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lex2018Hex

    在另一條關於讀書的問答裡,我的回答更詳細一些…不過在這裡也囉嗦幾句…

    1. 95%的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 4%的人知道自己知道

    3. 0.9%的人知道自己知道

    4. 0.1%的人不知道自己知道

    (這個比例引用自獵豹CEO傅盛)

    後三種人加起來也不過5%的人,而這5%的人一般就是那些喜歡讀書的人。這5%的基礎就是接受自己的無知。

    那再反過頭來看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去嘲笑那些接受了自己無知的人,一點都不奇怪。

    亞里士多德有句話: 有知識的人與無知之人相比,猶像活人之於死人。

    還有一個說法(忘了誰說的了):人與人的區別大於人與豬的區別。

    在中國,人均每年讀書大概4-8本吧(也有說0.7本),日本人均40本,猶太人均是每年64本~

    為啥猶太人這麼牛逼?因為猶太人在過去幾千年經常從富可敵國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他們明白物質財富可以被剝奪,但精神財富卻不會消失,於是狂讀書,讀者讀者,就這麼積累起來最牛逼了。

    再說深點兒,人死的時候,物質財富也真沒啥用(當然,有錢應該能有更高可能性續命),唯一有差別的,不就是大腦裡那點兒東西麼?

    當然,如果不介意大腦空空,那誰也攔不住你嘍~

  • 2 # 知行合一8899

    我90年代本科畢業,畢業後服務生產性企業,開始就有不少冷言冷語,聽起來不舒服

    但數年後我從事開發,部門主管,廠長,副總等職,薪水也長了幾十倍,而那些風言風語的人還待一線,工資漲了5倍,當然這其中有貨幣貶值的因素,其實他們工資沒漲。

    其實多讀書,是為了將來多份選擇,我可幾種選擇,而且職位上升,而讀書少的基本留在一線,而可以想象未來他們也還在一線。

    所以少讀書歧視多讀書是目光短視,讀書無用論的表現。何況又不吃他的,又不喝他的,理他幹嘛?

  • 3 # Small人物看世界

    社會上,讀書少的人確實會有一些比讀書多的人成功的,但是我們要客觀看待:

    1、讀書少的人能成功的機率沒有讀書高的人成功的機率高。這個就不要我舉例了,看看社會上可憐的人兒有幾個是研究生。

    2、讀書少的人一旦成功一些就會對讀書高的人各種鄙視。一方面是為了尋找存在感,另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知道爬上來是多麼不容易。畢竟能這樣成功的人是那麼少。而讀書多的人越讀越虛懷若谷。

    3、讀書高的人混得再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一旦時機到達,分分鐘人生開掛。

    4、不要想著不讀書就能混得很好,福澤諭吉早就針對這樣的情況說的一清二楚了,“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所有的不平等,都是在於對學問的態度和選擇上”。一語道破我們常說的福氣就是來自於學問。看看我們和日本、美國的差距吧,在看看教育平比較低的國家,就不難得出結論了。順便說一下,南韓的高等教育水平都比我們高,亞太平均教育水平第一的還是日本。

    5、讀書少的人福氣就是沒有讀書高的人高。我們這有個博士,家裡各種苦,沒有人會說他,畢業後3年不到就有車有房,有知識庇佑的努力和站在風口上短暫發達的人是不一樣的。

    6、一旦失敗了,讀書少的人就會垂下原本高昂的頭顱,很受打擊,甚至會選擇自殺的機率都很高。沒有較高知識儲備的人一旦失去賴以生存的資源,想在獲取資源就很難了,甚至連工作領域的機會都很少。

    7、讀書高的人越多,越是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綜合水平。每個人的選擇都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未來。

    8、如果你實在不知道那個是對的,看看你身邊的親戚,你會發現:那些過得好的,都是一些受教育高的人;那些過得不如你的,學歷也不如你。

    真的不希望再看到“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了,一個國家都會被毀了!所以,不要被讀書少的人所煽動,造就成這樣的風氣,這將是社會的巨大損失。

  • 4 # I時光

    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愛讀書的人是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

    那些一直堅持讀書的人,總覺得他們身上有一種吸引人的氣質,不需要說話,只是靜靜的站在那裡就自有一種吸引力,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要親近,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想,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感覺吧。喜歡讀書的人都是願意去主動學習的人,他們更願意讓自己的生活再上一層樓,他們願意接觸新的事物,學習更多知識。

