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赫哲烈
-
2 # 泰安是個好地方
歷史的發展存在著偶然也有其必然性。周王朝實行的是分封制,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土地和軍隊,天子沒有權利成了擺設,諸侯之間不斷攻伐,有誰還在意這個名義上的天子呢?漢朝也實行的分封但是他是同姓王的分封,就是這樣也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中央集權的好處是全國政令統一,不會因為遷都就出現沒落,這就是歷史的節點上的必然性。
-
3 # limuzi1966
平王東遷,東周王朝開始。新王朝開始,而天子的權勢卻逐漸衰微。是什麼原因使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呢?
一、西周時期的各項制度遭到破壞
東周開始後,西周時期的各項制度逐漸遭到破壞,特別是分封制開始逐步瓦解。分封制之所以逐步瓦解歸根結底與當時生產力水平提高有關。生產力水平提高的表現是鐵製工具和牛耕的出現。鐵農具、牛耕出現後,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大量私田得以開墾。大量私田的控制者是諸侯王,而私田,天子是沒有理由拿來分封的。諸侯王從私田中獲益頗豐,因此,後來諸侯王把原來天子賞賜的公田也收回,不再進行分封。諸侯王把自己控制的地區設定為郡或縣,直接派人去管理,所以分封制逐步瓦解。而天子的地位、權勢是靠分封制得以確立起來的,所以隨著分封制的瓦解,天子的權威也就一落千丈了。
二、周王室本身的經濟、軍事實力開始衰弱
西周時,天子在分封諸侯的同時,王室自己也保留大片的土地及人口,稱為“王畿”。西周時王室直接控制土地面積方圓千里,而東周時已不足一二百里。失去土地實際上就失去了經濟來源,所以東周時王室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西周時,王室直接控制的軍隊達到14萬人,而東周時只剩下幾千人了。作為天子即沒有經濟實力又沒有軍事實力,怎麼能控制諸侯呢?所以,東周時,諸侯王不再定期朝見天子,也不再向天子納貢。而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國君甚至開始挑釁天子的權威。
所以西周時期各種制度的破壞及王室本身實力的衰弱是天子權威喪失的主要原因。
-
4 # 鄧海春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國事,輕信善於阿諛奉承的虢石父,貪戀寵姬褒姒的美色,整日不思進取。最終西戎進犯,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曾被廢黜的太子姬宜臼受諸侯擁立,是為周平王,並遷都洛邑,建立東周。時言:“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東周天子再不復昔日“天下共主”的威風,東周淪為末流小國。那麼為何周平王只是東遷洛邑,卻導致之後的周室遠不如諸侯呢?
一、百年盛衰,非平王一人之功過
東西周共存七百九十年,從天下推崇的“天子”,到瑟瑟發抖“階下囚”,周朝百年盛衰,並非周平王一人之過也。其父周幽王無道,廢長立幼,廢黜王后申後立褒姒為王后而使得申國申侯不滿,於是申侯引鄫國、戎狄滅西周,儘管周平王東遷,但中原“天子”卻被蠻夷一般的戎狄所敗,周室的威信在諸侯中下降到冰點。東周雖存五百餘年,卻再沒有出現一箇中興之主,所以滅亡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二、小國崛起,王畿無依
