然進入全面戰爭狀態。

    當年11月,第三次印巴戰爭全面爆發。12月16日,印度軍隊攻佔東巴基斯坦首府達卡,9萬多巴基斯坦士兵無條件投降。除了在東巴打仗,印巴軍隊在西巴基斯坦也激烈交火。印軍數次攻擊巴基斯坦重要港城卡拉奇,摧毀了巴基斯坦大部分海軍力量。

    這次戰爭的結果,是孟加拉國的獨立。此後,印巴之間雖未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地區衝突依然不斷。兩國之間的核競爭,更是被卒業地區不安定的重要因素。雖然近些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兩國關係有所緩和。

  • 10 # 蜀北一

    很簡單,

    英國在背後使的壞!

    就如很多人認為,印度與巴基斯坦間的矛盾,是出在印巴分治上差不多,但最主要的是英華人蒙巴頓壞啊!

    英國可以容許印巴兩國獨立,但絕不會讓兩國今後過得很舒服!因此,英國刻意的會給兩國製造一些遺留問題!於是,在蒙巴頓提出的“蒙巴頓方案”中,故意沒有將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分清,這才導致後來這一地區持續不斷的衝突!

    這是英國刻意給印巴兩國製造的麻煩,不僅如此,英國還給中國與印度製造了一個麻煩,那就是“麥克馬洪線”,這裡不多闡述!

    1864年,3月,英國冊封古拉伯·辛格為“查謨和克什米爾大君”,由此,克什米爾地區成為英屬印度帝國體系治下的一個土邦,英國不干涉土邦的內部事務,但土邦承認英國的最高主權。到了1947年,印巴分治時,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在“蒙巴頓方案”中並沒有涉及,因此,印巴雙方都宣佈對該地區擁有主權!

    但是,在克什米爾地區,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教徒間同樣存在矛盾,隨著印巴分治,克什米爾境內的穆斯林教徒也想將克什米爾劃入到巴基斯坦治下!於是在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群體發起了武裝起義,印度隨即宣佈支援克什米爾境內的印度教勢力,並派兵支援!

    於是,印巴兩國第一次戰爭爆發,此次戰爭共持續到了1949年1月,在聯合國的介入下,兩國才休兵罷戰!

    但在此後,關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一直是左右兩國關係的關鍵所在!克什米爾的一絲絲風吹草動,都能引起兩國的極大關注!在後來的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兩次發生敵對行動。

    可見,並非是印巴兩國天生就見不得對方,而是克什米爾地區存在,導致了兩國最終走向刀兵相見的局面,最終成為生死大敵!

    如果當年,英華人在“蒙巴頓方案”中明確將該地區的歸屬問題落實清楚,兩國達成共識,又怎麼會有後來的戰爭與分歧呢?可見,殖民者壞啊,不論到了什麼,都不忘給人挖坑,這就是殖民者的本質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每天晚上有一個人會和你說晚安愛你,你覺得是真的愛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