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夜史

    因為大唐內外又達到了一個新的平衡,這保證了唐朝能夠繼續走完它150多年的後半生。

    755年,震驚中外的“安史之亂”爆發,遠在長安千里之外的胡胖子安祿山拉著史思明舉兵叛亂,敲響了大唐盛世的喪鐘。

    由於中原經歷了長達百年的和平,多數人不識兵戈,因此對突如其來的叛亂毫無招架之力,很快潼關以東盡陷敵手。

    其實本來安祿山起兵初期,唐軍地方官員是有提防的,並做了大量準備。其中就有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哥哥顏杲卿和其子顏季明死守常山(正定)並誘殺安史之亂叛將李欽湊。後顏真卿也英勇就義在叛軍刀下。可惜,顏氏一門的忠烈沒有換來朝廷的有效應對。很快潼關被破,長安淪陷,玄宗逃入蜀地,太子在靈武繼位,是為唐肅宗。

    安史之亂雖然來勢洶洶,但是沒有一個穩定的核心,很快安祿山和史思明都被兒子殺害。唐肅宗也隨即調動西域軍隊,並向回紇借兵,用時八年,終於平定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如同一把亢龍鐧,打斷了唐朝脊樑,盛唐氣象一去不返,唐朝進入衰落時期!

    不過,有意思的是,實力大不如前的唐朝卻沒有就此打住,反而繼續延續了150多年的國祚,這是為何呢?

    “靜Yes”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大唐皇室還在,依然眾望所歸

    雖然安史之亂讓唐朝斷了腰,但是保全了性命。

    由於玄宗一夥人跑得快,因此唐朝的核心,也就是唐朝皇室依然得以保全。這和明朝不一樣,如果唐玄宗也來個“君王死社稷”,那唐朝基本就要打住了,因為皇帝一死,民心基本就要渙散,天下必然大亂,比如南明。

    唐朝皇室保全的最大效果是繼續保持了唐朝在周邊政權心中的正統和大哥地位。因此唐朝得以向回紇借兵,最終消滅叛軍。

    所以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唐玄宗當上了太上皇,唐肅宗成為大唐皇帝,唐朝又開始了新的篇章。

    2、賦稅重地一直都在

    安史之亂最嚴重的時候,河北、河南、陝西大部淪陷。但是由於隋唐大運河的作用,江南地區已經成為唐朝的賦稅重地。這一地區,一直沒有被叛軍佔據,因此唐朝雖然喪城失地,但是經濟大權一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不僅如此,連唐玄宗出逃的四川盆地也是千年以來的天府之國,所以一路上唐太宗並沒有餓著。

    正是因為江南地區稅負的巨大支援,加上京杭大運河的不斷輸送,唐朝得以源源不斷地組建軍隊平定叛亂。

    3、藩鎮改組,魚龍混雜

    唐朝地方就這麼大,能養活的藩鎮是有數的。安史之亂前期,唐朝有十幾個藩鎮。但是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唐朝不斷默許武將擁兵自重,他們成為新的節度使,而且原來屬於叛軍的武將見無力迴天,也反正投降唐朝,唐朝不能得罪,只能就地安置。

    所以,安史之亂後,唐朝藩鎮數量翻了好幾番。

    雖然看起來唐朝的地方威脅更大了,但是藩鎮多了,再也不會出現安祿山這樣總領三鎮的節度使。而且,各藩鎮各懷鬼胎,誰也不敢輕舉妄動,這客觀上使中央政府更加安全。

    4、中央改革,組建強軍

    安史之亂後,唐朝痛定思痛,組建了強大的神策軍,這是中央震懾地方的重要力量。

    為了徹底掌握強大力量,皇帝將軍權交給了親近的宦官,這是唐朝宦官專權的根源。

    宦官掌握軍隊後,爭相開始以下犯上,頻繁廢立皇帝,但是他們始終沒有終結唐朝。因為他們知道,他們不能作為獨立政治力量,而且如果推倒唐朝,勢必天下大亂,利益再分配,節度使們得到的利益只會更少,所以他們不會允許唐朝倒下。