王畿,古指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西周時指鎬京及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東周時指洛邑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西周初年,周武王廣封諸侯,同時採用太公呂尚之計,使得“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周王室坐擁豐鎬二京、洛陽盆地、關中平原等地,沃野千里,物產阜盛,乃是天下最大的諸侯國。為了牢牢掌握控制大片領土,武王採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分封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為諸侯,這些諸侯國也起到了拱衛王室的作用,西周成為最強諸侯國。
然而周平王東遷後,放棄了大片被犬戎佔領,無力奪回的土地,周王朝僅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方圓只有六百餘里,地窄人寡,與方圓數千裡的大諸侯國相比,它只相當於一箇中等諸侯國而已,周王朝因此大大衰落。甚至為了奪回部分故土,周平王不得已提升秦襄公為諸侯,將被西戎佔領的岐山以西土地賜給他,秦人為了這張“空頭支票”又死了不知道幾代人,終於稱霸西戎。而東周也好不到哪裡去,周平王遷都是避犬戎之禍,然而洛邑位於天下之中,四面被圍,為四戰之地,沒有什麼可以倚仗的關隘,東周又無束縛諸侯之力,因此在連年的兼併戰爭中東周又失去大片土地,至周赧王時,王畿被韓、趙一分為二,東、西周公分而治之,周天子徒有虛名,東周也是有名無實了。
三、既非正統,禮樂皆廢
為謀劃周王朝的長治久安,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在兩次平亂,以藩屏周,等到天下大定後,決定製禮作樂,據《尚書大傳·康浩》稱:“周公將作禮樂,優遊之,三年不能作,君子恥其言而不見從,恥其行而不見隨”。何為“禮樂”呢?“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宗法制”孕育而生。
“禮樂”自周公起,也因他的後代而亂。周幽王因寵愛褒姒,廢賢德的王后申後及申後所生太子宜臼,改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後之父申侯不服,於是聯合繒國及犬戎進攻鎬京,野蠻的犬戎大肆殺掠,殺死周幽王劫掠鎬京而去,申侯繒侯許文公等立宜臼為周天子,周地百姓及王公貴族立餘臣為周攜王。攜王是周室所立,而平王是與周室為敵的申國為立,所以說周攜王才是正統。而周平王與東周卻成了“謀權篡位”,維持了百年的宗法、禮樂制度被周王室自己打破,束縛諸侯的枷鎖被開啟,因此天下諸侯都不再尊周天子為“共主”,周室勢力成日薄西山之勢,垂垂危矣。
四、外無肱股,內缺興主
周幽王死後,申侯、魯侯立原太子宜臼為平王,虢公翰在攜地擁立王子餘臣為攜王,周王室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周平王勾結魯國、許國、申國、犬戎襲擊周室,靠“弒父”奪位,為周人不齒。而擁立平王的魯侯也不是什麼好人,當時魯國為了削弱周室實力,需要一位不得人心的、易於控制的周王,於是兩人“一拍即合”,上演一出“大戲”。此後周平王為了奪得正統,使晉文侯殺了周攜王,還將周室的根基之地關中平原贈與秦國,並率王室東遷洛陽以求得晉國、虢國保護。晉國、虢國等乘機發動戰爭,兼併土地而平王也不加阻止,周王室從此一蹶不振。春秋時,列國競相爭霸,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看似是“勤王”,實則是炫耀武力,壓制諸侯,使得周室朝中與諸侯內再無肱股之臣。
東周五百餘年,也曾有國君想要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其中最典型的一位莫過於周平王之孫周桓王。周桓王為東周第二任君主,為了壓制做大做強的鄭國、晉國,便使武力伐之,干涉兩國之政,對晉之戰周勝,立晉哀侯為君,又無禮於鄭,壓制卿大夫鄭莊公,因此周、鄭交惡。繻葛之戰周大敗,鄭國將領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權威因此蕩然無存。而桓王之後,東周王室內部又出現了多次內亂,國家動盪,王畿蕭條,周王室實力大大削弱,東周歷代天子只能勉強支撐殘局,苟延殘喘。