    讀書多才能長久的積累,才能厚積薄發。

    很多人都知道的著名影星胡歌,他出車禍之後一度心情低落,那段時間他就用讀書來填充自己,讀很多書,氣質慢慢發生了改變,心態也變的不一樣,而他新出的作品也一度成為經典,比如琅琊榜,獵場等等。讀書的好處自不必言說。

    我想起一個關於雞蛋的雞湯文字,一個雞蛋,從內裡打破是生命,從外裡打破是食物。雞蛋從裡面打破了,那一定是有小雞孵出來了,那是生命,從外打破的時候一般就是在吃煮雞蛋吧,那就是食物。主動去學習的人,總能更多的掌握主動權,掌握了主動權的人,他們的人生總會更加的豐富出彩。

    一視同仁。

    網路上、現實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一些文化水平低的人,動不動批評讀書多的人“高才低能”、“讀書讀傻了”,這樣的現象主要是角度不同,文化水平低的人處理問題簡單粗暴,不喜歡文縐縐,也不懂什麼理論,但是他們的實操技能確實很出色。

    所以,我們應該一視同仁的對待。

  • 5 # 雨過天晴22282

    讀書是一個終身的事業,多讀書可以修心養德。如果說你成功就能不讀書那你只是暫時的成功。古代的帝王成就霸業,即使是馬背上打來的江山,也要學習任用賢能。今天不可否認一些讀書少的人成功了,但這也只是一小部分,而且成功後想要發展還是要多學習向有學問的人去討教。在世界在中國那些500強企業領導者們,各行各業的精英大部分都出自名校,都是博覽群書。確實有一部分人有讀書人的清高,但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成功的標準不同,書中自有黃金屋。

  • 6 # 下小雨2018

    就和,學問越多,往往人越謙遜一樣,越是看書不多,經驗主導的人,越覺得經驗萬能論,就和一句話類似的話說的好“老年人以為經驗能代替知識,年輕人以為知識能代替經驗”,談不上對錯和責備,只是兩種人生觀和見解吧,因為雖然我也傾向於知識大於經驗的想法,但我也敬畏經驗的重要性,不敢斷言我就更科學。

    遇上這樣的情況,如果你被鄙視了,說明你們不是一類人,默默聽一聽,揮手道別就好,你沒資格站在制高點批評人家;如果他是你的身邊人甚至朋友,說明你要努力提高自己了,提高自己,周圍的圈子層次才更好,多從自己找原因吧!

  • 7 # 單身大叔不抽菸

    我覺得這個問題得從下面幾個地方找原因 。

    ①叢書本上獲取知識多少的差別,使讀書少的與讀書多在社會生活上彼此站成兩排,站在自己對面的往往就是敵人。讀書少的與讀書多的,無非就是這點差別,讓他們從上學,畢業,入社會,越走越遠,彼此三觀也隨之各不相同,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讀書少的人反向歧視讀書多的人原因之一。

    ②思想不一樣,處理問題的方式就不一樣。讀書少的人行為處事,大多是快刀斬亂麻式,兩個字概括那叫痛快;讀書少的人言談舉止,大多不修邊幅,講話多有髒字,但是話糙理不糙;讀書少的人重江湖義氣,哥們很重要,小命敢不要,為朋友真能兩肋插刀;讀書少的人慣用武力解決問題,不服拉出去比比。這些恰恰是很多讀書多的所不具備的,而這些正是那些讀書少的人賴以生存的社會法則。有差別,有並集,就有衝突,這是讀書少的人反向歧視讀書多的人原因之二。

    ③讀書多少先促使思想分出區別,隨後就是對性格產生深遠影響,乃至一生。你想一個是早期就退學步入社會闖蕩,早就明白社會鄉井市儈,他們太瞭解生活這這兩個字的含義了;一個是大學畢業步入社會不久的一個雛,理想的浪漫主義者。試想這兩種人碰到一塊會怎麼樣?這就是讀書少的人反向歧視讀書多的人原因之三。

    總結:無論是讀書少的人反向歧視讀書多的人是出於什麼原因,歸根結底還是他們各自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針尖對麥芒。

  • 8 # 張豐

    人們總是嫉恨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不讀書的人看不起讀書人,就是最典型的體現。

    整體來說,華人讀書非常少,人均年讀書量不過四五本。世界上最聰明的猶太人,人均讀書60本,幾乎相當於中國“讀書人”才有的量。

    著名作家茨威格小時候生活在維也納的猶太富人家庭,整個家族都是做生意的料,但是家裡人卻都喜歡他能夠讀書。“我們家不缺錢,但是沒文化會被人看不起啊”。在猶太人社群,一個人讀書多或者成為博士,是最受人尊敬的。正是對知識的普遍推崇,讓這個種族在創新方面一直領先於世界。