    神策軍在震懾地方節度使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為唐朝延續了百年國祚。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2 # 明離子

    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了國力衰敗的趨勢,但李氏王朝最終站穩了腳跟,又成功延續了唐朝一百五十年,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安史之亂的性質

    安祿山和史思明屬於地方藩鎮,起兵時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口號,屬於統治階級內部鬥爭,交戰雙方皆以李唐為正統。

    馬嵬驛兵變最終結果,不過是楊國忠、楊玉環被殺,未對皇帝李隆基的地位造成實質性威脅。

    這就為李亨登基稱帝,李隆基退居太上皇的未來政治方略打下了基礎。

    軍事水平恢復快

    安祿山叛軍在鼎盛時期,僅佔領陝西、河南兩省,其餘各省依舊在朝廷正常政治秩序下,受影響不大。

    四川、江南為皇帝平叛提供了充足的後援補給。

    在與叛軍戰鬥的過程中,久未征戰的唐軍逐漸站穩腳跟,逐漸恢復初唐時期的戰鬥力,湧現出郭子儀、李廣弼等一批傑出軍事人才,逐步佔據戰爭的主動權,最終取得平叛勝利。

    安史之亂平定後,由朝廷直接組建並直接掌控的神策軍,更是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部隊。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的神策軍不具備消滅一切藩鎮的能力,唐朝此時的中央集權程度有所減弱。

    地方藩鎮的軍隊,雖然半獨立於朝廷,為了維護自身勢力,對吐蕃、奚人、契丹、南詔等周邊政權的區域性戰爭中,基本上勝多敗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唐朝的統治。

    皇帝政治上的作為

    吸取了安史之亂的教訓,唐朝湧現出唐代宗、唐德宗等一批優秀的皇帝,革除弊政,出現了“元和中興”等盛世。

  • 3 # 陳正有話說

    這就好比一個億萬富翁,賠了一半的資產,他依然是個千萬富翁。只要他不死,他的下一代不至於太敗家,那麼他這個家族就算不能恢復到億萬富翁的巔峰時期,也會是個千萬富翁的富裕家庭。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為何還存活了150多年,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

    1、安史之亂主要集中在河北北方一代,南方地區還在唐朝的掌控之中。打仗就是打錢嘛,唐朝有了堅挺的後勤保障,就有了翻盤的可能性。

    2、唐朝的皇帝還活著,那麼他《執政合法性》就還存在。如果唐玄宗和崇禎一樣是個暴脾氣,上吊自殺了,那麼唐朝沒準就這麼結束了。唐玄宗在國破家亡之際選擇了退守南方,他的運氣又比較好,沒有像楊廣一樣被手下捅死,只要皇帝還活著,那麼唐朝還有錢,有地盤,有人口,就能夠撐下去。

    3、軍事上,唐朝意識到沒有自己的軍隊不行,後來組建了自己的神策軍,槍桿子裡出政權,慢慢的就硬氣了,那些地方諸侯也不敢搞事了。

    4、安史之亂髮生在唐玄宗時代,後來他被架空,成了太上皇,他的後代們乾的都很不錯。所以唐朝一直延續了150多年。

    李亨:幹了6年,一直在平叛打仗。

    李豫:幹了17年,蕩平了餘孽。

    李適:幹了26年,勵精圖治,愛民如子。

    李勇:幹了1年,打擊宦官,革除弊政。

    李純幹了15年,削藩成功,重塑中央政府威望,成為元和中興。

    李恆,幹了4年,敗家子一個。李湛幹了2年,18歲被宦官謀殺。李昂,幹了14年,一直被宦官欺負,憂鬱而死。

    李炎:幹了6年,知人善用,會昌中興。

    李忱:幹了13年,人稱小太宗,牛人一個。

    李漼:幹了14年敗家子1個。李儇:幹了15年,敗家子1個。李曄:幹了16年,窩囊廢1個。李裕,李柷窩囊廢2個。

    5、安祿山的叛軍不是農民起義,不是為了顛覆唐朝的統治,不是一場正義的戰爭,純粹是一幫僱傭軍不滿老闆的政策,造反搗亂。安史的叛軍很多都是仇視漢人的胡人,他們每佔領一地,姦淫掠虐,無惡不作,老百姓無不恨之入骨,覺得就是這幫土匪破壞了老百姓的安居樂業。沒得人心的作亂,不被鎮壓才怪

