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octorHuang40976791

    科學理論是可重複,可驗證的,科學的藥物也是有分子式,可人工合成,有動物實驗,有人體實驗,有臨床試驗,知道確切的療效,知道確切的毒副作用。

    中醫中藥不是科學,是古典哲學,是古典自然學,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不可重複,不可驗證,但是能治病,有療效。

  • 2 # 小號2209868723

    1.中醫放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前,不弱於任何一個文明的傳統醫學。

    2.拿傳統的中醫學的典籍指出各種錯誤來貶低中醫沒有必要,當時人們對地球太陽系的認識還停留在天圓地方,你認為對生物醫學能有多少認識。有錯誤是必然的。

    3.拿傳統中醫學和現代醫學比非常不公平,就如那現在的武器核彈和拿刀槍劍戟的古人打仗一樣。當然是現代醫學先進,社會人類是不斷髮展的,知識這東西一定是越來越完善。

    4.傳統中醫都是糟粕這種說法我也不接受,傳統中醫的部分理念還是有一定的哲學意義的。但是看病還是現代醫學比較靠譜。

  • 3 # 平凡262490271

    那是他專注了西醫。其實中醫的理論的確很深,我們就拿個咳嗽這個病症來說說吧。西醫認為是肺部炎症,消炎。而中醫則不同,五臟六腑皆令人咳。所以根據辯症,有的補腎納氣,有的健脾除溼,有的宣肺發散,等等。試問,這種統一的整體理論,西醫有嗎?不過,在臨床效果上,西醫的確快。人不能一相情願。

  • 4 # 當前戶用名

    中醫藥的問題太多。

    第一就是傳承的問題,太多中醫稱自己為神醫,西醫有自稱治百病的神醫嗎?一旦披上神醫的外衣中醫就無法傳承。方子保密,手法保密,診斷方法保密,理論保密。全部都保密怎麼傳承?沒法傳承就導致騙子多於中醫。

    第二是中藥的問題,人工種植的草藥是不是有足夠的藥效,過去用一兩,現在恨不得用半斤才行。就算野生的草藥是不是產地不一樣藥效也不一樣?就別說假藥的問題,患者連藥都認不全,別提君臣佐使了,用藥安全怎麼保證。

    第三是基礎理論的問題,西醫是尋證醫學,中醫是實踐醫學。實踐就這方法能治病,你問我為啥能治,我也說不清楚,我又不能不說,所以套來一堆五行八卦,天地人和,陰陽調和,溼熱寒毒等等理論。跟圓謊沒有太大區別!說的人多這慌就越來越圓,看起來竟然像真的。

    第四是診斷問題,診斷手段單一,曾經有中醫在炫技,用診脈的方法擊敗現代科學儀器。這裡邊是有問題的,就診脈或者是望聞問切來說,能定性,可它能定量嗎?西醫的生化,細菌,細胞,影像都是定量的。這一個中醫診脈跟一百個一樣嗎?不信你試試去找十個中醫保證個個說的不一樣。那就證明肯定有問題的呀!再去十個西醫院做同樣十個化驗,保證一樣,誤差不超百分之三。病都診斷不清只能瞎貓碰死耗子了。看中醫不就成了碰運氣的事了?

    第五是醫療邊界的問題,中醫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確做的很好,治未病方面比西醫強太多太多。但是就非得有人超邊界去治已發生的病,還吹噓能治好,這就不對了。究其原因就是預防沒治病掙錢多。有多少人願意把錢花在預防上?

  • 5 # 使用者許旭光

    西醫總是把“病”與“毒”聯絡在一起,因“毒”而“病”,才導致出違背自然的治療手段:要麼以毒攻毒(抗生素),要麼用刀(手木刀)割肉(手術)。而現實中,功能性疾病佔總疾病率的98%,原因就是營養攝入上的問題(不是缺乏就是過剩),這與“毒”有什麼關係?

    人體沒有一個多餘器官,更不是想割去哪個就可以割去的,因為每個器官都有它特殊的功能,不是別的器官所能替代的。而現實中,真正適合這種手段治療的疾病實再是少之又少(並非沒有)。

    中醫是從自然規律出發,遵循的是整體的動態平衡,以糾偏,糾錯,修復,恢復等為出發點。

    中醫西醫,各有各的優勢所在,也各有各的不足之處。所以要正確,全面,理性地看待。

  • 6 # 隔壁老周

    這種說法本身就不科學。科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實事求是,這種說法實事求是嗎?