    華人則恰恰相反。我們都讀過《孔乙己》。魯迅把一個讀書人寫得很慘,受人嘲笑,連酒錢都付不起。很多華人不過是初中畢業而已,他們可能認為讀書人都和孔乙己差不多。他們不知道,魯迅作為一個讀書很多的人,其實掙的錢很多,在北京買過四合院,在上海也是住洋樓,每天去咖啡館。

    讀書的一個最大作用,就是可以不斷開拓眼界。所以,讀書越多,自己面臨的“邊界”也就越大,往往變得更謙虛。讀書人更容易“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因為書中寫了很多人,寫了很多人的世界,讀書多了,就自然不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讀書少的人則相反,他們過早地把自己的世界封閉了起來。他們不會尊重別人,不懂得換位思考,會更固執,以為全世界的人應該都和自己一樣,發現別人把大量時間花在書本上,就感覺是異類。

    不過,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情況可能會得到改觀。因為知識更容易轉換成錢。那些讀書少的人,往往是特別愛錢的人,他們會發現,那些讀書多多人,其實都挺有錢的,慢慢的他們就會明白自己的渺小。

  • 9 # 炭子衝卯刀

    讀書這個問題,書本上的東西最多隻能說是知識,當然不論是專業的還是興趣的,只有變成自己的東西才能是智慧,結合實際情況用起來就是價值。其實知識只是一種資本,智慧才是一種能力,和讀書的多少沒有什麼關係。記得有人這麼說過,絕大部分的知識就是用來炫耀的,其實確實是這樣

  • 10 # 芃媽百草園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讀書少的人也存在酸葡萄心理,以歧視讀書多的人達到自己的心理平衡。

    人和人不能比,但很多人卻“以己度人”,如果能把讀書人拉低到和自己一個水平就覺得自己臉上倍有光彩,拉不到一起就覺得讀書人傻了吧唧的,不通事故。從而對自己沒要求對別人高要求。他們沒辦法理解讀書多的人的思想和關注點,沒辦法融入到讀書人的圈子,沒辦法在讀書人面前顯擺自己的優越性,就只能歧視讀書人。

    其實更多的讀書人不會在意這些讀書少的人對自己的貶低,相反內心會為他們感覺惋惜和悲哀。沒有讀更多的書,見識不到世界的精彩,體會不到思想的碰撞,感受不到細膩的情感。每天為一點薄利或一己私利費盡心機。他們感受不到世界和心胸的博大,只能看到眼前的一點。

    每個人怎麼看待別人怎麼對待別人體現出不同的修養。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也是一種幸福。

  • 11 # 考古軍中馬前卒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假如我們回過頭去看,就會發現在中國古代的大多數時候,讀書人的地位還是要高於普通勞動群眾的。在古代,讀書跟社會地位往往可以掛鉤,孟子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以我們今天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來考量,這種階級思想當然有很大的問題,但是在古代,這就是社會現實。儘管也存在“肉食者鄙”以及“群眾的智慧是無限的”,但實際上能夠掌控國家走向的,仍然以擁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人為主。

    科舉制出現以後,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類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並且一直影響到了近現代。

    到了新時代,讀書多的人大概是不會去歧視讀書少的人了,越讀書、越謙虛才是常態。但是反過來,的確出現了不讀書的人歧視讀書人的現象。

    這個轉變,大概始於當年社會轉型時期的“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

    人大多是現實的,假如讀書不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那麼自然就會被棄如敝屣。

    可惜的是,到了今天,讀書與否已經足以決定個人乃至國家的命運,卻還有人這麼想。

    相信很多人都見到過這樣的一類人——你跟他講道理,他跟你談情懷;你跟他列資料,他質疑你是不是“美分”;你覺得沒必要再說了,他說:你看,讀書人光會嘴上功夫。

    這種雞同鴨講式的對話,源於知識體系乃至思維模式的不對等。

    不少人可能也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大意是一個普通工人只用兩個電風扇,就解決了香皂生產流水線上的大問題,而專家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花費很多錢。

    這種故事很能獲得人們的讚許——你看,高手在民間吧!專家就知道騙錢,啥問題都不解決。

    我們假設這個故事是真的吧。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看,工人的辦法很聰明、花費也很小,而且真的是有效的。但是很少有人想過,電風扇對於空的香皂盒有用,可是換成了別的產品,它會不會就無能為力了?是不是專家的鑽研,可以讓類似的流水線以後都不再出現此類問題?是不是有可能讓這方面的技術有所突破?