周平王遷都洛邑,實數無奈之舉,周王室衰微,已經是積重難返了。東周自平王始,相比包括他在內,也有不少以“匡扶周稷”為己任的明君在世,然而東周丟掉的東西太多了:富庶的關中平原、為周服務的禮樂制度以及天下黎民百姓之心,歷朝歷代都擺脫不了百年盛衰,東周君王想要復興西周時周王室的霸業,然而內無賢臣良將,外有各路諸侯虎視眈眈,滅亡早已成必然之勢。
-
5 # blnt
首先糾正一下,遷都不是周天子權利旁落的主要原因,那遷都到底有什麼原因呢?周平王為何到後來還要依附諸侯。
周平王遷都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忌憚犬戎族,犬戎族推翻西周,瞭解了長安的行軍圖,方便作戰,攫取更多的權利。
第二,長安已經被戰爭弄的面目全非了,如果重建的話,需要很多財政支出,但是這時候的周平王,在財政還要依賴諸侯,越來越多的諸侯不在納貢了,所以要重建的話很費錢,而且經過西周滅亡的那一戰,中央軍損失慘重,要進行進一步的組織軍隊需要資金,所以重修長安不如招兵買馬,畢竟王室實際控制區域很小,王軍力量也比較弱。
第三,到了洛陽,可以依靠晉國,離諸侯國更近,可以依託晉國,發展實力。
第四,擺脫外祖父的影響,害怕歷史重演。
其實在他父親烽火戲諸侯的時候,周天子的威信就一落千丈,那是個轉折點,從此王室衰微已經成為了趨勢,而不是這遷都才導致周平王王權旁落,導致諸侯爭霸,兼併戰爭不斷。
-
6 # 行雲流水1437995
周朝分封的時候,以周天子都城為中心,封國離周天子國都越近的諸侯地位越高,封國離周天子越遠的諸侯地位越低,比如楚國國君最初是子爵,封國是子國,封國和國君地位最低。
周天子有權威的時候,諸侯內部不允許為擴大地盤兼併對方,楚國因為在最外圍,周天子鼓勵楚國征服蠻荒未開化地區擴大地盤,結果楚國竟成為最大的諸侯國,並且在諸侯國中第一個稱王。
周朝到厲王時,因為對華人的統治過於嚴酷,華人共起而攻之,趕走了厲王,是為“共和“。這一年在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記年的開始。
厲王之子幽王,更是一個沉迷女色的天子,廢馳朝政,“烽火戲諸侯"造成周天子的威信掃地。在立儲的問題上動搖不定,引起國家動盪。後在申侯和犬戎的聯合進攻下,兵敗被殺。
在申候的支援下,幽王之子姬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當時的鎬京被犬戎破壞,雖然犬戎退出鎬京,但周天子處於犬戎的威脅之下。無耐之下,周平王選擇東遷洛邑。
東遷之後的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它直接控制的王畿面積比過去縮小了一多半。武力方面,以前王室有六軍,現在只能有三軍、二軍、甚至不足一軍。周天子這個"共主",其實已是徒有虛名。
他的發號施令已無人聽從,諸侯朝覲天子的舊禮,已經極為少見;相反的,天子卻要向諸侯朝聘了。周桓王在位二十多年,五聘於魯。
這時諸侯方面,由於各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有的大國衰落了,有的弱國變強了。過去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少數族在中原較先進的文化、經濟影響下,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在周王室衰落的情況下,經常向中原各地發展勢力,構成了對華夏族各國的很大威脅。
隨著周天子權威的逐步衰弱,一些強大的諸侯國,想取而代之。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公開奪取天子位,不如表面打著"尊王"的旗幟,"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聽"。
齊桓公是春秋時最先成為霸主的。他任用管仲為相,整頓了行政和軍隊,實行了變革。使得齊國迅速成為強國。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糾合諸侯共二十六次,首先稱霸中原,齊在"尊王攘夷"旗號下,擴大了地盤,奠定了大國的基礎。從此之後進入了群雄爭霸的時代,周天子形同傀儡,成了連許多諸侯國都不如的存在!
