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道尊

    周朝:西周,東周

    漢朝:西漢,東漢

    晉朝:西晉,東晉

    宋朝:北宋,南宋

    唐朝:中間武周,但是還是叫唐朝。

    其實仔細瞭解一下歷史,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

    我們來看看,他們中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周:西周首都,鎬京;東周首都,洛陽。

    漢:西漢首都,長安;東漢首都,洛陽。

    晉:西晉首都,洛陽;東晉首都,建鄴,健康等。

    宋:北宋首都,開封;南宋首都,臨安。

    唐:唐前期,長安;唐後期,長安。

    除了唐朝,其他被分東西南北的朝代,都是遷過都城的。

    這就是原因

  • 2 # 沉默的戲精

    其實我覺得吧 其他那些之所以會分南北東西 主要看是因為遷都 但想想不對 至少只是表面的 難道我們把首都從北京遷到西安就叫西國? 更主要的 是為什麼遷都?因為無力捍衛首都 因為山河破碎 無力收復失地 只能遷都偏居一隅

    也就是説 哪怕你原來的所有政府人員 所有班底依舊 可是你必然市區了大片領土領地 不再完整 自然也就不是原來的那個周那個漢那個宋

    反觀唐朝 雖然出了武曌 雖然某種程度上來說 唐朝是徹底滅過一回的 但畢竟 從唐——武周——唐這麼一個過程 在大方面來說是平穩過度的,並不像傳統意義上的滅國建新那樣, 說起來只是領導人的更替 唐朝不禁保持內部正對平穩 政治經濟並沒有收到太強烈的沖劑 對外依能夠相對保持之前的上位者姿態和實力 也沒有周漢宋的那種殘缺,不健全

    所以 唐 始終是唐吧

  • 3 # 司馬談史君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問題。周朝、漢朝、晉朝、宋朝都出現過中間滅亡,然後又重新立國的情況。而且稱呼上也分開命名,如周朝分為西周、東周;漢朝分為西漢、東漢;晉朝分為西晉、東晉;宋朝分為北宋、南宋。而唐朝中間傳三代後到了唐高宗駕崩後連續三任皇帝,政權逐漸被武則天掌控。之後又連續廢掉了兩個兒子,自己當上了女皇帝,還把國號改成了“周”。這樣,唐朝中間實際上也算是斷了,但為什麼唐朝沒有像前面提到的周、漢、晉、宋那樣分開命名呢?因為唐朝的情況和它們是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們下面來逐一分析。

    一、西周與東周

    國之將亡,必出妖孽!到西周末年周幽王繼位之時,朝政腐敗嚴重,天災頻現,激起華人怨恨。周幽王為了博得寵姬褒姒一笑,數次烽火戲諸候,把國家的調兵、勤王的制度當兒戲。最後犬戎殺進來的時候,周幽王再次點起烽火調集諸候勤王時已經沒有諸候再願意相信他的鬼話了。周幽王也被犬戎殺死了驪山之下,西周滅亡。

    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餘臣於攜,形成兩王並立的局面。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了洛邑,是為周平王。東周建立。餘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晉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

    東周開始後,各諸候國勢力不斷膨脹,周天子實際已經形同虛設,從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春秋爭霸,戰國七雄的戰亂時代。

    二、西漢與東漢

    西漢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到了漢哀帝的時候政治日益腐敗,土地兼併成風,社會動盪不安,整個國家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境地。而且漢哀帝本人又貪色縱情,才26歲就死了。漢哀帝於公元前1年去年,西漢於公元8年滅亡,由於漢哀帝沒有子嗣,這中間有八九年的時間王莽立了兩個傀儡皇帝漢平帝、孺子嬰,而大權則由王莽等人掌控。這時的外戚勢力過於強大,另外劉姓皇族在社會上,在貴族地主階層中已經失去威望,無人支援。所以到了公元8年,王莽建立了新朝,此時的西漢實際上已經是滅亡了。

    東漢的建立者是劉秀,新朝末年時,海內分崩,天下已經大亂。地皇三年(22年)十月,劉秀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趁亂起兵,經過三年多努力於更始三年登基稱帝。劉秀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與西漢正統的皇族一脈相比,劉秀的這一支已經屬於遠支旁庶一脈了,祖孫幾代都已經淪為普通的百姓了。所以真正較真起來,劉秀不是主脈的後裔。但劉秀為了彰顯漢興之意,在國號的命名上延續老祖宗創下的漢朝,又為了與西漢相區別,所以將之命名為東漢。