    讀過書的人,會稱讚工人的聰明,但並不反對專家的探索。某些沒讀過書的人,會稱讚工人的聰明,並順手給專家一磚頭。這就是二者的區別吧。

  • 12 # 法司徒Festo

    不論是學識的多寡,一旦缺乏了虛心和務實,都會邁入歧視的歧路。

    首先對於標題建議進行微小的糾正,雖然說標題本意是讀書少的人反向(反過來)歧視讀書多的人,但將“反向”和“歧視”合在一起,容易讓讀者產生“反向歧視”這一理解,而根據“反向歧視”(包括“逆向歧視”)的解釋,並非“反過來歧視”這層意思,因此為避免產生歧義,建議將該用語進行替換。

    言歸正傳:從我個人的觀點認為,不論是讀書少的人,還是讀書多的人,如果具備虛心、務實這種品質,那麼就很容易建立對自己以及對他人和社會的正確認識,而歷史和現代成功人士的經歷也無一例外表明,至少這兩項是成功人士(無論讀書多寡)的必備品質。

    為什麼讀書少且缺乏虛心、務實精神的人,會歧視讀書多的人?

    這種情況,一方面可以認為眼界的狹窄,一方面可以認為是這類人心態的不平衡,因嫉妒而仇視。

    讀書少容易限制個人的眼界寬度和廣度:

    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法]伏爾泰

    伏爾泰對於讀書的理解,很多人應當也深有體會,當鑽研某一項學識時,會越來越對於知識產生敬畏的心理,因為每當我們發現自己似乎弄懂了某個問題時,往往會發現面前又出現了更多的待解之謎。

    上學時,我的物權法老師曾經笑稱自己對民法的理解最多隻有5%左右,而理解1%的那些人,都去立法了。這位民法教授,一直是我們學生心中的怪咖,因為他專注學問,性格稍有些乖張,但若論對於民法尤其是物權法的理解,全校能出其右者寥寥無幾,而這樣的教授直言自己對民法的理論知之甚少,一方面讓我們覺得民法理論浩如煙海,另一方面也能夠感受到學者在鑽研學術時的虛懷若谷。

    所以,當一個人讀書多了以後,會發現自己不知道和不瞭解的只會越來越多,因而在研究和闡述學問時也會更加謹慎和專注,所以古代儒家才會發出對於真理的感嘆——

    朝聞道,夕すごい!

    錯了,是:

    朝聞道,夕死可矣!

    反觀讀書少的人士,一旦其缺乏虛心和務實品質,則很容易基於自己對於社會、知識的淺薄理解,而誤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甚至認為往前300年,往後300年,沒有能夠超過自己的。

    也就是說,我們爭取到的結果要遠遠優於緩刑的結果,然而——

    判決第二天當事人家屬找到我們單位鬧,原因是我們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沒有幫助當事人取得最好的判決結果,無論我們和同事如何為其解釋,對方始終不停迴圈幾句話:

    “我都聽別人說了,緩刑就是比實刑好!”

    “你們別他*說這些亂七八糟的,別以為我們不懂,我告訴你們,我知道的不比你們少!”

    “不就胡謅幾句話麼,我他*要是上庭不見得比你們差多少!”

    這種現象就像高英培先生在相聲《釣魚》中的經典形象——

    你們相聲演員有嘛呀,不就是是惹惹~惹惹麼!

    二他媽媽,快拿一大木盆嘞誒!好傢伙,可敢桑賊波兒了!

    讀書較少同時生活水平欠缺的一些人,容易產生對讀書多並生活優越的人群的敵視:

    這種現象其實異常普遍,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仇官”和“仇富”,讀書少的人,往往事業的起點較讀書多的人要低,從普遍情況來說此類人所掌握的社會資源要遠少於讀書多的一批人,因此他們想要達成階層上行的困難程度就要遠高於讀書多的人。

    如果說讀書少,所處工作職位較低、生活水平有限,同時又不能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拒絕或因為困難而畏懼努力和繼續學習,那麼必然會停留在較低的層次水平中,甚至會越來越差。久而久之,當這些人看到生活優越的人,享受到越來越優渥的生活條件,而自己卻始終碌碌無為,就極容易產生心理的失衡甚至是扭曲,由此產生最大的疑問:

    憑什麼他們吃香的喝辣的,我就得喝西北風?!

    面對這種疑問,智者和勤勞者會考慮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讓自己獲取到更多的社會資源;而愚者和怠惰者則認為這就是社會的不公平,讀書多的人不應該獲得如此高的社會生活待遇。

    不過說到底,所謂的讀書多或是少,都只是階段性的概念,即便學問高深者如果因循守舊或停滯不前,拒絕繼續學習,就如“傷仲永”而泯然眾人矣;同樣,哪怕起步時間較晚,但只要知難而進、奮發努力,厚積而薄發,也終將非復吳下阿蒙!