  • 4 # 歷史也就什

    因為大唐根基還在,百姓還是心向大唐。普通人還是指望能再現大唐盛世。可惜各路節度使,野心家們你爭我奪。致使國家分裂,百姓困苦。

  • 5 # 夜狼文史工作室

    安史之亂之後,大唐國力驟減,國土大片喪失,為何還能續命150年?

    這是一個有趣的歷史話題,其它的封建王朝,如東漢經歷黃巾之亂很快崩盤,明直接毀於李自成農民起義,而大唐卻在安史之亂後,在外有豪強,內有藩鎮,朝政混亂國力衰落的情況下,竟然又將江山延續了一百多年,算得上一個不小的奇蹟。

    大唐安史之亂後還能續命150年。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唐帝國初期對北方草原遊牧的打擊是致命的,這種打擊力度只有西漢武帝對匈奴的遠逐能比肩(雄唐盛漢的稱謂不是白給的)這使北方遊牧民族在兩三百年的時間對中原漢民族政權失去了威脅,安史之亂後,雖然大唐國力驟減,但北方遊牧民族沒有強大勢力出現,當時國力最強大的,是吐蕃帝國,而吐蕃帝國也是一個農耕為主的高原民族帝國,他的擴張性侵略性遠不及草原遊牧民族。

    第二,安史之亂後大唐對其廣闊的領土失去了強有力的控制,內有宦官專權,文人朋黨之爭,外有藩鎮割據,但另一方面,這三種勢力也相互制約,形成一種權力三角,沒有哪一種勢力一家獨大。

    第三、廋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唐雖在安史之亂後走下坡路,但仍有一定的控制力,如唐憲宗時代對藩鎮持續強有力的打擊。

  • 6 # 飲水君

    瘦死的駱駝比瘦死的馬大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立國將近300年,歷史學家將這300年分為4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安史之亂就是盛唐和中唐的分界線。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浩劫空前,生靈塗炭,千里蕭條,這場叛亂使得大唐由盛轉衰,並日趨衰落,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唐朝又苦苦地撐了150年,原因有三:

    一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安史之亂禍害的主要是北方地區,安祿山最牛的時候也只是控制了陝西、河南、山東、山西這些地方。特別是河南睢陽,在名臣張巡的帶領下,以不到7000人抵擋了叛軍10個月,殲敵12萬,雖然最終寡不敵眾,但給唐朝以喘息和反擊的機會,尤其重要的是,成功阻擊了安史禍亂向江南蔓延。

    江南地區是經濟重鎮,戰爭期間給朝廷以源源不斷的財力支援;戰後又給千瘡百孔的唐王朝輸血,使得唐朝不像明朝那樣,一經李自成起義,就玩完了。

    二是武功也沒有全廢。

    安史之亂初期,唐軍久經太平,再加上玄宗無能,節節敗退,但是,打了幾仗之後,唐軍找到了感覺,再加上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指揮有方,最終挽救了唐朝。

    戰後,朝廷痛定思痛,建立了一支由中央直接控制的戰鬥力極強的部隊:神策軍。這支部隊很好的震懾了藩鎮,讓這些軍頭不敢輕舉妄動。

    實際上,安史之亂雖然讓唐朝國力大減,但是,唐軍在外戰中也沒有慫過。比如,唐代宗時的奉天之戰,唐軍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以弱擊強,力挽狂瀾,重創10萬吐蕃大軍,給沒落的唐王朝保住了最後的面子。