-
7 # 小鴻哥
首先要說一下西周是實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給宗室和功臣。古代交通和國力的制約難以撐控那麼多的地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天下,將土地和人民封給王族、功臣和貴族。一開始封了七十一國,王族佔了五十三。荀子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統稱為諸侯,也就是說封邦建國。按爵位大小分封土地人民。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治理諸侯國,保衛國家。 周天子實際撐控的地盤當然是最大最好的,周天子實際撐控的地盤是公侯的十倍以上。周禮也有講到王畿千里。除了地盤外,周天子擁有的軍隊也是多過諸侯的。所以說西周的力量是凌駕於諸侯之上的。《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也就是說周天子有軍隊七萬五千人、大國三萬七千人、次國兩萬五千人、小國一萬兩千五百人。
西周一開始直接撐控的地盤是宗周(以鎬京為中心,即後來的秦國關中。)成周(以洛陽為中心,即原來商朝的統治地盤中心)所以西周的軍事國力都是凌架在諸侯國之上的,何況當時三分二的諸侯國都是周王室。所以說周王室的地盤是最大的,而封國的地盤是很小的。周平王東遷的因為是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被殺。太子宜臼繼位為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周平王東遷後並沒有知恥後勇收復失地,反而封給秦襄公。因為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到洛邑,也是護駕有功。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封給他。其實就是空頭支票,因為那些地方都讓犬戎佔著。史記: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就是說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給秦襄公了,但讓秦襄公自己去打。然是秦國數代百年時間幾乎都在跟犬戎打。 因為喪失宗周之地,東周地盤人口大幅減少。
西周建立一開始分封了七十一國,之後無論是還是不斷的分封。必竟土地是有限的,這時西東周實際撐控土地將越來越少。 舉幾個例子據史記:1以河內地與晉2考王封其弟於河南3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到了春秋時至少有一百七十多個諸侯,比西周初的七十一多了兩倍多。 周王室土地越來越少,自然人口軍隊也越來越少。諸侯的地盤徵反而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實力就越來越強。一些諸侯實力在西周時就在不斷擴大地盤,所以諸侯越來越強。在西周末年一些諸侯的實力已經不弱於周天子,丟失了宗周之地就更不如諸侯。在西周時諸侯就已經在擴張地盤,春秋時就更加肆無忌憚。西周時諸侯主要是透過征伐夷和周子天授權征伐,兩種擴充實力。東周時諸侯自徵征伐,周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
華夏文明向四周擴張
西周時周天子直接掌管的是宗周成周,其他地盤就封給王室、功臣、貴族。目的就是讓他們拱衛周天子。當時東邊有東夷、淮夷、越即山東、徐州、江蘇、安徽等一帶。齊國、魯國、吳國、越國、楚國就是向這些地方擴張。南邊有南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楚國向這些地方擴張。所以楚國一直給中原諸國稱為荊蠻、楚蠻。北方有北狄,即山西河北東北一帶,趙國燕國向這些地方擴張。讓趙國滅掉的中國山,就是白狄建立的。西邊有西戎,即今天寧夏陝西、甘肅一帶。義渠國就是西戎建立的。 因為諸夷跟周朝是有衝突和利益相爭,周朝也是靠著周圍的諸侯國擋住他們。諸侯國在跟諸夷征戰中逐漸走向強大。