    三、西晉與東晉

    一些歷史教科書將西晉列為大一統王朝,本人認為西晉充其量只能算是比偏安一隅的政權強一些,維持大一統時間太過於短暫,歷兩帝,才24歲而已。西晉時允許大量遊牧民族內遷,到了後來內遷的人數在有一些地方甚至都超過了當地的漢族人口,這就為西晉的滅亡和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從八王之亂到後面的五胡亂華,把整個一個西晉王朝給玩沒了。從此中國進入了300年大混戰時期。

    東晉政權是一個長期的偏安統治政權,在它的北方有五胡十六國,這也是一個悲哀的王朝,山河破碎,戰亂不止,漢人被大舉屠殺,中華文明險些遭到滅種。

    四、北宋與南宋

    稱北宋為大一統王朝,實際上也偏勉強了一點。北宋在最強的時候也只有半壁江山,北宋一直想北伐,但由於沒有了燕雲十六州,沒了肥沃的養馬基地,同時這個地區又成為北方政權的極為有利的緩衝地帶。所以北宋數次北伐都無功而返。

    北宋徽宗時,宋朝聯合女真攻擊遼朝想借此收復燕雲十六州,沒有想到共同滅掉遼朝後,金翻臉不認人,開始進攻北宋。徽宗這一聯金滅遼的戰略後來很多人認為是一個錯誤的決策。最終導致了靖康之恥,徽欽兩宗被虜往金國。自此北宋滅亡。

    北宋覆亡後,趙構慌忙南渡,在南方建立政權,為了區別北宋,將在南方定都的政權稱為南宋。

    我們回頭說說唐朝,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實際上已經是新的朝代。但是武則天的太子,一直是他兒子,而且一直是李家人,這一點非常重要,這等於在法理上確立了李唐王朝的延續性。705年,武則天傳位太子李顯,恢復唐國號。武則天下詔,去除自己皇帝稱號,改稱自己為高宗的皇后。這次變動實現了李唐王朝的延續。這是後世史學家沒有將武周單獨作為一個朝代分斷出來的客觀原因。

    其實,從政治變動、社會變遷的角度看,唐朝應該從安史之亂這裡分斷。安史之亂,是唐朝從成熟的頂點走向衰落的標誌。這種只是客觀上的一個王朝歷史時期分斷,並不是史學家筆下的朝代的分斷,所以唐朝中國雖然有武周的存在,但武周也沒有單獨出來作為一個朝代,而唐朝也沒有被分成前唐和後唐。從中間是皇族血脈延續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與前面提到的那些分斷的朝代的最重要的區別。

  • 4 # 這些歷史要讀

    因為武周代唐,並不能算是李唐的滅亡,畢竟武周皇帝本身就是李家人。

    首先,武則天本來就是李家人。她可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是唐睿宗、唐中宗的母親。因此,武周和李唐本身就是一家子。在封建時代,嫁夫隨夫,武則天再怎麼厲害,她終究還是李家的女人。

    所以,武則天稱帝,不能代表李唐的滅亡。再說,身為母親的武則天,百年後傳位的人選,始終還是會首選自己的李唐骨肉。因此,武周政權更像是李唐王朝時期的一場政治“鬧劇”,而不是推翻李唐。

    其次,武周代唐,天下算是平穩過渡的。周、漢、晉和宋,之所以分開,是因為它們中間經歷天下大亂,後來才由皇族宗親重建朝廷。這期間,天下是一個由中衰再到中興的過程。

    但武周不同,武則天稱帝,除了部分李唐宗室的零星反抗外,天下基本太平,盛世得以延續。當時,上至文武官員,下至黎民百姓,都是從李唐平穩過渡到武周,然後又從武周平穩過渡回李唐。因此,完全沒有中衰的表現。

    再次,作為武則天的兒子,中宗和睿宗在武則天稱帝前當皇帝,神龍革命後,又依次復辟接著當皇帝。也就是說,在武周政權的前後,皇帝都沒有變化,繞了個圈,還是原來的唐朝皇帝再次復位。

    而作為李治和武則天的直屬親屬,他們兩人不管是在李唐還是武周政權,其繼位本身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這就好比明朝明英宗的南宮復辟一樣。

    最後就是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武則天即便我們今天都承認她女皇帝的地位,但在後世歷代封建王朝中,武則天稱帝都很難被正史承認,更別說她建立的武周政權了。