    【本文由 高萌律師 原創並首發於悟空問答,未經許可謝絕複製和轉載!】

  • 13 # 小言詹詹

    讀書少的人歧視讀書多的人,無非就是錢上說話。

    可是,這些人從來不考慮錢是哪來的。

    當然,話也要拆開了說,要是讀書人連不讀書的人都懟不回去,書可就真白讀了。

    現在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風氣,一切向“錢”看

    我們自古有四個字功、名、利、祿,這是古代哲人總結出來的內容,說的是人一輩子追逐無非在於四點。

    功是功業、名是名望、利是金錢、祿是官爵。

    時至今日,錢倒成了唯一,人人都向錢看,這種氛圍確實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對此,筆者也是思來想去,但卻找不到原因。那就從現象聊聊。

    首先,錢肯定不是人一輩追逐的唯一東西,而且,錢也不是萬能的。因為錢買不來名聲,馬雲有錢、王健林有錢,但有人稱他們一句大師嗎?有人為了他們的功業而蓋廟修祠嗎?

    正所謂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我這一輩子水裡遊的好好的,你非得給我撈出來,逼著我賺錢,你說咱倆誰有病?

    本傑明·富蘭克林放風箏的時候,你過去跟他說,研究什麼正負極,趕緊賺錢去。你說誰有病?

    很多讀書少的人,把錢看做世界上唯一的東西,正巧有些人莫名其妙賺到了一些錢,比如拆遷,然後就覺得別人沒錢都不行,看看我,我有本事賺錢。

    話說,這是您有本事賺錢嗎?這叫祖業好嗎?祖產都沒了,還有心情出來浪?真是沒誰了。

    不可否認,我們近三十年的發展,確實存在一些靠運氣賺到大錢的人。但是話說回來,那些年運氣的好人,我們不妨看看他們的近況,現在錢沒了,還沒本事賺錢,剩下的就是天天矯情。當然,你也可以說懷舊。

    真不明白,這些人有什麼資格看不起別人?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現代社會誤解最嚴重的一句話

    人家黃景仁抒發下抑鬱,就被後世引用了,說讀書沒用,不讀書照樣有吃有喝,那還讀書做什麼?

    這些人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古代書生讀的是什麼書?那時四書五經,是清一色的儒家經典。

    這些知識有什麼用?

    他們學的“仁術”,是要在朝廷做官員造福蒼生的。

    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儒家之學問是為國為民,說白了,就是在皇上身邊勸誡的。古代的皇上門兒都不出,他怎麼知道天下如何?要不是有這些儒士每天叨叨叨,咱們早就被滅亡無數次,到時候有沒有咱們都不一定,還聊錢?聊錢有什麼用?

    有錢,契丹人就不揍你了?蒙古人就不揍你了?女真人就不揍你了?

    沒有這些高深的哲學辯證結論做底子,如何能保證國泰民安,如何能保證四壤安平?

    自己格局小,就別出來惹人笑話。奉勸這些人一句,你們運氣好,能享有先輩用血汗換來的太平盛世,如果沒有一代代讀書人為人類撐著,你們有運氣也沒用。

    現代社會讀書就沒用了麼?

    筆者之前工作的時候,我們一個年過半百的副總,有一天忽然召開全體職員大會,說是要把一生的心得告訴大家。

    然後就是誇誇其談,說是企業要活力,企業活力根本在於激勵。

    話說,這東西用得著您一生去總結嗎?這不就是鯰魚效應嗎?最多琢磨三天就通透了,你浪費了自己幾十年的十年。

    結果呢?結果是讀書有用還是沒用?

    大量的學者不斷用實踐研究得出了一個個非常有效的理論框架,很多特定問題只要套用框架就可以。由知識的人五分鐘解決,沒知識的人用幾年,甚至幾十年去解決。

    這些人還笑話讀書人,大家說說,誰該被笑話?