西周姜太公封為侯建國齊,地不過百里。還沒到齊地,東夷就準備阻止姜太公就國。史記: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周成王時淮夷經常入侵,於是讓齊國去討伐。史記:淮夷畔周......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齊桓公時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諸候中誰受到諸夷進攻,齊國都會去救。如燕國受到山戎進攻,衛國受到狄人進攻。史記: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衛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 楚國一開始的爵位是子男,地不過五十里。史記: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楚國在西周時就敢稱王,還把幾個兒子都封王。後來又怕西周打他,又去王號。楚國跟蠻夷相爭,從開始有爵位後一百多年從地五十里變成地千里。史記: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當時周天屋給楚國下命令好好看著南方。楚國在南方擴充套件地盤,成為地方千里的大國。史記: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 華夏文明從四周擴張,秦、趙、燕等國都是如此。例如山東以前是東夷。到了春秋末年已經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周天子授權諸侯征伐:
西周當時直接控制宗周,成周兩塊經濟好人口眾多的地方。諸候有義務向周天子進貢、定時朝見述職、隨天子征伐、等。如果有諸候沒有完成他的義務,那周天子就會問罪。《墨子》: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就是說諸候一次不來朝見就削爵,兩次不來朝見就削減諸候的地盤,三次不來朝見就會派六師軍隊去打。師軍隊駐紮在成周,也就是洛邑。論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問罪征伐諸侯只有天子才有這樣的權力。但是必竟天下太大了,西周又要防備犬戎。所以有時候這些事就會讓其他諸候替自己辦。 西周周成王(周武王兒子)就給了齊國姜太公這樣的許可權。史記: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四百年後齊國伐楚,楚國講為啥來打我。齊國回四百年前召康公授予太公征伐之權力。你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就是有罪。史記: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就是說我們征伐有罪的諸候是得到周天子的任命的。而楚國打別的國家,別的國家講:吾無罪。楚國回答:吾蠻夷。史記:楚伐隨。是也。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諸侯征伐兼併他國:
自周平王東遷後東周衰弱,周天子已經不能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所以一些強大諸侯的諸侯就替周天子做了。周天子還不敢反對,但諸侯明面上還是給周天子一點面子。論語: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意思是周王室強大的時候,只有周天子有徵伐問罪的權力。誰也不敢打破這個規則。周王室衰弱時,征伐的權力在諸候那裡。所以齊晉等強國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征伐他國。本來像一些諸候不朝見、不進貢、擅自征伐他國等,應該是周天子召集諸候問罪討伐。現在變成了齊晉等大國替周天子幹了。例如召陵之盟,齊國召集了八個諸候國攻打蔡國和楚國。理由是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楚國服弱表示會進貢。 春秋初至少有一百七十個諸侯國,到了戰國初期只有二十多個諸侯國。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西周滅亡,而東周又衰弱根本鎮不住諸侯。史記: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就是說因為東周的衰弱管不住諸侯,強大的諸侯開始兼併弱小的諸侯。齊、楚、秦、晉開始強大起來。諸侯紛紛起來爭霸搶地盤。最為有名的是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霸有多種說法)還有很多國家都起來爭霸。吞滅小國找一些過的去的理由師出有名就行,去討伐他國而兼併。例如齊國滅郯國。理由:當年本公路過你們那裡,你們沒有好好招待我。到了後面理由也懶得找了。 這時諸候表面上還把周天子當回事,有的則是不當會事。