    原來我對中醫也有疑慮,後來的一段經歷讓我折服。有一段時間,我的孩子總是發燒感冒,不得已經常進醫院,去了二話不說,先掛幾天吊瓶,結果反反覆覆。後天偶然認識了個老中醫,一次孩子又發燒了,昏昏沉沉沒有精神,老中醫脈一把,說腸胃內熱,開了2塊錢的瀉藥,結果拉了兩次肚子,燒就退下去了。還有一次帶我母親去看中醫。去了直接把脈,一下就把準了母親是腦毛細血管堵塞,開了些藥,效果也非常不錯。由此可見中醫中藥是有效果的。

    也不知道那些講中醫藥不科學的是哪來的底氣?是自己看過中醫?還是人云亦云?如果自己沒看過中醫,聽別人怎麼說,自己就怎麼說,不是別有用心,就是譁眾取寵。

    話說回來,在沒有西醫藥之前,華人都是怎麼看病的?不是都看的中醫嗎?在清朝我們的人口就超過3億了。如果中醫藥不好的話,為什麼人口會越來越多?

    因此,中醫也好,西醫也罷,都不能一棍子打死,關鍵看效果。只要效果好,能解決問題,能看好病,就都是好醫學,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7 # 守護者165711312

    主題:本人是70年代高中知識,冇辦法誰讓生長在那年代,勞動多個讀書。我問一問什麼叫科學,世事疑難怪事之迷,科學都解釋清楚了嗎?最簡單的中醫傳統療法:括痧治療感冒,大熱症的療效手法,會用的或者用過這種原始人都清楚效果,科學能解釋清楚嗎?我認為能治好人的藥物和手法,就是最好的,科學是什麼?

  • 8 # 健康保姆

    千年傳統中醫藥究竟惹了誰?中藥之“毒”,我有話說!摘自~海河鐘聲(7月17日)

    中藥興旺,匹夫有責,中藥有“毒”,未必有害,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揚長避短,克弊揚利,化害為利,方可達事半功倍之效,何樂而不為!藥本無過,道地精選,遵量守時,嚴謹配伍,規範炮製,辨證論治,方可藥到病除。

    傳統中藥魚腥草遭“封殺”的訊息言猶在耳,家喻戶曉的“六味地黃丸”又掀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隨著國家絕密配方雲南白藥“烏頭鹼事件”再惹爭端。中國四大南藥之首入藥“四磨湯”的檳榔也未能“倖免於難”。

    接踵而至的中藥“毒性”問題、傳統中藥安全性問題以及其未來的出路問題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驚愕之際,不禁訝然。難道華夏始祖,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神農氏竟然貽害千年!抑或是以醫學著稱於世、被後世尊奉為“藥王”的孫思邈徒有虛名!心中更滿是疑惑,難道著有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本草綱目》的“藥聖”李時珍也不過是“其實難副”?

    暮然回首,半個世紀前蘇共代表米高揚來到滹沱河畔,品嚐著汾酒和紅燒魚,堪稱美食家的他讚不絕口,興致勃勃的毛澤東主席朗聲笑道:

    “我相信,一箇中藥,一箇中國菜,這將是中國對世界的兩大貢獻。”

    他老人家萬萬不會想到的是,作為中草藥的發源地,今天中國大陸拿到的份額,不過是世界草藥交易量的2%,而彈丸之地的日本則以90%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把交椅。而如今中藥日漸風雨飄搖,千年傳統中藥究竟惹了誰?

    曾記否,流傳久遠的古方“六神丸”,被日本拿去改造,開發出了舉世讚譽“救命神藥”的“救心丹”,一度風靡全球,年銷售額逾億美元。在向中國申請中藥專利的國家裡,日本、南韓、美國和德國更是名列前茅,小小葡萄牙更不堪示弱,居學習中藥學的外國留學生之首。

    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遭華人唾罵、棄之如敝履的傳統中藥,為何令外華人津津樂道,千方百計尋方“盜”藥,樂此不疲?堂堂中華民族拋棄幾千年的醫藥傳統而唯西醫西藥馬首是瞻,偌大中國,居然容不下千年中藥?遭遇冰火兩重天的中藥到底惹了誰?

    一、何謂中藥之“毒”?毒藥與中藥又有何干?

