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城
-
2 # 生物奈米
拋開這種神話不談,這是進化中自然選擇的結果吧。哺乳動物中,甚至在很多靈長目動物中,不僅雄性有陰j骨,雌性也有陰d骨。人類這兩種骨頭都退化了。目前退化的原因還沒有理清,各種假說也是滿天飛。但有一點是很清楚的,陰j骨的存在是為了延長交配的時間,這一點人類是不需要的。和大多數動物不同,人類雌性個體的發情期是很難被雄性發現的,這決定了人類不需要長時間交配,而需要高頻率交配。而陰j骨的存在對這樣的交配方式沒有任何幫助。
-
3 # 老黃閒聊天
個人感覺這個應該是好事,這正是人類與動物的區別之一。
人類的性衝動和性行為可以由自己自發控制,任何一個時間段都可以進行,因此第三根骨頭有沒有不是很重要。而在人類幾百萬年的進化中,所有可有可無的器官基本都慢慢的消失了,這根骨頭當然也不例外。
順便說一下動物,動物就不一樣了,它們存在發情期,交配權也需要雄性透過激烈的肢體競爭才能獲得,即便獲得了也還有可能再被搶走,因此有這個骨頭,對於雄性動物來說也是多一層保障。
骨骼分為顱骨、軀幹,人體共有兩百零六塊骨頭,它們相互連線構成人體的骨架。骨骼分為顱骨、軀幹骨和四肢骨三個大部分。那麼在人類這麼多年的進化過程當中,我們的骨頭總數一直都是固定的嗎?有沒有被我們自身淘汰掉的“多餘”的骨頭呢?
“丁丁骨”的出現在我們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的確淘汰掉了一部分骨頭,其中“丁丁骨”就是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雖然一些哺乳動物的體型很小,但是它們的“丁丁骨”卻相當長,例如嬰猴的體長只有十幾釐米,但它們的“丁丁骨”可以達到體長的十分之一,而海象的“丁丁骨”更是可以達到體長的六分之一,大約為五十六釐米左右。而史前海象的“丁丁骨”更長,目前已知最長的“丁丁骨”化石可達一點四米,形態更是千奇百怪。雄性海象的“丁丁骨”像警棍。
松鼠在“丁丁骨”頂端為產狀,甚至還帶有尖齒。根據化石記錄,哺乳動物最初起源於二點三億年前的三疊紀,與恐龍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出現。恐龍在此後一億年多的時間裡迅速崛起,成為主宰物種。雖然同時期的哺乳動物十分弱小,體型通常只有幾釐米,但它們在不斷進化,以更好的適應環境。
一開始哺乳動物並沒有“丁丁骨”,古生物學家透過研究推測,“丁丁骨”的首次出現晚於有胚胎和無胚胎哺乳動物分化之後,也就是大約一點四五億年前,但是早於靈長目動物和食肉目動物最近的共同祖先出現之前,大約九千五百萬年前。換句通俗易懂的話來說,那就是靈長目動物和食肉目動物的共同祖先有“丁丁骨”。那時靈長目和食肉目還沒有分開進化,一些哺乳動物就進化出“丁丁骨”,到了八千五百萬年前,靈長類動物進化出來,他們身上自然也會長有“丁丁骨”。
由此可見,人類的靈長類祖先其實也是有“丁丁骨”的,經過幾千萬年的進化,演化出了多種多樣的靈長類動物,“丁丁骨”也仍然保留下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靈長類動物中只有兩種在進化過程中失去了“丁丁骨”,人類是其中之一,另一個則是蜘蛛猴。
人類為何會失去“丁丁骨”?“丁丁骨”被視為所有骨頭中最“多變”,長度從一毫米到一米都有,寬度、厚度、形狀、表面、紋理和細節都存在極大差異,並且不是所有哺乳動物中都存在。那麼為何人類會失去這塊骨頭呢?一下是目前主流的幾種科學觀點:
1、人類不需要依靠“丁丁骨”來提高種群繁衍的機率。在動物界一個種群的數量決定了實力的上下限,因此大部分的動物都會在本能上會進行交配行為,保障個體的數量,“丁丁骨”能夠幫助這些動物們更好的繁衍後代,而人類和普通動物不同,即使沒有“丁丁骨”也不會導致新生兒的數量減少,因此“丁丁骨”逐漸成為了無用之物。
2、擇偶競爭不激烈,動物們在選擇配偶的時候經常會大打出手,甚至可能會付出自己的性命。因為每一隻動物個體都想要留下自己的後代,因此“丁丁骨”能夠讓這些雄性動物長時間佔據一個雌性,防止被其他的雄性同類奪走。而人類社會則不需要這種類似的行為,我們在選擇配偶時遇到的競爭壓力不至於讓我們付出生命,因此完全用不上“丁丁骨”。