    三是中興明主出現。

    縱觀中國歷史,王朝的興衰和當朝的皇帝有莫大的關係。安史之亂後,雖然唐朝皇帝也不大爭氣,沒法和太宗相比,但後世子孫中,還是有個別明君。比如唐武宗,任用賢相李德裕,對內改革弊政,打擊藩鎮,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唐武宗之後的唐宣宗,號稱“小太宗”,他勤於政事,整頓吏治,限制宦官,對外擊敗吐蕃、平定安南、收復河湟,國家安定繁榮,史稱“大中之治”。這些明君的出現,也給日薄西山的唐王朝又打了幾針強心劑,雖不能滿血復活,但也避免了速亡。

  • 7 # 使用者94738516596

    說到在中國歷史上對於後對影響比較大的幾個朝代,毫無疑問唐朝肯定是上榜的,因為現在在海外很多人都還是穿唐裝,叫華人為唐人,還有唐人街,可以看到唐朝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一般在歷史上都會把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那麼盛唐和中唐的分界點就是安史之亂,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也是達到了巔峰,這個時期的唐朝沒有任何人敢和她對抗。如果不是唐朝內部發生了叛亂,不知道唐朝發展的巔峰到底在哪裡。

    但是就是因為安史之亂導致唐朝也是一蹶不振,那麼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可以說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了,為什麼還能堅持那麼就,而且還出現了幾次中興差點把大唐挽回過來呢?

    首選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唐朝前期的基礎好,唐朝前期基本上把周邊的的國家都打怕了,北韓半島上沒有任何威脅了,因為李世民的幾次徵高麗也是徹底上北韓半島臣服了,然後當時北方最大的威脅就是突厥,也被唐朝打沒了,西域也是在唐朝的管轄之內沒有威脅,再就是青藏高原的吐蕃這時候崛起了,對唐朝是最大的威脅,但是吐蕃不爭氣啊,雖然吐蕃佔領了很多唐朝的領土,但是一直也是處於下風。那麼這時候在外部也就沒有誰給唐朝帶來威脅了。

    再說內部,唐朝在安史之亂的時候,為了正壓這些叛軍,也是實行了節度使,各個藩鎮開始崛起,當然這個一開始對於唐朝的還是利大於弊的,因為讓唐朝度過了最威脅的時間,但是唐朝的滅亡也正是因為此。但是各個節度使之間的節制也是讓唐朝中央政府有了喘息的機會。雖然說朝廷的宦官亂政,還有各個權臣之間的鬥爭,加上外部的藩鎮割據,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勢力互相制約,才讓唐朝繼續存在下去。

    唐朝前期主要還是太強大了,即使到了這個時候外部還是沒人敢惹,滅亡自己的只有內部因素了,但是內部的各個勢力之間又不統一。加上在這之後唐朝出現了幾個明君,也是把讓大唐苦苦堅持了一百多年,比如唐武宗的會昌中興,還有唐宣宗的大中之治,都讓大唐王朝出現了短暫的崛起,延緩了唐朝的滅亡。

  • 8 # 青年史學家

    “弱唐者,藩鎮也。而唐弱而不亡,諸侯亡之也。”

    雖然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國力一落千丈,但唐朝畢竟還是一個世界大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君士坦丁帝國還是維持了一千多年呢。

    而且當時唐朝周邊沒有突厥這樣大的威脅,後來的契丹還沒有成氣候,吐蕃和南詔雖然強大,但和唐朝也不是一個能量級的,且都有自己的問題。

    地方諸侯雖然已經坐大,挾地擁軍自重,但都沒有一家挑戰中央的實力。中央手中也掌握著一些藩鎮,比如西北和東南,大部分在朝廷手中,且在中央還有神策軍等的存在,所以大體上也還維持著一種弱勢的均衡。

    同時,那些邊鎮的節度使,內有朝廷忌憚,外有強敵窺伺,還有敵對藩鎮勢力的存在。他們不得不勵精圖治,基本上全民皆兵,高稅負,維持整個機器的運轉。而且他們的戰鬥力普遍極強,所以也還短暫的抵擋了來自東北、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的擴張壓力。