    俗話說得好,“是藥三分毒”。此點常被許多反中醫藥人士拿來攻訐不休。是的,中藥有毒,如砒霜、巴豆、生烏頭之屬,毒性劇烈。《醫學問答》對此解釋曰:

    “夫藥本毒藥,故神農辨百草謂之嘗毒”。

    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道:

    “凡藥物雲有毒及大毒者,皆能變亂,與人為害,亦能殺人。”

    此“毒”是天然藥物對人體的損害,具毒性,可產生毒副作用,應加以避免。但這是狹義之毒,而廣義的“毒”才是真正意義的中藥之“毒”。

    《素問.異法方宜論》有云:

    “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

    凡防治疾病的所有中藥皆為毒藥。“毒藥”是古代藥物的代名詞。早在西漢之前,“毒”和“藥”不分,混稱“毒藥”。古人以“毒藥”作為一切藥物總稱。醫聖張仲景有精闢之論:

    “藥,謂草、木、蟲、魚、禽、獸之類,以能治病,皆謂之毒”。

    神農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說他一日之中,辨別了 70餘種藥物的特性。藥之特性,用對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錯了則會傷人害命。

    “大凡辟邪安正者,均可稱之為毒藥。”如果否認了廣義的毒,也就否認了藥物的功效,即藥用價值所在。由此不難看出,“毒藥”一詞的豐富文化內涵。正是這“毒藥”,讓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堅不可摧!

    “毒”又乃藥之偏性。《神農本草經》中記載:

    “藥有酸、苦、甘、辛、鹹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

    所指的藥性“有毒”、“無毒”並非專指“毒”的危害有無,而是泛指藥性的強弱、剛柔、急緩。大凡藥性猛烈、作用峻猛者謂之有毒。安全劑量小,用之不當,或超量應用,可對人體產生危害,甚至致人死亡;藥性柔弱、作用緩和者謂之無毒。

    藥物之功在治病,各種藥物無不具有一定的毒性,久服之後,雖細微之毒亦能在體內蓄積而成“藥邪”,進而損傷人體的正氣。

    “凡藥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謂之毒。雖甘草、人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有偏勝,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溫病四大家之一吳鞠通在《醫醫病書?論藥不論病論》中提及:

    “天下無不偏之藥,無不偏之病。醫者原以藥之偏,矯病之偏。如對症,毒藥亦仙丹;不對症,穀食皆毒藥。”

    例如砒霜有毒,不知有多少人成為它的冤魂,然而運用得當它又能治病,不但外敷,也可內服。張亭棟教授與藥師韓太雲從民間中醫使用砒霜治療癌症的案例出發進行科學研究,在砒霜治療白血病方面取得的成績為世界所矚目。

    不僅如此,古代醫家經過長時期的醫療實踐還總結了藥物“七情”(單行、相須、相使、相惡、相反和相畏、相殺)以及妊娠禁忌、服藥禁忌、症候禁忌、炮製方法、煎煮方法、道地精選、使用部位(去殼免脹、抽心除煩)等,形成了一整套治病祛邪安全有效的理論體系,遵之則無憂,逆之則為害。

    2014年1月10日,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女科學家高月領銜的“中藥安全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專案,在當日舉行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專案歷時10餘年攻關,建立了中藥早期毒性預測、毒性物質分析和配伍禁忌評價3類技術8種方法,並利用這一綜合技術平臺對臨床易發不良反應的7大類中藥的安全性進行了系統研究,闡明瞭中藥配伍理論的現代生物學機制,實證了“十八反”、寒熱配伍、甘草“調和諸藥”等中醫經典理論。

    二、中藥配伍奧妙無窮

    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往往錯綜複雜、瞬息萬變,常表現為虛實並見、寒熱錯雜、數病相兼,單用一藥難以兼顧各方。因此,在使用兩味以上藥物時,必須有所選擇。藥物配伍,即透過藥物間相互作用,提高藥效,消除其毒性,制約抵消其副作用。

    “君臣佐使話配伍”,君臣本是政治術語,古代天子、諸侯皆稱為君,輔佐君者謂之臣,君臣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古代藥學家將它引入藥物配伍組方中,成為方劑組成的基本原則。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岐伯回答黃帝關於“方制君臣”時說:

    “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幾味;臣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或者是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是輔助君臣藥起治療作用,或治療次要症狀,或消除(減輕)君、臣藥的毒性;使藥是起引經或調和作用的藥物。