3、配偶制度的不同。對實行多雄多雌交配製度,繁殖競爭激烈的其他靈長類動物來說,“丁丁骨”的存在有很大的必要性,在繁衍後代的過程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那些雌性個體為了保障一定能夠懷孕,有些會和好幾個雄性動物交配,誰更強誰就能夠留下自己的孩子。而大部分的人類都是實行的一夫一妻制,這種配偶制度讓大部分雄性不用擔心後代的問題,因此“丁丁骨”的存在自然就沒有必要了。
4、基因突變製造“丁丁骨”的DNA丟失。根據斯坦福大學基於人類基因組分析的結果,人類已經完全丟失了製造“丁丁骨”的DNA密碼,這種負責形成“丁丁骨”的DNA,在七十萬年前,人類共同的祖先分裂成現代人類和尼安德特人之前,便已經從人類基因中消失。
透過對比人類基因組和一系列現代已經滅絕的物種,其中包括黑猩猩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發現人類進化過程中至少有五百一十種DNA丟失,這些基因密碼的丟失給我們的人體帶來各種變化,除了“丁丁骨”消失之外,還包括大腦體積變大、臉部可用於感應的毛髮丟失等的。DNA丟失可能是罕見的細胞突變的結果,但它並不妨礙基因的整體功能,而這也是目前支援率最高的幾種說法之一。
5、為了大腦的擴容而“自我犧牲”。有科學家用實驗手段干涉基因,使小鼠的“丁丁骨”消失,結果發現小鼠的腦容量顯著增大,作為同屬於靈長總目的物種,小鼠和我們人類有著很近的親緣關係。因此很多的科學家也認為,在進化過程當中,人類選擇犧牲“丁丁骨”的基因,以換取更多的腦容量。
6、女性的選擇偏好決定了男性的演化方向,這是一種完全屬於審美範疇的觀點。“丁丁骨”之所以會消失,也是因為女性對形態的審美偏好協同進化的結果。強壯的雄性生物對於雌性而言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在社會中也能夠獲得更高的地位。“丁丁骨”對於美觀的作用幾乎可以用微乎其微來形容,因此“丁丁骨”逐漸被人類所淘汰。
總結以上幾個主流觀點,目前大部分科學家都對“丁丁骨”的消失持正面態度,普遍都認為“丁丁骨”的消失是人類進化所致,對於人類的未來發展具有良好的幫助。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也對“丁丁骨”為何會消失有了一定的瞭解。
除了“丁丁骨”還有人類淘汰的骨頭和器官那麼除了“丁丁骨”之外,人類在進化過程當中還淘汰過其他的骨頭或者是器官,第一個就是 “法貝骨”。“法貝骨”位於膝蓋後方,連線肌肉和大腿骨的肌腱中,一般長約十三毫米左右,能夠為肌腱提供一個光滑表面來消除部分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我們的膝蓋。狗、貓和一些靈長目動物都有“法貝骨”,但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這塊骨頭逐漸消失,目前體內還長有“法貝骨”的人僅為少數。
第二個則是“掌長肌”,“掌長肌”是手內側群肌中的一塊肌肉,屬於退化肌,僅為一薄弱的橫行肌束。根據科學推測,目前有超過百分之十的現代人都已經失去了“掌長肌”,但有沒有“掌長肌”都不重要,不會對人類的手部功能有任何影響。
第三個就是曾經很多人討論的尾巴。其實人類在胚胎初期是有尾巴的,尺寸大約為胚胎本身的六分之一左右。當胚胎逐漸發育成胎兒,尾巴就會被身體吸收而逐漸消失。但是也有極少數的個例,某些嬰兒誕生時身上仍留有一小節軟尾巴,這個軟尾巴不含尾椎,只有血管、肌肉和神經。
總結人類失去“丁丁骨”算是一件幸事,因為“丁丁骨”對於動物而言,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幫助種群繁衍,快速提高種群數量。假如說人類還擁有“丁丁骨”那麼女性的生育機率將會大幅提升,人口總數可能會翻個好幾倍。
由於自然界中的資源幾乎是恆定的,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會對於自然界的生態將會造成嚴重的破壞。為了滿足這麼多人的食物需求,越來越多的動物和植物瀕臨滅絕,或許人類失去“丁丁骨”也是大自然所做出的平衡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