一些大國會盟討伐其他國家還會表面上徵求得到周天子的同意,有時還請周天子到場。其實就是逼迫周天子來。只有周天子才有徵召諸侯的權力。現在齊晉等國做了,再者諸候也沒有徵召周天子的權力。所以史書給天子遮醜就講天子到會盟的地方巡視。到了春秋末隨著諸候實力越來越強大,已經連表面功夫都不做了。到了戰國時齊、魏、秦、趙、燕、韓等相繼稱王、相王。稱王是自稱,如當年的楚國。但沒有人認的。相王是互相承認的。這時就連最後的遮羞布都沒有了。因為只有天子才能稱王,諸侯只能是公、侯、伯等。標誌著周天子權威的徹底消失。齊秦並強時還搞出東西二帝。
所以在春秋初期齊、鄭、晉、齊、魯、燕、宋、楚等國家的實力已經在東周之上。而東周不思進取只知道守著成周之地過日子,還在不斷的分封,越封越小。東周丟失千里宗周之地,剩下的成周之地不過六百里。周平王把宗周之地賞給秦國,只是給秦國畫了一個餅而已。秦襄公還是積極征討犬戎,進攻到岐山讓犬戎殺死。秦國用了二十年在秦文公時終於把地盤東擴到了岐山。史記:於是文公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秦寧公率軍攻打盤居在關中中部的犬戎所建立的亳國,毫王戰敗逃往戎地。史記: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即長安一帶,這時距離秦成為諸侯已經五十七年了。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繼位。東周連給周平王辦喪事的錢都沒有。還是向魯國請求資助。繼位的周桓王更慘,因為沒錢下葬拖了七年。周桓王時跟鄭國發生繻葛之戰,給鄭人一箭射中肩膀。周天子的威嚴不復存在。
春秋爭霸時各國為了更好的在爭霸中取得優勢,紛紛進行改革。改革的內容主要以制度、經濟、軍事等,主要目的是富國強兵。例如齊國管仲、楚國孫叔敖、秦國百里溪等。戰國時各國變法,其變法內容很多是跟春秋時各國改革有相同之處,只是進一步深化。比如齊國管仲改革內容之一,以勞受祿、受祿不過其功、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戰國時魏國李克變法其中就有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是不是跟啇鞅在秦國變法的軍功制類似。魏國李克的平糴法,就是為了防止穀賤傷農,谷貴傷民。這一政策歷朝歷代都貫徹。而早在李克之前管仲就有平準的政策,即平衡糧價。
-
8 # Mer86
周平王遷都,是周王室衰落的結果,不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
“周平王只是遷了一下都,周天子從此就不如其他諸侯了”——這屬於因果倒置的說法,把因果關係搞反了。
眾所周知,周朝不是於秦朝之後的那種大一統式王朝。由於周王室先天實力不強,再加上當時生產力落後,所以周天子統治方式不是中央集權,從上至下授權的統治模式,而是靠“宗法制”+周天子相對較強的實力。
所謂宗法制,就是周天子認識到自身實力不足以控制整個中原,所以大封諸侯,讓諸侯去外地建國,形成屏藩之勢,拱衛王室。由於當時被分封的姬姓諸侯多,天下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姬姓諸侯手裡。所以在宗法制度之下,異姓諸侯無法動搖周天子和姬氏一族的統治地位。
當然了,光靠姬姓諸侯的拱衛也不行。畢竟姬姓諸侯也是有可能造反的。所以周朝在建國之初,周天子就把當時開發程度最高的兩塊富庶之地——關中平原和洛陽盆地,留給了自己。
也就是說,周王室雖沒有佔盡中原之地,但憑藉關中平原和洛陽盆地的資源優勢,周天子仍然可以因為在土地、人口、兵力對諸侯國的全方位優勢,維持王室的統治地位。
不過由於是封建制度,各諸侯國和周天子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君臣關係和地方與中央的附屬關係。
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周天子其實跟諸侯是一樣的,他也是一個諸侯,只不過他是最大的那個而已。他也要通過後續的發展,繼續保持對諸侯的實力優勢。否則優勢不在,諸侯就不服他了。
西周早期,周天子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周王室的優勢始終都有。但是隨著昏君上臺,這種優勢就逐漸不在了。
好,那麼,昏君是從何時開始出現的呢?
是在周朝建國大約150年開始出現的。