    以《傷寒論》中第一方“麻黃湯”為例,主治外感風寒的表實證。君藥——麻黃(3兩),辛溫,發汗解表以散風寒,宣發肺氣以平喘逆。臣藥——桂枝(2兩),辛甘溫,溫經和營,助麻黃髮汗解表。佐藥——杏仁(70個),苦溫,降肺氣助麻黃平喘。使藥——炙甘草(1兩),苦溫,調和諸藥又制約麻、桂發汗太過。

    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經之效,故不再用引經的使藥。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藥性有主次,相互制約又相互補充,協調作用,形成一股強大的藥力,去攻克外感風寒這——“堡壘”,臨床療效顯著,成為千古名方。中藥方劑的組成不是幾種藥物的簡單組合,而是在豐富的臨床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其中文化內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和”。

    從單味藥到配伍應用,是透過長期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並豐富起來的。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並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製成適當劑型,即為方劑。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中藥是指按照“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與法則配比而成的方劑藥物,而不是隨心所欲的雜合物,根據需要,或湯、或丸、或散、或膏……

    三、中藥炮製與配伍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了清除雜質,便於製劑和服用外,炮製更兼具減毒、增效、改變歸經之能。以地黃為例,生地黃清熱涼血,經用酒蒸曬成熟地黃後,因性溫而具滋腎補血之功效。炮製既可為水制、火制,亦可為水火合制等。水制有洗、漂、泡、漬、水飛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而每一種方法中又細含若干種方法,其內涵是極其豐富的。

    而這些炮製方法,已成為我們國寶級的機密。何首烏因治少白頭而聞名遐邇,但致腹瀉者比比皆是。因生首烏中含有一種蒽醌衍生物,能滑腸致瀉,須經炮製,使蒽醌衍生物水解,降低毒性,消除瀉下作用,使其烏須黑髮的功效得以正常發揮。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曾釋出報告:人類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與長期咀嚼檳榔相關。輿論一片譁然,終於把名貴的“檳榔”推至風口浪尖,更令藥用檳榔使用者惶惶然不得終日。而報告中所提含致癌物的檳榔指的是“咀嚼檳榔”,而非“藥用檳榔”,二者在原料、加工方法、用法用量等方面迥然不同。

    “馬兜鈴酸事件”令廣防己和關木通聲名狼藉。殊不知,中藥品種繁多,或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一字之差,誤之千里。如漢防己(粉防己)為防己科植物防己的乾燥根,不會引起腎損害;而廣防己(木防己)為馬兜鈴科植物,含馬兜鈴酸成分,有可能造成腎間質損害。

    又如木通有關木通(馬兜鈴科)及川木通(毛茛科)之分,前者有致腎損的風險。若炮製不得法,輕則減效,重則害命。如馬兜鈴酸風波則因國外婦女為減肥,把含馬兜鈴酸未經炮製的廣防己直接且長期當茶飲用,腎損害頻發不足為奇。

    明.龔廷賢《壽世保元》中雲:

    “藥……,精製不同,生熟新久,炮煅炙烘,湯丸膏散,各起疲癃,合宜而用,乃為良工……。”

    有些藥物必須經過嚴格的炮製,如米炒斑蝥,砂燙馬錢子等以減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有些藥物經過炮製可提高療效,如酒炙川芎可增強其活血化瘀之效;姜炙厚朴可增強其行氣消積之治。故古人云:

    “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性味反失。”

    說明了炮製的重要性。而現在水制的沒了,火制和水火共制的減少了,即便是有也是偷工減料不遵法度。以往的挑、揀、簸、篩、刮、刷等都不見了,而且還摻雜使假,如桃仁摻杏仁,甲珠拌鹽面或白礬面等屢見不鮮。花裡摻梗葉,果實摻皮殼,鬚根帶泥土則更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至於巴戟、遠志抽心,益智、草果去殼也很難達到,由於有效劑量難以把握,真偽藥材難以辨別,優質劣品好壞混淆,生熟新久炮製不清,病者希冀速愈,醫者貪功求利,又人有稟賦之不同,醫有高低之差異,文化有東西之分,地域有南北之別,若此種種,中藥中毒病例攀升又有何怪哉?