    另外,不得不說,有些人讀書確實也是白讀

    這點筆者也見過太多例子了,很多名校生出來之後,基本上處於什麼都不會的狀況。雖說名校生應該學習能力不錯,但是職場要的學習能力,是舉一反三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不是死記硬背的能力啊。

    筆者有一次幫引導公司的人事部門做文化,其實自己也不用做什麼,保證方向不偏就行。結果,四五個人研究了一個月,研究的亂七八糟。

    後來筆者實在沒辦法了,告訴他們按照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就行,結果,這幾個人都知道這個理論是啥,可就是隻知道激勵因素,不知道保障因素,最後還是做得亂七八糟。

    讀書學的是知識,知識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考試的,死記硬背沒用。

    所以,對於這些人來說,讀書也確實沒什麼用,證明自己記憶力背下來一本就夠了。

    最後說一句,學以致用才是根本。

  • 14 # 吃素的穿山甲

    無論是“反向歧視”還是“正向歧視”都是一種“歧視”,而任何一種歧視都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都是一種坐井觀天的片面視角,皆不可取也不足道。

    在廓清這種似是而非的模糊認識的基礎上,再探討讀書的多與少、文化水平的高於低之間的差異,而對這種差異由於人們認識上的角度不同而導致的差別化判斷,並對這種差別化判斷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在感性之爭的“亂象”背後梳理出理性認知的“脈絡”,站在歷史和現實的維度出發,而不是僅僅糾結於具體的個案的細枝末節的“碎片化”比較,讓“口舌之爭”迴歸到“立場之辯”,才會對推動社會大眾共識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對社會文化心理的發展具有借鑑意義。

    在農耕文明時期,這種爭論屢見不鮮,但歷史已經給予明確“答覆”。

    人類社會從母系社會逐步進化到父系社會,在這個階段,估計也沒什麼書籍,在“生存還是毀滅”的大前提下,打不到獵物就只能挨餓受凍情況下,“力量至上”是唯一的價值判斷標準,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人類發明了弓箭之類的原始武器,估計這也是少數聰明先人的發明,這極大地解放了人類生存的“困境”,最終使人類文明邁入了一個新階段,據此應該可以推動知識這一智力活動代替了簡單的勞動上升到社會主要推動力量。隨後隨著封建社會的逐步完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成了和平時期的社會常態,在這樣的歷史大勢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論斷成為理所當然的主流思潮,但在這種思潮之下,人們對讀書的認識也並不是整齊劃一的,於是有著“手無縛雞之力”的調侃,有著“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自嘲,有著“肉食者鄙”的嘲諷,但即使這樣,民間依然流傳著“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的民諺,也有讀書人總結的“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說法,這種調和的看似中庸之論,才是客觀公允的理性說法,讀書排在在第一位但不可偏頗畸重。再看看歷史上的“焚書坑儒”、“文字獄”等極端文化現象,也反證了書籍在人類社會進步史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對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問題了,書籍、文化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源”。

    在商業文明社會,這種爭論雖然存在,但現實已經給予正式“答覆”。

    商業社會造成的價值扭曲導致的“一切向錢看”的誤區中,“讀書無用論”的沉渣浮起也不足為怪,但“白卷英雄”到“知識英雄”的這才是時代大勢。客觀的說,許多人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在現實中“無用武之地”,自己從事的行業也與自己所學的專業“牛頭不對馬嘴”,但這並不能證明知識無用、讀書無用,讀書並不是一劑“靈丹妙藥”,對自己的人生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種效果知識潛移默化的,甚至自己都覺察不出來,總體來看,讀書多知識文化水平高的人處在社會中上層的比例還是居多,這還是很好證明了讀書的用途。有些人經常拿某個退學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個案來作證自己的觀點,但要看到的是,這些人的成功正是基於他知識的積累而帶來的眼界視界的開闊,發現並果斷抓住機遇才比大多數人“捷足先登”,從而成為讓人羨慕的“登頂者”。再看社會主流輿論各價值判斷,對讀書意義的認同基本是一致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還是大多數人們內心最真實樸素的想法,要不然“學區房”、“擇校風”也不會成為“熱潮”了,對名校的趨之若鶩也不會這樣愈演愈烈了,每年一度的高考也不會牽動億萬家長的心了。按機率論來計算,文化水平高、知識儲備深的人處在社會“金字塔”頂端比之相反的人來說還是一個大機率事件,“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僅是特殊個例。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此言不虛。當然,具體到個體之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當一個人內心足夠強大,所有的“歧視”將不再成為歧視,這與讀書多少文憑高低無關,甚至與世俗意義上成功與否無關,又何必耿耿於懷並糾結於這種說法呢。

  • 15 # 賜我一碗雞湯

    這裡首先說一下,讀書的多少並不等同於學歷的多少,如果一個人說學歷再高沒用,能力才重要,我不會說什麼。但如果有一個人說“讀書幹什麼,會數錢就可以了,其他都沒用”那我就一定會回懟回去。