公元前900,周懿王繼位。這位周王在歷史上的評價很低。由於他生性懦弱,導致周王室在他繼位後,朝政日趨腐敗,國勢不斷衰落,在與西戎的交戰中屢屢吃虧。為了躲避西戎的入侵,他甚至選擇了遷都,讓周王室的威信大跌。(遷至現在的陝西興平)
周懿王死後,他兒子周夷王也是昏君,由於夷王聽信讒言,殺了齊國國君齊哀公(用大鍋把齊哀公煮熟了),搞的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嚴重激化。一些異姓諸侯國,比如楚國就開始不聽周天子的號令了(齊國也是異姓諸侯國),明目張膽的跟周天子對著幹。
周夷王死後,繼位的可不得了,這位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暴君——周厲王。
周厲王時期,由於厲王想改革,改變西周的權力結構,扭轉西周的頹勢。因而他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傷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這些既得利益者不滿厲王的所作所為,便鼓動華人暴動,把厲王趕下了臺。(現代學者認為周厲王不是昏君,是有為之君,只不過因為改革過於激進被趕下了臺)
周厲王被趕走後,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歷史上稱為共和時代。不過周公和召公也沒有逆轉王室的下滑,西周國勢繼續衰落。
在當時,由於沒有天子了嘛。原本歸屬天子的財產,比如周天子的主力軍團,也就是著名西六師,被王室近支諸侯紛紛瓜分。諸侯們就像打土豪分田地一樣,瘋狂的攫取王室財產。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後來導致西周滅亡的大禍害鄭桓公。
PS:鄭桓公能把王室的財產往自家搬,是因為他是周王室的卿士。也就是說,他有雙重身份,他既是鄭國國君,同時還兼任周朝的宰相。這種愚蠢的權力分配,其結果必然就是養了一堆“搬倉鼠”。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周平王東遷,鄭國也跟著周王室一起東遷。當時的鄭武公也是個厲害角色,即便是跑到洛陽了,他也沒忘了繼續薅周王室的羊毛。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繼位後。由於關中平原的資源已經被近支宗室瓜分完畢。因此周宣王就不得不把重心挪到洛陽。(周宣王繼位後,曾經想收回關中地區的控制權,但貴族們紛紛抵制,宣王害怕重蹈厲王覆轍,便不了了之)
周宣王振興王室失敗後,繼位的周王的又是一個大名鼎鼎的昏君——周幽王。
關於周幽王,歷史上對他的記載,最有名的就是烽火戲諸侯。有一些人認為,烽火戲諸侯是後世虛構的,不存在。但是不管有沒有這件荒唐事,周幽王是被犬戎殺掉的,這是不能改變的歷史事實。
周幽王死後,西周的歷史結束。
從周懿王到周幽王,一共129年。在這一百多年中,我們可以發現:周王室的昏君可謂是前赴後繼的出現。這些周天子對外不能遏制西戎的入侵,對內不能限制自己的叔伯子侄蠶食王室資產。周王室內外交困,這要是不衰落,都是見了鬼了。
周幽王被殺後,他的兒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
周平王繼位的時候,周王室對關中地區已經完全失去了掌控。一方面,周平王無力抵禦犬戎的威脅;另一方面,因常年的戰爭,關中平原從富饒之地被打成了殘山剩水,不再適宜王室生存。最重要的一點,當時關中平原實質上已經被姬姓諸侯瓜分完了,周平王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因此,周平王繼位之後,他才想要東遷。
注意了,不是周平王想遷都,而是現實情況逼得他不得不遷都。這就好比鳩佔鵲巢,自己的家被別人佔了,除了搬家,別無選擇。
遷都之後,周平王起初很有進取心。他希望重塑王室的威望。但是兩個原因制約他的發展,導致他振興王業的舉措最終破產。
這兩個原因的第一點是周平王得位不正,他是靠坑死周幽王才上位的,給全華人民帶來了極壞的影響,諸侯們都不願意搭理他。
第二點就是周平王的能力不夠,他是文的也不行,武的也不行,完全就是個庸人。空有想法,但完全沒有執行力。
由於周平王也跟西周晚期那些昏君一樣,所以東遷之後,周王室的頹勢一點沒變。諸侯對王室的蠶食也一點沒變。
這就等於說,周平王東遷之前,姬姓諸侯跟周天子在關中搶地盤。東遷之後,姬姓諸侯跟周天子在河南搶地盤。模式沒有變,只不過地點變了。這樣一來,周王也就根本沒有復興的可能性了。
周平王死後,繼位的周桓王更無能,諸侯對王室的蠶食更厲害。比如周王室在洛陽的機動部隊,也就是東八師,就在周平王死後被諸侯瓜分了。
軍隊都沒了,周天子還怎麼振興?