    四、中藥取之有“道”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藥王孫思邈在一千多年前曾“昭示天下”:不按時節採摘的中藥材,有名無實,跟爛木頭沒有什麼兩樣。

    中藥應用講究道地藥材。《晏子春秋?雜下之十》:

    “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新修本草》亦認為:

    “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摘,乃物是而實非。”

    宋代名醫寇宗奭曰:

    “凡用藥必須擇土地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

    泱泱大國,雖藥材資源廣闊,但由於所受自然條件、水土氣候的影響,質量則大相徑庭。由於資源漸於乏絕,優質的原產地藥材則遭到人們竭澤而漁式的掠搶。如雲南白藥最重要的原材料七葉一枝花,已經瀕臨滅絕。

    而因需求逐年加大,野生變為家種也越來越多,不但土質、產地等發生了變化,不道地的藥材一轟而上,由此又產生化肥吸入過多、農藥殘留以及重金屬超標等一系列問題。事實上,陷入重金屬超標漩渦的遠不止“六味地黃丸”一家,雲南白藥、漢森四磨湯及百年老店同仁堂等不約而同紛紛“中招”。

    頻頻發生質量危機為中藥生產安全性敲響了警鐘。自2005年以來,圍繞中藥材二氧化硫、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等安全標準問題,中方一直在與日本、南韓等主要中藥材出口國進行交涉。而從近年來海關統計來看,出口中藥材因有害殘留物超標頻遭扣留和退運,成為中國中藥材出口最大的攔路虎,不能不令華人反思。

    過去魚腥草主要生長在深山的水溝溪泉邊,沒有汙染,水煎煮後飲用退熱立竿見影。現在雲南、貴州、四川,將魚腥草種植在施過很多年化肥農藥的農田裡,產收時裝在竹筐浸入水塘,洗掉泥沙送到集市當蔬菜賣,當天未賣完怕爛掉才拿回曬乾,賣出去做藥。肺炎發燒,以兒童居多,小孩病情變化快,以往一劑藥就能見效,延誤了就可能致命。

    拿這樣沒什麼療效的魚腥草做藥,後果可想而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可悲、滑天下之大稽莫過於,連治病的藥都“病”了,居然還拿來救人,藥效可想而知!

    五、非“理性”用藥,毒性病例攀升有何怪哉

    許多製藥廠家為了適應新的形勢,把一些中藥古方改變劑型和給藥途徑,或將藥物盲目提純、加工,有些藥物的化學成分和功效尚難弄清,複方衍變的機理尚難弄懂,故臨床應用時常出現過敏或中毒等反應,人們也習慣把這類經現代理論加工提純的藥物出現的毒副作用歸罪於中藥。

    從中藥裡提取這麼多成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且是未知數,再透過靜脈注射,繞過了腸胃屏障,直接進入血液,存在安全隱患在所難免。更有甚者,臨床上常將一些中西藥不合理地混在一起同時應用,並美其名曰“中西醫結合”,或習用西醫理論套用中醫,似這等牽強附會也難免不出問題。

    當然,盲目迷信甚至追崇性的大量使用中藥也不可取。《素問?五常政大論》說: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用藥治病,要掌握適當的“度”,不可過度,以免傷了正氣。何首烏致肝損害,日本小柴胡湯事件均曾令使用者膽戰心驚。殊不知,致損者多為不辨證施治,長期連續用藥或超劑量使用所致。攻邪用藥需要適可而止,過則得不償失,過猶不及,欲速不達。

    中藥有毒,聒噪之音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大有置中藥於死地而後快之感。然而西醫大家、第四軍醫大學校長樊代明院士卻語音慷慨,力挺傳統中醫藥文化。這位滿腹經綸的消化界著名學者學貫中西、博古論今,其對“醫聖”張仲景敬重有加,對古人的智慧,對傳統中醫藥的尊重與呵護令人肅然起敬。

    其充滿感染力的講座,像流淌的清泉沁人心脾,又宛如純淨絕美的音樂震撼人心,似春日暖陽照耀著“喧囂”的醫學大地,令醫學重歸於理智與平靜。海納百川,兼收幷蓄,樊院士的大家風範令人敬意油然生矣。我們豈能再以自己的淺薄無知,度博大精深的中醫藥之腹,貽笑大方!