    記得我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那時我剛剛大學畢業,跟一個同鄉合夥做建材生意,那老鄉就是跑業務出身,銷售經驗很豐富,我很佩服他。我們一直合作的很好,他出去跑業務的時候,我來負責店裡的生意,透過網路和電話銷售,以及安排附近零售商的接待,以及配貨發貨,店內的收支流水總成賬本,催收物流貨款等。那時我們合作還算愉快,直到有天他當著一個客戶的面說:“你看她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最後不是還跟著我打工,我初中都沒畢業,現在不是做的挺好”我當時就呵呵了

    是,一個人的能力跟讀書多少沒有太大關係,但一個抱怨讀書根本無用的人是根本壯大不起來的,他可能只能做成這樣,再想發展他不去學習更多的經營知識,固步自封難道就能進步了?他初中畢業,很多字都不認得,賬本也不會算,那時剛剛開始流行網購,他連上網都不會,電腦基本一點不懂,想要在網上開店都是我來研究佈置的,他就除了會跑業務之外,真的其他知識一點不懂的。可我從來沒有看不起他,他反倒過來看不起我讀書多,我真想罵娘“我讀書多關你什麼事,是讓你給我掏錢了啊”

    後來的不久,我們出現了合作不愉快,我就離開了

    現實中我們見過很多的成功人士可能也沒有上過大學,沒有所謂的高學歷,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讀書學習。他們有的自學成才,有的逼著自己每天看幾本書,他們不斷的跟別人學習經驗,然後結合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才有了後來的 成就,我目前還真的沒有發現有哪一個成功人士是大字不識幾個,後來又不努力學習的人,這樣的人就算靠一些歪門邪道發了財,但終究走不遠......

    他說:“攢錢娶媳婦”

    他說:“生個孩子,然後等孩子長大了繼續放羊賺錢,然後再給他娶媳婦,生了孩子再繼續放羊”

    真的既心疼又悲哀,他的世界就是放羊、賺錢、娶媳婦、生孩子、放羊,他這一生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換一種祖輩們沒有嘗試過的活法,如果他能讀點書,長點見識,或許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幼稚可笑.....

    現在國家一直在提倡“科技興國”,科技從哪裡來,難道不是從不斷的讀書學習和鑽研中獲得嗎?難道是靠一個文盲,不學無術,眼裡只有錢的人來科技興國嗎?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和學習能讓我們不斷的提升思想格局,讓我們獲得更多改變世界的能力,讓我們能看的更高,走的更遠......

  • 16 # 大道齊元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歧視就是歧視,不存在所謂的“反向歧視”——難道大老粗就活該被文化人看不起?顯然不是,題主內心深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清高意識要不得。

    至於題主所說的文化高的人被文化低的人歧視的現象,生活中的確存在。

    當今社會崇尚物質主義,大家“一切向錢看”,有錢就是大爺,沒錢就活該被鄙視,而一個人的文憑高低,未必跟他的收入成正比。讀書多,未必收入高;讀書少,未必收入低。如果一個高文憑的人跟一個低文憑的人同在一個單位工作,前者跟後者工資差不多,甚至更低,這種歧視現象就出現了。

    要想避免這種現象,大概只有一個辦法,要麼繼續拼命讀書,要麼想方設法多賺錢。

    所謂讀書多少,都是相對而言的。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就再也不讀書,完全靠吃老本,而另一個人雖然初中畢業,卻在工作之餘不斷努力讀書,不斷自我充電,那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初中畢業的人讀書更多,成就也更大。

    所以,如果一個人自認為讀了很多書而未能賺到錢,其實是因為他讀的書還不夠多,學問還不夠高。

  • 17 # 風舞鷹翎

    首先,題主發出這樣的問題,本身就帶有“歧視”讀書少的人的意思。那麼,為什麼讀書少的人會歧視讀書多的人呢?這就是兩個群體的價值觀念的不同。再進一步講,是那些有錢的、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讀書少的人歧視不如自己的讀書多的,這些人肯定不會去歧視馬雲馬化騰李彥宏之類的人。

    其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現在社會,大家都已“利己”為基本都價值觀。也就是說,金錢和社會地位決定一個人的心態。

    在中國古代,為什麼讀書人受到尊重?是因為那時候讀書人少,讀書人都以家國天下為己任,民智未開,讀書人相對於普通百姓,代表著眼界開闊,代表著社會地位和財富。

    現在社會,資訊化普及,大家每天可以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資訊,作為一般的讀書人每天接受資訊的渠道和不讀書人基本相同。再加上讀書多的人知識不一定可以變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先富起來的反而是一些做事沒有那麼多顧慮的讀書少的人。這就造成了讀書無用,讀書少歧視讀書多的問題。