    綜上所述,武周無法成為讓李唐一分為二的政權。

  • 5 # 散懷生習書筆記

    一是都城位置的變化,東西(兩週,兩漢,兩晉),南北(兩宋)。唐前後都城沒有變化。有些來回遷都的,比如夏商遷都頻繁,西周、唐和明兩都(或者三都,實際兩都)制,北宋四都(?),明朝遷都一次,但是和下面說的第二點不一樣,不能算兩段或者多段。

    二是政權有沒有滅亡和重建。其他幾個政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戰爭流血,後來政權是重建。唐是武周還政於自己兒子,不能算唐朝滅亡重造。明朝永樂遷都一次還是明朝,沒有叫北明。但是明末被農民起義軍滅亡了,在南京重建政權,所以叫南明。

    三,也是重要的一點,叫東西兩漢或者南北二宋,那是後人為了便於區別才這麼叫的,他們自己不會這麼叫,是周就是周,是宋就是宋。

  • 6 # 歷史三日談

    到了漢之後的晉朝,雖然司馬家族勉勵維持,但經不起自己人折騰自己人,在永嘉之亂後,琅琊王司馬睿明哲保身,主動避禍到建康建立東晉;到了宋代,以靖康之變為標誌,又被分為北宋和南宋,說到這裡,大家也許會發現,這些被分割的朝代,主要以“東、西、南、北”為區別。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方位上的差異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那就是以原都城為中心,如果發生了遷都事件,那就看新的都城在舊都城的那個方向,比如說東周相對於西周,都城從原來的鎬京(西安一帶)到了東邊的洛陽,那就是東周的發生了。

    同樣的還有西漢和東漢,西漢的都城在長安,東漢的在洛陽,也是有個東西之別;南北方向上的有南宋和北宋,北宋的都城開封,南宋則在臨安(今杭州),說了半天,其實有個例外,並不是所有被割裂的朝代都遵循這一規律。

    比如說晉朝,雖然有東晉和西晉的區別,但一個在長江以北的洛陽,一個在長江以南的杭州,明顯的南北之別,一個可能得原因是晉朝本就是篡漢得來,因此並不被史家看重,在起名字的時候,故意弄了這麼個與別的朝代有異的做法。

    說了這麼多,跟題乾的話題有什麼關係嗎?當然有,普遍認為唐朝之所以沒有被割裂開叫,就是因為沒有遷都的緣故,雖然有武則天的大周這一段,但都城始終在長安,再一個說武則天臨終主動去除帝號,把天下交給李唐宗室,也算是物歸原主,這可能是唐朝沒有被分開叫的主要原因了。

  • 7 # 浮沉於史

    這個問題很特別。一般來講,一個朝代被劃開,都會伴隨著戰亂或者遷都。

    周分為東周、西周,是因為周平王遷都洛邑,即洛陽;

    漢分為東漢、西漢,是光武帝劉秀平定天下群雄,定都洛陽;

    宋分為南宋、北宋,是開封失陷,徽欽二帝被俘,趙構定都臨安;

    還有晉和明,也都伴隨著戰亂和遷都。

    我們看唐,他們的動亂,可以從兩個事件中來看。

    其一,武周代唐。武則天是李治的皇后,她的登基之路雖然伴隨著屠殺,宗室子弟多遭屠戮,但天下基本是穩定的,沒有什麼大的動亂髮生,四海承平。

    然後武周沒有二世皇帝,在武則天自己還在世的時候,唐室就復位了。武周的時間很短,而復位的皇帝又是之前登基過的唐皇,整個過程,更像是家主有事,臨時讓夫人當了個家。

    所以不存在隔斷的問題。

    其二,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使唐代由盛轉衰,是一個大的動亂。唐玄宗直接遠避蜀中,兒子強行在外登基,遙尊父親為太上皇。

    這個事情的過渡在禮法上看來是沒什麼問題的,父死子繼嘛,本來太子就是合法的繼承人,雖然玄宗並沒有死,而且這個繼位過程有點不孝的味道。

    我們看宋太宗燭影斧聲,朱棣靖難之變,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都有政變的痕跡在,但這都不到隔斷的程度。