    中藥興旺,匹夫有責,中藥有“毒”,未必有害,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揚長避短,克弊揚利,化害為利,方可達事半功倍之效,何樂而不為!藥本無過,道地精選,遵量守時,嚴謹配伍,規範炮製,辨證論治,方可藥到病除。

  • 9 # 了緣71462572

    中醫不好學沒有一定藥理基礎不能成名成家!要混個職業只要醫學大典就可以吃飯了!記住抗生素喜忌學科分的細好混飯吃,靠機器吃飯!這樣的醫生豬也可以當!錢來的快不負責任的!看病好了是醫生的功勞死了是命該如此!還不敢發火!救死扶傷?狗屁!

  • 10 # 通向光明的道路遠且長

    先說結論:中醫藥不是不科學,而是不夠科學。科學永遠是一個過程而非終點。科學是永遠在路上的。當然在理念上是有終點的:那就是你能夠對研究物件完美的重現。所以在古代中醫藥是科學的,因為人類掌握的知識體系達不到現在科技的精細級別。但是以目前人類所掌握的知識看,是不是科學先不說,至少其理論基礎肯定是不科學的。現代人類對物質的精細級別已經到了光的本質,再用中醫取類比象來解釋身體機能當然就不再科學,所以有人認為中醫藥都不科學是很正常的。以上就是結論。科學研究的不但是死物,更研究生命,只是現在沒有搞懂而已。說白了就是科學研究一切,即使佛教也是所謂的科學。因為在佛教裡只要修行就離不開思維,只是它的思維更深密細膩專注而已。至於中醫藥,其主要作用的是人的身體,身體是一個物理現象當然可以被科學。科學的本質是科學思維。那麼什麼是科學思維?那就是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是因果邏輯。中醫藥要想發揚光大必須科學化,也就是納入所謂的科學體系,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跟你們不是一回事,別用你們的方法來套我們的東西。所有說中醫不能被科學的,都是自絕。這個世界說白了都是一回事,沒有兩回事。明白這個根本道理的就不會再人為的強調什麼中醫獨特論,中醫不可科學研究論。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是:一個不可進行科學研究的東西就是不可知的。所以堅持不可科學化中醫的就是堅持中醫不可知論,這是在維護中醫還是在毀中醫,解釋到這裡相信只要有點腦子就都明白了。

  • 11 # 大俠35291981

    首先糾正個誤區:科學≠真理。回答問題:中醫肯定不是科學,更接近哲學,用科學的定義否定中醫本身就是錯誤的,就像科學否定哲學一樣,也是不可能的。中醫和西醫都只是通向或接近真理的道路,還真說不準哪條路更近,學醫的人可能越來越發現,現代醫學的最新理論進展都有中醫理論的影子,小到最新的器官(間質)的提出,大到新的醫學模式(包含中醫的整體觀念和治未病)都無不滲透著中醫的血液,當然中醫裡也充斥著糟粕,我們不能因為她是個貧礦就放棄開採,那麼我們將來會後悔的。

  • 12 # 使用者618021704801

    這是官方媒體說得,“大宅門”大家想必都看過,其中有一段白景琦被關進監獄,在監獄自創秘方,試想關監獄有幾天,他要自創好幾味秘方,這不是在開玩笑,是藥誒,還是在寫葷段子,這樣的藥方叫誰信,假如我們的老中醫都像屠呦呦在研究,那麼中醫就沒有那麼尷尬了

  • 13 # 太陽5801361988111

    中醫是經過實踐驗證的,是正確的,是古老的文化結晶,因為它是古老的文化,所以中醫的論述都是以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所決定的,論述大都偏於,當時的詞彙,陰陽五行溼熱等。沒有揭示物質世界的本質,而後人又是各自門戶獨立把絕招藏起來,從而讓中醫所剩無幾,走向凋零,更難以走向世界,中醫沒有突破創新就會變成古董了

  • 14 # 芝林63

    中醫和周易一樣,羅輯思維太強,內道太深,哲學論高,所以一般人是學不深也看不懂,但要自重,不懂不要亂說,貴在有自知知明。

  • 15 # 證悟5003

    因為不懂!懂中醫的有懷疑中醫中藥不科學的嗎?只有不懂的人才會不懂裝懂的噴。因為中醫講的是治病的經驗,是每一個醫生自己智慧的不同思維!不是西醫,不論什麼疾病,開的藥,診斷的方法可以統一,並可以一致的用教科書傳授。而中醫則不同,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診斷方法和診斷技術,尤其是用藥,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用藥方法與自己研究的藥方,不是一個簡單的所謂的‘科學’二字就能夠包括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植的櫻桃蘿蔔,如何防治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