    最後,讀書少和讀書多的群體界限並不明顯。讀書少的人可以多讀書,成為讀書多的人。我們所有人在知識獲取上是平等的。但是,當前一些讀書很多的人,為了利益,在公眾面前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人歧視的藉口。

    其實,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讀書少歧視讀書多更多的是自身的敏感,是我們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讓自己過分在意。每個人有每個人都生活方式,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刻意的糾結這個問題。

  • 18 # 子任道韻

    這很正常,人性裡的本性。攀比和妒忌。我們中國在發展中帶來了很多富人,在那個時代,只要能掙錢就行,至於讀書,相比於財富來說說,不是那麼重要了。在那個時代很多掙到錢的人讀書並不多,現在他們站在財富鏈上,只能用歧視讀書多的人來顯示自己的不足。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那是一個財富轉移的時代,而不是一個創造的時代。所以,讀書才能支撐我們國家走的更遠,更強大。當然,也有一些天生的不用讀書就很厲害的,到那時即少數。知識面窄了,不讀書學習。那在未來高科技高速發展中,我們只能是混日子了。

  • 19 # 歷史三日談

    不但不多,大家對於讀書這件事情還是比較認可的,不管自己讀書多少,但總想要自己的孩子能上個好學校,能多讀書!

    當然,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單以問題論,能夠以讀書少反向歧視讀書多的人,想必都是無知者無畏,坐井以觀天吧!曾經有哲人說過一句話:年輕人,我並不羨慕你們的生活,因為我也年輕過,而你們,老過嗎?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你們現在所經歷的就是一個過來人所經歷過的,有一種瞭解和熟悉在裡面,也就是說知道經歷過才更有發言權。

    經理都沒經歷過,又怎麼能說“好”或者“壞”嘞!有一種心態叫做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大概就是說的這種具有反向歧視心理的人吧!

    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曾經遇到過一個幸福的煩惱,據他自己所說,在當年的留學風潮中,其實他本人並不想出去,而且他對於這種風氣從心理上還有所抵制,認為這種凡事以西為優的思維方式,並不適合於中國的國情。

    但他又不好多說什麼,因為他自己沒有留過學,喝過洋墨水,說的多了,反而會被人譏笑說: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那就尷尬了!

    大師尚且知道這樣的道理不敢亂說話,敢問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何來的底氣和自信?

    要說如何看待讀書少的人反向歧視讀書多的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也許就是答案!

  • 20 # 爸爸很忙

    1、讀了很多書但日子過得不好,讀書多的人需要深刻反思。才高八斗而生活狼藉這不是讀不讀書的問題,是一個生活能力問題。不管讀書多與少都要會生活會過日子會養家餬口把家人的生活照顧好,這才是生活的核心。

    2、學以至用,書讀得再多但不會用就是死讀書。書是人的思想、經驗、閱歷、思考的一種呈現方式。所謂與古為徒,讀書也是讀人,會讀書並能運用書中的智慧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書就讀的才會有價值。

    3、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討論喜歡讀書的人與不喜歡讀書的人的歧視與反歧視的本身就是生活方式問題。每個人的活法都不一樣,各有各的路。歧視讀書人和歧視不讀書的人在心態上都問題,有歧視就是內心有某種心結沒有解開,心結沒有解開而相互傷害,這是一個雙向的價值取向問題和互相尊重的問題。

    4、學歷不是學問,讀書多不等於有學問,學問學問就是就是為人處世之道。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樣,有的人是直接向身邊的人向活生生的人學習,有的人是向書本學習,既現人學也向古人學。向身邊的活生生的人學更直接更簡單更明確,而向書本學習卻是一個非常耗時耗力的較為漫長的方式,不是那麼直接也不是那麼便捷。

    5、在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書本的受益者,不讀書科技怎麼發展、醫學怎麼發展、人文又如何積累?電腦、高鐵、飛機、航天……都是人類智慧和實踐的結晶。沒有知識的積累、沒有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人類的發展到不了現在變個高度。所以歧視讀書人又有什麼道理?再淺顯的來說,書的背後是一個教育問題,你為什麼那麼重視孩子的教育呢,為什麼要讓孩子去讀書呢?

    6、讀書多的人歧視不喜歡讀書的人也是不對的。雖然說讀書多的人有那麼一個地方安放自己的內心,在自己的世界與很多人在書上對話,但也沒有必要自視清高。更不能說別人沒有文化,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長久以來的思想、價值、習慣的傳承。

    總結: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讀書少與讀書多沒有必要相互傷害,反而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生活不是一個人的生活,江湖也不是一個人的江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G來了,需要換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