    再者,不論是武周還是安史之亂,都沒有遷都。

    其實要真的追究起來,這種分隔還是後代史學家和研究者為了方便,搞出來的一套區分方式。畢竟,劉秀不會稱自己是東漢,趙構也不會說自己是南宋。

    這就像修史書,沒有誰會修自己的歷史,畢竟朝代還沒有完,而且在朝代沒有結束的時候,很多東西是犯忌諱的,不能寫。

  • 8 # 士說新語

    周、漢、晉、宋實際上也不算被滅亡,而被劃分為東西南北,這是後世學者的為了研究做的分類。而在歷代修史過程中,也沒有《東漢書》而只有後漢書,至於晉也只有《晉書》而不存在《東晉書》,宋也是一樣,唯《宋史》一本而已。

    首先來說說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後,周王室號令天下的權威受到了嚴重影響,周幽王本人被犬戎乾死,而國內矛盾尖銳,發生了華人暴動,最後在申侯等諸侯的幫助下立周平王為天子,遷都洛邑,是為東周。

    東西周之所以被劃分為兩段,是因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西周時,周天子權威很大,而到了東周,天子已經喊不動小弟了,還慘遭小弟毒打,周王室不僅顏面不存,而且存在感越來越弱,整個春秋時期,周天子成為了諸侯們爭霸的口號,十分悲哀,至於戰國,那就更加不堪了,毫無存在感。

    而大漢情況又有不同,西漢國祚斷絕,東漢嚴格意義上講算是另個朝代了,只是恰好開國之君是西漢皇室後裔,不過這個後裔在推恩令的影響下,劉秀已經是個平頭老百姓了。所以在修史的時候,唯獨東漢另外修了一本《後漢書》,可見,修史的史官也認為,這不怎麼算是東漢政權的延續了。

    至於晉朝,情況跟周室差不多,司馬氏內部大亂鬥,最後便宜了胡人,然後在世家大族王導的幫助下,司馬睿南渡建業重新建立了晉室,自此以後“王與馬共天下”,整個東晉時期司馬氏的說了不一定算,但是王謝這樣的世家說了那必定是算數的。

    大宋被金人攻略了都城汴梁,碩果僅存的宋徽宗九子趙構一路從北向南逃竄,最終算是勉強保住了宋室,在臨安重新建立了朝廷,雖然南宋很苟,但它依然繼承的北宋國祚。

    除了兩漢,事實上另外三個朝代的國祚都不算斷絕,而不像東漢隔了那麼多代,但因為國都遷移,加上時代特點不同,所以被分開了。

    而大唐的情況就更復雜了,事實上學術界為了方便研究,將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翻看整個中國王朝史,也只有唐朝有這樣的待遇了。這四個時期,每一個都有其鮮明的特點,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都呈現了極大的差異。

    但總體上而言,在大多數人眼中,唐朝還是完整的,至於安史之亂,並沒有把唐朝滅亡,雖然唐玄宗因此高升“太上皇”,但長安奪了回來,國都依然在長安,安史之亂平定後,藩鎮雖然越來越多,但是動亂的也只是比較靠近邊疆的那些強藩,大多也不是為了造反當皇帝,而是想向朝廷爭取更多的權力和利益,總體而言在晚唐之前,還是各型別藩鎮之間,中央朝廷還是能維持一定的平衡。

    唐朝的安史之亂,沒死皇帝、朝廷也沒有被一鍋端,只是唐玄宗在潼關守不住的情況,果斷跑路成都,然而人還沒到蜀地,他兒子就稱帝把他扶上了“太上皇”的位置而安史之亂持續了8年,總體上控制的範圍大致在燕雲、河北、關中並沒有席捲全國。這就有點像清王朝的太平天國一樣,雖然太平天國沒有攻入北京,但所控制的範圍跟安史之亂叛軍佔領區比例差不多。

  • 9 # 國學寶鑑

    周、漢、晉、宋等朝代,在歷史上之所以存在同姓統治者、同國號卻分開稱呼,就是因為前一個朝廷的統治已經結束,或者統治者被殺,或者國都被武力攻破。而後一個朝廷,雖為同姓宗室成員建立,但是基本上都是另起爐灶,統治中心遷移,統治疆域縮小,統治實力減弱,統治秩序實現了重新構建。所以歷史上,不認為,兩者為同一朝代,並在國號前加上“西”“東”“北”“南”“前”“後”等來區分同名的不同朝代。