周桓王死後,周王室的國力越來越弱,控制的地盤越來越小。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形同虛設。它是既不能號令諸侯,也不能保護諸侯小國。
但是,作為一個封建制的社會,天下也不能沒有周天子這張名牌。所以後來齊桓公橫空出世時,就依管仲之策,打出“尊王攘夷”的稱號,名義上是替周天子維護秩序,實際上是取代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而周天子的權威也就徹底的淪喪了。之後的天子雖然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實際上只是一個二等諸侯國的國君。
-
9 # 大秦鐵鷹劍士
天子之所以是天子,有三個必備條件:其一、名正言順;其二、諸侯擁護;其三、軍隊強大。周平王得位不正,他有弒父的嫌疑,周幽王死於戎人之手,而戎人是申侯引進來的,申侯用戎人殺幽王的目的是保護周平王。由於周平王是申侯所立,而申侯是弒王者,故天下諸侯不承認周平王的正統地位。周平王無法擊敗戎人,遷都以避戎禍,遷都是百姓沒有遷走,又是諸侯護送到洛陽的,因此周平王的財力不強,軍隊不強。
周幽王因寵愛褒姒,廢賢德的王后申後及申後所生太子宜臼,廢長立幼,改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後及太子宜臼被迫出奔至申國。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聯合繒國及犬戎進攻鎬京,野蠻的犬戎大肆殺掠,殺死周幽王,劫掠鎬京而去,申侯、繒侯、許文公等立宜臼為周天子,周地百姓及王公貴族立餘臣為攜王。攜王是周室所立,而平王是與周室為敵的申國為立,所以說周攜王才是正統。鄭武公聯合鄭國、衛國、晉國的軍隊進入關中,意圖擊殺周平王這個偽天子。
周平王以允許秦人立國代價,讓秦襄公出兵擊敗戎人大軍。申侯以提高鄭國、衛國、晉國三國的爵位為條件,讓三國反戈周攜王,擁立周平王。王位的繼承,一般諸侯是不能決定的,周制規定立嫡長子為君,嫡長子死,則依次立之。周平王和周攜王均為諸侯所立,周平王為了爭取諸侯的支援,甚至破格升級諸侯的爵位,秦國由附庸升為伯國,鄭國由伯國升為公國,衛、晉二侯國升為公國。另外兩王並立的時期,平王居申國,攜王居虢國,戎人佔鎬京,因此天下諸侯有九年時間沒有朝拜天子。
周平王成為天下唯一的王后,鎬京殘破無法居住,戎人大軍不是周王室能擊敗的,為了避免像父親一樣死於戎人之手,周平王號召諸侯勤王東遷。周平王東遷,遷的只是王族、貴族、諸侯,豐、鎬二京的百姓都沒有遷走,到了中原後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關中八百里賜給了秦人立國,王室控制之下的領土不斷被強大的諸侯蠶食,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土地、人民、軍隊是一個天子的基礎,三樣都少且弱的天子能得到人的尊重嗎?
-
10 # 乾坤正法
天子之所以為天子,天下共主,是因為他有別的諸侯沒有的權力、威望和實力,這三個東西其實三位一體,一體三面。平王東遷前,發生了烽火戲諸侯,以及太子的舅舅聯合犬戎攻破周國都殺周王一系列政治軍事事件,極大的損毀了周王室的權力威望和實力,而平王東遷,正是周王室實力衰微的最明顯的標誌,天子既然蒙灰自然有地方諸侯要蠢蠢欲動,取而代之,這就拉開了春秋300年的爭霸戰爭。注意這個時期的戰爭不論是兼併也好,滅國也好,都是為了爭霸,也就是爭奪霸權,達到周王那樣的權勢威望和實力而已。但是到了戰國時代,戰爭的性質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以前的爭霸戰爭變成了統一戰爭,也就是目的是要消滅所有對手,中華大地只有我一個政權存在的目的。之所以有這樣的轉變,在我看來是法家思想家的主張。不論後世如何看待先秦法家,最起碼有一點正是法家思想支持者的大秦,首次奠定了後世中華版圖的基礎,這是他積極的歷史意義,我們必須要予以承認和肯定。因為在此之前,中華大地是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而從大秦開始,奠定了後世大一統的帝國制,實現了國家形式的劇烈變革。而不論國家形式如何變化,天子之權、天子之威、天子之實力卻是天下人嚮往的東西。而平王東遷,就標誌著周王室實力威望的衰微,而其他諸侯可憑藉實力威望取而代之,成為群龍之首。而從這以後,周王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恢復到西周當年的最鼎盛期,而且還又分裂成西周東周兩個小國,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回覆列表
周王朝是封土建國的分封制,各個諸侯都有自己的封國食邑,相當於各自的治理疆域,在幽王被西戎所殺,其中央權威就被削弱,平王遷都意味著失去了諸侯共尊的正統政治地位,在分封建制的傳統推動下,中原土地已經無封建之土,失去了經濟基礎,國之大事祀與戎,在政治、經濟、軍事地位皆走到困境的情況下,洛陽地區又處在諸侯的包圍中,統治權威必定走向喪失,成為各諸侯國的尊王攘夷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