  • 9 # 只愛潘多拉

    安史之亂對於唐朝來說,是一個毒瘤,它的爆發,看起來像是一場重病,讓唐朝元氣大傷,但是也有好處的,就是提前發病,早治早好。反倒給唐朝續了命。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看起來很厲害,除了東邊是大海沒辦法擴張以外,在東北、西北都是全面出擊,以“營州”(今朝陽、錦州一帶)為根據地,在東北和契丹人、奚人、渤海人展開全面戰爭。在西北以安西四鎮和隴右為軍事基地,和吐蕃爭奪西域和青海,也是一個長期戰爭的局面。在南邊和新興的南詔在雲、貴、川的邊境界上狠狠地幹,唐朝真是中國歷史上的全面戰爭時代。

    唐軍四處出擊,雄霸天下,好像很給力的樣子,其實已是不堪重負。擴張政策嚴重消耗了唐朝的核心利益——中原農業經濟區的繁榮,農業經濟需要安定的生產環境,長期戰爭,不但消耗財富,也影響勞動力在農業上的投入,更影響國家對自己核心區的重視和用心治理。

    當時因為對外擴張的政策佔上風,事實上已經形成了重外輕內的格局,有前途的官員都往邊境跑,出將才能入相,不立點軍功,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想宰相!連詩人都出現了奇葩的邊塞詩人團,這種狀態下,哪裡還有人才願意用心去治理中原核心區的內政呢!要知道,內政不治才是亡國的根本原因。

    安史之亂本質上就是對帝國擴張政策的反噬,帝國重外輕內的政策埋下了一顆地雷,這個雷被安祿山提前引爆了,這就沒有發展成帝國的癌細胞,沒有演變成不治之症,這其實是救了唐朝一命。安史之亂後,唐朝把重心從對外擴張,收縮回到了對中原農業經濟區的內政治理上,安史之亂後,唐朝只是丟掉了邊境地區,農業核心區並沒有丟,這時的唐朝,事實上是扔掉了前期的那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贅肉,雖然看起來不再雍容華貴,但其實反倒比以前更結實了,所以也就更持久。

    安史之亂後,唐朝又堅持了一百五十年,時間才是最厲害的武器,這一百五十年間,唐朝當年的那些對手,最終都沒有熬過唐朝。到唐宣宗時代(840年前後),回紇崩潰了,吐蕃內亂了,這些當年不可一世的對手,頃刻間灰飛煙滅,而唐朝還在,還又堅持了差不多70年才最終掛掉!

  • 10 # 船伕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隋煬帝沒有固執己見去滅高句麗,隋朝完全可能會是另一個樣子,經濟發達、昇平日久,軍隊戰力驟降,即便不發生安史之亂,北方的高句麗又怎麼會放過南下劫掠的機會?唐朝很可能就會是宋朝、甚至是明末時期的那個樣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從中國曆朝歷代更迭可以看出,每個王朝一旦昇平日久,軍隊戰鬥力幾乎是急劇下降,最關鍵的還是這一過程幾乎是不可逆的!反倒是北方嚴寒環境下的落後遊牧民族,戰鬥力始終都很強,畢竟在草原,不會騎馬射箭和打獵,那就可以去死了!

    所以隋煬帝和唐太宗都選擇去攻打高句麗,這點在很多人看起來幾乎有些偏執,但他們為的就是想在隋唐王朝軍隊戰鬥力還沒有腐化墮落之前,趁熱把北方隱患解除掉,為後世子孫開太平!

    看下隋煬帝做的另外一件事,開鑿拓寬大運河,養活了後世萬萬子民,也為多座歷史名城奠定了繁華的基礎,這點大家都沒質疑吧,那根據一個人的做事習慣,要滅掉高句麗又怎麼會是一時衝動的想法呢?

    正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不然唐玄宗為何能夠當了幾十年太平皇帝,安史之亂也幾乎就是他玩火玩出來的,如果北方高句麗沒有被滅掉,唐朝怎麼可能還會殘喘那麼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中醫和中藥的看法是怎樣的?