    這裡專門說一下“西漢”和“東漢”。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並且進行了重大改革。新朝末年,爆發農民起義。最終新朝滅亡。各大勢力繼續爭奪統治權。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就是藉助農民起義發家。他雖然名義上是西漢宗室子孫,但是實際上當時只是一介草民。他藉由農民起義建立的“漢”,是消滅新朝而取得的江山,與之前的“西漢”完全沒有法理上的繼承關係。這算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而本問題中,唐朝的特殊情況是: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按說,這就應該要斷開了。但是,特殊就特殊在,武則天晚年,李顯、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下臺,將帝位禪讓給李顯,並下詔書恢復大唐國號,取消自己的皇帝身份,回覆大唐高宗的皇后身份。這就從法理上否定了“周”政權。所以後來史家一般不會對唐朝進行割裂,而將武則天視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當然,她是屬於唐朝的。

  • 10 # 曉帆輕舟

    由於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大周”,名義上,唐朝被中斷了十五年(公元690年—705年)。

    其實,現當代歷史著作提到唐代這段歷史時,雖然沒有把“大周”完全當成一個朝代單獨列出,但是,書中一般會把武則天時期單獨列為一章來論述,還是注意到了武則天時期這個“唐代歷史中的獨特期”。

    總的說來,史書敘述武則天之前、之後的唐朝時,沒有像看待漢代那樣,分為“前唐”、“後唐”,而是一以貫之地稱為唐朝。

    究其原因,大致是:

    (一)武則天上臺與下臺時,雖然充滿了宮廷政變,但是,這兩次權力中樞更迭時沒有出現戰爭,社會沒有因此出現大動亂,類似從王莽下臺到東漢建立那樣的改朝換代“社會大地震”並未出現。

    (二)從武則天上臺前到她稱帝期間,到她下臺後,唐代基本的制度並無根本變化。武則天雖然搞出了眼花繚亂的許多年號、新的機構名稱、新的官名、少量“新字”,但是,這些枝節性的標新立異並不意味著國家基本制度有何重大變遷。

    (三)武則天去世前夕,唐朝就恢復了國號,她名義上是以唐朝皇太后的身份去世的,所以,在當時官方看來,在名義上,唐朝似乎“並沒有被改過國號”。

    (四)武則天是唐高宗之皇后,是唐中宗、唐睿宗之生母,是唐玄宗之祖母,她是唐代前期帝脈連貫延續的必不可少的紐帶,所以,出於唐代統治的需要,武則天之後的唐朝統治者並不全盤否定武則天本人(也不可能全盤否定她)。武則天的後繼者給予武則天的諡號是:唐朝的“則天大聖皇后”(不久改為“則天皇太后”)。可見,唐朝官方解釋語境中,武則天的稱帝統治被委婉巧妙地解釋為唐朝的一段”太后專權”時期,於是乎,武則天之前、武則天統治、後武則天時代被當時官史解釋成連貫的一個朝代。

    唐代的這種定調,也影響到此後的正史編寫。五代十國時期匆忙成書的《舊唐書》,很大程度直接脫胎於唐朝史官留下的歷史解釋系統,其中,武則天被赫然列為本紀,但是,標題對她的稱呼只是“則天皇后”。這恰好反映出唐人以及此後的官史編修者對“唐朝並未因武則天而中斷”的認識觀。

  • 11 # 猜不透的結局2087

    主要是首都位置變化,首都就是是一個政權的政治中心,是被歷史學家劃分歷史的重要依據。一個朝代政治中心遷移了,遷移前後遷移後的位置(東西南北)變化就習慣被歷史學家拿來做區分這朝代的階段性。

  • 12 # 睡前情詩集

    其實不要被混淆了,這都是史學家或者研究歷史時人為區分的,歷史上根本不會有西漢和東漢。試想一下,光武帝劉秀重建漢朝,國號當然是大漢了,怎麼會給自己起名東漢呢? 而且人家劉備在蜀地建立的也應該是漢, 不是蜀國,也不會自稱為蜀漢, 都是後世的蔑稱或者是歷史研究的便宜稱呼。 所以我們在平時要注意“史稱”這個詞。

  • 13 # 不止是回憶一互

    去了國外到現在還叫唐人街,為什麼到現在換了那麼多朝代還不改名叫中人街呢?換了那麼多朝代都叫漢族,為什麼身份證上不寫中族呢?

  • 14 # 塗山大蝦

    唐朝:兒子傳位給老媽,老媽過了把皇帝癮又把皇位傳給兒子,都是一家人。武則天前後的皇帝都是她兒子,還是同一個,無所謂斷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喝的雞湯怎麼燉最有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